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探析.pdf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探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探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探析黑静洁(北方民族大学 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价值认同、规则多元和社会共治属性的社会治理形态。法治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强化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塑造社会整体法治信仰。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要实现向法治社会的成功转型,必须从传统观念中探寻与法治观念的内在契合,引导民众逐渐实现由人情意识向法治意识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制度建设、规范运行到心理认同等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都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在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教育和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确保法治社
2、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的根本路径。关键词:法治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3-0163-07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3.020一、问题的提出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命题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3132)。此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不断重申这一命
3、题,并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3。纵观学界对法治社会的学术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对于这样一个政治意味浓厚的概念,学术研究的重点有二:一是从法治角度厘清法治社会的基本概念(包括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关系)和基本特征;二是关于法治社会建设的社会要素研究(或者说路径研究)4。特别是近10年来,关于法治社会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热点,并且学术观点逐渐趋近。关于法治社会的概念,学术界基本上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就物质层面而言,重在强调制度建设。有观点认为,法治社会的基本构成应当包括价值、规范和实践三大维度
4、要素5。其中规范维度涵盖了国家层面的正式法律和社会层面的非正式制度,如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有学者将法治社会直接定义为“公民运用国家的立法和社会多元化的规则实行社会自治”6。就精神层面而言,重在强调法治社会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如有学者将法治社会的基本精神定位为“民主”与“和谐”7,也有学者立足于法治社会的构成特征,强调社会与政府的共治与善治8,还有学者认为,完善的法治社会在心理层面以“社会群体收稿日期:2023-03-08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校级科研平台“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团队”作者简介:黑静洁(1979),男,甘肃平凉人,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引用格式:黑
5、静洁.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63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和成员”的“法之认同”9为基本特征。对于法治社会建设,多数学者同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讨论,一者强调法治社会的制度规范建设,一者强调对法治社会的心理认同。目前的研究对于帮助民众凝聚关于法治社会的共识,明确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指出,现有的研究无论在物质面向还是精神面向都存在一个方法论上的空白,即作为法治社会物质基础的制度建设(特别是非正式制度)和作为精神寄托
6、的心理认同何以能够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以下简称 纲要)明确指出,法治社会建设要“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这表明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与民众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参与的前提是心理认同,心理认同不仅包含理性选择,还包括情感共鸣。其中,情感共鸣是理性选择的基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纲常、伦理为基础构建的人情社会5,人情社会过渡到法治社会,不可能彻底摒弃人情观念,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民众内心植入法治意识,而应当探索人情社会与法治社会在观念上的内在衔接,从数千年人情社会的传统认知中挖掘与法治社会相契合的观念
7、共识,进而实现人情社会向法治社会的有序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事实上扮演了这样一个纽带角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时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3。本文试图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法治社会建设,更好发挥其引导作用。二、法治社会建设的着力点、问题及突破(一)法治社会的规范属性与法治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背景下强调法治社会,是在为法治国家夯实社会根基,实现法治国家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动,避免单向度的由政
8、府主导的法治建设可能出现的公权力控制乏力与立法侵害法治的现象10。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法治社会获得了独立的存在价值。虽然学者们对法治社会的定义不全然相同,但对法治社会的规范属性则坚持了大体一致的立场。江必新等明确了法治社会建设的三个维度,即健全社会制度规范、全民守法和社会治理法治化11。这里的社会制度规范,不仅局限于国家法律,还包括社会层面自主形成的规则体系。如庞正认为,“法治社会是指一种由国家法律和社会自生规则共同缔造良好秩序的社会状态”12,在这种多元规则体系之下形成了多元治理模式。因此,纲要 明确指出要“完善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规范建设”,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所谓全民守
9、法,其核心在于确立和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而全民法治观念的形成则取决于民众对法治观念的价值认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社会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理解,不仅应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突出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将法治社会的规范属性界定为:规则多元、价值认同和社会共治。在这三项属性中,规则多元是物质保障,社会共治是目标指向,价值认同则是根本前提。规则多元和社会共治都意味着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组织内部的关系互动。良性的关系互动必然基于国家、政府、社会之间的“法治共识”13。就规则互动而言,国家法律同
10、社会自治规则之间在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上应当具有一致性10。就社会共治而言,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如果要同国家治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进而提升整体的治理能力,那么应在治理理念和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因此,治理主体之间的价值认同是法治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源,也是确保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根本保证。164据此,法治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努力推进国家、政府、社会之间达成价值取向一致的“法治共识”,这就需要全社会形成并强化法治观念。纲要 第一部分明确提出“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强调要“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只有在精神层面凝聚共识,才能在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行层
11、面追求可预期目标的实现。(二)增强法治观念的路径选择对于多数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而言,谈到增强法治观念的方法举措,首先想到的是全面深入开展普法工作。事实上,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实践开始,我们的政治建设就包含了普法的内容。我国自1986年就开始举行五年普法活动,近40年的普法宣传对于增强全体国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能肯定地说,全民法治观念的整体水平已经满足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需要。因此,五年普法活动还必须长期持续下去。究其实质,普法活动的确实现了让法律深入人心的目的,但没有真正实现让法律像道德一样内化为公民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自觉,即形成法治信仰和法治权威。
12、很多人对法律了解得越多,越容易将法律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法律机会主义由此产生14。类似的情形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同样存在。就立法而言,法律文本是贯彻法治的物质载体,但由于立法者理性的有限性10,以及社会转型期立法膨胀导致的立法与民众认知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立法在一些时候不能成为人民意志的体现,反而成为民众的法律负荷。在此情形下,何谈民众对法律及法治的尊崇与信赖?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2023年3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晨副委员长所做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
13、案)的说明,明确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立法法修改的原则之一。就执法和司法而言,长期以来饱受争议的机械执法和机械司法对强化民众的法治信仰同样起到了阻碍作用。以机械司法为例,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就暴露出司法者过于刻板地理解法律及具体案件的事实与证据,对案件的处理偏离实质正义15。机械司法暴露出的问题是司法者没有领会立法的精神实质,只是局限于对法律形式的解读,这是典型的法律工具主义,同样是法治信仰缺失的表现。当司法者本身缺少对法治的信仰,又如何能推动民众信仰法律和追求法治?当前的问题在于,当普法、立法、执法、司法环节出现诸多消极因素时,我们如何才能打破困境,探索恰当的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新路径。(三)
14、法治社会建设的路径突破虽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乃至于更早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建设起步较晚。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历程,我国的法治硬件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软件建设仍显滞后,特别是全民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乃至法治信仰的养成还处于初级阶段。造成这种物质层面极大丰富而精神层面相对贫乏的原因在于,法治建设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对法治的理解有失偏颇。法治不仅是一种治理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法治建设的一大特色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力推进,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确保法治建设一以贯之,久久为功,但容易忽略对法治文化的关注,忽视对民众的法治熏陶,进而
15、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众内心,渐次养成法治意识。对于民众而言,作为文化现象的法治还意味着,从身体到灵魂将法治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方式,必须经历一个从认识普及到情感认同再到理性选择的过程。我们以往开展的所有工作,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有所缺失,特别是在帮助民众形成对法治的情感认同方面几乎是空白。缺少情感认同,就很难完成从认识普及到理性选择的转变。前述法律机会主义的悖论就在于我们尽管完成或者接近完成了对民众的法治认知训练,但在理想的法治行为塑造方面由于1652023年第3期(总第171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缺少情感层面的道德共鸣,从而走向法治的反面。因此,有学者指
16、出,社会成员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其中,“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则是重要举措7。纲要 也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从观念上讲,这固然不错,但缺少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有效切入。法治文化同样不可能从无到有,否则,这与单向度的由政府主导的法治建设效果一样。我们需要从社会文化自身寻找法治的思想渊源,以此为契机,引导民众逐渐形成对法治观念的道德共鸣与情感接纳,最终达至理性认同与自觉选择。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3,这也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
17、统法律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华数千年法治文明积淀的文化成果对于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我们今天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凝聚全社会法治共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融入法治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一)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社会的观念契合上文从方法论层面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所在,但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讲,只有我们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蕴含的与我们所倡导的法治社会理念相关的知识因子,才能有效激发其方法论功能。结合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笔者以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
18、找到观念认同。1.崇德尚法,德法并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德治和法治的治国方略选择上存在尖锐的对立,但自汉代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历代事实上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德主刑辅”“明德慎刑”以及“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强调在运用法律手段制裁违法行为的同时,充分发挥道德的示范、教化和引导作用16。习近平法治思想主张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对这一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17纲要 将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和推进社会诚信建设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优秀 传统 法律 文化 融入 法治 社会 建设 探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