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政策启示.pdf
《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政策启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政策启示.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June2023|农村金融研究21创新发展视角下的为“科技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创新发展视角下的“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理论逻辑、核心要义与政策启示董的摘要创新是企业家利用技术发明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的经济活动,这一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是发明、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力求实现从科技到市场再到产业的转化,其间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由于创新具有外溢效应,且充满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创新资金供给往往低于最优水平,故而需要金融体系为“科技一产业”转化过程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主要路径,金融服务是融资手段,三者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实现“科技一产业一
2、金融”良性循环,需要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准确把握创新发展规律,使得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更好地与企业创新的周期性特征和技术特性相匹配,从而推动科技进步更好转化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关键词创新发展;“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家中图分类号F124.3;F 8 3 2厂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3-1 8 1 2(2 0 2 3)0 6-0 0 2 1-1 0一、引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战略竞争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
3、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以期抢占经济发展的先机。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要深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 0 2 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推动“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意味着我们要围绕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来优化金融体系功能与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保障。同
4、时,金融体系也需要不断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提升自身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为一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政策术语,“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提法背后有着坚实的学理支撑,蕴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从根本上说,科技、产业、金融是决定国家创新作者简介:董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 0 2 2 年度重大项目“统筹发展与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 0 2 1 年度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
5、想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22农村金融研究IJune20232023年第0 6 期(总第5 1 9 期农村金融研究能力的三类关键因素。其中,科技发明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发展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国民财富的必由之路,金融资源是创新的重要支撑。要实现创新驱动,就必须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改善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实现“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鉴于“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与创新发展之间存在如此紧密的关联,本文拟在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对“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要义进行初步探究。以此为理论基础,本文还将对推动我国“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提出初步的政策建议。创新发
6、展的理论逻辑(一)准确把握“创新的经济学含义作为一个现代主流经济学术语,“创新”(innovation)一词是由熊彼特(Schumpeter)于2 0 世纪初叶首先提出并广泛使用的。他强调,所谓“创新”,就是由企业家实施的“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实现一种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的经济活动。这里所说的新组合,主要是指那些脱胎于既有知识(以及技术、产品、生产方式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并且可能将这些既有知识逐出市场的新知识(以及技术、产品、生产方式等)(Kurz,2 0 1 2)。循着这一理论逻辑,熊彼特还将新组合的实施具体划分为以下五种情况:1.引人新产品或者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即产品创新;
7、2.引人产业化的新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3.打开新市场,即市场创新;4.获取新的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即要素创新;5.执行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即组织或制度创新(Schumpeter,1934)。此后,学术界普遍把“创新”理解为打破旧均衡、实施新组合的经济社会过程。基于上述理论内涵来把握“创新”的经济学含义,我们需要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首先,创新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引人新产品和新生产方法),还包括交易领域(开辟新市场和新的供应渠道);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组织)创新(引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比如托拉斯)。其次,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家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引人经济系统内,至于构成这种新组合的要素本
8、身,则不一定是“全新”的。那些在发达国家已经算不上“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对于首次将其引人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仍然可以看作是“创新”。换言之,创新包括企业掌握和开展新产品的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而不论这些过程对整个世界来说是否是全新的。最后,在熊彼特构建的理论体系之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主要侧重于新知识的产生与创造,而创新活动的本质是各种创新要素的重新组合与新的商业价值的实现,“创新”中的“新”字,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或“新服务”上,而不是“新知识”上;重点在于把新的商业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当今世界与熊彼特所处时代亦存在显著的差别:科学领域与产业领域的结合日趋紧密,而且“以科学为基础
9、”的产业(如数字经济、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等)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因此,在相当一部分产业中,创新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的增长,而对新技术新发明的成功商业化往往是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工艺与要素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制度)创新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以上分析,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是企业家利用新的发明,在技术、制度、组织、交易等诸多领June20231农村金融研究23金融”良性循环创新发展视角下的勺“科技一产业域实施新组合,并将新组合引人市场、参与竞争,力图获取经济利润的过程(董昀,2 0 1 1)。首先,企业家要敏锐地洞察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可能性,把技术和商业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利用新的技术
10、发明形成特定生产方法下的特定生产要素组合;随后,企业家要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引领竞争,推动变革;最终,企业家的创新成果以获得利润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检验和消费者的认可,企业家自身的财富、权力或声望也随之增加。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在于,创新活动成功实施后,企业动用同样数量的要素,能够生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或更为新颖的产品,并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经济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可见,经济体系的成长活力来自于企业家在各个方向上的创新与探索,创新活动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二)创新发展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沿着熊彼特开辟的理论路径,弗里曼等人更加细致地将创新发展全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发明、创新和创新的
11、扩散(克里斯弗里曼、罗克苏特,2 0 0 4)。概括地说,发明产生新的技术、创意和知识,创新是将发明成果首次付诸商业实践的活动,而扩散则是把新的实践成功引人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三者若缺少其一,那么一个经济体的生产率就无法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进程就难以持续推进。首先来分析“发明”与“创新”的关系。发明是创新的前提,为其提供新思想、新模型;创新是首次将新的产品、工艺、方法或制度引人经济生活的尝试,两者紧密相关,但也有明显差异。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职责是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新的技术可能性;而企业家的职责是将业已存在的可能性通过新的方式组合起来,以创造市场需求,获得经济利润。企业家有可能在没有新发明的情况下实
12、施新组合,而新发明也未必有任何经济结果,不一定导致创新。用研发、专利等技术进步指标刻画创新的方式实际上只能刻画发明或技术进步的状态,它是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前提条件,而非创新本身。随后再看“创新”与“创新的扩散”的关系。创新是将发明首次付诸实践的活动,而创新的扩散则是创新成果在经济体中被吸收和传播的过程。将新事物引人特定的新环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它需要大量的变革和重构,从而产生技术流程或组织流程方面的创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式,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各种市场环境。这些“积极模仿者”属于“蜂拥而上”的企业家群体,他们推动的渐进式增量创新,对实现新组合的经济收益、对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都至关重要(Ki
13、m&Nelson,2 0 0 4)。简言之,从发明到创新的过渡,意味着跨越创新过程中的第一个“死亡之谷”,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变革;而从创新到扩散的过渡,意味着跨越创新过程中的第二个“死亡之谷”,实现从市场到产业化的跃升。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将创新过程进一步细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中试、市场化、规模量产、产业化等具体过程,历经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主要阶段(许泽浩、张光宇,2017)。(三)创新发展对金融资源的强烈需求在熊彼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金融体系就是为企业家创新活动服务的。新组合的实施(即创新活动)宛如一座桥梁,将企业家与银行家两大主体连接起来:“货币市场
14、上,在需求方面,出现了企业家;在供给方面,出现了购买力的提供者和经手人,即银行家”(Schumpeter,1 9 3 4)。可见,金融体系创造的信用和信贷资源是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关键一环。用熊彼特的话说,金融家“创造额外24农村金融研究1 June20232023年第0 6 期(总第5 1 9 期农村金融研究的金钱”“为经济的生产要素配置打开了便捷之门,并授权企业家执行其计划”。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金融在创新活动中如此重要呢?关键在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应特别注意,由于创新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导致创新对金融资源的需求尤为强烈:第一,研发活动形
15、成的技术发明具有公共品属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外溢效应的存在导致投入和收益难以匹配。众所周知,研发投人所产生的科技知识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Nelson(1959)就曾指出,科技知识产品具有明显的非独占性、非排他性和外部性,一是创新成果只有公开之后才能推动实现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这样一来研发主体便无法将其占为已有;二是某一个人对科技知识的使用并不影响他人对其进行使用,而且人们对知识的应用往往会促进更多更好的新知识持续涌现;三是科技知识带来的社会效益往往大于其给予发明者的私人效益,故而存在正的外部性。由此可见,研发者投入巨额研究开发成本,却无法占有创新的全部收益,极大地抑制了其研发投入的积极
16、性,导致市场主体在研发领域的投人往往低于最优水平,Griliches(1992)指出,研发活动的社会回报率大约是私人回报率的1.5 至2 倍。这表明研发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往往需要通过协调财政金融资源来干预研发活动,调动研发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弥补市场失灵。第二,创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企业的创新投资意愿与能力不足。创新活动是对多种技术或商业可能性进行筛选的过程,也是拓展人类知识边界的探索过程。由于创新者在事前无法确定创新的路线、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便成为创新活动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Nelson,1 9 5 9),它贯穿于从科技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部过程之
17、中。创新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多个方面,可以划分为技术、市场、制度等几种类型。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支持未必契合开发和生产需要,从而令创新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二是技术创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在创新收益还未完全弥补创新成本时,创新成果就被其他创新所取代,从而影响创新者的研发收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源于科技创新的长周期特征与市场需求短期易波动特征之间的错位。创新者可能会误判现有市场需求,难以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即便经历较长时间的开发生产后形成了创新产品,也未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制度结构对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有着决定性影响,制度变迁带来的风
18、险同样不容低估。制度环境往往在政府行为、社会思潮、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冲击之下发生改变,导致原来受到支持的创新活动不再被鼓励,或者产权保护、契约执行、信用保障的强度下降,从而增加企业家的创新成本,减少创新收益,放大资本所有者的投资风险。综上所述,创新活动存在的上述各种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创新主体的收益水平,甚至带来无法承受的巨大损失。这就使得创新投人意愿较低,对创新资源的实际分配额也低于最优水平。第三,创新过程充满信息不对称,扩大了创新资金的供求缺口。创新活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存在于创新者与投资者(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创新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需要外部投资者的资金供给。但是,相对于创新项目的
19、实施者而言,外部投资者对于项目真实信息的了解十分有限,面临更高的风险。这具体表现为,投资前因无法了解全部创新者能力及创新项目前景而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投资后因无法全面监督创新者的技术开发、资金使用等行为而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抑制了投资者June2023农村金融研究25金融”良性循环创新发展视角下的勺“科技一产业的资金供给意愿,扩大了创新资金缺口,从而制约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初步结论:第一,创新是一个昂贵的经济过程,必须付出足够的资金来启动创新进程、引导资源配置和应对各种风险。此外,创新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从研发投入到获得利润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一过
20、程中,需要持续占用大量资金。第二,创新所需资金量如此巨大,以至于企业家的自有资金无法完全满足创新活动的需求,需要外部投资者的介人。第三,创新具有外溢效应,创新的过程充满风险,创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三重特性使得资金供给者的创新投资回报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外部投资者的创新资金供给往往低于最优水平,无法有效满足创新主体的资金需求。第四,面对以上困局,惟有建设具有高度适应性的金融体系,在创新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公平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可信赖的信用体系,才能有效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为创新发展服务,创新发展进程也才能持续推进下去。“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的核心要义(一)以系统观念准确
21、把握“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内涵纵观上述流程,科技(科学家和工程师实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产业(企业家推动的实施新组合并使之扩散的商业化活动)、金融(由金融家组织、资金供求双方参与的信用创造和金融资源再配置活动)三类活动是创新的三大支柱。科技研发的主要目标是探索未知世界,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利润最大化;金融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资源再配置,实现金融资本收益最大化。推动“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相互交织。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源头活水,产业创新是主要路径,金融服务是融资手段。科技需要金融的支持才能大规
22、模推广应用,产业需要金融的支持才能持续发展壮大,而金融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改造、重塑金融产业的历史;科技、产业、金融三类活动在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卡点瓶颈,都可能影响“科技一产业一金融”循环的畅通,进而降低创新活动的成功概率。其中,金融活动对实体经济创新活动(“科技一产业”循环)的支撑作用需要重点分析。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促进“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自货币出现以后,所有的商品和劳务、所有的物质乃至精神财富都可以被抽象为某一货币单位。有了金融活动之后,这个货币单位便可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代价,被赋予一定的附加条件,由某
23、一经济主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经济主体手中。货币的转移引导着各类实体资源(劳动力、实物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朝着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源配置得以完成。总体而言,金融的作用就是使得储蓄资源得以跨主体、跨空间地有条件转移,通过“物随钱走”的市场机制,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引导实体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如果金融资源能够持续被高效配置到创新过程中,那么新发明的大量应用(科技进步)和新组合的不断实施(产业创新)就能够带来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而提升金融活动的回报率和可持续性。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金融与实体经济两大体系的演进轨迹并不总是一致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和运行要26农村金融研究IJune20232023年第
24、0 6 期(总第5 1 9 期农村金融研究按照其自身规律展开,不以服务科技、产业等实体经济事物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系也不一定会很快消亡。数十年来世界各国金融创新的实践表明,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浪潮下,金融法则取代了生产法则,金融开始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方式。于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财富创造的初心不见了,只剩下追逐价差的投机行为,金融体系通过自我循环、自我实现亦可独立运行。因此,金融体系的发展扩张并不必然导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探讨金融在促进“科技一产业一金融”良性循环中的基本定位。“科技-产业循环各环节的金融服务特性前文展示的“
25、发明一创新一创新的扩散”过程,亦可概括为“从科技到市场再到产业化”的创新机制,本文简称为“科技一产业”循环。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而各个环节的特性差异又对金融服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越是处于前期阶段,距创新目标越远,失败可能性就越大,风险也越高。在基础研究和开发阶段,技术发明还处于萌芽期,技术应用落地的前景还很不确定,风险极高,很难从银行体系以及资本市场获得资金,也不易获得风险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有者的资本投入等内部融资,以及获取政府、私人基金会等机构的扶持资金是主要的融资渠道。在创新的早期(即利用技术发明初次进人市场),技术发明成果开始商品化,陆续有产品进人市场,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发展 视角 科技 产业 金融 良性循环 理论 逻辑 核心 要义 政策 启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