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1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 P23 图 1.2,1.3)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 P5 图 1.6)构成类型特点判断方法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
2、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 P6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20 世纪 50 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少数国家负增长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3、)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 P89 图 1.8)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19 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拉丁美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西亚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国内人口迁移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自发迁移为主,规模大频率高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移;
4、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主要因素(课本 P1011)其他因素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的变化。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个人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 P10 图 1.10)时间原因方向19 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由乡村流向城市20 世纪 2060 年代自然灾害、农业危机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新资源、新兴工业的发展从东北
5、部工业区迁往西部和南部四、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就业及生态环境的压力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 P12)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
6、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数量。影响因素资源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负相关);(5)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6)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 P1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
7、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的措施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三、P14 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
8、,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2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影响因素平原地形,用地规整,形态集中地形限制、河流阻隔或规划控制沿交通线分布,受地形限制或沿河分布城市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浦东新区兰州、洛阳、西宁、宜昌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集聚效应:(课本 P
9、18)理解3.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 P1920)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原因商业区点状、条状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工业区集聚成片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境;交通便利;地租低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靠近水源,与文化区相联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筑质量上出现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背向发展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
10、 P22 图 2.6)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课本 P23 图 2.7,2.8)风向(单一、对吹、不定)工业区一般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自然因素河流(上游、下游)工业区一般布局在河流的下游环境效益因素居民点可以和无污染、规模小,但劳动力需求多的工厂企业交错分布;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工矿企业应当与居民点有一点距离;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工矿企业应远离居民区,并建设防护隔离带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地租地租(地租高低决定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付租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影响: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
11、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其他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和宗教历史因素: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 P2526)等级划分标准及类型按人口规模划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不固定、无明确界限)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目越少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课本 P27 案例 2)、资源、交通、人口、行政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 P2729 图 2.1
12、2,2.13)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意义)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 P3132 图 2.16,2.17)表现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农村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城市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13、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 P33 图 2.19)2.逆城市化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 P32 图 2.18)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 P36 图 2.24)有利影响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不利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水质、水量,水循环;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大气水热状况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 P37 图 2.25)类型污染来源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水平发展速度问题初期阶段(开始城市化)水平低慢土地利用方式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加速阶段(郊区城市化)水平较高推进很快市区出现
14、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后期阶段(逆城市化)水平高趋缓甚至停滞市中心空洞化发生空间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原因大城市中心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国家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所处阶段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新的趋势发达国家早趋缓高后期相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早,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大批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迁移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晚快较低初期、加速不相适应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剩余畸形城市化3大气污染城市居民燃烧煤炭排出的烟尘
15、;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噪音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生产、建筑垃圾、生活垃圾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 P38)(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3.农业区位因素(课本 P42 图 3.3)区位因素影响气候水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耕作
16、制度、生长发育和产量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25的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农作物生长,如东南丘陵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自然因素水源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灌溉农业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也是限制因素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运输条件,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要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主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科技培育良种可
17、以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小麦可在海拔 4000 米种植;双季稻向北推广到江淮平原;农业科技可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无土栽培。社 会经济因素生活习惯历史因素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结构的转变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变化:市场需求变化使城市周围农业生产重点转为乳畜业和园艺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范围扩大;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科技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和良种的培育;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自然因素的改造改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改造温度条件;东南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坡度大,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西北地区气
18、候干旱,兴修水利工程改造水分条件;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挖渠排水改造水分条件;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 P4546 图 3.9)分布区域生产结构经营方式澳大利亚西南部、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为主家庭经营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降水较多;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条件
19、较好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市场广阔;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交通便利;政策扶持;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优点土地交替使用,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生产交替进行,农民可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市场决定生产比率,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市场适应性强注意课本 P4243:立体农业、城郊农业(地价高低、单位面积产值、生产需水量、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地中海农业、基塘农业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 P4748 图 3.11)分布亚洲季风区(包括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自然
20、因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稻土);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社会因素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生产特点 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多地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地少,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人多地少,凭传统经验耕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政府大力投资水利工程建设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 P4950 图 3.14,3.15)概况美国中部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主要作物:小麦(春、冬)、玉米基本特征:
21、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专业化和区域化水平高经营模式及分布:家庭经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阿根廷、乌克兰、俄罗斯国营中国的东北、西北自然条件: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开阔;黑钙土广布,土壤深厚肥沃;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内河航运、铁路和公路运输,交通便利;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发达的工业基础,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进入 20 世纪,世界人口猛增,国际市场广阔借鉴:兴修水利、休耕和轮作、农业科技研究、政策(免费推广)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 P5152 图 3.16
22、)分布美国和阿根廷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为主基础条件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优良)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海港近,交通便利(便于商品性经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密集的商品牧牛业)措施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开辟水源(保障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种植饲料(弥补天然牧草不足)借鉴意合理利用草场,保护草场生态开辟水源,建立“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提高草场载畜4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铁路的贯通、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