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错点36--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原卷版).docx
《易错点36--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点36--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原卷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 易错点36 诗歌鉴赏之专业术语缺乏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绚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2.有人说,因人生经历相似,陈与义诗歌思想情感最接近杜诗,但“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易错点警示】 专业术语缺乏 近几年全国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中出现了很多比较专业的术语,如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语言质朴无华等。诗歌鉴赏题其实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定的鉴赏理论,结合个人的感悟去解决具体的诗歌鉴赏问题。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有一套系统性的鉴赏理论。考生要根据高考的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术语,提高答题的专业性。这样,考生撰写的答案和高考试题答案的吻合度才会比较高。 【易错点快攻】 牢记专业术语,区分相似概念 1.理解并熟记答题所需的鉴赏术语。 (1)表现手法术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托物起兴等。 (2)情感术语:离愁别绪、思乡怀人、恬淡闲适、清冷孤寂、悲愤惯雯、凄苦烦闷、伤感不平、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 (3)效果术语:异曲同工、画龙点睛、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耐人寻味、言尽旨远、意味隽永、意在言外、意境高远等。 2.注意区分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 (1)借喻和比拟借喻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补出喻词和本体),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比拟主要是借助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借喻与借代借喻的本质是“喻”,隐含着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借代的本质是“代”,不直接把要说的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它,没有可比的对象。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没有可比的对象,无法这样补进。 (3)渲染与烘托渲染指对所写对象进行多方面的突出描写以营造意境。烘托指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描写对象,使要描写的对象鲜明突出。 (4)衬托与对比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它可以使被陪衬的对象更加突出、形象,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对比指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来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5)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①借景抒情中的“景”本身并无特定的内涵或象征意义,只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情感;托物言志中的“物”则有特定的内涵或象征意义,用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②借景抒情中的“情”是由景物本身产生的,有一定的偶发性、短暂性;托物言志中的“志”是作者长期的情感状态、性格特征、人生追求等,有固定性、永恒性。③借景抒情中的“景”在描写时只要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就可以,不一定要描写得非常细致;托物言志中的“物”的描写则要细致,要能体现“物”的特性等。 (6)情景关系在分析下面这首诗的情与景的关系时,要分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哀景抒哀情等的区别。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①卧,松高白鹤②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①《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②《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峭”字写出群峰髙耸的姿态,“碧”字描绘出天空青绿的色调,景色清雅。 B.颔联调动读者视听感官,呈现出诗人途中的见闻:山路古朴,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C.颈联用字精妙,“卧”与“眠”两字使雍尊师居所清幽、安谧的境界活脱而出。 D.“语来”二字巧妙地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的细节,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凝练。 2.最后两联的画面色调截然不同,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请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3-4题。 卜算子·咏雁 蒋冕[注]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坠”字,形象描绘出太阳西沉之迅速,“斜”“荒”倍添凄凉。 B.开头两句写日暮时分昏暗但阔大的景象,与“一雁”形成了很大反差。 C.“惊起却低飞”描绘雁的动作,“有意同谁语”描绘雁的心理,形神兼备。 D.“冷”以双关写大雁所处环境和内心,“残芦”用反衬凸显大雁处境的孤单。 4.词中的大雁有怎样的内在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①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注)①露华:露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 C.第七、八句写季节变化,诗人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 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 6.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此诗作于天宝元年(762)秋,当时安史之乱未平,蜀地又有徐知道叛乱,时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自然环境,也交代了社会现实,“凉”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家远”、“秋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表现家人离散、季节更替。 C.颈联“高鸟”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自况,寄寓了作者年老漂泊的感伤。 D.杜诗以格律严谨见长,本诗八句,炼字精到,对仗工整自然而又不着痕迹。 8.尾联中“何由”二字所寄情感沉郁,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双石(并引) 苏轼 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①。”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 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 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注]①小有天:仇池山的一个山洞名,洞中有一清泉,水色碧绿,明如宝镜。 9.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汲水埋盆”对应引文“渍以盆水,置几案间”,突出诗人以水浸石的赏玩之法。 B.颔联化用“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一句,从视觉角度盛赞二石奇峻险美。 C.“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巧妙反映石遇水形变、水为石增色的奇特关系。 D.诗人面对双石生出空旷澄澈之感,想象杜甫晚年退居仇池,流连仇池山水的情景。 10.苏轼称《双石》为“戏作小诗”,有评论认为是用心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全情境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 林景煕① 承平麾节半海宇②,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③。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注)①林景熙,宋末元初诗人。②麾节:旌旗与符节。此指做官。③月氏: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玉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句精炼而形象地概括出了陆游壮岁从戎,暮年归隐的生平。 B.三、四句讲陆游无法上阵杀敌、收复失土,满腔热忱只能通过诗歌表达。 C.“坐看”一句,既是同情陆游的壮志未酬,又抒发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D.此诗将叙事与抒情相融合,风格悲壮雄浑,同时善于引用,浑然天成。 2.前人评价本诗最后两句“写得沉痛之极,充满血泪”,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冯延巳 几日行云(注)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注)喻指身在远方的丈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将暮”三字,使用双关手法,既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 B.“泪眼”写女主人公忧伤,“倚楼”写其心中盼望,“频独语”写其精神痴狂。 C.“撩乱”一句,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化为具体之象,极写女子内心的纷乱 D.“依依”一句,写女子梦中虽见丈夫,醒来却仍不遇,形象地表达了她的哀怨。 4.前人论此诗,认为“幽怨三问,层层加码”。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马笼头,代指马。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就描绘了夜行山道的情景:驱马疾驰,柳露拂衣,连衣衫都沾湿变重。 B.栖沙白鹭目眯影动,活泼鱼虾入人梦中,虽然是词人想象之辞,但又人情入理。 C.夜深人静,星疏月明,在溪边浣纱的女子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越显美丽轻盈。 D.浣纱人“笑”“背”的神情与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 6.词论家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作为此中高手的辛弃疾,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错点 36 诗歌 鉴赏 专业术语 缺乏 原卷版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人****来】。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人****来】,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