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从《园冶》的营造之法探讨古典园林文脉传承.pdf

    • 资源ID:921894       资源大小:1.10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从《园冶》的营造之法探讨古典园林文脉传承.pdf

    1、243236|2023|11风景园林摘要:园冶由我国明代的造园大师计成所编。文章从园冶一书出发,深刻剖析了其造园手法与理念,并思考了书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从营造之法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文脉传承,讲究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为核心,运用有法无式: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提出了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特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思想对于我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现在中国的很多设计中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子。Abstract:Garden Metallurgy was compiled by the garden master Ji Cheng of Ming Dynas

    2、ty.Starting from the book Garden Metallurgy,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its gardening techniques and ideas,and thinks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truth contained in the book.From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herita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focuses on the

    3、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s the core,and applies the method without style:ingenious in borrowing from nature and fine in body.It puts for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gardens that are made by man,rather than nature,and advocat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4、 and nature.These idea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sign,and their shadow can be seen in many designs in China now.关键词:园冶;天人合一;营造之法;古典园林;历史文脉传承Keywords:Garden Metallurgy;unity of nature and man;the method of construction;classical gardens;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

    5、ontext文余捷远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DOI:10.19875/ki.jzywh.2023.11.077引言园冶是由明代的造园大师计成在 1634 年所编的世界上第一部最早、最系统的造园专著。该书由三卷组成,卷一为兴造论、园说以及相地、立基、屋宇、列架装折等部分;卷二详细讲述了装折的重要部分栏杆;卷三由六部分组成,包括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最后以借景作为了全书的总结。全书共分为三卷,包含 235 幅图。其造园方法讲究有法无式: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手法,以此来表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特征,即园林虽然是由人工创作的艺术,但是其所呈现出来的景色必须真实,仿佛是天然

    6、造化生成的一般,以此来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曲折、自然的特点。园冶一书主要讲述了巧于因借的借景,精在体宜的相宜等哲学观点,讲究意境的“优、雅、闲”,以此来营造一种天然之感,这也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之设计者的最高追求。该书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造园的艺术成就,而且总结了我国古代造园的经验,是研究我国古代园林的重要之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宝贵文献。从园冶的营造之法出发看待其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种。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顺应自然的适应性的哲学观念园林建造的巧妙在因地制宜上,而得体与合宜的重点则在于布局的精巧。因此,“因”是指如何利用园内的条件加以改造,而“借”Discuss the Historic

    7、al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from the Method of Garden Metallurgy从园冶的营造之法探讨古典园林文脉传承是指园内外景观的联系,即在建造园林的时候必须巧妙地因势布局,才能做到得体、合宜,是主客体一致性的体现。在园冶首篇兴造论中讲述:“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意思是凡是营造,必须要先进行项目调研,考察具体的地形以此来确定地基,然后再确定进深,根据实际的地基变化来进行考量,当方则方,当圆则圆,进行合理的布局。其次,园冶的相地篇,

    8、讲述了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造园方法。在对于园林进行布局的时候,我们要运用自然生成的地势,针对不同的地势进行设计。只要地形选择合宜,那么所设计的园林自然而然就会显得得体,仿佛浑然生成一般。相地篇分别对于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进行了讲解,针对不同地形提出了不同的造园方法。山林地讲述了营造园林,山林是非常合适的地点,因为本身就有浑然天成的条件,无须劳烦人力去改造。而城市地则讲述了市井中对于园林的营造其实是非常不适合的,如果需要建造,必须选择安静的住处,隔绝外部的喧嚣,虽然园林外部凡尘喧嚣,但是关上门便不再有喧哗声。达到隐居于闹市,也可求一偏安隅。村庄地则提出了十亩的地基,十分之

    9、三的面积应该要用来开凿池塘,十分之四要用来造山,达到归隐山林,怡然自得的地步。郊野地则提出了,选地要注重依山利用自然的地形,借物取景要保存完整的杂树。郊野地去建造园林必须展现清风朗月的自然韵味,万不可破坏山林的244自然之感等。相地篇整体虽然是在对不同地形园林的建造特殊性进行讲解,利用现有的场地环境,来发现场地的优势,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方法,使设计融入自然,但整体上讲解的是一个道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仿佛浑然天成的哲学观念。在今天园林的设计中,不论是园林设计、商业居住空间的设计,还是高层建筑的设计,都离不开园冶中讲述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设计原则,设计实用性的表达

    10、,都离不开对于环境的融合和运用。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造园艺术的最高标准,莫过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命题,也是园冶的核心价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命题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作是指人创造环境,与自然相协调的过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而宛自天开则要求我们不能过度索取资源,要保护环境,不以人为中心,且非单纯自然化的表现。它强调造园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应该是能真实反映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天、地、人相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表现,以此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中国园林造园方式有别于西方园林,它注重流动不居与移步换景,强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11、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园冶首篇中的园说一节就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审美情趣等方面总体论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特征。其中“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讲述山峦叠嶂如锦绣画屏,门前翠景高耸,虽皆为人工造景,却似天人生成。此外,“窗峬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不足,小筑允宜”,告诉我们天窗与窗户不必拘泥于定式,怎么方便修理就怎么去修理,但是一定要做到适应环境,有浑然天成之感;栏杆的样式可以随手设计,但是也要适应环境。图案的样式设计要新颖,赋予新意,裁除老旧的样式,这样做虽然对大的建筑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小规模且比较雅致的宅院非常合适。因

    12、此,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大到园林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小到园林中各部件的构造细节,无不彰显“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理念,来强化人文景观设计与自然景观设计的一致性。中国园林所沉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多方位而极为丰富的,它们之间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一种必然的内在契合,以此来到达“大巧若拙”“巧夺天工”的地步。这种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念,对于现代的造物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仅只是被运用于园林上,而且还被广泛地运用在产品设计等领域。在我们的生活中,“鸟巢”其实就是一个例子,它的外观就是取自中国最有特色的鸟窝,既有生命力又象征着温暖和安全感,是效法自然的最佳体现。同时,我们现行的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对天人合一

    13、的一种诠释。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以此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在我们园林中所折射出来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其实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因此,这种哲学观念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和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重视它背后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智慧,将之运用到园林建设、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这也是现在设计师们在不断努力的方向。3 妙在得乎一人重视设计师的设计观念在园林设计中,园林的规划者非常的重要。兴造论云:“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意思是世人营造园林,都是以工匠为主,难道不曾听说“三分工匠七分主人”这句谚语吗?这里的“主人”不是指园

    14、林的主人,而是指有见地,并且能主持设计施工的人。总之,在该论中设计者的作用必须占到十分之九,而工匠只能占到十分之一,因为园林营造的巧妙全在因地制宜、互相借助,而布局的精妙则全在得体与大小合宜上,这不是普通工匠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园林的主人自己可以主观决定,必须请具有特殊艺术心灵的人来主持建造才行。园林的风格是由园林的主人所奠定基调的,而园林的质量是由工匠所决定的。工匠有技艺,却非主体,这也是“主人”与匠人的本质区别,工匠所需要的就是发挥自己的能力,按照设计者的想法去建造。而设计者则需要考虑整体条件,从布局一步步着手,协调地形、水流、草木等之间的关系,小到地面纹理铺装,大到假山、水池的放置均需要考

    15、虑。因此,对于设计师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我们现代的设计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如在现代的大学设计课程中,设计师的理论素养和审美水平被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4 崇尚自然、闲情逸趣绿色设计的设计思想从本质上来说,园冶的核心就体现出了绿色设计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尽管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但是由于尚不具备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这些副作用,它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方式,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被保存了下来1。园冶就诞生于这一历史背景之中,它与生俱来就具有生态化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在园冶的墙垣中“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意为凡是园林的围墙,大多是用泥土夯筑成土墙

    16、,或用石头垒砌成石墙,或用荆棘编成篱笆。由此可见古代造园时,采用的原料都是取材于自然的非常绿色的材料。又如掇山中“曲水”的营造,采用理涧法,在前端构筑石泉,使泉口出水如瀑布,整体的建造和选材,不仅体现出了绿色设计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了天然雅趣之感。营建古典园林,其实质内涵是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地域原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大家所渴望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园林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朝一日,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会逐步普遍享受园林式的绿色生活1。在园林建设中,应以生态为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以园冶之说为例,还渗透着保护自

    17、然生态,与自然野蛮生长相对立的观念。在植物配置方面,则是主张要因地制宜,因树制宜。例如园林建筑,不宜砍去自然生长一草一木,它甚至为它们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古人认为:“山高而树密,树高而林茂。林茂则人众,人众则园多,多亦有美矣。”“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1所以我们在设计建筑物时,不能把树木砍掉,而是要保留一些有生命力的、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和气候特点的东西。意思是人工修建很方便,古木参天却困难重重。所以,建筑更要有退让,这样不会对树木造成危害。同时,更是对自然生命的倾心呵护。5 随心所欲、高风韵趣文人意境设计观念的传承从春秋起,文人、

    18、士大夫作为另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的出现,对于传统古典园林的风格和造园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人们努力在自然山川河海中与自身的价值建立某种直接的联系2。如,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皆是。轩盈高爽,窗户虚临;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意为园中小径开辟在有“三益之友”松、竹、梅的花木丛中,这样可以在很长时间里恩泽后代。围墙应该掩藏在藤萝间,却又隐约可见,屋架在树梢末端弯弯曲曲地延伸。在依山上的楼阁中极目远眺,放眼望去皆是美景;信步竹林深处,寻求幽静,因喜爱而醉心期间。屋宇轩昂,廊间空气流通,使人感到高爽,窗户

    19、敞开,窗外是低俯的丘陵,这样便能接受汪洋般的波光,将四季烂漫的花信尽收眼底,体现出文人士大夫随心所欲、高风韵趣的休闲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说,就此而言,文人园林比诗、书、画更为直观、形象,还更具震撼力。士大夫对古典私家园林营造的追求和皇家园林一样,成为了另一条完整的园林体系。所以他们作为主人,也是真正的设计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的经历也被直接地反映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2。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随心所245236|2023|11风景园林欲、高风韵趣的隐逸精神表现,为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园林营建理念,更是对文人园林从相地到营造修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另一方面,古典园林中每个元素的规划都是

    20、有理有据的,比如竹子,象征着人品的清逸,气节的崇高;松柏象征着刚强与长寿;莲花象征着干净;兰花是幽居隐士;桂花是荣华富贵的象征;石榴是多子多孙的象征;紫薇是高官厚禄的象征等等。古典园林的建造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影响,很难做到真正的天开,但是却能道出文人们意境的追求,表现出随心所欲、高风韵趣的情境。置于园中有种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的身心愉悦之感。而这种观念的传承被广泛地运用于现代的设计中,如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的设计。6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借景的表现手法计成认为借景是最重要的,借于有形,匠意无限。在对于园林进行布局的时候,园林内部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可以将园外的景色融入园中,

    21、那么就可以打破园内的有限空间,即达到“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小中见大、景外之景的效果。借景的表现形式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这五种表达的形式,前四种为空间维度的借景,最后一种为时间维度的借景,借景的目的是达到因借得宜、目寄心期的地步。远借与邻借是观赏距离的远近而分的。远借要有可登高、临水的条件,看到的都是比较模糊的、写意的景观轮廓。李白曾写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讲的即为远景。临借是指矮墙、柱廊、门窗等,借取周围近距离景色。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谈到:“长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味。”讲的就是临借。而仰借和俯借是基于园林所处位置,或观赏者的视线高低而定的

    22、。天空、飞鸟、青山、高塔等可为仰借的景物;而站在阁楼或者山石上,居高临下所看到的景物即为俯借。应时而借则强调园林景观的四季变化。不同时节的树木、花草乃至山石都会产生有规律的变化,如春雨冬雪、夏荷秋菊等。使得造园这一属性,达到季节性明显的园林美景。借景是我国古典园林最可贵的美学财富。计成大师把构图上的借景扩大到了意境上的借景,从而达到审美情趣上的“物情所逗,目寄心期”,“触景俱是”的程度。文中“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林皋延伫,相缘竹林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即建造园林,虽然没有固定的规则,但借景却需要遵循一定的依据,要结合

    23、四季变换的特点,在水边的山林中伫立,全因竹林树木有茂密、凋零的变化;城市闹市喧嚣,所以居住处的地方必须与清闲相邻。登到高处则能极目望远,远处峰峦如翠屏环绕;厅堂开敞就有和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门前也有春水可以与池水相通。这些都是借景的表现,借景是营造园林的关键。景色和人的情致相投,目之所借又心有所感,借景似乎与中国传统的诗画一样“意在笔先”。为此,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如果一味拘牵,使所造之景索然无味,就违背了造园者的初衷。这种观点与郑元勋在题词中所说的“园有异宜,而无成法”的观点是一致的。二者都体现了中国文人造园重实用、理性的特点。在对于园林规划层面来说,借景不仅仅局限于空间游览

    24、体验,更多的是指园林总体的规划和天人合一的一种感知的构思。基于平面整体规划、玩赏和元素叠加等表现手法,达到意无穷,主观与客观实现辩证统一的地步,使得文人墨客的思想和山水达到高度统一的地步,任何的园林都是天地间的组成,借景的实质是园林与园林外的互借,以此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直到现在我国在园林的营造上仍然大量地采用着借景的手法,如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就大量采用了借景的手段。结语园冶不只是讲述普通的造园的技艺,实质上是营造了人类宜居的环境,给人们带来了舒适的居住条件,构建美好理想家园的建享。它是一个以“人”为本,以物为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智慧。这门学问,尽管产生在农耕文明时代。但是,在工业文明

    25、的大环境中,有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它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或技术手段,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体系。隐含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其基本原理,不只是在农耕文明的古代才有,更是对现代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环境设计。园冶一书是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设计思想,它把人类视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应做到因借、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因此,不论是园林设计、商业居住空间的设计,还是高层建筑的设计都离不开园冶中所讲述的设计原则。参考文献:1张薇.园冶理论的普世价值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作用J.中国园林,2012,28(12):39-42.2蒋璐,宣建华.隐逸文化之于传统文人园林的营造历史上的杭州西溪湿地园林建筑实例对比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3(01):101-103.


    注意事项

    本文(从《园冶》的营造之法探讨古典园林文脉传承.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