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双碳”目标下的工业碳账户发展研究.pdf

    • 资源ID:829740       资源大小:4.76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双碳”目标下的工业碳账户发展研究.pdf

    1、绿色发展No.10,2023Modern Industrialormationization2023年第10 期Total232总第2 3 2 期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D0I:10.16525/ki.14-1362/n.2023.10.052“双碳目标下的工工业碳账户发展研究郑紫璇1,刘红飞2(1.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浙江衢州324000;2.衢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环资处,浙江衢州324000)摘要:介绍了企业碳账户的概念、工业碳账户的构建方法与国内外的典型实践,分析发现我国在制度办法、数据采集核查、场景应用等方面的不足,认为应加速构建公平合理的工业碳账户标准体系,对接全国性碳市场,完善

    2、碳排放核查体系,加强相关技术创新,保障碳账户数据安全有效,并积极拓宽碳积分的应用场景,激发企业碳治理的主观能动性。以“碳效能+碳金融”为核心的碳账户作为企业碳足迹核算、碳排放权边界、节能降碳责任与低碳贡献界定的数据治理工具,为落实低碳责任分配和碳效能治理提供了动态监测手段,也为碳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运行提供了相应的微观基础,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关键词:“双碳”目标;工业企业;工业碳账户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0 7 48(2 0 2 3)10-0 15 7-0 50引言气候变化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转型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共识

    3、。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我国明确作出力争于2 0 3 0 年前完成碳达峰,努力争取于2 0 6 0 年前实现碳中和 的承诺(以下简称为“双碳”目标),并将其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任务。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工业是我国CO,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据国家能源署的报告表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占比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总量最大的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固碳减排和气候治理压力。同时,立足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传统高碳资产型产业比重大的基本国情,加强我国CO2生产源头的管控和治理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

    4、要“加强煤炭高效运用”,同年颁布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则进一步明确了工业碳达峰工作的“调整结构、节能降碳、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数字化转型”六大重点任务。在发展中不断细化的“双碳”目标,进一步加快了传统高碳资产行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企业的低碳化、脱碳化转型,而落实高碳企业的碳减排和接近碳中和成为我国气候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积极稳妥实现巴黎协定中“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 之内”的长期目标,我国采取行政指令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将“双碳”责任层层分解到各级政府和企业,并通过加快碳市场建设和完善碳信用抵销清缴机制等方式,发挥全国碳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提高

    5、企业的固碳减排意识。因此,在工业碳中和实现前,国家就需要精准监测和核算工业企业生产所覆盖的碳排放量和固碳减排的绩效,并以此明确其减碳增汇目标及是否需要在碳市场中购买额外的碳配额或碳汇。基于此,一种使碳排放强度和减碳贡献可计量、可监测、可核算、可评价的数字化治理工具一“工业碳账户”应运而生,通过记录各消费主体的能源品种和生产过程在特定时间与空间的碳排放量,结合具体的能耗数据,为企业减碳绩效评价、碳排放权优化配置、能耗双控精准管理和市场化机制提供了标准化的核算方法与颗粒化的数据支持,对我国的“双碳”目标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工业碳账户的基本内涵与构建方法1.1工业碳账户的基本内涵碳核

    6、算,也被称为温室气体(GHG)核算,绘制了任何组织 3 排放的CO,当量的数量。19 9 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明确向所有缔约国家提出了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和封存数量清单的要求,以划分各主体的碳排放责任和碳封存贡献。此后,国家温室气体报告准则中进一步规范了各国采用标准化的定义、单位与时间间隔核算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量,保证了缔约国温室气体清单的可比性 4。碳核算分析为各国低碳发展的路径提供了相关的方法学理论,而基于碳排放量(CCR)与碳清除量(CCO)的核算分析结果则构成了碳账户的主要内容。收稿日期:2 0 2 3-0 7-10基金项目:本文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基于E

    7、RM-COSO模型的两山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编号:QZYZ2109)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郑紫璇(19 9 7 一),女,浙江衢州人,硕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与风险管理;刘红飞(19 7 1一),男,浙江衢州人,本科,主要从事生态产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循环经济工作和研究。:158第13 卷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在企业层面,碳核算通过绘制和量化其直接生产活动、公用事业及其附属供应链部分的温室气体,将碳视为一种商品,并使其能作为一种信用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以确保各企业主体减少碳排放和明智地利用能源 5 。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企业碳核算多以生命周期法为基础,并广泛依据

    8、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PICC)拟定的碳足迹和碳固定系数和方法进行计量。企业碳账户是开展碳核算与绿色交易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碳核算结果可以将企业碳排放与碳清除以碳流动物质数量衡量和记录,形成碳排放账户和碳固定账户,为低碳治理提供了直观可比的基本记账工具。其中,碳排放账户沿用碳足迹法,重点捕捉工业生产流程中涉及的所有物料流与能量流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物料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含碳原料分解和燃烧的过程,而附着在能量流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则主要来自煤炭、煤气等碳质燃料的燃烧。碳抵消方面,则主要通过碳固定账户记录企业温室气体的减碳量和节碳量,包括因种植林草和农作物等增加的土壤碳汇量及企业采取减排行为带

    9、来的节碳量,如应用减排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和进行集约化管理 6 。当碳足迹的数量大于碳固定的数量时,企业碳账户为负值(不考虑碳交易),即存在碳赤字,反之则为碳盈余。同时,通过碳账户平台,还能计量比较企业实际排碳量与区域标准资源用量下的碳排放差额,以明确其减碳量与减碳贡献。另一方面,当工业企业采取减排生产行为时,则会改变物料能源使用量或资源消耗量,增加碳消减量,继而提高碳账户盈余,而碳账户盈余产生的碳积分也能用于绿色金融创新领域,使之成为一种实现碳资产买卖投资、抵押变现的交易账户1.2工业碳账户的构建方法企业“双碳”目标强调企业通过有效的碳减排手段最小化不可减排的碳排放量,而后通过多种碳抵消方式以

    10、实现净碳排放为零的战略途径。现阶段,我国着重推进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降耗工作,强调最大程度地碳减排之后再实施碳抵消,促进工业企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接近碳中和。因此,在我国现行的碳配额制度背景下,构建工业领域的企业碳账户时,着重于通过碳排放数字化核算模型,实时或阶段性地掌握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及不同维度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依此对企业的低碳贡献、减碳责任和碳排放权边界进行评价和治理,包含数据采集、数据核算、数据评价三个环节。明确相关的工业碳排放源是实施精准采集的基础和前提,工业场所相关的碳排放源包括现场直接碳排放源和外部间接碳排放源两大类:直接碳排放源涉及工业生产中内部场所中所有物料流与能量流碳排放

    11、,包括化石燃料燃烧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和原材料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除燃料燃烧之外的由于物理或化学反应、温室气体泄漏、废气处理、废水厌氧处理等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外部场间接碳排放源则涵盖了工业生产上下游碳排放和因生产需要的电力消耗、燃料消耗、水消耗、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而隐含的碳排放,如因处理工业废水而导致的净购人电力及热力产生的碳排放。通过企业用能装置的安装,碳账户平台可以实时采集企业生产系统中的能源消耗数据,其中,生产系统可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动力、供电、供水、化验、机修、库房、运输等)及附属生产系统,如工厂内为生产直接服务的单位(职工食堂、车间浴室等)。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需要

    12、根据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排放类型,依相应的行业核算指南需要进行采集,如工业设备制造过程中由气体使用和泄露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原辅材料添加及分解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厌氧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及逃逸产生的碳排放等。因此,现阶段工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和与之相关的工业产品名称信息、总产量、产量占比等数据多以企业自主填报,相关部门审核的方式采集。此外,为了增加碳账户数据的可比性,相关部门关于工业增加值、税收的报表数据也被纳人采集范围。通过动态跟进的数据核算系统,采集到的各类能源消耗数据和生产过程碳排放数据可以依照不同的行业碳核算方法计算获得相应的碳排放数据,核算和报告每一个工

    13、业企业的碳减排数据和减碳行为。数据核算需依托于企业法人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根据各企业主体的生产设施、业务范围及生产工艺流程以明确碳核算的边界。核算报告范围则包括生产系统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如燃料燃烧排放、过程碳排放、购人的电力与热力产生的排放、输出的电力与热力产生的排放等。同时,基于采集的产品总产量、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数据,可核算得出某工业产品单位产量的碳排放强度、某企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税收碳排放强度,为企业碳评价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工业企业在产品、行业、税收三维度的碳排放对标数据,以分级评价的方式为企业进行绿色贴标,构建工业企业动态碳评价体系,助力政府识别高

    14、碳排放企业以明确其碳排放权边界、减碳责任,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当企业采取减碳行为时,则能动态直观地反映在企业评级结果上,可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此外,由于企业的减碳行为具有外部性,碳账户评价和碳账户盈余(碳.159.2023年第10 期郑紫璇,等:双碳”目标下的工业碳账户发展研究积分)也可设计为一种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低碳、减碳、脱碳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助力企业低碳转型。2工业碳账户的典型实践现阶段,关于工业企业碳排放与碳清除的核算记账方法与核查机制的批判性分析研究仍在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实际使用的工业碳账户应用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统一的实践框架。我国碳账户仍处于

    15、初步建设阶段,归纳总结国外工业碳账户的实践经验能为我国碳账户建设提供有益经验与借鉴。2.1国外实践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将碳账户融人碳规制的宏观框架,以立法形式明确温室气体减排和碳市场标准化建设的目标,重视碳账户应用的效率与公平。2.1.1注重区域公平性的碳账户实践区域间的产能结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与碳排放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对不同工业企业的初始碳强度与低碳转型效能产生影响,因此,构建统一的碳账户与碳交易计划可能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影响工业碳中和的进程。美国通过各地方政府间协议签署、交易排放确权等方式推动碳减排计划,包括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西部气候组织(WCI)以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XX

    16、)等。由于不同的资源储备、气候特点与征税方式等都会对区域碳账户建设产生影响,RG-GI成员州能够在“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以法律规制的形式将区域碳账户建设和碳减排计划予以细化和补充,为各地区在碳排放乘数、低碳电力购买、低碳技术革新等减排方案实施的协调一致性和灵活可操作性提供基础。由此可见,在既定“双碳”目标下的碳账户构建不应单纯地量化企业的碳消费效率和固减碳贡献,还应关注和考量不同区域间“双碳”责任与义务的公平分担,以及战略实现地区低碳底色与减碳成本在“代际”间的合理分配,制定兼顾效率公平的碳账户核算与激励机制。.1.2提高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效率的碳账户实践掌握科学、精准、系统性的碳排放数据是构

    17、建工业碳账户的基础和前提,发达国家在碳排放原始数据的上报、整合与核查方面的起步较早,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一方面,欧美国家将强制性碳排放数据报告制度予以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执行依据。如美国环保署(EP A)颁布的温室气体强制报告制度,通过建立网络碳排放数据库,掌握了全境约8 5%的碳排放源情况,覆盖了3 1个工业部门和种类。另一方面,部分欧美企业也选择在特定平台主动披露碳排放数据,如美国指数编制公司明晟,通过企业自主上报或提供预测模型的方式,整合了超过9 6 0 0 家企业的碳排放数据,为现有的国际碳排放数据库作出重要补充。在数据核查方面,温室气体强制报

    18、告制度明确了实施数据核查验证工作的第三方机构的资质咨询认证标准,以确保企业碳核查的真实合规和核查业务的操作规范。目前,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是该国唯一具有温室气体排放认证业务资质的机构,对第三方碳核查机构的能力和市场信用实施监测和监管,保证碳排放数据的有效性。因而在这一框架下,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数据报告机制和完善的碳排放核查体系是碳账户有效支持国家“双碳”目标分解与达成的重要基石。2.2国内实践现阶段,我国工业碳账户的改革实践注重平台的搭建、引流与扩容,并在发展中逐步尝试用企业碳效能评估、金融激励手段和地方性立法多种方式丰富碳账户场景应用。2.2.1以企业“碳效能”为核心的工业碳账户实践多

    19、地工业碳账户的场景应用重点旨在推进利用企业能耗数据采集装置、用能量平台等,开展企业各能源品种碳排放核算和生产过程碳排放计算,全面记录和评估工业企业碳效能。结合企业用能数据,以工业碳账户为核心的多种跨场景应用为可以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形式,满足企业在绿色产品认证、产品碳足迹追踪和减碳降碳路径优化的需求,并为碳交易体系外的下游监管企业在碳减排融资和绿色风险管理方面的各类金融支持承接提供重要抓手。在政府层面,工业碳账户厘清了“双碳”目标下的产权和责任边界问题,保证了控碳监管和减碳贡献核算中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满足了政府能耗双控精准管理、企业生产能源保障预期、优化碳排放权(用能权)配置的需求,并为绿色

    20、低碳激励政策制定和减污降碳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以浙江衢州为例,衢州工业碳账户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和“衢融通”绿色信息平台,实时记录和核算工业碳排量与能源消耗,评估企业碳效能并进行绿色贴标以引导金融资源配置,碳账户盈余产生的碳积分可抵减信贷利息、手续费等。目前,衢州碳账户的工业碳征信报告已覆盖2 7 6 5 家工业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应用已实现9.3 万t标煤指标的低碳化转移,市域3 3 家金融机构推出了5 5 款碳金融产品,累计发放工业碳账户贷款40 8 亿元。2.2.2以供应链金融为核心的工业碳账户实践由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以“供应链金融+碳账户”的模式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绿色低

    21、碳评价贴标和信贷支持,有助促进和实现工业企业“链式脱碳”和“链式融资”。2 0 2 1年,广东金融机构联合第三方机构推出“绿色碳链通”业务,结合企业碳排:160.第13 卷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放数据和减碳行为构建碳账户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债权,为贴标绿色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日常经营提供差异化的优惠信贷支持。2 0 2 2 年,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开通首个供应链企业碳账户,依托“电e金服平台”将企业碳账户、碳积分和绿色金融产品关联整合,推动上游电力供应商和下游用电企业的全面绿色转型。这一模式将基于产业链的碳治理行为量化为企业的碳信用资产,有效解决了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与工业企业间的

    2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悖论问题。2.2.3以地方立法引领的工业碳账户实践目前我国的碳规制政策管控主要针对八大重点行业企业,尚未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能耗“双控”予以明确的法律规制,因此部分地区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推动构建以“碳减排”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体系,以保障碳账户改革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上海市于2022年7 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通过赋予低碳转型金融支持活动及相关促进保障工作的法律刚性,明确各社会主体绿色转型的职权与义务,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认定、绩效考核、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等制度标准,为基于碳账户的产业低碳改造和碳市场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3工业碳账户改革实践的不足对

    23、比国内外工业碳账户的典型实践可得,英美日等国将碳账户融人了气候治理规制的宏观框架,将碳配额、碳财税与碳交易等政策工具相整合,而现阶段国内碳账户建设应用的起步相对较晚,碳规制政策框架尚未确立,碳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碳信用体系构建尚未完成,碳账户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客观制约了我国碳账户工作的开展并影响了工业碳中和的进程。从以下方面梳理了工业碳账户改革实践存在的不足。3.1碳账户建设的制度办法尚未确立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工业碳账户的改革实践多以地方试点为主,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其运营流程,致使各区域的工业碳账户实践存在开立模式多样、供应链成员间关系治理机制不健全、企业减碳行为评价机制不同、碳积

    24、分核算兑付标准不一及碳金融的绿色认证标准差异等表征,客观制约了工业碳账户的发展。其一,碳账户开立、减碳效能评价和积分核算兑付的不一致可能引发银、政、企间的信任纠纷问题和逆向选择风险;其二,法律规制的缺失致使各相关主体的碳账户数据在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职责和权利边界模糊,令进一步拓宽碳账户应用场景和提升管理效率受阻;其三,合理统一的工业碳积分量化评估办法和企业减碳效能认定机制尚未完善,可能导致碳账户公信力和降碳减排热情的降低,不利于绿色金融服务的优化创新和绿色产业的转型改造。3.2碳账户数据采集困难,核查监督机制不健全碳账户数据的全面精准是碳账户的生命力所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企业

    25、碳减排(CCR)和碳抵消(CCO)两大关键问题提供了明确量化的解决方案,并以积分的形式将碳账户盈余直观展现。但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固碳减排行为发生的场景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分散,平台在数据渠道整理、数据处理应用和反馈核查方面的智能技术应用并不普遍,存在数据采集和管理成本高、数据不全不准等问题。同时,企业碳信息共享作为有效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完善碳账户平台信息的基础和有效识别绿色低碳项目、核算环境效益的前提,如何平衡工业碳排放数据的公共应用与企业隐私保护间的矛盾与冲突,是我国碳账户未来发展呕待解决的问题。在数据的核查监督方面,我国碳账户实践中对碳减排数据的质量控制与监测、企业低碳绩效的评审与审计资质及

    26、相应的责权范围等方面并未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且各主体主要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核查进行,在缺乏统一的碳核查资质咨询认证标准和完善的监管体系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碳账户数据核查质量良不齐,不利于工业碳账户应用的全面落地发展。3.3碳账户应用场景有限,企业碳治理动力不足“双碳”目标下,高碳型工业企业将面临着成长空间受限、技术迭代和成本上升等问题,而依托工业碳账户的碳征信报告,企业可以通过碳账户金融获取发展低碳项目和转型改造的资金支持,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活动,并实现碳减排的目标。但由于我国碳技术的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维护成本高昂,因此现阶段大部分工业固碳减排项目实践往往出于履约目的,不具

    27、备高回报的属性。当碳账户平台相关的金融优惠尚不足以补贴相关碳技术开发应用带来的额外成本,且碳账户积分的使用场景局限时,将会使工业企业碳治理的动力不足,进而导致“搭便车”和“漂绿”行为的出现,影响企业碳减排战略的实施。44推动工业碳账户全面落地发展的建议4.1构建公平合理的工业碳账户标准体系,推动对接全国性碳市场碳账户体系作为碳排放确权和碳市场定价的基础,需自上而下地与国家“双碳 战略与减排政策框架相结合,建立自下而上的碳排放信息收集管理系统,并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和制度办法,以确保我国碳配额计划与碳市场建设的专业可比性和公平有效性。国家可借鉴英美等国的碳账户实践,根据区域下转第16 5 页

    28、).1612023年第10 期郑紫璇,等:“双碳”目标下的工业碳账户发展研究间的产业能源结构、能源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底色以及不同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模式、低碳效能、减碳成本等特点,设立多层次的碳减排目标,并动态调整相应的碳账户核算方法,出台以碳账户为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开立标准、积分兑付与绿色评价机制,对落实低碳责任的企业给予相应补偿或优惠,对未达标企业实施行政处罚,保障碳账户的公平合理性,避免信息不对称下的“运动式减碳”问题 7 。同时,碳账户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跨领域的行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绿色平台等多方主体应协同推动各地碳账户平台与现有数据库及计费系统的对接整合,完善碳定价机制以接

    29、人全国性碳市场,充分发挥碳账户盈余的激励作用,修复产业低碳转型中的市场失灵与价格扭曲,提高企业主体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性和节能减碳效率,助力工业企业的绿色脱碳发展4.2完善碳排放核查体系,保证碳账户数据有效性为确保碳账户数据的真实有效,我国各试点省(市)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参考条件,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或重点企业选和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对企业上报的碳排放数据进行核查。未来应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第三方碳核查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完善第三方碳核查机构的监管体系,以保证碳核查工作的专业性和碳账户数据的有效性。为此,可借鉴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的模式,设立弥补监管体系的行业协会,对第三方碳核

    30、查机构的能力和市场信用实施监测4.3加强相关技术创新,保障碳账户信息安全目前我国工业碳账户平台相关的智能技术大多应用于碳排放账户层面,重点旨在全面精准地采集和处理企业的能源消耗数据,未来还需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在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数据采集技术开发与创新,并充分融合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分散的工业企业减固碳行为量化为可评价计量的碳积分,完善优化碳账户平台中的碳固定业务模块,加速推动碳账户平台与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平台及碳排放权、碳汇等多种碳交易市场的融通与发展,以提升各社会主体的资源配置水平与低碳管理效率。同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办法,明确各主体对碳账户数据应用的权

    31、利与义务,强化数据使用的监管,保障数据信息的安全,防范碳账户的信息科技风险。4.4拓宽碳积分应用场景,激发企业碳治理主观能动性“双碳”目标将引领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向提高绿色低碳生产力的深刻转型,工业企业履行碳中和责任需多方主体协同发力。由于工业低碳产品替代、碳捕获封存、工业集约化改造、二氧化碳负排放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且面临着信贷规模存量大、绿色转型过渡期长的客观现实,呕需大量的资金投人和金融支持。特别是对于当前还未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绿色融资压力和低碳治理瓶颈。因此,应进一步拓宽碳账户积分的应用场景,为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更多的“正向激励”

    32、,激发企业碳治理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可借鉴和升级“碳效能”和“供应链金融”为核心的碳账户模式,利用碳账户平台划分和评定企业的绿色低碳等级,动态调配碳中和责任的划分,并鼓励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绿色信贷的支持力度、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激励企业主动参与工业碳核算和碳账户建设。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和平台还应减少碳积分兑换困难、平台网络不畅、碳核算流程繁穴等一系列“负向激励”,保证绿色低碳企业碳积分应用的高效便捷。5绍结语从理论出发,系统梳理工业碳账户的基本内涵和构建方法,厘清我国“双碳”目标下工业企业固碳减排和能耗“双控”的发力点,依托国内外工业碳账户建设和应用的生动实践,梳理分析其发展经验,明确我国

    33、工业碳账户建设的不足,以期将“双碳”目标下的工业碳账户提炼为一般性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我国工业企业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和接近碳中和的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参考文献1199IT.国际能源署:2 0 2 2 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 EB/OL.(2023-03-07)2023-5-10k.2郑慧瑾,罗婧璇,贾明.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N.南方周末,2 0 2 1-10-2 9.3Robert G E,John M.Carbon Might Be Your Companys Biggest Fi-nancial Liability EB/0LJ.(20223-03-20).https

    34、:/hbr.rg/2021/10/carbonmight-be-your-companys-biggest-financial-liability.4Robert S K,Karthik R.Accounting for Climate Change EB/OL.change,20223-03-26.5 Lovbrand E,Stripple J.Making climate change governable:accountingfor carbon as sinks,credits and personal budgets J.Critical Poli-cy Studies,2011,5

    35、(2):187-200.6王明喜,鲍勤,汤铃,等.碳排放约束下的企业最优减排投资行为J.管理科学学报,2 0 15,18(6):41-5 7.7张莹,贾明.纠正企业运动式“减碳”需从三方面着手 N.每日经济新闻,2 0 2 1-0 8-11(7).(编辑:白龙)电子邮箱:联系电话:0 3 5 1-7 3 3 42 49欢迎订阅欢迎投福上接第16 1页Eml(编辑:郭萍茹)1652023年第10 期孙玉凤:“双碳”目标下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制品制造业碳减排实证分析数量脱钩的实证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 0 2 1,44(5):19-29.4孙敬水,陈稚蕊,李志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

    36、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 J.审计与经济研究,2 0 11,2 6(4):85-93.5郭承龙,徐蔚蓝.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J.中国林业经济,2 0 2 2(1):8 9-9 3.6张君宇,宋猛,刘伯恩.中国CO2排放现状与减排建议 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 0 2 2,3 5(4):3 8-44.7范秋芳,张园园.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J.工业技术经济,2 0 2 1,40(12):113-12 1.8York R,Rosa E A,Dietz T.Bridg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with envi

    37、-ronmental policy:plasticity of population,afluence,and technology 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2,83(1):18-34.pirical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Chemic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Target of Double CarbonSun Yufeng(School of Economics,Ti

    38、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Abstract:The CO2 emissions of Chinas 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measurement method provided by IPCC for the study period of 2007-2019,and the elasticity analyses of key factors affectin

    39、g the carbonemission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2 emission of 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 chemical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mains high.While other conditions remain stable,for every 1%change in labour force size,annualoutput value of the industry,

    40、energy efficiency,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structure,CO2 emissions will change by 0.108 9%,0.9702%,-0.957 9%,0.058 3%and 0.489 5%.Key words:chemical raw materials and chemicals;manufacturing industry;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TIRPAT modelIndustrial Carbon Accounts under the Dual Carbon Targe

    41、t:Theory and PracticeZheng Zixuan,Liu Hongfei?(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Quzhou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Quzhou Zhejiang324000,China;2.Quzhou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Environmental Resources Department,Quzhou Zhejiang 324000,China)Abstract: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ar

    42、bon account,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industrial carbon account and typical practices at home andabroad are introduced,and Chinas deficiencies in system approach,data collection and verification,and scene application are analysed andfound,and it is believed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

    43、n of a fair and reasonable standard system of industrial carbon account,docking the nationwide carbon market,perfecting the carbon emission verifica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releva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safeguarding the safety and validity of the data of carbon account,and actively We beli

    44、eve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ir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 carbon account standard system,connect to the national carbon market,improve the carbon emission verificationsystem,strengthen the related technical innovation,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arbon account data

    45、,and actively broaden the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carbon credits,so as to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of enterprises in carbon management.As a data management tool forenterprise carbon footprint accounting,carbon emission right boundary,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low carbonco

    46、ntribution definition,the carbon account with carbon efficiency+carbon finance as its core,provides dynamic monitoring means for the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and carbon eficiency governance,and also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microfoundation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arbon market mechanism,which will help to It also provides a micro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and operation of the carbon market mechanism,helping to realise the goal of double carbon.Key words:Double Carbon Target;industrial enterprises;industrial carbon accounts


    注意事项

    本文(“双碳”目标下的工业碳账户发展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