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机制研究.pdf

    • 资源ID:791584       资源大小:5.51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机制研究.pdf

    1、i C o n f e r e n c e中文论坛专题: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百年成就与展望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图书馆学会科研项目“新发展阶段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研究”(2 0 2 2 L S C K Y X M-Z Z-Y B 0 0 1)的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周力虹,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和项目管理;吴庆梅(通讯作者),博士生,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教育,E m a i l:2 0 1 8 2 0 1 0 4 0 0 3 1w h u.e d u.c n;权谦,博士生,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本文引用格式:周力虹,吴庆梅,权谦.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跨

    2、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 0 2 3,1 3(4):3 5-4 8.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机制研究周力虹 吴庆梅 权 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 3 0 0 7 2)摘 要 跨文化传播是中国图书馆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但是,教育的跨文化传播并不总是自发、主动和无条件的。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采用结构化文献综述方法,通过系统地文献检索、文献筛选和主题分析,从跨文化角度解读了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关系、主体间行为和路径选择。文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主体间关系机制、主体间行为机制、路径选择机制三个方面。通过传播者的传播行

    3、为、把关人的控制行为以及接收者的反馈行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形成了人员的跨文化流动、教学科研的跨文化合作、国际会议的参与和主办、期刊国际化、在线教育等跨文化传播路径。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理论出发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国际同行理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关键词 图书馆学教育 跨文化传播 本土化 国际化 国际传播中图分类号G 2 5 0;G 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5-2 1 7 1(2 0 2 3)0 4-0 0 3 5-1 4D O I:1 0.1 3 3 6 5/j.j i r m.2 0 2 3.0 4.0 3 5T h e C

    4、e n t e n n i a l D e v e l opm e n t o f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 o f L i b r a ry S c i-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i n C h i n aZ h o u L i h o n g W u Q i n g m e i Q u a n Q i a n(S c h o o l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W u h a n U n

    5、 i v e r s i t y,W u h a n,4 3 0 0 7 2)A b s t r a c t L i b r a r y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L S E)i n C h i n a r e q u i r e s a c l e a r p r o c e s s o f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t i o n.H o w e v e r,n o t a l l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i n e

    6、 d u c a t i o n i s s p o n t a n e o u s,a c t i v e,o r 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A d o p t i n g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h e o r y,t h e p a p e r r e p o r t s o n a s t u d y,t h a t e x p l o r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a t C h i n e s

    7、 e L S E o v e r t h e p a s t c e n t u r y.T h e s t u d y e m p l o y e d a s t r u c t u r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a n d e x a m i n e d r e l e v a n t r e s e a r c h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r o u g h s y s t e m a t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t r i e v a l a n d s c r e e n i n g

    8、,a s w e l l a s t h e-m a t i c a n a l y s i s.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d a t a r e v e a l e d t h r e e m a j o r t h e m e s r e g a r d i n g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o f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a t L S E:i n t e r-s u b j e c t i v e r e l

    9、a t i o n s h i p,i n t e r-s u b j e c t i v e b e h a v i o r,a n d p a t h s e l e c-t i o n.T h e a n a l y s i s r e v e a l e d t h a t p e o p l e a r e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e l e m e n t i n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L S E i n C h i n a h a s p a v e

    10、 d t h e w a y f o r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 s t a f f m o b i l i t y,t e a c h i n g a n d r e-s e a r c h c o o p e r a t i o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o f j o u r n a l s,a n d o n l i n e e

    11、d u c a t i o n.T h i s 53p a p e r a i m s t o p r o v i d e n e w i n s i g h t s f o r C h i n e s e L S E g o i n g g l o b a l,a s w e l l a s t o h e l p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a g u e s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L S E.K eyw o r d s L i b r

    12、a r y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I n d i g e n i z a t i o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1 引言近年来,向世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国策。2 0 2 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 0 3 5年远景目标纲要

    13、出台,要求“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1。同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2。一系列政策的发布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建设属于跨文化传播范畴,有利于不同个体、组织、国家之间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了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对建构国家形象和提升 国 家 影 响 力 起 到 了 举 足 轻 重 的作用。随着我 国 教 育 对 外 开 放 战 略 的 逐 步 深入,尤其是2 0 2 0年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

    14、外开放的意见,引用教育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中介,已经成为建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窗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亦是如此,承担着传播中国图书馆学经验和方案的重任。目前,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历经了百年发展,在不断地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就,如教育机构数量大幅增加、教师和学生规模扩大、教育层次不断提升、教学内容多元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愈发频繁等。已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对中国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交流史进行了研究3,指出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正在走向世界化,但是关于图书馆学领域中国经验和方案的实践讨论和传播机制归纳仍显不足4。本文引入传播学模型,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来阐释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

    15、播 机 制,将 中 国 图 书 馆 学 的 制 度 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从而为我国图书馆学及其教育“走出去”提供参考价值,帮助国际同行理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2.1 跨文化传播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对于建立和维持有利的群体间关系至关重要。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5,具体包括日常交往和人类文化交往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人类文化层面的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不同群体、组织或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存在迁移、扩散、变动行为,从而出现文化融合、发展和变迁的现象6。从动态的传播过程角度

    16、,L a s s w e l l提出了文化传播的5 W模型,即传者、内容、受者、媒介和效果是影响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诸多学者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并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传播过程要素,如信息形态、传播环境等7。此外,也有学者从行为认知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认知(如基本认识论、价值观、规范等)、情感(如情感表达的 类 型 和 水 平)和 行 为 模 式(如 语言、习俗、交流风格等)的群体差异8。有效的跨文化传播需要传者和受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协调适应,但是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文化组织或国家之间很难实现有效和令人满意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

    17、必须应对语言障碍、不同习俗和习惯,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的文化差异的挑战,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理解。因此,语言和文化因素是跨文化背景的主要影响因素。63跨文化 传 播 作 为 一 种 积 极 和 必 要 的 活动,已经越来越被制度化,成为一种组织战略,高校也不例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加,跨文化传播已成为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9-1 0。2.2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历程中国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存在四次较为明显的跨文化传播,这四次跨文化传播促使中国图书馆事业走向了现代化1 1。(1)第 一 次 跨 文 化 传 播(1 8 4 01 9 1 9年)。1 8 4 0年

    18、 后,随 着 西 方 科 学 文 化 的 传入,中国学者翻译和介绍了一批有关西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书籍。在西方图书馆公共性的普及下,大量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为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轫提供了环境基础。(2)第 二 次 跨 文 化 传 播(1 9 2 01 9 4 9年)。1 9 2 0年,韦棣华联合沈祖荣和胡庆生创建的文 华 图 书 科1 2(后 文 简 称“文 华 图专”),成为中美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最初,文华图专完全是模仿美国图书馆学院校,但是受国情和文化差异、国人本土化意识以及传统知识等因素影响1 3,其逐渐转向对国外经验进行本土化改良。其中,课程设置中西融合,尤

    19、为注重中国传统文化1 4。而作为跨文化传播经验探索的先行者,既有如刘国钧、沈祖荣等本土化的实践者,也有如袁同礼1 5、钱存训等1 6推动中国馆员和文化走出去的国际传播者。(3)第 三 次 跨 文 化 传 播(1 9 4 91 9 7 7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图书馆学教育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逐步转型和发展。该时期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调整、发展、曲折、停滞期1 7。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更多地受苏联影响,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苏联为主1 8。但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图书馆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4)第 四 次 跨 文 化 传 播(1 9 7 8年 至今)。

    20、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馆学恢复了与世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传统,国际合作成为重点,在教师访学、学生留学、馆员培训、国际会议、合作办学等国际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1 9。然而,肖希明等2 0指出,跨文化交流应始终坚持本土化理念,即在学习、吸收国外经验的同时,不断基于中国环境改进和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2 1。虽然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交流已取得诸多成就,但是其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中国经验的国际传播能力也存在不足2 2。梳理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历程可以发现,跨文化传播对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传播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至关重要,已然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变革的引擎

    21、。目前,学者们已经 对 中 国 图 书 馆 事 业 的 文 化 交 流史,以及图书馆学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经验进行了总结,但是缺少对百年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过程的研究。3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网络调研的方式对中国图书 馆 学 教 育 的 跨 文 化 传 播 进 行 研究。跨文化传播问题作为图书馆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已形成专著、报告、历史档案、期刊论文等诸多前期成果,通过文献综述能较好地了解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情况。网络调研部分则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网站进行调查以补充、论证和更新文献综述中所获得的观点。3.1 文献筛选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笔

    22、者对中外文数据库进行了主题检索以从整体上获取研究主题的相关信息。其中,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三个数据库,外文数据库包括W o s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 0 2 2年7月。检索式为:主题=教育 A N D主题=(国际 O R 全球化 O R 跨国 O R 世界化 O R 交流 O R 传播 O R 本土化 O R 历史)A N D主题=图书馆学。检索发现,跨文化传播是一个较为热门的多学科研究领域,但是具体到图书馆学领域尚未有学者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机制进行详细分析。检索还发现,英文文献中关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及其跨文化传73播情况的讨论较少,表明关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和国外

    23、互动交融的国际研究不足。第一阶段检索中,中外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 0 5 0篇文献,其中中文1 8 2 7篇,英文2 2 3篇。此外,由于中国正规图书馆学教育始于1 9 2 0年,民国时期的期刊如中华图书馆协会汇报等收录了诸多民国图书馆及其教育发展的文章。除了学术期刊外,也有许多学者出版了相关专著,如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创建与发展等。因此,为了尽可能地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收全,笔者在文献综述的第二阶段检索了独秀学术、瀚文民国书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3个数据库以扩大对专著和民国期刊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在第二阶段,共 有1 6 7份 资 料 被 收 集,其 中 专 著4 8本,民国报纸期刊文献1

    24、 1 9份。为了进一步筛选文献使其更贴合研究主题,笔者基于P R I S M A文献筛选流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筛选标准和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的筛选标准如下:中文选择C S S C I来源期刊论文,外文文献选择W o s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S C I/S S C I/A H C I),通过筛选核心期刊以保证所选文章质量;排除与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无明显相关性的资料;剔除非学术型文章,如新闻社论等;剔除理论基础薄弱的文章。最后,7 2篇 现 有 期 刊 文 献(中 文6 1篇,英 文1 1篇)、1 5本专著和1 1 9份民国期刊,共计2 0 6份资料纳入研究分析范畴。图1 文献筛选过程

    25、3.2 主题分析主题分析法是一种通过编码和表述定性数据的定性分析方法,尤其适用于在文献分析阶段从诸多定性数据中识别、解释和标记研究主题和概念2 3。在主题分析中,编码指的是使用主题编码技术对文献中有意义的文本片 段 进 行 识 别、解 释、标 记 和 分 类 的 过程2 4。表述定性数据是指制作一个理论叙述,说明和总结分析中出现的编码,并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它们2 5。目前,很少有学者从传播视角研究图书馆学教育,然而有文献表明,传播理论可以成为83一个有价值的视角3。W e s t l e y-M a c L e a n传播模型解释了信息传播是一个由不同力量动态把关的建构过程2 6,而中国图书馆

    26、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正是一个多主体参与过程。图2显示了本研究基于W e s t l e y-M a c L e a n传播模型的初步分析模型,包括六个初步的理论结构:(1)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包括传播者、把关人和接收者。传播者在选择和传递信息方面起倡导作用,他是将图书馆学教育传入中国的个人或组织。接收者是接受图书馆学的人、团体或社会系统。把关人是传播者的代理人,对其传递的图书馆学知识进行审核、改进和创新。(2)社会环境。国家的政治(P)、经济(E)、社会(S)和文化结构(T)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而P E S T作为宏观环境分析的重要方法,十分适用于评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环境。(3

    27、)编码。指传播者从众多外部信息中选择要传递的信息。(4)解码。指把关人基于传播者传递的信息,以及接收者的认知范围和理解习惯,选择信息并向接收者传递信息。(5)反馈。它是指把关人或接收者对传播者所传递信息的反馈。作为数据分析的起点,该模型提供了一套初步的、暂定的主题代码、理论主题和关系。首先,本文对已筛选出的文献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识别并归类部分主题;其次,对所有编码进行轴心编码,识别、合并和归纳编码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文献数据进行选择性编码,以检查和验证编码。节点编码分析如图3所示。编码过 程 由 一 人 完 成,具 体 使 用N V I-V O 1 1质性分析软件对已筛选文献进行数据分类和整

    28、理。图2 W e s t l e y-M a c L e a n传播模型图3 节点编码分析图4 研究发现4.1 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关系机制百年间,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涉及的主体包括国外传播者、国内传播者、把关人和接收者四类,具体见表1。其中,国外传播者包括国外图书馆馆员、在华从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国外学者、国外来华访问学者、中华图书馆协会外籍会员和外籍名誉会员、美国援助中国征求图书赞助委员会委员、国外在华教育机构、来华留学生、国际专业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国外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国内传播者主要包括第一代留美图书馆学人和第二代留美图书馆学人;把关人则由93第二代图书馆学人、第三代图书馆学人、第四

    29、代图书馆学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协会、国内图书馆及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教育部、国际交流部门组成;而国内学习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图书馆馆员和社会大众扮演着接收者角色。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把关人和接收者通过编码和解码过程的互动,对图书馆学知识进行创造、修改和共享,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传播者、把关人和接收者三者之间是相互转换的关系。这一点在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百年发展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本文基于编码数据对三者的互动关系做共现分析,如图4所示,左侧第一列F o r e i g n c o m m u n i c a t o r节点元素块表示国外传播者主体,第二列

    30、N a t i v e c o m m u n i c a t o r表示国内传 播 者,第 三 列G a t e k e e p e r表 示 把 关人,第四列R e c e i v e r表示接收者。每一元素块的编号与表1中的内容编号相对应。其中,深蓝色表示该主体一直存在,而较浅的蓝色则表示1 9 4 9年之前存在的传播主体,最浅的蓝色表示1 9 4 9年之后出现的主体。表1 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主体*主题编号主题内容编号内容主题编号主题内容编号内容A国外传播者A 1国外图书馆馆员A 2在华从事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外国学者A 3国外来华访问学者A 4中华图书馆协会外籍会员和外籍名誉会员A

    31、5美国援助中国征求图书赞助委员会委员A 6国外在华教育机构A 7来华留学生A 8国际专业联盟A 9国际图书馆协会A 1 0国外图书馆学教育机构C把关人R接收者C 1第二代图书馆学人C 2第三代图书馆学人C 3第四代图书馆学人C 4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协会C 5国内图书馆及图书馆学教育机构C 6教育部C 7国际交流部门R 1国内的学生R 2国内的馆员R 3国内的社会大众B国内传播者B 1第一代留美图书馆学人B 2第二代留美图书馆学人*笔者根据程焕文2 7、霍国庆2 8、韦庆媛2 9、郑丽芬3 0等学者对百年间中国图书馆学人和涉华外国图书馆学群体的研究归纳所得。图4 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主体间关系图

    32、04首先,主体身份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国外传播者通过文化输入和留学等方式将图书馆学教育相关要素的知识传授给第一代中国图书馆学人。第一代图书馆学人最初是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的接收者。他们归国后成为国内传播者,将自身在国外所学的图书馆学教育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创造出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如沈祖荣和胡庆生创办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并培养出第二代图书馆学人。此后,留学归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图书馆学人在身份上再次由国内传播者转变为把关人,和本土其他学者及机构一起对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改进和创新。其次,主体间传播关系的流动是可逆的。在1 9 4 9年之前,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由最左边的国外传播者流向接

    33、收者,而新中国成立后,最右边的接收者逐渐成为传播者,信息流出现向左边流动的情况,如留学师生以及国际合作的增加,使得国内图书馆学教育内容的世界可见性增加。此外,主体间的主动性和国家环境密切相关。民国时期,中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往中都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该时期国外 传 播 者 在 跨 文 化 传 播 中 占 据 主 动 地位2 9,国内传播者、把关人和接收者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3 1。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国家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发展,国内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更高,在跨文化传播知识的选择和引进上起主要作用,以“中国”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开始成为学科主要议题3 2

    34、。4.2 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行为机制4.2.1 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引入国外教育要素和教学内容文献分析发现,传播者在图书馆学教育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引入国外教育要素如教师、教材和课程等,建立本土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国外传播者主要是在中国从事图书馆学教育的学者,其中以美国图书馆员韦棣华最负盛名。韦棣华女士曾就读于波士顿西蒙斯(女子)学院(S i m m o n s C o l l e g e)图书馆学专科,毕业后在里奇蒙德图书馆(R i c h m o n d M e m o r i a l L i b r a r-y)工作长达1 0年,具有丰富的图书馆工作经验3 3。自1

    35、9 0 0年起她来到中国后深感于中国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不足,本着建设公共图书馆的理念于1 9 1 0年建立文华公书林,并在文 华 公 书 林 内 培 养 了 两 位 中 国 本 土 馆员沈祖荣和胡庆生。为了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以传播国外公共图书馆理念和提供图书馆服务,1 9 1 4年和1 9 1 7年,她分别资助沈祖荣和胡庆生赴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留学,为后续文华图专的建立培养本土教师。梁启超认为要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必然得把外国图书馆学得有根底3 4,而图书馆学留学生是学习国外图书馆学的主力军。除了沈祖荣和胡庆生外,1 9 1 41 9 2 5年间共有1 6位留学生赴海外学习图书馆学,其中有1

    36、0位都获得了图书馆学专业学位3 5,成为中国第一代留学海外的图书馆学者,并于2 0世纪2 0年代陆续归国。回国后,杜定友等3 6学者认为“没有一所外国图书馆学校能够养成全面的图书馆学者,以应中国图书馆用的”。于是,回国留学生们先后于文华图专、金陵大学、上海国民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北京大学等五所大学建立图书馆学系(科)3 7。以沈祖荣为例,其留美期间参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实习,深入学习了美国图书馆工作的全流程3 8,并在韦棣华女士的带领下,联合胡庆生于1 9 2 0年创建文华图书科,仿照美国核心课程开设图书选读、编目、分类和参考工作等四 门 课 程3 9,并 设 置 以 日 语、法 文、德文、英

    37、文为主的外文课程4 0。在本土的图书馆学学校建立后,国内传播者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引进国际师资、课程、教材等教育要素。1 9 5 01 9 6 6年,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转向“以俄为师”,邀请了苏联图书馆学专家来华指导教学,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讲解教学方法、开展演讲等4 1。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图书馆学教育逐步恢复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学教育的交流,尤其是邀请更多欧美国家图书馆学学者作兼职教授、访问讲学或者引进国外教材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1 9 8 02 0 1 5年间14共引进多国图书馆学译著2 1 8部2 2。4.2.2 把关人的控制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国际图书馆学教育引入

    38、后,国家行政机构以及本土教师等把关人开始自觉地对跨文化传播的国外图书馆学教育内容和模式进行把控,包括建立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制度,探索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培养本土师资,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构建传播制度等。(1)建 立 中 国 特 色 的 图 书 馆 学 教 育 制度。一般来说,教育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其关系的规定4 2。从图书馆学教育政策制定主体来看,美国主要是由图书馆行业组织美国图书馆协会制定政策标准4 3。2 0世纪2 0年代,美国图书馆界逐渐认识到培养专业图书馆工作人才的重要性,以威廉姆森报告为代表,提出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函授教育

    39、分开并行4 4。深受美国培养专业性人才目标的影响,文华图专建立之初就仿照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建立办学制度3 7。然而,与美国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无论是民国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是由中国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发展目标。为了培养大批管理专门图书馆和民众图书馆的专业人才,文华图专在建立之后结合国家需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设计了涵盖本科班、讲习班、专科班和短期职业培训班等各种灵活学制4 5。这一影响延续至今,目前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覆盖本硕博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作为补充。随着新信息环境对图书情报专门人才需求发生转变,国家借鉴创新国外图书情报人才培

    40、养制度,设置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制度,将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明确分为图书馆学学术型硕士和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两类2 0。(2)探索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2 0世纪2 04 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教学内容主要以移植和改良美国为主。在这一阶段,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美国图书馆学教学内容围绕“B o o k s e l e c t&r e v i e w、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R e f e r e n c e w o r k、C a t a l o g i n g”等主题,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图书馆实际业务工作流程4 6。参照美国教学内容,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形成了图书馆学原理、

    41、图书馆组织与管理、图书馆技术、西 方 图 书 与 图 书 馆 史、目 录 学 等 课程4 7,教学内容以图书馆技术实践和目录学为主,具有较为显著的工具性特征。2 0世纪5 06 0年代,受苏联图书馆学教育影响,中国图书馆学教学内容借鉴苏联的专才教育思想,课程教材以翻译苏联教材为主4 8。2 0世纪7 09 0年代,受欧美某些图书馆学院系关闭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图书馆学系被改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并向信息管理学院演变,反映了图书馆学教学内容逐渐 将 图 书 情 报 进 行 融 合4 9,学 科 口 径 拓宽,培养目标转变为信息管理通才,典型的课程代表有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数字图书馆等5

    42、0。2 1世纪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的 发 展 使 得 欧 美 图 书 情 报 院 系 成 立i S c h o o l s联盟并逐渐向信息和信息科学方向发展,强调以i F i e l d为中心的跨学科多元化。国内学界守正创新,既坚守传统图书馆学的核心内容,以公共文化服务和为“信息和知识资源管理”为定位,又吸收国外关于跨学科融合和多样化的观点,不断地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健康信息学、信息行为、数字人文等研究领域5 1。(3)培养本土师资。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曾在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中提出要养成一班高深的图书馆学者以建设中国图书馆学5 2。然而,文华图专建立之初较为依赖外籍教师,据其

    43、培养的学生钱亚新回忆,1 9 2 5年总共五位老师中有三位外国人5 3。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向以培养本土教师为主,据可考历史,1 9 2 01 9 5 3年间外籍教师比例为1 3%,本土培养教师6 5%,留学教师1 9%,传统教师3%4 5。此后,中国图书馆学教师结构一直以本土培养人才为主。据冯惠玲等于2 0 2 0年对全国5 5个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院系机构调查发现,图情教师最高学位是在国内机构获得的占比达到9 6.3 3%5 0,地域性和本土特色明显。24(4)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实习实践一直贯穿于国外尤其是美国图书馆学的教育过程。2 0世纪初至5 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形成了多样化的

    44、人才培养模式,涵盖了组建多学科师资队伍教学,跨院系合作教学,举办研讨会,鼓励图书馆实践和研究项目,采用实务教学、专题学习、比较方法、调查研究等5 4。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华图专学习美国面向图书馆职业的人才培养方式,采用实习、参观、群 育 讨 论 会、社 会 服 务 等 致 用 之 学 方法5 5,致力于培养全能的图书馆通才5 6。改革开放后,诸多图书馆学教师出国访学考察,学习国外图情院校的办学经验。以武大的黄宗忠教授为代表,他于2 0世纪7 08 0年代多次赴美访问考察美国的许多图书馆和图情院校,并将其所见所思记录在学术论文和著作,为后续教学提供丰富资料和案例5 7。进入信息和数据时代后,美

    45、国图书馆学教育逐渐向多元融合发展5 8,国内也开始出现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更加着眼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实际5 9,形成了“五育并举”、产学研相结合、“四位一体”“三阶段培养”等独具中国价值观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5)构建传播制度。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建立传播制度主要包括由国内相关机构制定国际传播政策、设立国际学位和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首先,制定国际传播政策是指教育部、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或中国图书馆学会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图书馆学专业成员进行国际传播,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其“十四五”规划中就将传播中国故事作为未来发展重点6 0。其次,设立图书馆学相关国际学位,如

    46、信息资源管理等国际学位。2 1世纪后,中国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聚集区域2 2。尤其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合作,招收国际留学生。4.2.3 接收者的反馈行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接收者并不是总是被动地接受传播者给予的信息。随着对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自信的加深,跨文化传播的国内接收者开始反客为主,主动参与到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传播学术成果和参与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国际治理。传播学术成果是中国方案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国际发文和期刊国际化两部分内容。文献统计发现,民国时期,图

    47、书馆学 者 就 已 经 积 累 了 一 定 的 国 外 发 文 经验6 1,如1 9 3 3年裘开明在T h e L i b r a r y Q u a r-t e r l y 期 刊 发 表“中 国 的 国 家 图 书 馆”一文6 2。2 0世纪7 08 0年代,中国大陆图情领域学者继续在国际上发文,但是年发文量总体偏少6 3。2 1世纪初,我国图情学科国际发文量仍然不多,但是随着国家对科研支持力度的逐渐增加,国际发文量于2 0 1 3年大幅增加,近年来发文增长率更是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图情研究成果的篇均被引频次和高被引文献数量开始增多,国际认可度增加6 4。此外,中国学者还与国

    48、际学者组成了国际科研团队,如与美国、比利时等诸多国 家 学 者 合 著 论 文,形 成 了 核 心 作 者群3 2,有效增加了中国图情领域高质量文献的输出。除了传播学术成果,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者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的任职。一方面是参与国际专业协会等组织治理,如参选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 F L A)或i S c h o o l s联盟、美国华人图书馆员 协 会(C A L A)、国 际 知 识 组 织 协 会(I S K O)等委员会委员或会员等,加强中国图书馆界在国际图联重要事务决策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任职国际期刊编委,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为例,目前已有7

    49、0余人次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或组织任职,成为I n-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L i b r a r y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G o v e r n m e n t I n f o r m a t i o n Q u a r t e r l y等S S C I刊物以及i C o n f e r e n c e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审稿专家6 5。4.3 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机制4.3.1 人员的跨文化流动人员的跨文化流动有助于拓展参与师生34的跨文化理念,从而提升图书馆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50、6 6。文献数据表明,出国学习一直是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之一,如1 9 1 61 9 5 3年间共有1 0 0名图书馆学学生出国留学3 5。而1 9 4 91 9 6 9年,留苏是中国图书馆学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1 8。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学出国留学人数逐渐增多,美国成为主要的留学国家2 2。图书馆馆员和图书馆学教师的跨文化交流亦是 提 高 国 际 素 养 和 全 球 视 野 的 重 要 途径6 7。其中,馆 员 的 国 际 交 流 始 于2 0世纪,如2 0世纪3 04 0年代,国立北平图书馆就走在了馆员流动的前列,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签订交换馆员协议,先后送出1 0余名馆员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百年图书馆学教育跨文化传播机制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