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明起源与伏羲画卦高世华1 贾圆程2(1.天水市博物馆,甘肃 天水 741000;2.澳门城市大学 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澳门 999078)内容摘要:伏羲画卦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影响极其深远的古史传说,其流传以黄河中下游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具有原生性、历史真实性、正统性、多元一体性和辩证性等特征;考古发现证实,伏羲画卦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八卦可能产生于距今8 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蕴含着天圆地方、天地定位、天阳地阴、通天敬天、天人合一、阴阳和合、对立统一和追求秩序等核心观念,是中华原创思想的重要内容;八卦及其核心观念与中国早期宇宙观、社会观、宗教观的形成
2、有关,史前时期有关天文、字符、彩陶、祭祀崇拜等考古发现,显示了早期中国已形成了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和精神信仰,而史前天文学、契刻文字、彩陶文化和崇拜祭祀又进一步促进了史前农业的发展、汉字的出现、彩陶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复杂化进程,进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关 键 词:伏羲画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八卦DOI:10.13885/j.issn.1000-2804.2023.04.010中图分类号:K871.04;G09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23)04-0120-14收稿日期:2023-05-05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伏羲文化创新性转化
3、与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2023ZD015)作者简介:高世华(1966-),男,山东单县人,研究馆员,从事伏羲文化、先秦文化、区域文化研究。通讯作者:贾圆程。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第51卷 第4 期2023年7月(社会科学版)Vol.51 No.4July 202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指出:“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解开谜底。”这些历史之谜包括了中华文明的开端、三皇五帝等重要问题。中华文明应当源自三皇五帝,
4、基于中华大地1。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传承中,伏羲氏位居“三皇五帝”之首,是古代“圣王风范”的杰出代表,也是古代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在古代文献中,“伏羲画卦”与文明肇启相关。如礼含文嘉曰:“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所谓“变化天下”即易贲卦所称的“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乾文言传亦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有学者研究认为,八卦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2;伏羲八卦是具体形象和抽象的统一,这一点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发展32-6。本文拟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学和民俗学资料,借鉴史前考古学、易学、文明探源等相关研究成果,从伏羲画卦传说的流传及其特征、八卦及核心观念的产生,以及八卦核心
5、观念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方面,对伏羲画卦与文明起源的关联性问题试作一些初步探讨。一、伏羲画卦传说的流传及其特点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集中体现在文献记载和传承中的古史传说方面。通过对历史文献、民俗材料分析,伏羲画卦是流传极为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对中华文明影响极其深远的古史传说,其流传主要通过官方和民间两种渠道。官方历代文献典籍,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其内容随时代有所增益;而民间流传则以各地的民间传说、习俗为主。1.文献中的伏羲画卦。伏羲画卦产生于何时?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 八卦。”说明伏羲画卦在汉代之前已有流传
6、。目前见诸典籍的最早记载是易传,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上中关于画卦又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说法。先秦时期另有两则文献也反映了画卦传说,一是春秋管子轻重戊曰:“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二是战国庄子大宗师载:“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在以上记载中,伏羲名号有“包牺氏”“虙戏”“伏戏氏”等多种,冯浩菲认为,均属音同音近相代,所指实一。这种同名异形现象与先民事迹多赖后人一辈辈口
7、耳相传,加之古今方俗之异有关4180,从中折射出伏羲画卦早期流传的历史痕迹。周易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该书客观记述了伏羲画卦的过程、目的和功用,同时又敷陈了“河图洛书”神话。由上可知,先秦时期伏羲画卦的内容已具备了后世流传的基本要素,包括八卦的产生,以及与数理、太极的关系,特别是“河洛之说”初具雏形,为后世的流传演绎奠定了文献基础。西汉时期,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极大地促进了易学的发展。据史记儒林传记载,易自孔子经六传至汉代田何,又经两传至杨何,杨何被汉武帝立为易经博士。田何所传之今文易经,终两汉皆居官学地位。在当时易学发展的背景下,伏羲画卦内容有所增益,如淮南子要略:“今易之乾坤,足以穷
8、道通义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捃逐万物之祖也。”史记日者列传中引司马季主之言说:“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西汉扬雄在解难中说:“是以宓牺氏之作易也,绵络天地,经以八卦,文王附六爻,孔子错其象而彖其辞,然后发天地之臧,定万物之基。”这些文献进一步阐明了伏羲作八卦,及易学的形成过程。其中淮南子多述及伏羲画卦在民间流传的情况5114。东汉,班固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确立黄帝至三代帝系之后,从中华大一统史观出发,进一步确立了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以伏羲为首的儒家道统渊源人物谱系(汉书古
9、今人表)。班固在汉书中对伏羲画卦做了进一步阐释,汉书律历志载:“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揭示了伏羲作八卦对黄帝、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典章制度的影响。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这是对周易系辞上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进一步阐释。西汉末年至东汉,各类纬书对易传河图之说大加渲染,如尚书中候握河纪:“伏戏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礼纬含文嘉 春秋纬 黄氏逸书考等纬书中亦有同样的记载,为伏羲画卦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龙马负图神话得到进一步演绎。魏晋时期,受汉代孟、焦、京象数易学影响,伏羲画
10、卦传说又增添了卦气象术方面的内容。如东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府、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将伏羲画卦与六气、六府、五藏、五行、阴阳、四时相联系,使伏羲画八卦成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三国至南北朝,玄学盛行,易学发展逐渐实现了由象数易向玄学易的转变。关于伏羲画卦,当时又出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之说(王嘉拾遗记)。按说文解字,“八风”指八方之风,即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融风,分别与八个节气相对应。八风,又称八卦之风,可与金、石、
11、丝、竹、匏、土、革、木“八音”相对应。唐代,据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中说,当时已有伏羲重卦之说,“伏羲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高世华等:中华文明起源与伏羲画卦121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中”。在当时寻根思想十分浓厚的背景下,司马贞撰写了补史记三皇本纪,总结前代典籍,概括伏羲史迹,论定伏羲地位,关于伏羲画卦则完全尊崇易传记载,伏羲画卦传说在唐代广为流传。宋代,重视先秦经书的义理研究,其代表人物是朱熹。宋初,陈抟的道教易学及图书之学盛行。受图书之学的影响,邵雍有先天易与后天易的划分,伏羲易为先天易,文王易为后天易。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六十七)中分为三圣易,即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认为伏羲在画卦时
12、参照了河图洛书,进一步阐明了伏羲画卦与河图洛书的关系。从目前保存的文献资料看,宋代伏羲画卦的文献记载大多是对先秦及汉儒文献的引用延说,以太平御览为代表,大概有三种说法:一是太平御览引周易系辞下仰观俯察说;二是太平御览引礼纬含文嘉:“伏羲乃则象作易卦”;三是太平御览引春秋内事:“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到了清代,特别是乾嘉时期,学术兴盛,关于伏羲画卦除了遵循易传外,清黄氏逸书考 古今图书集成 纲鉴易知录等文献中有较多龙马负图的神话传说。如清代精编二十六史五帝详细描述了伏羲于孟津河中受龙马负图启示,始画八卦的神话传说。龙马的形象为龙首、马身而龙鳞,高八尺五寸,左右有翼,背负
13、图点,伏羲画卦传说更具神话意味。以上文献基本上涵盖了历史时期伏羲画卦传说的形成、发展和流传情况,是我们深入研究伏羲画卦所依赖的文献资料。按照徐旭生等对传说材料的分类和价值研究67,先秦、两汉时期的伏羲画卦传说多为“原生的”史料,大致上反映了画卦传说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东汉以后的多为“再生的”材料,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传说,但是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原生的”内容。总的来看,自先秦以来,伏羲画卦就一直存在于儒家传统学术思想体系之中,持续得到正统儒学和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倡导,正因如此,伏羲画卦传说在历代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八卦也成为中国古史传承体系中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2.伏羲画
14、卦的民间流传。除了文献外,伏羲画卦的民间传说和习俗丰富而多彩。根据刘雁翔的整理研究,伏羲祠庙在北魏之后屡见于正史之中,其遗迹分省统计有:甘肃7处、陕西4处、山西11处、河南16处、河北3处、山东20处、安徽2处、江苏5处、湖北3处、广东1处、广西5处、四川2处、台湾2处,涉及全国14个省份,共计82处72。这些地区普遍有伏羲画卦传说的流传,其流传地域以黄河中下游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画卦传说及相关的占卜习俗。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伏羲画卦传说流传的主要地区。这一地区画卦传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以甘肃天水卦台山为代表。“卦台山”又名“画卦台”,唐代晚期卦台山(时
15、称蜗牛堡)伏羲庙得以建立。宋金,在卦台山再建伏羲庙。元普奕伏羲画卦台记中说:“画卦台者,即古庖牺氏画卦处也其地突兀,若覆篑而笼岗焉,谚谓 蜗牛堡”。有学者认为,“蜗牛”是“卦爻”的讹传77,说明至迟在唐代当地已有画卦传说流传。明胡缵宗卦台记中认为卦台山地理风水“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当地流传伏羲于卦台之巅察天观地始画八卦的传说。因此,卦台山的山川形貌、地理风水与伏羲仰观俯察画卦构成了画卦传说的主要内容。这一类型还有陕西延川伏义河畔的黄河蛇曲三大湾7103、山西洪洞卦底村伏羲庙东侧的画卦台7120、山东微山伏羲陵东的画卦山7319、泗水八卦岭7349、河北新乐伏羲台等7278,其画
16、卦传说都与其山形地势取象太极图和八卦卦象有关;第二个类型以河南淮阳画卦台为代表。唐代元和郡县志卷8河南道陈州记陈州宛丘县古迹说:“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于此。”传说伏羲在台上观察白龟,揲蓍画卦。河南上蔡白龟庙,古称蓍台,其传说与揲蓍画卦有关,也属于此类型7179-247;第三个类型以河南巩义伏羲台为代表,传说伏羲在此台得河图洛书而画八卦。河南孟津龙马负图寺传说亦属此类7226。负图寺传说讲述了伏羲降服龙马,受龙马身上纹饰启发,研究出了八卦的故事。传说伏羲面对龙马研制八卦的高台,又称八卦台。入清之后,负图寺曾改为伏羲庙,同时祭祀周文王、周公、孔子及宋六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17、、邵雍、朱熹),皆与伏羲画卦和古代易学代表人物有关。除了以上类型外,在民间传说中还存在着第一与第三个类型相互重合的现象,如天水卦台山画卦传说兼有龙马负图神话122高世华等:中华文明起源与伏羲画卦内容。以上各地的不同情形客观上反映了画卦传说民间流传的多样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湖北等楚文化分布区,是古代苗蛮集团活动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有着深厚的伏羲女娲信仰8474-481,如出土文献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甲篇,详细记述了战国楚地流传的伏羲史迹和传说,李零、饶宗颐、冯时等做了详细考证9-11。综合出土文献记载,伏羲八卦在楚地的流传更多地表现为数术、易学的流行。如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楚地的云梦睡虎
18、地秦简、长沙马王堆帛书和竹木简、阜阳双古堆汉简等,都包括相当多的数术书。而数术之学与阴阳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今文本周易经传,21世纪初出土战国楚竹书古文本周易,都表明楚人不仅信巫,而且好易。这些出土文献所记数术、易学流行为伏羲画卦传说在楚地流传提供了很好的注脚。湖北民间流传的黑暗传描述了伏羲从他同女娲的媒人金龟的背文得到启示而画八卦的神话传说129,即是画卦传说在楚地流行的具体反映。此外,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伏羲信仰和占卜习俗广为流行。早在20世纪40年代,芮逸夫、常任侠、葛维汉、闻一多等对西南少数民族流传的伏羲女娲传说及遗存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民俗学资料,西南大
19、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渊源极深的伏羲女娲信仰,广泛流传着原始八卦思想和占卜习俗。如:云南宁蒗彝族保存以太阳运动定冬夏,以雌雄分五行的古老十月历,它所反映的先有阴阳,后有五行的观念,一年五个季节都以雌(坤)为首,这是“伏羲先天八卦”的特征1376;彝族服饰器具上的八角形花纹图案反映出“八”这个概念,其忌日的排列也是以“八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其“八方”概念的哲学基础是彝族的八卦1366;云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各种形式的占卜,如草卜、竹卜、石卜、泥包卜、鸡蛋卜、鸡骨卜、牛肝卜等,这些都属于原始占卜的形式14。这些少数民族的伏羲信仰,保存着朴素的阴阳观念,他们在祭祀伏羲等宗教活动中,以原始形态的八卦推断吉
20、凶祸福。可以说,伏羲八卦信仰、占卜习俗长期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之中。3.伏羲画卦传说形成、发展和流传的特征。一是伏羲画卦传说具有原生性,不是纯粹的神话。神话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艺术的夸张与渲染,而我国古史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史料,其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添加上一些神话的内容或色彩。按照徐旭生对传说材料的研究,汉之前文献如周易、先秦诸子、史记 淮南子 汉书等所记载的画卦传说,具有“原生性”特征;东汉之后由于纬书的渲染出现了河图龙马神话,及至明清,画卦传说的神话色彩愈加浓厚,这些神话是在“原生性”传说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我们在研究伏羲画卦传说时
21、,应当将掺杂着神话的画卦传说与纯粹的神话加以区分。二是伏羲画卦传说具有历史真实性,有其史实渊源。画卦传说实质上源于八卦的产生,现代考古学材料证实八卦可能产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如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邳县大墩子墓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八角形彩陶盆;在江苏海安青墩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年前的易卦刻文;在安徽含山凌家滩发现了玉龟和夹着的一件玉版八卦图,玉版的方心八角图像与象征太阳的中心图像相配,符合我国古代的原始八卦理论1531。这些文物往往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墓主人身份显赫,多为社会地位较高的酋长级人物或巫师。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条件下,八卦这一文化创举通过先民们“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后世,记录于文献,这无
22、疑是伏羲画卦传说的史实渊源。三是伏羲画卦传说具有正统性,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伏羲画八卦,辨阴阳,“一阴一阳之为道”成为古代哲学的根基。以八卦、六十四卦为基础,形成了以周易和后天六十四卦为代表的儒家易,以汉代京房八宫易和宋代邵康节梅花易为代表的术数家易,以宋代邵雍“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为代表的道家易,这些易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确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2。无论历史如何演进,朝代如何更替,儒家易周易的记载始终是历代画卦传说的文献基础,因此,伏羲画卦传说以儒家易为正统,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这也是画卦传说持续流传的根本原因。四是伏羲画卦传说具有多元一体性,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交流融合。徐旭生认为,古代部族不断
23、接触,始而相斗,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终于同化,形成一种融合而较高的民族文123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化华夏文化612。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证实了史前各文化区之间相互交流融合,最终由多元归于一体16。根据文献记载,伏羲氏自渭河上游的古成纪(今天水一带)向东迁徙,其文化遗迹分布于全国南、北方众多省区,而画卦传说及遗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证之于考古学,仰韶、大汶口与屈家岭文化的分布、交流和融合的情况,与此大体上一致。如前文所述,尽管各地画卦传说的内容、表现形式各具特色,但仍以黄河流域的画卦传说为主体,多元而归为一体,这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具有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特征也是相
24、一致的。五是伏羲画卦的龙马神话具有辩证性,反映了中华龙图腾的历史记忆。拉法格说过:“神话而它们在一切原始宗教里都可以碰到有历史的价值:传说和宗教仪式证明着久被遗忘的时代。”1741-42龙马神话的文化原型可追溯到周礼 易传,周礼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来“河出图”“洛出书”演变为“龙马和神龟神话”。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详尽论证了伏羲人首蛇身和龙图腾的形成说:“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的遗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初步成果揭示出,在距今5 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了对
25、龙的崇拜18。伏羲的诞生地天水地区与龙文化的形成也有着密切联系,武山傅家门遗址、甘谷西坪遗址曾出土两件仰韶文化晚期人首蛇身鲵鱼纹,这种纹饰可能是文献所记伏羲“人首蛇身”最早的文化符号,有学者认为是伏羲龙图腾的化身1935-36。伏羲画卦中的龙马神话或当反映了伏羲与中华龙图腾的历史记忆,神话表述只是历史时期为古史传说所附加的外在形式,它证明着我国远古时期一个可能“久被遗忘的时代”。不难发现,伏羲画卦及相关的传说、民间习俗在我国不仅历史悠久、广为流传,而且其形态多样、特征显著。尤其是其分布和流传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相吻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颂千年、历久弥新、多元包容、生生不息的文化形态。伏羲八卦
26、这一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创举,不仅深深植根于汉民族文化传承中,而且普遍存在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信仰中,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这也是八卦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以八卦为基础的易学发展奠定中国文化思想基础的一个重要缘由。在此意义上说,伏羲创立的八卦文化既是中国的根文化,也是联结各民族精神信仰和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因,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二、八卦及其核心观念的产生八卦及其观念在早期文献典籍中有所体现,如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及至今日,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伏羲八卦的价值,如谢增虎等认为:“伏羲画八卦,开启了华夏文明,当然是华夏文明的根”2,并论述
27、了伏羲八卦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实际上,伏羲画卦和中华文明起源涉及八卦及其核心观念的产生,及具体表现形式等诸多问题。1.八卦可能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关于八卦符号的来源及其原始意义,过去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八卦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20;古代占筮时所用如蓍棍的一节和两节21;结绳记事的“有结”和“无结”22;源于“一”和“六”这两个筮数目字23;源于占卜,由龟甲、卜骨的兆纹演变而来24;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用来表示奇数和偶数的符号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文献研究与考古探索相结合入手。从文献的角度看,不少文献,如周礼大卜论三代易名引郑玄易赞易论玉海引山海经帝王世纪等,都说到夏、商两代已有结构
28、与周易相似的卜筮之书,夏曰连山,殷称归藏。从考古学资料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了较多的殷周数字卦,张政琅认为,这些数字卦是用八卦和六十四卦进行占筮的结果25。可知文献上的有关记载足堪信据。有学者据此认为,八卦可能产生于夏商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与陶器刻符有关26。近年来,史前考古发现了不少与八卦产生有关的实物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例:浙江义乌桥头上山124高世华等:中华文明起源与伏羲画卦文化遗址发现距今9 000-8 500年之间的卦象符号,为彩绘的长、短符号,六个一组2726;距今8 200-7 000年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发现了八组刻划在鹿角器和木算筹上面的符号2898,距今约6 000
29、年前的江苏海安青墩遗址骨算筹上也有类似符号29,多为六画一组。这些符号有的类似周易阴阳爻卦画,有的类似数字卦象符号,推测可能与八卦一类数卜有关30。此类符号在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大地湾文化、王家阴洼遗址仰韶文化彩陶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半坡鱼纹彩陶盆、河南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钵、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玉版方形八角形图案及玉龟甲刻文、甘青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透雕象牙梳柄、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纺轮上均有发现。其中,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彩绘符号是一种由波折笔画分四组对顶组合而成的大十字形图案,每组笔画复原起来为六个,或与六爻组成的“八卦”类数字卦象有关,可能与“四方五位”的宇宙观有
30、联系31。蒙培元认为,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文字符号,都是由“”和“”即阴阳爻组成3。凌家滩仰韶文化晚期玉版刻文表达了八卦和洛书内涵,俞伟超认为它们是卜卦器具,得到学术界的认同32。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陶轮刻符,李学勤厘定为“离卦”33。泰安大汶口文化透雕象牙梳柄上由()与()构成的“S”形图案。赵忠文认为,八卦卦画之中最先出现的是乾()、坤()两卦的卦画,其符合周易系辞所讲的“乾坤其易之蕴邪”的道理34。此外,考古发现证实,早在距今8 000年前左右贾湖遗址已产生了象数观念。裴李岗文化墓葬多数以二、四、六、八的偶数龟甲陪葬,而且上限为八,这种墓葬习俗应是对阴阳八卦的崇拜所致。依据易学象数观念,贾湖
31、的葬俗本身即意味着八卦早已产生,它是对阴阳八卦的一种形象演绎35。贾湖遗址的发掘者宋会群、张居中认为,贾湖龟卜当属于八卦一类数卜的范畴,体现了“象数思维”3611-18。以上考古材料和研究揭示出,新石器时代出土部分器物刻符与八卦数卜、卦画符号之间存在关联,过去也有不少学者作过一些探讨,如王先胜分析了史前器物纹饰与易学符号之间的关系,认为器物纹饰含义在古天文历法、古代易学知识背景和体系中一般是能够得到顺利地认读或合理解释的,它们与“伏羲画卦”、天下文明、八卦为历法等中国神话和传说中的重要内容相吻合37。赵忠文分析了陶器符号与八卦符号的内在联系,认为八卦应当产生在陶器被广泛使用的新石器时代,阴爻“
32、”、阳爻“”符号源于陶器符号,为八卦卦画的全部画出提供了有利的机缘34。由于八卦的产生涉及到对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现代符号学理论的认识,至今学界对这一问题仍有讨论。笔者认为,这些刻划有卦画符号的器物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主要用于占卜、祭祀,本身即具有象数观念,与八卦的产生关联较大。从现代符号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八卦首先是一个符号系统,它是由阴爻“”、阳爻“”符号表示出来的概念思维,由阴、阳爻符号组成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各自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界八种现象,揭示了它们对立统一,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变化无穷的运行规律。符号的基本特
33、征体现为抽象性、普遍性和多变性,而普遍性符号的功能具有普遍适用的原理,这个原理包含了人类思想的全部领域38。八卦本身即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多变性等现代符号学特征。列维斯特劳斯说:“逻辑就是建立必然的联系。”3949八卦系统就是在事物之间求得必然联系,这是一种内涵逻辑,即是所谓的象思维3。王仁湘依据周易系辞下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认为这里所指当为卦符,也称卦形、卦画,也是一类广义的符号,与现代符号学概念非常接近。他进而指出:“(中国)史前的符号时代是孕育文明的前文明时代”,“考古发现让我们知道了史前的符号时代。在文字出现之前,符号已经开始统领一些特定区域的人群,符号影响
34、着他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古中国人认识天地宇宙,萌生出阴阳观念,当天圆地方和地阴天阳概念形成之时,我相信相关的符号也随之创制成功了”40。依此观点,八卦符号是史前先民认识天地宇宙,萌生阴阳观念,形成天圆地方和地阴天阳概念之时产生的,这符合人类思想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根据考古资料,距今 8 000 年前贾湖龟甲以背甲象天、以腹甲形地,或者“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已有雏形4129。贾湖遗址墓葬多数以二、四、六、八的偶数龟甲陪葬,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说明对“正整数奇偶规律”已有所认识。可见,当时天圆地方、天阳地阴的概念或已形成,因此,在此背景下,创125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制八卦符号以象征天地阴阳
35、的条件或已具备。而出土器物上的卦画符号或是先民创制八卦符号在祭祀、占卜活动中的物质遗留。由此可以推定,八卦产生之初即是对天地阴阳观念的表达和现实物象的模拟,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无限包容性。正如王仁湘认为,阴阳是古代观察、解释、利用世界而得出的认知,是一种宇宙观和认识论,它指导着人们的精神思维与社会生活。只不过上升为哲学范畴的“阴阳”是后人对“”“”两种符号的概念性描述。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八卦从起源到最终完成经历了一个长时间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发现的越来越多的器物符号材料为研究八卦的产生、形成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2.八卦核心观念及其表现形式。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综合
36、体,包括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各种因素。在我国文献中,伏羲作八卦对早期宇宙观、社会观和宗教观产生了影响,集中体现了八卦核心观念的形成,以及其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而这些属于精神和社会关系层面的观念在文献和石器时代考古遗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首先,从古代文献看,伏羲作八卦是通过对天地自然万物、人类社会运行客观规律的观察总结,包含了宇宙、世界、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早期宇宙观方面,周易系辞下、先秦诸子等早期典籍对伏羲作八卦与天地之道有不少记载,除了周易系辞所记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外,管子轻重戊记述了齐桓公问政于管仲,“管子对曰:虙戏作,造六峜,以迎阴阳,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而天
37、下化之。”文中“六峜”指乾坤六法。“九九之数”中的“九”为天地之大数,道家有“玄生万物,九权九归一”的说法。周髀算经:“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天道圆,地道方,天圆地方即是古代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被看作是道的理念。春秋内事载:(伏羲)“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这些文献记述了伏羲始作八卦、造乾坤六法,定天地之位,以阴阳变化,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的早期宇宙观。在早期社会观方面,西汉陆贾新语载:“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而生。”周易乾凿度对此说得更加明确:“孔子曰:方上古
38、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度时制宜,作罔罟以佃以渔,以赡人用。”班固在白虎通号篇中也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班固在辞赋名篇东都赋中更是描绘伏羲治世为“四海之内,更造夫妇,肇有父子,君臣初建。人伦实始,斯乃伏牺氏之所以基皇德也。”这些都是伏羲画八卦,定人伦,立
39、王道,确定夫妇、父子、君臣人伦规范,强调社会秩序,维系社会关系,实行社会治理的早期社会观的体现。在早期宗教观方面,汉书律历志载:“自伏牺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东晋帝王世纪载:“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六十四卦,黄帝尧舜引而伸之,分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殷人因黄帝曰归藏,文王广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谓之周易。”唐艺文类聚方术部载:“庖牺氏作。始有筮。其后殷时,巫咸善筮。”数卜、占筮为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都与伏羲画卦有关。其次,从考古学资料看,距今8 000年前左右,裴李岗时代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在天文、象数、字符、宗教等方面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
40、当时已经拥有较为复杂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宇宙观,社会也有了初步分化。这些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构成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韩建业认为,“当时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与此相关的观象授时、天文历法、象数龟占、阴阳八卦、通天敬天等,是一种将天地宇宙、人类万物统一起来的强调普遍联系的整体性宇宙观在这种宇宙观的支配下,我们的祖先对天地自然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发展到周126高世华等:中华文明起源与伏羲画卦易 道德经所代表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时而为的世界观,阴阳互补、对立统一、变动不居的辩证思维,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当中,奠定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石,引领了中国文明的发展方
41、向,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裴李岗文化、陕西临潼白家、天水大地湾遗址中出现了“族葬”习俗,已有显著的祖先崇拜观念,当为现实社会中重视亲情人伦、强调社会秩序的反映416。这是早期社会观在考古学遗存的体现。另外,自贾湖龟占始,至龙山文化骨卜广泛流行,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各考古学文化盛行龟占、骨卜宗教,这是早期宗教观形成的考古学印证。可见,早期宇宙观、社会观、宗教观多与伏羲画卦有关,亦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实际相符合。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体现了八卦、易与天道、人道、地道的关系。分析其理论之依归,应当与伏羲所作八卦及其核心观念相关,反映了八卦核心
42、观念的形成。一方面,伏羲“画八卦”的核心要素是“阴阳”,通过对天地日月、寒暑变化、男女等现象的不断观察,将大千世界变化规律概括为最基本的两种物质天、地与阴、阳关系,产生了天圆地方、天地定位、天阳地阴、通天敬天等观念;另一方面,阴阳揭示了自然万物的正反两面的对立矛盾性,以及矛盾双方的和合统一性,八卦因之又具有对立统一、阴阳和合、追求秩序等观念。由此我们可以将八卦的核心观念概括为天圆地方、天地定位、天阳地阴、通天敬天,以及对立统一、阴阳和合、追求秩序等方面。距今8 000年前后是中国“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的重要形成期,也是中华原创思想的爆发期42。如前所述,八卦或产生于距今8 000前的新石器时
43、代,因此,八卦及其核心观念应当是史前先民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顺应史前农业发展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华原创思想。综上所述,八卦及其核心观念可能产生于距今8 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八卦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本身即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多变性等现代符号学特征。八卦从起源到完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考古工作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为研究八卦及其核心观念的产生、形成提供了实物资料,为伏羲画卦传说提供了历史背景。距今8 000年前后中国“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的形成,为八卦这一中华原创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三、八卦及其观念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在文明的起源、
44、形成方面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8 000年前;从前4 000年左右中国各文化区相继开启了“文明化”或复杂化进程;在距今5 100年到4 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以下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第一,史前农业取得显著发展。第二,手工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部分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手工业专业化,并被权贵阶层所掌控。第三,出现显著的人口集中,形成了早期城市。第四,社会财富、贵贱分化日益严重,形成了掌握社会财富和权力的贵族阶层。第五,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出现了踞于金字塔尖、集军事指挥权、社会管理权和宗教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
45、。第六,血缘关系仍然保留并与地缘关系相结合,发挥着维系社会的重要作用。第七,暴力与战争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第八,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和服从于王的官僚管理机构43。以上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文明历史研究的基础。尚书序说:“古者伏羲氏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这是对伏羲画卦肇启文明的概括。蔡运章等根据贾湖遗址发现的龟甲刻符,认为贾湖的龟卜数卜现象是伏羲氏“画八卦”的有力佐证,明确提出距今8 000年左右已有“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44。如前文所述,八卦及其观念属于精神和社会关系层面的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年)中有
46、过距今8 000年“文明的起步”的观点。蔡运章等根据贾湖遗址发现的“卦象文字”提出距今8 000 年左右已有“中华文明的绚丽曙光”。冯时、韩建业等均持此观点。1272023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重要范畴,对中国早期宇宙观、社会观、宗教观产生影响,其在考古物质遗存中则主要体现在史前天文学、文字创造、彩陶文化和崇拜祭祀等社会精神领域的发展变革上,进而推动了我国以原始农业、文字、彩陶文化、宗教礼仪等为标准的文明化进程。1.八卦与史前天文学对史前农业的影响。我国开展天象观测的历史悠久,且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联系密切。关于天文学与文明的关系,冯时取义易传 尚书,强调“观象授时”等天文学成就45。八卦代表着社
47、会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就与天文学有关。周易系辞下记述了伏羲画八卦的过程,认为八卦本身即来源于对天象地理的观测。春秋内事记载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并“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周髀算经称:“伏羲作历度”,古微书载:“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陈久金认为,八卦起源于历法即四时八节46。四时八节与四方八位又是相对应的。司马迁父子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中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张晏注曰:“八位,八卦位也。”这里的四时、八位,即农历中的四时、八节。另外,尔雅释天 尚书尧典 夏小正等文献中都有天文历法、观象授时的记载,如尚书
48、尧典云:“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其中“羲”即伏羲,“和”实际上是女娲,因为“和”与“娲”的古音相同9。尚书尧典记载了掌管四时之官的“四神”: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冯时认为他们是伏羲的后裔47。另外,出土文献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中详细记述了伏羲、女娲的四子分掌四时、建立观测天象系统的传说10229。卜辞有祭四方、四风的记载,如有一版胛骨刻辞云:“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西方曰彝,风曰韦;北方曰宛,风曰役。”所谓析、因、彝、宛,见于尚书尧典。四子于殷卜辞中已经明确成为分至四神,而且从形式上看,分至四神也是作为四方神出现的。春分神析主东方,秋分神彝主西方,夏至神
49、因主南方,冬至神宛主北方48。这些典籍史乘和出土文献反映了我国上古天文学成就,以及伏羲画卦及八卦与“观象授时”、创立历法等天文学的关系。除了文献记载外,我国发现的距今8 000年前左右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规形器、骨笛,就与观测天象有关49。除了贾湖出土的天文律器外,还在黄河、辽河流域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天文学图像和观象遗存,如距今6 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45号墓葬龙虎与北斗天文图;距今5 100年左右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寰丘遗存;距今约5 300年河南巩义市双槐树遗址用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距今约4 700年山西陶寺龙山文化观象台;距今4 000年前陕西石峁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外
50、城东门天文学遗存等。这些天文图像和观象遗存实证了我国史前天文学的悠久历史和突出成就。其中,河南濮阳天文图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早天文图,年代在6 500年前,其与战国早期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漆箱上的二十八宿、北斗、龙虎图案是相同的,显示着万世一系的传统5094。种种迹象表明,距今6 500年前,中国传统天文学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中国古代四子传说的出现年代至迟在前第四千纪中叶已经完成47。我国史前天文学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建立了观测天象的系统,而且对天文历法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由此可见,伏羲画卦、观象制历并非虚妄之说,结合文献和考古揭示伏羲画卦与天文历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史前天文学取得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