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pdf

    • 资源ID:790115       资源大小:2.25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pdf

    1、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隋唐五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批准号:2022GM1075),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项目“中华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批准号:ZK20220233),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省统一战线理论学会2022年度招标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研究”(批准号:HN20220907)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安北江,男,甘肃天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统战部高端智库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史、民族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 1

    2、0 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安北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1)摘要: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

    3、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吐蕃;民族;隋唐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贯穿了西

    4、藏历史发展始终,藏族就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大量考古和学术研究表明,早在远古时期,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先民就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有着血缘、语言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长期以来,藏族同胞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西南边陲的巩固,藏族人民功不可没。藏族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落联盟时期与中原文明的关系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史上的西藏,其辖区和藏族活动范围远超今天西藏自治区行政辖区。典型的如吐蕃政权,其势力范围涉及到今天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

    5、部分地区,成为朵甘思和朵思麻范围内的一部分。唐宋时期称为“吐蕃”(bod),元代属宣政院,明代称乌斯(思)藏(dbus gtsang);清代前期称卫藏,后期改名为西藏,设置办事大臣;民国之后,“西藏”成为西藏地区的专有名词。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签订中央人民政府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安北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8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有关西藏的历史文献,藏文典籍种类较多、体裁丰富,诸如编年史

    6、、史册、教法史、王统史、世系史、传记、地理志、寺庙志、年表、喇嘛全集、名录等。在藏文典籍中,汉族被称为“甲热”,称汉人为“甲弥”,汉地为“甲那”。这些藏文典籍对7世纪之前的历史记述,其内容大多为历史传说。又因信仰缘由,传说成份多加佛教色彩。汉文典籍方面,在隋唐之后的历史文献中多有记载,内容较丰富,如两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敦煌吐蕃遗书及金石简牍文书等,这些材料为深入研究西藏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年前,藏族先民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繁衍生息,在汉文典籍中常被称为“羌人”。新中国建立初期,科考队先后在羌塘、藏东三江流域、藏南河谷、阿里,以及青海可可西里、沱沱河、格尔木三岔口等地,

    7、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物,如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等,这些遗物与内地旧石器中晚期的石器接近2。1978年,在昌都加卡区卡若村发掘到的古人类遗址,发现有切割器、刮削器、砍斫器、骨器、陶器,以及农作物种子、装饰品等遗物。卡若的细石器文化带有中国北方草原游牧经济的风格,与华北地区的细石器文化有相似之处,其中陶器彩绘等,与黄河中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有相似之处。1991年,在曲贡发掘的石棺墓葬中,出现青铜箭簇,经鉴定为铜锡合金,说明当时已经掌握冶炼技术。同年,又在贡噶县昌果沟发现新时期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纹饰陶器。这些遗址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以及三星堆、金沙遗址文化有着密切关联,藏族先民极有可能与内地人员相

    8、互交往交流过。2020年,在阿里噶尔县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遗骸、火塘、灰坑等,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千到1万年前的考古文化空白。同时,在日喀则康马县发现玛不错遗址,阿里札达县发现格布赛鲁遗址,拉萨当雄县发现吐蕃时期的墓地等遗址。从发掘遗物来看,不少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这些成为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证。在吐蕃政权建立之前,古代青藏高原地区经历氏族部落和列国众邦时代。这里会涉及到藏族族源问题,即藏族先民到底发源于何处,与中原汉族有何关系。就目前而言,学界观点主要形成两派:藏汉同源说和土著说。前者代表性学者,如顾颉刚、范文澜、徐中舒、任乃强等;后者代表性学者,如

    9、徐旺生、韦刚、吴均等。两派学者分别从汉藏文献史料、生物医学、考古地质、语言演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做了详细考证,各执己见。藏文史籍中关于藏族族源主要有两个传说:一是猕猴与岩魔女繁衍说,一是卵生说。前者属于西藏本土说,后期参杂了诸多佛教因素,属于佛教史家修改后的产物,后者受苯教和氏族社会等级观念影响,已经开始构建起血缘家族等级世袭关系。汉文史籍中关于藏族族源记载,如前文所述主要以西羌族属展开,后汉书记载西羌原出于三苗,属于姜姓外支。西羌国靠近南岳,羌人无固定住所,逐水草而居,习俗与并不统一,有些氏族使用母系姓氏,有些使用父系姓氏。十二代之后,氏族间相互通婚。西羌不立国君、大臣,势力强大者划分出种族

    10、,成为豪酋;势力小者,成为他人附庸。羌人生性刚烈勇猛,以暴力称雄,善于在山谷地带作战。秦厉公时,古羌人领袖无弋爰剑被俘做中原奴隶,逃亡后与劓鼻女结合,羌人见其没死便尊为豪酋。因无弋爰剑做过奴隶,羌人便称“奴”为“无弋”,此后无弋后代成为羌人首领。至无弋爰剑曾孙忍之后,羌族部族分裂成多支,如犛牛种的越巂羌,白马种的广汉羌,参狼种的武都羌等,随后羌族兴盛起来。3新唐书有类似记载,西羌主要生活在河湟江岷一带,有发羌、唐唐旄等,因发、蕃音近,所以羌族子孙称为吐蕃。4无论藏族先民源于何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很早就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汉文典籍中的羌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体,而是对散居在西部各地

    11、族群的统称。也就是说,藏族本身就是在古代西部各民族融合情况下产生的。在早期的氏族部落和列国众邦时代,部分部落首领就已经尝试性地与中原政权联络。据雍仲苯教和红史记载,西藏先民是由观世音菩萨化身的神猴与度母化身的岩罗刹女结合而生,之后依次由玛桑九兄弟、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四十小邦统治。5并出现色、穆、董、东、惹、柱等六大氏族。实际上,罗刹(魔鬼)是印度对西亚雅利安人的贬称。关于这些小邦,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也有相关记载,呈现出部落联盟形态,如象雄、藏钦、娘若、雅砻悉补野、努、吉曲、森波、工布、达布、苏毗等部落。6通过兼并整合,最终剩下三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即象雄、苏毗和雅砻悉补野部落。在吐蕃王朝建立时

    12、,各部落的族群成份主要有象雄、苏毗、党项、白兰,以及吐谷浑、附国等族。其中古象雄人,操象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9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语,有自己的文字玛益文(又称“玛穷文”),在藏文史籍中被视为藏族原始苯教的发源地。唐朝称其为“羊同”,贞观五年(631年)、十五年(641年)曾遣使与唐通好。从汉文典籍中可以看出,羊同分为大小两支,“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人”7。其中,小羊同位居西藏最西端,与印度接壤。苏毗(Supi),又称三波诃、孙波(Sumpo)、索皮(藏文So-byi,或Sumpo)。苏毗本为象雄部落联盟成员之一,因其女王姓

    13、苏毗,故命其部落为苏毗。后期脱离象雄独立发展起来,与隋朝、唐朝皆有来往。地产朱砂、麝香、牦牛、盐等,与古印度等皆有贸易。据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南日论赞薨逝后,母族外戚势力象雄、苏毗、达布、工布、娘保等公开叛变叛乱,松赞干布执政不久后,开始平叛,将其纳入辖治之下。8后被划为苏毗茹,下辖十一东岱。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后,原苏毗人一部分迁徙到四川西北部的嘉绒地区,另一部分迁徙到西域于阗(今于田)、沙洲(今敦煌)及青海河湟一带。雅砻悉补野部落,主要活动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雅砻河谷一带,属于古代六牦牛部落,苯教文化兴盛。聂赤赞普为第一世赞普,历经31世王,共700余年。二、古羌、吐谷浑及其他部族与内地的交

    14、往古羌人,是藏族先民中的重要部分。有关羌人的事迹,早在商周时期就有记载。在先秦时代的神话故事中,保留了青藏高原诸多史迹,山海经与尚书所载居住在湟水源头,青海湖之滨的羌人首领西王母就是其中之一。在不少史籍中,载述大禹出于西羌,为治大水,大禹带领族人沿黄河东进,疏导河川,部分族人也随地散布于陇西、关中、河南、山东一带。按此所述,早期西域的羌族已经与内地先民有过交往,甚至部分融合在华夏民族之中。后汉书 西羌传对西羌的分布及发展,作了较为明晰的记载,其曰:“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南接

    15、蜀、汉徼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9到西汉时,河湟一带的羌族部落已达数十个,武帝时设护羌校尉,汉昭帝时又设金城郡,统一管理西羌事务。东汉时,采取灵活的政策,将部分羌民内徙,使汉羌杂居,实行农牧并行制,如马援将归附的羌人迁徙到天水、陇西、扶风一带。10邓训任护羌校尉时,在当地设置官吏,开导水田,鼓励当地百姓耕牧,一度赢得当地百姓爱戴。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邓训病逝,羌人打破传统丧俗,悲痛不已,大声哭喊,不少人为其立祠堂。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河湟一带战乱不止,但社会经济发展却并未停止。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四月,任燕国徐邈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

    16、羌校尉,在其任内对河西及羌族地区大兴水利,整顿社会秩序,兴建学校,教化百姓,加强了本地与中原之间的联系。徐邈在处理民众事务纠纷中,措施得当,兼顾各方利益,赢得当地民众喜爱,朝廷也予以褒奖。亦如,西平郡公张轨出任凉州刺史、护羌校尉时,劝课农桑,“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恢复五铢,畅通市易。11经过对羌地的经营,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了明显的改进。在吐谷浑时代,羌地与中原也有着密切联系。西晋永嘉时期,河湟一带被吐谷浑所控制。势力强盛时,其疆域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12。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吐蕃攻打吐谷浑,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败

    17、亡。由于吐谷浑与北魏及之后的政权有着天然的族源亲属关系,因此,吐谷浑政权与中原政权曾经一度关系密切,也常得到中原政权册封,如前秦时册封吐谷浑主碎奚为“安远将军、漒川侯”,西秦时封视连为“沙洲牧、白兰王”,北魏时封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封慕璝子慕利延为西平王等。西魏时,迫于政治军事压力,吐谷浑主夸吕频繁遣使纳贡。13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王庆)使吐谷浑,与共分疆,仍论和好之事。浑主悦服,遣所亲随庆贡献”14。与此同时,吐谷浑与“南朝”诸政权也有政治经济交往。据梁书 西北诸戎列传记载,到吐谷浑后代阿豺时,常被中原政权授予官爵。阿豺弟弟的儿子慕延,在刘宋元嘉末年自称为河南王。慕延堂弟拾寅

    18、继位后,开始学习文字,建造城池,修筑宫殿。南齐时,任命拾寅儿子休留代为使持节,西秦、河、沙三州都督、镇西将军、护羌校尉,以及西秦、河二州刺史。南梁时,又加封休留代为征西将军。休留代死后,其子休运筹(伏连筹)继位,与中原保持使节及通商往来。休运筹死后,南梁主萧衍加封其子呵罗真为宁西将军、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15可见,吐谷浑不仅与北朝有政治来往,与南朝也是互通频繁。尽管南北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安北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10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朝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但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

    19、交往并未中断,这些无疑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隋唐时期,“和亲”互通往来。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文帝将宗室女光化公主嫁于吐谷浑主世伏。次年,国人杀世伏,立其弟伏允为主,按吐谷浑习俗,兄死弟可纳其嫂为妻,于是遣使询问文帝意见,文帝许之,“自是朝贡岁至,而常访国家消息”16。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吐谷浑主诺曷钵亲赴长安,请颁唐历,太宗封其为河源郡王。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将弘化公主下嫁于他,并赠送丰厚的物资。太宗驾崩后,刻诺曷钵石图,列于昭陵之下。17在吐谷浑发展的三百余年中,除了政治军事外交上的交往外,还有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吐谷浑以畜牧为主,皮毛纺织、金银玉器、冶炼锻造等物,

    20、种类较多,常与中原贸易。同时吐谷浑占据丝绸之路要道,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地理枢纽,其要道被称为“吐谷浑道”或“羌中道”。良马、牦牛等都是地区特产,与中原及西域的手工产品等进行交易,促进双方经济联系。在青藏高原上除古羌人和吐谷浑外,还有其他部落政权,也与中原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如前文提到的苏毗女国、附国、象雄、白兰、党项以及后期的吐蕃政权等。苏毗是活动在青藏高原北部的古羌族部落之一,其活动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西藏那曲、昌都与青海玉树相接之处,即唐古拉山脉以南的草原地区。18汉文史籍中所载女国或东女国与苏毗有着很大关系,抑或为同一族源。苏毗女国早在隋代就与中原有着联系。关于女国的记载,隋书、两唐书

    21、唐会要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但是部分记载史料混乱,导致(西)女国与东女国含混不清。在隋唐时期,存在两个“女国”,一个位于葱岭之南,另一个位于川西高原。前者在北史 西域传隋书 裴矩传隋书 女国传通典大唐西域记中均有记载,大致位置“东接吐蕃,北接于阗国,西接三波诃国”,其地“东西长,南北狭”19,大致相当于今西藏偏西北部,属于古象雄地理范围。后者在旧唐书唐会要太平寰宇记等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其地“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20,大致相当于今西藏偏东北部。对两女国的辨析,学界有相关论述,不再赘述10?。但无论如何,作为青藏高原

    22、上的两女国,与中原的交往交流是不争的事。按史籍所载,葱岭之南的西女国在隋代时就已经与中原王朝交往,在唐代时遣使入贡。而川西东女国,在唐代时开始与中原交往。隋书 女国传载,开皇六年(586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21。旧唐书 东女国载,唐高祖武德年间,“女王汤滂氏始遣使贡方物,高祖厚资而遣之”;太宗年间,“降玺书慰抚之”;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其王敛臂遣大臣汤剑左来朝”;则天天授三年(692年),“其王俄琰儿来朝”;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遣使来朝”;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其王赵曳夫遣子献方物”22;唐贞观年间,两女国均被吐蕃征服。唐朝中后期,东女国与苏毗率其部众投奔于唐

    23、,并接受册封。新唐书 苏毗传曰:“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东与多弥接,西距鹘莽硖,户三万。天宝中,王没陵赞欲举国内附,为吐蕃所杀。子悉诺率首领奔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护送阙下,玄宗厚礼之。”23除苏毗女国外,附国也开始与中原王朝通好。隋大业四年(608年),附国遣使入贡。隋书 附国载曰:“其王(宜缯)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明年,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贡。欲献良马,以路险不通,请开山道以修职贡。炀帝以劳人不许。”24隋朝曾在西南边地,“置诸道总管,以遥管之”25。象雄也是青藏高原上的重要部落,据目前推测,其立国年代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部分学者认为,古象雄即为汉文

    24、史籍中的“羊同”,是藏文象雄的音译。在早期文献中,象雄其地划为三部分,即里象雄、中象雄和外象雄26,或左象雄、中象雄、右象雄。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中记载,象雄阿尔巴之王为李聂秀,其家臣为琼保若桑杰、东弄木玛孜。公元646年,墀松赞普(松赞干布)灭李聂秀,统一象雄诸部。其后又以布金赞、玛穷任象雄“岸本”。27据1992年日土县日松区阿不热山的考古,其葬制和所制“瞑目”,与商周以降的中原墓葬类似,魏晋至隋唐时期在中原墓葬中发现用织物或纸文书制作的“瞑目”,足见很早以前青藏高原文明与中原文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象雄与中原的直接交往最晚是在隋代,据2006年西藏阿里古如加木寺考古,所

    25、出土丝绸残片,推测年代不晚于公元7世纪初,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5世纪的北朝,其中有一丝织物上写有“王侯羊王”字样,这也印证了中原内地与羊同国之间的政治联系。28隋炀帝时,曾派遣裴矩招抚西域各国,从其所载通往青藏高原的交通条件来看,当时彼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11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此之间的交往并非很冷清。唐贞观五年(341年),大羊同遣使纳贡。贞观十五年,再次入贡。29青藏高原的白兰羌,其地东北接吐谷浑,西北至叱利摸徒(利模徒),南界那鄂,风俗物产与宕昌略同。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遣使献犀甲铁铠。30唐武德二年(619年),派使者出使大唐,“以其地为维、恭二州”。

    26、贞观六年(632年),白兰羌与契苾(铁勒支部)数十万众内附。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十一月,“特浪羌酋董悉奉求、辟惠羌酋卜檐莫各帅种落万余户诣茂州内附”31。永徽五年(654年),唐政府在特浪羌故地设置剑州。龙朔年间,白兰、春桑,及白狗羌臣属于吐蕃。武则天天授年间,白狗羌凡户二十万,举族内附,安置于朝、吴、浮等州。作为西羌支的党项,在南北朝末期活跃于青海东南部和四川松潘以西地区。隋唐时期,大部分迁至黄土高原一带,叛服不定,“或叛或朝,常为边患”32。文献通考载曰:“魏周之际,数来扰边。隋文帝为丞相时,中原多故,因此大为寇掠。蒋公梁睿既平王谦,请因还师讨之。开皇四年,有千余家归化。五年,拓跋宁丛

    27、等各率众诣旭州内附,授大将军,其部下各有等差。十六年,复寇会州,诏发陇西兵讨之,大破其众。又相率降,遣子弟入谢罪自是朝贡不绝。”33旭州在今天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之间,会州治所即今天四川茂汶县。可见,隋朝初期党项族已经在今天甘、川交界处的岷山一带活动了。唐代时,党项活动范围“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于谷间,互三千里”34。唐贞观三年(629年),南会州都督郑元璹遣使招谕,其酋长细封步赖举部内附,太宗降颁玺书加以抚慰。随后,诸部各酋长陆续内迁,将其安置于崌、奉、岩、远四州,编户齐名,拜各部首领为刺史。拓跋赤辞率部内迁后,赐其李姓,

    28、又擢其为西戎州都督,以松州为督府,辖懿、嵯、麟、可三十二州,自此贡赋不绝。后为吐蕃所逼,举部迁至庆州,安置于静边等地。35唐末,党项主拓跋思恭因平叛黄巢起义有功,唐僖宗任其为定难节度使,后加封为夏国公,赐李姓,辖区包括银、夏、绥、宥、静等州。可以看出,青藏高原上的先民,很早就与中原内地存在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交往交流。尽管诸多民族在文献中书写不多,但通过其他相近种族政权与内地的交往事迹中,完全看得出各民族间的互动关系。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域间互补共进,共同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历史进程。三、吐蕃与唐朝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29年,朗(囊)日伦赞被害,其子松赞干布即位。在平

    29、叛诸部后,将悉补野部迁往逻些(拉萨),建立起吐蕃王朝。647年,松赞干布征服象雄,统一卫、藏、阿里、那曲,以及康藏部分地区。政权统一后,又进了行一系列改革,如在原始部落基础上采取分封制和采邑制,全国划分为5个茹,61个东岱和64个域参11?。设立尚、伦等官职,协助赞普管理具体事务。对所辖部落联盟,约定“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36。同时,派大臣吞弥(米)等人到和阗和天竺学习文字,后模仿和阗文与笈多文创制藏文,“吞米桑布札赴印度求经,创造藏文翻译佛典”37。吐蕃王朝的建立,开启了青藏高原历史发展新篇章,在西藏历史、西南边疆开发史及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吐蕃与唐朝政治联姻在唐与吐

    30、蕃的民族交流中,“和亲”是重要内容。唐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朝贡,向唐求婚,时遇突厥及吐谷浑向唐求婚,于是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请求,随后又拥兵威胁,告其手下曰“若大国不嫁公主与我,即当入寇”38。在“松州会战”中,唐军反败为胜,松赞干布退兵谢罪,遂后再次向唐请婚,太宗许之。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干布亲率众迎亲于河源,并“执子婿之礼甚恭”39。文成公主入藏时,也携带了大批经书、佛像,以及谷物种子等。据记载,所赐嫁妆中佛经360部,汉地卜算书籍300卷,讲说各种工巧技艺书籍60种,药品404种、医疗器具和

    31、医书等百余种,炊具茶具、香料饮食、黄金宝鞍、绫罗绸缎、奇花香木300种,艳丽华美衣物共计2万余件。另外,还有25名随从侍女以及其他能工巧匠等40。这些都为西藏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成公主博学多才,自学藏语,亲自教授民众纺织、酿酒、使用水磨等,传播了先进技术。同时,也引入唐人服饰风格,使民众“释毡裘,袭纨绮”,改善其装扮。在文化交流中,松赞干布派遣酋豪子弟入唐学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41。文成公主入藏故事,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安北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12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

    32、卷总第四十一期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久不衰的佳话。唐蕃和亲促进汉藏民族交流,在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至今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也成为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唐蕃联姻,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站在唐朝立场来看,朝廷先后将弘化、文成、金成、宁国、永乐、燕郡、固安、东光、交河、和义、静乐、宜芳、崇徽、咸安、太和等15位公主(宗室女)嫁于边疆诸藩首领,一定程度上起到安抚边疆,加强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作用。松赞干布去世后,继任者年幼,大权集于噶尔东赞。在噶氏家族专政期间,肆意发动战争,先蚕食唐西部羁縻州三十处,后又向河西进军,唐蕃关系破裂。连年作战,导致吐蕃内部矛盾重重,出现社会暴动

    33、。公元698年,赤都松亲率大军北上平叛,论钦陵未战而兵溃,与亲信百余人同日而自杀,从此结束了噶氏专政局面。在亲征途中赤都松赞普去世,其子弃隶蹜赞(普赤德祖赞)继位,时年七岁,因其年幼,暂由没卢 赤玛伦(勒)皇太后摄政。为了巩固政权根基,开始与唐重修关系并希望得到支持,随后遣使入唐,贡献方物。如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赤玛伦遣大臣悉薰然(悉薰热、宗俄)入唐,为其孙请婚;景龙二年(708年),遣宰相尚钦藏及御史敏(名)悉腊使唐再请婚,中宗以“雍王守礼女为金城公主许嫁之”42。景龙三年(709年),赤玛伦又遣大臣尚赞吐等来迎娶公主。次年,中宗派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藏,“赐主锦缯杂伎甚厚”

    34、43。唐政府对此次联姻十分重视,临行前颁布制书,曰:“金城公主,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晏,兵役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筑兹外馆,聿膺嘉礼,降彼吐蕃赞普,即以今月进发,朕亲自送于郊外”44。李显亲自陪送金成公主至始平县(今陕西兴平),设宴饯别,命群臣赋诗送行,并大赦始平县囚犯,免除百姓一年赋税,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又改其地为凤池乡怆别里。唐蕃联姻,双方确立了甥舅关系,这一亲情关系也时刻影响着两地的政治走向。唐朝末年,吐蕃政权崩塌,不少王公大臣投奔中原。甥舅情结一直延续到宋朝,仁宗时唃厮啰仍称中原皇帝为“阿舅天子”。唐蕃政治联姻,也推动了两地文化交

    35、流,对藏族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藏地民风习俗也间接影响到中原民众,如唐人陈陶所咏,“自从贵主和宗后,一半胡风似汉家”45。(二)吐蕃与唐政治军事交往除政治联姻外,吐蕃与唐朝一直存在着政治军事上的往来,这里面不免夹杂军事冲突。在和平之期,吐蕃赞普往往会遣使入唐,接受册封,建立甥舅关系。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派右卫率长史王玄策、蒋师仁等出使天竺摩揭陀国,时国王尸罗逸多去世,权臣那伏帝 阿罗那顺篡位,掠夺唐朝使节。王玄策向吐蕃求助,松赞干布出兵救击退阿罗那顺,遣使向唐廷报捷,充分体现出唐蕃之间的亲密关系。46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高宗继位,为保持双方关系,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驸马

    36、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放置于太宗灵座前。高宗大加赞赏,进封其为宾王,赐杂彩三千段。并刻松赞干布石像列于昭陵玄阙之下。47唐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高宗为之举哀,派遣右武候将军鲜于臣济持节赍玺书吊祭。显庆五年(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子出兵吐谷浑,吐谷浑大败。龙朔三年(663年)五月,吐谷浑可汗曷钵及弘化公主脱身投往凉州,遣使向唐告急,请求迁居内地。咸亨元年(670年)四月,高宗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十万余众出击吐蕃,但以失败告终。吐蕃迫使吐谷浑慕容诺曷钵率其亲信数千帐内附于

    37、唐,迁徙于灵州,以诺曷钵为刺史。至此之后,吐蕃与唐交恶。此时,吐蕃势力强大,疆域广阔,“时吐蕃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自汉、魏已来,西戎之盛,未之有也”48。吐蕃一边骚扰唐边防州县,一边又试图与唐修好关系,但遭拒绝。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党项部内附,被安置在西北边境十余州。随后,吐蕃酋长曷苏率部落内附,被安置于莱川州。同年,命王孝杰、阿史那忠节出击吐蕃,收取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唐玄宗时,吐蕃趁“安史之乱”大举进攻西部边防,造成边疆危机,唐蕃之间战争不断。从唐肃宗之后,唐蕃之间战争持续不

    38、断。吐蕃与唐朝的政治军事关系,可以说是时战时和,但是和平仍然是主流。唐蕃之间的联姻与政治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13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事冲突,也间接地促进了两地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三)吐蕃与唐朝的会盟从唐中宗神龙元年开始到穆宗长庆初,在这百余年中,唐蕃之间进行了八次主要会盟。第一次为吐蕃第四任赞普赤德祖赞继位后,唐遣宰相豆卢钦望等二十余人出使吐蕃,与其会盟。第二次为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大相坌达延致书唐宰相,请求双方会盟,“定境于河源,丐左散骑常侍解琬涖盟”,唐玄宗命解琬持誓文赴盟,“使而遣,且厚赐赞普,自是岁朝贡不犯边”。49第三次为开元十七年(729年),此

    39、次会盟是在唐军攻破黄河南部九曲之地后进行的,玄宗采取皇甫惟明的建议,“与赞普面约通和,令其稽颡称臣,永息边境”,前往吐蕃会盟。于是命皇甫惟明及内侍张元方充使往问吐蕃。赞普欣然请和,遣重臣名悉猎入唐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外甥以先代文成公主、今金城公主之故,深识尊卑,岂敢失礼!又缘年小,枉被边将谗抅斗乱,令舅致怪前数度使人入朝,皆被边将不许,所以不敢自奏外甥蕃中已处分边将,不许抄掠,若有汉人来投,便令却送。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50双方签订,以赤岭为界,在河湟地区开辟互市,吐蕃

    40、以马匹牛羊等来换取中原茶叶及丝织品等,双方互通有无。第四次会盟是在唐肃宗时期,时值“安史之乱”,吐蕃趁中原无暇顾及西部边疆,大肆掠夺。至德元年(756年),吐蕃攻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以及石堡城、百谷城、雕窠等城。随后,又遣使入唐请和,肃宗命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设宴于中书,后奉旨在光宇寺歃血盟誓,“以申蕃戎之礼”51。第五次为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三月,吐蕃请和,遣宰相元载、杜鸿渐等在兴唐寺会盟。52大历二年(767年)四月,命宰相、鱼朝恩与吐蕃又盟于兴唐寺。53大历六年(771年),吐蕃请和;唐遣御史大夫吴损出使吐蕃。54代宗一朝,虽然吐蕃多次遣使入唐求和,

    41、但对边境侵扰掠夺不止。唐廷会将其出使者留于长安,所留人员前后有八次往来者,其中有些直到老死,也不能回吐蕃。对俘获的吐蕃人,全部发配至长江、五岭以南。代宗为安抚吐蕃,任命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出使吐蕃,将全部俘获而来的五百吐蕃人,每人赐给一套衣服,遣返回吐蕃。55第六次为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的“清水会盟”。李适即位不久,为缓解双方矛盾,暂时停止进攻,采取怀柔政策,派韦伦、郭子仪载书与吐蕃会盟。56建中三年(782年),赞普将之前沦落到吐蕃的僧侣将士等八百余人释放,以报唐恩。建中四年,诏张镒与尚结赞会盟于清水,即“清水会盟”,盟文曰:“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

    42、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57第七次为贞元三年(787年)的“平凉会盟”。唐廷在平叛朱泚之乱后,未能兑现将安西、北庭之地划归吐蕃,故而吐蕃报毁约之仇,设法于平凉之地伏击唐军,后消灭浑瑊,此次会盟双方以战争结束。第八次为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43、),命御史大夫刘元鼎、兵部郎中刘师老、监察御史李武、京兆府奉先县丞李公度等与吐蕃会盟,地点设在长安西郊的兴唐寺,即著名的“长庆会盟”。此时,唐蕃国内矛盾重重,唐朝宦官专权,吐蕃佛教与苯教互争,无暇对外作战。借此,吐蕃遣使入唐会盟,大蕃赞普及宰相钵阐布、尚绮心儿等,先寄盟文要节,曰:“蕃、汉两邦,各守见管本界,彼此不得征,不得讨,不得相为寇雠,不得侵谋境土。若有所疑,或要捉生问事,便给衣粮放还。”58长庆二年(822年),刘元鼎等行人前往吐蕃会盟,随后,大相尚绮心儿专程到大夏川召集吐蕃将领、节度使等百余人,向他们传达会盟内容,要求共同遵守。唐蕃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西域及吐谷浑之地,双方一边交战一

    44、边会盟,情况较为复杂。唐蕃之间的频繁会盟,也凸显出双方力求达成和平的愿望,力图维持好“甥舅关系”。双方立碑签约,盟辞诚恳坚定,处处彰显和平诚意。唐蕃会盟,关系到汉藏民族的和谐发展、和平交往,对两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会盟碑也成为汉藏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象征。(四)吐蕃与唐朝的文化、经济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安北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14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2023 年 3 月第 1 期第十一卷总第四十一期吐蕃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在政治联姻和会盟时体现出的,在联姻前后,吐蕃的进贡和唐朝的回赐,间接地促进了双方交流互动。主要体

    45、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事务、历法医术、生活习俗及工艺美术等方面。部分内容在前文已有论述,这里颇为注重的是,在每次请婚中,吐蕃赞普高度重视,遣使者也是精挑细选,其中很多是兼通汉语的,“敏情持锐,善学不回”59。在进贡时,不乏选出有才学的吐蕃子弟前往唐朝学习,培养自己的知识人才,派遣豪酋子弟入唐学习诗书就是典型。亦如吐蕃使臣仲琮,年少时,曾纳质于唐,入太学,“读书颇晓文字”60。迎娶金城公主的悉猎,“颇晓书记,先曾迎金城公主至长安,当时朝廷皆称其才辩”,“及是上引入内宴,与语,甚礼之。赐紫袍金带及鱼袋,并时服、缯彩、银盘、胡瓶,仍于别馆供拟甚厚”。61册府元龟载曰:“万岁通天二年,四夷多遣子入侍。其论

    46、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斩等,皆因充侍子遂得徧观中国兵威、礼乐,其后竟为边害窃惟突厥、吐蕃、契丹等,往因入侍,并叨殊奖:或执戟丹墀,策名戎秩,或曳裾庠序,高步黉门。服改毡裘,语兼中夏,明习汉法,睹衣冠之仪,目击朝章,知经国之要。”62可以说,入唐质子,皆学习汉文化、礼仪,学成归国后,被加以重用。另外,吐蕃常请中原文人协助处理文献典籍。如前文所述,松赞干布时,“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因话录载:“(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黥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得华人补为吏者,则呼为舍人,可则以晓文字,将以为知汉书舍人,可则不愿。可则前后数逃归,辄为候者所得。蕃帅虽不杀

    47、,以皮鞭榜之,凡数百竞得脱。”63在敦煌古藏文书籍中,藏文译本尚书春秋后语孔子托项问书等,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吐蕃对汉文化的学习借鉴。此外,僧侣之间的往来也加强文化交流,如僧桑希前往五台山参观学习汉地寺院建筑和佛事仪轨等,返回吐蕃后在桑耶寺着手翻译佛经,结合汉地佛教文化创建自己的佛教思想。吐蕃的佛教与内地有着深远联系,早在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带去一批佛像和佛经。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所携带的释迦牟尼像被供在佛堂,开启了藏地立佛堂的潮流。甚至文成公主亲自设计建造大昭寺,并安置卧佛像于其中。金城公主入藏后,也兴建佛堂,甚至派人去中原求取佛经,如金光明经律差别论等。吐蕃在向唐朝求取佛经的同时,也向唐求传讲者

    48、,如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唐朝派僧良琇、文素等人入蕃,“吐蕃遣使求沙门之善讲者。至是,遣僧良琇文素一人行,二岁一更之”64。赤松德赞时期,入藏汉僧极多,精通汉藏双语,部分汉地僧人也将禅宗等学派传入吐蕃。汉藏两地的佛教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地民众的信仰感情,丰富了汉藏传统文化。医书的传译与工艺美术、风俗习性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也是汉藏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族成部分。在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诸多书籍,包括天文历法、占卜算术、医书等,其中医书如医学大全(汉公主大医典)、月王药珍,后被译成藏文。此外,也翻译了一批其他医书,如珍宝七十品汉地大小杂病疗法无畏武器杂病特诊等。在经济交往中,诸多藏地药材也传

    49、入内地,如鹿茸、麝香、大黄、熊胆等在内地医药中被广泛使用。带有藏地风格的绘画、雕刻、陶瓷、纺织品等,以及酿酒、建筑工艺、音乐舞蹈等,也随之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四、结语842年,达玛(达摩)赞普因禁佛而被僧侣刺杀,王室内部为争夺权力发生混战,前后持续二十余年,导致吐蕃王朝最终崩溃。到唐朝末年,吐蕃政权彻底分裂,“然而其国亦自衰弱,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65。如多康等边地发生“嗢末暴动”,奴隶主贵族纷纷起义,组建自己的武装,逐渐演化成地方割据势力,王室最终分裂成拉萨、阿里、亚泽、雅隆觉阿等四个王系,混乱局面直到元朝方才得以统一。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后的原吐蕃集团汉

    50、文史籍中所载资料较少,内部权力争斗具体不详。纵观10世纪之前青藏高原诸部族的社会发展,在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方面与中原内地存在着一定联系。藏族作为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族源与古羌族有着深厚的渊源。古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民族之一,在史前时代就已经活跃于甘肃、青海、川西一带。通过考古发掘,大量实物已经证明藏族先民早在四千年前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少生活用具与黄河中上游马家窑文化以及华北细石器文化有相似的一面,可以推断出当时文明的互鉴性。换言之,青藏高原文明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与中原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15青藏高原论坛TIBETANPLATEAUFORUM明产生关系。在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


    注意事项

    本文(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10世纪前汉藏民族关系史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