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pdf

    • 资源ID:743595       资源大小:1.36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pdf

    1、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曾 悦,史敏岳(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昌330063)摘要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科技德语课程一方面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这一条件下,科技德语课程应当找准自身定位,适应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语言导向和知识导向,向语言服务和学科交叉的方向改革,同时要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和工业文明发展,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凸显科技德语“科技”要素和“人文”内涵。关键词 新文科;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23.33 文献标志码 A doi:10.3969/j.issn.

    2、2096-8574.2023.02.013 文章编号 2096-8574(2023)02-0103-07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Germ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rom the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ZENG Yue,SHI Min-yu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

    3、hina)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the course Germ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reform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owever,it also has advantage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Thecourse Germ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should find its own position,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arts in the new era,change the traditional orientation towards language and knowledge,and reform in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ser-vi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5、universities where the course is provided should betaken in consideration as well.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Germ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frontiertren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6、integration,and highlight its“science and technology”elements and“humanities”connotations.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erma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urse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3-01-22 修回日期2023-02-19基金项目202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书院史(德文版)”(21WJKB002);2021 年江西省高

    7、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克莱斯特德意志民族思想研究”(WGW21204);2022 年南昌航空大学校级教学改革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改革研究”(JY22051);2022 年南昌航空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德国文学 2”(SZ2234);2021 年南昌航空大学校级教学改革课题“基于 OBE 理念的德语文学课程建设研究”(JY21043)作者简介曾悦(1990),女,江西新余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语近现代文学、德国历史、德国思想史。第 25 卷 第 2 期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5 No.22023 年 6 月Journal of Nan

    8、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Jun.2023 引言在 2019 年 3 月 23 日至 24 日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发表了题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报告。报告指出,为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深化专业改革,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传统文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建设新兴的文科专业”1。“新文科、大外语”概念的提出,说明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外语专业不仅要做好内部不同语种和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要做好与理工农医等其他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丰

    9、富外语学科的专业内涵,从而将外语学科纳入到新文科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去。根据 2018 年公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5 个方向2。科技德语是德语应用语言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我国高校德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科技德语教学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德语,包括德语科技文类的词汇、句法、篇章等,与理、工、农、医等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许多交叉点,处于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边界地带。从生态教育学的视角看,“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交

    10、叉处,由于差异和协和作用会形成新的教育生态”3(113),即产生一种边缘效应。这对于“探明外语学科如何在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进入新的发展周期,进而实现新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3(114)。由此推断,科技德语的学科生态位恰恰能够产生较强的边缘效应,通过和其他专业的互动,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知识新的增长点,这就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进而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而理工类高校凭借其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又可以为新文科背景下科技德语课程的建设提供德语和理工科专业之间学科交叉融合的优越条件,对新文科建设做出有益的探索。目前关于科技德语课程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具体的教法方法上

    11、,如郑羡兰4(54-57)的科技德语教学、杜蘅5的科技德语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郑彧6的科技德语听力理解诊断指标构建及应用及陈星7(153-160)的意念大纲指导下的科技德语教学路径研究。师燕军8(182)的科技外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还初步提出了科技德语课程群、科技德语与本校优势理工学科共享授课资料及科技德语语料库建设等较为新颖的理念,可以为科技德语课程新文科建设提供思路。另外还有研究从宏观上讨论科技德语教学与研究,如陈浩生9(35-39)的德汉科技语言教学与科研的完善和统一同济大学科技德语中心的回顾与发展。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关注科技德语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及创新,如陈琦10的新国标指导

    12、下的科技德语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理工类高校德语专业建设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初步展现出科技德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思路。关于将其他德语专业知识与科技德语相融合开展人才培养的思考,则有叶苏11的国情及跨文化知识对德语科技翻译培养的重要性,从教学内容上为科技德语课程的新文科建设打开了思路。不过从总体上看,从新文科建设角度探究科技德语课程建设仍有极大的探索空间。一、特色课、素质课、能力课:新文科视域下科技德语课程在德语专业中的定位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德语界就对科技德语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对象有着比较清晰的定义:“广义的科技德语指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方面使用的专业德语,狭义的科技德语指自然科

    13、学及技术方面使用的德语。”4(54)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科技德语研究和教学的对象有着清楚的界定,但科技德语在德语专业课程体系内部的地位却始终十分 104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尴尬。1983 年 7 月 29 日,首届全国科技德语教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当时仍将科技德语归于公共外语教学的领域。1986 年,同济大学成立了科技德语中心,开办科技德语研究生班和科技德语出国师训班,并“开展了德汉科技专业语言跨学科、跨文化、跨系所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工作”9(33),说明科技德语仍然以各类培训和研究项目为依托,尚未纳入德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1997 年,东亚地区科技德语研究与教学研讨会在

    14、同济大学召开,举办方是中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和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德语分会,说明科技德语仍然属于大学德语教学范畴。因此,在 2020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文简称指南)中,德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中并无科技德语的描述,只在专业方向课程中指出“各高校德语专业可根据办学特色、师资条件等灵活设置特色课程”12,给科技德语保留了余地。就公共德语教学而言,科技德语由于涉及学科知识多、词汇量大、句式复杂等特点,只能面向有一定德语基础的其他专业学生开设,因而在不具备公共德语教学条件的高校较难作为一门公共外语开展。另外,随着教育的国际化,许多德国高校面向国际学生采

    15、用英语授课模式,因此计划去德语国家深造的理工类高校学生学习科技德语的必要性也大幅降低。就德语专业教学而言,虽然科技德语的研究证明,科技德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13,但在本科阶段,德语语言学方向的教学一般以开设导论课程为主,旨在为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语言学的基础。因此,除了在少部分将科技德语作为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的高校之外,很少有德语专业学生会将科技德语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来学习。可见,无论在公共外语教学,还是在德语专业教学中,科技德语的地位都在下降。但这并不能说明科技德语不再重要,相反,随着新时期国家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通用型外语人才供过于求,但复合型

    16、的特殊外语人才却十分紧缺,具备一定理工科知识的复合型德语人才必然比单一的工具型外语人才更具竞争力。在当前强调跨学科发展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应当“追求学科融合和学科破壁”14,因此科技德语作为一门“外语+理工”的复合型课程,在新文科建设中大有可为。但要按照建设新文科的要求去进行课程建设,首先必须在德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框架下找到科技德语的定位。首先,根据指南的论述,科技德语应当是一门特色课,特别是理工类高校,可以将科技德语和本校学科优势及特色相结合,做好学科交叉,彰显办学特色。其次,科技德语和德语专业其他课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它既属于应用语言学,反映了专业术语的篇章特征,又涉及到德国科技发展

    17、的情况,和国情概况课存在交集,同时还与天文、地理、材料、医学、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众多科技领域交叉,提供了跨学科的可能性,因此对其他专业课而言是一门补充课。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特色与补充并不意味着科技德语应当在德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而是说明了科技德语在“大外语”视角下的优势。事实上,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科技德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一门能力课和素质课。按照指南的要求,科技德语至少与德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德语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情研判能力密切相关:科技德语能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复杂的专业术语的能力,实现从通用德语到专业德语的飞跃;科技德语是某一专业领域

    18、内的特殊交际方式,因此跨文化能力是科技德语翻译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条件;科技德语也是学生了解德语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工具,对目的国科技情况的熟悉构成了国情研判能力的基础之一。综上所述,科技德语在德语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定位是一门特色课,也是一门素质课和能力课,关系到德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科技德语课程的内涵与目标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第 2 期曾 悦,史敏岳: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105 二、从语言和知识导向到学科交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科技德语课程内涵的变化科技德语的本质是德语在科技领域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起着方便专业人士之间交际沟通的作用。因此从语言学的

    19、视角来看,科技德语是德语的一种变体,无论涉及到哪些领域,在文体和篇章结构上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德语的教学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学会科技德语的特殊语法结构和应用规律,从而掌握德语科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这仍然是一种纯粹语言教学的导向,在本质上和德语阅读和翻译教学没有区别。1987 年胡国理编著的科技德语的阅读与翻译就集中体现了语言导向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词句的翻译技巧上。科技德语中存在的另外一种导向是知识传授的导向,以扩充科技专业知识和拓展科技领域的德语词汇量为目标,按照不同学科领域来划分教学单元,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能源、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医学、化学、物理等领域的专业德语词汇。21

    20、 世纪以来的科技德语教材,从 2004 年丁伟祥的科技德语教程,到 2014 年陆春林的 科技德语阅读教程,再到 2018 年叶苏、陈琦的 科技德语阅读教程,包括 2020 年汤春艳的 新编科技德语教程,基本上都体现了这种知识导向的科技德语教学方式,使这门原来的语言课具备了科普性质。然而,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无论是语言导向还是知识导向,都受到了重新审视,因为传统的“普遍以语法词汇为纲,强调科技词汇的积累,重视语法句法的学习”的科技德语课程无法“适应新文科建设以及社会的需求”7(153)。语言导向的科技德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德语阅读和翻译能力,知识导向的科技德语教学则试图尽可能全面地传授

    21、学生科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说,这两者构成了传统科技德语课程的内涵。然而,这一内涵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并不匹配:注重科技德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培养的内涵把科技德语课等同于普通的专题语言训练课,无法凸显科技德语的跨学科特性在新文科建设中的优势;而将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作为科技德语课程的内涵则无异于使用德语进行科普,不仅面临着语言课程主体性消失和外语科普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学科交叉,因为只是在用德语介绍各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无法进行更加深广的知识拓展。事实上,许多高校的科技德语教学实践早已证明,在现有的课时条件下,传统的课程模式效果确实不佳:“无论是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亦或学生对

    22、知识的理解,都是蜻蜓点水,对将来的就业和科研工作的作用微乎其微”。8(181)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科技德语必须改革传统的语言导向和知识导向,真正做到学科交叉与融合,才能改变当前现状。蔡基刚指出,新外语是新文科的一个分支,并且必须具备 3 个内涵。第一,它必须是真正的学科交叉,尤其是和国家急需的理工农医之间的交叉;第二,它必须从语言研究向语言服务转移,从“无用”到“无用”与“有用”结合;第三,它必须重新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摆脱无学科地位的工具性 15(16-17)。关于新外语内涵的论述虽然是就整个外语学科而言,但也说明科技德语课程的内涵应当按照新外语的内涵去改变。首先,科技德语虽然与各类

    23、科技领域之间有交集,但由于涉及内容过多过杂,加之课时量较少,教学只能停留在用德语科普的层面,许多知识甚至是初高中物理化学已经掌握的内容。因此要做到真正的学科交叉,必须从国家急需的学科和德语国家的优势学科中选择交叉点,有目的地精简教学范围。其次,科技德语也必须从语言研究转向语言服务,从原来单纯为德语专业学生培养科技能力转向为其他对使用德语有需求的非语言类专业提供语言服务。就理工科而言,对德语有潜在需求的包括测绘、光电子、机械制造、医学、药学、化工、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精密加工设备等,就人文社科而言,包括艺术、艺术史、法学、哲学、心理学等。懂德语能为这些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带来明显优势,因此科技德语

    24、向提供语言服 106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务转变不仅是建设新文科的题中之义,也能够促进新的理工农医各科的建设。最后,科技德语作为一门课程,虽然不存在构建学科体系的问题,但是要服务于新文科和新外语的建设,向着专门用途语言的方向发展,助力其他专业学生“熟练汲取和交流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科研成果”15(18)。三、重交叉、显特色、强实践:科技德语课程的框架设计与内容改革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类高校应当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打破专业主义的束缚”16,实现真正的学科跨越和专业交叉。笔者认为,在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的建设不仅应当注重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也应该服务于学校的新工科建设

    25、,因此在体现外语类专业主体性的同时,也必须凸显科技德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要真正实现科技德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就应该以产出为导向,全方位思考科技德语课程的建设路径,从框架设计和内容改革两个层面入手,才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使科技德语课程切实服务于学生、学校及社会的需求。(一)打造课程集群,提升师资水平在传统德语专业培养计划中,科技德语课程通常只占 32 学时,学时严重不足,而且课程大多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学习的时候已临近毕业升学或就业,往往无法用心学习,因此无论是课时量还是开课时间都无法真正满足培养德语专业学生科技素养和跨学科意识的要求。因此,要实现科技德语课程的新文科建设,首先就要打破传统单

    26、一科技德语课程的边界,让科技德语素养培育工作贯穿于整个培养方案,将提升学生跨学科意识和能力写入德语专业培养目标,打造科技德语课程集群,通过跨课程合作、多教师协作,实现多门课程联动,以动态形式强化科技素养培养力度。具体而言,以笔者所在航空类高校德语系为例,除了继续开设传统的“科技德语”课程之外,还修订了现有的“德国国情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口译”教学大纲,在国情课中增加了德国科技领域特别是德国航空领域发展情况有关内容,在翻译课中增加了科技内容,尤其是航空技术领域翻译内容。而在最具人文气质的德语文学课中,德语系引入了过去一直被广大德语专业学生甚至研究者忽视的德语经典科幻小说,拓宽了学生的视

    27、野。同时,德语系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在学校特色公共必修课“航空航天概论”上学习到的航空航天知识与德语知识串联起来,实现专业内外联动。此外,德语系在 2023 年新版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增开了相应的专业核心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例如“德国文化专题”和“翻译工作坊”,前者加入了德国科技史及工业文明相关内容,后者以科技翻译实训的形式对科技翻译理论内容作出了补充。传统德语专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德语专业教师科技知识水平不足,在教授科技德语相关课程时只能局限在语言层面,无法对科技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因此还要加强科技德语师资建设,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科技知识水平。德语教师可以学习同类高校德语专业先进经验,如上海理工大学科

    28、技德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浙江外国语学院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经验,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本专业教师业务能力。此外,还可聘请校外有中德科技领域翻译行业经历或德国技术企业从业经历的行业导师为德语专业学生授课,以填补德语专业内部科技德语师资方面的空白。(二)强化专业实践,重视语言服务传统科技德语授课方式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由教师带领学生选读科技德语文章、分析语言结构并进行翻译练习。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现在已显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科技德语的积极性。这既不符合目前全国大力推行的产出导向教学理念,也难以服务于德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因此势必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国标,外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

    29、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国标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推进实践教学,对于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价值17。科技德语课程的强应用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改革应朝着以实践为导 第 2 期曾 悦,史敏岳: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107 向、强化语言服务意识的方向实施。具体而言,首先,除了各类理论及实践课上的科技德语翻译之外,可安排学生以多种媒介形式向德国友人介绍中国在各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如撰写中德文博文或拍摄中德文短视频,在运用德语传达科技知识的同时讲述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其次,可以推行项目导向的科技德语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选择与德国科技发

    30、展研究有关的内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题。此外,还可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内容相关的德语专业竞赛,如“全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生学术创新大赛”中的“跨文化与区域国别”或“可持续发展”赛道、“科普中国绿色发展多语种系列国际演讲大赛”德语赛道、“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中译德及德译中组)等,甚至可鼓励学生与本校其他理工科专业学生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实际行动让德语专业知识与理工科专业相融合并加以应用。最后,还应培养德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对内,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建设面向全校的科技德语语料库及翻译服务平台;对外,鼓励学生担任飞行大会志愿者,组织学生

    31、参观洪都及昌飞等当地航空企业,访谈技术人员或企业负责人,了解江西航空产业与德国乃至欧洲航空产业合作情况,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三)凸显校本特色,探索文理交叉 1.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建设特色科技德语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科技德语课程的建设不应该局限在语言教学本身,而应该融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笔者所在的某航空类院校为例,“航空航天概论”是包括人文类专业在内的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这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特色,也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样,科技德语课程的建设也应当尽可能地体现航空特色,挖掘航空领域和科技德语之间的交叉点,增加航空航天在授课内容当中的比重。事实上,德国是重要的航

    32、空大国,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德国 2017 年在全球航空航天领域出口的份额高达 11.81%,仅次于美国和法国18。因此,对于航空院校而言,科技德语和航空航天领域之间的交叉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如前文所述,笔者所在的德语系可通过跨课程合作的方式,引入公共必修课“航空航天概论”内容,并在国情、翻译和文化等专业课中增加航空航天有关内容,在拓宽科技德语课程边界的同时又专注于学校航空特色,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以语言服务的形式深度参与到学校航空报国文化建设中,努力以所学科技德语专业知识对接和服务地方航空产业。2.强化课程内容建设,把握科技发展动态科技德语课程需要兼顾德语知识和专业性

    33、科技知识,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教材的更新始终与科技发展的前沿之间存在时间差,难免会存在教学内容与现实之间脱节和不能体现科技发展最新动态的缺憾。因此,课程建设不能完全依赖于一本或几本教材,而应加强内容建设,关注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借助科普期刊和网络数据库等工具,及时增补能反映当下德国科技热点的内容。此外,还应在科技德语课上引入任务教学法,安排并指导学生自主搜索和提出他们感兴趣的科技内容或话题,组成汇报小组在课上分享,做到师生共建、共享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科技德语课程的建设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除去科技德语课堂本身的学习任务之外,授课教师还应以科研为导向,指导学生设计和德国科技

    34、有关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把握德国科技发展前沿,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3.引入德国工业文明,推动文理交叉融合作为外语类的人文课程,科技德语除了具备传授德语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工具性作用之外,还应具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德国从19 世纪开始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德语甚至一度是国际学术语言。时至今日,德国在工业领域仍然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德国的科技发展和它背后的工业文明体系密切相关,支撑德国科技领先的关键不仅是技术,更是文化。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 108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下,德国工业文明的内容应当是科技德语课程的重要一环,这能使科技德语摆脱单

    35、纯的工具性地位,成为一门真正的跨学科课程。在传授科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之外,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德国工业文明,无论对于理工科学生,还是对于德语专业学生,都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工和人文之间的融合,发挥科技德语作为素质课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2023 年新版培养计划中加入了“德国文化专题”课程,在教学大纲中单独开辟了德国工业文明板块,介绍德语区科技发展史,并预备安排学生自主搜索德语区科学家生平及科学研究故事,在课上进行分享,帮助学生强化对德国工业大国地位的认识。结语综上所述,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德语专业要建设科技德语课程,就要确保科技素养贯穿于德语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始终,

    36、聚焦自身作为特色课、素质课、能力课的课程定位,从传统的语言导向和知识导向的教学模式向语言服务和学科交叉的方向改革,突破理论灌输,引入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逐步转向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上,理工类高校应当依托学校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除了传统的科技知识之外,还应关注德国科技发展的前沿,并且将德国工业文明的内容纳入到课程当中,凸显科技德语的“科技”要素和“人文”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助力学校的四新专业建设,适应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让新文科建设真正服务于复合型德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参考文献】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 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

    37、19,2(2):6.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0.2王雪梅,邓世平.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周期与影响因素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0(3).3郑羡兰.科技德语教学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3).4杜蘅.科技德语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148.5郑彧.科技德语听力理解诊断指标构建及应用 J.外语测试与教学,2020(4):53.6陈星.意念大纲指导下的科技德语教学路径研究 J.外国语文,2022(1).7师燕君.科技外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

    38、思考与实践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2).8陈浩生.德汉科技语言教学与科研的完善和统一同济大学科技德语中心的回顾与发展 J.德国研究,1998(4).9陈琦.新国标指导下的科技德语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2):215.10叶苏.国情及跨文化知识对德语科技翻译培养的重要性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9):54.1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3712朱建华.科技德语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39、 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1(2):293.13王俊菊.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意味着什么?J.中国外语,2021,18(1):1.14蔡基刚.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5赵俊芳.后专业主义视域下的学科更新及新文科建设 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50.16张文忠,孙有中.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调查概述 J.外语界,2022(2):3.17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Table 68 trade balance and export market share:aerospace industry J.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2019(1):77.18(责任编辑 李晓敏)第 2 期曾 悦,史敏岳: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 109


    注意事项

    本文(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类高校科技德语课程建设路径探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