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pdf

    • 资源ID:734804       资源大小:113.5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pdf

    1、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马旭彤摘要:明末北方战乱至清初进一步波及江南,为避难、治生,南北文人纷纷涌入淮安,清初淮安诗坛因此名家云集。万寿祺以其卓著的诗歌、艺术才能,长久的居住时间,活跃的交游及广泛的影响,成为寓淮文人的重要代表。考万寿祺避难、治生等入淮缘由,大略可见时人纷纷入淮的社会、历史状况及部分细节。万寿祺与本地、流寓遗民展开广泛的交游,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姻亲、友朋关系增强淮安吸引力和主动充当淮安遗民交往中介等方式积极作用于当地的遗民交游。万寿祺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影响着淮安诗坛的遗民创作,即,围绕着他,淮安诗坛生成了大量遗民诗篇,其中不乏以直白的情感表露、犀利的语言表达、酣畅

    2、的风格书写对抗时间、世俗的遗民情志者。关键词:淮安诗坛万寿祺避乱治生交游创作清初动荡的时局中,淮安因交通便利、社会稳定、漕盐繁荣等因素吸引着各地文人前来避难、治生,淮安诗坛一时名家云集,前所未有地受到江南乃至全国诗坛的关注,迎来地域诗歌发展史的“高光”时期。与诸多短期流寓淮安的文人相比,入清后颇负盛名的万寿祺定居淮安之*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编号:14ZDB076)的阶段性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21YBB22)。举尤备受关注,时人已视其为淮浦翘楚,归庄在其突然离世后有“此子既丧,淮浦遂无人矣”之叹;当今淮安诗坛

    3、研究与诗人个案研究中也多关注万寿祺寓淮经历及相关创作,惜多囿于诗歌意象梳理、诗艺探讨等,对诗人与淮安诗坛关系的关注不足。万寿祺流寓淮安不仅是易代背景中重要的个人选择,也透露出众人纷纷涉足淮安的诸多时代因素;其远超本土诸人的声名又格外吸引淮安诗坛当地诗人与流寓诗人的倾慕,其隰西草堂成为淮安重要的遗民交游、创作中心。考察万寿祺入淮缘由、在淮交游、对淮影响不仅能够推动个案研究,也有益于借助人地关系视角进一步审视清初文学生态中的淮安诗坛。一万寿祺入淮缘由考略万寿祺(16031652),字介若、字若、年少等,出身徐州官宦之家,其父万崇德,历任浙江临海县知县、云南道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副史等职,虽于明末辞官

    4、,但“素饶于赀,田园数千顷”,为万寿祺的生活成长、教育交游等提供了优渥条件。万寿祺博学工诗、才华斐然,崇祯二年(1629)入复社,崇祯三年(1630)即中举,在南京与杨维斗、张溥、陈子龙、吴伟业等人相交甚欢,未及而立之年已跻身江南名士间。此后不久其父去世,“父卒,年少操家枋,凡三党及交游困乏者,多周济之,一时有慷慨誉”,声名自然更盛。不仅如此,在与以江南文人为主的交游中,万寿祺多才多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如 今世说“万年少自诗文画之外,琴棋剑器,百工技艺,细而女红刺绣,粗而革工缝纫,无不26 诗文研究(清)归庄:与王于一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15 页。参见杨胜朋:清

    5、初淮安诗坛研究 以“望社”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2 年;郭宝光:清初淮安山阳“望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年;任广永:清初遗民万寿祺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 年;李澄琦:万寿祺及其诗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 年。(清)陈鼎:万年少传 ,留溪外传卷十八,清刻本。(清)陈鼎:万年少传 ,留溪外传卷十八,清刻本。通晓。唐叔升叹谓 我辈十指虽具,乃如悬槌,若是何种慧性,一能至此”之类字里行间透露出倾慕之意的记载,在当时并不鲜见,甚至延续在有清一代的文献中。可以想见,若非山河易主,万寿祺的人生大概将一直浸润在明末文人风流之中,然而时

    6、代的激变牵动了如他一样的众多文人士子的命运,也重新“规划”了万寿祺与淮安之关系。以明末行迹观之,万寿祺所向往的当是江南人文鼎盛之地,在由徐州前往金陵、吴中、华亭等地的途中,他也曾多次匆匆经过淮安。与淮安的特别亲近每每伴随着时代的阴影,由其 黄侦卿文稿序可知,天启三年(1623)万寿祺因避难入淮:予少时与黄子同舍读书徐州,久之,各散去。癸亥山东盗起,黄子与老母幼弟避难楚州,予亦避难,同舍止宿。当时以徐鸿儒为首的白莲教起义在山东风起云涌,相邻之徐州亦被波及,万寿祺与山东滕县友人黄家瑞一家一同南迁至淮安避难,由此可见,明末,淮安已经因地理、军事、经济等因素成为周边人避难的重要区域。此后,随着清军多次

    7、劫掠与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淮安北部区域之人入淮避难的情况更加频繁。万寿祺在崇祯十一年(1638)至十二年(1639)间再次入淮避难,其同乡阎尔梅也在崇祯十四年(1641)“率壮土截杀贼,不胜,壮士多被创。山人走,贼踪之,尽焚其室庐”的危机时刻急入淮安,移家淮上有感中“作客先为薪米计,怀乡每苦乱离深”之慨正由此而发。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即使就避难而言,万寿祺的理想之所应仍为江南。他曾一度奉母命南行,正是“外侮益甚,乃奉孺人命,36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清)王晫撰,吴晶、周膺点校:今世说,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35 页。(清)万寿祺:黄侦卿文稿序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

    8、出版社2014 年版,第175页。(清)阎圻:文节公白耷山人家传,载王汝涛、蔡生印编注 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842 页。(清)阎尔梅,王汝涛、蔡生印编注: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版,第 50 页。避地江南。当是时,海内乱兆隐伏未形,江南又佳丽地,与诸名士文讌,纵横酒旗歌扇间,跌宕自喜”,时江南尚且稳定,避难之际又能纵享文人风流,此间乐趣自能弥补不少家乡离乱的烦忧。1644 年,清军进入北京,第二年即挥师南下,江南较大规模的抗清军事斗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其惨烈程度尤酷,清廷在此后长期内都对江南呈现出提防、抑制、打压的态度。清初,尤其是顺

    9、治年间,江南本身也成罹难之地,万寿祺自然也无法避难江南,其 自志云:乙酉五月,江以南郡县皆陷。炳(沈自炳)、(戴之)、芑(钱邦芑)起陈湖,瑞(黄家瑞)、龙(陈子龙)起泖,昜(吴昜)起笠泽,皆来会。八月溃,被执不屈,将加害。有阴救之者,囚系两月余,得脱,还江北既脱难,携妻子渡江北,隐于山阳之浦西,筑庐治圃,号曰隰西草堂。从中可知,清军南下之际,万寿祺身处江南,并与好友陈子龙、黄家瑞等人共襄抗清斗争,失败被捕入狱两月有余,曾有性命之虞,为人所救后急归江北。不久后,万寿祺即携妻子流寓淮安,建隰西草堂,时在顺治二年(1645)。此后,直至顺治九年(1652)去世,万寿祺虽不乏四方之游,但长期以淮安为家

    10、。万寿祺移家淮安,与当时众多短期入淮者一样,主要为避难与治生。就避难而言,前文已提及明末淮安就为江北避难重镇,清初,江南人亦纷纷因此到来。对经历牢狱之灾而惊魂未定的万寿祺而言,淮安首先便于藏身,故而他“居陋巷中,前后多牧豕人”,第一次筑隰西草堂时特选址“西邻普应寺”,混迹农人牧民、临近寺院均利于掩藏。而淮安地处运河、淮河、黄河交汇之所,西临洪泽湖,水网密集、四通八达,藏身自然不难,即使情况有变,遁逃亦十分便利。其次,淮安政治环境与社46 诗文研究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769 页。(清)万寿祺:自志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3

    11、 页。(清)万寿祺:自志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3 页。会治安相对稳定,既没有经历“扬州十日”般的毁灭性打击,又因漕兵护卫而较少遭受战后盗、匪的劫掠。顺治三年(1656),时任漕运总督的沈文奎“与淮徐道张兆雄发兵击斩邳州盗杨秉孝、王君实等。江、淮间始稍安”。万寿祺寓淮时曾多次致信岳父,其中提及“严元复盟兄到淮,传言赵恭叔、源屋两亲翁去冬又被盗劫,何多灾如此”,与众友相比,虽“淮上兵过不绝,人家惶惶”,但“寒家人口皆无恙”。第三,在“天下九督,淮居其二”的庞杂官僚系统中,淮安官员不乏乐于保全遗民者。万寿祺能够在淮安稳度日,与淮安推官马颀的帮助有很大关系。淮安推行

    12、“剃发令”之际,“彭城万年少避地淮上,幅巾衲衣,以书画自娱,巿人谤为异服,公夜往私候之,谤者顿息”。当时身份敏感的万寿祺削发为僧,谣言顿生,正是马颀挺身而出,正风气于舆论中伤万寿祺之前。为此,阎尔梅为马氏作 题马人表胆庐兼示其子乳籛诗,以“彭城万子说当时,谁杀谁生两不知。试把胆庐双字看,斋名题得有须眉”赞其对万寿祺及自己肝胆相照的情谊。从龚鼎孳“才大自捐文法事,官贫更急友生装”,阎尔梅“人皆杀我君生我”,及程邃 从龚孝升先生联船淮阴,赴马司理颀公招诗等可知受马氏庇护者甚众多,当然在淮从事类似活动的官员也非马氏一人。随着因抗清风波而产生的生存危机的解除,如何治生成为万寿祺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当时“

    13、故里屋宇皆已焚毁,余者官据为公廨田园”,万氏家族多年积累的家资多已荡然无存,万寿祺在经济上也已无所依傍,56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560 页。(清)万寿祺:致岳父书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24 页。(清)万寿祺:致岳父书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24 页。(清)阎尔梅:杞县马进士墓志铭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 359 页。(清)阎尔梅:题马人表胆庐兼示其子乳籛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

    14、67 页。(清)龚鼎孳:赠别马人表司李 ,清名家诗丛刊初集龚鼎孳诗,广陵书社 2006年版,第 650 页。(清)阎尔梅:题马人表胆庐兼示其子乳籛其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76 页。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762 页。从他入淮初期多次寄信岳父祈求帮助转卖或可收回的少量资产以解燃眉之急的恳求,可见其经济之困窘,此期他“时时曳杖入退院中,与沙弥争余渖也”。然而到顺治五年(1648),万寿祺的经济状况已大有改观,不仅在清江浦买地新建隰西草堂,还在游扬州时以五千钱购买曾被内府收藏的 五字损本兰亭序。次年又在草堂之侧继续购

    15、地并建廊、榭等建筑,仿陶渊明以“南村”名之。万寿祺是否收回部分祖产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经济的改善,主要与其在淮安的谋生之道有关,其自述云:仆侨居淮水,家业既已荡尽,八口待食,无以为业,则卖书画以疗饥。唐伯虎所谓“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作业钱”。在家业荡尽的情况下,所幸自己的书画已颇有声名,万寿祺决定依靠自己的艺术特长谋生,基于此,淮安是他当时最好的选择。易代战争中,唐寅卖画的江南地区因与清廷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斗争正被肃杀之气包围,艺术品市场自然也被波及;以往因盐商追慕风雅而兴盛的扬州文化商品市场,也处于巨大破坏后的恢复阶段。与之相比,此时已跻身运河四大城市之列的淮安不仅因

    16、及时迎降得以保全,而且在漕运、盐业的支撑下平稳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更显格外繁荣。淮北盐运分司设于淮安城西北部的河下镇,清初淮北盐商纷纷在此修建园林,延揽文人,诗酒风流,一时风雅之名尤甚。在此背景下,淮安为文人治生提供了诸多可能。盐商喜以文化产品彰显自身品味,万寿祺的书画作品在此间自然颇有市场。据胡介“隰西道人所书 金刚经流传海内者,予所见已十数本。字形大者仿佛梵本,小者亦类指项。此卷为吾友阎容庵所藏,独收束如蝇头,其收纵攒捉之妙,遒丽萧远,真所称 凤翥鸾66 诗文研究(清)万寿祺:自志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13 页。罗振玉:万年少先生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17、2013 年版,第 763 页。(清)万寿祺:答吕大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82 页。翔者也”,可知盐商阎修龄家藏有万氏手书 金刚经之精品,其价格必然不菲。万寿祺在淮曾正式发布出售书画的启示,明码标价,颇受欢迎,此类所得当是其入清后主要的经济来源。与万寿祺相似,方文、王猷定、胡介、程邃等众多文人在此期纷纷流入淮安,如画家翁陵,说书艺人柳敬亭,演奏艺人汤应曾、杨正经等亦以艺能专长活跃于淮安,可见乱世之中,淮安的确是人们寻求避难、治生的重要场所。也正是如万寿祺般的众多知名文人的到来,为淮安诗歌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淮安诗坛焕发生机,成为清初江南诗坛中值得关注的重要

    18、区域。二万寿祺与淮安诗坛遗民交游万寿祺在明末所交者张溥、陈子龙、李雯、侯方域、冒襄等,皆一时名流,说明他此期也已跻身名士之列,知名士林间。国变后,万寿祺直接参与抗清行动,失败后坚决不仕新朝,以忠贞高洁的遗民品格著称,连顾炎武都以“万子当代才,深情特高爽。时危见絷维,忠义性无枉”称许之,其在遗民中的美名可见一斑,可以说,他是当时徐淮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士。万寿祺定居淮安之初,本地文人与流寓文人已纷纷慕名拜谒,而他此时正杂居园丁渔户中以求避祸,不得不专作 谢客以拒绝来访,只与少数命运相似的遗民挚友吐露心怀,如与徐君平“时时策杖过衡门,斜日沉巷,辄痛饮酒,尽,继之以痛哭”。随着生存危机的缓解与出售书画的

    19、需求,万寿祺的交游也活跃起来,寓淮期间,除部分此前友人外,万寿祺重点交往者多为遗民。就淮安本地文人而言,万寿祺自明末多次入淮,到清初定居,来往76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清)胡介:跋隰西金刚经,载(清)万寿祺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 414 页。(清)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 ,顾亭林诗文集诗集卷二,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323 页。(清)万寿祺:徐君平高士行谊记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18 页。之间已与众淮人相熟,如沃起龙。李挺秀、张屿若、陈台孙、阎修龄、张养重、丘象随等望社诸子多与万寿祺有交集,然万氏最亲厚者,除其姻亲陈台

    20、孙外,其余如沃起龙、李挺秀、张屿若等均为遗民。据淮安后辈吴玉搢考察,“万先生旅寓淮阴时,与吾乡沃先生最善,子弟皆令受业其门,今其家断楮残墨尚有存者”,这位沃先生即遗民沃起龙。“鼎革后,兄弟并弃举子业,幅巾杖履,隐居教授,一时里中推为祭酒”,其“诗法、书法皆得力于隰西者为多”。据“少为名诸生,沧桑后托业市阛,藉以遁迹”的遗民李挺秀之子李孙伟回忆,万、李两家偕隐山林,交情甚厚,正是“因避兵燹来,清淮事奔走。时与名公游,吾父交最厚。偕隐入山林,俱为忘年交。高风莫可攀,论心在诗酒。风雨数过从,予亦追随后。记昔总角时,呼余招以手”。从万寿祺诗歌来看,其对“曾以白衣参某阁部军事,后辞去。甲申后,与舅氏郭海

    21、日先生同日落诸生籍”的遗民张屿若颇为推崇,现存四首赠诗中,多有如“每到问年多掩泪,白云碧树对松楸”“更有避人张仲蔚,同时举目送冥鸿”“天道未还卿未老,相将射虎北山前”等表达遗民相怜、相惜、相勉之意的诗句。对以遗民居多的流寓文人而言,拜谒万寿祺成为他们入淮后的重要活动,如王猷定、归庄、顾炎武、唐允甲、程邃、胡介、宋曹等人皆造访隰西草堂,其中不乏多次前往或居住良久者。以隰西草堂为中心,万86 诗文研究(清)丁晏辑,周桂峰校点:山阳诗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80 页。(清)丁晏辑,周桂峰校点:山阳诗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97 页。(清)丁晏辑,周桂峰校点:山阳诗

    22、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97 页。(清)丁晏辑,周桂峰校点:山阳诗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32 页。(清)李孙伟:过隰西草堂吊明志道人 ,惕介盘存稿不分卷,江苏淮安楚州图书馆藏道光三十年(1850)刻本。(清)丁晏辑,周桂峰校点:山阳诗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18 页。(清)万寿祺:张胎簪先生七十岁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19 页。(清)万寿祺:同唐一夜会徐孝若草堂张大伯玉后至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19 页。(清)万寿祺:赠张大屿若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23、年版,第 112页。寿祺与本地、流寓遗民展开广泛的交游,在此基础上,万寿祺还以良好的声誉与广泛的影响力积极作用于淮安的遗民交游。首先,通过姻亲、友朋等关系,吸引更多遗民入淮。万寿祺安家淮安后,仍不时前往江南,游走过程中也向江南文人推荐着易于避难与治生的淮安。唐允甲、归庄、顾炎武等人入淮或直接,或间接与万寿祺的影响有关。唐允甲“自其弱冠,才名籍甚,有诗数百篇。乱后诗益工”,入清后以诗歌自娱,颇有诗名,钱谦益曾为之序诗。顺治七年(1650)唐允甲首次访淮即在万寿祺隰西草堂逗留两月有余。考其缘由,周亮工印人传云“(寿祺)有令子睿,吾友唐祖命婿也”,唐祖命 题年少醒世图也说“道人为弱息之翁”,可知唐允

    24、甲之子为万寿祺之婿,这种姻亲关系当为唐允甲入淮的重要推动力。归庄受万寿祺邀请入淮之事甚明。顺治九年(1652),万寿祺游吴中拜访归庄,特延其至淮以教子,归庄作 彭城万年少流寓淮阴,特来吴中延余教其子,遂挈琨儿与偕行以记之。归庄入淮乃是万寿祺欲以自身友朋关系为后辈构筑良好师承关系的结果,也有助于缓解友人的生计问题。然不久后万寿祺即突然离世,归庄在淮先有“年少长逝,门人乳臭,此地复少人才,闭门兀坐,昏昏而已”之叹,数月之后又“幸此地风俗,甚尊其师”,并计划“明年仍当栖迟于此”。虽然万寿祺没能来得及引导归庄融入到淮安的遗民交游中,但仍然引发了归庄重新审视淮安及其诗坛的可能。顾炎武入清后以商贸 谋 生

    25、,据 年 谱 可 知 其 顺 治 二 年(1645)、五 年(1648)、七 年(1650)均北行至镇江,但未涉足淮安。顺治八年(1651),顾炎武首次入淮,万寿祺为之作 秋江别思图卷,序言云:96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清)钱谦益:唐祖命诗稿序 ,钱牧斋全集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89 页。(清)周亮工:印人传书沙门慧寿印谱前,载(清)万寿祺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25 页。张伯英甄选,徐东侨编次,薛以伟点校:徐州续诗征,广陵书社 2014 年版,第 666页。(清)归庄:与蒋路然书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

    26、16 页。(清)归庄:与葛瑞五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17 页。辛卯春,始遇顾子于旧都。顾子名圭年。顾子曰:“再转注而得此名。”予以异之。是年秋,顾子抱布为商贾,由唐市至淮之浦西,过余草堂。余始虽心异顾子,至是乃详知顾子之为予友也。从中可知,当年春天万寿祺与顾炎武初见于南京并定交,秋天顾炎武就因商贸目的至淮。淮安是清初商贸重地,时从事商贸的顾炎武应该有所耳闻,但与谋生于淮的万寿祺相识不久后终于涉足此区,其中很可能有万氏的推介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顾炎武入淮间接受到万寿祺的影响,这也是他在淮安拜访万氏并为之作 赠万举人寿祺的重要原因。其中“南方不可托,吾亦久飘荡”既

    27、是当时江南动荡、文人播迁的写照,也指向二人相似的境遇,透露出知己之感。综上所述,万寿祺以其谋生淮安的亲身经历吸引着遗民亲友入淮,此为其能够成为淮安遗民交游中心的助推力。其次,万寿祺在淮安遗民交游中扮演着中介角色;本地与流寓遗民,不同地域的流寓遗民往往相识于隰西草堂。当时淮安往来人员众多,对人生地不熟的外来者而言,要融入当地往往需要契机,以胡介在淮交游为例可以窥见万寿祺在其中的作用。顺治五年(1648)胡介首次入淮,“介犹记戊子之役矣,秋冬之交,渡江涉淮,访桐轩于山阳,年少于公路。神交目击,论世征心,恨相见晚也”。当时胡介在淮交往甚少,经过万寿祺等人的介绍,他认识了淮安遗民张屿若,正是“二子固独

    28、称张子伯玉贤,明日见张子于年少坐中”“对知其意量远有不渝之节,因与论交”。张屿若为淮安望社成员,与他相识后,胡介在淮交游逐渐广泛,成为活跃在淮安诗坛的重要流寓作家,甚至在后来促进了淮安与杭州文07 诗文研究(清)万寿祺:秋江思图跋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22页。(清)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 ,顾亭林诗文集诗集卷二,中华书局 2008 年版,第 323 页。(清)胡介:张胎簪先生六十寿序 ,旅堂诗文集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7 辑第 20册,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53 页。(清)胡介:张胎簪先生六十寿序 ,旅堂诗文集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7 辑第 20册,

    29、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53 页。人的交流。在直接引荐外,对来访隰西未曾见面的遗民,万寿祺也不乏推引之言。从胡介“丙申,介再渡江客淮,始得见所谓宋生射陵者于淮阴市上,短褐萧条,退然若处子,宋生亦从隰西道人、桐轩子识介生平甚悉”的叙述来看,他此前虽然与自盐城来到府治淮安、同属“外来者”的遗民宋曹素未谋面,但由于万寿祺在世时的反复提及,二人对彼此已十分熟悉。陆嘉淑为胡介作传时提及“(介)乃游江淮,访万年少寿祺于隰西草堂,年少大喜,为集淮楚诸名士如季贞辈十余人,流连啸咏者,越旬月乃归”,其中虽然信息有误(胡介与丘象随相识为万寿祺去世以后之事),但陆、胡二人为好友,这种描述无疑来自胡介所述入

    30、淮之大致印象,其中万寿祺组织众多遗民相会、相识之事乃是这种印象的核心,万氏在淮影响可见一斑。在以胡介为代表的遗民之外,万寿祺的隰西草堂偶尔也沟通着淮安的遗民与非遗民。如龚鼎孳 季夏集万年少隰西草堂诗后注“同祖命、于一、伟南、阶六、愚山诸子赋”,龚鼎孳、施闰章、陈台孙以万寿祺为中介与王猷定、唐允甲等遗民共聚一堂,寻求精神的契合。三万寿祺与淮安诗坛遗民创作清初,在舆图换稿、山河易主的时代悲剧中,遗民创作蔚然成风,具体到各地域诗坛中,遗民诗歌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就在易代战争中相对平稳过渡,且依托于漕盐商贸的淮安而言,其诗坛虽不乏遗民创作,但整体偏向“饮酒赋诗,各行其抑郁不平之气,以追古之作者,非

    31、有裁量人物,讥刺得失,故不致如娄东之贻祸”之样貌,张养重的17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清)胡介:宋射陵诗序 ,旅堂诗文集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 辑第20 册,北京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49 页。(清)陆嘉淑:胡彦远传,载(清)胡介 旅堂诗文集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 7辑第 20 册,北京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94 页。(清)龚鼎孳:季夏集万年少隰西草堂 ,清名家诗刊初集龚鼎孳诗,广陵书社2006 年版,第 1092 页。谢国祯:增订晚明史籍考(上),北京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57 页。“吞声饮恨徒尔为”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当地遗民创作心态的写照。与之相对,如万寿祺等流离

    32、失所、艰难谋食的流寓者多是“以歌吟寄其幽隐郁结、枕戈泣血之志的悲怆诗人”,为淮安遗民诗歌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万寿祺不仅以自身创作丰富了淮安诗坛的遗民书写,也凭借上文提及的广泛交游为其他流寓诗人提供了倾诉遗民情怀的良好空间与氛围。万寿祺寓淮近八年的诗歌创作结 隰西草堂集,观此集创作,纪行诗、田园诗、节日诗及酬赠诗等中无不充盈着悲郁、苦涩的遗民情怀。万寿祺带着抗清失败后的不甘与愤恨隐居淮安,欲以诗为史,记录纷乱的时代。鬼鸱以“杀人如麻二百日,骸骨累累高崔嵬”揭露清军在苏杭地区的暴行;友人说南渡事作长歌以示之洋洋洒洒四百余言叙述、议论南明的覆灭,字里行间难掩锥心之痛,也不乏“虏骑入城随迸散,草草一

    33、时尽杀死”等,以“骆驼千骑”“戎”“虏”直露对清廷的蔑视之语。万氏以隰西草堂题咏为中心的田园诗在表达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向往的同时,贯穿着“所思人不见,身世两悠悠”的惆怅。值得注意的是,万寿祺诗歌中有关愁的指向总是明确的,即源于如“手疏自称前进士,心知不是古遗狂”“老病移淮市,担簦称逸民”等对前朝的忠贞。万寿祺在淮期间始终坚持其遗民创作个性,丁亥中秋 五日 庚寅孟春一日等节日诗歌记录着他数年来的痛苦心路,以 淮中九日为例体验之:何处登高暮雨催,蓼花开后菊花开。人随汉月投南去,雁带腥风自北来。战罢几家归井市,酒馀满目见蒿莱。新亭故垒空回首,27 诗文研究(清)张养重:吞声 ,古调堂集不分卷,国家图

    34、书馆藏清刻本。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1 页。(清)万寿祺:鬼鸱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23 页。(清)万寿祺:友人说南渡事作长歌以示之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 307 页。(清)万寿祺:隰西草堂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7 页。(清)万寿祺:隰西草堂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15 页(清)万寿祺:隰西草堂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6 页。孤负韩侯旧钓台。流寓他乡的万寿祺在思乡怀亲的重阳佳节里仍不能搁置遗民之思。登高望远

    35、,所见之态尽皆萧瑟,所闻之味犹余血腥;所思者为南明朝廷的节节败退,所恨者乃汉家明月的恢复无望,类似韩信的壮志只能在种种不甘、挣扎、无奈中消磨,化为无力的新亭之泣。入清以后,虽然万寿祺的生存境遇不断好转,但他诗歌中的遗民之思、之志却未因时间流逝而冲淡,正是胡介所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唯吾年少可不负此语”。以其创作反观淮安本地遗民诗歌创作,在家园被圈为“牛马溲渤之场”后,淮人多不敢直陈其事,普遍借助 乌夜呼行绕树行等古题以鸟失家园自怜自喻;面对山河易主,淮安望社遗民将“愁”拆解为“秋心”作为不甚明晰的情感背景,隐射时代剧变中的心态;易代之初,望社诗人尚能“徘徊丞相之祠,瞻望田横之国,

    36、其可为恸哭流涕者多矣”,不久后就普遍转向以盐商为主导的诗酒风流。可以说,与万寿祺相比,淮人在相关话题的言说中包含着更多的生存策略。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不同选择自然各有考量与优劣,但显而易见,万寿祺的诗歌确实为淮安诗坛的遗民创作注入了鲜活、淋漓的张力。如果说以上创作还停留在个人情绪的抒发层面,那么万寿祺及其周围的酬赠诗则将这种鲜活、淋漓的张力更加广泛地注入到淮安诗坛的遗民诗歌创作中。万寿祺是在淮遗民交游的重点对象,“遗民故老过淮阴者,亦辄造草堂,流连歌哭,或淹留旬月”。众多生成于其周围的往来酬赠之作成为淮安诗坛遗民诗歌创作不可忽略的构成。万寿祺本人的相关作品多为强烈遗民情感的载体,如 送蒋一还晋

    37、陵 赠顾大 读程大邃书 答梁大似梓等,从高频出现的“故陵”“故国”“异国”37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清)万寿祺:淮中九日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89 页。(清)胡介:答彭城万年少,载(清)万寿祺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 347 页。李元庚:望社姓氏考,载 国粹学报第七十一期。(清)丘象随:淮安诗城序,载丘象随 淮安诗城卷首,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458 页。“旧台”“旧京”“落日”等语词不难看出其情感基调。以万寿祺为陈台孙所作 为陈台孙歌楚声为例,可见此类创作风貌:泯泯酒百

    38、壶,坎坎伐大鼓。我为若楚歌,若为我楚舞。日月不知落何处,蛟螭上天龙为脯。乾坤浩浩碛风深,群游为伍。天帝自深醉,山川独劳苦。嗟哉三户民,尔无忘尔楚。陈台孙在国变后入仕新朝,为了缓解内心的矛盾,以“酒人”自居,自作 楚州酒人传以索题诗。“远近同学俱有长歌相赠”之作多侧重刻画陈台孙沉湎醉乡,“逢人开口笑一声,问事茫如不识字”的迷离、懒散、失意形象,背后隐含着对其仕清选择的理解与同情。万寿祺与陈台孙有姻亲关系,从其困顿时提及“俟兵过已完,陈阶六亲翁即南来”可知曾受陈氏的接济,但即使在这种关系中,万寿祺仍然在诗歌中明确提醒“楚州酒人”不要逃避于“醉”而忘记故国。陈台孙之“楚”乃淮安古称“楚州”之意,万寿

    39、祺则联想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楚”,在使用“楚歌”“楚舞”等典故后,更直接强调“嗟哉三户民,尔无忘尔楚”。与万寿祺的这种创作相关,归庄入淮后在其影响下所作的 楚州酒人为陈阶六进士赋也延续了这一风格:生淮南,长淮浦,不就小山招,犹望宣王旅。中怀复何限,欲言不敢语。酒人对酒索我歌,听我歌罢朱颜酡。楚州酒人何姓名?前朝进士陈先生。47 诗文研究(清)万寿祺:为陈台孙歌楚声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310 页。(清)陈台孙:与陶菴,载(清)周亮工辑 尺牍新钞,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281 页。(清)靳应升:楚州酒人歌赠陈阶六,载(清)丁晏辑 山阳诗征,陕西人民出版

    40、社 2009 年版,第 404 页。(清)万寿祺:致岳父书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25 页。(清)归庄:楚州酒人为陈阶六进士赋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74 页。类似于万寿祺对“楚”的生发,归庄由“淮南”切入,指出陈台孙生于淮南招隐之地,却汲汲于仕途,正是“不就小山招,犹望宣王旅”,以“前朝进士”做结,讽刺与调侃溢于言表。对陈台孙新朝官员的身份来说,这样的书写无疑有尴尬之感,故而淮安当地诗人几乎未将笔锋触及于此,万寿祺及周围创作的直言不讳正是独特遗民创作个性的体现。归庄入淮伊始就在题隰西草堂诗中以“吾徒盟主斯人在,愿属橐鞑会乘车”表示对万寿祺

    41、的倾慕,他们互为唱和,在嬉笑怒骂中讽刺时事的遗民创作亦不止于“楚州酒人”唱和。如“万年少尝作狗诗六首骂世”,且“每章各有所指云”,讽刺国破家亡后部分小人损人利己、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斥其“嗟哉尔且苟,逐臭一何工”(万寿祺)、“只今论六畜,此物俨称尊”(归庄),正是“万年少、归玄恭愤世变,抑郁难舒,好矢口谩骂,口诛笔伐,信其亡国之恨所积至深”。除了意气相投,善于嬉笑怒骂的归庄,造访隰西草堂的其他人也无不在与万寿祺的酬唱中书写遗民之思。如王猷定“自是每过韩王台下,必造君之浦,委巷春泥,茅堂秋草,不留连不已。酒酣则徜徉于黄河之岸,望故垒,闻水声溅溅,雄心激荡,相与走狭邪,狂吟大叫,世俗之人鲜有不诧”

    42、;唐允甲“远发姑熟,来观淮阴,在予隰西中二月,日有唱和”“余闻之,志有不得则思,思之不能则唱叹生焉。祖命高洁之士,自南渡为党人,被发行吟,托言香草,则风人之遗也。余为比丘,情无从生,何思之有,而日同唱叹,有类行国,后之君子必有知吾两人者”;57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清)归庄:过万年少淮浦隰西草堂,次元韵题赠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第 71 页。(清)归庄:万年少尝作狗诗六首骂世,戏和之,亦乃六章,每章各有所指云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74 页。(清)万寿祺:狗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9 页。(清)归庄:万年少尝

    43、作狗诗六首骂世,戏和之,亦乃六章,每章各有所指云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74 页。李圣华:冷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12 页。(清)王猷定:祭万年少文,载(清)万寿祺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 350 页。(清)万寿祺:自书诗卷跋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321322 页。胡介“况把臂一堂,倡酬间作,至今读倡和诗者,人人谓如出一手,憔悴之子媲美姬姜,疑有神助矣”等,在与万寿祺的唱和中,淮安诗坛文人留下了众多书写遗民情思的诗篇。甚至如龚鼎孳、施闰章等非遗民也在此受遗民之思感发而竞相为诗。综上所述,万寿祺的

    44、遗民创作在淮安诗坛独具个性,在其影响与带动下,隰西草堂成为淮安诗坛重要的遗民创作中心。围绕万寿祺,淮安诗坛生成了大量的遗民诗篇,其中不乏以直白的情感表露方式、犀利的语言、酣畅的风格等书写对抗时间、世俗的遗民情志者。此类种种,均构筑着淮安诗坛遗民创作的多样景观。结语万寿祺为明末清初徐淮地区首屈一指的诗人、艺术家,也以独立的人格气概、诚挚的遗民情怀知名于江南文人间。从其去世后归庄“惟君不世才,胸臆包宇宙,视天复画地,智略洵辐辏”,阎尔梅“当世谁堪语,斯人复永违”等江南、江北文人的评价可窥其影响力之一斑。进一步考察万寿祺的活动、创作有可能为深化清初徐淮与江南包括人员、艺术、诗歌等方面的地域互动提供有

    45、益的视角。就淮安而言,万寿祺以其淋漓的创作、广泛的交往作用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与创作。顺治九年(1652),万寿祺的逝世对淮安诗坛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损失,遗民间一时有“此子既丧,淮浦遂无人矣”之叹。此后,随着新朝统治的稳定、盐业的进一步繁荣、社会氛围的转向等,淮安诗坛也不会再复现万寿祺在时的遗民创作盛景,从这个角度说,万寿祺虽非本地人,但仍然可视为淮安诗坛一时诗歌风气之代表。67 诗文研究(清)胡介:答彭城万年少,载(清)万寿祺 万寿祺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年版,第 347 页。(清)归庄:哭万年少五首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72 页。(清)阎尔梅:至徐州过万年少故宅,阎尔梅著,王汝涛、蔡生印编注: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6 页。(清)归庄:与王于一 ,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15 页。作者简介:马旭彤,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77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


    注意事项

    本文(万寿祺与淮安诗坛的遗民交游创作.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