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pdf

    • 资源ID:731629       资源大小:1.06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pdf

    1、D O I:1 0.1 9 5 2 5/j.i s s n 1 0 0 8-4 0 7 x.2 0 2 3.0 3.0 0 2第4 4卷第3期20 2 3年5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D a l i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V o l.4 4,N o.3M a y.202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张 帆,王 丹(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 1 6 0 2 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

    2、了历史性变化。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态民生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环境与民生相联系,就生态民生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内涵,深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了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思路。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 中图分类号:D 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8-4 0 7 X(2 0 2 3)0 3-0 0 1 0-0 8 收稿日期:2 0 2 2-0 4-1 9;修回日期:2 0 2 2-

    3、0 8-1 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研究”(1 8 B K S 0 7 5);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的探索历程与基本经验”(L 2 1 BWT 0 0 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构研究”(L 1 9WT A 0 2 8)作者简介:张帆(1 9 9 0-),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E-m a i l:9 1 3 1 7 3 5 7 41 6 3.c o m;王丹(1 9 6 5-),女,辽宁鞍山人,教授,博士生

    4、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一、引 言民生是一个动态概念,不同时代的民生指向性存在明显差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解决“温饱”是当时最为关键的民生问题。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农业和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群众对于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成为民生建设新重点。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添了生态底色,曾经民生问题中内隐的生态矛盾逐步外在化、显性化,生态与民生问题相互交织日益突显。习近平在深入群众生活实际和不断调研考察的实践中,深刻敏锐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并明确

    5、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4 6习近平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现实诉求出发,科学认识、看待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开创性地将生态文明与民生建设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民生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民生观,回应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聚焦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从理论之基、内涵之蕴、价值之维的角度进行深刻阐释,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大有裨益。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理论之基 论析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

    6、,首先要探究支撑其形成的理论之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形成,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理论为理论来源,以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为文化积淀,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态民生思想为思想传承,是集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创新理论成果。1.理论之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生态民生问题,但他们沿着“人与自然的统一基石”“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辩证关系核心”“资本主义生态剥削必然”的主线对生态民生进行了总体勾勒。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为切入点,阐释了生态是民生的基本构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现实生活,无论是人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他们与自然界是联系在一起的。人通过实践逐

    7、步将外在自然界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这样就使外在自然对人具有了双重意义,“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意识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35 5。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两方面都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是人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民生的重要基础。其次,马克思生产力理论阐述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将生态与物质民生联系在一起。按主体性质不同,马克思将生产力划分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

    8、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4。自然生产力不仅通过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影响“人本身的自然”,也通过自然的再生产为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创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即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物质民生的关键因素。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将人本思想置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之中,阐释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制度下生态与民生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机器生产方式下,资本家不仅通过利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过度掠夺资源、肆意排放污染,更在支配生

    9、产和交换活动的过程中暴露其贪婪和惟利是图的本性,变成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31 6 1,无视工人生存环境的状况,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进程,使人遭受了肉体和精神上双重折磨。从价值中立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系化的工具、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但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控制下被当作攫取利润、剥削工人的工具,科学技术越是发达,资本与劳动的异化就越深刻,人与自然的危机就越显著,最终导致人、自然、社会3者间的关系在这种双向异化的相互促进中不断恶化。以盈利为目的的私有制绝不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只会

    10、愈演愈烈。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制度下,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消灭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的双重折磨。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双重意义,阐述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剥削,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民生理论。习近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为目标追求,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生态民生观,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根本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民生理

    11、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理论之源。2.文化积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从自然内在于主体自我的前提出发,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性的、有机灵动的方式认识和对待自然界,追求“天人合一”的至臻境界。“天人合一”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文明在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化成果。首先,儒家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仁义”为核心开创了中国人文主义的哲学形态,主张“仁民爱物”“和谐共生”“取物有节”,在天与人的关系中探讨人的主观能动性。“仁”是最高的德。儒家对自然态度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关切,把人类的仁爱主

    12、张推行于自然界,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5的命题,仁爱不仅“爱人”,还包含“爱物”。在生态观上,儒家的基本思想是天、地、人协调一致的“三才”学说。在荀子看来,“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6这句话肯定了天道的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内在价值,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生。其次,先秦道家及汉唐之后的道教以“道统万物”的整体性视角看待生态问题,将“道法自然”作为其共同宗奉的思想圭臬,主张“本源一体”“物我齐一”“遵道合德”。道家认为“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是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人及万物都来源于“道”,“道”是一切价

    13、值的最终根源。在“物我齐一”的人与自然关系中,人必须遵循自然法则,顺性辅之。虽然其思想中带有一定的妥协性,但其以“自然为限”的生态主张,极具当代价值。再次,墨家的自然观,对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作了唯物主义解释,阐释了自然界运动中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主张“敬畏自然”“兼爱”“节用”。墨子提 出“兼 相 爱,交 相 利”86 4,“然,乃 若 兼 则 善矣”86 5。这里“爱”可引申为顾全、满足之意,强调“爱无等差”,传递了人兼爱自然的理想追求。针对“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11 第3期张帆,王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疫,飘风苦雨”等自然灾害的荐臻而至,墨

    14、子认为是“天志”降罚,承认了生态力量的存在,强调尊重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最后,法家的自然保护理念主要体现在思想言论及法律法规之中,主张“遵循规律”“以时禁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商鞅提出“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95 0,规定“公士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92 4 3,体现了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思想。韩非子从发生学角度出发,将人的“自然性”视为一种“必然”,提出“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1 0,据此主张治国应以此“必然性”为基础,具有鲜明的人本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注重主客体间的融通,强调以一种灵

    15、动的、生命的、有机的方式对待自然,中国先哲们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得以生长。虽然囿于时代背景,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其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惜物节用等生态理念,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适用性,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 体 实 际 相 结 合、同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相 结合”21 7,倡导文化、文明必须与生态良性互动的理念,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提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模式,正是中华文

    16、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齐一”“兼爱节用”思想精髓和生态智慧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 发展的重要成果。3.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生态民生观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保护环境之于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民生观。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面对长期战争和灾害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生态思想。毛泽东认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

    17、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 1,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时代,发展生产力和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是民生建设的主旋律。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阐释了社会生产的自然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生态民生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并关注到生态环境状况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1 9 8 2年,中美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会议在京召开,邓小平在会见美驻华大使伍德科克时表示:“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

    18、生很好的变化。”1 2邓小平对于西北荒山植树问题的重要指示,不仅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事业的高度关注,更阐明了生态环境与民生财富之间的辩证关系,创造了生态民生观的积极成果。2 0世纪9 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制造业结构面临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交叠的调整升级。江泽民在继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同时,十分重视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境置于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高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于生态民生建设的长远规划。江泽民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1 3江泽民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论述,将生态环境与民生置于同一视野,说明了生态环境

    19、对于民生的重要作用,突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进入2 1世纪,胡锦涛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胡锦涛不仅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且还从民生视角出发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 力 持 续 发 展 和 提 高 人 们 生 存 质 量 的 重 要 基础”1 4。胡锦涛对于生态文明和民生问题的深刻认识,为我们党生态民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以科学性、人民性

    20、、实践性、生态性的生态民生观,积极探索民生发展道路,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民生观基础上,全面把握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时代特征,针对人民反映强烈的资源趋紧、污染严重、生态退化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宗旨,使党性21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4卷 与人民性高度统一。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内涵之蕴 “中 国 式 现 代 化 是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共 生 的 现 代化”22

    21、 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将生态文明与民生建设相联系,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核心要义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取向论、“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的目标追求论、“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的实践要义论,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丰富内涵。1.核心要义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21 9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建党以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人与自然矛盾突出情况下,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生

    22、活质量,不断吞噬着来之不易的民生福祉。习近平突出强调生态环境的民生内涵,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4,升华了我们对于生态民生重要价值的认识。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公平性和普惠性的鲜明特征,不具备因时间、地点、人群等因素不同而产生的排他性,人人都自由且直接的享有公平使用生态产品的权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是其实现的条件与基础。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一员而活动时进一步表现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类具有社会性,因此,人类除了物质层

    23、面的生存需求外,还有精神层次的更高需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并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不在于他是否极度快乐,而是主观外在性和客观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体。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要生存更要生态,要温饱更要环保,要小康更要健康”的时代呼声渐浓,精神层面的民生需求与良好生态环境的供给也逐渐趋于一致。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相互交织,呈现出的多层次复合型关系,决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幸福且自由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中生态是民生的保障,而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4、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牺牲环境的方式换取短暂的经济增长,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最优质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普惠的民生福祉向全社会提供,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核心要义,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新时代我们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2.价值取向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国家发展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25、。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瞩目,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严重失衡的问题。对民生权益和民生财富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生命共同体”的哲学高度,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 1的 发 展 理 念,明 确 了 生 态 民 生 建 设 的 价 值取向。“绿水青山”是环境优美、平衡稳定、生物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金山银山”是人类美好生活的物质财富基础1 5。自然的“绿水青山”就是人的“金山银山”,是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从狭义上讲,“两山”理论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

    26、辩证关系;从广义上讲,“两山”理论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哲学意蕴。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也必须保护自然。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 68 5。归根结底,人类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影响生产力的内生变量1 7,经济发31 第3期张帆,王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

    27、展决不能以破坏和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果只注重经济发展,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遭致自然的惩罚,可持续发展也会因为丧失物质基础而沦为空谈。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其实质就是发展经济,二者不可偏废。“两山”理论的提出是发展理念的转变,要通过“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提供“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方式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严峻的现实和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有如“杀鸡取卵”;一味强调保护环境否定人主观能动性的生态主义,只会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入形而上学的窠臼之中,譬于“缘木求鱼”。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转

    28、变思维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发展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高效循环地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繁荣。3.目标追求论:“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需求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在物质条件和基本生存权利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加优质的生态产品。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出人民对自身发展权益的诉求,要求更高级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以拓展更加宽广的生活发展空间,而不仅是局限于“生存”这一基本需求。习近平始终秉持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明确提出把“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作为生态民

    29、生建设的目标追求,从影响人民生活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入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13 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着眼重大民生问题,立足于保障人民生态权益,着力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极大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态需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紧紧围绕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

    30、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反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鲜明的阶层性决定了西方的民主只是以少数人和特权阶层的民主,权利和利益的天平明显地向资本倾斜,无法真实反映广大公民的真实诉求。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西方国家以牺牲年老体弱为代价的“群体免疫”策略,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权益。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主导政治,狭隘的资产阶级利益占据统治地位,排斥公众对政治生活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公民权利难以得到保障。与之相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目标,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人民享有生态福祉的民生权利才能真正得

    31、以落实。4.实践方法论:“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不仅包含了民生与自然关系的核心要义,囊括了“两山论”的价值取向,指明了“人民性”的目标追求,更强调了生态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法,为生态民生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化进程也产生了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关乎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民生,始终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1 8。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对

    32、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增进民生福祉、关乎人心向背的历史性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千秋万代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乎事业成败的根本性工程。不良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广大群众对于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反应强烈,迫切渴望优质的生态环境。因此,解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民生建设的首要任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置于民生建设的优先位置,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看作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硬仗,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并从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

    33、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关注了民情、顺应了民意、回应了民声,体现了新时代党维护人民权益的信心与决心。41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4卷 四、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价值之维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内涵,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提供了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

    34、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和主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价值追求是包括人的解放、社会解放和自然解放在内的社会整体解放和全面进步。恩格斯在 论住宅问题 一书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1 9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类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发展自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规律性的客观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从人、自然、社

    35、会三者发展最一般规律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三维一体”的全面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呈现出明显层次递进的特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独立生活”的期盼,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温饱生活”的渴望,再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 0。生态环境作为民生根基,俨

    36、然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系统阐释了生态民生建设的核心要义、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和实践方法,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彰显了实践性、历史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所形成的逻辑严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体系完整的生态民生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新境界。2.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内涵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型文明产物,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从文明构成要素的视角审视,生态文明是物质成果、精神

    37、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自1 9 8 7年生态学家叶谦吉在学术界首次使用“生态文明”的概念以来,经历了2 0年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深入研究,我国在2 0 0 7年将“生态文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并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 0 1 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由此可见,我国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不

    38、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逐渐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基本国策”、“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民生作用,明确了什么是生态民生、为什么建设生态民生和怎样建设生态民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毫无疑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自身利益,传统工业文明不计成本地掠夺和改造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最终必然面临着大自然的报复。生态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了绿水青山,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不会带来更多的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超越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的满足,更包括人民群众

    39、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作为人类文明形态的一个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为此,习近平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14 6,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从民生需要出发,理性分析生态环境恶化对于社会发展和民生幸福的负面影响,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实际相结合,是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化、具象化的表现。3.深化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为中心,探索了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立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思51 第3期张帆,王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想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

    40、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为了谁、依靠谁、造福谁,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是区分唯物主义群众观和唯心主义英雄观的根本标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同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血肉联系,从领导我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艰苦奋斗时期,到冲破藩篱、砥砺前行的改革开放时期,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不懈努力。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

    41、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方面,特别是在生态民生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践落实中尤为深刻。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5生态民生关乎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民生解忧患、为民生谋福利,使人民最终获得生态幸福。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强调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有效控制环境

    42、污染,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环境,实现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高。习近平作出的一系列利民、惠民、为民的生态民生重大决策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生态幸福的美好愿望,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饱含着浓郁的人民情怀,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4.提供了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27。深刻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发展要

    43、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推动历史前行、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才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并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从整体上全面理解和把握。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

    44、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基础环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现象尤为明显,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巨大矛盾。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会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生态资源种类丰富、总量充沛,但人均资源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展生态科技、生态产品、生态服务,提高生态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满足人

    45、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决定于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变革。习近平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生态环境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阐明了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为指导,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所在。五、结 语生态民生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是关涉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的重要内容,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背景下,深刻认

    46、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下决心补齐生态短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办好中国事情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61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 4卷 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及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生态民生的重要论述,推进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的有序进行,从而确保到2 0 3 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 7.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

    47、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2.4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第2 6卷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 9 7 4:1 2 2.5施 忠 连.论 语 鉴 赏 辞 典 M.上 海: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2 0 0 7:2 6.6方勇,盛敏慧.荀子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 2:1 4 2.7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1 0 5.8墨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1 1.9商君书M.梁万如,译注.北京:中信出版

    48、社,2 0 1 7.1 0高华平.韩非子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1 2:9 6.1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 9 9 9:3 4.1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 0 0 1:3 3.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 0 0 6:2 9 5.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0 6:7 0-7 1.1 5魏华,卢黎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

    49、学版),2 0 1 9,3 9(3):6 9-7 6.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8.1 7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1 7(3):1 3 1-1 3 9.1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 8.1 9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第3卷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 0 1 2:2 5 9.2 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 0 1 7-1 0-2 8(0 0 1).A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50、 a lA n a l y s i so fX i J i n p i n gsE c o l o g i c a lL i v e l i h o o dV i e wf o r t h eN e wE r aZ H A N GF a n,WA N GD a n(C o l l e g eo fM a r x i s m,D a l i a nM a r i t i m e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1 1 6 0 2 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S o c i a l i s m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注意事项

    本文(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民生观的三维论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