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研究——以贵州麻山苗族与黄岗侗族为例.pdf

    • 资源ID:729085       资源大小:1.18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研究——以贵州麻山苗族与黄岗侗族为例.pdf

    1、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是世界性生态难题。目前世界上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四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但这四种防治方法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全球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趋严重。为寻找新的有效防治方法,文章通过麻山苗族应对世界性恶草紫茎泽兰和黄岗侗族应对水葫芦入侵的成功经验与技术分析,并利用生态民族学相关理论,探讨了民族文化对新生物从认识到适应、再到重构的变迁过程。研究发现,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应对生物风险和化解生物入侵对两个民族社区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经验、教训与技术,为世界防治外来生物入侵提供了防治新思路和技术途径,为解决世界性生态难题提供个案参考。关键

    2、词:本土知识;文化变迁;生物入侵;防治新思路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远苑员原怨苑源猿(圆园23)03原园园46原园6收稿日期:2023-04-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16ZDA156,16ZDA157)。作者简介:杨成(1976),男,贵州天柱人,历史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西南地区经济史、生态史与民族史。翁建平(1998),男,贵州毕节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南地区经济史、民族史。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

    3、原因之一,而且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1。因此,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科学家、社会团体和政府的普遍关注2。尽管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早已有之,但真正的研究却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自 1958 年英国动物学家 Elton 的 动植物的入侵生态学 出版后,人们开始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3。贵州是遭受外来入侵生物紫茎泽兰和水葫芦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世界上对外来生物入侵采用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经过 20 多年的治理与实践,人们第 42 卷第 3 期2 0 2 3 年 6 月怀化学院学报JOURNAL OF

    4、HUAIHUA UNIVERSITYVol.42 No.3Jun.2 0 2 3发现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从而导致世界性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研究出现停滞现象(或称瓶颈期)。过去,以自然科学为主流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技术研究,更多地局限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和恢复过程的探索,忽视了各少数民族长期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互动与利用而形成的本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从而忽视了各少数民族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本土知识体系的研究,导致很多以工程措施、技术措施为主导的项目成效不显著。这些现代知识无法解决的某些问题,本土知识也许可以轻松解决。本文中两个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成功防范外来入侵生物的案例,可说明这一点。人类知识体系

    5、分为普世知识和本土知识(本土知识又称地方性知识)。杨庭硕给本土知识做了一个较为精简的概括:“特定民族针对特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背景,通过世代积累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4这样的知识不具备普世性,只能在特定民族和环境下发挥其作用。但这样的本土知识却有普世知识不可替代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本土知识是特定民族经过千百年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知识,因此它具有突出的可靠性。第二,本土知识是一种经验技术,它的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第三,本土知识是特定民族为适应所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技术和技能,因此它具有专用性。第四,本土知识是特定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知识的集合,因此它还具有综合性。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本土知识

    6、是万能的,它仅仅解决少数民族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的部分问题。普世性知识的使用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知识体系。一、麻山地区苗族应对紫茎泽兰入侵的案例分析麻山不是具体山峰的名称,它是相邻地区由于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相同,且原来苗族大面积长期种植麻类作物,故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统称为“麻山地区”。麻山地区主要由两类地理单元所构成。其一是喀斯特峰丛洼地分布带,这样的地理结构占麻山总面积的95%。其二是河谷滩地和有限的河谷坝子,这样的地理单元仅占麻山总面积的 5%。前一地理单元的主体居民是苗族,后一地理单元的主体居民则是布依族。整个麻山地区所涉及的范围涵盖今天紫云、望谟、长顺、罗甸、惠水等 5 县,总

    7、面积超过 2800 平方千米5。(一)麻山地区苗族及紫茎泽兰入侵概况关于苗族在麻山地区生活的历史,据至今仍传唱于麻山地区的 亚鲁王 可知,很久以前,他们从遥远的东方,经过跋山涉水和千难万险,最后迁徙到麻山这片地区定居下来。经过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他们积累并传承着先人们的经验、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本土知识体系。紫茎泽兰,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美洲墨西哥一带。由于其超强的入侵性,对被入侵地的农、林、牧业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人们又称其为“墨西哥魔鬼草”或“绿色杀手”8-9。起初,紫茎泽兰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到世界各地。20 世纪 40 至 50 年代,该草由缅甸和越南传入

    8、中国云南南部。目前,在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及西藏等省市区广泛分布,现仍以每年大约 60 千米的速度随西南风向东和向北传播蔓延10。据麻山地区苗族群众回忆,大约在 20 世纪 70 至 80年代左右发现有紫茎泽兰,但由于当时数量少,危害不严重,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目前为止,麻山地区的大部分天然放牧地都被紫茎泽兰入侵,失去了放牧的价值;抛荒的农田和耕地一年之内也全部被紫茎泽兰所覆盖;一些造林地,尤其是油桐幼林地只要被紫茎泽兰入侵,油桐幼林全都枯萎而死亡。最初,面对这种新进入麻山苗族视野中的“魔鬼草”,人们也是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原来的本土知识体系中没有这样的经验与应对措施

    9、。后经过长期的接触、认识和观察,麻山苗族渐渐熟悉和适应这种“新物种”,并可在某些方面对其进行利用,从而减少或降低紫茎泽兰对麻山苗族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二)麻山苗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紫茎泽兰的策略及方法紫茎泽兰大面积入侵麻山地区大约是在 2000 年左右。当时中国正在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林业与生态保护政策,大部分山林禁止砍伐薪柴,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可以“间伐”。这就导致原来以“生火做饭菜”为主的麻山苗族,出现了“薪柴荒”。而麻山又属于贵州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尽管电力系统已经全部覆盖麻山地区,但供电系统极不稳定,一旦遇到暴雨或检修等情况,断电一周甚至一个月是常有之事。这种情况迫使麻山苗族另

    10、寻他途。那时,紫茎泽兰在牧草地、退耕还林地、农田、耕地甚至房前屋后大量生长,且以丛生为主,一般高度达 1 米至 1.5 米左右。2022 年 6 月到 9 月,笔者带着研究团队到贵州紫云县宗地镇竹林村做调查,重访10 年前的相关人员,其中一个叫杨的小伙子,是该村第一个把干枯的紫茎泽兰搬回家来做引火柴的人。此后他在做农活时,顺便把大量的紫茎泽兰运回家晾干以备用。据杨介绍,当时他们村的人还不知道这种草杨 成,翁建平: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研究第 42 卷第 3 期 47 有什么用处,只是拔出来或铲除后堆在一起烧掉,但第二年又全部长出来了,而且长得比上一年更多更茂盛。牛羊又不吃,用

    11、这种草来垫牛羊圈,发现牛羊的毛大量脱落,其长期接触部分的皮肤大面种溃烂。所以当时只知道它的害处,完全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后来,他家养了 5 头猪,需要大量薪柴煮猪食。为解决薪柴问题,他们只有把紫茎泽兰拔出来晒干,拿回家来当引火柴和薪柴。杨认为,并不是他有多厉害,只是因为他家养的猪比较多,需要大量柴火,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而已。作为农民,他这样说没问题。但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却并不这认为。这不正是社会科学“冲突-反应”理论的最好阐释吗?麻山苗族需要薪柴,但政府又不允许砍伐,矛盾冲突出现。农民为解决这一矛盾,不得不另想办法。尽管是被逼无奈之举,但纵观人类社会的进步,哪一次不是在遇到矛盾,解决矛盾的曲折中

    12、前进的?在杨的示范带动下,当地农民跟着在开垦或清除杂草时,把紫茎泽兰连根拔出,堆放在一边。等紫茎泽兰的枝叶全部干枯后,也把这些紫茎泽兰捆好搬回家。开始时,他们也仅把它作为引火薪柴。后来,在长期的利用过程中,他们又发现,在完全禁止砍伐时期,大量干枯的紫茎泽兰完全可以替代部分薪柴。于是,干枯的紫茎泽兰便成为麻山地区的薪柴替代物,有的苗族群众甚至把大量的紫茎泽兰拔出,并运回家晒干作为储备薪柴。而在另外一个村,紫云县宗地镇牛角村,我们也访问到了正在搬运干枯紫茎泽兰的村民陈。据他说,他们村这种草太多了,牛羊不吃,只有拔出来晒干带回家来当柴烧。然后,他带我们到村里转了一圈,我们看见大多数人家门口或多或少地

    13、堆放着干枯的紫茎泽兰。碰到几个老人家在门口休息,我们就问他们在小时候是否看见过这种草,现在除了做柴火外,是否还有其他用处。大部分老人都说小时候没见过,即使见过也不认识,而且当时并没有这么多。一些青壮年回到家,听到我们在谈论紫茎泽兰,也加入到交谈中来。据他们说,他们把这些生的草(紫茎泽兰)拔回来放在家门口后,家里门口的蚊子少了很多,如果有蚊子,用这些生的草到处舞动,蚊子一下就没了,但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还有就是,因为这一原因,他们在菜地周围插上这种草,蔬菜不容易遭虫,牛羊也不会去偷吃庄稼。对于这种现象,其实相关研究已经得出结论,只不过农民们不知道而已。据科学检测,紫茎泽兰植株中存在有多种生物活

    14、性物质,这些物质对某些昆虫具有驱避、拒食性,对其他植物和杂草也有抑制作用。据研究,“紫茎泽兰内酯对动物及昆虫的黏膜有刺激作用,从而引起动物和昆虫的拒食”11。在对罗甸县木引镇、惠水县王佑镇、望谟县的麻山乡、长顺县墩操乡等乡镇的调查结果表明,其情况与紫云县宗地镇大体一致。当地苗族人普遍认为,自从人们把紫茎泽兰作为薪柴利用后,麻山地区的紫茎泽兰就大量减少。紫茎泽兰对牧草地、农田、耕地的影响和危害也相应减少或降低。表面看,这是麻山苗族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实际上这是一个本土知识的重构过程。生态民族学认为,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

    15、作用于人类。在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性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这样的地方性知识既可以应对他们所处环境原有的一切生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也可以通过文化适应和重构来应对新进入该民族生境的所有有害生物。民族文化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每个民族所面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不会一成不变,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出现了新的内容,相关民族都得重新适应。取得了新的适应成果后,原有的传统文化为了保持其有序性和整体性,在接纳这些新的适应成果时,都得重新调整,这就是“文化重构”。紫茎泽兰入侵麻山苗族地区时,苗族为了适应它就必须作出相关的措施、方法与策略。他们为了继续从事农牧业生产,必然会采取相关的资源利用手段,借

    16、助本土生态知识和技术技能来适应和清除紫茎泽兰带来的威胁和危害。这些本土生态知识、技术与技能一旦完成适应后,民族文化就会重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文化体系,把这些新的知识与技术技能融入到原有整体文化中去。苗族从不认识紫茎泽兰、到认识、再到熟悉并加以利用,这既是一个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重构的过程。其表现形式就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交织与结合过程。早在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植物学家们就发现紫茎泽兰的枝叶有毒,且有特殊气味,牲畜误食会引起腹泻、气喘、鼻腔糜烂流脓等病症10,重者母畜不发情、怀孕母畜流产等12。后来喂食不同剂量紫茎泽兰山羊病理学试验也证实,紫茎泽兰对山羊的肝、脾、肾脏具有明显毒理学

    17、效应,能造成其实质性细胞损伤,并可阻碍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13。然而,笔者于 2021年 4 至 6 月份在贵州望谟、罗甸、册亨、紫云、惠水等怀化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48 县调查时,据一些村民反映,他们亲自看见牛、马、羊采食紫茎泽兰的嫩叶,且过后也没发生什么情况或死亡。这就推翻了我们原来的认知:由于紫茎泽兰枝叶有毒,牲畜一般拒食它。但村民反映确有其事。目前的解释只能是,牲畜采食少量的嫩叶可能并不会引起严重的机体反应。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即紫茎泽兰进入到麻山地区近 50 至 60 年,一些牲畜能够分泌出某些专门分解紫茎泽兰毒素的消化酶。或者是紫茎泽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进化,其毒性减弱。亦

    18、或是两者兼具。具体结论有待进一步的调查、证实和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少数民族本土知识体系包含了生物与环境进化的内容,且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解决紫茎泽兰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二、黄岗侗族控制水葫芦的案例分析水葫芦,又名凤眼莲、水浮莲,雨久花科凤眼莲属,为多年生水生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1901 年,水葫芦作为花卉从日本引入中国台湾14。20 世纪 30 年代其作为动物饲料被引入中国大陆,逸为野生后,于 20 世纪 80 年代危害中国南方各省市。它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水生漂浮植物,被列为世界十大恶性杂草之一15。目前,水葫芦已经严重影响到江河、水库电站、饮用水厂、

    19、湖泊等地方的景观和正常运行。国家花费了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对其进行打捞16。水葫芦以无性繁殖为其主要扩张方式。在适宜的环境下,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其惊人,其植株数量在 5 天内可以通过匍匐茎产生一代新植株。计算发现,只要条件允许,单株水葫芦一年内可以生产 1.4 亿棵分株,可以铺满 140公顷的水面,鲜重可达 28 000 吨17。所以,一般情况下,今年打捞了,明年又出现了。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水葫芦大量繁殖影响河道航行。行驶的船只,发动机会卷入大量的水葫芦植株,导致发动机被卡死,航行无法正常通行。其次,影响水电站的正常运行。水葫芦顺水进入水电站的机组后,也会因为大量植株迫使动力设备停

    20、止,所以水电站必须每年都要请人工进行打捞。再次,由于水葫芦繁殖速度太快,一般只要 10 到20天的时间就能把湖泊水面全部覆盖,导致水下生物因缺氧缺阳光而死亡。余国营等人通过调查发现,40 年来滇池水生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和退化。凤眼莲蔓延成灾后,滇池已由 60 年前的主要水生植物 16种,水生动物 68 种,变成 20 世纪 80 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消亡,水生动物仅存 30 余种的局面,直接减少了当地物种种类和数量15。最后,水葫芦还能吸附大量金属离子及其他微量元素,其枯死的植株腐烂沉入水底,引起水源重金属超标,直接污染水源。由于水葫芦的生物属性,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影响

    21、,给当地水生态和水体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的清除方法与技术,还不足以完全把它清除掉。但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却有自己的办法应对它。(一)黄岗侗族及水葫芦入侵现状黄岗村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黎平县双江镇,村民全部为侗族。据考证,历史上,黔东南侗族来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百越群体的一个支系。经过融合、重组与迁徙,一部分百越民族最终定居在湘黔桂边区,并延续着长江中下游“食鱼与稻,以渔猎为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贵州侗族居住的地方离不开水,即使没有大江大河,侗族也会选择有水塘、水田,或自掘水塘和开垦水田养鱼以满足其食鱼与稻的习俗。由此,黄岗侗族家家都有水塘和水田。这为水葫芦的入侵提供了自然的

    22、生存环境。黄岗侗族的水田每年在栽秧之后,都要花费大量时间清除稻田中的水葫芦。一些长年外出务工的侗族家庭,其水塘全部被水葫芦所覆盖,阻碍了大气与水中气体的正常交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消耗大量氧的鱼类,就会减少甚至死亡,从而使水塘失去养鱼的价值。水葫芦能够吸附大量重金属,其植株腐烂后沉入水底,导致水体二次污染,使水质发臭发黑,影响人们健康与生活15。(二)黄岗侗族利用本土知识控制水葫芦的技术水葫芦从什么时候传入黄岗的,现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把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入到黄岗的。因为到目前为止,黄岗的侗族仍然把水葫芦作为猪饲料进行培植,且还是最主要的猪饲料之一。经过我们长期的调查发现,

    23、水葫芦在黄岗并没有形成什么大的危害,反而它已经成为侗族生产与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唯一受影响的仅仅是那些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因为他们的鱼塘和水田长期无人管理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导致鱼塘和水田暂时无法养鱼。黄岗侗族的传统生计方式是“稻鱼鸭共生系统”。侗族一般是在秧苗栽下去半个月左右就把小鱼苗放进稻田。小鱼苗可以采食一些杂草的幼苗,其中包括水葫芦。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把鸭子放进去了,这时,鸭子就可以采食小鱼无法消费的稍大点的杂草。这样,水葫芦对稻田的危害也就降到了最低。从另一角度来说,水葫芦还成了侗族养鱼和养鸭的天然饲料。杨 成,翁建平: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研究第 42 卷第 3 期

    24、49 侗族一般每家都养有 23 头猪,有的甚至有 510头。他们每天都要为猪饲料花费大量的劳动和时间。自从水葫芦作为猪饲料被引入到黄岗地区后,解决了他们这一老大难问题。白天他们就可以放心地进山进行放鸭、砍柴、除草、耕种、收割等农事活动,很晚回来也不用担心没有猪饲料,因为鱼塘一般就建在家门口,只要到鱼塘里一捞就能解决每天的需要。一开始的时候,侗族也为水葫芦在旺盛季节覆盖鱼塘而发愁。因为鱼塘里面全部是水葫芦,他们担心塘里的鱼因缺氧和缺少阳光而影响生长甚至死亡。而过去的传统知识中又没有关于水葫芦利用的技术储备。也许这也是本土知识体系的缺点之一,即对于原来生存环境中没有的新物种,如果某一天突然出现在他

    25、们的生存环境中,并对他们的生产与生活造成危害或影响时,由于原知识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与技术,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担心和害怕。然而,本土知识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对新进入的物种,经过长期的接触、认识、观察和熟悉后,本土知识体系就可以通过适应与重构,把这些新知识与技术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所以这一特征可以说既是本土知识体系的缺点,也可以看做是其优点。在长期栽培和利用过程中,黄岗村侗族人逐渐发现了水葫芦的一些特征。第一,如果冬季特别冷,这些水葫芦就会死亡,第二年有绝种的可能。因此,在寒冬季节,他们一般会拔几株放在水井边的池子里或吊脚楼下面的水塘里,因为冬季时,水井里的水温比较恒定,而吊脚楼下由于不会被冰

    26、雪影响,所以这两个地方冬季温度稍微高一点,可以保证水葫芦不被冻死。等过了寒冬,则可把它移到水塘里,天气转暖后,水葫芦就会长起来。第二,水葫芦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黄岗村侗族人会做出预判,如果估计今年冬季太冷,他们就会收集一些种子储存起来,等待来年开春时再进行培植。在水生环境中,其无性繁殖的优势大于有性繁殖。即水葫芦具有克隆生长的特性,它可以通过匍匐茎增殖,“植株数量可在 5 天内增加1 倍”18。黄岗侗族了解到水葫芦的这些特点后,控制水葫芦泛滥就变得比较容易了。黄岗侗族的鱼塘大小不等,小的仅有几平方米,大的有几百平方米。由于水葫芦是通过匍匐茎扩散其领地的,所以,如果能够阻断或延缓其匍匐

    27、茎快速扩张,水葫芦泛滥成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从普世性知识体系来解决可能比较复杂,而从本土知识体系来说,其实较为简单,因为本土知识不会太过复杂,太过复杂的技术不一定能传承下来。这也正是本土知识体系的第二大优势:技术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黄岗侗族了解了水葫芦是通过匍匐茎来扩张其范围后,他们就取一竹竿或一圆木,把水葫芦围起来。这样,水葫芦的茎如果要扩展,就得爬过竹竿或圆木,对于植物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且需要一定的时间。黄岗侗族利用几根竹竿或圆木就能够延缓水葫芦的扩张速度,说起来怎么都让人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这样,水葫芦在黄岗侗族地区就不存在危害与影响。当然,本土知识还具有综合性特点。除了

    28、利用竹竿或圆木外,他们每天采集一部分用于做猪饲料,也可阻断水葫芦的扩张。此外,晚上把鸭子赶回来,放于鱼塘里,鸭子也能够消费一部分水葫芦。这样多方举措,水葫芦焉能成灾?目前,黄岗侗族利用水葫芦的经验与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其本土知识体系之内,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当然,有些侗族农民不用竹竿或圆木,因为他们本身每天都要采收水葫芦,反而还觉得水葫芦长得太慢,有点供不应求的感觉。据黄岗村吴有德说,他家养了 10 头猪,5060 只鸭子,家中水塘里的水葫芦根本不够,每天需要从山上采集部分猪饲料回来,如果实在没空采,就要去跟亲戚或邻居家“讨”或“借”他们水塘里的水葫芦。水葫芦与紫茎泽兰最初引进的

    29、目的不同,其利用方式与效果自然会有差异。当初水葫芦是被当作猪饲料引进,而紫茎泽兰则是作为观赏植物引入。在实用方面,水葫芦强过紫茎泽兰。目前,就笔者调查发现,现在许多大型水库、电站、湖泊都采用了黄岗侗族的做法,只不过政府或一些公司用的材料不同而已,但原理是一样的。比如一些地方用 PC 或 PP 材质做成的“围墙”,其控制水葫芦生长的效果非常明显。而对于紫茎泽兰,一些研究者或研究机构,从其中提取生物农药,一些则把它压制成合成板材,还有一些把紫茎泽兰做成木炭、铅笔蕊等等。这也导致一个问题出现,就是如果对这些外来有害生物加以利用,其原料就会远远不够,但人们又不可能对其进行“栽培”。所以,想利用工业化手

    30、段对它们进行清除,就目前来看仍然存在困难,最好的方法还是利用本土知识,对其加以利用和控制。面对未知的东西,尤其是威胁到人类生存与生命的事物时,人类的心理都会表现出担心与害怕。贵州麻山苗族与黄岗侗族,面对新进入其生存环境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和水葫芦,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担心与害怕。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观察、认识与利用,以及怀化学院学报2023 年 6 月 50 生产与生活的实践,麻山苗族把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危害与影响降到了最低,从而有效控制或阻断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与扩散。而黄岗侗族不但控制或延缓了水葫芦的疯长,还将其转化为生产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之一。文化变迁理论告诉我们,文化具有适应性与重

    31、构性。每个民族对于原来没有接触过,或其生存环境中没有的事物,只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了解其特点,通过适应的方式,民族文化就能形成一定的经验与教训、技术与技能,并把这些内容融入到原知识体系中去,从而达到更新或重构其文化体系的效果。麻山苗族利用重构后的文化体系去成功应对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的威胁与影响,以及黄岗侗族对水葫芦的有效控制与利用,仅仅只是两个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的个案。就目前所观察到的结果而言,是有效和可行的,但其长效性和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观测与研究。本研究结论,至少能够证实,各少数民族能够利用本土知识来控制或消除外来入侵生物对他们的威胁与影响,为解决世界性生态难题外来物

    32、种入侵,提供成功个案研究。参考文献:1CARLTONJT,GELLERJB.Ecologicalroulette:the global transportof nonindigenous marine organismsJ.Scienc,1993(05):78-82.2梁晓东,叶万辉.美国对入侵种的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1(01):90-94.3ELTON C S.The Ecology of invasion by animals and plantsM.London:Methuen,1958.4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5吴正彪.贵州麻山地区

    33、三个支系苗族的生计方式比较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21:172.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552.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贵州省卷: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837.8王林,秦瑞豪.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03):72-75+80.9曾国揆.紫茎泽兰能源化利用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14(04):125-127.10强胜.世界性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04):366-372.11闫乾胜,杨婕,李华民

    34、,等.入侵物种紫茎泽兰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01):72.12何萍,刘勇.四川凉山天然草场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调查研究J.草业科学,2003(04):31-33.13陈伟红.饲喂不同剂量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临床病理学影响的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5.14国家环境总局,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3(23):40-46.15汪凤娣.外来入侵物种凤眼莲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03):21-23.16李博,廖成章,高雷军,等.入侵植物凤眼莲管理中的若干生态学问题J.复旦学报,2004(02):267-268.17OGUTU鄄OHWAYOR,HECKYRE,COHENAS,etc.Humanimpactson the African Great LakesC.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1997(50):117-131.18李振宇,解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88.(责任编辑:稂丽萍)杨 成,翁建平: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研究第 42 卷第 3 期 51


    注意事项

    本文(西南少数民族利用本土知识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研究——以贵州麻山苗族与黄岗侗族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