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pdf

    • 资源ID:723056       资源大小:3.97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pdf

    1、第3 0 卷第4 期2023年8 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Vol.30 No.4Aug.2023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杨衍亮,邱美琼(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昆明6 50 50 0)摘要:苏轼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身体词汇,显示出苏轼对身体的格外关注。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苏轼的身体观念;二是苏轼诗歌中的疾病和苦难书写,对“卧”这一姿势的具体书写;三是身体书写体现了苏轼的忧患意识和生命意识。苏轼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在继承杜甫等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整个宋代身体审美观念的转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2、苏;诗歌;身体观念;身体书写;审美转向中图分类号:1 2 0 6D0I:10.13307/j.issn.2096-3122.2023.04.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6-3 1 2 2(2 0 2 3)0 4-0 0 6 8-0 7身体是个人主体与外界联系的中介。叔本华认为身体是“主体在认识时的出发点”,人通过身体作媒介去认识世界。中国古代的身体观由来已久,自周易演八卦以身体为观照,形而上的思维和形而下的身体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身心合一是中国古代身体观念的一大特点。中国哲学是一种能够用身心去实践修行的体验知识,并以这种体验知识为基础,而获得超日常经验的高层次知识 2 。从身体视域观照

    3、苏轼诗歌能给苏轼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从而进一步考察苏轼对宋诗身体书写范式的建构意义及诗史价值。一、此身如寄:苏轼的身体观念苏一生仕途坎,被贬谪至黄州、惠州、詹州等地,其间疾病缠身。在患病期间,苏轼对自我的身体多有关注并积极进行治疗和调养。苏轼的医学和养生心得在他的诗文以及词作中多有体现,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日:“杂著时言医理,于是事亦颇究心。”3 苏轼的身体观念可从三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苏轼对待衰老的态度;二是苏轼如何看待疾病;三是苏轼对身与心的认识。首先,苏轼是如何对待衰老的?苏轼诗歌中“老”字一共出现98 5次,不仅有对自身衰老的关注,也有对他者他物的描写。对“老”字的书写频率之高显示出苏

    4、轼“好言衰老”,洪迈也注意到苏轼诗歌“好用老字”。他在容斋随笔卷六东坡诗用老字中云:“东坡赋诗,用人姓名,多以老字足成句是皆以为助语,非真谓其老也。”4 苏轼诗中的“老 多是虚写,并非苏轼真实的衰老状况。张道苏亭诗话亦云:“东坡诗好言衰老,四十以前霜雪翼,流连嵯歌,皆非真实语也。”5 7 6-7 6 4 苏轼诗歌中的衰老书写具体有“明年纵健人应老”6 1 2,“白发秋来已上簪”6 1 2 1 等,此时苏轼年仅2 7 岁。可见青年时期的苏轼对衰老已多有书写,收稿日期:2 0 2 3-0 5-1 5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课题(YJSJ23-B61)作者简介:杨衍亮,男,江西宁都人

    5、,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学;邱美琼,女,广西荔浦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词学。:68杨衍亮等:苏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其中夹杂着想象成分,显露出忧老意识,如“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6 2 4 9;因衰老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如“不到今十年,衰老筋力惫 6 1 2 6。毫无疑问,苏轼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文学创作,皆可用“老成”二字来形容。如“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 6 57 6“我本早衰人,不谓老更劭”6 2 1 1 8 等。纪昀评苏轼诗歌日:“本色语,极老健。此老境,不易效;无其火候而效之,便人香山门户。”51 2 1 纪昀强调苏轼诗歌中的“老境”,这与衰老书写不无

    6、关系。在3 0 4 0 岁这个阶段,苏轼对白发的书写尤为频繁,如“惟有霜鬟来如期 6 2 0“因循鬟生丝 6 2 4 2、“白发青衫我亦歌 6 2 8 3、“灰心霜翼更休论 6 1 6 1 3、“人老簪花不自羞 6 1 3 0 6、“白发年来渐不公 6 1 3 8 0等。苏三十七八岁职杭州时,并未有白发。在中山立春日小集戏李端叔诗云:“白发已十载,青春无一堪。”6 1 90 6 时年59岁。据此,我们可知苏轼是4 9岁时头发才染上了岁月的痕迹。苏轼诗歌中如此多对衰老及白发的想象及描写,不难得出苏轼“忧老”这一结论,以上是苏轼对待衰老的第一个层次。苏轼对衰老的体验第二个层次可以说是惊奇的,如“年

    7、来白发惊秋速 6.50 3、“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 6 1 53 1等,赵翼瓯北诗话评价云:“诗人遇成语佳对,必不肯放过。坡公尤妙于裁,虽工巧而不落纤桃,由其才分之大也。如休惊岁岁年年貌,且对朝朝暮暮人。此等诗虽非坡公著意之作,然自然凑泊,触手生春,亦见其学之富而笔之灵也。”7 可见写法之灵动。惊奇的同时,也有对衰老的抗拒和不愿接受,如“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6 1 51 1,关于“老”字在全诗中起到的作用。纪昀评日:“老身倦马河堤永”四句起手警拔。归老江湖无岁月 二句转便轻捷。”5 4 7 7 苏轼好言衰老,“老”字对整首诗的结构和意蕴也有着重要意义。苏轼不甘衰老的态度如

    8、“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 6 8 56,白发频率之高,表达了苏轼不甘就此老去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境的变化,苏轼逐渐转变了对衰老的看法,从之前的担忧、惊奇转变为戏和自安,如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卷一云:“其所言者陈腐,而自故人 下笔却为奇。还君老与衰用恢戏笔。”5 4 0,戏谴是苏对待人生逆境时常显露出来的态度,对于衰老和疾病,苏轼抱着坦然接受的态度。王水照指出:“他的谐在人生思想的意义上是淡化苦难意识,用解嘲来摆脱困苦,以轻松来化解悲哀。作为内心的自我调节机制,在他的性格结构中发挥着润滑剂、平衡器的作用。他的谐首先具有对抗挫折、迎战命运的意义。”8 苏轼的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正

    9、如木斋所言:“苏东坡的审美人生方式,则是以自身的思想熔炉融汇儒道释诸家学说,为后来者提供了战胜人生苦难的哲学思想。”9由此可见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其次,苏轼是如何看待疾病的?苏珊桑塔格谈及疾病时说:“疾病本身唤起的是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1 0 1 苏轼年少多病,如在次韵乐著作送酒中云:“少年多病怯杯筋,老去方知此味长。6 1 0 0 8 苏轼多次在诗歌中表达自已对死亡的恐惧,但恐惧和忧虑之余,苏轼会积极寻求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诗歌中出现大量药名,如“劳生蜀道,白芷来江南”6 1 7 9、“扫除白发烦营蒲”6 2 90、“会须扫白发,不复用黄精”6 7 3 3“试开病眼点黄连 6 7 7 2、“

    10、千金得奇药,开视皆稀苓”6 1 8 1 3 等。苏轼精通药理,对于这些药材也是十分熟悉。苏辙年少时患有严重的肺病,只能通过禁食来缓解,苏轼描述道:“忆子少年时,肺喘疲坐卧。喊呀或终日,势若风雨过。虚阳作浮涨,客冷仍下堕。妻恐帐望,脍炙不登坐。终年禁晚食,半夜发清饿。胃强苦满,肺敛腹辑破。6 1 0 3 3 关于弟弟的肺病如何治疗,苏轼在自注中说:“新法方田谓黄糯为上。探怀得真药,不待君臣佐。初如雪花积,渐如樱珠大。隔墙闻三咽,隐隐如转磨。自兹失故疾,阳唱阴辑和。”6 1 0 3 3 这里提到的疗法即咽津法,苏辙用此法养生,病情也逐渐好转。苏轼认为苏辙深知养生之法,在序中日:“余观子由自少旷达,

    11、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决,而余亦窃闻其一二。5 2 51 苏诗歌中的衰老和疾病常常联系在一起,如“老来厌伴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6 4 0 2“老病逢春只思睡 6 4 1 5、“老病自嵯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6 58 1 等。衰老和疾病已是现实,苏轼如何超越形而下的身体获得形而上的慰藉呢?苏轼认为最好的医疗之法是依靠自然之道,主张身心的休养,可见其推崇道家养生之术。苏最为人称服的是“以:69:第3 0 卷第4 期第3 0 卷第4 期病为乐”,如“万卷堆胸?相撑,以病为乐子未惊 6 1 7 93,与之前的恐惧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也符合他超然洒脱的个性。“因此,苏轼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继

    12、陶渊明之后中国古代士大夫心目中又一位标杆式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激励着许多身处困境的文人百折不挠。”1 最后,苏轼是如何看待身与心之间的关系的?苏轼将身体与外物等同,如“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6 1 4 3 3。苏轼思想深受庄子影响,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二中云“早岁便怀齐物志 6 2 4 8,身心观念亦是如此。“身”作为形而下的客观存在,庄子达生篇言“轭然忘吾有四肢形体 1 2 ,苏轼也说“嗒然遗其身 6 1 4 3。苏轼主张忘身,“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6 1 2 3 0 3 他向往的理想境界是“道遥齐物追庄周 6 2 2。有学者指出:“庄子的处世思想与人生态度对苏轼产生了深

    13、远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能够笑看人生,逍遥处世,完全有赖于庄子逍遥物外思想对他的影响,也使得苏轼被贬黄州、惠州、詹州时,仍然能以积极乐观、超凡脱俗的态度面对残酷的现实。”1 3 苏诗句中多有体现“忘身重心”的观念,如“此身自幻熟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6 1 8、“此身如线自蒙绕,左旋右转随巢车”6 2 0 1 5等。“此身如寄 说的是身体只是暂时寄居在世界,体现在“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 6 2 1 1 7、“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6 1 557、“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6 1 1、“此身江海寄天游,一落红尘不易收 6 1 4 4 5、“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

    14、间 6 1 6 3 2 等。苏轼善作比喻,将“身”比拟外物最著名的莫如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6.1 2 4 7 5。随着日渐衰老,身边好友的离世,使得苏轼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蚤知身寄一区中,晚节尤惊落木风 6 1 594。苏轼自注云:“近闻莘老、公择皆逝,故有此句。51 4 52 苏轼深受佛教思想的染,身心观念如“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 6 1 2 7 5、“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 6 1 8 6 8 等,身心观念强调心对身的主宰,显示出苏所信奉的佛教唯心哲理思想。苏轼认为身体的衰老与疾病会影响心境,但“安心是药更无方 6 4 4,只有内心的安宁平和才有助于身

    15、体的痊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二、苏轼诗歌身体书写的具体呈现(一)疾病与身体书写苏轼一生患过多种疾病,如眼疾、耳聋、肺病等。先说眼疾,中国古代文人多患有眼疾,苏轼对眼疾的书写较多,如“白发长嫌岁月侵,病眸兼怕酒杯深6 1 4 8 0、“病眼不羞云母乱,翼丝强理茶烟中 6 1 0 0、“迟暮赏心惊节物,登临病眼快秋光”6 1 4 7 8、“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6 1 51 1、“病眼乱灯火,细书数尘沙”6 1 7 6 1、“老眼怕少睡,竞使赤毗弩”6 1 2 0 3 7、“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6 1 0 3、“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6 1 3 96、“我亦老且病,眼

    16、花腰脚顽 6 1 4 4 等。可见眼疾对苏轼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对此,苏轼积极寻求治疗眼晴的方法,他在游径山一诗中自注云“龙井水洗病眼有效 6 3 2 7,也尝试过用黄连洗眼“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 6 1 7 2。次说耳聋,苏轼伴职杭州之时听力已经受损,“耳聋唤不闻,百年俱是可怜人 6 54,老年情况加剧“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 6 1 91 9。再说肺病,苏辙年少时也患有肺喘:“忆子少年时,肺喘疲坐卧。”6 1 0 0 3、“病肺一春难白酒,别肠三夜绕朱弦”6 1 6 7 6、“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6 1 2 0 4 5、“著书曾几何渴肺灰土燥 6 2 1 92

    17、等。苏轼一生仕途坎珂,先后贬官至黄州、惠州,在6 2 岁高龄时被贬至海南詹州,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旧疾新病导致身体日渐衰弱,“身体”成了苏轼日常关注的重要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骨”字在苏轼诗歌中一共出现1 1 5处。苏轼对“骨”这一意象的书写可谓是精细且有新意,如“清寒人山骨,草木尽坚瘦 6 1 1 6 3。关于这一句,历来多有评价,胡仔茗溪渔隐丛话云:“又栖贤三峡桥诗,有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之句,此等语精研绝韵,其他人道不到也。”51 3 93 可见评价之高。.70杨衍亮等: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王匡山丛话亦云:“如东坡“清寒人山骨,草木尽坚瘦 之句,精研绝韵,后人焉能易议。”5 3

    18、 93 还有如“先生年来穷到骨”6 1 0 8 4“千梳冷快肌骨醒 6 1 2 0 3 1、“梦破山骨冷”6 1 2 4 57 等,无不新奇。“病”与“骨”在苏轼诗歌中常联系在一起,如“病骨瘦欲折 6 2 3 9、“霜苗病骨,饥坐听午钟 6 50、“空斋卧积雨,病骨烦撑支 6 1 3 58、“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6 8 3 6 等,这一意象在宋诗中也颇为常见,可见苏身体书写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借鉴。总之,身体书写丰富了苏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情感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苏轼的诗歌善用比喻,对身体进行书写时也常用比喻。如“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6 1 53“野人献竹,腰

    19、腹大如益”6 1 2 0 0、“夜来饥肠如转雷 6 1 0 91 则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饥饿的状态。苏轼也善用身体词汇进行比喻,如“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6 1 1 0 6、“酒如人面天然白,山向吾曹分外青”6 56 7“居士身心如稿木 6 8 50 等。夸张手法有如 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6 6 98。苏轼对身体的书写也常用新奇手法进行表现,如“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6 1 1 7 9。周必大题张志宁所藏东坡画评日:“苏文忠公诗云: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英气自然,乃可贵重。”51 3 95纪昀亦评日:“奇气纵横,不可控制。

    20、”51 3 95日本赖山阳东坡诗钞云:“此等诗,所谓寸铁杀人者,短古绝调。书题简洁,此等尤可法者。空肠得酒芒角出 二句起得奇绝。”51 3 95再如“两股酸哀饥肠鸣 6 4 6 8、“肠中澄结无余柜,俗骨变换颜如葩”6 1 93“晴窗咽日肝肠暖”6 51 8 等陌生化写法,营造怪异新奇氛围,确能令读者眼前一亮。其二,除了对自我身体疾病的书写,苏也关注着世间苦难。他对自身形象的描述如:“东坡病叟长羁旅,冻卧饥吟似饥鼠。倚赖东风洗破袭,一夜雪寒披故絮。6 1 2 58 但苏并不局限于记录自身的遭遇,诗歌中也多有对民生的关注与对朝廷的控诉,如“老农释未叹,泪人饥肠痛”6 6 8 0,通过身体书写表现

    21、农夫的苦难生活,也显露出诗人的悲痛与同情。再如“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6 4 1 2,讲述的是山中之人饥贫交加,没有食物。老人还要去到山上采笋充饥。当时盐法严峻,僻远之地没有盐食。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云:“此诗亦似讥刺盐法太严而作。”51 50 可见,苏敢于揭露社会现状。这类诗作的身体书写加强了其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其三,苏轼善于通过身体书写将生理感受进行外物化,即对自然万物的身体化。钱锺书通感一文中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1 4 具体如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着色山二首其一云:“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

    22、6 1 4 7纸上的山水即观者胸中山水的投影。苏轼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敏锐的,基于自身去感受自然万物,万物无不染上苏轼的主观情绪,如“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 6 1 4 5。O第3 0 卷第4 期苏轼在看潮之时,由自身的衰老境况去看江水,江水也就被赋予诗人的特定情绪,正如西斋云:“杖藜观物化,亦以观我生。”6 6 0 4 苏轼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十分细致,身体书写加强了其诗歌的写实性,对身体进行细节描写,如“重袭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6 1 51 1、“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6 1 2 0 0 4 等。对牙齿的日常关注如“岁月今几何,齿发日向疏 6 1

    23、7 0 8、“齿根日浮动”6 2 1 6 7 等。苏轼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自己的身体,在自我凝视中以身体为基点,去观察世界,体悟世界,如“芍药樱桃俱扫地,翼丝禅榻两忘机”6 6 0 1、“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一洗耳目明,习习万窍通 6 2 1 4 1 等。苏轼以身体为中介,以此为基点去体验万物,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入自已的人生体会,从而达到天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二)身体姿势的书写疾病与衰老导致苏轼常常采用卧的姿势进行休养,“卧”不仅给诗人提供了思考的环境,也能使得内心变得安静澄明,苏轼诗歌中涉及“卧 字凡1 7 0 处。“卧病”有如“卧病经旬减带围,清樽忘却故人期”6 1 2 4 1 6、“意

    24、长日月促,卧病已辛酸 6 4 6 6“归卧灯残帐,醒闻叶打庵”6 1 90 6、“樵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6 8 3 0 等。延君:71:第3 0 卷第4 期寿老生常谈日:“起首言去年看月,今年卧病云云,皆人所能。至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则去年今年,虚神实理,两面皆到矣看其著抚杖”一语,下边还有如许好光景,却不曾脱却卧病”二字,可谓妙于布局,工于展势。文章家不解此法,终是门外汉。51 2 8 4 可见“卧病 二字在整首诗的结构和谋篇布局中所起到的作用。“卧”是诗人的身体处在安静休养的状态,诗人的感受在此时变得异常敏锐,试看“卧闻百舌呼春风 6 1 0 0、“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6 1 0

    25、8 1、“犹有梦回清兴在,卧闻归路乐声长 6 4 7 8 等。自苏轼广泛运用“卧闻”入诗以来,陆游也多有模仿化用。因“卧”的环境清幽,诗人由此可感万物之动。“卧听”如“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6 4 0 2。“卧看”如“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6 3 0 1、“树暗草深人静处,卷帘鼓枕卧看山”6 1 2 1 3 0。关于“卧 字的诗学意义,日本学者埋田重夫认为:“在这些诗中,坐卧的姿势是使白居易的观察对象转向内心,使处于社会中的进取志向(相获得富裕、荣达、名声等的愿望)减退而发挥作用的,这一点很耐人寻味。”1 5 据此,可以说“卧这一姿势为苏轼提供了闲暇时间、作诗环境,由此催生

    26、作诗之意。怀念故乡是苏轼卧床休养期间的一大主题,馈岁别岁守岁以及和子由踏青蚕市等诗都是这段时间写成。苏轼诗歌中的“卧 字常带来新的阅读体验,如“卧雨幽花无限思,抱丛寒蝶不胜情 6 1 6 3 7,试想,去掉“卧”字那么这首诗将变得索然无味,但加上“卧”字整首诗就变得新奇耐读,这也体现了苏轼诗歌善于炼字的特点。(三)生命意识的体现苏轼对身体的书写,一方面显示出自已的身体意识。另一方面,身与心的纠缠是身体书写避不开的话题,由身体书写可窥探诗人的生命意识。苏轼的生命意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忧意识,苏轼对生命有着独特体验,如“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奥 6 1 91 0、“一生忧患萃残年

    27、,心似惊蚕未易眠 6 2 50“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6 1 98,再如“此生忧患中,一饷安闲处 6 1 8 0 8。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日:“诗境细静,耐人玩味。”51 2 7 9苏轼自年少时就有强烈忧患意识,前文已有提及,因疾病与衰老造成精神苦闷,痛苦的贬谪经历促使苏轼更加关注身体。在这一过程中,苏轼虽然比常人更加洒脱超然,但实际上,忧患意识还是伴随着苏轼,从大量的身体书写中也可见一斑。苏的送别诗中多出现身体书写,如“白发归心凭说与,古来谁似两疏贤”6 1 91 1、“我衰且病君亦穷,衰穷相守正其理”6 1 7 1 6 等,无不表现出苏轼的忧意识。再如杨钟羲雪桥诗话引何叟云:“时文忠

    28、、文定同举进士,授官未久,年在三十以前,诗中乃竞于衰老寿考,盖志惜日,深惧时逝,虽春秋鼎盛,名位鹊起,不自持。”51 4 1 其中“深惧时逝 说的就是苏轼忧虑时间的流逝。数量极多的衰老书写亦是体现了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另外,身体书写表现出苏轼的生命意识。在讨论此问题之前,先看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论宋诗说:“宋以前的诗,以悲哀为主题,由来已久;而摆脱悲哀,正是宋诗最重要的特色。使这种摆脱完全成为可能的是苏轼。”1 6 此论强调了苏轼在唐宋诗歌主题变革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那么,苏轼是如何扬弃悲哀的呢?苏轼的生命意识表现在切身地体验人间苦难,另一方面又超越人生形而下的层面。具体看秋怀二首其一云:“苦热

    29、念西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凛,又作年悲。”6 3 54 苏轼这首诗表露出典型的悲秋意识,由秋景之萧瑟联想到自己的衰老,有迟暮之感。纪昀评日:“流年迟暮之感,妙不正写,只以物化烘托而出。51 2 7 再如“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6 1 0 0,由花的盛放联想到自己的年华已逝,这是古代诗人常有之感叹。苏轼晚年的生命意识尤为突出,疾病与衰老已是现实,但苏轼超越了形而下的身体获得了形而上的慰藉籍,如“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6 4 5,体现了苏轼对生命的理解和乐观心态。福柯在精神疾病与心理学中说:“在疾病现象中,病人被送回到信仰的早期形式,在那个时期,原始人在他同他人的团结中找不到

    30、真理的标准,那时他把他的欲望和害怕投射在与现实一起编织梦、显圣和神话的无法分离的错综复杂的幻影之中。”1 7 对于苏轼而言,身边亲友的逝世和自身的衰老、疾病体验,加深了他生命.7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杨衍亮等: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意识中的悲?成分。苏轼将身体视为梦幻不真实的存在,如“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6 8 6 8 显示出苏轼对传统身体观念的超越和对悲哀的扬弃。第3 0 卷第4 期三、苏轼诗歌身体书写的诗学价值苏轼诗歌的特色在于师法古人的同时又能独出机,其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多有渊源可溯。郭蘑灵芬馆诗话:“孙樵云:“腹摇鼻息,梦到乡关。槐花扑庭,鸣鲷噪晴。坡盖全用其语。东坡

    31、喜记人好语,如蟋蟀鸣、懒妇惊、芜花未落、松风晚晴之类,皆贮以备用。”51 6 5苏轼博闻强识,对于前贤的诗歌多有模仿和化用。再如朱翌猗觉寮杂记评日:“东坡雪诗云: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盖用皮日休元鲁山诗云世无用贤人,青山生白 意也。”51 9袁枚随园诗话也评价日:“或称东坡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余日:此亦有所本也。晚唐裴说诗:瘦肌寒起粟,病眼铵生花。”5 2 1 3 另外,苏轼对身体的书写及身体观念掺杂着佛道思想,正如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先生时序云:“况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51 6 7 0 需要指

    32、出的是,受佛教思想的浸润,人生如梦如幻的意识在苏轼的诗歌中多有体现,“此身自幻熟非梦,故国山水聊心存 6 1 8 8,“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6 1 3 90 等。正是苏轼诗歌的无所不包,对前代文学多有接受和创新,加之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苏轼对身体的书写才尤为突出。自唐代以来,身体书写开始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杜甫、韩愈、孟郊、李贺等对身体多有书写。有学者指出:“以衰病书写为契机,唐诗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身体审美走向,开始以丑为美的审丑书写,却未能摆脱传统的悲哀基调。这种诗歌美学转向的最终完成,还要等到宋代。”1 8 苏轼诗歌中的身体书写一方面增添了诗歌的写实性,成为其日常生活书写的一部分

    33、。另一方面,苏轼通过身体书写表现自已的生命意识,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意蕴。“宋人在深沉的自我凝视、大胆的自我解剖之中,通过对须发、牙齿、面容、身形和病痛惟妙惟肖的展示,再搭配上充满奇思妙想的修辞与彰显戏精神的自嘲,构建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身体审美形态。”1 8 苏轼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继承杜甫等优秀诗人的精神和书写语料,其诗歌的身体书写也影响着整个宋代以及后世对身体的关注和进一步书写。结语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体现了苏轼的身体观念,反观身体书写的具体呈现,帮助读者更好理解苏轼的心境和思想。因诗人是具体存在的生命个体,身体作为诗人和世界接触的中介,发挥着独特作用。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

    34、拓展,诗歌中大量的身体书写对宋诗的走向和审美转变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苏更是以其人生经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读者。梳理苏轼诗歌中的身体书写,对于研究苏轼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身体书写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8 2:4 7.2杨儒宾.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气论与身体观 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 993:6 7.3】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 994:1 2 8 0.4 】洪迈.容斋随笔M.沙文,点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 0 0 9:3 0 7.5】曾枣庄.苏东坡诗词:名

    35、家集评本 M.北京:中华书局,2 0 2 1.73第3 0 卷第4 期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6】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 M.黄任柯,朱怀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7】赵翼.瓯北诗话 M.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5:58.8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J.文学遗产,1 98 9(5):94.9】木斋.论苏东坡为文学中国的伟大里程碑:兼论东坡与道学的分野 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 0 2 2(1):4 4.10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 M.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1 4:1 9.11刘佩德.苏轼被贬詹州的心路历程:兼论昌化峻

    36、灵王相关问题 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 0 2 2(4):6 6.12王先谦.庄子集解 M.沈啸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 98 7:1 6 4.13张可,王启才.苏轼对庄子的认知及其影响 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 0 2 2(4):57.14钱锺书.通感 J.文学评论,1 96 2(1):1 3.15埋田重夫.白居易研究:闲适的诗想 M.王旭东,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 0 1 9:7 0.16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 M.李庆,骆玉明,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2:7 1.17米歇尔福柯.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M.王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1 4:2 3

    37、.1 8 庞明启“剥落 的“老丑”:宋诗衰病书写与身体审美转向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5):2 0.(责任编辑:高嫚)Body Writing in Su Shis Poetry and Its Poetic SignificanceYANG Yanliang,QIU Meiqiong(College of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body words in Su Shis poetry,which sho

    38、ws Su Shi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body.The body writing of Su Shis poetry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Su Shis body concept;the second isthe writing of disease and suffering in Su Shis poetry,and the specific writing of the posture of“lying;thirdly,body writ-ing reflects Su Shis awaren

    39、ess of hardship and life.The body writing in Su Shis poetry is innovative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Du Fu and other poet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body aesthetic concept in thewhole Song Dynasty.Keywords:Su Shi;poetry;body concept;body writing;aesthetic transformation.74


    注意事项

    本文(苏轼诗歌的身体书写及其诗学意义.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