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pdf

    • 资源ID:715542       资源大小:1.25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pdf

    1、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第37-46页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赵鹏摘要:平台融媒体化使艺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新的态势,为艺术接受方式带来三个转向:一是由“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人们逐渐摆脱时空、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转而进行“云欣赏”“云体验”“云消费”;二是由“单向体验”向“沉浸体验”转变,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作品不再是单向理解,而是转向多模态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三是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艺术作品逐渐向大众普及,艺术接受方式的壁垒也逐渐被打破。平台融媒体化在为上述转向带来便捷的同时,其技术层面也存在内容难溯源、难识别,版权难确权等问题,并伴生出现低俗化、表面

    2、化、商业化等现象,使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消费面临一定的发展挑战。未来要充分认识融媒体对于艺术接受的双刃剑性质,努力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融媒体互信机制,严把作品内容质量关,在充分发挥艺术接受大众化、便捷化等优势的同时,逐步提高审美质量和水平。关键词:平台融媒体化;艺术接受;方式转向;区块链技术;审美质量DOI:10.19836/ki.37-1100/c.2023.04.004经久不衰、世代相传的中国艺术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生动体现。2023 年 6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

    3、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播媒介不断更新演变,传播媒介又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等,从而为传统艺术创作与传播带来巨大机遇,能够使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艺术作品呈现形式不断更新,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传播变得更加精准便捷。大众媒介已经进入融媒智造的新时代,并由此形成了传播新形态、媒介新生态和传媒新业态,艺术传播与接受方式也在传播媒介的迭变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背景:数字技术驱动平台融媒体化(一)融媒体创新发展与艺术

    4、创作多元化2019年 1月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新兴互联网媒体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艺价值观建设研究”(17JJD72001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曲阜三孔设计艺术挖掘、整理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4DWYJ02);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部分)“基于 互联网+背景中山东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5、2016RKE27002)。作者简介:赵鹏,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济南 250100;)。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速览,http:/ 6月 9日。谭天:媒体融合的发展、认识、创新与攻坚,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第 4期。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s:/ 6月 12日。37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发展被提升到深化改革的战略层面。当今世界正处于高度视觉化与媒介化的变革浪潮中,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双层作用下,融媒体这种能够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

    6、媒体交互融合且能够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新兴媒体方式应运而生。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很大冲击,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因此,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2014 年,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光明日报 的专业性、权威性、可回顾性与光明网更快速、更便捷的媒体服务相互配合,使观众在接收信息的速度和质量上实现动态平衡。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人民网、新华社等众多媒体平台也开始互联互通,纷纷开展形式多元的融合发展探索。融媒体是在新兴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虽然学者们对其定义观点不一,但他们对融媒体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各种艺术传播与接受方式产生了共识,即融媒体作

    7、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能够对二者取长补短,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 UGC 优势与传统媒体的 PGC 优势。融媒体不同于基于数字化互动的新媒体,而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后的产物;它也不同于全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文字、声音、图像等“物理融合”,而更像是一种实现新突破的“化学融合”。融媒体发展背景之下,传统媒体仍能发挥其长期积淀下来的专业性、权威性等独特优势,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力量拓展其传播范围,尽量避免单向性等劣势因素,将各种媒介融合,进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对艺术活动来说,融媒体是某种综合性的复兴,能够将各种艺术传播形式“捆绑”在一起,营造出艺术要素相结合的综合体验。这种传媒艺术的发展

    8、及其典型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等特点,也使得日常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可能。例如,有声小说便是将文学与声音结合在一起,兼具图书与音像制品双重属性,从最开始的磁带、光盘到可供多种类型载体播放的编码文件,由实变虚,搭乘互联网多媒体这一快车道走向飞速传播,正符合大众传媒时代人们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融媒体技术的互动性、草根性、个性化等特点使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了创新:一是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例如中国传统戏曲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本就富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而新媒体的出现带动了戏曲电影的发展,早在 1905年就上映了脍炙人口的戏曲电影 定军山,戏曲也随着融媒体

    9、的发展与时俱进。央视戏曲频道的戏剧访谈节目 角儿来了 在融媒体的潮流中激流勇进,打造了全国第一档“互联网+”与“电视+”全媒体融合的概念节目,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现艺术,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戏曲,还可以参与其中,与嘉宾甚至戏剧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二是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全面创新,如电子音乐、艺术设计、动漫电影等,NFT 艺术更是典型代表。2021亚洲数字艺术展以“安全屋”为主题开幕,艺术家利用数字艺术作品讨论其所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坚定和永不放弃的态度。融媒体使创意者创作多元化,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创作者,随手拍下的一张照片、在平台上传的一条视频都可成为融媒体时代的“艺

    10、术”。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传播形态的变革,数字压缩技术能使海量信息得以传播,传播的长距离、高速度、大容量使文字、声音等创作媒介的传播突破时空限制,天南地北的人们可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观看同一部电影、欣赏同一幅名作,这对艺术传播与接受方式产生了极大影响。杨牧天:动画阐释中的文化选择与重构,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 5期。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推出 融媒体 版,https:/ 12日。UGC 是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缩写,指用户原创内容,即网友将自己生产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提供给其他用户。PGC是 Professionally-gene

    11、rated Content的缩写,指专业生产内容,生产主体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邓涛:厘清“融媒体”及相关概念,采写编 2015年第 3期。胡智锋、刘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艺术学建构的意义与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 4期。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 2021年第 8期。38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二)区块链技术助力打破媒体融合壁垒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媒体技术的变革,其中包括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作为人类技术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成果,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区块链属于一种融合性技术,集合了计算机网络

    12、、密码学、数据库、金融学、博弈论等多学科知识,是一个不可篡改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可分为共识认证、价值交易、智能合约、资源共享四个层次。2019年 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就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集体学习,中国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升到新的高度。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智能设备持有量逐渐扩大。截至 2022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67 亿,较 2021 年 12 月增长 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 75.6%。艺术传播媒介也进入了“众媒融媒智媒”时代,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在今天基本得到实现。将区块链技术

    13、运用于传媒领域也能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并产生新的生产管理方式,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融媒体平台必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由于其互动性以及方便快捷性,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融媒体平台将逐渐取代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成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态。融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融媒体又被称为“数字化互动式多媒体”,不仅是数字化的,而且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融媒体作为获取信息

    14、的主要途径。但同时融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融媒体技术具有内容难溯源、难识别,版权难确权等特征。数字化技术制造的绚丽景象容易让人们深陷其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艺术表现的新奇形式而不再重点关注内容本身的文化内涵;另外,快节奏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带来碎片化的理解,复制过于简单也使得艺术作品的数字版权面临巨大挑战。而区块链技术能有助于解决融媒体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可篡改以及可溯源的特点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助力数字版权保护;“去中心化”的特征还能推动融媒体互信机制构建,使得产品生产主体更加多元化,便于跨越各种传统界限,从根本上打破媒体融合的壁垒。二、转变:艺术接受方式的三个转向艺术接受是指艺术接受者凭借自

    15、己的艺术文化修养以及实践经验对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首先从具体的感受出发,进而达到理性的理解。在此过程中,艺术接受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艺术作品,而是调动感知、理解、情感、联想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以自己的艺术修养、生活经历与艺术作品中呈现的画面、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互动,可谓张成岗:区块链时代:技术发展、社会变革及风险挑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第 12期。田君:区块链全解码,企业管理 2021年第 5期。王海涛、韩冬晖:区块链技术在融媒体时代的应用探索,广播电视信息 2020年第 6期。习近平: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

    16、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人民日报 2019年10月26日,第 1版。CNNIC发布第 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s:/ 8日。吴飞、沈晓娴:媒介技术的进化历史与中国传媒变革的内在逻辑,新闻与写作 2018年第 12期。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 1页。周星、张洪忠、涂俊仪等:新媒体环境下都市影像消费生态调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 8期。39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艺术家通过创造媒介将灵感构思成艺术作品,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成为凝结着艺术家情感和创作技能的独立个体,是艺术家

    17、与接受者的文本媒介;受众通过传播媒介对文本媒介进行接受,接受者只有进一步理解和接受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倾注的思想情感,艺术作品才能发挥其价值。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艺术作品本身,而且还会通过艺术作品来理解世界。例如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米勒的艺术作品 拾穗者,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农妇从地里捡拾剩余麦穗的情景以及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更能够洞察法国农民的生存状况。艺术接受就是从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来看问题,核心是艺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只有被接受,其作为欣赏对象才会具有意义。伊瑟尔在其著作 本文的召唤结构 中提出了“召唤结构”这一理论,指出艺术作品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是

    18、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召唤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他认为,“只具有一种潜在的效应(力),其指号只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理解途径(理会)、注意(要求效果)和接受者相应的反应(召唤反应)”。所以艺术家必须利用有限的艺术语言创造出意味丰富的艺术作品,作品有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有待于接受者去想象和阐释,只有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才能“言有尽而意无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中国古人云“诗无达诂”、西方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这个道理。对于美术作品来说,艺术接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画面所呈现的一瞬间的前因后果都需要观众去想象填补。例如著名雕像 拉奥孔 便选中

    19、了故事发展高潮到来的前一瞬间:拉奥孔和两个儿子被巨蟒缠绕时奋力挣扎的情状;米开朗琪罗的 大卫 也表现了一个建功立业前的大卫,他神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身体积蓄的能量随时要爆发出来;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中描绘了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徐悲鸿 田横五百士 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士决绝这一戏剧性场面等,这些艺术作品描绘都是事情发展“最富包孕性的顷刻”,这一画面的前因后果都留给观众自主想象和阐释。因此,艺术接受是保证艺术活动完整性的一个必要环节,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解读、消费,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任务。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自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人类文化传播活动发

    20、展变化。就绘画而言,原始时期的绘画形式主要为壁画和岩画,是原始人类受神秘的交感思维影响而创作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捕获动物的能力,它一般处于深邃、隐蔽的洞穴之中,每一幅洞穴壁画都是唯一且固定的,不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不易被发现,自然传播范围也仅限于创作这幅壁画的族人们;而后来纸本绘画的出现使艺术作品得以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绘画能够通过纸质媒介广泛传播,印刷技术的兴起更是让艺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插上传播的翅膀;进入电子时代后的艺术则摆脱了物质材料的束缚,进入更加自由的空间。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都丰富了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大众艺术接受的方式。融媒体的产生为艺术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

    21、道,突破时空限制,更加方便快捷。伴随着区块链技术与融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步伐,艺术接受的方式也呈现出新的态势:由“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欣赏艺术作品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便可随时随地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由“单一感官”向“沉浸体验”转变,艺术接受者接受艺术作品不再是“单向性”地去理解、感受艺术作品,而是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家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普通大众可以接触到甚至可以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由特定群体独有转向惠及全体人民,“旧时王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

    22、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 358页。王廷信:媒介演进与艺术传播,美育学刊 2020年第 6期。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 7071页。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 55页。40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谢堂前燕”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由“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在场”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在场性”指事物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就是说,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的艺术接受方式是挑选时间和地点专心致志地欣赏接受,观众需要在专门的艺术场地,抽离于日常生活,全身心投入于对艺

    23、术作品的凝神静观。欣赏绘画、雕塑就必须去美术馆、博物馆等展览机构,想看电影就必须去电影院,听音乐剧必须去剧院,国外很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可能根本就接触不到,这些传统的接受方式极大地限制了艺术的发展。进入本雅明所言的“机械复制时代”后,虽然一定程度上艺术的传播与接受范围扩大了,但只是文字、绘画等静态艺术可以复制并且需要人们去特定地点购买才能进行欣赏,而戏剧、舞蹈等无法复制的动态艺术欣赏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时空的限制。而融媒体提供的数字艺术信息完全突破时空限制,不仅能够使当地观众欣赏到原作,而且使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在线”即可欣赏各种艺术作品。例如“中华珍宝馆”网站收录了历代名家佳作,上百 GB

    24、的数据储存于云端,有接近实物的清晰度,堪称网上艺术博物馆;为了让更多观众参与到紫禁城建成600年的活动中来,故宫博物院把紫禁城建成 600年的 9座建筑搬上云端;中国美术学院以“共同生活”为主题开设的“云”毕业展览在智慧屏上让画作“活”了起来;戏剧这一离不开“舞台性”和“仪式感”的艺术也开始走向“云端”,相当于走进“空间无限的大剧院”;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大英博物馆使用WebGL(Web Graphics Library)技术设计了“The Museum of The Word”线上展览,让观众可以自由地在各大洲、各个时间节点和不同文化之间穿梭;苏富比首场“云拍卖”大捷,全新的线上拍卖模式带给

    25、观众一次全球多媒体实时互动全新体验。网络音乐作为融媒体时代的产物也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数字音乐成为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文化依托艺术创作趣味化、低门槛的短视频平台蓬勃发展中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话语叙事形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同样,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们也可在碎片时间内浏览作品,短视频传播的广泛及其展现的文化多样性,使远离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山东省首个传统文化服务云平台“孔子来电”可一键收听 论语,720度全景+VR“云”游览三孔景区,与非遗传承人实时互动。融媒体平台下的艺术作品及其接受方式呈现开放式状态,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读取艺术作品。但较纸媒而言,

    26、数字时代的艺术作品又容易被复制和篡改,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可以任意互换,作品被侵权之后也难以找到源头,因此融媒体平台的艺术接受存在着内容难以溯源、版权难以确定的问题,数字版权保护难度较大。区块链技术自动溯源、不可篡改的特征使著作权人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作品版权确认,版权登记上链后就会保存在每一个分布式节点上,所有操作都有时间印记,不允许随意篡改,后续版权管理中也可以方便追踪作品来源,能够有效地保护艺术作品的数字版权以及观众的隐私,在艺术作品的内容审核、内容溯源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使得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机构消失了,能够有效解决各个渠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观众的实名认证、观看

    27、偏好以及消费习惯等信息都储存在区块链中,媒体可以监测用户类型以及行为偏好,为不同用户提供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投放,提高内容推送的精度。基于 IPFS协议和区块链技术打造的 TaurusChain应运而生,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成不可信机构之间的授权、加密与通信,向去中心化应用提供数据存储和管理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将作品上传之后,作品会被永久储存,加密之后除非获得作者授权否则其他人无法看见内容,所有交易信息也将被记录在链,保证内容能够溯源。(二)由“单一感官”向“沉浸体验”转变感官是实现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眼、耳、鼻、舌、身等发挥着感觉感知器的杨慧:日常生活化的艺术接受方式探析,名作欣

    28、赏 2019年第 14期。短视频激活传统文化魅力,http:/ 6月 8日。41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用,分别提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受,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艺术作品只注重接受者的单一感官体验,例如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仅仅诉诸视觉;音乐、曲艺等表演艺术仅仅诉诸听觉;即使是戏剧、电影等综合艺术也只是在视觉感官的基础上加入听觉的感官体验,不能让人完全投入到艺术作品所塑造的情境之中,仍给人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世界、与世界交往的方式,单一、平面的展览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日益

    29、增长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偏向于有代入感、能互动的线下空间体验。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 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小镇相结合。在国家大力支持与科技日益成熟的基础上,沉浸体验式艺术展览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广泛活跃于各种综合体空间中,包括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沉浸式影视等多种业态。“沉浸体验”既包括人的多感官体验,又包括人的认知体验,能够营造出独特氛围,让参与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沉浸于这种状态,也使艺术接受者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艺术家的思想内涵。沉浸式体验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通过光影、声电等感应装置集合全体验、大奇观、

    30、超震撼的形态,追捕观众动作行为并对其进行反馈,为观众精准地传达所需信息。观众通过与艺术作品进行互动,从“被动接受”向“主动互动”转变,共同呈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例如,纽约 36号码头举办的梵高展览有六万立方英尺,采用 360度全息投影技术和身临其境的音频先进技术,将梵高 200多幅原作还原成3D 场景,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影像使得梵高的作品充满生气,宛若进入梵高笔下的艺术世界,在巨大的投影中观众可以体验作品的笔触、细节和色彩,一步一景体验梵高画作的灵魂和带来的艺术冲击。重庆礼嘉智慧公园为北宋名画 千里江山图 赋予科技表现形式,对其进行数字化演绎、视觉化转化和场景化呈现,观众面对的不是已经完成、固

    31、有的画作,而是能够走进画中表现的世界,身临其境,充分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沉浸感受中华文化之美、祖国河山之美。Animal Concerts作为音乐领域的拓路者,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 NFT 和虚拟体验为全世界各地的歌迷带来超时空体验和虚拟音乐会。(三)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艺术曾是少数人的特权,只有王室、贵族、专业艺术群体才能接触到艺术活动。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黑暗”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一时期的艺术被宗教严格把控;18世纪出现在法国的洛可可艺术以享乐为主要特征,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的特点,专门服务于贵族,主要描绘当时贵族生活的奢靡与爱欲;宋代翰林书画院主

    32、要迎合帝王需要,以帝王将相、贵族生活和重大政治事件为主,同样这些艺术作品也只能允许特定群体欣赏和接受。波普艺术运动使艺术创作走向大众化,安迪沃霍尔利用各种媒介,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相融合,创造了一种人人都能欣赏的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博伊斯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开始走向现实,艺术从处尊居显的地位逐渐步入世俗人家。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产生的 NFT 艺术,即一种应用区块链技术验证的数字资产,也称数字艺术藏品,其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形式,有极大的包容性。NFT 艺术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唯一数字凭证,在保证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更

    33、加将艺术推向平民。Beeple 的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在佳士得以六千多万美元落槌,标志着 NFT 新纪元的到来,将 NFT 数字艺术推向了大众视野。随着艺术边界逐渐被打破,艺术逐渐融入生活,家居生活用品也越来越具有艺术气息,在满足人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http:/ 6月 17日。42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们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们的审美感受。艺术为家居生活注入了灵魂,为生活增添了色彩。现如今人们越来越喜欢在家里、办公室悬挂书画作品,以提高居室的品位,生活美学浸润其中。伴随着艺术展示方式的变化,艺术接受的

    34、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众成为艺术欣赏接受最广泛的群体,艺术接受开始由“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化。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涉及全民艺术知识、欣赏、精品以及技能的普及,旨在让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艺术展示的场所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而是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如街道、商场、商业沉浸体验馆等。北京玉龙潭公园的“万物共生蔚蓝”沉浸式艺术展览把展览搬到了户外,利用现代化照明设备、舞台灯光、舞台美术,结合园林的原生状态,将光影艺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观众在潜移默化之间

    35、收获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世界娱乐之都”拉斯维加斯打造了全球首座体验式零售及娱乐综合性场馆,致力于打造震撼人心的艺术氛围以及多种沉浸式体验,多种沉浸式空间给游客带来超越现实的体验。设计美学在日常生活中日渐普及,商场也在积极提升用户的场景体验,大型艺术互动装置在各大商场悄然兴起,北京王府中环的动力艺术装置“流曜”与“卷舒”、上海新天地的“树之密语”、杭州余之城的装置艺术“欢喜天地”等使人们于商业气息中探寻色彩与光影艺术,让商场变得越来越有趣,也让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艺术的熏陶。并且,网上资源的无限性使观众的选择增加,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由剧院、展览

    36、的内容而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由“被动”选择转向“主动”选择,观众的选择变多也侧面展现了艺术的普及性。艺术的普及也使接受者开始在文化艺术领域消费,但是由于艺术品市场实践具有不确定性,还是没法避免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种种乱象。同样,艺术品拍卖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信任危机,赝品、价格不透明等问题难以杜绝,艺术品拍卖市场规范化、标准化成了很大的问题。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艺术品投资的门槛与风险,还有助于明晰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将区块链技术引入艺术品交易平台可以保证艺术品的真实性,能维护艺术品购买者的正当权益,解决等价交换之间的信用问题,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构建艺术品市场良好生态体系,还能发挥其“去中心化”

    37、的优势,极大地降低艺术品交易价格,使艺术品交易过程、价格更加透明,为普通人创造了解艺术品收藏的途径,而区块链技术则能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艺术市场中。NFT 艺术交易平台也凭借其加密特性及版权保护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OpenSea 是全球最大的 NFT 交易平台,是去中心化交易所;Rarible 是一个供用户铸造、销售和创造收藏品的开源平台,任何用户都可以进入平台展示其作品;佳士得与数字艺术注册机构 Artory合作将其所拍卖的艺术品的公开信息存储在 Artory区块链平台上,并为客户提供交易的数字证书,以安全访问他们所拍得的艺术品的加密信息。例如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 14 把小电椅 油画作品

    38、在区块链艺术投资平台Maecenas上面对 100名参与投资者出售,买家可以使用加密币购买艺术品的全部或者部分,这是著名艺术家的艺术品首次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标识和拍卖,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一言以蔽之,艺术的接受从特定群体转向一般大众,体现了艺术接受由“精英性”向“大众性”的转变。三、挑战与应对:艺术接受方式转向面临的困境(一)艺术接受方式转向带来的挑战不难看出,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媒体平台确实给艺术接受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中办、国办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http:/ 6月 17日。刘斌斌、罗宽序:区块链与艺术:应用、保护和法的变革,河南工业大学学

    39、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4期。4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不仅扩大了艺术接受的范围,而且给艺术接受营造了一个全身心沉浸体验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接受以及整个艺术活动的发展。但融媒体平台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阻碍与困境,主要体现在:1.融媒体平台下大众艺术的喜剧性审美呈现出普遍性、蔓延性的偏差。碎片化的传播语境导致艺术作品的整体性被破坏,有一定娱乐化过度的倾向,传播内容难以展示其文化内涵,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容易被高科技所展现出来的绚丽舞台效果所吸引,而不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观众通过数字媒介平台积极参与文化生产,保持一定距离的虔诚、严肃的欣赏容易

    40、被近距离、消遣式、世俗化的观赏所取代,接受者既不需要考虑“在场”的规定性,也不需要凝神静观的审美情绪,只需在闲适时间打开现代媒体,即可随意选择艺术作品,由此陷入所谓“无价值”的喜剧狂欢中,没有真实的审美体验,单纯地将“美”等同于生理感官的愉悦,部分数字文娱产品内容甚至出现低俗化倾向,“享乐至上”消耗着本应充盈的精神世界。2.内容的无限性使观众的选择增加,观众可以任意选择想要欣赏的作品,但内容太过丰富,观众反而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大数据“算法理性”之下精准计算的视频图像都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越来越浅显简单、通俗易懂甚至平庸乏味。本雅明所言的艺术作品的“灵韵”被进一步破坏,这也预示着艺术的去神秘化,

    41、乃至一个“灵光消逝的时代”的到来,艺术生产呈现出向日常生活无限靠拢的趋势。大众只需在生理层面迅速作出反应,无需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欣赏艺术作品也只流于艺术作品的表面,对艺术家想要表现的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深入。并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融媒体平台的精准推送会造成只固定推送同一风格的艺术作品,观众受制于审美的局限,容易形成一定的“审美茧房”。3.融媒体平台为大众提供参与艺术品市场的机会,使艺术更为“平民化”,艺术消费开始走向大众,但繁荣的 NFT 艺术交易市场仍存在一定的阴暗面。交易市场较为混乱,较大的平台准入门槛高,小平台则缺少监管与规范,NFT 艺术品可能会被窃取,同时也存在着价格虚高、蓄

    42、意炒作的情况。有的数字藏品平台甚至虚假宣传、卷钱跑路,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迫切需要更为严格的市场监管。另外,过度炒作可能导致接受者不关心艺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反而只关心其能不能赚钱,使得艺术失去原有的价值。(二)未来方向与应对思路在推进融媒体平台促进艺术接受方式良好转向的前提下,正确认识融媒体对于艺术接受的双刃剑性质,努力发挥融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优化艺术接受的环境,保留现今艺术接受的大众化、便捷化的优势,并有效改善艺术接受的低俗化、表面化、商业化等现象,是值得关注与推进的方向。首先,应对艺术作品的质量严格把关,加强主流文化对艺术创作和接受的引领作用,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引领

    43、作用,扎根人民,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艺术的力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指明了当代文艺发展的方向。所谓人民的文艺,就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它表现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路遥秉持着“人民是我们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的创作理念创作出的 平凡的世界 大获成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应当进一步提高行业的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相关行业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只为赵雪、韩升: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隐忧与解决路径,理论探索 2021年第 6期。闻翔:

    44、艺术市场研究与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学术月刊 2023年第 6期。常江:互联网如何制造“审美茧房”,青年记者 2020年第 34期。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http:/ 6月 12日。44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寻求利益、哗众取宠的低俗文艺作品,营造良好的文艺环境。融媒体时代,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规范建设人类文明的数字化新型样态,为艺术作品的传播提供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融媒体时代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艺术市场更具开放性、多样性,因此为进一步保障艺术市场的良好环境,应为艺术市场、艺术品交易建立起有效的保护措施,使融媒体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为艺术市场的发展

    45、赋能。四、结语平台融媒体化使艺术接受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向,主要体现在“在场性”向“在线性”转变、“单向体验”向“沉浸体验”转变、“精英性”向“大众性”转变。区块链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特征能够有助于解决融媒体平台下艺术接受产生的数字版权、互信机制缺失等问题,二者共同推进融媒平台下艺术接受方式的良性转向。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接受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瓶颈,亟待突破和解决。因此,我们要正确权衡融媒体这把双刃剑给艺术接受带来的利与弊,努力使融媒体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和深化艺术接受的内涵。数字技术驱动平台融媒体化对艺术接受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融媒体时代如何保持足够的清醒与智慧去合理利用其积极

    46、之处,如何使艺术接受方式在逐渐大众化、便捷化的同时又能达到古人欣赏艺术作品“凝神静观”的状态,是需要进一步着重厘清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着力解决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产生的问题,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审美需求,提高人们审美文化修养,陶冶情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The Shift and Challenge of Art Reception in the Age of Integrated MediaZhao Pe

    47、ng(School of Art,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P.R.China)Abstract:Because of the emergence of platform media integration,the way of art acceptance shows a new trend which includes three shifts of art acceptance in the era of media integration:1)from“presence”to“on-line”,consumers gradually get ri

    48、d of the limitations of time,space,and economy.Without these limitations,they can“appreciate”,“experience”and“be as consumers”in the media cloud;2)from“single-channel experience”to“fully immersed multimodal omni-experience”provided by cloud consumption.Art works are no longer appreciated by a single

    49、 channel,and their appreciation can be multi-modal immersive interactive experience;3)from“elitism”to“popularity”,such shift has made the recipients of art works popular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Thus the general public gradually become the audience and consumer of the art,and the barriers of the way

    50、 of art acceptance have been breached.However,while the platform of media integration brings the convenience of art acceptance,because of its technological features,there are difficulties and disadvantages including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速览,http:/ 6月 9日。45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the diff


    注意事项

    本文(融媒体时代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向与挑战.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领证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