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pdf

    • 资源ID:711414       资源大小:986.77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pdf

    1、第2 5卷 第4期2023年7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V o l.2 5,N o.4J u l.2023d o i:1 0.1 5 9 3 6/j.c n k i.1 0 0 8 3 7 5 8.2 0 2 3.0 4.0 1 5 收稿日期:2 0 2 1 0 8 2 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 1 B YY 0 0 8)。作者简介:邵 璐(1 9 7 9),女,四川成都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

    2、国当代文学英译研究;于亚晶(1 9 8 5),女,黑龙江鹤岗人,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研究。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邵 璐,于亚晶(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 1 0 2 7 5)摘 要:莫言作品入选 诺顿世界文学选,跻身世界文学。然而,学界过于强调经济、政治、诺奖的象征资本等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的内在文学价值。从莫言作品的文学性本土化过程及文学性的英译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莫言作品的世界文学之旅。从作者角度,莫言借鉴外国文学写作手法和叙事风格,同时扎根中国乡土,其作品具有特殊文学意义。从译者角度,葛浩文不仅注重文学性的传递,而且通过增加文学元素,

    3、如增加韵律、意象、隐喻等,提高译文审美价值。中国文学能否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学,涉及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过程,受作者和译者主体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文学性的准确传递是决定性因素。关 键 词:世界文学;文学性;莫言;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中图分类号:H0 5 9;I 0 4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8-3 7 5 8(2 0 2 3)0 4-0 1 3 7-0 7O n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t h eL i t e r a r i n e s so fM oY a n sW o r k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4、 i v eo f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SHA OL u,Y UY a j i n g(S c h o o l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S u n Y a t-s e nU n i v e r s i t y,G u a n g z h o u5 1 0 2 7 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M oY a n sw o r kh a sb e e ns e l e c t e di nT h eN o r t o nA n t h o l o g yo f W o r l dL i t e

    5、r a t u r e,a n dh a se n t e r e dt h e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H o w e v e r,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o v e r e m p h a s i z e dt h ee x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s u c ha se c o n o m y,p o l i t i c sa n dt h es y m b o l i cc a p i t a lo ft h eN o b e lP r i z e,a n di g n o r e dt h

    6、ei n t r i n s i cl i t e r a r yv a l u eo f M oY a n sw o r k s.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t h el i t e r a r yj o u r n e yo f M o Y a n s w o r k si n 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i.e.t h e l o c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l i t e r a r i n

    7、e s si nh i s w o r k s.F r o m t h ea u t h o r sp e r s p e c t i v e,M o Y a n b o r r o w sf r o m f o r e i g n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a n dn a r r a t i v es t y l e,a n dt a k e sr o o ti n C h i n e s ec o n t e x t.H i sw o r k sh a v es p e c i a l l i t e r

    8、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t h et r a n s l a t o r,H o w a r d G o l d b l a t tn o to n l y 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 o fl i t e r a r i n e s s,b u ta l s oi m p r o v e st h e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9、o nb ya d d i n gl i t e r a r ye l e m e n t s,s u c ha sr h y m e s,i m a g e sa n dm e t a p h o r s,e t c.Wh e t h e r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c a n g ot ot h e w o r l d a n d b e c o m e 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i ti n v o l v e st w op r o c e d u r e s-b r i n g i n gi na n dg o i

    10、 n go u t,w h i c ha r ei n f l u e n c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b yt h ea u t h o r a n d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Am o n g t h e m,t h e a c c u r a t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 l i t e r a r i n e s s i st h ed e c i s i v e f a c t o r.K e yw o r d s:w o r l d l i t e r a t u r e;l i t e r a

    11、 r i n e s s;M oY a n;R e dS o r g h u m;L i f e a n dD e a t hA r eW e a r i n gM eO u t 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世界文学一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学工作者们的夙愿,也是国家的重要决策。从歌德(G o e t h e)提出世界文学概念,至今已有两百年历史。目前中国仅有鲁迅、林语堂、茅盾、巴金、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十多位小说家的作品,被选入具有权威性的世界文学选本中。当代小说家中只有莫言的 老枪 有幸入选2 0 1 2年出版的由马丁 普齐纳(M a r t i nP u c h n e r)主编的 诺顿世界文学选(T

    12、 h eN o r t o nA n t h o l o g yo f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最新一版1。但是只要对莫言作品稍加了解,都会发现 老枪 并不是莫言最优秀的作品,也无法完全代表莫言的文学风格,更无法代表中国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世界文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依然处于管中窥豹的状态,中国文学的边缘地位始终没有改变。造成中国文学边缘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学性的忽视是关键原因。陈大亮等在研究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学的评价时,发现以下倾向:忽视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审美价值,过于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政治元素,混淆了文学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使用“禁

    13、书”一类的描述方式吸引读者猎奇心理,多数评论并“没有触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学性,而只停留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介绍与简单的评价层面”2,甚至中国学者在分析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时,也过于强调经济、政治、国际形势、译介出版等文学外在因素,忽视莫言作品中文学性的重要内在因素。对中国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忽视,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会阻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莫言的世界文学之路具有典范作用,也存在问题。学界一般从作品或翻译单方面角度,分析莫言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鲜有研究囊括莫言世界文学之旅的完整过程。世界文学是一个旅行的概念3,莫言的世界文学之路包含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过程,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最重

    14、要本质内容是文学性,本文着重探讨文学性在莫言世界文学之旅中的移动特征,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行思考。一、莫言作品的文学性:外国文学形式的本土化过程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其初衷是希望不同国家的 文 学 可 以 相 互 交 流 与 借 鉴。达 姆 罗 什(D a m r o s c h)继承了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同时强调世界文学的跨文化沟通与阅读,关注民族文学间交流沟通和交互影响的动态关系49 3,5。达姆罗什认为:“一部作品在国外旅行时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在 新 的 环 境 中 呈 现 出 新 的 面 貌 和 特点。”41 1 1“每个民族文学如果局限于自身,不通过外国文学的滋养而得以更新,它自

    15、身的活力将枯竭。”6现代小说的演变过程始终是异国的形式(f o r e i g nf o r m)与本国题材(l o c a lm a t e r i a l)的结合7。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借鉴外国文学形式,滋养本国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界的普遍共识。莫言的作品深受世界文学影响,对莫言影响最大的两位作家是福克纳和马尔克斯。莫言曾表示,2 0世纪8 0年代之后的2 0年,是中国作家当学徒的阶段,因为8 0年代之前的2 0年,中国文学中断了与西方文学的接触。因此,刚开始的1 0年,中国作家需要大量阅读西方文学作品,补上所缺的课程,这个过程中最好的方式是模仿和借鉴,这 是

    16、中 国 文 学 创 作 者 们 必 须 经 历 的 阶段83 1 3。然而,莫言的作品并不是对二位作家的简单复制。莫言表示自己与福克纳息息相通,但却坦言他从未把福克纳的任何一部作品从头到尾地读完过9。莫言在2 0 0 7年才读完了 百年孤独,而这时莫言的代表作已经完成面世。莫言曾说:“我们就应该进入一个自主的、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创新的阶段。”83 1 3莫言对外国作家的作品既有借鉴也有超越。莫言在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元素,形成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莫言借鉴了福克纳的多重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技巧,从福克纳笔下的“邮票般大小”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得到灵感,开始述说自己“高密

    17、东北乡”的故事。二者的作品特点具有显著区别,福克纳只关心历史剧变中人物自身的命运,而在莫言的故事中,人物与历史、政治、国家大背景密不可分;福克纳作品具有典型西方个人主义特点,莫言作品则继承了东方集体主义思想。莫言的长篇小说 生死疲劳 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中,中国农民在历史演变与发展中的抗争与妥协,人物命运与大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叙事手法上,莫言采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六道轮回方式,将蓝脸一家人的命运与历史发展完美结合,在叙事技巧和作品题材上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优秀文学特质的继承,也是世界文学优质文学性的本土化过程。83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5卷胡铁生等认为福克纳代表了现代主义的

    18、文学成就,莫言则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9,因此,莫言是对福克纳的继承与发扬,其借鉴路径亦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文学性的本土化过程。莫言的文学成就得益于世界文学的滋养,如果没有阅读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莫言的文学创作也许完全不同,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莫言等中国作家作品中的文学特殊性。莫言小说既参与“全球化”,又坚持“民族性”9。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样,中国文学作品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经验”是当代世界文学经验中最富特色的部分1 0。中国文学作品借鉴外国写作形式,融合中国故事,并且在借鉴中发展自己,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学界往往只关注如何助力中国文学

    19、走出去这一问题,而忽视了引进来这一前提步骤。如何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中本土性与世界性相辅相成、共生融通的关系1 0,是目前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学首先要定位好自己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厘清中国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文学特质。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离不开文学批评家的阐释,恰当透彻的文学批评,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目前中国学界存在两个孤立的研究群体,中文背景的学者只关注作品的文学审美意义,英文水平不高,较少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极少谈及中国文学的翻译问题。英文背景的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理解不够深入,一般以目标文本为主

    20、要研究对象,只关注作品的翻译问题,较少谈及作品本身的文学意义。笔者认为在世界文学背景下研究中国文学作品,不仅要深入阐释原作的文学意义,也要关注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的传递与损耗,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之旅涵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过程。二、世界文学概念下的文学翻译:文学性的传递是关键 翻译是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必不可少的途径。达姆 罗 什 提 出 了 专 注 于“世 界、文 本 和 读者”1 1的世界文学定义,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世界文学是经翻译而得到的作品;世界文学并不指固定的经典作品,而是超然地去接触我们的时空之外的不同世界的一种阅读模式。王宁利用“经典、视角、过程”1

    21、 2三要素来定义世界文学,认为世界文学是各民族经典作品的汇总;是利用一种总体上的全球的、跨文化的和比较的视角去研究、评价和批评文学作品;是不同语言中的文学在生产、流通、翻译和批评性选择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外学者在定义世界文学概念时,一致认为世界文学离不开翻译的作用。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在 世界文学 一文中,表达了世界文学更有包容性的第三种诠释超越民族界限,体现世界意识和世界视野,表达人类普遍文化精神1 3。由此可见,世界文学通过翻译来传递人类普遍文化精神,翻译是生成世界文学的必要步骤。中国文学走出去最关键的问题是翻译质量。韦努蒂(V e n u t i)提出:“没有

    22、翻译,世界文学就无法进行概念界定。”1 4达姆罗什着重探讨了翻译的缺失与获得,认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包含一些通过翻译而流行起来的作品49 5。这些文学作品在译出语国家可能并不受重视,如阿拉伯文学 一千零一夜;有的作品也可能经过翻译重新获 得 学 界 认 可,例 如 由 葛 浩 文(H o w a r dG o l d b l a t t)翻译的萧红作品 呼兰河传。翻译使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成为可能,翻译也能成就一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经典。国内学界一直强调中国从来不缺少优秀的作家,缺少的是优秀的翻译家。葛浩文被普遍认为是当代中国文学最优秀的翻译家,但是他曾表示“中国每年不知道要出多少小说,我

    23、们只能选三五本”1 5。要实现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不能仅靠葛浩文一人力量,但是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过程,对于中国文学未来的翻译具有范式作用。那么就有必要讨论,在文学翻译层面,如何定义优秀的翻译家?什么样的翻译是优秀的翻译?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最重要的是在传达什么?文学性是否可译?有关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学界展开热烈的讨论。韦努蒂提出任何意在传送功能的翻译,它931第4期 邵 璐等: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这里的“我们”指葛浩文和他的夫人林丽君(S y l v i aL i-c h u nL i n)。所传送的只能是信息,而信息并非本质的东西,这样的翻译正是劣质的翻译1 6。周

    24、领顺认为翻译忠实的不是原文的字面组织,而是原文潜藏的深意1 7。孙会军认为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是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1 8。文学性转向成为近期有关文学翻译讨论的重要特征,以上学者所说的“本质的东西”“潜藏的意思”“文学性”是文学作品之所以称之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元素,是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体现,也是文学翻译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翻译如果丢失了原作的文学性,就是失败的翻译。英国汉学家、翻译家蓝诗玲(L o v e l l)指出,钱钟书的小说 围城 毫无疑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企鹅出版社的英文版的对话呆板、生硬,个别地方令人费解,文学性大打折扣1 9。朱英丽等认

    25、为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区别在于前者译美,后者译意,并且进一步从语言现象分析入手,将文学性增译划分为还原性增译、审美性增译和扩张性增译2 0。古今中外诸多学者皆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造2 12 3。王宁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作品中更具有普世特征的东西,从而寻求一种共同的美学。文学翻译重点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文学性的再现1 2。那么,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文学性?文学性是否指的是诗性?朱恒认为诗性不可译,这里的诗性主要指诗中的韵律、节奏,然而,文学性不同于诗性2 4。本文中文学性的概念还包含意象、陌生化效果、讽刺、夸张、通感等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这些文学手法可以在数量上增加、效果上增强,进而增强作品的文学性,

    26、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性的翻译过程中作用显著。如果说翻译是一种另类的旅行方式,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从主方文化(h o s tc u l t u r e)去往作为他者的客方文化(g u e s tc u l t u r e)的一次旅行2 5,那么译者就是推动译本在异域旅行的力量。译者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受制于人的“奴仆”,而是“意义制造者”2 6。翻译是一部作品在异语国家的一次重生,译者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而文学性的传达决定译作生命力是否旺盛,是否能成为经典,步入世界文学之列。从世界文学角度研究莫言的作品,既要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价值,也要关注其文学性在译本

    27、中的传递。三、英译本中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以 生死疲劳和 红高粱家族 为例 莫言作品的主要英文译者是葛浩文,葛浩文共翻译6 0余部华语作家作品(单行本),体裁以小说为主。葛浩文翻译了莫言1 1部小说,而且全部是独译,分别是:红高粱家族(1 9 9 3年)、天堂蒜薹之歌(1 9 9 5年)、酒国(2 0 0 0年)、师傅越来越幽默(2 0 0 1年)、丰乳肥臀(2 0 0 4年)、生死疲劳(2 0 0 8年)、变(2 0 1 0年)、四十一炮(2 0 1 2年)、檀香刑(2 0 1 3年)、蛙(2 0 1 4年)、透明的红萝卜(2 0 1 5年)。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偏爱,不仅表现在译作数量上,

    28、而且在许多场合都会推介莫言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爱好者、翻译家、汉学家,葛浩文钟爱莫言作品,也是因为莫言作品中独特的文学内涵。葛浩文希望英语国家的读者也同样能感受到莫言作品的文学魅力。就此话题而言,文学性的准确传递是传达莫言作品文学魅力的关键。在莫言所有作品中,红高粱家族 和 生死疲劳 是最受关注的两部作品。红高粱家族 入选由 亚洲周刊 评选的“2 0世纪中文小说1 0 0强”,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 英译本的销量也是最高的。生死疲劳 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2 0 0 8年)和第一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 0 0 8年),也是莫言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极力推荐的作品,他认为这部作

    29、品比较全面地代表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两部作品无论从原作的文学价值上,还是译作的翻译质量上,都获得了充分的肯定。那么,原作的文学性是如何通过葛浩文的翻译而传达到译作中呢?下面我们通过个别案例来分析文学性的传递问题。通过细读文本,发现葛浩文主要通过在目标文本中增加韵律、意象、隐喻等文学元素,来加强译文的文学特征,本文将选取 红高粱家族 及英译本R e dS o r g h u m、生死疲劳 及英译本L i f ea n dD e a t hA r eW e a r i n g M eO u t中部分案例进行具体分析。1.通过增加韵律增强目标文本文学性表1是通过增加头韵、尾韵、谐音增加译文文学性的案例

    30、。从案例中可以明显看出,无论在源文本中是否出现押韵,译者在翻译时都尽量使用04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5卷朗朗上口的押韵表达,如头韵、谐音、尾韵等。如表1中“破财消灾”2 79 7意思是“拿钱财去消除灾难”,英文译文可以是“b u yp e a c e”“b u ys a f e t y”“L o s em o n e yj u s tt oa v o i dm i s f o r t u n e”或“L o s sb a n i s h e s m i s f o r t u n e”。葛 浩 文 译 成“F i n a n c i a ll o s s e s,l u c k y

    31、b o s s e s”2 81 1 6,不仅在语义上与源文本符合,而且“l o s s e s”与“b o s s e s”形成尾韵,在语感上增强了目标文本文学效果。表1中,葛浩文在前文翻译“干儿子”“干兄弟”2 71 0 0时 使 用 了“d r y s o n”“d r y b r o t h e r”2 81 1 9。在翻译“什么干娘、湿娘”时,转变成“n o m i n a lm o t h e r,n o r m a lm o t h e r”。“n o m i n a l”意为“名义上的”,“n o m i n a lm o t h e r”是对“干娘”的意译。葛浩文没有使用“d

    32、 r ym o t h e r,w e tm o t h e r”,因为“湿娘”并不具有语义重要性,“湿娘”只是起到与“干娘”形成语义对 比 和 押 韵 作 用。从 语 义 层 面,“n o m i n a lm o t h e r”与“n o r m a lm o t h e r”意为“名义上的母亲”与“正常的母亲”,不仅实现语义对比功能,而且“n o m i n a l”与“n o r m a l”形成头韵和尾韵,实现更好的韵律效果,增强了译文的文学特性。表1 通过增加头韵、尾韵、谐音增加译文文学性的案例源 文 本目 标 文 本破财消灾F i n a n c i a l ll oo ss

    33、ss ee ss,l u c k ybb oo ss ss ee ss.千颠万倒E v e r y t h i n gh a db e e nt u r n e dtt oo pp ss yy-tt uu rr vv yy.随便自然cc aa ss uu aa ll,a n dnn aa tt uu rr aa ll遮遮掩掩hh ee mmmm ee dd a n dhh aa ww ee dd秋雨般的l i k e t h epp ii tt tt ee rr-pp aa tt tt ee rr o f a na u t u m nr a i n f a l l什么干娘、湿娘nn oo mm

    34、 ii nn aa llm o t h e r,nn oo rr mm aa llm o t h e r胜利者还是失败者vv ii cc tt oo rr ss o rvv ii cc tt ii mm ss不卑不亢地n e i t h e rhh aa uu gg hh tt ii ll yyn o rhh uu mm bb ll yy拥拥挤挤,尖叫嘶叫着ss hh oo vv ii nn gg a n dss hh oo uu tt ii nn gg a n dss cc rr ee ee cc hh ii nn gg大声哭泣ww ee pp tt a n dww aa ii ll ee

    35、dd没有捕获目标app rr ee dd aa tt oo rrw i t h o u th i spp rr ee yy吭吭呲呲地说hh ee mmmm ee dd a n dhh aa ww ee dd面色似铁f a c e t h ecc oo ll oo rr o f cc oo ll dd i r o n小恩小惠,假仁假义pp ee tt tt yy f a v o r sa n dpp hh oo nn yy c h a r i t y搜刮民财pp ll uu nn dd ee rr ee dd t h epp ee oo pp ll ee ss p r o p e r t y伤兵

    36、的呻吟,配合着乌鸦的鸣叫t h e i rmm oo aa nn ss a n dgg rr oo aa nn ss a c c o m p a n y i n gt h e cc hh ii ll ll ii nn ggcc aa ww ss o f cc rr oo ww ss i nt h ea i r犹如银蛇逶迤l i k ess ll ii tt hh ee rr ii nn ggss ii ll vv ee rr s n a k e s连滚带爬ss tt uu mm bb ll ii nn gg a n dtt uu mm bb ll ii nn gg 2.通过增加意象增强目标文本

    37、文学性意象具有视觉形象性,意象的数量和质量是作品文学性的重要衡量标准,丰富的文学意象可以提高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葛浩文在翻译 红高粱家族 和 生死疲劳 时,在目标文本中增加意象,加强译文形象性,也是对文学性的加强。下面选取 红高粱家族 和 生死疲劳 中部分案例进行分析。案例一:源文本 锋利的锹刀在他的背后闪烁着银光,让让我我终终身身难难忘忘。2 71 3 0目标文本 T h e h o e,s l u n g o v e r h i ss h o u l d e ra sh ew a l k e do f f,g l i n t e ds i l v e r yi nt h es u n l

    38、i g h t,a n d tt hh aa tt ss ii gg hh tt ww aa ss bb uu rr nn ee dd ii nn tt oomm yymm ee mm oo rr yy.2 81 5 4案例二:源文本 公公路路笔直地往南去,愈远愈窄,最后被高粱淹没。2 92 0目标文本 TT hh eehh ii gg hh ww aa yys t r e t c h e ds o u t h w a r d,aann aa rr rr oo ww ii nn ggrr ii bb bb oo nnoo ff rr oo aa dd t h a tw a su l t i m

    39、 a t e l ys w a l l o w e du pb yf i e l d so fs o r g h u m.3 02 6案例一出自 生死疲劳,“让我终身难忘”属于抽象概括表达,在词典里 面的翻译是“n e v e rf o r g e t”或“n o t f o r g e t f o r l i f e”。葛浩文在翻译时使用了“b u r n”和“m e m o r y”,这两个词单独使用时并 不 是 意 象,然 而 结 合 起 来“b u r ni n t o m ym e m o r y”形成具有图像效果的意象表达,加强了译文语言的形象性。“b u r ni n t om

    40、ym e m o r y”意为“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烙印”,同时涵盖夸张修辞141第4期 邵 璐等: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手法。译者通过增加意象和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译文的文学效果,将原本陈述性的直白表达,译成更具有文学审美意义的目标文本。葛浩文充分利用译者主体性,加强译作文学性。案例二出自 红高粱家族,“公路”在源文本中充当主语,引导三个句子,三个句子的主语同为“公路”,源文本中并没有其他引申意象。在目标文本中,葛浩文将其分成一个句子加一个同位语的 形 式,主 语 是“h i g h w a y”,同 位 语 是“an a r r o w i n gr i b b o no f r

    41、o a d”,用来表达“愈远愈窄”的含义。目标文本中增加了“r i b b o no fr o a d”意象,“r i b b o n”意为“带,绸带”。这句话的叙事视角是“我”,“r i b b o no fr o a d”比“r o a d”或“h i g h w a y”更符合远视角下的意象图像化,“从远处来看,道路就像绸带一样愈来愈窄”。在源文本中并没有“带,绸带”的意象,葛浩文在目标文本中增加了文学意象,同样是增强译作文学性的表现。3.通过增加隐喻增强目标文本文学性隐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隐喻简洁、形象,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文本含义,而且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隐喻的恰当使用

    42、可以加强作品的文学意义。葛浩文在翻译莫言的作品时,将源文本中的非隐喻句子,转化成含有隐喻表达的句子,语义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目标文本的文学效果。案例三:源文本 奶奶说:“占鳌,不能让任副官走,千千军军易易得得,一一将将难难求求。”2 94 8目标文本“Z h a n a o”,G r a n d m as a i d,“y o uc a n tl e tA d j u t a n tR e ng o.SS oo ll dd ii ee rr ssaa rr eeee aa ss yytt oorr ee cc rr uu ii tt,bb uu ttgg ee nn ee rr aa ll s

    43、saa rr ee ww oo rr tt hh tt hh ee ii rr ww ee ii gg hh ttii nngg oo ll dd.”3 05 8案例四:源文本 王文义妻子受惯了苦,奶奶享惯了福。奶奶 汗 水 淋 淋,王 文 义 妻 子 一一 滴滴 汗汗 珠珠 也也不不出出。2 95 3目标文本 W a n g W e n y i sw i f eh a dl i v e dal i f eo fs u f f e r i n g,G r a n d m a o n e o f p r i v i l e g e.G r a n d m a w a s d r e n c h

    44、e d w i t h s w e a t,W a n gW e n y i sw i f eww aa ssaa ssdd rr yyaa ssaabb oo nn ee.3 06 4案例三和四都出自于 红高粱家族,在源文本中两个句子属于描述型句子,不包含隐喻表达。案例三中源文本“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表达的含义是“千千万万的士兵很容易得到,但是将帅之才很难寻求”,形容将帅之才是很可贵的。这句话的源文本不包含文化负载信息,在英文中不存在“不可译 性”(u n t r a n s l a t a b i l i t y),可 以 翻 译 成“A na r m yo f t h o u s a

    45、n d s i se a s yt og e t,b u tag e n e r a li sh a r dt of i n d”。在目标文本中,葛浩文将“一将难求”译成“g e n e r a l sa r ew o r t ht h e i rw e i g h ti ng o l d”,英文意译为“将军的价值如金子一样宝贵”,将“g e n e r a l”比喻成“g o l d”,增加了目标文本意象,直接表达变成隐喻形式的间接表达,拉长读者与文本距离,增强目标文本审美价值。案例四中“奶奶汗水淋淋”与“王文义妻子一滴汗珠也不出”中的“奶奶”与“王文义妻子”形成了形象上的鲜明对比。“奶奶汗

    46、水淋淋”直译成“G r a n d m aw a sd r e n c h e dw i t hs w e a t”。葛浩文并没有把“王文义妻子一 滴汗珠 也 不 出”直 译 为“W a n g W e n y i s w i f e d i d n ts h e d a d r o p o fs w e a t”,而 是 采 用 变 译 的 方 法,译 成“W a n gW e n y i sw i f ew a sa sd r ya sab o n e”,使用了“a sd r ya sab o n e”的隐喻。“a sd r ya sab o n e”意为“十分干燥,干透了的”,译者增加了

    47、“b o n e”意象,同时具有夸张效果,衬托出二者形象上的差异,形象的差异反映出二者经历的不同,烘托作品中表现出的形形色色老百姓齐心抗日的主题。葛浩文在传递莫言作品中的文学效果时,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陈琳认为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并不仅仅是直译源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与表达方式,而是利用译者主体性,运用陌生化手法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3 1。葛浩文在发挥译者主体作用时,并不是任意性的,其遵循的标准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最大化译文的文学审美价值。四、结 语文学翻译的关键不仅是讨论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学性的传递,是中国文学是否被世界文学所接纳的关键性问题。莫言提出翻译只是中国文学作品

    48、走出去的第一步,要想感动不同国家的读者,还是要依靠文学自身具备的本质,是关于人的本质1 0。葛浩文在翻译 红高粱家族 和 生死疲劳 时,在目标文本中增加了头韵、尾韵、谐音、意象、隐喻等元素,加强了译文语言的诗化特征,是对中国文学作品文学性的加强。学界普遍认为葛浩文的译作甚至超越了原24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 5卷作,这里的“超越”并不是作品内容层面的,而是形式上的超越,具体表现为文学性的增强。中国从未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困境在于如何让世界了解、读懂中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要在世界文学赢得地位,不能只倚靠经济、政治、获奖等外在因素,文学性才是有力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学作品

    49、的文学性具有特殊意义,是世界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作品既不要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要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3 2。外国文学走进来,滋养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走出去,丰富世界文学,文学性是贯穿整个过程的核心要素。外国文学在本土化过程中,强调作家的主体作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译者的显形,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学性的传递。葛浩文在目标文本中增加押韵、意象、隐喻等文学元素,加强了目标文本文学审美,是对源文本文学性的加强。参考文献:1P u c h n e r M.T h e N o r t h A n t h o l o g yo f W o r l dL i t e r a

    50、 t u r eM.N e wY o r k:W.W.N o r t o n&C o m p a n y,2 0 1 2.2 陈大亮,许多.英国主流媒体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评价与接受J.小说评论,2 0 1 8(4):1 5 3 1 6 1.3 王宁.“世界文学”与翻译J.文艺 研究,2 0 0 9(3):2 33 1.4D a m r o s c hD.F r a m e s f o rW o r l dL i t e r a t u r eCF a n gW.T e n s i o n s i nW o r l d L i t e r a t u r e.S i n g a p o r e:P


    注意事项

    本文(世界文学视角下莫言作品文学性的传递.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