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pdf

    • 资源ID:654771       资源大小:1.62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pdf

    1、刑事技术综 述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602705);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20JB007)第一作者简介:张曌,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毒物检验。E-mail:*通信作者简介:王芳琳,女,北京人,学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检验、毒物检验。E-mail: 栾玉静,女,山东龙口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检验。E-mail: 网络首发时间:2022-09-20;网络首发地址:https:/doi.org/10.16467/j.1008-3650.2022.0058DOI:10.16

    2、467/j.1008-3650.2022.0058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张 曌1,栾玉静2,*,韩昱哲1,王芳琳2,*(1.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公安部鉴定中心,北京 100038)摘 要:麻痹性贝类中毒在全球贝类中毒中最常见,分布最广、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麻痹性贝类毒素毒性很大,人口服不到 1 mg 便可致死,对神经和肌肉具有麻痹作用,影响生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麻痹性贝类毒素衍生物众多且结构相似,可以相互转化,检测难度大。本文综述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性质、作用机制、中毒症状和代谢途径,并对固相萃取法、分散固相萃取法、免疫亲和层析

    3、法等前处理方法以及小鼠生物法、免疫分析法、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等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有关检测方法的开发与完善,法庭科学毒物检验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关键词:法医毒物分析;麻痹性贝类毒素;前处理;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DF7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50(2023)04-0418-08 Evolutional Researches about Detec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 sh ToxinsZHANG Zhao 1,LUAN Yujin g 2,*,HAN Yuzhe 1,WANG

    4、Fanglin 2,*(1.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ng 030600,Shanxi,China;2.Institute of Forensic Science,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is globally among the most commonly-seen poisoning incidents resulted from shellfi

    5、sh,posing huge threat to peoples life and health with its widest distribution,greatest harm and highest mortality(its oral-lethal dose less than 1mg for human).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is caused from the highly-toxic paralytic toxins of shellfish.The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are able to

    6、paralyze nerves and muscles and affect both the nerval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s.PSTs have many kinds and structure-similar derivatives that can transform into one another,hence conducing diffi culties to detect them.A review was here carried out into the PSTs about their properties,mechanism of ac

    7、tion,toxic symptoms and metabolic pathways,having summarized the relating pretreatment methods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dispersive solid-phase extraction and immunoaffi nity chromatography,and successively discussed the applicable detection choices including the biologically-infected mouse approach

    8、,immunoassay,liquid-chromatography fl uorescent detection and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Therefore,valuable references should be capable of providing with this review for the concerned people to research PSTs,develop and improve relevant detection performance,examine correlative forensi

    9、c-signifi cant toxins and stipulate involving norms and standards.KEY WORDS:forensic toxicology analysis;paralytic shellfi sh toxins;pretreatment;detection technology贝类中毒多伴随群体性中毒事件,具有家族性、突发性、地域性,会导致众多人员中毒和死亡,造成的社会危害极大,日益引起社会重视。贝类以摄食有毒藻类来积累毒素,经由食物链传导引起人中419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张,等: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毒,毒素在贝体内为

    10、结合态,进入人体后迅速解离产生毒性。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 sh toxins,PSTs)毒性最强,危害最重,沿海地区多高发。因毒素存在季节性变化特征,贝类中毒常发生在秋冬季节。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误食被 PSTs 污染的贝类而中毒的有 2 000 多人,死亡率达 15%。历史上最早报道的是 1793 年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发生的贝类中毒致死案件1,此后各国陆续报道了许多贝类中毒案例,1987 年发生在危地马拉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造成 187 人中毒2。我国中毒案件主要集中在福建等地,1988 年报道了第一例发生在福建的因赤潮引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案例,有 13

    11、6 人中毒,59 人重患,1 人死亡3。此后中毒案件频发,2017 年福建漳州发生的一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造成了 164 人中毒4。本文主要对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作用机制、中毒症状、前处理方式、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1 麻痹性贝类毒素概述1.1 毒素的理化性质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强极性的四氢嘌呤三环类化合物(结构见图 1),主要由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及其众多衍生物组成,包括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NEO)、膝沟藻毒素 1-5(gonyautoxins1-5,GTX1-5)、N-磺酰氨甲酰基毒素(N-sulfocarbamoyl gonyautoxin,C1

    12、&2)、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decarbamoyl saxitoxin,dcSTX),脱氨甲酰基新石房蛤毒素(decarbamoyl neosaxitoxin,dcNEO),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 2&3(decarbamoyl saxitoxin,dcGTX2&3)等,所有毒素具有相同的四氢嘌呤骨架,但官能团不同5,根据基团结构主要分为氨基甲酸酯类、N-磺酰氨甲酰基类、脱氨甲酰基类及脱氧脱氨甲酰基类等,其中氨基甲酸酯类的 STX 是主要成分,纯品为白色粉末,分子式为C10H17N7O4,分子量为 299.29。PSTs 易溶于水,部分溶于甲醇和乙醇,不溶于多数非极性有机溶剂,对酸稳定,不能被

    13、人体消化酶破坏,在高浓度酸和碱性条件下易分解使毒性消失,对热稳定,高温不能失活6。1.2 毒素的毒理作用PSTs 是天然剧毒性毒素,其中 STX 的毒性与河豚毒素相当,是眼镜蛇毒性的 80 倍7,是一般麻醉剂毒性的 10 万多倍,人口服 0.5 1.0 mg 便可致死8。小鼠腹腔注射 STX 的半数致死剂量 LD50为 24 nmol/kg、灌 胃 LD50 为 1 237 nmol/kg9,人口服 LD50 为 5.7 g/kg,相当于摄入时致死剂量为0.57 mg10。世卫组织规定,可食用贝类中 PSTs 含量不高于 80 g/100g 贝肉(以 STX 计)11。PSTs 对电压门控钠通

    14、道有高度亲和力,通过与通道位点相互作用,阻断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动作电位传导阻滞,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神经肌肉功能丧失而麻痹12-13。任晓虎等14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标记了染毒小鼠神经母细胞瘤 N2a 细胞的提取蛋白,进行 LC-MS/MS 分析,筛选出 4 种与 PSTs 神经毒性作用有关的蛋白:ABCB6、TES、TLR8、TIAM2,这些蛋白多与酶的催化和结合有关,可影响细胞的增值和凋亡,导致肌肉疼痛和神经麻痹。图1 主要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结构7Fig.1 Structures of major paralytic shellfi sh toxins7刑事技术Forens

    15、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420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毒 素 的 半 衰 期 长,STX 在 人 体 内 半 衰 期 有20.4 h15,不容易分解和排泄,易发生毒性反应16,发作多在 30 min 到几小时,中毒表现为口唇刺痛麻痹,逐渐扩散到颈面部、肢端,伴有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运动障碍等,还会出现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震颤、瞳孔扩张等,严重者四肢抽搐、缺氧昏迷、呼吸停止、窒息死亡6,17-18,饮酒会加重症状19,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高特异性毒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1.3 毒素的转化与代谢PSTs

    16、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N-1 位的-OH、C-11 位的-OSO3H 在贝体内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等还原剂作用下脱去,NEO 转化为了 STX,C1&2 转化为了 GTX5,相应的这些还原产物在贝体内、低 pH 和高温条件下又可逆地形成水解产物;R4 基团的氨甲酰基或 N-磺酰氨甲酰基在氨甲酰基水解酶作用下转化为相应的脱氨甲酰基类毒素,如膝沟藻毒素 GTX2&3 转化为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dcGTX2&3 等;C-11 位脱去亚硫酸根,羟基化形成新型 M 毒素,如 C2 转化为 M1 等20。PSTs 在人体中毒的 3 4 h 内发生代谢转化,对各脏器组织中 PSTs 毒素进行检测,结

    17、果显示尿液和胆汁中存在NEO 和 GTX4/GTX1,而胃内容物中不存在 NEO,表明毒素入体后,四氢嘌呤环中的 N1 位发生氧化,分别从 STX 和 GTX3/GTX2 差向异构体开始产生NEO 和 GTX4/GTX1 差向异构体,同时 STX 在肝、肾、肺中被检测到水解为 dcSTX,大部分毒素代谢发生在胃肠道和肝脏,并由尿液和粪便排出21-22。STX 和 NEO 是比较典型的 PSTs,常被作为相关中毒案件法医学诊断的生物标志物23。1.4 毒素的研究价值PSTs 在海洋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医学、军事等领域都有研究价值24。由于 PSTs 的产生与赤潮有关,可以通过检测水体中 PSTs

    18、 毒素的含量监测水体密度,判断微生物含量是否超标。STX 与钠离子通道蛋白的结合能力可以用来分析 Na+通道的数目、亲和力,分离纯化蛋白,推测氨基酸序列。PSTs 有麻痹、镇痛、降压等作用,可以用于麻醉类药物和抗癌类药物的开发,且没有成瘾性。由于 STX 的毒性极强,与神经毒气沙林的毒性相同,作用迅速且没有特效的解毒方法,因此已被列为化学武器受到管控。2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在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实际检案中,既会涉及体内检材,也会涉及体外检材,目前体内检材中PSTs 的检测方法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贝类样品中毒素的检测。2.1 前处理方法前处理方法包括沉淀蛋白法、液液萃取法和固相萃取法,其

    19、中最简单的前处理方法是用乙腈、甲醇等沉淀蛋白,但灵敏度低,提取回收率低,基质效应高。液液萃取法回收率高,不需要特殊装置,但操作繁琐,难用于强极性物质的提取。固相萃取法常用于复杂样品提取和净化,萃取效率高,减少基质对样本的影响,回收率高,但操作费时,成本高,难以满足大批量样本的处理,对实验人员和仪器要求高。贝类基质中存在蛋白质、脂肪、色素和难以去除的黏液等成分,不同贝类样品基质本底差别大,由于 PSTs 极性强、水溶性,基质中的亲水性杂质对毒素检测的干扰能力强且难以去除,造成峰形差、灵敏度低、回收率低,单纯的沉淀蛋白法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需要对样品进行浓缩净化处理,目前文献多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萃

    20、取结合来减小基质效应,降低检出限。2 2.1 1.1 1 固相萃取法 固相萃取法 因为 PSTs 易溶于稀酸,在碱性条件下会分解,所以一般采用酸性溶液进行提取,而乙酸萃取的回收率高于盐酸。卢丽明等25比较了用含 0.1%甲酸的 80%乙腈溶液提取后过 HLB 固相萃取小柱、用0.1%甲酸提取后 QuEChERS 净化管净化以及用0.1 mol/L 乙酸溶液超声提取后过 HLB 萃取柱这 3 种样品处理方法对贝类样品中的 PSTs 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前两种方法的回收率都低,而第三种方法回收率超过 80%。Huang 等26将贝类样品用 80%乙腈水溶液(含 0.1%甲酸)超声提取后,上清液冷冻分

    21、离,保留水层用 0.1%甲酸水稀释,离心后上清液过活化好的 Oasis HLB 固相萃取柱,洗脱后用乙腈稀释过膜进样,准确度为 81.3%99.8%,RSD 值为2.02%5.36%。PSTs 的固相萃取常采用对极性物质有吸附作用的萃取柱,如石墨化炭黑固相萃取柱 ENVI-Carb,在 PSTs 检测中最常用。何明珠等27将 3 种贝类样品用 1%乙酸加热提取后,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加421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入氨水调节 pH,过活化好的 Supelco ENVI-Carb 固相萃取柱,洗脱液离心取上清经 UPLC-MS/MS 检测,平均回收率达 92.2%144%,基质效应为

    22、6.89%62.1%,灵敏度高,回收率高,重现性好。文献多以贝类作为提取基质,也有一部分报道是从人体生物样本中提取毒素。Xu 等23收集中毒者的尿液后,以一定比例的水/甲醇/乙腈(2 1 10)作提取溶剂,用 PA 柱固相萃取,UPLC-MS/MS 检测结果显示,STX 的回收率为 81.5%117%,NEO的回收率为 89%118%。国外也有实验对食品中的PSTs 毒素进行了检测,Jansson 等28开发了一种测定食物(包括水、牛奶、橙汁、苹果酱、婴儿食品和贻贝)中 PSTs 的新方法,将样品用甲醇/25 mmol/L NaOH(1 1)提取后,上清液过装载了二氧化硅和强阳离子交换硅胶键合

    23、吸附剂 SCX 的 SPE 柱上,用 0.1 mol/L HCl 从硅胶 SPE 柱中洗脱 STX、NEO、dcSTX、dcNEO 和部分 GTX1-5、dcGTX2-3,用 0.5 mol/L 醋酸铵从 SCX 柱中洗脱更大部分的 GTX1-5、dcGTX2-3,洗脱液用乙腈稀释后进样分析,所有样品的回收率为 36%111%。2 2.1 1.2 2 分散固相萃取法 分散固相萃取法 与传统固相萃取相比,分散固相萃取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溶剂消耗小、成本低,可以减小基质效应干扰以及延长色谱柱使用寿命等优点。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来净化样品基质,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基质干扰。Yang 等29为提取贝类中的 P

    24、STs,考察了不同的萃取溶剂,最终选择了 0.1%甲酸和 80%乙腈水溶液,得到很好的回收率,同时考察了 C18、石墨化炭黑 GCB、含两个氨基的乙二胺正丙基硅烷 PSA、活性炭 AC、酸性氧化铝 AlA 等吸附剂,最终选定了 C18+AlA 作为分散固相萃取的吸附剂,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达 81.52%116.5%,检出限 0.33 5.52 g/kg,定量限 1.32 11.29 g/kg,RSD 19.1%,回收率高、灵敏度高。2 2.1 1.3 3 免疫亲和层析法 免疫亲和层析法 免疫亲和层析法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提取目标物质的一种前处理方式。该方法选择性高,提取回收率高,基质

    25、效应低。岳亚军等30制备了 STX 单克隆抗体的免疫亲和柱,用 11 种 PSTs的标准溶液过柱,超纯水淋洗,1%乙酸甲醇洗脱,55 氮吹后用初始流动相复溶,仪器检测结果表明,STX 在该柱子下几乎可以全部被洗脱,但该柱对 4种物质(NEO、dcNEO、GTX1、GTX4)没有亲和力,其余物质回收率可达 61.2%99.0%。2.2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由于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发生范围广,毒性大,没有特效解毒剂,建立一种高效、快捷、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基于麻痹性贝类毒素对热稳定、不易挥发的性质,不适用于气相色谱法,文献报道可见小鼠生物测定法、体外细胞毒性法、免疫分析法、高效液相

    26、色谱 荧光检测法、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等检测方法。2 2.2 2.1 1 小鼠生物测定法 小鼠生物测定法 小鼠生物测定法通过将酸性毒素提取物注入到小鼠腹腔内,观察中毒症状,计算平均死亡时间,从而判断毒素剂量。适用于所有贝类毒素的检测,易于掌握,但操作繁琐,耗时长,极易受到动物个体差异和实验各环节的影响,灵敏度低,重现性差,易出现假阳性,且只能确定有无毒素及毒性大小,不能确定毒素结构,不能准确定性和定量,并受到动物伦理方面的争议6-7,现多不再使用。2 2.2 2.2 2 体外细胞毒性法 体外细胞毒性法 该法是在细胞水平上检测毒素毒性作用,用于替代生物学方法,还可用于研究毒素的作用机制。利用ST

    27、X 作用于 Na+通道的中毒机制,采用钠离子流活跃的小鼠成神经瘤细胞 Neuro-2a,通过毒素导致细胞损伤的数量来评价毒素作用,结果显示 STX 最低检出限为 40 g/100 g 贝肉31。钠钾泵抑制剂 乌本苷和钠通道活化剂 藜芦定可引起大量钠离子内流,造成细胞肿胀破裂,PSTs 可以抑制这一过程从而减少细胞死亡,于志强等32利用这一原理,通过体外培养小鼠神经干细胞,建立了 PSTs 的体外细胞毒性检测法,特异性强、检测用量少。但该方法成本高,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易受到细胞本身性质的干扰,结果不稳定,且无法给出毒素的具体信息33。2 2.2 2.3 3 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

    28、附法(ELISA)是根据抗原 抗体反应,通过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的吸光度值进行定量,PSTs 检测限达 0.02 ng/g33。胡小玲等34使用市售 ELISA 试剂盒对中毒案件中的带子进行 PSTs 检测,检出限为 5 g/kg,RSD 15%。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出限低、检测用量少、操作简单,适用于初筛、分析大批量样本,但易受贝类基质干扰。由于毒素种类多,新物质不断被发现,当前检测试剂盒还不够全面且价格昂贵。张,等: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刑事技术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422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也是利用抗

    29、原-抗体反应和胶体金显色反应对毒素进行检测。黄奕雯35用石房蛤毒素胶体金快速检测试纸卡对多种贝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 STX 检测限为 500 g/kg,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为 0,并与仪器检测结果一致。该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成本低、结果易判定,适于现场检测,对操作水平要求不高,但只能定性,更多用于快检初筛。2 2.2 2.4 4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结合了特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分析装置,连接或整合一种适当的化学 物理传感器,可选择性地与待测物发生反应,将浓度转化为电信号,从而检测任一样品的浓度和活性。包括免疫生物传感器、毛细管电泳生物传感器、核酸适配

    30、体生物传感器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等11。钟隆洁等36研发了一种手持式快速检测试纸条生物传感器分析仪,由智能手机结合 3D 打印配件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用竞争性免疫原理制备的试纸条与待测样品进行反应,试纸条发生相应变色,并进行软件分析,RSD 10%,平均回收率 80%,20 min 就可完成检测,操作方便成本低,适用于大批量现场检测。核酸适配体对 STX 的亲和性和特异性要高,Cheng 等37开发了一种荧光适配体生物传感器来检测 STX,检出限为 1.8 ng/mL,回收率达105.7%111.2%,并应用在实际样品中。该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容易操作但目前使用尚不成熟,还需要开发完

    31、善。2 2.2 2.5 5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专一性强、检测范围广,但 PSTs 本身生色基团弱,无法直接荧光检测,要选用适当溶剂提取待测物质,碱性条件下衍生化后在特定波长激发光照射下产生荧光,通过荧光强度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为柱前衍生和柱后衍生6。郑仁锦等38使用柱前衍生的方法,把贝类样品用 1%乙酸加热提取、C18 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 2%H2O2衍生化,以 0.1 mol/L 甲酸铵 0.1 mol/L 甲酸铵 5%乙腈为流动相,过 Symmetry C18 色谱柱梯度洗脱,毒素的检出限为 3 10 g/

    32、kg,回收率达 72.5%88.6%。而GB5009.213-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中使用柱后衍生法,将贝类中的毒素用 0.1 mol/L 盐酸溶液加热提取后,过活化好的C18 固相萃取柱,液相色谱分离,在线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温度 50,激发波长 330 nm,发射波长 390 nm,STX 的定量限为 14.5 g/kg。国外也有用柱后衍生法进行检测,Garc 等21用柱后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 荧光检测法对食用受 PSTs 污染的贝类死亡的受害者的血液和组织进行了检测,检测出了 STX、GTX4、GTX1、GTX3、GTX2 和 GTX5,说明这些死者所食的贝类滤

    33、食过含这些毒素的藻类。柱后衍生法需要有特殊的衍生装置和荧光检测器,较柱前衍生成本高、稳定性差。HPLC-FLD 法定性能力比较差,操作繁琐,对前处理方法要求高,需要对衍生条件进行严格控制,检测成本高,同分异构体难以分离。2 2.2 2.6 6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能改善基质干扰,准确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弥补了液相色谱定性能力不足的缺点,还可对未知毒物进行筛查,适用于分析所有贝类毒素,在目前检测方法中最常用。PSTs 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反相色谱柱中无法保留,更适合用亲水性的 HILIC 柱或 Amide 柱检测。

    34、Coleman 等39使用弱阳离子交换在线 SPE 柱稀释并提取尿液,自动洗脱到 HILIC 色谱柱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STX 浓度为 16 ng/mL,NEO 浓度为15 ng/mL,并 在 尿 液 中 检 出 了 GTX1-4。Boundy等40建立了一种检测贝类中 PSTs 的 UPLC-MS/MS方 法,以 Acquity UPLC BEH Amide 为 色 谱 柱,MRM 模式正负离子同时检测,多种 PSTs 毒素回收率 达 28%107%,RSD 3%20%。Huang 等26建立了一种 UPLC-MS/MS 方法,可以同时定量检测贝类样品中 12 种麻痹性贝类毒素,以 TSK

    35、-Gel Amide-80 为色谱柱,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同时检测,该方法检出限为 1.03 10.65 g/kg,定量限为3.43 35.46 g/kg。这 3 类色谱柱都适用于分离亲水性物质,但 TSK-Gel Amide-80 色谱柱的固定相为氨基甲酸酯官能团键合的硅胶填料,在有机水相中更稳定,对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效果更优,在 PSTs 检测中被广泛使用。岳亚军等41建立了一种检测贝类中 11 种 PSTs的 HPLC-MS/MS 方 法,以 TSK-Gel Amide-80 为色谱柱,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MRM 模式监测,外标法定量,检测时间 13 min,检出限为 10 35 g/

    36、kg,回收率达 47.0%91.3%。UPLC-MS/MS比 HPLC 分离更好,分析时间更短,灵敏度更高,冯静等42使用 UPLC-MS/MS 法检测了贝类中 10种 PSTs,色谱柱同样为 TSK-Gel Amide-80 柱,在MRM 监测模式下正负离子同时采集,外标法定量,423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检测时间 21 min,检出限达 8 28 g/kg,平均回收率 82.5%115.1%,虽然与前者相比分析时间较长,但各毒素分离情况好,同分异构体也得到很好分离效果。因为缺乏合适的内标物,目前检测多采用外标法定量,但 Bragg 等15同样建立了一种在线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

    37、 串联质谱法检测人尿中的 STX 和 NEO,以 新 的 合 成 物15N4-STX、15N4-NEO 作 为 内 标 定量,STX 的检出限为 1.01 ng/mL,NEO 的检出限为2.62 ng/mL,显示了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PSTs 加和离子不稳定,很容易发生源内裂解,产生与其他待测目标物加和离子质荷比相同的离子43,如 C1、C2(母离子 m/z 476.1)极易裂解失去一个 SO32-,形成质荷比为 396.1 的离子,与 GTX2、GTX3 离子质荷比相同。PSTs 极性强,基质干扰大,同分异构体多且离子碎片一致,需要在色谱中实现分离,对人员和仪器设备要求高,且标准品价格昂贵

    38、而量少,这些情况对 LC-MS 分析都是挑战。3 总结与展望本文总结了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技术,多种前处理方法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回收率,减少基质效应,提高灵敏度。LC-MS/MS 方法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以准确定性定量。我国是贝类养殖大国,环境污染导致的赤潮频发使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海洋食品安全问题,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测也尤为重要,但我国在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1)由于毒素之间结构相似,极易转化,新型毒素很容易产生,需要了解麻痹性贝类毒素在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途径,建立同时检测多种代谢物的方法。2)由于贝类的非选择性滤食作用,贝类体内往往并不

    39、仅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一种成分,还可能包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多种成分,并且极有可能涉及腹泻性、神经性等其他贝类毒素,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包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和失忆性贝类毒素等的数据库,以便更好地对贝类中的毒素成分进行准确定性定量。3)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针对贝类样品麻痹性毒素的检验方法研究,而对因食用有毒贝类导致的中毒或死亡案事件中相关生物检材检验方法研究还相对空白。尤其是在法庭科学领域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提取检验标准,对案件的准确定性分析造成影响,因而急需在公安行业对生物检材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开发更为高效灵敏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手段,为法医毒物

    40、分析和司法审判提供技术支撑。参考文献 1 JAMES K J,CAREY B,O HALLORAN J,et al.Shellfishtoxicity: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marine algal toxins J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2010,138(7):927-940.2 方小衡.危地马拉麻痹性贝类中毒 J .广东卫生防疫,1991(1):76-78.(FANG Xiaoheng.Paralytic shellfi sh poisoning in Guatemala J .South China Journal o

    41、f Preventive Medicine,1991(1):76-78.)3 林金美,张水浸,王初升.一起与赤潮有关的贝类中毒事件的调查 J .海洋环境科学,1988(1):22-25.(LIN Jinmei,ZHANG Shuijin,WANG Chusheng.Investigationof a shellfi sh poisoning incident related to red tide J .MarineEnvironmental Science,1988(1):22-25.)4 陈锦钟,洪舒萍,蔡茂荣,等.一起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

    42、018,30(4):445-448.(CHEN Jinzhong,HONG Shuping,CAI Maorong,et al.Investigation of outbreaks of foodborne diseases caused by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J .Chinese Journal of FoodHyginen,2018,30(4):445-448.)5 MIA H,MARJA-LEENA R,MAARET K,et al.Verificationand quantification of saxitoxin from algal sa

    43、mples using fastand validated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12,880(1):50-57.6 冯春艳,梁琼,赵晓野,等.浅谈贝类毒素及其常用检测技术 J .食品工业,2020,41(8):270-272.(FENG Chunyan,LIANG Qiong,ZHAO Xiaoye,et al.Discussion on shellfish toxins and their

    44、common detectiontechniques J .The Food Industry,2020,41(8):270-272.)7 DELL AVERSANO C,HESS P,QUILLIAM M A.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 for the analysi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toxins 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5,1081(2):190-201.8 张松山,李庆鹏,靳静,等.麻痹性

    45、贝类毒素常规检测分析方法比较与研究进展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3):763-769.(ZHANG Songshan,LI Qingpeng,JIN Jing,et al.Advances inconventional methods of assay of paralytic shellfi sh poisoningtoxins 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2014,5(3):763-769.)9 FINCH S C,BOUNDY M J,HARWOOD D T.The acutetoxicity of tetrodotoxi

    46、n and tetrodotoxin-saxitoxin mixturesto mice by various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J .Toxins,2018,张,等: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刑事技术Forens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4242023 年 第 48 卷 第 4 期10(11):423.10 SULEIMAN M,JELIP J,RUNDI C,et al.Case report: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in Sabah,Malaysia J .TheAmerican Journal o

    47、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2017,97(6):1731-1736.11 汤云瑜,黄冬梅,蔡友琼.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 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6):29-34.(TANG Yunyu,HUANG Dongmei,CAI Youqiong.Study ondetection technology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 J .Qualityand Safety of Agro-Products,2020(6):29-34.)12 MUNDAY R,THOMAS K,GIBBS R,et al.Acute t

    48、oxicitiesof saxitoxin,neosaxitoxin,decarbamoyl saxitoxin andgonyautoxins 1 and 4 and 2 and 3 to mice by various routes ofadministration J .Toxicon,2013,76:77-83.13 GARCIA C,LAGOS M,TRUAN D,et al.Human intoxicationwith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clinical parameters and toxinanalysis in plasma and uri

    49、ne J .Biological Research,2005,38(2-3):197-205.14 任晓虎,胡盼盼,孙烨,等.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筛选石房蛤毒素毒性分子学研究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19(6):417-421.(REN Xiaohu,HU Panpan,SUN Ye,et al.Screening forsaxitoxin proteins using iTRAQ J.Chinese PreventiveMedicine,2018,19(6):417-421.)15 BRAGG W A,LEMIRE S W,COLEMAN R M,et al.Detecti

    50、on of human exposure to saxitoxin and neosaxitoxin inurine by online-solid phase extraction-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 .Toxicon,2015,99:118-124.16 孙烨,刘威,郑剑,等.20112014 年深圳市贝类产品生物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J .癌变 畸变 突变,2016,28(2):149-150.(SUN Ye,LIU Wei,ZHENG Jian,et al.Biotoxin ofshellfish product


    注意事项

    本文(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