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发现与建构:徐兆寿西部写作中的西部意涵及其表现——以《西行悟道》为例.pdf

    • 资源ID:618968       资源大小:1.40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发现与建构:徐兆寿西部写作中的西部意涵及其表现——以《西行悟道》为例.pdf

    1、第 卷第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N o 年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A r t sa n dS c i e n c e(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J u l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怡萱(),女,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王元忠(),男,甘肃甘谷人,天水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现当代文学研究.发现与建构:徐兆寿西部写作中的西部意涵及其表现 以 西行悟道 为例王 怡 萱,王 元 忠(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

    2、甘肃 天水 )【摘要】西行悟道 体现了徐兆寿对于西部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表述”,是近年来西部写作极为重要的代表之作.从家乡记忆到生态别叙到传统重释,从批判和对话到历史和想象到还原和建构,徐兆寿积多年学术思考和写作努力所进行的西部表达,不仅包孕了由西部而生发的关于文化传统和中国的丰富意涵,而且也示范了一个汉语书写者特别是西部书写者在当下语境所可能的方式和方法.其极富感染力的文字表现,于过去和现在、中国和西方、中心和边缘、历史和审美、理性和感性等复杂关系的张力营造之中,既体现了西部人以自己为中心的一种西部表达,中国人面对欧美中心的一种中国诉求,而且也反映了当下文化人面对现实诸多问题的人文情怀,是

    3、当代文学人对散文写作的一种新的探索.【关键词】徐兆寿;西部写作;丰富意涵;多样表现【中图分类号】I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 i s c o v e r y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m p l i c a t i o na n dE x p r e s s i o no fW e s t e r nC h i n a i nX uZ h a o s h o usW r i t i n g s T a k i n g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o faJ o u r n e yt oW e s t e r nC h i n a

    4、a sa nE x a m p l eWANGY i x u a n,WANGY u a n z h o n g(S c h o o l 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C u l t u r eC o mm u n i c a t i o n,T i a n s h u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T i a n s h u i ,G a n s u,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sa n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5、w o r ko f t h er e c e n tw r i t i n g so n W e s t e r nC h i n a,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o faJ o u r n e yt oW e s t e r nC h i n ae m b o d i e sX uZ h a o s h o us“r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r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W e s t e r nC h i n a F r o mm e m o r i e s o f h i sh o m e t o

    6、 w n t od i f f e r e n t n a r r a t i o no f e c o l o g ya n d t h en e w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 t r a d i t i o n,f r o mc r i t i c i s ma n dd i a l o g u et oh i s t o r ya n d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 t o r e s t o r a t i o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a s e do ny e a r so f a

    7、c a d e m i c t h i n k i n ga n dw r i t i n ge f f o r t s,X uZ h a o s h o use x p r e s s i o no fW e s t e r nC h i n an o to n l yc o n t a i n sv a r i e da n dc o l o r f u l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a n dC h i n ao r i g i n a t e d i nt h ew e s t e r nr e g

    8、 i o n s,b u t a l s o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h ep o s s i b l ew a y sa n dm e t h o d so f aw r i t e rw h ow r i t e si nC h i n e s e,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o n ew h ow r i t e s a b o u tW e s t e r nC h i n a i n t h ep r e s e n t c o n t e x t I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c o m p

    9、l e x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o f t h ep a s t a n dt h ep r e s e n t,C h i n aa n dt h eW e s t,t h ec e n t e ra n dt h eb o r d e r,h i s t o r ya n da e s t h e t i c s,r e a s o na n de m o t i o n,e t c,t h e i n f e c t i o u s t e x t 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i sb o o kn o t o n l ye m b

    10、 o d i e s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p e o p l e i nW e s t e r nC h i n aw h or e g a r dt h e m s e l v e sa s t h e c e n t e r o f t h ew o r l da n d t h e a p p e a l o f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f a c i n g t h ew o r l dc e n t e r e db yE u r o p ea n dAm e r i c a,b u t a l s or e f

    11、 l e c t s t h eh u m a n i s t i c f e e l i n g so f i n t e l l e c t s f a c i n gc u r r e n tp r o b l e m s a n dan e we x p l o r a t i o no fp r o s ew r i t i n go f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l i t e r a t u r ew r i t e r s K e yw o r d s:X uZ h a o s h o u;w r i t i n g so nW e s t e

    12、r nC h i n a;v a r i e da n dc o l o r f u l i m p l i c a t i o n;d i v e r s ee x p r e s s i o n在为 西行悟道 所写的题为 总归西北会风云 的 自序 中,谈及 西行悟道 一书写作的由头,作者徐兆寿特别提到了他读博的导师陈思和,并深情回忆道:“他曾对我说,中国的西北,有辽阔的山河,那里装满了伟大的悲情和历史故事,是能产生伟大作品的地方.很多时候我在想,我其实是应了他的这句话回到西北的,或者说从上海重新回到兰州的.”这段话提示了这本书阅读的某种可能的路径:西行悟道 是一本为西部所写的书,是他从 荒

    13、原问道 开始的西部系列写作的一个重要成果.评论家李敬泽因此以为:“西部 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方位性,在 年代以来的中国,西部书写曾一度大规模兴盛现在则有了新的历史和现实方位,一方面是现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也有了 一带一路这样一个中国对世界的新的构想.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和构想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以一种新的主体位置去认识西部和书写西部.多年来,我们也看到中国西部的作家们逐步获得了越来越自觉的文化自信.在这方面徐兆寿的书写可以说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代表.西行悟道 是对西部历史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

    14、新的书写.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一种一般的史书、一般的历史散文的方式,而是在新近获得的新的历史自觉、历史洞见的视野里,重新认识、重新讲述西部.”毫无疑问,西行悟道 是徐兆寿西部写作的新的代表,这“新”从生发的背景上,在种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中,不少人都进行了分析和界定,然而将这种“新”和西部加以链接,具体到西部之新 也 即 李 敬 泽 所 讲 的“重 新 认 识、重 新 讲 述 西部”之时,许多的表述也便表现出了种种程度不一的模糊,因此,围绕 西行悟道 文本,具体探讨徐兆寿西部写作的西部内涵和写作特点,由是也便成为了徐兆寿写作乃至当下西部写作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学术话题.一、徐兆寿西部之“西”内涵的价值

    15、分析一己生活经历和生命经验的真诚书写,同时又承载了一个富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在古今中外不同关系交织中立足当下现实所进行的诸多自觉的文化反思,徐兆寿西部写作的西部内涵,因此自然便有了多样的层面和构成.(一)家乡记忆和族谱追踪黑 格 尔 曾 说:“你 走 吧,你 走 不 出 你 的 皮肤.”其话语所指,是讲一个人成年之后的自觉行为,虽然表面看起来都是对于自身原有经验的种种突破,但是不管他做了怎样的突破,如果深层去分析,实际上却都可以看到来自于他生命底质的生存经验对他所施加的必然影响.徐兆寿是武威人,武威别称凉州,岁第一次出远门之前,他的生活和经验世界,完全囿限于他的家乡.这种囿限不仅内在规约了他做

    16、人做事的特点,而且也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题材.去上海读博之时,有感于上海人的优越,同时也清楚西北人因为落后而一贯被人所忽视的现实情状,有朋友曾叮嘱他:“你到上海后,一定要说西部是如何落后,上海是如何富有,上海人就会帮你.你不能表现出你比他们高傲.”但是无论生活怎样教训,徐兆寿却发现自己始终难以(或者说不愿)改变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他倔犟地表示:“但我做不到,我总是想挣钱邀请朋友吃饭聊天,就像在西北的城市兰州那样,我们坐在黄河边,吹着风,唱着歌,喝着酒,吃着烧烤,直到醉去.”且因此加固了他对家乡的感情,他说:“在上海,倒是十分想念我的大西北,就好像是中国的乡村,是中国乡村后面的神秘之地,

    17、是我们童年流连忘返的荒野.”荷尔德林曾说:“人类的出路在于重返故里.”人类如此,作家更是,梳理作家们的写作史,可以清晰地发现,背负自己记忆的大地山河、草木四季,家乡始终是一切优秀作家写作的精神原点.走了很多的地方,读了很多的书,思考了很多的问题,于写作的视域回视自己的凉州之时,徐兆寿首先想起的是和家乡相关的许多生活实体的记忆:浩瀚的沙漠,无边的戈壁,荒芜的古道,吃草的羊群,行走的驼队;乡村,小镇,田地,牛肉,羊奶,西瓜泡馍,水缸里捞出含在嘴里的冰块,甚至那些极端的天气,例举如沙尘暴来临之前的风 “本来晴朗的天突然间刮起了一阵风,刹那间,那阵风便带来了更大的一场风,一下子把街上吹乱了.接着,所有

    18、的人都像战争期间那样突然间忙乱地收拾着往家里跑.我看见年轻人都纷纷骑着摩托车,裹着军大衣,在街上拼命按着喇叭,喇叭声响彻一片,使街上更乱.我看见风把那些小商小贩们的摊点掀翻,瓜果滚满了街道;把那些店商们摆着的锅碗瓢盆一脚踢翻,任凭小贩们满街乱拾;把孩子的双眼突然吹瞎,与母亲分离,呼喊声凄厉一片.然后,风把街上所有的自行车都踹翻,把各种纸做的、塑料做的东西扔到空中,四处乱飞”;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人,神秘传奇的祖父,慈祥仁义的奶奶,暴躁的父亲,忍耐的母亲,远方的姑姑,箭一样飞跑的弟弟,贫穷、劳累但是热爱着诗歌的朋友邱兴玉们,得道的高僧和往来的旅人,等等.它们和他们共同构成了徐兆寿家乡记忆的内容,也成

    19、为他西部认知和思考的最具体的由头和材料.不过,在介绍徐兆寿有关家乡的书写之时,有一种表现需要读者特别予以关注,那便是他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将现实的空间存在进行纵深的时间处理,从而将身边的人物特别是自己的家人引向历史的深处,于家族族谱的辨认之中,追溯同时也呈现家乡血液中流淌的精神和文化基因.回到家乡,在对和生长相关的生活记忆进行描叙之时,将“乡”具体到“家”,同时也将“家”由家到乡、由乡到国地扩展出去,于现实生存的困顿反省之中,徐兆寿也便心怀了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的焦虑.先是通过五姥姥的讲述,他初次知道了“你们家又不姓徐”的说法;而后又通过祖母的信佛、父亲的煞气和母亲的讲述,使他知道了很久很久以前,

    20、他的太爷爷领着一家族的人由凉州经金昌去了遥远的新疆.他由此踏上了家谱追踪的路径,开始是去新疆巩留,目的比较具体,希望寻找姑妈一家,借此连续血肉谱系.而后便渐渐精神内化,希望弄清楚武威人何以会感觉遥远的新疆比较近而较近的兰州却相对远的问题,也不断在一些历史研究的信息中发现自己身世的谜团:“如果我们的祖先是武威人的话,他们先秦时的先人就是月氏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开始从一位汉民倾向于自己是一位匈奴的后代.我向往在马背上狂饮高歌,刀剑纵横,心藏正义”;“然而,现在,我突然觉得月氏人、匈奴人甚至乌孙人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别的人都走了,我还站在它的面前.一刹那间,我真的有一种与它像是失散多年的

    21、兄弟般的感情涌出.我从来没有对哪一种动物产生过如此的情愫.顿时,我确认自己的血液里一定有游牧民族的血统,也许我就是月氏人的后代,也许就是匈奴人的后代,也许,我就是乌孙人的后代.我是来寻根的”.至此,作者的意图也便至为分明,家乡记忆也罢,族谱追踪也罢,他的故乡书写,说到底不过是希冀建构他的精神谱系,为他的心灵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的文化原乡.有评论者因此以为:“与有些作家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西部描写不同,徐兆寿是把整个的情感、信仰乃至生命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他把自己对西部大地的诚挚厚重的爱恋深深地浸透融入抽丝剥茧般的逻辑叙述中,火热的情感在冷静的文字下涌动,摄人心魂,他是真正的 西部大地之子.”(

    22、二)地理描述和生态别叙从标题上去看,徐兆寿西部的书写,其中的“西部”之“西”,有两个极为突出的地理符号:一个是凉州,一个是昆仑.前已述过,凉州是他的原乡所在,是他生活了 年的地方,不仅生成了他对于生活的最初经验,而且也构筑了他对于世界的基本看法,他曾多次说过,他是从凉州出发,开始对世界进行理解的.缘此,他对于凉州的描述,一方面是行政、地图的.他说:“在上古,凉州是从雍州开始说起,东至大同,包括今天内蒙古、山西、山西、宁夏的一部分,西至流沙之地的敦煌乃至天山,南至甘肃天水、青海西宁,北至大漠,凉州是其中心之一.在中古,凉州主要指河西走廊,其中心在凉州,东至兰州,西至敦煌.敦煌只是凉州文化西边的码

    23、头.而在今天,凉州主要指以武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我们今天所讲的凉州是放大了的武威或古代的姑臧.”于此行政、地图之凉州,具化于个体的感性经验,他动情描述说:“这时,一队骆驼从北方缓缓走来,穿过巨大的太阳轮廓,向着凉州城缓缓走去,形成记忆中的剪影,也与无数摄影作品在漫长的记忆中复制、粘合重新勾勒,永远变动不居.”另一方面,则是历史和文化的.他说:“渡过黄河,往西之广阔山河,皆为凉州地域.”“凉州,原是一个行政地区,但慢慢地,它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向着四方化之,四野便是凉州文化的属地.东至兰州、靖远,南至青海,西至新疆,北至大漠边缘.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凉州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概念或文化地域.”且以为:

    24、“在北宋之前,甚至到了蒙元时期,中国面向全球发展的路径还是古老的陆地.古丝绸之路是重要的历史向度.顺着这个路径往后看,凉州及其广阔的河西走廊便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地区.”相较于凉州,徐兆寿对于昆仑给予了更多的笔墨.于此偏爱,西行悟道 书之 自序 里他有整体的说明,他说:“博士毕业后回到西北,我便把自己的目光和行动毫不犹豫地锁定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且不再向东,而是一路向西,向古代走去.那里是天地间最高的楼宇:昆仑.”并将这种说明具化于 西行悟道 一书的写作之中,不仅专列了第五辑,直接起名“寻找昆仑”,而且也将“寻找昆仑”的主题内化于整部书甚至这一时期他有关西北的所有表达之中,文字塑形他对于西部并及

    25、其后的古中国山川地理和文化文明的认知.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他说:“从卫星地图来看,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若从古人的角度来讲,这就是天之下都,是以昆仑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再看小的区域,就是整个昆仑山脉,它是黄河的源头.堪舆学家所讲的太祖山就在这里,太古地气顺着祁连山和其南部的诸山一起向秦岭泄去,再向三方射去.这是古地理 心 法.这 就 是 山 海 经 中 昆 仑 所 在 的 区域.”以此为据,参照 史记 晋书 括地志 后汉书 等古史书有关昆仑山的描述,

    26、将昆仑与中原内地连接,从伏羲开始创世神话的昆仑到柴达木盆地到湟水地区,再顺黄河到达洮河流域并四面扩散至天水秦安等地,从昆仑山到祁连山经北部草原到河西走廊到永靖靖远到兰州再到天水,不同的两条路线,连带出诸多的区域和文明遗迹,徐兆寿以为顺此路径便基本可以还原出一幅古中国西北方图志,重建一种有关西部的表述.在对借凉州和昆仑为关键标点而进行的西部地理的历史重绘之中,读者可以清晰发现,其中蕴含了某种分明的历史变化或者动态意味:一方面,徐兆寿以为,所谓的西部包括它具体的名称所指,在文字的叙述之中其实一直都是变动着的,且每一次的变动,其间都隐含种种复杂的力特别是文化之力的运作;另一方面,他反复提示,伴随历史

    27、描述的不断变动,从辉煌到式微,从中心到边缘,从繁华到荒芜,与青绿、精致、高度人工化的内地特别是江南生态的秀美不同,荒凉粗犷的西部因此也便显现出了某种别样的生态之美.在 荒芜之心 这一节的文字中,历数人世沧桑的同时也不断通过了解和思考将西部进行审美升华,作者先是交代了对于西部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审美感知.他说:“我们行走的这条小道据说也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一条小径,从汉唐到明清,僧侣、胡客、商贾、土匪不断地像时光的黑影一般闪过,就像空中的飞鸟一样划过,留不下丝毫的痕迹.偶尔能看见一棵或两棵最多也就三棵树立于浩茫的天地之间,孤独,悲壮,然而也平凡,渺小,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想起庄子笔下的那棵无用之树

    28、.中途,忽然有人睁开了眼,说,太荒凉了.我却在心中说,太美了.”这种美的触动,源自于他个人情感深处的生命认同,他说:“在听那首歌时,我便觉得整个大西北都是荒芜的戈壁、沙漠,一个村庄都看不见,一个生灵都看不见,突然间,父亲出现了,女儿出现了,大都那样古老而孤独.有好几个夜晚,我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而泪水 在 我 四 十 多 岁 的 老 男 人 的 脸 上 纵 横 汪洋.”但更为他健全的审美认知所支撑,他分析说:“世界上很多人认为,只有绿色才是人们需要的生态,是真正的生态,而戈壁、沙漠不是生态,是荒漠.”但这其实是不对的,且不说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一种具体的生态对于人类的意义原本就是变化的,有害还是

    29、有益只能具体问题具体看待,而且,从更深的层面去看,戈壁、沙漠不仅仍然是大自然的一种基本存在,而且还显示了种种生命所需的更高的精神意义.比如信仰的意义,他说:“四十岁以后,我就不再陶醉于青山绿水了,而是倾心于荒漠.我看见戈壁、沙漠以及那些光秃秃的山梁时,便格外亲切.我不再认为青山绿水是生态,而荒漠就不是生态.荒漠是另一种生态.世界上的信仰多是诞生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犹太教如是,伊斯兰教如是,佛教亦如是.海拔越高的地方、荒漠化程度越高的地方,信仰就一定更坚定”.比如虚无的意义,他说:“生命中必须有一块地是荒芜的,它不是供我们来用的,而是供我们实在的心休息的,供我们功利的心超越的,供我们迷茫的心来问

    30、道的我们那颗现代之心就深藏在荒芜之中,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呵护.”他所说的,其实就是西部的荒芜所显现出来的别样的生态之美,为了这种感知也是认知,在一系列有关西部的写作中,他叙写了诸多别样的山川和奇异的景观,比如倒流的河水,不融的冰雪,内地难以看到的风和墨一样黑的夜晚,以及土地之上不同寻常的动植和人事.对于徐兆寿这类别样生态之美的书写,学者杨天豪以为,其自鲁迅写作的“大力”和沈从文写作的“野性”追求而来,不仅体现了“一种野性的精神之美”和“作者所推崇的一种阳刚之气”,而且还表现了作者迥然有别于艾略特等西方现代主义的 荒原 书写的美学追求,作为一个由“荒蛮之地”所从出的人对于西部独特的生命感知和经

    31、验认同,“体现出了“对 荒凉 和 荒原文化 的反向审美”.(三)传统重释和文化新解将空间时间化处置,于历史的深情回眸之中,徐兆寿笔下所写的家的西部和地理的西部由是也便自然置身在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构成之中,具有了一种更为重要的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西部.谈到自己从 年开始的西部写作,在 西行悟道 一书的 自序 中徐兆寿说:“这十年,我是从上海、北京往西走,先是回到兰州,然后从兰州再往西走,向古代的西域如今的新疆和中亚走.丝绸之路是我的写作和研究路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另一条副线.”诚哉斯言!从传统文化出发,紧扣丝绸之路这条主线,确乎可以理解徐兆寿 西行悟道 以及整个西部写作的关键.首先,结

    32、合科学史、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诸多研究成果,通过阅读和带领学生写作 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丝绸之路上的移民 丝绸之路上的诗人 丝绸之路上消失的民族与王国 等书,在将丝绸之路不断向前推进之时,以昆仑山为中心,追溯和整合世界主要文明形成的传说,徐兆寿不仅逐步发现:“一次次的阅读和写作告诉我,它的确不仅仅是丝绸之路,还有很多条路,比如陶器,比如玉石,比如神话,比如信仰”;而且进一步推论说:“我们由此便可以得出一个苍茫的结论:中国的西北方,昆仑所在的地方,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端之地,同时也是上古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之地.中国的上古文明乃至汉唐文明,每一次的文明再造都与从那里接受的文明离不开,而每一次的文明再造同时也

    33、是集当时文明大成的结果.”据此,将古老的神话如女娲补天、伏羲画卦、西王母传说等,和诸多考古发现并 易经 山海经 等古文献及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理念等加以贯通,他遂以为古老的西部特别是昆仑神话,极有可能是人类诸多文明的初始源头,且在其后高原和内陆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青藏高原上的神话和文明在为中原文明输送基本大法,如 易经 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自然之道和文字等,还有祭祀用的玉石,也就是说,游牧文明的智慧被农耕文明继承了下来.另一方面,中原文明也把丰富的物质文明向高原上输送,翻过帕米尔高原和伊朗高原,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次,确立中原王朝和高原少数民族交往框架,于王朝不断的西域征服和高原

    34、相应的中原进犯的张力故事的讲述之中,一方面,通过王朝马蹄的踏歇,如周穆王的的西巡、汉武帝的西征等,带动儒道的西行作为,在历史的考辨和战争的重叙之中,彰显武威和敦煌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平台的作用,将老子和孔子的声音不断传播于西域荒芜的人心,说明在特殊的战争时期,儒道正统文化在西部别样的传承和弘扬.如张轨的凉州初治,总述张轨遵从大儒皇甫谧教诲,以儒家之理念进行地域政治统治之后,又从“举贤良”“办学校”“收容中原及关中流民特别是士子”“大兴文化建设”和“经营西域”五个层面,在 凉州之问 一章的书写之中,徐兆寿进一步具体分述了张轨的实际行政作为,确证了陈寅恪于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对凉州于魏晋乱世之时所

    35、发挥的文化保护功能的强调.陈寅恪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他的论述是立于中原而进行的,所以从儒道正统谈“河西遗传”在战争中断期所发挥的“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之功用.徐兆寿极为推崇陈先生的过人之论,但和陈先生不同,他言说的立足点不在中原正统,而在于西凉别流,意欲以西部为主体,审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主体作为.另一方面,借助西来的商队和胡人,在对种种西域宗教和文化如萨满教、景教、伊斯兰教及长生天、巫术等的梳理过

    36、程之中,徐兆寿事实上不断在强调西部特别是凉州在佛教东进过程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从吕光的迎取鸠摩罗什开始,到鸠摩罗什 年滞留凉州的翻译和传播佛教,到姚兴的再次迎取,到鸠摩罗什和佛教由此而不断地东进,到一路的凿壁造佛如麦积山石窟的出现,到长安的佛教翻译和自此而后的佛教兴盛,在 鸠摩罗什 一书中,徐兆寿围绕鸠摩罗什这一人物的塑造,从佛教西来的影响和中国接受的本土化两面,对于佛教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交融汇通做了非常充分的表现.西行悟道 重点虽不在此,但通过敦煌、凉州和麦积山,其对于佛教和西部甚或整个中国的关系还是进行了非常多的表现.“从魏晋时期至唐代开凿的那些关于佛教信仰的伟大工程,在今天看来真是不

    37、可思议.沿着古丝绸之路,然后遍布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的广大山川,敦煌莫高窟、凉州天梯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悬空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及乐山大佛佛的伟大形象随处屹立.”他这样的审视,是对西部的别一种描述,揭示了儒道之外佛教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构成之一的历史本相.再次,就是深入到中原和西部各民族交往关系的细部,在一次一次有关西征和东进历史的文献梳理和想象还原之中,通过自己的西部书写,更换一种眼光,借助于英雄的西部史诗的重叙和诗人边塞诗词的吟诵,寻找藏匿于历史和民间深处的血性和浪漫,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激活同时更为伟大中华的复兴注入活力.天马的寻找、匈奴的悲歌、胸怀大略的汉武帝、坚毅的张骞、少

    38、年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玄奘、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李益等一个接一个的边塞诗人,还有常书鸿、昌耀、海子,等等,在对自然的西部及其相关的历史的西部深情的文化讲述之中,于各种文献和吟诵的间歇处,徐兆寿努力挖掘的,其实就是在儒道、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民间古老的信仰碰撞之中所存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气,以及未曾被现代文明所完全侵蚀的华夏原生态文化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将民间和正统、历史和传说、文学和历史及哲学打通.近些年来,徐兆寿一系列的写作,如 鸠摩罗什 丝绸之路上的使者 丝绸之路上的诗人 往事如风 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王国 以及不少长篇文化随笔等,其目的都在于矫正人们有关中华文明因为地理的

    39、封闭而自给自足的认知错误,别构一种叙述,充分说明“中国古代诗中通过丝绸之路和北方草原之路与中亚、西亚等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始终在参与着历史上的全球化运动”.“从 鸠摩罗什 到 西行悟道,徐兆寿的创作向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把自己的目光和行动毫不犹豫地锁定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一路向西,向古代走去,向天空走去.作者在思考和尝试回答 什么是西部 时并不是局限在当下,而是逆时空而上,回到历史与传统中去,时而仰望,时而俯视,用一种极为纵深的方式分析观察 西部精神 的基因与密码.”是的,将审视的目光锁定于古老的丝绸之路,回到历史与传统中去,分析观察“西部精神”的基因与密码,评论者陈长旭的表述抓住了问

    40、题的关键,较为清晰地说明了徐兆寿西部写作西部构成的深层文化内涵,二、徐兆寿西部之“西”表现的方法批评从家族记忆、地理生态和文化传统出发,对徐兆寿西部写作所蕴含的种种内容的梳理,可以说明其西部作为对象的具体构成,告诉人们他所讲述的西部“是什么”或者“有什么”.这样的解读很重要,是对徐兆寿西部写作进行具体价值判断的必要前提,但却并不充分,在揭示了徐兆寿西部写作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之后,回到文学自身,另一方面的问题,他的西部是如何被审视的?同时是如何被呈现的?也便同样显现出了它们另一维度的重要性.(一)批判与对话在介绍他以 西行悟道 为代表的西部写作之时,徐兆寿曾反复强调空间距离特别是精神空间距离对于他

    41、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他说:“从哪里向西行?我原来以为是从兰州往西走,后来就发现不是,是上海和北京,更多的是上海.”“没有那几年在上海的学习,我就不可能站在远处看西部,也不能深入地思考西部,并不断向东部的人们回答何谓西部.”上海或者说走出去的远处何以能够让他返身西部并不断思考和理解西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深入作者著述的深细之处,他成长过程中批判能力的不断提升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换句话讲,也可以说他的“西部”应该就是在他具体的批判中发现和生成的.这种批判有两个主要的构成层面:其一,是对“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中心”的批判.在其西部写作的不同地方以及和西部相关的多种表述

    42、之中,徐兆寿反复提到了以现代化程度特别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考量依据,在有关文化和文学的发言之中,中部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对于西部的轻视.他说:“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谈陆路丝绸之路可能埋藏着我们民族复兴的梦想时,我听到了嘲笑声.不止一声,是一片.来自沿海,来自现代性,来自工业.那些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的学者们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们对西部的认识,仍然拿着从西方学来的那些东西向西部布道时,我看见他们的眼光从未超过天山、从未看见那块巨大的欧亚大陆,我就知道,他们没有资格去谈丝绸之路.”他由此不禁愤怒和悲哀:“兰州自命为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可谁认你这个中心?它仍然是北京眼里的边地,是上海人心中的荒地,是广州人心中

    43、的沙漠.直到 年的时候,我在上海仍然碰到有人这样问我:那么那儿有电吗?我忍住些许的愤怒说,没有,我们还点着煤油灯.他又问,你们还骑着骆驼上班和上学吗?我就笑着说,不是,我们骑着猪,骑着豹子.他更好奇,真的吗?我没有回答.他又说,你们是不是还是几个人穿着一条裤子?我无言了.”但也由此,通过更多的阅读和思考,他逐渐清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世界从来都是如此,这就是势.抱怨和愤怒是无效的,你必须重新寻找新的支点,从而确立你的世界观.你不能被别人的世界观所覆盖.于是我明白了张承志为何那样愤怒,明白了为什么他要以西海固为自己世界的中心,而不是以北京、上海或者纽约、巴黎为中心.”心里想清楚了,从向东的现代化

    44、寻找毅然转身,他便不再向东,而是顺着周穆王、老子、汉武大帝、张骞、霍去病和边塞诗人的行踪,不断西行,经长安、天水、临洮、兰州、凉州、敦煌而至北部草原和西部高原,直至昆仑,逆时而上,溯源于文明的发源之地,通过玉、陶、丝绸和佛教等,重建一种全新的文明叙事.其二,是对“欧美中心主义”的批判.对于“中原中心”或者“发达地区中心”追本溯源,其更深的驱动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欧美中心”理念.中国由古代进入现代,其现代化的追求,模板即是曾战胜我们的欧美列强,因此,从“师夷之长以制夷”开始,西方诸多的现代经验也便成为了我们现当代历史建构的不二法宝.进化论,竞争观念,科学和经济,强者话语,等等,立足于这样一套异质

    45、的话语表述,徐兆寿在对相关的西方文明史著述的了解之中,注意到了中国经验被人为忽略的事实.他说:“年,我在给学生上西方文化史时,曾经打开过若干本关于世界文明史的书籍.几乎没有一本是中国人写的,而且写得最好最通俗的书是欧美作家或者学者写的.”由此所导致的问题,不仅是在世界文明史的讲述中西方对于中国文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忽略或轻蔑,而且还包括我们自己的学者对于自己曾有文明和文化的质疑和否定.这是不对的,既不符合历史的具体事实,而且也无助于民族的复兴,所以,对自身经验进行沉痛反思,同时也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他呼吁人们从西部的重叙开始,在古今和中西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重建新的文明史.他说,“在此,我要告

    46、诉曾经与我争辩的朋友们,我不是与你们为敌,而是与你我心中都曾有或正在有的欧洲中心主义情结而斗争.有人问为什么,我说,为古中国的尊严,为我们自己的尊严.我在黄河以西的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几十年,我也曾经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对传统进行过批判.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我们并未得到自由,并未得到我们想象中的信仰,相反,是虚无,是怨恨,是无边的孤独.是命运让我重新踏上古中国的路程,向西,去寻找儒家、道家的脚步,向西,又迎接从西来的佛教.我知道,我们也应该像汉唐时期迎接佛教一样去迎接欧美的文化,然后将中国原有文化融为新的世界文化”.学习、了解之后的批判,批判之后的对话,通过积极的批判和对话,“西行悟道 也便在更

    47、大的历史和文化视野之中,从文化融合的立场出发,反思欧洲中心主义、中原文明中心说,重新勘定和阐释西部的历史文化及其精神价值,广博汲取世界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力图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体现重绘文化地图的情怀与理想,开创了具有批判精神的大文化散文格局”.学者们从文化融合的视域出发,对于徐兆寿 西行悟道 一书中表现出的“重新勘定和阐释西部”动机的解释,应该说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他西部表达的新的变化和特点.(二)历史与想象一般人的理解中,西部更多表现为一个空间概念,但是从地理的西部到意义的西部,通过自己的写作而表现西部之时,徐兆寿却有意识将空间的西部进行了历史化的处理,让它深陷于时间发展的变化,体现各种文化

    48、碰撞的内涵.为古中国辩护 草原往事 匈奴远去 或者 鸿蒙开启 寻找昆仑,打开 西行悟道,沿着目录上的标题一路看过去,读者能够发现,徐兆寿对于西部的言说,更多是要将它与时间联系起来,在历史的梳理和磨洗之中重现西部的辉煌,寻找中华文明的精神和元气所在.以书的第一辑 问道荒原 的写作为例,文字的表述先从作者小时候的经历说起,引出驼队经过家乡的一条小道.然后将这条小道和河西走廊西段的弱河、和弱河所积聚的居延海连接起来,用以推论“你不得不相信,额济纳旗成为匈奴发家时的首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在整个河西走廊绿洲以北,确实也只有这里有如此广阔的水域.上世纪在这里出土的汉简,像是专门从地下站出来证明这里曾

    49、是繁华的要冲”.然后再转到他的上海求学,介绍在再一次梳理西部文学之时,他发现现代思维登陆中国之后在一路西进的过程中,遭遇了来自民间原生态文化的有力回击,并将他和整个西部写作特别是昌耀、杨显惠和张承志的写作联系起来,于和时代主流迥然有别的西部写作以及文化的异质属性和品格的擦拭之中,不仅说明“从中国西北开始向西方不断延伸的古丝绸之路.先是亚洲,越过帕米尔高原,向着黑海,然后深入整个欧洲和非洲”;而且进一步将它与山丹军马场联系起来,在种种文献和考古的梳理和考辨之中,结合个人和家族的无意识记忆,将丝绸之路进一步民间化、历史化为更为久远的彩陶之路、玉石之路、天马之路、信仰之路等之时,他最终明白了“我所要

    50、面对的是荒芜很久了的丝绸之路的浩荡长河,是逆流而上.这条荒芜的大河,是中国在南宋之前甚至说是明代之前一条辉煌的精神之路.一路向西,海拔慢慢升高,而信仰也越来越纯.在那里,你先是发现在几次政治运动中仍然被保留下来的民间文化和信仰,萨满教的影子随处可见;然后你会发现世界文化的几条大河都在那里汇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家文化、道教,它们在西北的边陲之地被命运之神保存着,涌动着,在民间焕发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待着厚积薄发的新的文化的命运;最后,你会在昆仑之丘发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那里延伸了西王母和创世神话,而据朱大可研究,那也是整个世界神话的创始地”.他说:“我忽然间明白,天马已经活在历史中了,


    注意事项

    本文(发现与建构:徐兆寿西部写作中的西部意涵及其表现——以《西行悟道》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