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方形象重构的框架语义学视角——以贵州特色小吃英译为例.pdf

    • 资源ID:616310       资源大小:5.62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地方形象重构的框架语义学视角——以贵州特色小吃英译为例.pdf

    1、地方形象是中国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译路无坦途,地方形象的对外自塑面临语言和文化阻隔,需要多维度、多方位地探索灵活的翻译策略。框架语义学强调语言与认知、语言知识与百科知识的连续性,可望为实现翻译的灵活性提供参照。本文从框架语义学基本思想出发,阐释了框架何以从语言组织和认知建构两方面为贵州特色小吃英译提供可靠的翻译资源,并据此提出地方形象外译的可循之策:合理调整框架一侧显关系、框架替换和框架重构。本研究将进一步扩宽框架语义学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和译员培训带来一定的启示。关键词:中国形象;认知翻译;框架语义学;地方小吃英译中图分类

    2、号:H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48 9 1(2 0 2 3)0 2-0 0 6 6-11Applying Frame Semantics to City Image Reconstruction:A Practical Example of C-ETranslation ofGuizhou Local SnacksAbstract:Local image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Therefore,itsreconstruction bears great significance.T

    3、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in this process;yet currentstudies have little to say on this issue.Given th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barriers,translating localimage requires more flexible methods,which can be greatly facilitated by frame semantics,a theorytaking seriously the relevance between langu

    4、age and cognition,as well as the continuity of linguisticknowledge and encyclopedic knowledge.Focusing on the C-E translation data of Guizhou localsnack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expanding translation resources for translators from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哲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 2 BY

    5、Y070);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唐诗意义建构的转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GWCXXM-006)的部分成果。作者简介:肖德铭,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姜伊铃子,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口笔译研究用本文:肖德铭姜伊铃子2 0 2 3地方形象重构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自一一以贵州特色小吃英译为例【J.语言教育,(2):6 6-7 6.67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 organization and cognitive structuring.Furthermore,three viable strategiesof tran

    6、slating local image are proposed,namely the adjustment of frame-profile pair,the choice ofalternative frame and the reframing in foreign context.The study will shed new light on the applicationof frame semantics,the transl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and the translator training.Key Words:China s n

    7、ational image;cognitive translation;frame semantics;translation of localsnacks1.引信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国家形象在海外的精准塑造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当下国家层面的重大对外方针。近年来,国家形象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视角和方法呈多学科融合态势。现有研究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各个阶段均有涉猎,体现了“话语、译介和传播研究的三足鼎立”(张威李婧萍,2021:35)。作为话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翻译无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黄友义,2 0 2 1),然而与话语和传播研究方面的丰硕成果相比,翻译与

    8、中国形象建构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胡开宝李鑫,2 0 17)。实际上,不管是国家形象还是地方形象,其建构和传播、自塑和他塑都少不了翻译活动的直接参与。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子课题,地方形象的建构、传播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专门针对地方形象建构的翻译研究则更少。现有的零星研究主要从文化或语言层面进行宏观探讨,提出相应的原则和策略(杜可文,2 0 17;钟海萍,2 0 19;邓庆环潘立新,2 0 2 1)。和国家形象一样,地方形象也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此外,其偏离标准文化的异质性也是对外译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表明翻译与地方形象研究的关注点应超越逐字逐句的翻译,注重翻译的认知建构过程。作为当前翻译

    9、研究前沿的认知翻译学注重从认知层面,借助识解、隐转喻、概念整合、范畴化等认知操作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转换问题。而与上述认知操作相比,框架语义学更加兼顾了语言结构和认知表征,强调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连续性,这为系统性解决翻译中的形义关联、语码和文化转换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就其对翻译研究的潜在价值,国内外在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方面均有过诸多论述(如汪立荣,2 0 0 5;刘国辉,2 0 10;贾红霞李福印,2 0 2 1;Rojo,2 0 0 2;Bo a s,2 0 13等),但笔者认为该领域仍有继续挖掘的空间:一方面,认知框架可为翻译提供语境充实并补充大量隐性知识,但其对于译语产出阶段的

    10、句法驱动作用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另一方面,学界对其在地方形象域外传播中的潜在价值还未有过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出发,以贵州特色小吃英译为切入点,探索地方形象重构的可行之策,旨在继续拓展框架语义学的应用翻译价值,进一步推动多民族、多文化地区地方形象的自塑和海外传播。68相比其他发达省份,贵州在海外形象建构方面起步较晚。直到今天,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在对贵州的报道中仍高频使用“theland ofmystery”这样的措辞,可见外界对其地方形象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过去十年,贵州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到这个西南山地省份。从国家对贵州发展的定位来看,民族

    11、文化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的多元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饮食传统的独特性成为贵州地方形象的关键字眼(参见江晓敏唐磊,2 0 2 1)。从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上以贵州为主题的热门视频来看(参见刘岩等,2 0 2 1),独具地域和民族风味的特色小吃已然成为海外游客管窥贵州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可见,如何有效译好特色小吃名及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将直接影响到贵州地方形象的重构质量。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语言结构层面总结小吃名命名规律,再从英汉语言对比层面总结翻译方法,研究视角涵盖了功能和目的论、文化翻译、跨文化交际、接受论、生态翻译论、关联理论(如孔倩茹,2 0 12;陆玉梅,2 0 18 等)。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翻

    12、译产品入手,对翻译过程关注不够,缺少对小吃名翻译理据性的认知阐释;更未就地方形象的对外建构提出可行之策,这为本文从框架语义学视角进行探索提供了空间。本研究将重点探究两个问题:地方形象的重构有无框架理据性?框架语义学如何助力地方形象的对外译介?2.框架语义学概述框架语义学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arlesJ.Fillmore于2 0 世纪7 0 年代末提出,它上承格语法,下接构式语法,是对当时主流的语义清单论和真值条件语义学的直接挑战,使语义描写由关注语言系统内部的关联性转向基于理解和经验的概念关联性,为后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百科观、词法句法连续统思想奠定了基础。框架语义学被定位为理解的语义学(Fi

    13、llmore,19 8 5),主张语义研究的本质是要揭示言者和听者如何通过语言激活共享的框架知识达到相互理解。究其特征,翻译亦属基于理解的跨语言交际活动,因此框架语义学思想也可为翻译研究带来重要启示。2.1框架语义学核心要素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可概述为“词义的理解只能通过参照有结构的背景知识,包括经验、信念和实践来实现,它们共同构成意义理解的概念基础”(Fillmore&Atkins,19 9 2:7 6-7 7)。该理论的核心要素包含框架(frame)、框架元素(frameelement)、词汇项(lexical unit)和框架网络(frame net)。其对框架的认识经历了由格框

    14、架、语言框架到认知框架(陈忠平白解红,2 0 12;袁红梅汪少华,2 0 17)的嬉变,体现了语义研究从“句法驱动变为经验驱动”(刘宇红,2 0 11:7)的动态过程。概言之,“框架一词包括了影响语言选择的任何系统”(Fillmore,19 7 5:12 4),它既可以解释句法配价中的语义框架,也可彰显驱动句法表达的认知建构机制。可见,框69Z架在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之间搭建了桥梁,可对言语意义实现精细化阐释。框架具有体验性、概括性和层级性特征,存储于人们长期记忆中,将对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文本解读和译文产出产生积极效应。框架元素类似于语义角色,且有核心和边缘元素之分,包括语言和概念两个层面,前者

    15、指在使用中的具体词汇,后者指某个典型场景中的参与者。例如,英语的【REVENGE】框架,其核心框架元素包括【A VEN G ER】【I N JU R ED PA R T Y】【I N JU R Y】【PU N I SH M EN T】,这些图示性表征为具体交际语境提供了可填充的槽位(slot),依据交际需求,框架元素可实现不同的组构,从而产生不同的句法表达。词汇项可视为框架的激活因子,框架语义学将传统认为的词汇的表层关联深入到基于框架的关联性,词汇为人们的语义理解提供了进入更大知识网络的节点,比如英语avenge、r e t r i b u t i o n、v e n g e f u l 等词

    16、汇项激活了【REVENGE】框架,将语义理解深入到隐性知识层面。框架网络则是基于框架思想建设的大型在线词汇知识数据库,是框架语义学的最新发展和重要实践成果。框架网络清晰地呈现了四类重要信息:框架的直白描述、激活框架的词汇项、框架元素组构方式以及标注的真实例句。随着不同语种中框架网络工程的日益成熟(Boas,2 0 0 9),基于框架的多语种在线词典正逐渐变为可能,为人工和机器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参照资源。2.2林框架语义学与翻译框架语义学为人们认识翻译活动提供了新视角,其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潜在价值受到国外诸多学者关注。Rojo(2002)基于框架语义学思想,从视觉框架、情景框架或脚本、文本框架、社

    17、会框架(又细分为地域框架、社会地位框架等)和通用框架五种框架出发,详述了小说小世界中文化元素的英译西过程,指出翻译中的“语码转换”和“文化转移”问题可在框架语义学框架中得到统一解释。她认为从框架审视翻译,译者的任务可简述为:将SL(s o u r c e l a n g u a g e)的框架投射到TL(targetlanguage)的语言元素上,从而在译入语读者中激活一种与ST(source text)元素所激活的在语义、语用和文体上等效的知识。Szymanska(2011:7 6)指出框架实际上具有“双重属性”。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框架汇集了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可为译员提供宝贵的翻译资源

    18、;另一方面,框架语义学既可解释语言解码,也可为语言编码提供理据,这正好对应于翻译过程中的译文理解和译语产出阶段。首先,框架语义学是一种理解语义学,其主要目标是阐释意义的理解机制,由于语言的不完备性,译员需要以概念框架为参照提取大量隐性知识来辅助原文理解。其次,语义框架中的配价信息对译员了解其对应的句法实现手段提供辅助,译员可根据表达需求灵活安排框架元素的组构,以丰富译语的句子表达。Snell-Hornby(2005)认为框架语义学提出的意义理解的场景-框架说能很好地解释翻译活动中的种种互动关系。首先,原文作者依据存储于个人心智中的种种原型场景,基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调用源语系统的语言材料来编码场

    19、景从而产出原文文本。在原文解读阶段,译者调用内70A化的源语文化和语言知识,实现语言材料向原文框架的跃迁,需指出的是,由于个人经验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译者所激活的原文框架可能会有所扭曲。最后,基于激活的场景,译者在目标语语言系统中找到能够激活相似框架的语言材料来组织译文。可以说,译文产出就是是“一个不断调整翻译决策的过程,一切取决于译者把握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精准度(Snell-Hormby,2 0 0 5:19 5)。Bo a s(2 0 13)从语义框架在非英语语种中的可重用性、普遍性与文化专属性框架、不同语言中框架元素侧显的差异性、对等的偏离性和零翻译以及语义框架融合文化脚本思想对阐

    20、释翻译过程的适用性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框架语义学在实现翻译目的方面的巨大潜力。综合他们的研究,我们认为框架语义学的翻译学价值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译者可以依据框架或典型场景统摄原文理解和译文产出,在翻译过程中以框架为基点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实时互动。其次,根据翻译需求灵活处理框架元素的侧显和隐显。再者,在处理文化专属性框架时可在通用框架内对原文展开释义。以上三点均可为贵州特色小吃的英译过程和地方形象对外建构提供可行之策。3.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地方形象对外建构之策以认知语言学视角观之地方形象实际上是该地区民众共享的一种认知表征,是基于概念化和认知模型的心智产物(mentalconstruct),具

    21、有原型性、动态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因此对其进行译介不应拘泥于字对字的对应转换。作为多民族聚居区,贵州地方小吃历史悠久,极具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小吃的制作过程和吃法也体现了不同方言和文化的接触与融合,是贵州人民共享的文化记忆。贵州地方小吃名以三音节、四音节居多,韵律上有时采用重叠手段,发音具有方言特色,让人读来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比如“冲冲糕”“二块粑”“夺夺粉”,充分展现了贵州地方形象的多元性和民族性。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应充分利用通用框架,如原料、动作、味道以及产地框架,在译语产出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地方形象,一方面,译员可以借助成熟的英语框架网络,验证源语和目标语所激

    22、活框架的对应情况,另一方面,译员要借助小吃名背后的框架知识,充分把握小吃名的文化和概念内涵,并以此为参照对译语进行精准组配。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我们提出基于框架的贵州特色小吃名译介和贵州整体形象的对外建构之策:合理调整框架-侧显关系、框架转换以及框架重构。3.1通过调整框架一侧显彰显文化要素框架语义学强调框架既连接语言形式,又服务于认知建构。前者对翻译的启示是,译员在进行跨语言交际,特别是译文产出时,可以框架为参照来组织句法表达使译文符合译语规约。后者表明译员可借助框架建立连贯的隐性经验知识,从7而实现概念层面的整体建构以指导翻译。区分框架-侧显关系是人类概念化的普遍特征之一(Croft&

    23、;Cruse,2 0 0 4),这表明人们在理解某概念时往往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经验范围内。框架实质上是一种概念结构,源自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在不同语言中,同一框架的唤起方式却存在差异。受制于各自语言的设计特征,人们对于同一框架,常常可以选择不同的侧显来进行语言编码,这在地方小吃的命名中显得尤为突出。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表达本身不传递意义而只是起到索引作用,不同语言对同一框架的索引方式不同。框架语义学认为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之间具有连续性,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分析应始终以文本为依托。译员在翻译贵州特色小吃名的时候需要详细了解框架所激活的文化经验,利用框架中的隐性知识建立

    24、连贯的概念内容,并在翻译时根据受众特点、译语规约和交际目的等因素适当调整框架-侧显关系。下面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1)小吃名:怪噜饭译法1:Freaky rice译法2:Freestyle fried rice译法3:Guailuchop suey译法1选择逐字对译,试图将源语框架一对一地在目标语中呈现出来。不过,从效果来看,这样的尝试似乎不那么成功。本族语使用者从“freaky”一词可唤起两种框架,一种是怪异框架,一种是典型性框架,“rice”一词唤起的是食物框架,因此,目标语读者将以上框架套叠得到的整体框架为“奇怪”的米饭,目标语读者似乎很难将这一整体框架所空缺的槽位填充完整而获取连贯性

    25、的经验知识,也就是说“freaky rice”和“怪噜饭”唤起的框架之间缺乏对应性。“怪噜饭”的叫法对贵州本地人来说习以为常,但对外地人来说理解“怪噜”二字需要联想到更大的框架背景,“怪噜饭”可以唤起食物框架、烹饪框架、味觉框架和文化框架,它们内部的次框架也可以彼此激活。概言之,“怪噜饭”这样一种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吃至少能唤起以下经验知识:在贵州,它是一种具有快捷性和经济性的炒饭,为了节省时间,贵州人民常将其作为中餐或晚餐。“怪”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味道怪,即炒饭中混合了各种味道,酸辣鲜香无所不包,尤其特别的是,其味道里包含了外地人不怎么爱吃的折耳根(即鱼腥草)之味;二是做法比较自由,配料除折耳根

    26、为必备外,其他配菜可随意搭配,家常做法中常将前天的剩菜混进饭里翻炒,既美味又节约食材。框架语义学认为“框架建构了词义,词汇唤起框架”(Fillmore,1982:37 8),但是语言单位无法穷尽编码所有概念内容,小吃名自然无法包含上述所有场景知识,只能择其一二而从之。汉语“怪噜饭”一词在其整体框架中侧显了食物的味道,突出了这种炒饭的混搭风格。译法1简单将“怪噜”对应处理为英文中“freaky”一词,扭曲了原文框架。其实“译文不可拘泥所谓的对等词,72而应根据理据和语境,准确把握原文的思想予以迄译”(李孝英赵彦春,2 0 2 0:10 0),译者完全可以源文本所激活框架中的连续性知识为参照,通过

    27、调整框架中的侧显来实现小吃名在译语中的重构,比如上例的译法2“freestyle fried rice”将侧显放在了炒饭用料的自由搭配上,译者通过调整框架侧显较好地实现了源语和译语所激活框架的近似等值。译法3采用的是拼音加解释法。首先,直接用拼音“Guailu”无法在译语中激活与原文本相似的框架,“怪噜”一词的理解需要放在贵州特色饮食文化的整体框架下加以理解,在英语中就更难找到对应的框架,译者的做法是用“chopsuey”加以补充,该词激活“炒杂碎”框架,相关联的文化语境可概括为:这是国外一道有名的中式菜,指的是碎肉和蔬菜混炒就饭吃。细究一下不难发现,该框架和源语框架在所激活的次框架上,如原料

    28、框架和烹饪框架,还是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译法2 较好地保持了原文框架,基本实现了此类翻译中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当然,要想精准传播小吃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译者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添加一些副文本信息,如图片和简介等,因此还可考虑在该译法的基础上再加上“with houttuynia cordata”(折耳根)之类的信息,以充分传译贵州的地方饮食文化。(2)小吃名:丝娃娃译法1:Silk baby译法2:Vegetarian spring roll译法3:Baby(sliced vegetable)in silk blanket(pounded sticky rice)丝娃娃是贵阳名吃

    29、,其命名本质上是一种隐喻说法。对于贵州本地人来说,“丝娃娃”激活的框架信息至少包括食物框架,如一张张薄薄的面皮、各类切成丝状的新鲜蔬菜或酸菜、酸辣汤汁、沾水。动作框架,如食用丝娃娃的流程是用手将面皮裹起成丝状的各类配菜,底部封口,捏成一定形状,从开口处倒入酸汤汤汁,沾上沾水,入口食用。外地人只有进入上述大背景框架中才能较好地把握“丝娃娃”的概念,也就不难理解“丝”代表各类切丝的菜品(如豆芽、豆腐丝、萝卜丝、海带丝、土豆丝),“娃娃”表示面皮包裹菜品的形状。小吃的命名应力求简洁好记,因此上述丰富的背景信息只能隐显于框架之中,这给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上述信息不可能面面俱到,译者需要通过调整侧显来

    30、确保框架传递的有效性。从这点上说,译法1逐字翻译无法传递原始框架,甚至会适得其反,无论是“silk”,还是“baby”都很难在目标语读者中唤起与食物有关的框架。译法2 将侧显放在了丝娃娃的外形和配菜上,基本传递了原文框架,因为“spring rol”在国外已有较高地接受度,如越南春卷。不过这种的译法的缺陷比较明显,“spring ro”框架的次框架烹饪框架中,其典型烹饪方法应为油炸,这似乎与“丝娃娃”次框架不符。另外,“vegetarian”唤起的框架是人们对饮食习惯的共识,即大部分人习惯于吃肉,相比这些习惯吃肉的人,那些在饮食中刻意回避肉类食品的人被称之为“素食者”,因此“Vegetaria

    31、n73springroll”可能会让目标语读者误以为这类食物是专门供“素食者”食用的,可改译为“Spring roll with sliced vegetable”。译法3来自CNN对贵州美食的官方报道,该译法在译语中保留了原框架,然后调整了框架的侧显,将翻译重点落脚于配菜和面皮上,达到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果。概言之,以小吃背后的框架信息为参照,通过调整侧显来实现译语可接受度和文化传播效果的平衡不失为小吃名翻译的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限于篇幅,我们无意进行穷尽性的列举,类似的翻译处理还有将“烙锅”译成“Flat pan-frying”、“冰浆”译成“Crystal iced jelly”

    32、等。3.2通过框架替换保留地方形象元素框架是一种概念结构,与人们的长期记忆相连,同时,“框架具有文化差异性”,一般包括框架的非对称性和框架元素的差异性(文旭肖开容,2 0 19:119),这意味着翻译中一对一的框架转移很难实现,译者有时需要在译语文化中找到近似的框架来进行替换,同时为了更精准地再现源语所激活的框架,译者还需要添加额外信息对其进行“小修小补”。框架语义学强调语义研究向人类经验和社群风俗的回归,这表明语义是基于人类体验建构的,而体验受制于文化规约,地方特色小吃名实际上是一种共享信念的沿袭,对外地人来说,特色小吃名往往缺乏语义明晰性,他们需要借助大量隐性框架知识来理解。在跨语言传播中

    33、,译者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建立起框架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二是在译语环境中找到近似框架。如以下例子。(3)小吃名:脆哨译法1:Crunchy cracklings;译法2:Guizhou-style cracklings译法3:Crispy pork chunks笔者试译:Pork chunk cracklings(4)小吃名:洋芋粑译法1:Mashed potato cake笔者试译:Fried potatopatty(5)小吃名:糍粑辣椒笔者试译:Pounded chili paste例(3)中的脆哨,可谓是百搭型食材。对于贵州人来说,“脆哨”所导引出的框架元素包括:原材料、烹饪方式。外地人需

    34、将“脆哨”置于更大的背景下理解,结合贵州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经验,以上框架元素构成的连贯性经验知识为:将肥中带瘦的猪肉切成拇指般大小的肉丁,置于油锅中熬猪油,沥干猪油,加入盐、甜酒酿、生抽继续小火翻炒直至水干。脆哨口感香咸脆爽,可以和其他多种小吃搭配,如粉面、洋芋粑、糯米饭等。例(3)译法1和2 采用了框架替换的办法,从译语文化中选取近似框架【CRACKLING】作为主干信息,对目标语读者来说,该框架可唤起以下隐含信息:香脆的口感、通过烤制和翻炒方式去除脂肪的肉,尤其指放在烤74架上烤制的各种肉的皮。可见通过框架替换的方式,源语框架和译语框架实现了近似等值,而译法2 还增加了“Guizhou-s

    35、tyle”的信息。当然,这两种译法也存有缺憾,食物的主要材料没有出现在译名中,相比之下,译法3倒是补出了原材料,并且突出了食材的形状。笔者建议将上述三种译法结合,将“脆哨”译作“Porkchunkcracklings”,一则借助框架替换方法帮助目标语读者迅速在西方饮食系统中为这种小吃找准定位;二则通过补充食材来源和食材形状的信息进一步完善目标语框架,以实现两种框架的近似等值。同理,例(4)“洋芋粑”的译法1将原文所激活的“粑”的框架,替换为目标语中的【CAKE】框架。框架为概念者通达百科知识网络提供节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粑”的框架信息促使源语读者调取长期记忆中的百科知识:“粑”在贵州饮食文化

    36、中指粮食(如糯米)蒸熟捣碎后做成的饼状食物。从这点上说,【CAKE】和“粑”的框架元素虽有交叉,如都含有“饼状”的信息元素,但并不完全对应。【CAKE】在目标语读者的框架知识中通常还和“甜品”联系在一起,这显然不在“洋芋粑”的框架元素中。鉴于此,笔者建议将“粑”的框架替换为目标语中的【PATTY】框架,同时补充原框架中的框架元素“Fried potato”。此外,理解“洋芋粑”的内涵还离不开地域风俗框架,比如,“洋芋粑”通常和辣椒面搭配食用,由此,我们还可在“Friedpotato patty”基础上增添“toppedwith chilipowder”以更为精准地重构原文框架。例(5)“糍粑辣

    37、椒”中“糍粑”一词唤起的框架知识是捣成泥状的食物,“糍粑”一般能和“糯米”建立概念关联性,因此概念者理解“糍粑辣椒”时需要将特定文化框架中的隐性知识补充出来:糍粑辣椒制作时需要将辣椒与葱姜蒜捣碎,然后历经翻炒和小火熬制等过程,是制作辣子鸡的必备用料。鉴于糍粑辣椒有捣碎和黏稠的特点,笔者将其译为“Pounded chili paste”,该译法选用目标语中【PASTE】框架来实现框架替换,同时补充“pounded”这类制作框架中的框架元素。3.3通过框架重构再现地方形象Fillmore(19 8 5:2 2 4)明确指出“认知框架或场景可由文化定义”。也就是说,人们对反复发生的生活场景进行图示化

    38、和抽象化而产生认知框架,认知框架具有原型性且受制于概念者的文化经验,呈现个体和地域差异性,甚至还可能具有文化专属性。这表明认知框架是一种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人类认知框架在更高抽象度层面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社会文化语境下,人类认知框架的表征方式当存在诸多不同,甚至发生框架缺位。在特色小吃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要处理框架缺位情况,我们认为框架重构是处理这类翻译难题的合理策略,比如下面的例子:(6)小吃名:烙锅译法1:Grill pot译法2:Stir-friedversionofhotpot75笔者译:Pan-frying“烙锅”在贵州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可

    39、以说就贵州形象而言,烙锅具有较高的地域识别度。对当地人来说,“烙锅”一词可以唤起一系列复杂框架知识,覆盖食材、吃法、工具甚至社会交际等方面。在贵州,“烙锅”对应的典型场景是:和朋友或家人围坐在一起,将蔬菜、肉类食材搭配放入铺好热油的平底锅中边烙边沾蘸碟吃,根据地域差异,烙锅还有生和熟两种吃法。此外,“烙锅”还有重要的交际功能。如此丰富的框架知识恐怕很难在跨语言交际中得到全面传播,但译者仍可通过重建框架来实现近似等值。由于目标语中相似框架的缺位,译法1使用“grill”一词重构了“烧烤”框架。译法2 用目标语读者比较熟悉的“hotpot”重构框架,并添加“stir-fried”的信息,相比译法1

    40、,该译法唤起的框架更接近原文框架,“烙锅”的做法主要是翻炒。笔者建议采用“Pan-frying”的译法,理据是“pan”和“frying”唤起的工具框架和烹饪框架和原文“烙锅”唤起的相应框架都较为近似。4.结语中央2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要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这为贵州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加强贵州地方形象的对外传播,对外讲好贵州故事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贵州特色小吃是一种文化基因,具有凝聚认同感、建构地方形象的特殊功能,小吃名的海外传译无疑是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地方形象重构的具体实践置于框架语

    41、义学视角下加以审视,以贵州特色小吃英译为切入点,提出并论证了三种可操作性较强的译介对策,即合理调整框架-侧显关系、框架替换和框架重构。框架语义学强调语言和经验的连续性,可从语言组织和认知建构两方面扩展译者的翻译资源。本研究将进一步拓宽框架语义学的应用研究,同时也可为诸如小吃名的应用翻译问题、地方形象的重构乃至提升我国应用翻译研究从而服务国家形象对外传播(傅敬民,2 0 19)提供些许借鉴。参考文献:1 Boas,H.2009.Recent trends in multilingual computational lexicography A.In H.Boas(ed.).Multilingua

    42、lFrameNets:Methods and ApplicationsCj.Berlin:Mouton de Gruyter.2 Boas,H.2013.Frame semantics and translation AJ.In A.Rojo&I.Ibarretxe-Antunano(eds.).Cognitive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Advances in Some Theoretical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Cj.Berlin:Moutonde Gruyter.3 Croft,W.&A.Cruse.2004.Co

    43、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 Fillmore,C.1975.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A.In C.Cogen,H.Thompson,G.Thurgood,K.Whistler&W.James(eds.).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SocietyCj.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

    44、ety.765 Fillmore,C.1982.Frame semantics A.In The Linguistic Society of Korea(ed.).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CalmC.Seoul:Hanshin Publishing Co.6 Fillmore,C.1985.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J.Quaderni di Semantica,(6):222-254.7 Fillmore,C.&B.Atkins.1992.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t

    45、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Lehrer&E.Kittay(eds.).Frames,Fields and Contrasts:New Essays in Semantic and LexicalOrganization C.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8 Rojo,A.2002.Applying frame semantics to translation:A practical example.Meta,(3):311-350.9 Snell-Hornby,M.2005.O

    46、f catfish and blue bananas: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as a contrastive knowledgesystem for translation A.In H.Dan,J.Engberg&H.Gerzymish-Arbogost(eds.).Knowledge Systemsand Translation 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0 Szymaniska,I.2011.Mosaics:A Construction Grammar Based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M.

    47、Warszawa:Semper.11陈忠平白解红。2 0 12.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 .当代外语研究,(7):14-17.12杜可文2 0 17.地方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台议一以安徽省为例 1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82-85.13邓庆环潘立新.2 0 2 1.深度翻译与客家人形象建构-以客家节庆文化翻译为例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44-48.14傅敬民.2 0 19.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成就与问题 .语言教育,(4):36-41.15胡开宝李鑫.2 0 17.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中国形象研究:内涵与意义 J.外语研究,(4):7 0-7 5.16黄友义.2 0 2

    48、1.如何突破中外文化差异让世界更了解中国?OL.htps:/ 2022-3-27.17】贾红霞李福印.2 0 2 1.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框架语义学视角-以唐诗春怨英译本为例 J.一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4):8 7-9 1.18江晓敏唐磊.2 0 2 1.贵州区域形象在国内主流英文媒介中的建构特点分析基于新华网(英文版)关于贵州报道的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6 4-6 8.19孔倩茹2 0 12 从目的论视角看贵州特色小吃的英译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176-177.20李孝英赵彦春.2 0 2 0.中医“中和”及相关术语英译的认知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4)

    49、:9 4-100.21刘国辉.2 0 10.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步曲”启示-认知图式框架和识解 .外国语文,(8):74-79.22刘岩叶霞马红娟.2 0 2 1.贵州地域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外译与传播基于YouTube热门视频.译苑新谭,(2):16 9-17 9.23刘宇红.2 0 11.从格语法到框架语义学再到构式语法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5-9.24陆玉梅.2 0 18.目的论视角下贵州小吃名称英译原则及策略 1.安顺学院学报,(3:48-51.25汪立荣.2 0 0 5.从框架理论看翻译 中国翻译,(3):2 7-32.26文旭肖开容.2 0 19.认知翻译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7】袁红梅汪少华。2 0 17.框架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4):18-22.28张威李婧萍.2 0 2 1.中国对外话语评介与传播研究:回顾与展望(19 49-2 0 19)J.外语与外语教学,(4):35-42.29】钟海萍.2 0 19.多模态视角下地方形象宣传片的解说词翻译择一一以江西全球推介会宣传片为例 .北方文学,(2 3):2 2 8-2 2 9.


    注意事项

    本文(地方形象重构的框架语义学视角——以贵州特色小吃英译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