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一文一课开启人生高光时刻教我如何不想他余韵悠长——“现代应用文之父”刘半农传奇及生平考略.pdf

    • 资源ID:610299       资源大小:1.21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一文一课开启人生高光时刻教我如何不想他余韵悠长——“现代应用文之父”刘半农传奇及生平考略.pdf

    1、一、从一个特指女性的“她”字说起说起刘半农,熟悉他的人往往立刻会想起“她”字,想起他那首曾脍炙人口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他首次使用“她”字指称女性的诗歌,也曾被误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使用“她”字的诗歌。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第一首使用“她”字的诗歌是1 9 1 9年底俞平伯赴英留学前夕写下的新诗 别她(发表在1 9 2 0年4月 新潮二卷三号)。年轻的诗人用“她”字指代苦难的祖国,抒发自己立志学成归来救国的激愤之情:厌 她 的,如 今 恋 她 了;/怨 她 的,想 她了;/恨她的,爱她了。/碎的,病的,龌龊的她,/怎不叫人恨,叫人怨,叫人厌。/我的她,我们的她,/碎了 怎不补她,/病了 怎不

    2、救她,/龌龊了 怎不洗她。/这不是你的事吗?/我 说 些 什 么 好!/想 躲 掉 吗?怕 痛 苦吗?/我怎敢!/我想 我想她是我的,我是她的;/爱我便爱她,救我便救她。/安安的坐,酣酣的睡;/懦夫!醉汉!/我该这样待我吗?/我该为她这样待我吗?/我背着行李上了我的路,/走!走!快走!/许许多多的人已经 正在把他们的她治活了。/寻呀!找呀!找他们去!/虽然 漆 黑 面 的 大 洋,银 白 发 的 高山,/把她的可怜可爱可恨可念的颜色 朦胧朦胧 隔开我的视线。/但是爱她恋她想她的心,越把脚跟儿似风轮的催快。/迢迢的路途,直向前头去。/回头!呸!/有这一天的,总有的:/瘦削的手,把碎片片的她补整了

    3、;/灰白的脑,把病怏怏的她救醒了;/鲜红的血,把黑魆魆的她洗净了。/看啊!心中眼中将来的她!/我 去 了,我 远 去 了!/朋 友!你 们 大家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去国作。刘半农虽然不是第一个使用“她”字的人,却是中国文字史上首倡使用“她”字指代女性的学者。在他之前,在中国几千年文字史上,一直没有公认的用以区分男女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古汉语中的“伊”和“他”都泛指男女。1 8 7 8年,曾有“学究中西,笔参造化”之称的郭赞生翻译出版儿童启蒙英文语法著作 文 法初阶,译H e、H i m为“他”,S h e、H e r为“伊”,I t为“彼”。但这属于他自己的一种特殊使用,并没有普及。1 9 1 7

    4、年,新青年编辑部同仁讨论“S h e”字的对译问题,众说纷纭。刘半农提出创建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钱玄同则提出造一个“女它”字的设想。在实际使用中,模仿日语“彼女”的译法,周作人采用他字下注女性的方法写为“他女”;胡适则用“那个女人”来称呼女性。1 9 1 9年2月,钱玄同在 新青年杂志“通信”栏目和周作人商榷英文“S h e”字之译法,分析了多种对译的优劣后,最终决定放弃“女它”字,转用郭赞生提出的“伊”字。然而,尽管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们意见不统一,如何与“S h e”字对译的讨论却在年轻人中产生了影文化园地 张江艳:一文一课 开启人生高光时刻 教我如何不想他 余韵悠长 “现代应用文

    5、之父”刘半农传奇及生平考略5 9 响,一些赞成而使用“她”字的诗文开始悄然出现。早在俞平伯之前,1 9 1 9年5月,康白情在 晨报上发表 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之先声一文,率先正式使用“她”字作为女性代名词。此后,康白情、王统照及金德章等一批年轻作家都在发表的诗文、小说和译诗中频繁使用“她”字。对此,一位署名寒冰的作者很不满意,在1 9 2 0年4月 新人杂志创刊号发表 这是刘半农的错一文,提出反对意见。此时刘半农人在英国,与国内联系不畅,并不知情。孙祖基等支持刘半农的年轻人撰文反对寒冰,写了 她字的研究,寒冰又写 驳 。当刘半农看到这些双方辩论的文字后,有感而发,写了著名的 她字问题一文,同年

    6、8月发表在上海 时事新报,从文字学和语音学的角度对寒冰的批评予以回应,谈了自己提出“她”字的来龙去脉和学理依据,同时提出,除了“她”字外,还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指代“无生物”。刘半农的回应并没有终结寒冰的质疑,而是进一步激发了寒冰的斗志,寒冰与“她”字派的支持者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辩论。自1 9 2 0年底到1 9 2 2年,又有不少著名人物加入论争。有趣的是,在论争中,钱玄同的“伊”字派,渔翁得利,逐渐占了上风。不但陈望道、黎锦熙、李大钊、郑振铎、朱自清、刘大白等语言学家、诗人和文学家都拥护并使用“伊”字,鲁迅、冰心和茅盾等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也在写作中使用“伊”字指称女性。尽管 好友钱玄

    7、同躺赢了,刘半农 却通 过 撰 写 她字问题,梳理了学术脉络,坚定了自己的观点,首次使用“她”字写下 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但这首诗在1 9 2 3年9月才以 情歌为名正式在北京 晨报副刊登载:天上 飘 着 些 微 云,/地 上 吹 着 些 微 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 恋 爱 着 海 洋,/海 洋 恋 爱 着 月 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 落 花 慢 慢 流,/水 底 鱼 儿 慢 慢 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 在 冷 风 里 摇,/野 火 在 暮 色 中 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一九二

    8、年九月四日全诗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主题诗句撩拨着海外游子思乡恋亲的苦闷心情,也唤起众多为情所困、相思幽怨者的共鸣。所以,诗歌一经刊发,“她”字与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几乎让所有人的质疑烟消云散,一改“她”字的被动局面,很快终结了“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使用。据学者黄兴涛考证,在 教我如何不想她一诗发表后的1 9 2 3年至1 9 2 4年前后,一是胡适、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白话文大家,开始放弃使用“伊”字,自觉使用“她”字;二是当时一些著名女作家,如石评梅、庐隐、冯沅君等也开始热心书写“她”字;三是1 9 2 3年底,中华书局出版马俊如、后 觉 编 国 语 普 通 词 典,收 录

    9、了“她”字,而“伊”字则使用“她”字来解释。不过,因“她”字在中国古籍中早已存在,所以准确地说,刘半农不是创造了“她”字,而是创造和发明了作为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字,使中国女性有了自己独特的称谓,至少在语言形式上获得了明确的主体地位,让“她”的美被看见,让中国女性被看见。所以,“她”字真正进入文字学范畴,是在1 9 2 3年。也因此,不少人误认刘半农为第一个使用“她”字的诗人。这是一个人们愿意接受的美丽的误解。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毕新伟总结说:“从 她字的发生史看,这个女性人称代词的形成,从观念上结束了几千年明确宣扬男尊女卑、男主女从、从各方面限制和压制女性的传统父

    10、权制时代,为女性反抗现代男权、追求两性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打下第一个坚实的基础。”1 9 3 4年刘半农病逝后,鲁迅写 忆刘半农,赞说:“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和 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 若丧考妣,恨不得 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 大仗。”不过,关于“牠(它)”字,黄兴涛考证认为率先明确主张以“它”和“它们”作为第三人称中性代词的,不是刘半农,而是钱玄同。1 9 2 6年,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为刘半农 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在中式戏曲的唱腔中融入西洋曲风,中西合璧的编曲不但精确传

    11、递了歌词的精神,而且提升了歌词意境,歌曲很快风靡都市和乡村,让“她”字从文人圈深入到民间,成为约定俗成,夯实了“她”字在中国文字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所以尽管在1 9 2 9年,以 妇女共鸣杂志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者提出“她”字没有了人字偏旁是对6 0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 7卷第1期女性的侮辱,甚至在1 9 3 5年第8期还特别登载了一个 本刊拒用“她”字启事的公开声明,但这种因字形而定义文字的肤浅见解已无法改变既成事实。百年中国,一个关于“她”字的传说,一首不但红极一时而且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让刘半农成为中国文坛不朽的传奇。然而,追溯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一代书生风流,

    12、还需从他凭借“一文一课”成为中国现代应用文教育和改革的先锋、开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说起。二、一文一课的高光时刻与华丽转身刘半农于1 8 9 1年5月2 7日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清贫的旧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寿彭,后改名为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每一次名和字的改变,都记录着他不同时期的人生态度,昭示着他不甘平庸的人生追求。1 9 1 1年1 0月1 0日,武昌起义爆发,时年2 1岁的刘半农正在常州府中学堂读书,还有一年才毕业。因局势动荡,学校迟迟不能复课,他的学业被迫中断。刘半农在悼念胞弟刘天华的 书亡弟天华遗影后一文中回忆说:“武昌起义,学校停闭,余与天华均废学。”坊间流传刘半农不

    13、满意学堂“保守的教育体制”而退学,当纯属臆想。实际上,常州府中学堂是一所校规校纪极为严格的新式学堂,课余生活相当丰富多彩,有包括地图绘制、摄影等在内的近2 0个“游艺间”课外活动小组。刘半农就是在这里学会了摄影。学堂既重视国文,也重视英文,数理化等课程均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授课,给他打下了扎实的中英文基础,使他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翻译并发表狄更斯、托尔斯泰、安徒生、屠格涅夫等作家作品的译者。他也是第一个把高尔基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译者。中学肄业后,他先后做过清宣统末年的翰墨林小学教员、辛亥革命军文员、上海开明剧社的编辑、上海中华书局的编译员等,1 9 1 6年还在上海实业学校和中华铁路学校等职业院校做过教

    14、员。年轻的刘半农思维活跃,勤于创作,在来北大之前,除了前面提到的翻译作品,还发表了包括言情、侦探、滑稽等多种类型的小说作品。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 小说月报 小说大观 礼拜六等鸳鸯蝴蝶派休闲杂志上,在上海滩有了“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之称。才子也好,魁首也罢,没有稳定的职业,不免有时生 活 窘 困。然 而,虽 常 有“红 袖 添 香”之 思(鲁迅语),刘半农的眼光却从未受困于自家的柴米油盐或局限于上海滩的小有成就。周作人为他做 墓志铭,赞他“眼有芒角,生气勃勃,至中年不少衰”,描写出刘半农一生眼角有光,心怀理想,人到中年而不油腻的形象。这样一个生气勃勃又译介了大量外国作家作品的革命青年,自然得到正

    15、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寻觅同人的陈独秀的青睐。陈独秀不但曾委托刘半农帮忙校阅 新青年杂志刊登的苏曼殊小说,而且陆续刊发了刘半农介绍拜伦等外国作家作品的文章。随着陈独秀任职北大,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了北京。1 9 1 7年1月,新青年刊发了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出了变革文学的时代强音,诸多同仁闻声响应。先是陈独秀拍案赞赏,激情澎湃地撰写并发表 文学革命论一文,首次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应用文和文学文相提并论:“文学之文既不足观,应用之文益复怪诞”。同为文学革命阵营的刘半农也受到鼓舞和启发,撰写并发表 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署名刘半侬),从学理层面引经据典,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钱玄同在 新文学与

    16、今韵问题一文中盛赞刘半农的这篇文章,认为与胡适的 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而行,废一不可”。刘半农这篇万字长文,紧扣文学改良的主题,思路开阔,论述扎实。他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见解,特别是对于如何通过“去文学化”建设适应新时代的应用之文的主张和建议,让陈独秀和蔡元培对这个以“鸳鸯蝴蝶”派著称的作家刮目相看。于是,这篇文章让刘半农迎来了自己的人生转机。1 9 1 7年秋,正在江阴老家赋闲的刘半农接到了北大国文预科教授的聘书,从此结束了他“卖文为活”(墓志铭语)的浪子生涯,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不知道此时的刘半农有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放浪形骸,但他

    17、的人生的确从此开挂。当年秋季学期,刘半农被安排在北大法学预科教授国文,“因所教的学生,将来都不是要做文学家的”,他便“借此绝妙机会”,实施并验证新文化运动先驱们改良文学的观念和自己提出的应用文作为“文字L a n g u a g e”而 非“文 学L i t e r a t u r e”的 教 育观,开展应用文教学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虽将来成绩是好是坏,目下全无把握,而 头脑不清之病,却勉强可以不犯了。”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于1 9 1 8年2月在 新青年发表 应用文之教文化园地 张江艳:一文一课 开启人生高光时刻 教我如何不想他 余韵悠长 “现代应用文之父”刘半农传奇及生平考略6 1

    18、授 商榷于教育界诸君及文学革命诸同志(通常简称 应用文 之教授)一 文,首 次 在 署 名 上 改“半侬”为“半农”。文章介绍了自己在国文系主任沈尹默的帮助下所构筑的基于文法理念的应用文学科体系和学生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范式。由此,刘半农成为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现代应用文课程的拓荒者,这篇文章也为中国现代应用文的课程建设开辟了一条学科教育的发展路径。对于刘半农这样一个中学肄业教学经验并不特别丰富的人来讲,在北大这样全国顶级的高校开设前无古人的现代应用文课程,显然会是一场“硬仗”,而且是他来到北大后的第一场“硬仗”,如果没有这场战役的胜利,恐怕也就没有鲁迅所说的“双簧信”以及创造“她”字的两

    19、场“大仗”。这次国文教学改革的阻力和压力,从刘半农 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末尾的记述可窥一斑:我所主张,且已施诸施行之应用文教授法,如是如是。虽不敢如陈独秀所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然使有人与我 为“根 本 上 之 反 对”,我 必 正 色 告 之 曰:“我苟消耗青年学子之光阴于无用之地,我必入地狱,诸君速速预备登天堂可也!”鲁迅在 忆刘半农君中说:“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的确,由陈独秀斩钉截铁地堵反对者悠悠之口的告诫和刘半农自己的正色告白可知,为了让同仁和

    20、自己的文学改良主张落地,不辜负蔡元培和陈独秀顶着巨大压力让自己来北大做教授的厚望,开辟现代应用文教学之路,他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俗言“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刘半农也不例外。他的一文一课,眼界高,起步也高,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他此前大量诗文翻译和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他曾从事过军队文牍工作和剧社编辑工作的实战经验,都使他深谙旧文学文和旧应用文的弊端,使他比一般学院派教授更懂得如何区别文学文和应用文,更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引导学生入门学习白话应用文写作,由此,他出手不凡,开课伊始就构建了基于文法理念的应用文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他的教学经历短暂、教学经验不丰富,但也让

    21、他少有传统教学成法的约束。加之他此前在新式学堂的学习经历,使他深知旧式教学法的弊端,知道应如何改革满堂灌的“新八股”(应用文之教授语)教学方法,知道从哪里入手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陈独秀力排众议的鼎力支持,也得到沈尹默从教学体系到教学范式在具体方法上的匡助,更有胡适、陈独秀和钱玄同等关于建设新型应用文的先导观念的指引。对于大学教授而言,学术和学堂是立足之本。如果说 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的成功,帮助刘半农踏上了北大讲台,那么他应用文写作一课的成功,则帮助他在北大站稳了脚跟。此后他在北大如鱼得水,一步 步 走 向 他 学 术 的 高 峰。可 惜 的 是,这

    22、 个“眼有芒角,生气勃勃”的青年教师心性不稳,一文一课成功之后,他的学术兴趣即刻就转移到中国民谣了,虽继续讲授国文课程,但关于他的应用文课程改革却再无下文。或许他本就是一个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性情中人,也或许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现代学术界需要开拓的事业太多,而他恰是一个勇于拓荒的先驱者。刘半农华丽转身后的学术转向对中国现代应用文写作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对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却是开拓性的贡献。可惜的是,今天,人们知道北京大学是中国民谣学、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学科发源地,却很少有人知道北大也是中国现代应用文写作学科教学的发源地。几乎与发表 应用文之教授一文同时,在刘半农的倡议

    23、和主负责下,“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于1 9 1 8年2月在北大挂牌成立,他投入精力对收集的歌谣进行甄选、整理并加以评注。同年3月,他还与钱玄同演出了著名的“双簧戏”,即由钱玄同假王敬轩之名,汇集社会上各种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在 新青年发表了给编者的一封信,对主张新文化的人进行攻击;由刘半农以 复王敬轩书作为记者回信,逐一批驳,极尽嘲讽。这场刘半农提议的“双簧戏”,成为中国新旧文学决裂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也成为他被诟病行事幼稚、次年离开 新青年的主要诱因。藉此,刘半农逐步淡出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开启了另一段依然成就不凡的学术人生之旅。三、“教我如何不想他”余韵悠长纵览刘半农的一生,以做翻译、写小

    24、说在上海6 2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 7卷第1期起家,以讲应用文、研小说、集歌谣等在北大起步,最终因生命突然终结,戛然止步于语音学。他兴趣庞杂,天资聪颖,做一门成一门,取得了许多科班出身也难以取得的开拓性成就。但他毕竟是自学成才,缺乏系统的专业学术训练,偶尔也会露怯。钱玄同 新文学与今韵问题一文,既对他给以高度评价,也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他文中论诗韵的多处学术“硬伤”。与此同时,刘半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时常兴致所至,新见迭出,浅尝辄止。这些弱点让他被一些人嘲笑为“浅”。在 忆刘半农君中,鲁迅秉持他一贯不为贤者隐的笔锋为刘半农辩解说:“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

    25、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然而,做人的清浅虽可说是优长,为学的浅陋却是刘半农自己也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于1 9 1 8年申请公费去欧洲留学。1 9 1 9年1月2 2日,钱玄同在日记中记述了胡适因“双簧戏”事件代刘半农挨骂,向陈独秀抱怨一事。来自同一阵营的怨言,难免让刘半农心灰意冷。两天后,1月2 4日,钱玄同在日记中记述说:“午后三时半农来说,已与 新青年脱离关系,其故因适之与他有意见,他又不久将往欧洲去,因此不复在 新青年上撰稿。”但与胡适意见不合恐怕只是一时的书生意气,事

    26、实上,时过境迁,他们保持了终生的友谊,他的葬礼也是由胡适主持的。归根结底,他俩才是一路人,他们始终与陈独秀和鲁迅保持了一定距离。钱玄同接着上文在日记中记说:“半农初来时专从事于新学。自从去年八月以来频变往昔态度,专为在故纸堆里讨生活,今秋赴法拟学语言学。”所以,刘半农的转向早有迹象,与胡适的矛盾只是让他沉静下来并退出的契机或导火索。那么,何以1 9 1 8年8月刘半农突然发生学术转向,从应用文、歌谣等“新学”转向“故纸堆”及“语言学”了呢?说来并不复杂,这一年秋季学期起,他受聘教授北大预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文法课。文法即语法,“讲求文法”同样是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等倡导的八大文学改良主张之一。

    27、教学对象和课程的变化既体现了北大对他国文专业素养的进一步认可,同时也对他的课堂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在教学上又从不敷衍,是极认真、极专注的,这从他初次教授应用文写作课,从选取范文入手到二次作文批改,投入很大精力,很快取得教学和科研的双向研究成果可窥一斑。他深知,要长期立足北大这样的国内顶级高校,靠的是扎扎实实的教学和学术功底,文学革命工作和教学、学术研究,一动一静,难以兼得。他讲授文法课同样需要自编讲义,通过试用、修订和完善,以 中国文法通论为标题,于1 9 1 9年1 2月由北大出版组印行。该书由蔡元培亲自为他题写书名,多次再版。这一学术成果的取得与他这段时间里能静下心来

    28、埋首“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是分不开的。至此,他从参与文学革命和推广新学及教学改革起步,又以文法学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而终结了自己的文学革命生涯。周作人描述刘半农的性格,“与人交游,和易可爱,善诙谐,老友或与戏谑以为笑。”这差不多是朋友们对他的普遍看法。因为他对朋友的笑骂总是一笑了之,大家对他内在的固执和自卑难免失察,唯有同样内心极为敏感的鲁迅说:“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这里所说的背后批评,就是前面提到的“浅”。对于刘半农留学,陈独秀、钱玄同、沈尹默、鲁迅等自认熟悉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的性格不宜于研究言语学这类沉闷之学,劝他研究小说、戏剧。刘半农虽然

    29、也觉得大家说得有道理,但他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并以杰出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可见大家并不真的了解他的兴趣所在。其实,细察助他走上高光时刻的“一文一课”,处处都透露着他一以贯之的语言学兴趣以及对纯学术的热爱。他把别人眼里沉闷枯燥的应用文和文法结合起来开展教学,不但事半功倍,而且他自己也乐在其中。得到北洋政府教育部派赴欧洲留学的机会,刘半农于1 9 2 0年初春至英国伦敦大学大学院学习,当年秋季分别写下了著名的 她字问题一文和 情歌一首。很多人猜测他的 情歌是写给妻子或情人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一则他携妻女同行,并无相思之苦;二则他和妻子虽是包办婚姻,可是妻子朱惠美丽温婉,符合他“红

    30、袖添香”的人生理想,俩人恩爱一生,刘半农没有纳妾也没有外遇。可以说,和俞平伯一样,这首诗是刘半农写给故土亲人或祖国的,只是少了俞平伯去国之前那份爱恨交织的救国情怀,多了一份缱绻缠绵的婉转情思。文化园地 张江艳:一文一课 开启人生高光时刻 教我如何不想他 余韵悠长 “现代应用文之父”刘半农传奇及生平考略6 3 1 9 2 1年夏,刘半农转入法国巴黎大学主攻实验语音学,并在法兰西学院听讲;于1 9 2 5年以优异成绩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 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成为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埋头苦学、钻研学问之余,他不改本色,依然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写诗

    31、歌、作杂文、搞摄影,回国后陆续出版了两部诗集、一部杂文集以及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半农谈影。思乡心 切 的 刘 半 农,学 成 即 刻 归 国,吟 诵 着“一片清平万里海,更欣船向故乡行”“最是岸头鸣蟋蟀,预传万里故乡情”“从今不看炎荒景,渐入家山魂梦中”的诗句踏上了归程。1 9 2 5年秋,他携带大批研究语音学的最新仪器,举家起程,与赵元任夫妇同行。次年,他在北新书局出版 扬鞭集,收入已改名为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 情歌。随后,赵元任为该诗谱曲,成就了传世美谈。近几年,廖昌永、戴玉强等著名歌唱家都曾满怀深情地演唱过这首歌。回国后,刘半农先在北京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次年又开

    32、启了他辗转各编辑部、高校、研究院等的动态生存模式,先后做过 世界日报副刊主编、辅仁大学教务长、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最后终结于北大文学院教授兼研究院文史主任之职。这一时期,他不再热心做革命的“马前卒”,而是一心钻研语音学,与周作人等交往甚密,虽成绩斐然,却与鲁迅等逐渐疏离,使鲁迅颇有怨念。鲁迅直言:“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并斥其“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不过,鲁迅这些否定他诗文及学术成就的话并不公平。如今,人们论及刘半农,不但肯定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肯定他在文学、语言学和教育学方面的成就,而且他后者的成就并不亚于前者。他回国后所做的语音学研究,建立的语音乐律实验

    33、室,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具有一定高科技含量的先锋“新学”。由此,他成为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也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他依然如故地在教学和学术上不断地开疆拓土。事实上,回国后的刘半农虽发生学术兴趣的转向,也不再热心革命事业,但他的良知和热诚不变。1 9 2 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他愤而作悼念诗 呜呼三月一十八;1 9 2 7年秋,因不满奉系军阀统治,他辞去所任国立各校的教职;1 9 2 8年6月,在奉系军阀退出北京时,他发起组织北京临时文物维护会;1 9 2 8年至1 9 3 1年,为美国中亚考古团在蒙古非法盗掘文物、中法考察团的法方成员一再违反协定并殴打中国团员等事件,他也组织进行

    34、了多方斗争;1 9 3 1年9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他作 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 谨贡此意于全国学界同人,提出一己之见;1 9 3 2年3月,针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作 与张溥泉;1 9 3 2年9月,为保护文化古城,拟稿呈请定北平为不设防的文化城意见书,致函南京政府;1 9 3 3年1 2月,看到好友周作人家里挂起了太阳旗,他拂袖而去,扬言若再挂就与其“划地绝交”;1 9 3 4年3月,他为李大钊夫妇撰写墓碑。尽管抗战时期对于他和一些人呈请确定北平为不设防的文化城一事颇有争议,受到主战派的痛斥,但总体上他和周作人不同,大节不亏。鲁迅虽也有诗讽刺此事,但并非针对刘半农个人。然而,1 9 3 1

    35、年2月,刘半农为北平大学女子学院作 禁止女生入公共跳舞场布告及令学生 互称“姑娘”替代“密斯”;1 2月,为禁止公共舞场,作 致北平市长周大文,一时沸沸扬扬,在中西方都引起广泛关注,颇令鲁迅不以为然:“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1 9 3 4年为了去绥远调查西北方音,刘半农提前结束了在北大的课程。据张中行 负暄琐话记录,和他一起听刘半农“古声律学”选修课的有十几个人,但是课程要用到比较深的数学知识,很难学懂,所以到考试时才发现正式选课的只有张中行一个人,在刘半农的助力下也不过勉强达到中等成绩。就是这次绥远考察,刘半农不幸染疫,于7月1 4日在北平协和医院医治无效而离世,年仅4 4岁。次

    36、年葬于北平西郊香山玉皇顶,与和他同样才华横溢而早逝的胞弟,音乐才子刘天华相伴。对于刘半农,近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 教我如何不想她和“她”字的词曲风流,还有他晚年自嘲的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他,请来共饮一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斯人已逝,余韵悠长。在喜爱他、了解他的人心里,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老叟”,而是一杯层次丰厚的清茶。他仿佛一生都是追风少年,但其实却一直在不经意间造浪。后人踏浪而行,溅起浪花朵朵,(下转第7 2页)7 2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 0 2 3年第1 7卷第1期事前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配合的监管体系。一是规定了网络招

    37、聘服务“事前”准入。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网络招聘服务属于职业中介活动,应当依法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二是规定了对网络招聘服务的事中事后监管。规定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年度报告、诚信建设等监管方式。(1)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方式,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从事网络招聘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的情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提升网络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网络招聘服务诚

    38、信体系建设,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社会危害较大的网络招聘服务违法失信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3)实施年度报告制度。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经营情况年度报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公示或者引导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法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公示年度报告的有关内容。三是规定了信息共享协同监管。明确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对网络招聘服务的监管时效和能力。四是规定了违反 规定的法律责任。明确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用人

    39、单位和有关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 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责任编辑:徐巧燕)(上接第6 3页)每一朵都教人难以忘怀。作为应用文教学和研究的后辈,我最感念的还是他的“一文一课”为中国应用写作学界所作的开拓性贡献,堪称“现代应用文之父”。参考文献:1 徐瑞 岳.刘 半 农 年 谱 M.北 京:中 国 矿 业 大 学 出 版 社,1 9 8 9.2 鲍晶.刘半农生平年表 M/刘半农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1 1.3 邬丽雅.刘半农年谱 M/“五四”新文化先驱刘半农.上海:文汇出版社,2 0 1 4.4 俞平伯.别她 M/俞平伯全集(第1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7

    40、.5 黄兴涛.“她”字的文化史 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 0 0 9.6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M/刘半农作品精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1 9.7 毕新伟.性别与德性 文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踪影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0 1 7.8 鲁迅.忆刘半农 M/朝花夕拾.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 0 1 8.9 刘半农.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M/刘天华全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8.1 0周作人.墓志铭 M/张伯存、王寒.周作人怀人散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8.1 1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新青年 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 0 1 2.1 2钱玄同.钱玄同日记(4 1 9 1 8.1-1 9 2 2.8)M/张耀杰.北大教授与 新青年.北京:新星出版社,2 0 1 4.1 3杨步伟.杂记赵家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责任编辑:徐巧燕)


    注意事项

    本文(一文一课开启人生高光时刻教我如何不想他余韵悠长——“现代应用文之父”刘半农传奇及生平考略.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