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pdf

    • 资源ID:607880       资源大小:1.43M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pdf

    1、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张 恒*摘要隋唐时期佛道宗教的兴盛使儒家价值危机空前凸显,韩愈、李翱等人试图通过营造儒家“道统”、复兴儒家性论,实现对佛道宗教的有效对治。早期的儒学复兴运动的确使儒学可与佛老之学在同一平台开展对话,却未能为儒家价值重建奠定坚实的哲理基础,这一工作是由早期理学来完成的。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早期理学家通过“分性气”“合性理”,将作为价值本原的“道”从经验之“气”或虚无之“空”引向超越性实存“理”,使道、性、理、仁在超越意义上实现了统一。早期理学的价值重建既实现了对汉唐儒学经验思维的超越,也实现了对佛老之学空虚观念的对治。儒家价值重建与理学

    2、的发生相伴随,是理学的发生与中国古代哲学范式转换的重要一维。关键词理学 儒家价值 道统 性即理 北宋五子 儒学在唐初重获官方重视,但基于治理效力的权威毕竟不可与思想本身的魅力同日而语。面对思维精深、慰藉熨帖的佛道宗教日趋兴盛,儒家学者感到空前的价值危机。从王通、孔颖达到韩愈、李翱再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唐宋之际的儒家学者相继出来力辟佛道信仰,重申儒家411*张恒,哲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孟学、宋明理学和比较哲学。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价值,倡建纲常伦理。这些早期工作确使儒学可与佛老之学在同一平台开展对话,但儒家价值重建的哲理基础始终不够牢靠。究

    3、其根源,佛道宗教尤其是佛教以“体用”思维为依托建构起的“缘起性空”观念具有相当的思辨性与穿透力,在此观念框架之下,否弃世间与人伦的观念与实践也具有了相对合理性,绝非一时“口舌之争”所能驳倒。由此,如何从哲理依据上解构佛道宗教的“凌空蹈虚”观念,使世界价值本原既不同于佛道宗教思辨性的“空”与“无”,又区别于传统儒家经验性的“有”,便成为唐宋之际儒家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韩愈、李翱只是开了一个头,这一课题的初步完成是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早期理学家实现的。一造道:“道统”与儒家价值谱系营造历经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与动荡,儒学在唐代重获官方重视。治理效力上的价值固然使儒学不致失坠,但精神与心灵安顿价

    4、值的不足使其不能与佛道宗教相抗衡,并反过来不断削弱其权威。中唐以后,韩愈、李翱等人便起而复兴儒学,他们针对佛老之“道”及其传道谱系,再造儒家之“道”,构建儒家“道统”,揭开了唐宋之际儒家价值重建的序幕。尽管在唐之前,隋已结束中国持续几个世纪的分裂,但迅速取而代之的唐朝对于动荡的记忆还相当深刻,对国家统一与政权巩固的需要也极为迫切,其早期统治者非常清楚,何家何派何种思想资源可以有效达成这些目标。李渊说:“自古为政,莫不以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李世民更是直言其所好“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其“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可见,尽管佛老之学已趋显化,甚至某些

    5、方面的影响力超过儒学,但统治者对于儒学的治理效力还相当认可。在李渊恢复学校、祭祀周孔的基础上,李世民又采纳房玄龄等人的建议,升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在国学内设孔子庙堂并诏令全国广建孔子庙,令颜师古匡订“五经”,令孔颖达等人编撰 五经正义,为士人读书、考试提供官方教义。511(清)董诰等编 全唐文 卷三 赐学官胄子诏,中华书局,1983,第 36 页。(唐)吴兢:贞观政要 卷六 慎所好,中华书局,2012,第 187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李渊、李世民的“好儒”观念与实践总体而言出于政治治理的考量,此时的儒学复兴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自上而下的官方推动,并因此带有一定“工具性”色彩。与此相应

    6、,此一时期的儒学复兴成果在创新性上略嫌不足,如 五经正义,虽为唐初经籍统一、思想清整、政治治理贡献颇多,但其对“五经”的整理、训诂、阐释更多是对已有观念的继承与综合,思想创见方面有待商榷。基于治理效力的权威毕竟不可与思想本身的魅力同日而语。佛老之学的精深思维与熨帖慰藉使其不断走向兴盛,其传道谱系也日趋精致。儒家权威不仅不能真正确立,还面临失坠的危险。儒家士人开始有意识地或谓自发地推动儒学复兴与价值重建,他们有针对性地营造儒家的传道谱系以对治佛老,其中尤以韩愈最具代表性,其 原道 言: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

    7、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韩愈提出一个与佛道二教完全不同的儒家“道统”,该“道统”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主要承传脉络,荀子与扬雄只作为不合格的承传者被提到,汉魏隋唐学者则没有进入“道统”的资格,孟子之后接续“道统”的是韩愈自己,所谓“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至于“道统”所传,韩愈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611冯友兰说,儒家早期经典中有不少关于超道德价值或性命之学的讨论,但是这些经典都必须经过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尽管唐初有皇家学者的努力,但仍缺乏这种解释与发挥(参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8、,2010,第 217 页)。冯达文、郭齐勇也指出,就思想史的角度看,五经正义 所做的只是一种综合与整理的工作,少有创新性的见解(参见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上册,人民出版社,2004,第 405 406 页)。(唐)韩愈:原道,载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 18 页。(唐)韩愈:与孟尚书书,载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 215 页。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位”,亦即以“仁义”为“道德”之内涵,这便与佛老之“道”区别开来。韩愈还对仁、义、道、德做了进一步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

    9、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儒家区别于佛道二教的核心价值在于“仁义”。正如有学者所注意到的,韩愈“道统说”固然是受佛道二教传教谱系的刺激、启发而“发明”,但其具体承传次序却早在孟子时就已基本提出。孟子构建的承传体系始于尧,经舜、汤、文王而至于孔子。韩愈在此基础上又增补完善,并将其阶段性地终结于孟子。尽管在韩愈之前,杨绾等人已开始重视孟子,但真正将孟子作为儒家“道统”之关键一环来尊崇,还是始于韩愈。韩愈的“尊孟”之举虽未当即产生太大影响,但开启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及其心性思想成为儒学复兴的重要思想资源与话语资源。韩愈营造的“道统”虽不那么完美,甚至失之武断,但毕竟从儒

    10、释道三家比较的视角将儒家谱系清晰勾勒出来,李翱便受此影响颇深,复性书 说:昔者圣人以之传于颜子,颜子得之,拳拳不失,不远而复,“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升堂者,盖皆传也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 中庸 四十七篇,以传于孟轲性命之书虽存,学者莫能明,是故皆入于庄、列、老、释,不知者谓夫子711(唐)韩愈:原道,载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 13 页。(唐)韩愈:原道,载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 13 页。参见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 218 页。孟子说:“由尧、舜至于汤,

    11、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参见 孟子尽心下,(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第 352 页。根据葛兆光的观点,孟子的地位在有唐一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如官方祭祀名单中就始终没有孟子,处州孔庙中将孟子、荀子置于从祀儒者的图中也只是个例,孟子真正被官方承认并确立配享地位是北宋熙宁、元丰时期即 11 世纪七

    12、八十年代的事情。参见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第 124 125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之徒不足以穷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问于我,我以吾之所知而传焉,遂书于书,以开诚明之源,而缺绝废弃不扬之道,几可以传于时,命曰 复性书,以理其心,以传乎其人。李翱对韩愈“道统说”予以细化,指出孔子各弟子皆传其学,其关键在子思。子思作为孔子之孙真正掌握了“其祖之道”,并通过 中庸 将其传于孟子。与韩愈类似,李翱也自诩接续了思孟千年传统,所不同的是,他既重视 孟子,也重视 中庸。韩、李之后,“道统”观念为宋初儒家学者普遍接受,尽管各人在“道统”营造上不尽相同。在石介那里,儒家

    13、“道统”已从韩愈时的十人扩充至近二十人,其中既包括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圣人”,亦包括孟子、荀子、扬雄、王通、韩愈等“贤人”。随着“道统”观念的深化,儒家经典与学术方法也在悄然改变。就经典而言,孟子大学中庸 等的地位逐渐抬升,如少喜军事的张载拜谒范仲淹,范仲淹见他抱负远大,就建议他不要从军而是去读 中庸,可见 中庸 已是宋初士人极为看重的经典。就学术方法而言,文献取向的治学方法开始让位于义理取向的治学方法,从范仲淹到“宋初三先生”普遍“疑惑传注”,主张“经以明道”“文以通理”,早期理学家如“北宋五子”更是如此。延续唐代以降的儒学复兴思潮,“北宋五子

    14、”普遍辟佛辟道,致力于儒家“道统”的营造。如邵雍明确反对佛教的出世观念:“佛氏弃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他提出:孔子赞 易 自羲轩而下,序 书 自尧舜而下,删 诗自文武而下,修 春秋 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仲尼后禹千五百余年,今之后仲尼又千五百余年,虽不811(唐)李翱:李翱文集校注,郝润华、杜学林校注,中华书局,2021,第 15 16 页。参见(宋)石介 石徂徕集(二),中华书局,1985,第 83 页。(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43 页。造道复性正理:

    15、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敢比德仲尼上赞尧舜禹,岂不敢如孟子上赞仲尼乎?邵雍的“道统”观以传统“道统”观为基础,又展现出新的特点,即儒家“道统”不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蕴含着“类型”与“变化”。所谓“类型”,三皇、五帝、三王、五伯各成一类,其分类依据在于行道标准,即道、德、功、力等;所谓“变化”,“道统”在历史中的呈现不是单向演化,而是曲折乃至循环演进。这种“道统”营造方式明显蕴含了义理进路。周敦颐的“道统”观更是突出义理内涵,而鲜有人物或经籍承传的系统论述。周敦颐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其中,圣、贤、士的区分与邵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的划分异曲同工,只不过论述没有邵雍周详。从 通书 来看,

    16、周敦颐最为推崇的是孔子和颜回:孔子是“圣人”,“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颜回则是“亚圣”“大贤”,所谓“颜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颜子亚圣”,“伊尹、颜渊,大贤也”。这与后来二程的说法相契。二程从学于周敦颐时,周敦颐每每要求他们探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张载的“道统”叙述主要强调历史贡献,所谓“上世未有作而作之者也”。他列出“作者七人”,亦即具有原创贡献的七位人物,分别是伏羲(始服牛乘马者)、神农(始教民稼穑者)、黄帝(始正名百物者)、尧(始推位者)、舜(始封禅者)、禹(以功)、汤(始革命者)。汤以下,文、武、周、孔虽因各种原因无“作”之名,但皆有

    17、“作”之实。孔子之后,便只有孟子,所谓“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扬皆不能知”,这与韩愈的观点基本一致。至于对儒家经典911(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 1157 1158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22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42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32 33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23 页。参见(宋)程颢、程颐 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16 页。(宋)张载:张子

    18、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257 258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81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的态度,张载说:“学者信书,且须信 论语 孟子。诗 书无舛杂。礼 虽杂出诸儒,亦若无害义处,如 中庸 大学 出于圣门,无可疑者。”张载对所谓“四书”的推重已超过“五经”。二程的“道统”观基本上延续韩、李以来的思路,他们说:“圣人无优劣。尧、舜之让,禹之功,汤、武之征伐,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周公在上而道行,孔子在下而道不行,其道一也。”孔子之后,二程主要认可颜回与孟子,且颜回在孟子之上,所谓“颜、孟虽无大优劣,观其立言,

    19、孟子终未及颜子”。在儒家经典的选择上,二程的观点与张载一致,强调“学者当以 论语 孟子为本。论语 孟子 既治,则 六经 可不治而明”,“且先读论语 孟子,更读一经,然后看 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秋。春秋 以何为准?无如 中庸”。在二程看来,论语孟子 中庸 都是义理之书,在阅读、为学上具有方法论的优先性。总之,从唐初到北宋中叶,儒学复兴运动历经工具性、自发性等阶段而进至全面复兴。其间,儒家“道统”以韩愈所建构的形态为基础进而呈现多元化建构标准、建构次序、文本依据与学术方法,但这些方面又呈现一致趋向:在建构标准上,“道”体现出一种强调道德的理想主义倾向;在建构次序上,学者大都以上古之王为开端

    20、、以孟子为阶段性终点,体现出明显的“尊孟”倾向,这一倾向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达至顶峰,此时孟子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并配享孔庙;在文本依据上,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等儒家经典的地位逐渐抬升,尤其经张载、二程等人推重,朱熹时“四书”之名得以最终确立并取代所谓“五经”,同时伴随着学术方法从文献为主向义理为主的转变。021(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85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324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280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21、 322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164 页。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二复性:性论复兴与儒家价值哲理重建唐宋时期儒家价值重建首先展现为“道统”营造,强调道德、尊崇孟子、抬升“四书”、注重义理是这个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几个发展趋向。“道统”营造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佛老的对治,但在更为严苛的意义上,这只能算作“表面工作”或准备工作,儒家价值的重建在根本上有赖于儒家价值哲理依据的重建。隋唐以前,儒家价值在哲理依据上并无太大问题,即便是在魏晋那样动荡或分裂的时期,那些看似放浪形骸、桀骜不羁的士人实际上也大都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持守。真正对儒家价值形成挑战或

    22、威胁的,是隋唐之际日益兴盛的佛道宗教,因为它们都有比儒家更为玄远幽深的哲理基础。佛教的“缘起性空”观此时已经成熟。“因缘”“缘起”是原始佛教就有的观念,但早期“缘起”观多执持“空”或“有”之一端,在思想上不够彻底。真正将这一问题讲透彻的,般若中观派的龙树是一个重要代表。中论观四谛品 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生法”之所以是“空”,是因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并非“实有”,亦即无本质规定性,但“空”又不是“无”,否则世间万物就得不到合理解释,于是龙树提出“假名”,即世间万物皆假以名相而存在,是谓“假有”。龙树的“缘起性空”观,“缘起”讲存在的机制,“性空”讲存在

    23、的本质,二者共同指向世间万物空无自性。这样一来,龙树就解决了早期佛教执持“空”“有”之一端的弊病,进入了“中道”。“缘起性空”观既肯认世间名相,又否弃世间价值,具有高深、圆融的思辨性。唐朝兴盛的华严宗正是沿着龙树开创的道路发展起来的中国佛教,其三祖法藏在这一问题上造诣颇深,121鲁迅曾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他说:“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他们(引者注:指魏晋名士)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参见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载 鲁迅杂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第 223 页。)近年来,亦有学者将“魏晋玄学”归于儒学,认为“

    24、玄学家”在价值观念上以儒家为宗(参见张恒 儒门内的王弼 对王弼哲学派别归属的一个阐明,孔子研究 2019 年第 2 期;沈顺福、任鹏程 玄学是儒学 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人文杂志 2021 年第 3 期)。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华严经义海百门 说:“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这就从“心”的视角将世间万物皆是“幻相”的道理说清楚了。道教的“性命双修”论此时也正趋于完善。早期道教以“气化宇宙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主张天地万物由元气化生,修炼的目的在于“轻身益气,延年度世”。在佛教的刺激与影响下,道教开始转变以形体修炼为主的做法,展现出浓厚的理论旨趣,这在唐初成玄英等人那里

    25、体现得非常明显。成玄英说:“水火金木,异物相假,众诸寄托,共成一身,是知形体由来虚伪。”又说:“既知形质虚假,无可欣爱,故能内则忘于脏腑,外则忘其根窍故也。”认为“形体”因“共成”而“虚伪”,这显然是受了佛教影响;进而主张内外两忘,则展现出不同于形体修炼的精神修炼取向。后起的道教人士意识到精神修炼对道教原旨的偏离,试图综合形体与精神两种修炼取向,如司马承祯便既强调“养气为先”,又强调“收心离境”,展现出“性命双修”思路。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 说得更为清晰:“夫至道真旨,以凝性炼形长生为上。所谓凝性者,心灵也,乃内观不动,湛然无为焉。”“凝性炼形”方可“形性俱超”,“得长生不死高真妙道”。不难发现

    26、,佛道二教都将“性”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问题,而对“性”的探索与追问又往往落实到“心”上,尽管他们对“性”“心”的理解并不相同。而从儒家的情况来看,“心性论”是孔子以降儒家学派追问人的本质暨“人道”的主要运思取向,它构成了儒学哲学追问的基础性理论,甚至在某些学者如思孟学派那里“性”(或“心性”)即是“道”。这种“即性论道”的思路不仅规定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而且影响了佛道二教的言说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无论佛教还是道教,其“性论”都不具有道德价值取向:佛教之“性”的内涵主要是“缘起”,并没有实在的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它就是“空”;道教之“性”尽管具有实在的内涵 “神”,但“神”的特点只在于“通”,而

    27、无所谓道德性。总之,佛道二教的“性论”都不强调道德、伦理,不强调人间秩序,这种理论旨趣是儒家学者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复兴儒家“性论”并赋予其更具思辨性的哲理内涵便成为当时儒家学者的重要221(汉)王充:论衡校释,黄晖校释,中华书局,1990,第 337 页。(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第 148 页。(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第 148 页。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使命。韩愈复兴儒家性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先秦与汉代,更确切地说,来自孟子、荀子、董仲舒、扬雄等人。韩愈说:“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

    28、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在韩愈看来,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论虽各有千秋,也都有所欠缺,他在综合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韩愈的性论可归

    29、结为三个方面:生之谓性、情由性定、性情三品。其中,“生之谓性”当然不是韩愈的原创,这可以说是早期儒家论性的基本原则,韩愈只是将其继承下来。“情由性定”也是早在汉代就已经成熟的观念,此不赘述。值得一说的是“性情三品”。韩愈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性善,于“仁”“礼”“信”“义”“智”五德主于一而行于四;中品之性可善可恶,某一德稍有不足或违背,其余四德亦混杂不纯;下品之性恶,于五德皆有所违背。这种将性分为三品的观念实则借鉴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曾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所不同的是,董仲舒的性论有一前提性的限定,即以可改变的“

    30、中民之性”为“性”,他实际上是要强调王道教化对于“性”的重要321(唐)韩愈:原性,载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 21 页。(唐)韩愈:原性,载 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 20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性,其实质是一种伦理相对主义;而韩愈则认为善、善恶混、恶是人性的三种不同形态,且不可变易,对于性善或性善恶混者,可使其“就学而明”,对于性恶者则只能使其“畏威寡罪”。总的来说,韩愈的性论基本上是对先秦汉代儒家性论的承续与局部修改,在创新性上略嫌不足。当然,在佛道二教极为兴盛的社会氛围中,韩愈重提儒家性论、

    31、发出儒家声音、彰显儒家立场,这本身已极具价值,他赋予“性”实在性(“与生俱生”)和道德性(“性分三品”),也基本上规定了后世儒家价值哲理重建的致思取向。在韩愈论性基础上,李翱进一步将“性”作为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情不作,性斯充矣。李翱对“性”“情”关系做了细致辨析,他认为只要“情”“不作”,人与生俱来之“性”便充实圆满,足以使人成为圣人;如若“情”“作”以至于“昏”,“性”便“匿”而“不能充”,人便不能成为圣人。一言以蔽之,李翱认为“性”

    32、本完满自足,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要归因于“情”,即“性善情邪”或“性善情扰”。这也意味着,如果能将情欲控制得当,人人都有成圣的潜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翱主张“复性”“归源”以成圣成贤。相比韩愈的性论对孟子、荀子、扬雄、董仲舒等人的调和,李翱的性论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向孟、荀回归的倾向,“性”不仅具有实在性与道德性,而且其道德性具有确定性,那就是“善”。从“性情三品”说到“性善情邪”(“性善情扰”)说,一个实在的、善的价值本原在韩、李等人的性论复兴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性”的实在性与道德性的获得,使世间与人伦的价值得以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佛、老的抗衡,也成为早期理学家“论性及气”421

    33、(唐)李翱:李翱文集校注,郝润华、杜学林校注,中华书局,2021,第 13 页。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人性即理”“变化气质”等更加成熟的人性观念与价值观念的理论先导。不过,韩、李等人的理论经验性有余而思辨性不足,其对佛道宗教的价值观念虽有所“破”,但显然力道不够,更加思辨、精致的理论是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早期理学家来完成的。三正理:性理合一与儒家价值本体确立自中唐开始的性论复兴使儒家可与佛、道二教在同一平台上展开对话,但早期儒家学者赋予“性”的内涵大都是经验性的,难以对佛教高度思辨的“缘起性空”说形成实质性回应。这也意味着,儒家价值哲理重建的根基并不牢靠。由此,宋儒在接续复兴

    34、儒家性论、重建儒家信仰的过程中便负有双重使命:使作为价值本原的“性”既区别于佛教思辨性的“空”,又区别于先前儒家经验性的“有”。从早期理学家的性论叙述来看,他们一方面承续传统哲学“生之谓性”或“天命之谓性”观念,如邵雍说“言性者必归之天”,“资性,得之天也”,“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张载则直截了当地说“性。即天也”。即“天”言“性”的观念确保了“性”的实在性,确保“性”是真真切切的“有”,而不是“空”与“无”。另一方面,早期理学家开始有意识地区分“性”与“气”,试图赋予“性”以绝对价值,使“性”从形而下的或经验的“气”中超拔出来,展现出他们在

    35、使“性”形上化上所做的努力。“性”的形上化在邵雍那里已有所体现。邵雍说:“气则养性,性则乘气。故气存则性存,性动则气动也。”也就是说,“气”是“性”的载体,无“气”则“性”不存;“性”是“气”的主宰,无“性”则“气”不动。这与传统儒家“以气释性”“性即是气”的观念已然521(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340 页。(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24 页。(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40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2

    36、3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252 页。(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11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不同。落实到人身上,“性”与“气”的关系又体现为“性”与“情”的关系,邵雍说:“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情”本质上是“气”之所发,“气”有清浊,“情”便时有晦暗;“性”则不同,其“不为阴阳所摄”,亦即不限于“气”之形质。“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性”的内容便是“仁”,所谓“仁配天地谓之人,唯仁者真可谓之人矣”。邵雍这种“性明情暗

    37、”说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李翱的“性善情邪”(“性善情扰”)说,虽不能说他们所论之“性”已有完全的超越性,但其的确展现出了不同于“气”(“情”)的一面。这种对“性”与“气”、“性”与“情”的辨析成为“性”的形上化的理论先导。周敦颐论性与邵雍思路类似,他首先承认“性”有经验的一面,如他曾说:“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朱熹认为这是“以气禀而言”,也就是说,从“气”的角度而言,“性”因气禀不同而呈现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之区别,这也是天地万物各各不同、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这一解释有其合理之处。与此同时,周敦颐论性还有一重维度,那就是以“诚”言性,强调“性”超越的一面,他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

    38、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按照周敦颐的观点,可以从三个向度理解“诚”:寂然不动、纯粹621(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17 页。(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18 页。(宋)邵雍:邵雍全集(三),郭彧、于天宝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1213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20 页。(宋)朱熹:通书解,载

    39、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20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17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13 14 页。(宋)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中华书局,2009,第 15 页。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至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寂然不动”强调“诚”不滞泥于经验性的时空关系,“纯粹至善”强调“诚”不滞泥于经验性的道德分判,“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则强调“诚”是人类伦理与行为的终极本原,这三个方面共同指向一点,那就是“诚”作为“性”的超越性、道德性与实在性。也就是说,“诚”已不单单是日常生活中

    40、经验性的心理状态或行为规范,而成为一种超越性存在。作为超越性存在的“诚”是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之“性”的范导与主宰,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是因其以“诚”为本,或者说完全合乎“诚”的要求。至张载,“性”的两重向度被明确表述出来。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张载论“性”仍然是从“气”上起头,但是“气”之聚散只是“性”的客感客形,亦即只是一种有限存在;除此之外,“性”还有一种本原形态的存在,那就是无感无形之“虚”。合而言之,“性”在张载这里有“虚”“气”两重向度,所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两

    41、重向度又被张载创造性地表达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合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尽性而天矣。张载分“性”为二,一为“气质之性”,一为“天地之性”,前者本质上是“气”,后者本质上是“虚”。当然,张载所做这种区分实际上是要突出“天地之性”,有意将“天地之性”视为“性”的本质规定,所谓“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张载之所以要突出强调“天地之性”,是因为唯有“天地之性”(或“太虚”)堪当宇宙万物与世间人伦之终极本原。他说:“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

    42、唯“天地之性”可以永恒。张载又说“万721(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1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3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15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17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物取足于太虚,人亦出于太虚”,“虚则生仁”,“至善者,虚也”,“虚”或“天地之性”是天地万物的价值本原。分“性”为二的思路同样见于二程。二程论性,先从“性”与“气”的关系着手,所谓“论性而不及气,则不备;论气而不及性,则不明”,这与张载、周敦

    43、颐、邵雍的思路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二程在“性”与“气”范畴基础上又区分出“才”的概念: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为榱桷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非谓不可移也,而有不移之理。所以不移者,只有两般:为自暴自弃,不肯学也。使其肯学,不自暴自弃,安不可移哉?相比邵、周、张,二程的分疏更加细致,“气”有清浊,“才”有善恶,“性”则无不善;而“性”之所以纯粹至善,是因为它与超越性的“天理”是同一的。程颐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则无往而不善。”“性”

    44、不仅仅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实然,更是依据、所以然。“理-性”超越意义的确立,使儒家价值本体得以最终确立,也标志着理学以相对成熟的形态出场。对此,朱熹曾大加赞佩:“如 性即理也 一语,直自孔子后,惟是伊川说得尽。这一句便是千万世说性之根基!”的确,“性即理”命题对人之“性”与天之“理”的打通,实在是解决了儒学的大问题。一方面,“性即理”观念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儒家哲学自先秦至唐代思辨性不强的短板,构成了对佛道二教的有力回应;另一方面,“性即理”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佛学思维予以批判性反思,它没有在人的生存世界之外构建一个完全独立的理性世界、精821(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

    45、5,第 262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263 页。(宋)张载:张子全书,林乐昌编校,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第 263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1253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252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292 页。(宋)朱熹:朱子语类,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第 2360 页。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神世界,而是从“天人合一”视角出发,始终坚持只有“一个世界”,生存世界之外别无其他世界。

    46、在现实内容上,当“性”“理”合一,这个本原或主宰就不再是冰冷抽象的存在,而具有了人间的温度,因其蕴含着儒家向来推重的道德内涵。二程说:“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理-性”即是“五常”,尤以“仁”为其“全体”。于此,可简明谓之“性即仁”。二程主张“性即理”,又主张“性即仁”,自然也就主张“理即仁”。二程确曾直截了当地表达这一观念:“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仁”作为“理”的现实与伦理内涵,被提升到了世界本原的地位。作为“理”之“仁”,首在于“通”,此意为二程受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启发而悟出:“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

    47、”又说:“切脉最可体仁。”还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对于身体来说,当手、足等部位出现问题时,“心”自能有所感觉,知痛知痒,进而有所应对。这种“疾痛累心”的状态是身体的本然状态、健康状态,这种感知的通贯就是“仁”的具体体现。相反,当“手足痿痹”“不认痛痒”,“仁”也便消失了。回到哲学上:“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圣人,仁之至也,独能体是心而已,曷尝支离多端而求之自外乎?”在二程看来,宇宙万物就像一整全的、活生生的有机生命体,其中的每一人、每一物都是这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仁”即是万物之间的彼此贯通、相互珍视,“仁

    48、之至也”便是圣人。作为“理”之“仁”,还在于“公”。二程说:“不违(仁 引者注)处,只是无纤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仁 引者注)只是一个公字。学者问仁,则常教他将公字思量。”在二程看来,92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14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1173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33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59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15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

    49、华书局,2004,第 74 页。(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2004,第 284 285 页。国际儒学论丛(第11辑)“公”与“私”相对,如若人能做到无一丝一毫之私意,自然能“物我兼照”“人我兼照”,也就能视天地万物为一体,故而能够知痛痒、泛爱众,如此则非仁而何?当然,“仁”又区别于“爱”,这是二程论性的突出特点。二程以“体用”范式解释“仁”与“爱”,并以“仁”为“性”、为“体”,以“爱”为“情”、为“用”。这样一来,二程性论便展现出了与先秦人性思潮截然不同的面相,如在孟子那里被视为“性”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在二程这里便只是“情”:“若夫恻隐之类,皆情也,凡动

    50、者谓之情。”以此为理论基础,二程强调以性制情,“损人欲以复天理”。这种以“体用”范式建构起的性情观、理欲观几乎规定了整个宋明理学对于“人如何生存”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回答。总之,“北宋五子”尤其是二程以“天人合一”为视域,以“体用一源”为方法,实现了“性”“理”合一。“理”是世界运化发展的原理、根据、所以然者,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法则 “仁”,正如程颢所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由此,作为儒家最高伦理的“仁”成为“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体之本原,亦即人类生存之本原。“仁”不是思考的对象,而是宇宙生命体生机勃发的行动之源头,宋儒的本原追问因此具有了生存论的意味


    注意事项

    本文(造道·复性·正理:理学与儒家价值的重建.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