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_侯俊军.pdf

    • 资源ID:605025       资源大小:1.79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_侯俊军.pdf

    1、48强国际影响力。本文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从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发展与演进着手,分析高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因文化不自信而引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提升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对策。二、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研究评述基于文化自信视角分析高校国际化发展,其相关研究文献可从高校国际化的起源与内涵、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实践以及文化自信视域下我国高校国际化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一)高校国际化的起源与内涵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Clark于1980年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国内则是由龚放和赵曙明最早提出2。事实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高等教育,具体表现

    2、为当时的“跨国”和“游学”3。高校国际化属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范畴。一方面,高校国际化需要依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和趋势;另一方面,高校国际化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笼统地定义为:“是把跨国际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理论层面开展了系列研究。舒志定提出的高校国际化的三层次理论,涵盖信念系统(认识)、功能系统(结构

    3、)以及运动系统(规范),并指出应不断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在以上三方面的办学模式,从而改造、完善本国高校体系4。有学者将高校国际化归类为高校职能,指出高校应具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国际化合作这四种职能5;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高校国际化主要以学术交流为载体,也就是说,不同大学之间进行学术互动、合作是其主要特征6。与此同时,刘兰芝提出全球发展学说,即在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服从民族和本国利益,而且还需培养具备包容性胸怀的国际型人才7。此外,相关学者还从高校国际化的动因、路径以及国际比较方面展开研究。汪旭辉从经济、教育、科技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高校国际化的原因及其必要性8;袁本涛和潘一林则以清华大学为例

    4、,个性化分析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以及在国际化合作方面的具体举措,明确指出应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大学9。(二)我国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实践在实践层面,以2001年11月加入WTO为分界线,可以将2001年之前划分为我国高校国际化的起步期,之后划分为快速发展期10。在初步探索阶段,我国高校的教育开放程度较低,国际化办学规模小,影响范围窄11(P150-155)。这一时期,复旦大学中美法学班、中国人民大学中美经济学班等中外合作示范培训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加入WTO之后,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快速发展,呈现出多种办学模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也

    5、是延续至今的经典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具体指的是本土大学与海外大学、国际研究机构、海外非政府组织或者政府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或者联合培养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交换生项目、访问学者项目、联合培养项目等12。21世纪初,共建模式转变为我国高校国际化办学模式新兴的探索方向。共建模式在我国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合作办学,其特点是独立于母体机构且需要取得当地的办学资质。共建模式的典型代表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校园、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该学校沿用国际化质量评估体系,通过与全球知名高校及企业的密切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与全球暑

    6、期夏令营机会,实现国内外优质高校资源的结合,标志着我国高校国际化进入注重双边互动、平等交流的新阶段。此外,国内采用卫星模式、实现“走出去”办学的高校近年来层出不穷。诸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卫星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办公室、海外分支校园以及海外研究中心等;其特点是拥有独立在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文所指的高校国际化特指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高 等 教 育 管 理50的机构和项目1 230个。中外合办大学校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区域,依托长

    7、三角和珠三角集聚发展。由表1可知,拥有独立法人办学资格的10所大学,其学科门类覆盖广泛,在校生规模庞大。这批中外合办大学,主要采用全英文教学,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外方学校的优势学科,表1拥有独立法人办学资格的中外合办大学校名办学地点成立时间在校生(人)学科门类创办方教学特色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市20049000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万里学院、诺丁汉大学全英文教学;小班化教学、合作式学习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苏州市2005缺失管理学、工学、艺术学苏州科技大学、加拿大理工学院、高博教育集团双语或英文授课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市200621000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理学、法学和艺

    8、术学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专业课全英文教学;“2+2”教育模式上海纽约大学上海市20122000经济学、工学、理学、历史学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通识培养与专业训练融合;1-2学期海外学习昆山杜克大学昆山市2013缺失经济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武汉大学、杜克大学全英文教学;分配个人教授导师;半年杜克大学学习温州肯恩大学温州市20144200经济学、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温州大学、肯恩大学小班化、全英文、探究型教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市20161825经济学、工学、文学、理学深圳市政府、北京理工大学、莫斯科大学俄语训练;小班上课和研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市20165000工学

    9、、理学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全英文教学;1学期海外学习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福州市2017缺失管理学、工学闽江学院、墨尔本理工学院双语或英文授课;创业技能培养郑州亚欧交通职业学院郑州市2019缺失工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俄罗斯交通大学技术技能培训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及相关学校官网。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网址:http:/ 等 教 育 管 理52(二)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办学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沿袭了效仿西方的发展思路,缺乏坚定的文化自信支撑。传统的高校国际化发展由西方国家主导,形成

    10、的“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成为阻碍当前高校国际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英美等国的模式与经验,导致建立的教育体系与本国国情及教育文化理念匹配度不足。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国际化教育中的主要职能体现为机械性地吸引国际学生进入与知识输出,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乏善可陈。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即表现为英语在国际化交流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单一语言在促进国际沟通合作中具有积极意义,但却有可能阻碍以多元化为基础的高校国际化发展,使得非英语国家在参与教育国际化体系时面临较高的进入门槛。根据我国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外国语

    11、言文字教学,但应当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学语言文字。”然而实际上,在现有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英语仍是最主要的基本教学语言,直观体现了我国高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第二,目前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吸收海外人才、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在经典模式与共建模式下,国内高校在国际文化与理念交流中更多地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高校国际交流中是不对等的,西方国家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体系的同时也在通过知识和文化渗透的方式扩大其意识形态影响11(P150-155);另一方面,大部分采用卫星模式开展合作办学的机构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12、境外分校少且师生规模小,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境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和学位认证制度,以便在该模式中更多地扮演主动输出的角色,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影响力25。此外,少数高校在国际化办学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及教学组织的精细化管理,这也是当前国际化办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第三,在出国留学人员与来华留学人员规模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留学生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引起广泛担忧。传统的高校国际化主要基于规模增长的逻辑,存在激进扩张与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当全球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国际学生规模持续增长,尚能维系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逻辑的教育商品化运行体系,而一旦受到突

    13、发事件或经济下行的影响,使得生源规模下降,那么商品化与激进扩张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以新冠疫情为例,由于其导致国际流动受阻以及部分学生支付能力下降,使得在澳大利亚境内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大幅减少,对澳大利亚教育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复苏带来严重干扰26。克服激进扩张与过度商业化形成的潜在威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推动高校国际化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四,在高校国际化过程中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文化教育。高校国际化是助力多样文明互鉴和世界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国际领导力和跨文化领导力的创新型人才,其中也蕴含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照本土文化传承与本国利益的诉求。然而在近些年的高校国际化

    14、办学中,浅层国际化、空心国际化等问题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跨国学习时处于孤立状态,长时间处于由其本国成员所形成的封闭社群内。在这种国际化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国际化的环境中,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深入的跨文化体验。究其原因,这既与东道国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屏障有关,也与高校国际化初期形成的制度偏向与路径依赖有关。第五,不少国内高校在开展国际化办学的过程中仅在意经济收益,一味地被海外高校主导,放弃教学管理自主权23(P237-238)。这些办学不主动、过度依赖海外高校的现象,表明我国高校并未完全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教育依附,在与西方国家国际合作交流中处于被动弱势地位,直接造成国内高校教育资源输出不足。

    15、这些问题反映到学生层面,则是价值取向和政治信念的偏移。例如部分通过交换项目、联合培养项目送出去的学生,沉浸于发达国家的文化氛围,而拙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粗浅,无法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因而未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高 等 教 育 管 理54影响文化自信程度与国际化发展水平,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导致实证分析出现伪回归问题。以上变量中外国留学生数据来自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2021年),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数据来自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

    16、3-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以及其他省级数据来自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3-2021年)。变量的描述性分析见表3。表3描述性分析变量符号变量名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样本量Grad外国留学生毕业人数(人)35134968427041278CurStu外国留学生在校人数(人)78429610751671277CulManu人均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数量(家/万人)0.100.110.000.41278DN人均互联网域名数量(个/人)0.020.040.000.30278PrivateEco樊纲指数(非国有经济发展)102313278Per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575

    17、952738119710164889278PerTrade人均进出口总额(美元/人)276239865220044278PerPas人均客运量(人次/人)149269278(二)基准回归结果与讨论表4展示了模型的回归结果。第(1)(3)列的被解释变量为外国留学生毕业人数,其中第(1)列的解释变量仅包含文化自信程度,第(2)列控制了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第(3)列进一步加入了省份层面的控制变量。在逐步加入变量的过程中,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始终保持正向显著,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文化自信程度越高的省份,其外国留学生毕业人数越多。根据第(3)列的系数可知,文化自信程度每提高10%,外国留学生毕

    18、业人数将提高2.78%。第(4)(6)列的被解释变量为外国留学生在校人数,回归中加入的解释变量分别对应于(1)(3)列,其中核心解释变量依然始终保持了正向显著,表明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控制变量中,在控制了文化制造业的规模之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再显著,代表交通便利水平的人均客运量的系数在第(3)列中显著,而在第(6)列中不显著,表明其影响作用不稳定。代表对外开放水平的人均进出口总额始终显著为正,且系数较大,表明当地的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其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上分析表明,文化自信在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应当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为当地提供高

    19、质量的文化产品。此外,对外开放是高校国际化的基础,决定了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高校要提高对校区所在地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视程度。表4基准回归结果(1)(2)(3)(4)(5)(6)lnGradlnGradlnGradlnCurStulnCurStulnCurStuInCulManu0.7171*0.3576*0.2781*0.6430*0.2774*0.1378*(0.0668)(0.0877)(0.1122)(0.0615)(0.0659)(0.0783)InPerGDP-0.14030.0341(0.3127)(0.2180)InPerTrade0.5410*0.6400*

    20、(0.1047)(0.0730)InPerPas0.3475*0.1286(0.1240)(0.0867)省份固定效应否是是否是是年份固定效应否是是否是是拟合优度R20.29190.94730.95370.28180.96440.9731样本量278278278277277277注:括号中为标准误,*p0.1,*p0.05,*p0.01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高 等 教 育 管 理56DAXUE JIAOYU KEXUE2023/4总200期(三)影响渠道检验基准回归的结果表明,文化自信对于高校国际化具有显著影响,然而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尚不清晰。根据文化的传播特征和高校的发展

    21、规律,结合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文化自信主要通过提高互联网使用程度以及提升制度质量来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本文接下来将对这两条影响渠道进行实证检验。1.提高互联网使用程度渠道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经,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拥有较高文化自信的区域,一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展示自身文化底蕴、引领新型文化交流,使其特色文化得到认可;另一方面,其借助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互联网平台,能够开拓更多市场,从而扩大文化产品及价值观的影响范围。因此,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互联网使用程度。随着对互联网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对彼此国家的理解与认

    22、同也随之提高,从而为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为了检验上述影响渠道,本文参考心理学研究领域常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如下模型32。其中,M表示中介变量,Z表示相关控制变量,其他符号与模型中的含义相同。首先,将中介变量替换为人均互联网域名数量(lnDN),用以表示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表5第(1)列报告了模型的回归结果,第(2)列和第(4)列报告了模型的回归结果,第(3)列和第(5)列报告了模型的回归结果。第(1)列的结果显示lnCulManu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文化自信能够提高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而第(2)(3)列的结果则表明,互联网使用程度能够显著提高外国留学生毕业人数,也即促进高校的国际化

    23、发展。第(4)(5)列以外国留学生在校人数为被解释变量,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以上分析验证了互联网使用程度是文化自信影响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渠道之一。2.提升制度质量渠道提高制度质量是加快高校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推动各地区开展制度创新、提升制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拥有文化自信的地区更善于从丰富的历史传承中获取制度资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形成了内容丰富、流派众多的管理与制度思想体系。从历史底蕴中不断汲取制度建设的智慧,是完善制度体系的坚实基础。历史发展表明,在面对国际趋势及其他地区的优秀制度时,文化自信更坚定的地区更加倾向于保持开放的胸襟与兼收并蓄的价值取向,从而使自

    24、身的制度体系更加多样化,最终形成高效、高质的制度环境。以高质量制度体系为基础,不同文明交流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理念冲突与制度壁垒等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从而消除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表6同样以模型为基础,将中介变量替换为樊纲指数(非国有经济发展指数,PrivateEco),表示制度质量。从第(1)列可知,文化自信显著提高了地区制度质量,而制度质量也能显著提高外国留表5影响渠道检验:提高互联网使用程度(1)(2)(3)(4)(5)lnDNlnGradlnGradlnCurStulnCurStulnCulManu0.3589*0.2612*0.1242(0.0987)(0.1111)(0.077

    25、0)lnDN0.1522*0.1445*0.1237*0.1202*(0.0561)(0.0557)(0.0385)(0.0385)省份、年份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拟合优度R20.87110.95390.95480.97390.9741观测值278278278277277注:括号中为标准误,*p0.1,*p0.05,*p学生毕业人数与在校人数。上述结果表明,制度质量是文化自信影响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又一渠道。以上分析表明,文化自信对高校国际化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即文化自信程度较高的地区,通常高校国际化程度也更高。此外,互联网发展程度与地方制度质量可能是文化自信影响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两个渠道。因此,

    26、在推动高校国际化发展时,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信,并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重视制度建设。五、文化自信视角下推动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对策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中外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学内容的汇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我国优秀文化、智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一)推动文化自信教育,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符合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教育资源、课程体系等。首先,我国高校应当进一

    27、步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风、学风,塑造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其次,要挖掘本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将更多的中国元素纳入到国际化办学体系中。如在联合办学的高校里积极推行以普通话和汉字为基本教学语言和教学文字、结合中国历史文化打造特色课程体系等。同时,应注重培养精通汉语的国际留学生,由他们向其同胞介绍中国文化,积极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有效地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传播中国声音。最后,高校应以不同民族、文化的共通之处为载体,打造独特的国际化通识教育课程,开拓学生眼界,助力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动权在高校国际化秩序深刻调

    28、整的变局中,中国高校应敏锐感知时代趋势,抓住机遇建立与文化交流相适应的中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模式。具体来讲,高校应该积极探索除经典模式、共建模式和卫星模式等现有模式以外的其他国际化办学模式,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契机下,应以“中华文化 走出去”为战略目标,通过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国际化的需求,向沿线国家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全球潮流的中国高校国际化模式。以在地国际化为例,相比于传统的学生跨国流动,在地国际化通过引入世界名校本土办学,或者与国外名校在本国合作办学,将国外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转移至国内,既能满足国内学生的“留学”需求,也能吸引其他国家优秀留学生的到来

    29、,从而降低传统高校国际化可能导致的意识形态风险。此外,我国高校国际化要坚持质量导向,积极探索“走出去”与“招进来”同步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一方面,在国际化过程中,我国高校不能一味地依赖海外高校,而需加强教学管理主动权,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另一方面,对待国际上的优质文化与教育资源,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引进并吸收海外先进办学理念与优质表6影响渠道检验:提升制度质量(1)(2)(3)(4)(5)PrivateEcolnGradlnGradlnCurStulnCurStulnCulManu0.6062*0.2351*0.1168(0

    30、.1481)(0.1125)(0.0791)PrivateEco0.1004*0.0883*0.0485*0.0424*(0.0364)(0.0366)(0.0254)(0.0256)省份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年份固定效应是是是是是拟合优度R20.91640.95400.95460.97320.9733观测值278278278277277注:括号中为标准误,*p0.1,*p0.05,*p0.01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高 等 教 育 管 理587 刘兰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J.学术交流,2002(04):151-155.8 汪旭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与模式兼论中国大学国际化

    31、的路径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7(08):90-93.9 袁本涛,潘一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清华大学的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09):23-28.10 陆小兵,王文军,钱小龙.“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01):27-34.11 李琳璐.突围与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在中国的演进与发展J.教育评论,2021(04).12 Knight,Jane.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J.JournalofStudiesinInternationalEducation,2015(02):107-121.13

    32、 杜兰晓.当代中国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99-102.14 徐国正,刘文成.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挑战、原则与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03):102-109.15 何芳,都宁.高校外语教育国际化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06):44-49,109-110.16 任佳伟,孙向宇,刘静.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5):137-141.17 孙成武.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问题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19-124.18 黄建

    33、军,黄娇.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9(01):45-47.19 朱旭东,刘丽莎,许芳杰,李爱霞.论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基于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02):31-44.20 于红波,孙百才.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把握的“中国特色”J.大学教育科学,2021(04):39-45.21 王坦.文化自信:高等教育国际化应有的精神立场以孔子学院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04):34-44,108-109.22 潘骏.高校师资国际化与教学变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6):84-85.23 陈婷婷.文化自

    34、信视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2(01).24 徐墨.中国高校境外办学本土适应性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2:61-67.25 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探新J.教育研究,2008(01):43-47.26 廖霞.后疫情背景下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战略及其走向基于澳大利亚国际教育战略2021-2030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2(11):42-51.27 美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费剑平,林相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0-163.28 邢春冰.教育扩展、迁移与城乡教育差距以大学扩招为例J.经济学

    35、(季刊),2014(01):207-232.29 袁知柱,张小曼.会计信息可比性与企业投资效率J.管理评论,2020(04):206-218.30 曾麒玥.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探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04):9-14.31 项久雨.新发展理念与文化自信J.中国社会科学,2018(06):4-25,204.32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31-745.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36、 Cultural Confidence: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HOU Jun-jun KUAI Wen-jing XU Hang-tian Abstract:Cultural confidence i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

    37、ese universities has shown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e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and satellite models.However,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

    38、versities,such as Western-centered development thinking,insufficient absorption of overseas talents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the low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student source,and a lack of autonomy in teaching management.Empir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cultural c

    39、onfidenc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build an 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novate intern

    40、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 and 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 of universities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fully utiliz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and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for multicultural open exchange,tak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

    41、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provide strong guarantees and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studying abroad;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责任编辑李震声)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高 等 教 育 管 理


    注意事项

    本文(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_侯俊军.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