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王安石“易时”思想研究综述_葛溜.pdf

    • 资源ID:604674       资源大小:1.40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王安石“易时”思想研究综述_葛溜.pdf

    1、文学研究372023 年第 20 期王安石王安石 “易时易时 ”思想研究综述思想研究综述葛 溜葛 溜(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青岛大学 历史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是古代文化发展的巅峰,也是传统易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据宋史艺文志所载,宋代易学著作共有213 部、1740 卷,数量远超其他朝代。在内容方面,传统的“象数”和“义理”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所谓的“六宗”之中的“三宗”“儒理宗”“史事宗”“造化宗”均成熟于此阶段。且就思辨性而言,“宋易”亦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不论是“宋学”之中的哪一派别“新学”“蜀学”

    2、“关学”“理学”“心学”乃至于“功利学派”,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在建构发展的历程中都曾受到过易学的沾槪。众所周知,周易从来就是“治世妙用”之书,其所蕴含的精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适时而变、积极救世的人生理想,为众多时代的政治经济变革提供了动力与源泉。而“宋易”又因长时间受到“常患法之不变”的历史环境与宋代士人“急乎国家之用”呼声的影响,相较于其他时期更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如果不对“宋易”有充分的探究和细致入微的了解的话,就无法全面勾勒出“天水一朝”学术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王安石,字介甫,世称临川先生。作为“唐宋大八家”之一,其学术思想体系精深广大,包容万象,形成了极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史称荆公新学。王

    3、安石的一生,新学和变法都是后人在研究其学时无法回避的内容。变法的思想根源来自新学,而王安石在其新学中所宣扬的天人合一、革故鼎新、通经致用的精神都是建立在易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荆公之易学是新学之核心也不为过。他在易学方面的论著也颇为丰富:易解 以及单篇易学文章卦名解 易象论解 河图洛书义 易泛论 大【摘要】21 世纪以来,关于王安石的史学研究成果斐然。其中,王安石的经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易学研究。不论是在相关论著、专题研究,还是在具体的学术论文中,学者们都能做到客观公正地审视作为“易学家”的王安石的易学成就。总体看,虽然王安石易学研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较为细而微的概念性的研

    4、究上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关键词】王安石;“时”;周易【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037-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20.012人论 九卦论 等。关于对周易 的理解,他说:“某尝学易矣,读而思之,自以为如此,则书之以待知易者质其义。”关于王氏的易学成就,易学名家程颐曾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易 有百余家,难为遍观,如素未读,不晓文义,且须看王弼、胡先生、荆公三家,理会得文义且要熟读,然后却有用心处。”具体而言,程颐之所以推崇荆公易学,是在于王安石摒弃了前人“以玄解易”的方法,且较少的涉

    5、及汉人“象数”的部分。与他们提倡“义理解易”的方法相吻合:“新安王炎晦尝问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冀之、王介甫三家,何也?”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云尔。然杂物撰德,具于中爻,互体未可废也。”朱熹也说:“易 是荆公旧作,却自好。三经义 是后来作底,却不好。”朱熹对于王氏易学称道的原因则是从治易“查缺补漏,网罗众家”的观点出发的:“今欲正之,莫若讨论诸经之说,各立家法,而皆以注疏为主。如易则兼取胡瑗、石介、欧阳修、王安石、邵雍、张载、吕大临、杨时。”这些评价无一不反映出荆公的治易 水平之高。有程颐、朱熹对于王氏治易 这样的学术关注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后来的学者关注荆公易学的角度和

    6、视域。学者们关注的是较为大而化的层面,他们关注的方面仍集中于探究荆公易学渊源、易道阐释、组织架构、治易方法与原则等方面,较为缺少对于王安石易学的细致探究。古代典籍中,较早涉及 周易的是左传和国语。这些古籍中的“时”更多的释义是天时、时刻之意。例如,“瓜时而往”(左传 庄公八年)即瓜熟的时节;“天反时为妖,地反物为妖”(左传宣公十五年)即天违38今古文创反时律就会发生灾难,地违反物律就会产生祸孽。深层次的意味是提醒人们要“知农时”,指导人民进行农业生产。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刚进入到农耕文明这个阶段时,相对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正是在这种强调“时”的语境的氛围中,周易 进一步将“时

    7、”意由“概念”上升到“范畴”,从而变得涵义丰富,有“时机、时势、时宜、时运”等意。据学者统计,周易之中的“时”字出现过五十八次。具体而言,易经中出现一处,在归妹 九四爻:“归妹愆期,迟归有时”;易传 出现五十七处。突出表现在易传 之中汇集了大量对“时”的陈述和赞叹:“随时之义大矣哉!”类似的描述分别出现在大过 颐 姤 蹇 遁 旅 睽革 解 坎 豫 等卦中。这样的变化就反映了在周易经传的形成过程中,易学家们开始关注到“时”的背后的丰富思辨内核。后来的易学家们又在诠释经典的过程中把易“时”由一种哲学范畴提升为一个理论体系。汉代易学中的“时”多为季节、时令、物候,典型代表是孟喜和京房的“卦气说”中的

    8、“时”。以 周易之六十四卦配以“四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这种把易“时”同阴阳灾异相结合的思路,是深受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影响的结果。当易学发展到魏晋王弼时,认识“时”的视角和方法又有所创新。一方面王弼等人继续将周易的“变易”的根本精神加以传承,另一方面又根据魏晋时代的思想发展的特色提出“适时而变”的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易学的内涵和体例。紧随其后,唐代关注“易时”的思想家主要是孔颖达、罗隐等人。孔颖达对“易时”理论的建设主要在“叹卦三体,时运四种”之中。他首先说“叹卦有三体,一直叹时;二叹时并用;三叹时并义”,随后又补充道:“时运虽多,大体不

    9、出四种者。一者治时,颐养之世是也;二者乱时,大过之世是也;三者离散之时,解缓之世;四者改易之时,变革之世是也。”孔氏不仅把古人所感叹的“易时”以区分的方法进行了一个回顾,又具体到以“治时”“乱时”“离散之时”“改易之时”对六十四卦进行划分。罗隐或受到孔颖达“易时”思想的启发,形成了其独特的以“时”为核心的历史哲学。他把“易时”思想赋予了丰富的含义。首先,世间万物、祸福荣辱都是“时”所限制的:“时也者,机也,在天为四气,在地为五行,在人为宠辱忧惧通阨之数,故穷不可以去道,文王拘也王于周。”再次,人可以通过“机”把握“时”:“天道之反,有水、旱、残、贼之事;人道之反,有诡、谲、权、诈之事。是八者谓

    10、之机也。”在罗氏之前,还没有那位易学家能对“时”的规律做出如此系统性的总结。这对后来的易学,尤其是对宋代易学的治学方法、治学思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是易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易学家们纷纷涌现。一时间,学术景况蔚为大观。如“宋初三先生”、李觏、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司马光、苏轼、王安石、朱震、朱熹等人。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这些人的易学主张是“象”或者“义理”,他们的易学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关注到了“易时”。试举几例,邵雍之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意在“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即用卦画的阴阳消长来展示春、夏、秋、冬之时的轮回变化周期。还有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则更进

    11、一步,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一分为二,以“逆数”“顺数”的方式,勾勒出卦画的阴阳消长再同十二月和二十四时相配,又联系日、月、年的变化。这种关注“易时”的方法类似于汉易的“卦气”,但根本上不同的是邵氏是为了说理,说明天地的终始,从而引出他的“元、会、运、世”说。另外,李觏他在易论十三篇 中同样关注“易时”:“或曰:吉凶悔吝,生乎动者也。请问动而无悔则奚由?曰:时乎时,智者弗能违矣。”“先时而动者,妄也,后时而不进者,怠也。妄者过之媒,怠者功之贼。”李觏认为“时”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拥有超人之智慧的圣人也不能凌驾于“时”之上。如果违背了“时”就会得到不利的后果,而且“时”之主体只可以通过“权变”

    12、来把握“时”:“或曰“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事变矣,势异矣,而一本于常,犹胶柱而鼓瑟也。”同时代的张载,同样看到“易时”思想的重要性,并有所阐释。他把“时”看作是和天理一样的存在:“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君子教人,举天理以示之而已;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那么能做到顺“时”的人就是君子:“惟君子为能与时消息,顺性命、躬天德而诚行之也。”可见,宋初“易时”思想在汉唐学者学术的浸润、影响下有所发展,但就宋代整体的学术思想的现实需求性来说,用以指导变法的“易时”思想仿佛更具有代表性。其中,王安石的易学及“易时”思想就是一个典型。据笔者粗略估

    13、计,“时”在王氏易学著作易解 中反复出现四十余次,而在其他的易学著作如易泛论 九卦论中也有频繁出现。早年荆公已经深刻理解到周易 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大体将其概括为“进退之当于义,出处之适其时”的含义,这是一种符合传统儒家局域的解释。到了 易解 创作的时代,他对于“时”的定义则更为丰富,王氏将其解释有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更是一种复杂情形下的条件;又或是一种有起有止的过程;更是一种不为外部条件所动的一般性的原则。荆公注解周易的目的是在于将书中蕴含的天人之学,更多的是将人与“时”的关系以政治行为的角度来解释,如果能从这些点中去把握王文学研究392023 年第 20 期介甫易学的内涵,那么

    14、也就能理解其熙宁年间变法的种种行为。注释:注释: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 年版,第277 页。王水照: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二 答韩求仁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761页。(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卷十九,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28 页。(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 卷一周易口义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年版。(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 卷七十八尚书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1987 页。(宋)朱熹:朱熹集,卷六十九,第六册,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3638 页。(唐)孔颖达:春秋

    15、左传正义 ,刻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年版。(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 卷二十七上,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599 页。(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豫 卷四,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唐)罗隐:谗书 卷三 道不在人,罗隐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年版,第387 页。(唐)罗隐:谗书 卷三 天机,第395 页。(宋)邵雍:皇极经世书 卷十三 观物外篇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版。(宋)李觏:李觏集 卷第三 易论十三篇,中华书局1981 年版,第37 页,第37 页,第 41页。(宋)张载:张载集,正蒙 诚明篇,第23-24页。(宋)张载:横渠易说 上经乾,张载集,第70 页。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6、:1(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2(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3(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点校版,1973.5(魏)王弼注,楼宇烈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6(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7(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8(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9(宋)李衡.周易义海撮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七册王荆公)M.北京:

    17、中华书局,1989.11漆侠.王安石变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2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王水照.王安石全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4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朱伯昆.易学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6张涛.秦汉易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 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18 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高克勤.王安石著述考J.复旦学刊,1988,(1).20耿亮之.王安石易学与其新

    18、学及洛学J.周易研究,1997,(4).21 金生杨.王荆公易解考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3).22刘成国,宫云维.王安石 易解 发微J.周易研究,2005,(04).23俞菁惠.周礼泉府 与熙宁市易法 泉府职细读与王安石的经世理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24姜海军.王安石与程颐易学诠释及思想之比较J.周易文化研究,2015,(00).25刘炳良.王安石的易学与新学J.周易文化研究,2015,(00).26俞菁惠.北宋熙宁青苗借贷及其经义辩论以王安石 周礼 学为线索J.历史研究,2016,(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葛溜,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葛溜,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及宋代易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及宋代易学。


    注意事项

    本文(王安石“易时”思想研究综述_葛溜.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