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pdf

    • 资源ID:604120       资源大小:1.33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pdf

    1、 年第 期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桑 雨摘 要:熊十力在其体用哲学体系的创建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思想转变其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体现在他对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看法上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前他认为有情众生各有自己的本源和宇宙 然而到了二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却一改之前的看法坚称众生同源、万物一体 这一思想转变不仅是熊氏建立其“体用不二”哲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也体现了他从赞同印度佛学到支持中国哲学 尤其是大乘起信论和华严思想 这一立场上的转变对其体用哲学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关键词:熊十力 众生同源 万物一体 体用不二 唯识学作者桑雨悉尼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学术研究员(悉尼 )熊十力()是

    2、新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体用哲学体系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形成于三十年代初并在之后得到持续发展 在此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熊氏的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其中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他对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看法上 截至 年初熊十力一直认为众生各有本体并非同源 然而 年夏以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坚称一切众生同源共体 熊十力成熟的体用哲学体系以“体用不二”为核心此“体用不二”概念在他的思想中意味着宇宙本体表现为世间万物而现象界中的任一事物皆为此唯一本体之显现 如若他继续支持“众生多元”则必然与此“体用不二”的观点相悖 因此熊氏关于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思想转变对于他建立

    3、起自己的体用哲学体系来说非常关键可以说是他提出上述“体用不二”观点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下文将首先讨论熊十力在 年初前后对于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分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以使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理解熊氏体用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体用不二”概念的义旨一、从众生多元到万物一体:熊十力的思想转变熊十力对于众生是否同源的看法在他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出版的很多著作中都有所体现而他在此问题上的思想转变则可以 年初为节点来进行划分(一)熊十力 年初之前的观点熊十力在他于 年春至 年初之间撰作的唯识论一书中作出了如下论述:诸有生物其生也原各各独化都无终始不随形以俱尽乎?抑宇宙有大生焉肇基大化品物流

    4、行故生物禀此成形其形尽而生即尽乎?(此言宇宙者外界之异名乃随俗假说耳 大生者不必谓宗教家所立之神凡哲学家计有外界独存之实体者皆是也)由前之说则生界为交遍(交遍者无量生命各为独化同在一处各各遍满而不相障碍仍为互相维系之全体焉)由后之说则生界为同源(计有大生之实体为一切有生所从出故)由前之说则有生皆无待而自足由后之说则有生将外借而凭虚(如吾之生若非自有而借外界独存之大生偶尔分赋者则吾生直等于石火之一瞥已耳 谓吾生非自有而索源于外矣 外源之有吾又何从征之哉?)前说佛家主之后说世间多持之 吾尝徘徊两说之间累然而不释也 转复宁息推求旷然自喻吾生之富有奚由外铄(易曰“富有之谓大业”言乎生活力之深固与盛大也

    5、)息骑驴觅驴之妄(吾之生也独化已耳 不自明而寻来源于外非骑驴觅驴而何?)悟悬的投矢之非(纳群生于虚立之大源与投众矢于故悬之鹄的有以异乎哉?)遂乃印持前说略无犹豫 事不可以物征(生非即物)理实在乎自信(自明而自信耳岂迷信哉?)故所谓大用云、恒转云、功能云(之三名者所表之事实则一 炽然不匮曰大用非断非常曰恒转具众妙故曰功能)实自众生同分为言固非有情共本之说 既标斯旨以明宗爰举功能而论列(同分者同即似义分即类义类相似曰同分 此言同分者则谓众生各具之实性皆相似而无差别故可总括而为言也 有情者众生之别称以有情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李清良曾详细论证了唯识论的创作时间应为 至

    6、年间其印刷时间也不应如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迟至 年(参见李清良、郭胜男:熊十力唯识论撰作时间考辨中国文化研究 年夏之卷第 页)笔者赞同他的观点也曾在自己的著作中阐明唯识论最迟应于 年初停止书写(:.)识故名)在唯识论中尽管熊十力提出“大用”“恒转”“功能”作为万物的实体、实性和本源但他并不是说这个实体是众生所共有的唯一的世界本源 据熊氏所述每一个有情都有自己的实性而他所谓的作为其实性的大用/恒转/功能“实自众生同分为言固非有情共本之说”这即是说由于一切有情的实性类似相仿甚至相同而无须区分因此可以用“大用”“恒转”“功能”作为它们的统称来进行讨论唯识论中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熊氏在他于 年出版的唯识学

    7、概论一书中对大用/恒转/功能概念的理解的一个延续在唯识学概论()中 他清楚地表明每一个有情都具有自己的大用/恒转/功能而非与其他众生同源共本 熊氏对此的依据是佛家理论他说:“原佛家生观则以一切有情之生皆从无始时来法尔而有念念生灭相似随转尽未来际亦不散失 是故群生虽同分而不同源宇宙乃各足而互相网”对于熊十力来说这意味着每一个有情都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生命”和一个独立于其他有情的世界也因此有着属于自己的本源即大用/恒转/功能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那时他认为大用/恒转/功能仅仅是世俗/俗谛()意义上的本源和实性而非终极/真谛()意义上的本源和实性 在终极/真谛的层面上他赞同唯识宗的观点认为真如()才是宇宙

    8、万物的本体因此他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提出了一个两层的体用系统如若我们再向前追溯的话熊十力认为众生各具本源这一观点实则根源于他在唯识学概论()中的思想 这部著作是他在内学院跟随欧阳竟无学习唯识佛学时撰作的为“无著世亲护法玄奘窥基”一系的唯识思想在大体上提供了一份准确可靠的诠释 在这部著作中熊氏遵循唯识理论认为有情众生各有八识这八识变现为各个有情自身的现象宇宙 据熊氏所述每一有情的八识与其他有情的八识“不杂而相网”这即是说“此识不入于彼识之内彼识不入于此识之内”“此识周遍法界彼识亦周遍法界”这就如同众灯光同在一处可以各各遍满此处而彼此不相障碍熊氏正是用识的这一特性(他称之为“交遍义”)来反驳

    9、众生共本或同一宇宙这个观点的如上在唯识学概论()、唯识学概论()和唯识论这三部著作中 年第 期熊十力在 年曾出版过一部同名著作而这部 年的著作则是其修改版 为了避免混淆下文将会把他于 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称为唯识学概论()而将他于 年出版的同名著作称为唯识学概论()熊十力早期哲学著作中的很多词汇都来源于印度佛学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注明了一些佛教词汇对应的梵语以突显熊氏与印度佛学的联系关于熊十力的这个两层体用系统详见桑雨:熊十力早期哲学思想中的两层体用系统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 辑长沙:岳麓书社 年第 页熊十力是坚信众生多元的 因此他在讨论体用时所说的体和用分别指的是每一个有情所独有的本体和现象宇

    10、宙而不是说存在着为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本体和宇宙(二)熊十力 年夏以后的观点然而 年夏以后熊十力全然改变了之前的看法 根据他的弟子高赞非在尊闻录中对其言论的记录熊氏曾于 年夏表明他不再反对众生同源的观点而是坚称仅有一个实体此实体为一切众生所共有:吾旧宗护法唯识则以实体为交遍而非是一体 由今思之此不应理 只是一体哪得多元?吾今者仍持同源说也这首先说明熊氏对唯识理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另外为了证实自己众生同源共体的观点他还诉诸王阳明大学问中篇首的段落 在那个段落中王阳明宣称我们心中固有的“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熊十力引用了此段落并将其理解为:“所谓与万物而为一体之仁者仁即源也 我与万物所同焉者也是无形骸之

    11、隔物我之间故痛痒相关也”事实上如陈来所解释的那样宋明儒者所谓的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主要是从主观方面而不是从客观方面来表达的 这即是说这只是我们想要达成的一种心的理想状态并不意味着“仁”是万物的本体 在大学问的那个段落中“仁”仅仅是作为人心固有之体而提出的只在心上讲天地万物为一体并非是在本体的意义上讲一体之仁的然而熊十力将王阳明的论述理解为“仁”是万物共有的本源却忽略了他自己的看法与王阳明的观点之间的区别 尽管如此通过引用和诠释大学问中的段落他不仅舍弃了某些相关的唯识理论并转向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思想而且强化了自己的观点:现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包括一切有情和无情众生 同源、一体在尊闻录中熊十力进一步解

    12、释了他对众生同源、万物一体的理解:他是遍为万物实体无有一物得遗之以成其为物者万物皆以他而成其为万物我固万物之一即亦以他而成其为我 所以我与一切人和物虽若殊形而语及实性则是浑然一体(性者体之异名)熊十力认为宇宙万有皆由此唯一实体/实性成其自身此实体/实性即是万物的本源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实际上高赞非并没有直接说熊十力的言论是在 年夏作出的而是说:“暑假随师南下寓杭州西湖法相寺 师病中不得执笔犹时运思”(熊十力:尊闻录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 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年第 页)然而根据一些关于熊十力生平的著作所述熊氏是在 年从南京去杭州疗养的(例如蔡仁厚:熊十力先生

    13、学行年表台北:明文书局 年第 页郭齐勇: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第、页丁为祥: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年第 页景海峰:熊十力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第 页叶贤恩:熊十力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万物一体即是在这个意义上成立的 这也再次说明他对万物一体的理解与王阳明在心上讲一体之仁有所不同 在他于 年出版的文言文本的新唯识论中 熊十力将此实体/实性与“功能”等同起来并且再次阐明了他的观点:盖以为功能者即宇宙生生不容已之大流(言大流者显非个别物故)天得之以成天地得之以成地人得之以成人物得之以成物 故知功能无差别方乃遍万有而统为其体非是各别多

    14、能别与一一物各自为体很明显熊十力认为只存在一个功能这唯一的功能即是现象宇宙中万物所共同拥有的实体和本源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人类(作为有情众生的一种)都需借助此功能才能够成为其自身 他还在这段陈述中进一步强调每一个单独的事物都拥有整个功能而非是说功能可以被分割为无数个体分别作为每一个事物的实体和本源 另外这段陈述中的“宇宙”指的是一切有情及无情众生的全体而不再是由众多有情的“识”所产生的众多“宇宙”的统称 对于熊十力来说宇宙生生不息而“功能”指的则是这个生生的全过程或者说是这个生生不息的宇宙的整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著作中熊十力还将万物的实体与我们的心等同起来 如此这个共同的心便成

    15、为众生同源、万物一体的基础 例如在新唯识论()中他说:(语曰:“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乐”此何以故?盖满座之人之心即是一人之心元无自他间隔故耳 足知此心即是物我同源处乃所谓实体也)是故体万物而不遗者即唯此心 见心乃云见体(体万物者言即此心遍为万物实体而无有一物得遗之以成其为物者故云尔)这几句话表明一个人的心即是其他任何人的心所有人的心是同一个心 既然熊十力自 年夏开始认为宇宙万物同源共体那么一个人的心也是万物共有之心此共有之心即是众生之源万物之体二、熊十力关于众生是否同源问题思想转变的原因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熊十力的思想在众生是否同源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他为什么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呢?据笔者观察

    16、这一改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与他对“众生同源”理解的改变、对轮回思想态度的改变、对“唯识”概念诠释的改变以及大乘起信论和华严思想的影响有关 年第 期熊十力曾在 年出版过一部语体文本的同名著作 为了与之区分下文将他于 年出版的新唯识论称为新唯识论()(一)对“众生同源”理解的改变第一个原因是他改变了对“众生同源”这一命题的理解 根据尊闻录中所记录的熊十力的表述他先前把这个命题理解为:在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公共的大源”作为宇宙的实体一切人和事物都由此实体分赋而生出 对于熊氏来说这就如同许许多多个浮沤从大海中产生:衍生于大海水这些浮沤自身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依赖于外在于它们的大海水才能短暂而虚幻

    17、地显现 如此一来生命便不是“自具自足”的这即是熊氏最初反对众生同源这个观点的原因然而熊十力后来改变了对“众生同源”的理解 与以上相反他将这一命题解释为:尽管宇宙万物拥有同一个本源但是这个“公共的大源”并不是外在于或独立于万物而存在的它是一切人和事物的实体每个人或事物都依赖于这一实体而成为其自身为了使自己的意思易于理解熊十力依然将宇宙万物与其共同的本源比作浮沤和大海水然而有所不同的是他将浮沤和大海水的关系重新诠释为:如果我们不执着于浮沤之相那么我们将会清楚地看到那无数的浮沤全体其实就是大海水 如此众生实际上是“自本自根”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事物可以让其赖以存在这即是熊氏不再反对众生同源这一观

    18、点的原因 据此“众生同源”是否含有万物共同的根源外在并独立于万物这个意思是熊十力决定支持还是反对这一命题的一个关键因素(二)对“轮回思想”态度的改变熊十力对众生是否同源这一议题看法的改变亦是由于他对佛家轮回思想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正如郭美华所解释的那样熊十力曾坚持认为每一个有情都有属于自己的功能(即实体和本源)这是基于熊氏对佛家轮回思想的信赖 轮回思想提出每一个有情都有自己轮回于世间的灵魂(或神识)在这个不灭的灵魂的基础上有情众生永不停止地重复死亡和转生 熊氏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众生多元思想正是他坚信每一个有情都有一个永恒的、个体性的“我”的表现这种坚持也与熊氏认为众生“自本自根”相一致 然而根据

    19、尊闻录中的记载由于轮回思想与“复生”这一生物学现象(即对于一些生物来说如果它们被切成几段那么每一段都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相抵触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熊氏对轮回思想产生了怀疑与此相应他同时也放弃了每一个有情都拥有自己的实体和本源的观点(三)对“唯识”概念诠释的改变除却以上两个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内部因素很有可能共同促成了熊十力关于众生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思想转变 那就是熊十力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以后对“唯识”()这个概念的理解偏离了此概念在唯识佛学中的原意并且发展出了自己对“唯识”这个术语的一种新的诠释“唯识”是唯识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意思是:

    20、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事物实际上是由我们的心识构建、投射和诠释出来的因此现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无法超越我们心识活动的界域而存在 既然一切有情各有自己的心识那么他们自然也都各有自己的“现象世界”这个“现象世界”是他们各自的心识所构建、投射和诠释出来的 如前文所述正是因为熊十力在唯识学概论()中遵循这一唯识思想他才坚称众生并不同源也并不拥有同一个宇宙熊十力在唯识学概论()、唯识学概论()以及二十年代中期创作的唯识论中都没有背离唯识佛学中的“唯识”概念 然而在新唯识论()中他改变了自己对“唯识”的理解将这个词诠释为:唯识为言但遮外境不谓境无以境与识同体不离故言唯识 唯者特殊义非唯独义 识能了境力用殊特说识

    21、名唯义亦摄境 岂言唯识便谓境无?“唯”()在唯识学的一些术语例如“唯识”()和“唯心”()中意思是“唯独”“仅有”并不是“特殊”的意思通过将“唯”诠释为“特殊”熊十力修改了“唯识”在唯识哲学中的含义 但他仍然使用了这个术语只是把它诠释成了识的特殊性 在他看来“唯识”仅仅表明“境与识同体不离”这个词并不意味着境实际上不存在其只是识转变的产物至于为什么所知之境与能知之识“同体不离”根据新唯识论()中的解释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拥有同一个实体和本源而不是因为前者由后者产生 如熊十力所述境与识都是宇宙实体的流行这两者不能被截为二片 然而由于实体并非顽然之物它虚幻地显现为“能”(即能知之识)和“所”(即所知之

    22、境)两个方面 基于这种理解熊氏主张境与识仅仅是从它们不同的作用上被划分为二物然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并无分界在新唯识论()中熊十力仍然声明一个人的“宇宙”与其他人的“宇宙”交遍而不相障碍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熊氏依然支持“唯识”在唯识佛学中的含义并因此持有“众生并不同源也并不拥有同一个宇宙”的观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熊十力在尊闻录中曾解释说每个人的染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与 年第 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熊十力来说境与识只在俗谛的意义上存在(参见熊十力: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 卷第 页)从真谛的层面上来说境和识都不存在现象宇宙中只有无止尽的“转变”(即生灭)在熊十力的哲学中

    23、“流行”指的是现象的生灭相续亦称作“转变”也就是本体的功用他人的染识并不相通 在此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但是所有人却都拥有同一个清净本心 从这个角度来说实则只有一个宇宙与此相似根据熊十力在他于 年发表的破破新唯识论中的论述有情众生实际上享有同一个宇宙 然而由于他们的“业”()和“习气”()不同他们所共有的宇宙对他们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换言之所谓的一个人的“宇宙”是由这个人自己的“业”和“习气”形成的 而实际上一切众生拥有相同的如如本性也因此拥有一个共同的宇宙而且根据熊十力在此作品中的进一步解释众生各具宇宙是从俗谛的角度来说的而“宇宙一体”则是从真谛的角度来说的如前文所述唯识佛学中的“

    24、唯识”概念对于熊十力先前所提出的有情众生皆有各自之宇宙及本源这一观点来说不可或缺 既然现在熊氏不再支持这一唯识概念并对此概念进行了改造那么他之前对众生共有同一宇宙和本源这个观点的反对便没有了理由和依据 熊十力对“唯识”的重新诠释是他在新唯识论()的前半部中提出的 据熊氏所述他在 年去南方之前就已经完成这部著作的前半部分内容了而这个时间大约就是他停止撰作唯识论的时间 这意味着他很有可能在丢弃有情众生皆有各自之宇宙及本源这个观点之前就已经开始怀疑唯识学中“唯识”概念的合理性并发展出自己对“唯识”新的理解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熊氏对“唯识”概念的质疑及新的理解便有可能是他在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上思想转变

    25、的一个初始原因(四)大乘起信论的影响除了熊十力自身对于一些思想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改变之外六世纪的佛教文本大乘起信论以及受此文本影响的华严思想也对熊氏对于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理解产生了影响 前文提及熊十力在转而支持众生同源的同时将万物的实体和本源与我们的心联系在了一起 这固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学有关但从熊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整体思想来看大乘起信论对他的影响更为关键大乘起信论提出众生心有两面:真如心和生灭心 真如心指的是众生心的本性而生灭心指的则是依靠真如心而存在的现象世界 现象世界中一切事物的生、住、异、灭都是此真如心的虚幻显现此真如心也就是万物的实性和根源如前文所述熊十力转向众生同源的观

    26、点时认为万物为同一实体的显现而此实体则等同于我们的心 他曾进一步解释说此心并非取境之识取境之识是妄识而此作为实体的心则是真心: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关于大乘起信论中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思想与新儒家哲学之间的联系可参看 “”.:.妄识亦依真心故有而实乖真(识者依作用得名 以作用幻现而无自体故又杂习染故所以说之为妄 夫用依体起故说妄识依真心故有 然用之起也既不能无习染之杂故至乖其真而有妄执外境之咎)证真则了识幻故应说识是空(真心依本体得名 见体则可了知用之刹那幻现本无实法可得至习染无根元为虚诳 然不见体者则直以作用之与习染夹杂流行者认为实在此过之大也)在熊十力看来取境之识

    27、也就是妄识是没有自性的因此是空的 构成它虚幻表象的基础是它的本体也就是熊氏所说的“真心”与妄识不同真心既不与习染相杂也不执于外境 只有此真心才是宇宙本体妄识仅仅是它的功用这里熊氏对真心和妄识的区分与大乘起信论中的思想非常相似 在大乘起信论中真如(也被称为“真心”)与染法不相伴它不具有虚妄心念/妄心也因此远离诸有为法 恰恰相反妄心(或生灭心)念念分别与真如并不相应很明显上述引文中熊十力所说的“真心”和“妄识”分别与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心”和“虚妄心念”“妄心”相对应 实际上在新唯识论()的其他地方熊十力曾注明“妄心亦云妄识”这进一步显示了熊十力对真心和妄识的区分与大乘起信论的相关性 在吸收其思想的

    28、基础上熊十力将众生共同的本源归为众生的“真心”由以上也可以看出大乘起信论在众生多元还是同源这个问题上影响了熊十力的看法并给他的众生同源观点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和模式 熊十力很早就看过大乘起信论并反复思考过其中的思想因此在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期间借助其思想也是很自然的事(五)华严思想的影响在宇宙万物和其本源/实体的关系上华严思想对熊十力起到了启发作用 前文也曾提及熊十力在阐释众生同源、万物一体时提出:无差别的宇宙实体充满了整个现象世界现象界中的每一事物都在此实体的基础上成为其自身因而宇宙万物浑然一体熊氏的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个要点:其一万物共同的本源为每一个个别事物所完整地具有 或者说此唯一的实体同

    29、时显现为宇宙万物 宇宙中的每一个单独的事物虽然形式各别但都能完整地表现整个本体 其二虽然宇宙万物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由于在本体的层面上每一个事物都与它们共同的实体并无不同因此万物一体彼此相融 熊氏将第一个要点称为“圆满义”第二个称为“交遍义”熊十力的以上观点明显吸收了华严佛教中的“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思想 这 年第 期例如熊十力:健庵随笔(续)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 卷第 页熊十力:记梁君说鲁滂博士之学说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 卷第 页两个华严理论缘起于华严初祖杜顺的法界观门 这部著作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的“理事无碍观”和“周遍含容观”两部分与熊十力的思想尤为相关 前者阐明了“事”(现象

    30、)和“理”(本体)互相关联的多种形式后者即是后来被称为“事事无碍”的法界观:一个人在领悟“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之后最终可以超越“理”并进入一个完全无碍的世界在此世界中每一个现象不仅被视为包含每一个其他现象而且所有现象也被视为包含所有现象交遍无碍的全体杜顺的这两个理论后来又为华严宗其他祖师所诠释实际上熊十力在阐述自己的以上观点时曾直接赞许过华严宗的思想他说:一人一物之心即是天地万物之心非形质所能隔别故恒互相贯通 华严“一多相即重重无尽”理趣深玄这里的“心”指的就是众生万物的实体和本源 如引文所示诉诸华严佛学熊十力表达了一个观点:由于所有事物都完整地具有整个现象宇宙共同的实体那么任何一个单独的

    31、个体都与其他众多事物相一致 如此一来现象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虽形质不同却互相含容 这里对华严理论的引用和认可同时也说明了熊氏的众生同源、万物一体思想与华严佛学的密切联系除此之外熊十力对“交遍义”和“圆满义”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强调也与华严佛学中的某些观点相似:又“交遍义”不许并入“圆满义”者一显全体起用用成万殊而各称体一一具足 一显用成万殊而重重无碍故一真法界非一合相 二义相关不堪省略如数一二言一已有二却不可说只须数一不当及二 又不可说宁堪数二不必及一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圆满义”是“交遍义”的前提 也就是说熊氏认为只有基于每一个个体事物能够表现完整的实体这个前提他所说的万物一体、互相含容、重重无

    32、碍这一点才能够实现熊氏所认为的“圆满义”和“交遍义”之间的逻辑性与华严四祖澄观所诠释的“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之间的关系尤为相近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中澄观将这两个理论的关系解释为:所以事事不同而得无碍者以理融事故 明依理成事故一与多互为缘起 由事理无碍方得事事无碍 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则互相碍 今由即理故得无碍 事得理融则千差涉入而无碍澄观所说的“依理成事”“事理无碍”等与熊十力所说的万物依靠实体而成为其自身并表现其完整的实体这一观点近似而澄观所说的“事事不同而得无碍”则与熊十力所说的虽然宇宙万物具有不同的形式但实为一体互相含容这一观点近似 尤其是澄观所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

    33、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强调的理事无碍是事事无碍的原因这一点与熊十力所认为的“圆满义”是“交遍义”的前提相一致 这些进一步说明了熊氏的众生同源、万物一体思想与华严宗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前文所提到的熊十力在陈述他关于众生是否同源的观点时所用到的大海水和浮沤的比喻亦在汉传佛教文本中广为使用(这些文本中很多用“波”代替“浮沤”)例如大乘起信论提出大海水因风波动然而湿性不坏以此来阐明真如本体和现象活动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大海水和波浪的比喻也经常出现在华严佛教的文本中 例如杜顺的华严五教止观、法藏的华严经义海百门、澄观的 华严法界玄镜 中都曾用这个比喻来阐明理/本体和事/现象之间的联系注释这进一步说明

    34、了熊十力的思想与华严哲学以及大乘起信论之间的联系三、结语熊十力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下半期由支持众生多元到坚称众生同源、万物一体这一思想转变是他在二三十年代建立自己的一元论体用哲学体系的一个必要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熊氏在二十年代中期之后的很多新观点都与他思想转变之后的看法一致但是与他之前的看法相抵触 因此对熊氏这一思想转变的阐明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体用不二”哲学体系的建立过程和思想内涵 基于这一点本文探讨了熊氏思想转变的原因既包括内部原因(他对“众生同源”理解的改变、对轮回思想态度的改变、对“唯识”概念诠释的改变)也包括外部影响(大乘起信论和华严哲学的影响)熊十力的体用哲学体系从唯识佛

    35、学发展而来根源于他在 年出版的唯识学概论一书中的思想 在建立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熊氏越来越多地背离了印度佛学而开始着重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点体现在其体用哲学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上 本文所阐述的其对于众生是否同源这一问题的思想转变就体现了这一点 从本文可以看出这一思想转变同时意味着熊十力舍弃并改造了印度唯识佛学中的“唯识”理论并采用了汉传佛教文本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范式以及华严宗的“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由印度佛学向中国佛学靠近的过程 年第 期关于华严宗如何使用水波喻的详细阐释可参看 :理 :.【参 考 文 献】唯识论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

    36、.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唯识学概论(一九二六年)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唯识学概论(一九二三年)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尊闻录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大学问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中.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来.仁学本体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唯识论(文言文本一九三二年)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郭美华.熊十力本体论哲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破破新唯识论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高振农.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十力论学语辑略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 卷.萧萐父主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册.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编校:祝美玉)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


    注意事项

    本文(众生是否同源——熊十力关于此问题的思想转变及其原因探赜.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