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致虚极、守静笃: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静虚观.pdf

    • 资源ID:602287       资源大小:24.94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致虚极、守静笃: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静虚观.pdf

    1、2023 07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讨论“静”的,有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老子,及至庄子大成,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研究范畴。道德经第十章载:“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认为,要让心里明白、光明,需要涤除尘垢,洗涤人们内心的欲望、杂念、偏见、执念等,也即人过往的生活经验积淀,让头脑变得清晰,让人心如同澄亮的镜子一般映照天地万物。“老子的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永恒的动的世界,有无相生,奇正反复。其妙其徼,都投射在心灵之镜上面,而这面镜子本身是不动的。这就是中国哲学的静观思想。”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阐述的正是这一“静观”的思想。致虚极、守静

    2、笃,即置身于虚与静的无极虚空中,这是道家修行的自我觉醒状态。一、万籁俱寂:中国画中的无声世界老子主张人应从虚静的状态出发去观照、察看世间万物,启示世人虚静是求“道”之法,得“道”之真谛,也是修行的至高境界。由此出发,老子也提出了“虚极”“静笃”“常”“明”“容”等与“静”息息相通的概念。从传为明朝仇英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桐阴昼静图(图1)中,可感受画者摒除杂念、忘乎欲求、“披图幽对”,以虚静之心、入定之态阐发的寂静之美。画中绘白昼山林间,有一草堂掩映于梧桐树下,堂前列次种着几排竹子,堂内四面平条桌上摊放着两本书籍,以及若干笔砚,一文人躺靠在“醉翁椅”上闭目养神,悠然自得。草堂被弯弯曲曲

    3、的溪水环绕,远处山雾萦绕,山林幽深,四周寂静无人,虽是白天却全然没有白天的繁嚣,隐幽寂静。从整体画面的视角来看,作者与观者似乎均从草堂对岸的高处远远地斜望而去,面对着湍急的河流,没有可供人行的小桥,亦无船只可供渡河,只能远眺而不能及。通过别具匠心的位置经营、独特的取景视角和高低有序、疏密有别的树木排布,营造出一番与世隔绝的静逸氛围。画作上方有乾隆的亲笔题跋:日长山静绿梧稠,坐听沿阶活水流。一室萧然惟四壁,片言得意足千秋。心将太宇同寥阔,意与闲云共去留。掩卷匡床高卧处,蝶原是我我原周。题跋前两句中的漫长的白天、幽静的深山、浓密的绿梧桐、流动的河水、萧然的书室等意象印证了画中悠然之境的静谧之意,后

    4、两句则表达出乾隆作为观者,观此幽静之境时的心意与情思。通过观照画中景致,“心将太宇同寥阔,意与闲云共去留”,进入老庄一派推崇的虚静的笃定状态,从而达到“掩卷匡床高卧处”,以暂时逃避日理万机的繁忙和扰心之事,获得暂时的释放和解脱。继老子后的另一位道家哲学代表人物庄子吸收了老子“静致虚极、守静笃: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静虚观于晴摘要:老庄哲学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即置身于虚与静的无极虚空中,此为道家修行的自我觉醒状态。后世王维论山水画言“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即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以此态度进行山水画创作。中国历代传统绘画中,“静观”可谓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美学观念,而在具体的山水画创作中,历

    5、代画家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写“静”,以各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来观照山水的“静”境。关键词:山水画;老庄哲学;禅宗;虚静说图1 桐阴昼静图 仇英9【美术理论研究】观”思想的精髓,提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认为只有心灵保持极度的虚无空明、宁静、无为,才能彻底解放精神。二、寓静于动:中国画中的动态与“静观”唐代王维论山水画,曾言“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其中“游戏三昧”原为佛家语,意为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后指以游戏的心态面对一切。王维用此论山水,表明他认为画家应在超脱名利、心灵虚静的情况下,以游戏的态度自由自在、无所拘束地进行山水画的创作。如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静听松风图(

    6、图 2),近景描绘盘曲苍松两株,枝干遒劲多折枝,疏朗的枝叶和缠绕枝叶的藤条随风而动。在两株苍松之间,一高士衣衫飘逸微开,袒露胸怀,身体微倾,单腿盘坐在卧地而长的松树枝干上,侧耳静听山间松涛之声,神情专注,忘乎所以,沉醉之间,其手中尘拂掉落脚边也全然不觉。一童子面向高士,持扇静静地侍立于一旁,旁边溪水潺潺。远景山石则以淡墨渲染,云气缥缈,更添静谧之意。整体画面意境清幽,清静闲适,犹如世外桃源,隐逸脱俗。静听松风图反映了三个层次的“静”。第一个层次,作者通过苍松、流水、山石、云气、高士等各种景致和人物,描绘出自然之“静”。此“静”,通过高士闲逸的表情和姿态反映身处环境之“静”,通过风吹枝叶、衣衫的

    7、动反映画中他物之“静”。第二个层次,通过描绘高士静心观察、聆听自然的清静、入定之态,描绘画中人与自然交融感应、二者融为一体之“静”。此“静”,通过衣衫的飘举、胡须的飘动反映高士与自然交融感应后身体松弛入定之“静”。在此层次上,是画中人在“静听松风”。第三个层次,画外人通过观自然之“静”,感受画中人与自然交融感应之“静”,获得心灵上的暂时超脱,与画中人一道与自然产生感应之“静”。此“静”,似画外之人也能听见松叶在风中、在山间唰唰作响之声,似能感受到山间袭来的徐徐清风,似与画中人一道入定,超脱凡世。在此层次上,却是画外人在“静听松风”。从上述三个层次的“静”可以看出,山水画表现“静”,既可利用某些

    8、特定意象进行表现,如流水、苍松,此为以静写“静”;还可通过以动写“静”,如以枝叶、衣衫、胡须之动反映人物之“静”,反映画中他物之“静”。通过动来写“静”的中国画比比皆是,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以花舞、鸟啼、鸟飞等动来凸显春天郊野之“静”。春天郊野一派宁静,鸟儿在花枝上欢唱,叫声清晰可辨。游春高士的衣袖只在不经意间轻轻触动野花,就已惊动了正在欢唱的鸟儿,借此反映出原本环境之清静。宋朝推崇平淡高雅的审美风格,这与道家对“淡”、对“静”的追求一脉相承。画家以清虚玄淡之态进行绘画创作,体现在绘画作品中,常呈现出虚空之境、静谧之意。更有论者认为,画家非仅短暂地在创作期间摒除杂念、以清虚玄淡之态进行创作,更

    9、重要的是画家本人性格淡然,达到平淡超逸的境界。如明朝提倡“南北宗论”而尤推“南宗”的董其昌所言,“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三、遁入清境:中国画中平淡天真的“静观”美学庄子将虚静说拓宽到文艺创作的领域,直到魏晋,虚静说真正进入审美和艺术领域,并对后世画论及艺术创作、鉴赏产生深远影响。南朝画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其中“澄怀”指虚淡空明的心境,“味象”即品味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因此“澄怀味象”即以虚淡空明的心境观赏山水,便可引起无限的情思,带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此含义中的“虚淡”“空明”“精神愉悦”与庄子虚静学说的图2 静听松风图 马麟102023 07“虚无空

    10、明”“宁静”“解放精神”并无二致。“畅神”是宗炳山水画的极致追求,这一点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来说均是如此。在宗炳看来,山水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山水自然景象,悟其道,感其美,妙悟自然,“妙会感神”,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创作出寄予作者情思和意志的作品。鉴赏者可以通过静居、饮酒、弹琴,以平心理气,排除一切干扰,“披图幽对”,继而进入虚静的观照状态,穷究画面各方景致,即可观远在天际的丛林,独自游走于杳无人烟的荒野,将自然的灵气与自身的神思、情志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夏景山口待渡图描绘了典型的江南夏日景色(图3)。对于夏景山口待渡图,赏鉴家多盛赞其独具匠心的构图技

    11、巧与笔墨皴法,少有关注其整体的画面氛围。画卷中央由近及远,是草木葱茏、蓊蓊郁郁、房舍掩映的洲渚,洲上林间幽深清寂,往后为开阔平缓的绿汀水岸,绿汀后是更远更高的洲渚,层层叠叠,平缓绵长。中央近景洲渚的左方即为渡口,一条渡船已载三五渡客离开渡口,向画卷左方驶去,另有一人仍在渡口静待过河。画卷的右方是平静开阔的水面,水面上几只舟楫缓缓行驶,右方近景靠近细长的汀渚处,有一渔船在悠闲作业。董氏使用独特的笔墨技法描绘山水,如活用披麻皴、善用淡墨、注意浓淡干湿变化、善于表现氤氲云气等,从而营造出一派细腻宁静的江南夏日景象。自南朝画家宗炳开始,画家创作山水画、观者欣赏山水画的预设前提和心理基础是虚静、无为,演

    12、变至宋元明,则强调画家平淡超脱,这与西方美学中的无利害性的“静观”在观照状态、观照方式方面是类似的。四、中西“静观”比较从“致虚极,守静笃”,到“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及“淡之玄味,必由天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对“静”的论述,涉及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既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也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等角度讨论“静”。在西方美学中,“静观”往往与无利害性的观看方式密切相关。“无利害性”一词往往可作为“静观”的定语,描述“静观”的逻辑前提,导向一种向内的、超脱现实的观察方式和观察状态。英国哲学家夏夫兹博里认为,具有美德的人以“无利害性”的注意方式去“观察和静观”美。叔本华则将审美视作一种“静观”,与

    13、带有欲望和预期目的的、深究事物因果关系的、被理性或逻辑支配的观看方式不同,“静观”是“放弃了对事物的习惯看法”,摆脱了欲望,全身心投入观照自然对象的状态。叔本华的“静观”,与康德的“鉴赏力”、克罗齐的“直觉”等类似,都是一种综合的感性能力,指对作为纯粹的表象的对象或作为纯粹的形式的对象的观赏。总而言之,西方的“静观”指一种综合的感性能力,一种无关利害的观照状态,一种“美感的观察方式”。关于“静”的论述,中西方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其一,中国美学、中国画论除强调画家创作时“虚静”的心态以外,更重要的是强调画家自身平淡超脱、清虚玄淡的风骨,方可达到“静”的境界,这一点是西方美学鲜有提及的;其二,与中国哲学、美学同时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两个角度讨论“静”不同,西方美学更多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谈“静”。参考文献:1李聃.道德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2叶朗.中国美学通史:1 先秦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3庄子.庄子M.王岩峻,吉云,注译.2版.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4肖占鹏.隋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注: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5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43.作者简介:于晴,檀国大学造型艺术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图3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11


    注意事项

    本文(致虚极、守静笃: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静虚观.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