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pdf

    • 资源ID:597128       资源大小:1.49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pdf

    1、第 37 卷第 3 期2023 年 5 月长沙大学学报 Vol.37No.3May 2 0 2 312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黄琴湖南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摘要:2006 年,常德丝弦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常德丝弦具有较明显的地方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相关优秀作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大众的审美随之变化,常德丝弦在创新与传播方面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文章分析常德丝弦原真性“历史遗存”“说唱衍生”“重新演绎”三方面的外在表征,系统剖析常德丝弦原真性保护的当代困境,提出结合数字技术的常

    2、德丝弦的传播策略,以期探索更有效地传承常德丝弦的数字化方式,实现其重现、再生和利用。关键词:原真性;常德丝弦;新媒体;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23)03-0012-05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的下属种类之一,别名为老丝弦、丝弦戏,深受常德人民的喜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常德丝弦被命名为丝弦,主要是因为人们需要借助丝弦乐器来演奏,比如琵琶、扬琴、胡琴等。常德丝弦极具艺术特色,其艺术原真性尤为明显,体现在“历史遗存”“说唱衍生”“重新演绎”三方面。现阶段,信息技术推动社会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挑战。非物质

    3、文化遗产逐渐丧失了文化载体,面临着生存空间被压缩的困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深度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以还原与发展,时空等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良影响被打破,全新的文化传播格局被打造出来。一常德丝弦原真性的外在表征在历史长河中,常德丝弦生生不息地发展变化。从产生、发展过程看,其既继承了原真性的丝弦特征,又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展现出多样化样态。(一)常德丝弦原真性的“历史遗存”常德是湘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名人雅士常常聚集于此,这让常德被冠以“文物之邦”“人文渊薮”的称号。在众多文艺巨匠的影响下,常德的地方文化获得了较大发展。屈原、王安石、陆游、袁宏道等人在此创作了大量脍

    4、炙人口的诗篇,这些成了常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 常德府志 的记载,东晋陶渊明创作了 桃花源记,其与常德丝弦的唱词较为接近。随后,常德丝弦的表演艺术者将 桃花源记 作为本派唱词的初代作品。宋元时期,常德的城市经济水平较高,聚集了大量的商贾人士,吸引了江浙地区的乐人和歌女等,他们带来的时令小曲也逐渐流行于滨湖地区。元末战乱,常德地区涌入大量外地人,他们的到来推动了不同区域民间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至明朝,长江下游一带流行一种时令小曲,曲调、结构与常德丝弦颇为相似,由此可以断定,常德丝弦与这些时令小曲有着密切的渊源。“康乾盛世”后,常德已经成了极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明 嘉靖常德府志 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5、“大江啮城,舳舻帆辑,时相上下,商贾所聚,百货辏集,人语欢声,辄喧午夜。”此时更多江浙地区收稿日期:2023-01-03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常德丝弦表演体系与新媒体传播研究”,编号:19YBA258。作者简介:黄琴,湖南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与非遗传播。13总第 173 期黄琴: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的乐师、歌伎迁居于此,江浙地区的时令小曲与常德地区的风俗方言相互渗透,逐渐产生出独特的曲艺,即常德丝弦。常德丝弦具备唐代诗文、元杂剧、昆曲等文化的要素,并且从当地以及外来的民歌小调、时令小曲中获取全新素材,具有较高的包容性。且艺人演唱时所

    6、使用的语言是常德地区的方言,易于被当地人理解。(二)常德丝弦原真性的“说唱衍生”常德丝弦主要由艺人使用本土化的语言进行演唱,同时搭配“说”的部分,二者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说唱艺术。常德丝弦虽然在其他艺术形式(小调、戏曲、民歌等)的语境中衍生发展,但仍然要遵循丝弦音乐的本质特性。常德丝弦可被划分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和过场音乐三种类型。牌子丝弦是艺人演奏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形式,民间广泛传播的民歌以及小调是其曲调源头。艺人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素材进行整理与加工,形成极具个性的说唱曲调,以此展现常德当地文化及区域的发展特色,如传统曲目 双下山。板子丝弦打破了曲牌的固有限制,与戏曲板腔音乐具备相同的发展

    7、源头,即说唱音乐,并吸收和借鉴了戏曲音乐,具有地方小戏的特征。板子丝弦具备极为稳定的表演范式以及曲艺表演的戏剧性、叙事性,且艺人对其的艺术创作朝着舞台艺术化的方向发展。过场音乐被划分为大过门、半过门和小过门。大过门一般是曲目的前奏部分,用于增强现场活跃性,带动观众进入戏曲世界,别名为“打闹台”;半过门的别名为“半引子”,用于引导艺人的唱腔音调、速度、情绪,一般在正式的演唱之前被演奏;小过门主要存在于上下句的起承转合中,别名为“句间过门”。对常德丝弦而言,过场音乐更能起到烘托气氛、呈现剧情、协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剧情中的作用。上述几种类型是常德丝弦原真性的具体表现,既充分保存了完整的丝弦流变形式,

    8、也依托地方曲艺表现了常德的人文风貌与艺术特质。(三)常德丝弦原真性的“重新演绎”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常德丝弦有了全新的表演样态,融合了传统与时尚,以寻求新的突破。丝弦表演结合时尚音乐元素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以方言说口润饰、音乐不完全拘泥于先前的乐谱的特点,作品根据曲艺本土特性和时代的需要被重新演绎。比如,获得牡丹奖的常德丝弦作品 枕头风,其展示的主题音乐采用了本土丝弦演绎,而说唱则采用了RAP(欧美乡村音乐说唱)的即兴表演形式,赋予了常德丝弦曲牌一种新的表现方式1174。这种即兴演绎的创作方式,展现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乡土特性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新时代常德丝弦的表演

    9、已从茶肆、厅堂走向了现代舞台。这种舞台化的戏曲展演多为结合时代创作的作品,有专门的作曲和编曲者,有精心的配器人员和专业的表演者,并且融入了服装、道具、声光电舞台特效等现代表演艺术的载体和符号。用流行的元素包装传统艺术,让丝弦音乐与流行音乐跨界混搭,这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样的混搭使常德丝弦与观众的距离不再遥远,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引发观众广泛而亲切的情感共鸣。二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数字化传承的现实困境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技术提升了常德丝弦表演的有效性,为其传承与发展指引了新方向。当然,常德丝弦在传承与发展中凸显出一些问题,如丝弦表演的原生形象如何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之

    10、间怎样互动,以及丝弦叙事的情感体验怎么增强等,这些问题有可能割裂常德丝弦的“原真性”,不利于其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一)数字化技术未能使常德丝弦原真性“活态呈现”现阶段,简单的信息化手段无法呈现常德丝弦的“活态性”。“活态性”是常德丝弦的根本特点,它一方面指常德丝弦在历史的演进中产生的新含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指艺人不断结合具体的社会文化场景开展个性化创作。换言之,“活态性”不仅反映了常德丝弦的地域性价值,还展现出了人的创新精神。这给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常德丝弦带来了挑战。尽管摄影、摄像技术可以将表演者的说唱内容充分采集并进行编程处理,实现常德丝弦的活态转换,但这只能反映某个表演者在瞬间的文化创造活

    11、动。数字化技术还无法做到将常德丝弦的稳定性和“活态性”统一起来,自然无法完整反映艺人的文化创意。14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二)数字化技术未能实现常德丝弦原真性的“文化互动”常德丝弦一直以来就是说唱兼备、变幻多样的民间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主要有丝弦小段子和大型丝弦戏。丝弦小段子的演唱方法也各不相同,“一人多角”“进进出出”。在同一丝弦表演中,一个人要运用“大小嗓”扮演丝弦戏故事中的多个角色,还要利用常德本土方言提升音乐的感染力。这种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特别讲究个人演唱技巧。如常德艺人戴望本的唱腔苍劲深厚、雄健有力;津市艺人黄学谦的唱腔质朴淳厚、淡雅流畅;桃源艺人李玉成的唱腔如

    12、行云流水,时而乖巧轻盈,时而含蓄深沉。艺人们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创腔润腔手法,以及常德下辖县市的语音差异,使表演具有鲜明的个人属性,凸显出地方区域化特征和时代特色。随着时代发展和数字媒体的介入,这种个性化与区域化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的文化主体特色和艺术个性被湮没。如当前阶段常德丝弦的音乐与演奏有了明确的划分:音乐部分在录音棚完成,大多采取电声乐器来演奏,部分被替换为打击乐 LOOP;表演者对嘻哈的演唱方式照抄照搬,个性化的丝弦演唱被大量的电脑设计介入、复制。这导致丝弦音乐在输出和资源转化过程中,内容和形式出现同质化现象。(三)数字化技术难以实现常德丝弦原真性的“情感叙事”数字技术的

    13、进步和网络共享平台的发展,给常德丝弦的演出与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但现阶段,常德丝弦的数字化、媒体化传播内容同质化,给受众造成了一种“复刻文化”的情感体验。传播过程仅注重对形式的探索,而忽略常德丝弦自身的艺术内涵与特点,其中的地域文化故事、民俗风情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有效体现,失去了原本的味道。此外,常德丝弦表演中涵盖了口头演唱、动作表演等,这些都离不开表演者的现场创作,而当前常德丝弦在数字化过程中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表演者现场演出所呈现的情感主体叙事缺失。三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数字化传播的策略随着图形图像、视频处理、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和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精度、高逼真的数字化保护和传

    14、播技术与常德丝弦表演相结合,对丝弦的原真形象、叙事文本、表演形式等进行整体性、差异化传播,成为常德丝弦保护与传播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一)数字化内容编制:原生形象的采集与场景构建当前阶段推动常德丝弦纵深传承,一方面必须在遵循其原真性、突出其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另一方面,要重塑常德丝弦原生环境,做到丝弦的原生形象与模拟原生环境之间的和谐。如依托新媒体技术数字化视觉语言的转换功能,采样并还原常德丝弦丰富的表演场景,为其原生形象与模拟原生环境之间的融合创造条件。对传统丝弦表演者形象的构建,不仅需要采集演唱声音、录制表演现场,更应该从整体塑造的角度对表演的活动空间、环境和相关

    15、的器物等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记录、转化与再现。这就需要综合运用三维动作捕捉、立体成像构建技术等多种数字手段,对常德丝弦的生态复刻进行支撑237。在原生形象的编码过程中,应做到全面提取常德丝弦茶肆、厅堂、高台的演艺环境,以及传承人、道具、服装等内容,尽量保持形象的原生性特点,采用文本、图片、视频、三维模型、动画等数字化形式,将丝弦表演形象连同生存的环境空间一起保存并传播。在传统丝弦表演中,观众一般都是按照固化的文本顺序,对作品进行线性解读和欣赏的,如果观众对丝弦剧目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概况不了解,就会产生与表演者、作品之间的沟通壁垒。数字技术为表演的场景搭建开辟了新的场域,帮助常德丝弦建立完整的原生环

    16、境,推动其有效传播。如在表演板子丝弦的大过门时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戏曲表现手段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用数字技术的特效合成和渲染为开场创造出近似现实的立体化虚拟空间和沉浸式场景。这不仅有助于观众实现与表演者、作品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其多视角欣赏作品,而且有助于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作品的细节和内涵。如丝弦作品 穿紫河(麻建明作词,杨西薇编曲),其歌曲开头用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的衬词“咿儿哟”音乐做引子,呈现常德穿紫河潋滟波光的唯美画面。在 AI 实时视频特效技术辅助15总第 173 期黄琴: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下,演出舞台呈现出河面雾气弥漫、水波荡漾、洒满月光,河岸两边菖蒲、兰草

    17、环绕的真实场景,再伴随艺人若有若无的吟唱,使人们沉醉于山水画卷之中。(二)遵循原生形态类型:依托数字手段的差异化传播由于数字媒体的发展与普遍应用,常德丝弦存在的方式和形态被改变,传统说唱在传播时空中有了新拓展,其原有文化特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3。应根据常德丝弦音乐文化的类型差异,选择合适的传播载体及艺术模式,有序推动其数字化。常德丝弦小段子表演形式短小活泼,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本土化特征明显,展示出碎片化的民间生活文化形态,适应于在市井里巷广泛传播。传播者可通过建立外部传播场域,利用社交媒体短、平、快的特点,使观众对各处的民间丝弦段子进行随手传播,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促进常德丝弦成为大

    18、众艺术。可在当下颇受年轻人喜欢的微信视频号、抖音、哔哩哔哩视频网、西瓜视频、快手等长短视频平台为丝弦表演搭建“虚拟剧场”,通过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提供较大的常德丝弦信息库,方便表演者与受众快捷地搜索与浏览,形成新型的“审美场”和“社交场”。如,在哔哩哔哩视频网对保留了常德高山街原始民谣意境与精粹的丝弦童谣 马马嘟嘟骑 进行搜索,会跳出100条以上的相关内容,其中浏览量最多的超 60 万次,这些视频大多是人们在街头巷尾拍摄或者私人制作后分享到视频网上的。网友在观看中可以及时通过弹幕评论发表感想,这与在茶馆里观看丝弦表演发出吆喝声与叫好声有相似之处,无疑扩展了常德丝弦的生存空间。在大众传播平台中,使

    19、用者自己就是一个推广的节点,其转发分享能收获指数级增长的宣传效应,能更快引起他人的关注。因此,“平台社交式传播”使传播效率大幅提升4。而大型丝弦戏采用的表演模式不同,它是为了满足群众欣赏长篇剧目的需要,融合了戏剧与戏曲结构的大戏,最大特点是摆脱了原有固化的不利于与现代化发展接轨的部分艺术形式,以声腔齐备、唱词诙谐幽默的戏曲化舞台形式呈现,既有独特的曲艺说唱,又有时代主题的故事讲述。依托数字技术对此类丝弦表演进行传承时,应将相关技术运用在整个剧情故事的编写中,在保留寓教于乐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增强表演夸张化、幽默化的艺术效果。运用数字技术,也可为表演者的表演助力,拓展表演空间,使表演更加充实。如

    20、在丝弦戏 苏大姐做寿 中,两位包工头的妻子寿堂闹宴一段,便采用了喜剧元素的“移植”手段。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两位表演者“说白”和“斗唱”,而借助数字技术,人物活动的空间瞬间发生了变化,戏中黑牡丹、白牡丹竞拍的场景,随着 LED 屏幕中镜头推拉摇移的运动变化,迅速转换到边远山镇的寿宴餐桌场景中。这种时空的灵活流动和场景的迅速变幻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变化,引发观众对表演内容的深刻思考。此类场景变换,是对故事内容的一种补充,是传统的丝弦舞台表演无法实现的。数字技术中灯光、投影、动画等技术的使用,使丝弦场景的语言变得更为丰富多元,构建既客观又虚幻的表演氛围,使戏剧矛盾持续加深,协助表演者传情达意

    21、。(三)叙事性的数字化展示:拓展常德丝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常德丝弦本质是说唱艺术,唱词更多地突出“说”的效果,因此也可以将常德丝弦当作讲故事的艺术。戈罗德认为,具有叙事功能的模式主要有言语“叙述”的书写叙事和人物表演的舞台叙事。常德丝弦的表演体系包含着“唱”“白”言语叙事和人物表演的“演示”叙事。舞台叙事可以用视觉和听觉直接展示人物和地点,结合演员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进行解释,给人以故事即时发生的强烈的现场感。简言之,它叙述的同时就在进行描写。常德丝弦中无论是抒情小段子还是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丝弦戏,都具有说唱故事的传统特征。它类似于戏曲叙事结构,通过表演者和演出空间的叙事媒介共同塑造人物,体现地方民

    22、俗,展现人情世故,铺垫冲突,解决矛盾。在丝弦表演的叙事过程中,应建构一种叙述话语传播形态。话语传播是借助整个演出体系,如演员的肢体语言、唱词、场景空间、角色造型、音响等视听元素,对故事的发展过程进行整体“展示”。数字媒体艺术融合图像、声音,可以有效呈现虚拟环境中丝弦故事中的关键事件,而不是大量依靠人物对话“诉说”故事。这可以增强丝弦表演中特定故事的逼真性和生动性,调动观众的视听感知,消除观众与表演者、作品之间的壁垒。如湖南文理学16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院非遗视创工作室设计的丝弦童谣交互动画 马马嘟嘟骑,设计者通过准确把握 20 世纪 80 年代常德高山街的现实场景,在理解

    23、方言演唱的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了虚拟环境,展现了常德的民间朴实生活和淳朴民风。动画中展现了孩童们骑着木马玩耍时的单纯快乐,外婆对外孙、外孙女的怜爱,还有孩子们嘟着小嘴对外婆撒娇时的可爱画面,带给受众更为感性的艺术体验与更为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其归属感。新媒体的叙事性表现技术可以再现常德各地的民风民俗,帮助常德丝弦在表演叙事中重构文本、角色和空间环境,展示丝弦作品中一些关键的故事情节,发挥“演出作者”的功能。直白、简约、准确的视觉图像和交互技术可促进受众多感官体验,使常德丝弦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常德丝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的艺术样式。因此,对

    24、常德丝弦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要站在全局性、综合性的视野,从尊重其原真性的角度,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新的传播场域、传播形式,保障丝弦艺术的繁荣发展。参考文献:1佘丹清,周星林.从茶肆走向世界:常德丝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2孙传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谢春.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与文化空间再造:以绵竹年画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9):98-103.4单文盛,黎蕾.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营销策略和价值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4):35-37.Digit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25、 of Changde Sixian Under the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HUANG QinCollege of Fine Arts and Design,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Hunan 415000,ChinaAbstract:In 2006,Changde Sixian w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Changde Sixian,as a special local

    26、 heritage,has a high artistic value.In recent years,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works have emerged.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the great change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ethods,the aesthetic style of the public has been altered.Changde Sixian fails to keep up with the deve

    27、lopment of the time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and dissemin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ree external authenticity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de Six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namely,“historical heritage”,“rap derivation”and“reinterpretation”.It als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contemporary d

    28、ilemma for the authenticity protection of Changde Sixian,and then proposes a strategy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angde Sixian with digital technology,so as to explore a more effective digital transmission of Changde Sixian for its reproduction,regeneration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authenticity;Changde Sixian;new media;dissemination(责任编辑:柯悦莹)


    注意事项

    本文(原真性保护下常德丝弦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