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_邱淅闻.pdf

    • 资源ID:594576       资源大小:1.83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_邱淅闻.pdf

    1、研究红色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成果。红色文化一方面具有传承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开放性。红色文化批判地吸收了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形成发展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又为红色文化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红色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价值 是客体满足主体生存发展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1红色文化对于

    2、培养信念坚定、道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00后”大学生成长于网络蓬勃发展的时代,尽管他们年纪不大,但网络经历却很丰富。无疑,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土著”,经历了Web 1.0时代的网络冲浪,Web 2.0时代平板、手机端交互式体验,对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精神、娱乐、生活等需求的Web 3.0时代虚拟世界空间也非常了解。然而,网络具有隐蔽性,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思潮以及暴力、色情、低级趣味的价值观念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无限扩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精神感知,动摇了他们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作一个形象的比喻:“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

    3、人精神上的 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 缺钙,就会得 软骨病。”2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启发他们继承与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状,解决实际问题。无数惊天动地的事迹、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体现出整个中华民族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生成一股坚不可摧的巨大革命力量,令当代大学生肃然起敬。(二)有利于大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道德沦丧、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加

    4、强红色教育能够激发榜样的带头作用,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陆续涌现出诸多英雄模范人物。1963年,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激励了广大青年“为人民服务”;孔繁森、焦裕禄等以独特的魅力,展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袁隆平、南仁东、杜富国等先锋模范反映了当代人的道德追求,对年轻人树立良好的道德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总之,化解“理性经济人”对道德的负面影响,需要红色文化助力,以红色精神鼓舞人、教育人、引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高尚精神,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三)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信息技术迅

    5、猛发展的网络时代,资本与技术“联姻”,迎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通过智能算法、大数据等,私人定制信息,描绘精准的“用户画像”,催生了认知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邱淅闻(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 215104)摘 要: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道德的塑造以及个人全面的发展大有裨益。新时代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以第一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为抓手,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共画“同心圆”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网络红军”,开展社会实践,开辟红色育人的新渠道、新阵地。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大学;思想

    6、政治教育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研究”(2021SJB0740)。作者简介:邱淅闻(1979),女,汉族,江苏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哲学、思想政治教育。27第 12 期(总第 810 期)科学咨询27课题研究“茧房”,不仅遏制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即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且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一方面,红色文化蕴含的深刻内涵使得大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展示,有利于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抵御网络时代不良思潮、技术异化的冲击。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增强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7、,促使其将个人融入集体,在团队协作中奉献自我。“按照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大学生成长不是抽象的、概念意义上的成长,而是植根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之中的成长,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是其成长的基础所以大学生成长规律不是头脑风暴的产物,而是这种根植于现实经济社会基础的成长活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是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两者各有侧重。前者偏重知识传授,显性传播知识;后者强调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偏重隐性知识传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有机统一。(一)红色文化融入第一课堂所谓“第一课堂”,就是指正常的、正规的

    8、课堂教学,既包括思政课,又包括课程思政。第一课堂具有固定的师资、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的学校开展集体备课,还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思政课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也是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如何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是思政教师当前思考的重点。一方面,与时俱进,以科技为助力。很多思政教师虽为哲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博士,但对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如5G、无人驾驶、机器人、元宇宙、区块链等了解有限,对红色文化如何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上课就会不接地气,也难以触及学生灵魂。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更能拉近思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利用

    9、VR技术重现“常州三杰”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VR打破了传统体验式红色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历史事件和书本中的图画文字“活起来”,真实再现红色革命场景,让体验者穿越时空、亲身体会,更加深切地感悟党的艰辛历程。另一方面,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通常会在课堂上组织演讲比赛、情景剧等,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讲好家乡的红色故事。学生在从准备到讲演的过程中学到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在聆听的过程中也自觉接受了红色故事的熏陶。近年来,全国各地加速推进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专业课教师也要在第一课堂中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专

    10、业课为载体,开辟红色文化深入专业课堂的一条新路。新时代专业课应当重视将红色文化引入课程,推动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知识深度融合,拓宽第一课堂育人的阵地与渠道。笔者所在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拓展思路、拓宽视野,探索出了一条课程思政的新路,即两位老师同上一堂课,又称“双主体”授课。具体来讲,就是将校内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与校外的专业人士(专家学者、企业CEO、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组合起来,协同研究思政课程改革,共同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2019年,毛概教研室思政课老师与管理学院文秘专业老师一起合作了一堂名为“坚定文化自信 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公开课。两位老师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融入

    11、课堂,深入阐述了红色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在当今的创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堂思政课特点鲜明:第一,课前现场教学,增强学生体验。两位老师把这堂课搬到了我校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吴文化园,课前带领学生参观精致、典雅的吴文化园,让学生领略了吴文化的魅力。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对吴文化的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文秘专业老师以 姑苏繁华图 为典型案例,分析苏州明清时期的历史古迹、文化高度、经济高度及教育高度,总结吴文化特性。思政教师从历史联系当今,面向苏州经济建设主战场,引入三个层面的社会思政教育红色育人资源:首先是先进乡村发展史,以常熟蒋巷村、张家港永联村等改革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敬可爱人物

    12、和事迹,教育启发学生“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其次是典型企业成功史,以校企合作企业中的苏州亨通、莱克等一批上市公司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发展过程进行教育,启迪学生“勤奋努力才能成就人生”;最后是苏州“三大法宝”形成史,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引入思政课,激发学生“奉献青春,强国有我”的斗志。第三,课后注重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学校建立了“云思政”考核平台,引入大数据预测和评价功能,通过痕迹技术分析和识别技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课程反馈,有利于精准把握学生需求,优化教学供给。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有老师把课堂搬到苏州革命博物馆、苏28第

    13、 12 期(总第 810 期)科学咨询28课题研究州碑刻博物馆等场所,与讲解员一起进行现场教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升华了学生的思想。(二)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就是指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学校教育,主体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学校,对象是学生。在传统意义上,第二课堂被定位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以及提高其活动能力。具体而言,思政课第二课堂指的是“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以外,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引导和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

    14、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4。高校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开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路径很多,高校最常采用的路径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红色氛围。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扩展思政教育氛围功效,开展思政教育数字化阵地建设,建设融媒中心“

    15、校园之声”演播室、“遇见 苏职大”公众号与33个户外“宣传思政融媒学习驿站”,开辟“互联网+思政”育人微平台、云平台,以微思政、云思政的方式讲述学习动态、校园生活、中国故事和世界形势,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学校还建成吴文化园、廉政文化馆、思政文化墙、抗挫折教育体验馆、应急救护体验中心、“健身步道-人文长廊”,融城市历史文化、前沿科普知识、校友故事、身心健康于一体,涵养师生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思政课教师在校园各场馆进行开放授课活动,以实景实样展现思政育人的另一番景象。二是依托网络平台,培养“网络红军”。所谓“网络红军”是指在校园BBS、贴吧、公众号等平台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这部分意见领袖熟悉大

    16、学生的行为规律和思想动态。高校要充分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以红色文化为助力,培养一批“红色意见领袖”,积极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在讨论中敢于“亮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彰显原则,能第一时间在网络空间竖起主流意识形态的大旗。三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5。“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的 第二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育人的活动中,是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挥红色文化正向引导作用的必然选择,是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渠道。”6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以红色精神引领思想进步。大学生可利用暑期课外实践,走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

    17、,采访老红军、劳模、杰出校友等,在深度采访、调研中重温革命历史,挖掘红色资源,收集红色故事,并且以现代化的方式把实践成果储存好、保护好,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以红色精神回馈社会。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走出去”,深入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做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革命故事。通过近距离接触红色资源,他们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产生了回馈社会、甘于奉献的内在动力,能从自我做起、小事做起,自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大众,在服务中体验快乐,增强了责任感与参与意识。面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引起的时代变革,思政教师迫切需要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当务之急,是将红色文

    18、化融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两者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大力传承与弘扬红色精神,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红色文化融入第一、第二课堂应该朝着精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7,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丰富供给内容与形式。参考文献:1 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73-75.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5.3 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3.4 梅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24.5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6 王乐乐.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38-41.7 吴海南.何谓、何以、何为:智媒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探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4):9-14.


    注意事项

    本文(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_邱淅闻.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