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探寻瓯江山水诗源__振兴生态经济乡村_魏素素.pdf

    • 资源ID:593365       资源大小:2.53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探寻瓯江山水诗源__振兴生态经济乡村_魏素素.pdf

    1、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13期文化产业瓯江山水诗路主线沿瓯江大溪龙泉溪,包括楠溪江温瑞塘河支线、松阴溪支线,覆盖温州、丽水部分行政区域。这条承载着政治沟通、经济运输等重要功能的浙南水路要道,因谢灵运山水诗而闻名文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元稹、沈括、袁枚一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行吟而去,以瓯江沿线山水胜迹为主题的诗文作品不断传唱,累计至今6 300余首,其中元以前诗词作品大约627首。正是这些跨越时空至今仍熠熠生辉的诗文作品,共同组成了一条独特的瓯江山水诗路,静静地诉说着浙南土地源自1 800多年前的秘境故探寻瓯江山水诗源 振兴生态经济乡村魏素素(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2、311112)摘要:瓯江山水是瓯越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也是四方文人亟盼回归的精神家园。作为浙江省诗路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瓯江山水诗路是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抓手。与其他诗路相比,瓯江山水诗路不仅蕴藏了最为悠久的历史记忆,而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密切关注到生态与经济的矛盾统一关系。该文探寻瓯江山水诗歌源头,解读浙南群山秀水背后隐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应充分关注瓯江一地的物质成果、制度范式、风俗习惯,以及优秀思想价值,构建出山水宜居、生态宜业的共富发展之地。关键词:瓯江山水诗路;永嘉学派;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地域文化;共同富裕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

    3、章编号:2096-4110(2023)05(a)-0129-05Exploring the Origin of Oujiang Landscape Poetry,Revitalizing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untrysideWEI Susu(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Hangzhou Zhejiang,311112,China)Abstract:The landscape of Oujiang River is the material material material for the survival of

    4、Ouyue people,andalso the spiritual home for the return of the four literati.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belt of poetry road in Zhe-jiang Province,Oujiang Landscape Poetry Road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5、area in Zhejiang Province.Compared with other poetry routes,Oujianglandscape poetry route not only contains the longest historical memory,but also close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tradictions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ource of Oujian

    6、gslandscape poetry,interpret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hidden behind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waters in southern Zhejiang,and believes that ful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material achievements,institutionalparadigms,customs and excellent ideological values of Oujiang,so

    7、as to build a land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that is livable,ecological and suitable for business.Key words:Oujiang Landscape Poetry Road;Yongjia school;Ecological economy;Ecological economy;Regionalculture;Common prosperity基金项目: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学生工作专项研究项目课题“基于浙江诗路文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美善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

    8、2YXS14)。作者简介:魏素素(1996-),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129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文化产业第13期事,折射出一个山水慰情、文化育人、生态发展相互交织的自然哲学思辨空间。这曾是一条士族大夫南渡避世之路,也是一条东南物资往来运输之路。同时,它还是一条承载南戏、绘画、茶艺、廊桥建筑等内容的民俗技艺孕育之路。如何挖掘瓯江山水诗路沿线生态经济效益,以地域文化内涵助力浙南经济生态化发展,从而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每一个瓯江山水保护传承者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诗韵山水:开拓瓯江山水文化地理图,打造诗歌意象创作实景地2019年,浙

    9、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强调:“依托百里瓯江山水和东南沿海岛屿,楠溪江、雁荡山、古堰画乡、缙云仙都、云和梯田等名山胜景,江心屿、洞头岛、南麂岛、铜盘岛等海岛风光,大济、屿北、官桥、张溪、林坑等特色古村,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木拱廊桥、青田石雕、黄杨木雕、木活字印刷、泽雅屏纸、温州瓯塑等特色非遗技艺,展现“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灵秀山水诗路印象。”1作为浙江诗路文化带中创作历史最为悠久、诗词作品累计最为丰富的山水诗路,瓯江衔接了整个浙南地区的交通路线、物资运输,以及文化传播,促进了沿线各个区域的交流与繁荣。瓯江、楠溪江是逸行山水之地,也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自问世之

    10、初,谢灵运便敏锐地捕捉到了浙南山水的灵秀多姿:有“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的远山连绵;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故园风情;也有“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2的水天一色。当谢灵运诗作通过赠答、酬唱的方式传播扩散开来,池上楼、江心屿、绿嶂山、石门洞等一大批瓯江自然山水,蜕变为诗人眼中的独特主观意象,成为南北文人的精神向往之地。随着相互唱和的诗人不断增多,群体性创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瓯江山水诗从谢灵运的摹山范水,走向了孟浩然的融情于景,再借李杜创作升华为以景抒情。前者有“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的疏阔自然,与“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的闲愁自适;后者有“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的狂放不羁,与“孤屿

    11、亭何处,天涯水气中”3的沉郁顿挫。情与景地位的转变恰恰是人与山水关系的转变:如果说谢诗仍然是对瓯江山水的照相式刻画,那么孟诗就为这方天地染上了多姿动人的情绪色彩,人的审美视角被放大,自然山水仿佛也有了与人相通的意识,审美主体的作用凸显出来。至李、杜二人,情感抒发不受客观自然拘束,反而将所见景色挪为己用,以彼景抒此情,瓯江山水脱离了自然地理空间的限制,以诗文意象重新组合构建出一个文化地理空间。最终,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从单一顺应,走向了对话思考,最终合而为一。当下,以鹤阳诗村、埭头村为主的瓯江山水诗村庄群建设,仅抓住了诗人籍贯、任职、寓居、游历等横向要点,粗略划定了文旅发展点,但无法以历史的眼光纵向

    12、深入考察:诗人在千年前看到的山水与今人在千年后看到的山水有何不同?诗人创作山水诗受到了怎样的时代价值影响?而这时代价值能否适用于当下美丽浙江建设?若能,其核心文化价值如何借助当下现有的物质条件,转化为具象可感的直接经济效益?如何让游人在游历过程中,进入到诗人创作的文化地理空间而非自然地理空间?这些都是亟待每一位诗路建设者思考、探索并解决的问题。散落在浙南群山之中的诗路明珠,曾经因交通不便、工业经济发展需要而一度蒙尘,而今得益于两山理念的推行,当地生态经济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瓯江山水诗路的保护与传承,要以当地每一位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旨归,首先要不分年龄、不分群体做好诗路文化教育普及工作,以地域文化

    13、树立自信;其次要将诗路核心内涵融入村庄群整体建设规划,从代代宜居的长远角度考虑村内布局结构;再次要着重把握建筑风格、时间差异等细节化问题,杜绝崇古、崇洋等问题,真正建设可居住、可传承、可发展的诗路村庄群。2永嘉之学:传承永嘉学派事功思想,重塑义利并举时代价值2021年7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强调:“要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解码浙江文化基因,推进浙东学派、永嘉学派、阳明心学、南孔儒学、和合文化等创新转化系统提升浙学品牌影响。”4由于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瓯江山水诗路上最具典型性的思想流派当属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一个重要的130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1

    14、3期文化产业儒家学派,因其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又被称为“事功学派”或“功利学派”。宋元学案云:“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5全祖望将永嘉学派与朱熹朱学、陆九渊心学并提,直接奠定了永嘉学派与朱陆二学三分天下的哲学地位。自诞生之初,因其偏于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极具革新性的儒学观点,永嘉学派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时,程朱理学大行其道,河洛地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享有四方学子的朝圣与推崇。当程朱理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显露出脱离现实、僵化守旧、空谈理论等弊端后,永嘉学派的独特实用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说,永嘉学派兴起的过

    15、程便很好地说明了万事万物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的二元辨证理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哲学的关注点也进一步细化、基础化。永嘉学派扎根于社会生活现实,着眼于政治制度、历史观念、文学理论等方面,直接点出了变革时局的根本途径依靠实学、实政。尽管历史上永嘉学派真正存续的时间不长,几乎是先于朱熹朱学、陆九渊心学而亡,但其实用思想跨越百年,巧妙地贴合了当下社会发展建设需要。瓯江山水诗路的兴起,离不开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充实。以叶适、薛季宣、陈傅良、徐谊为代表的永嘉学者往往长于诗词,精于文章。这批文人不仅要在政治上、经济上为浙南地区取得相应的发展资源,而且要在文化上抒发对故土家园的深切热爱,以诗、词、曲、赋

    16、等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讴歌永嘉山水。因此,离开事功思想看瓯江山水诗,仅就浙江而言,这一方山水难与富春山水、会稽山水、天台山水一较高下。谢诗留下的永嘉山水余韵仅在中国文学长河中泛起了一点涟漪,真正将山水诗推向创作高峰的绝不是瓯江的自然之色。但瓯江山水诗能够也应当在中国地域文学史上享有一定地位。正是因为这方青山绿水,背后潜藏了深刻的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早在南宋时期,永嘉学派一众学者提出“经世致用、学道合一”的思想,便为浙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利义相和的基调。从“建策须为万世虑,孤忠亦有一身全”(安扶待制侍郎徐公挽词二首)到“不忧绝技无人学,只愁不堪嫁时著”(白紵词)再到“今朝幸续省仓米,且以糜煎饱时日”6(

    17、超然堂),无论是友人挽词、乐府吴曲,还是咏怀题诗,叶适诗歌的文学价值不高,但是鲜明地反映了诗人“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的实用主义思想。受其诗风影响,徐照的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洗去千篇一律的无名忧思,着眼于一人、一地、一事成就抒发感慨;徐玑的新凉另辟蹊径,以黄莺视角俯瞰满山稻田丰收景象;翁卷的乡村四月摆脱了烟雨缭绕的田园空景,描绘出一幅居于自然、合于自然的现实劳作场景;赵师秀的约客渲染出一幅农忙过后、晚来纳凉等客的悠然闲适图景。永嘉学派事功思想支撑瓯江山水诗路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承载自南宋以来的浙南区域发展的历史记忆,赋予自然山水全新的生态经济价值。从空间地理角度看,瓯江作为浙江省内第二大河流

    18、,自龙泉溪发源向东途经丽水、温州两市汇入东海,天然的交通优势为其沟通浙闽、衔接东西提供了便利。从生态经济角度看,浙南地区群山环绕,地势较为封闭,第二产业发展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无法形成良性发展闭环。而“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品牌,能够帮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联动发展诗路沿线文旅产业,以周边产品带动地域文化输出,以经济效益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从人文景观角度看,瓯江山水不仅是自然观景地,更是避世隐居地,同时也是乡土情怀地。几代文人聚居于此,数量繁多的诗文作品让这方山水成为“犹待故人归”的第二故乡。空间上的偏狭带来的是心灵上的安适。瓯江山水因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义利并举的事功思想,又以其独特的山

    19、水风姿保留了一方不为功名利禄所扰的精神家园。3匠心百工:保护传承非遗技艺,拉动消费内需2022年7月,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具体目标,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行动,把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要求融到美丽浙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过程各方面。”7瓯江山水诗路沿线留存着历史极为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源起东131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文化产业第13期晋的瓯窑青瓷与上承南戏的瓯剧

    20、艺术,前者是手工技艺,后者是表演艺术,均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与浙北地区营造公益性非遗博物馆群不同,瓯江山水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带有鲜明的盈利特征,基本遵循市场需求即最佳传承动力的原则。3.1瓯窑青瓷以瓯窑青瓷为例,瓯江山水诗路沿线手工技艺能够留存至今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产品本身的接地气性。两晋时期,瓯江沿岸工匠们无意间烧制出一种透明度较高的青灰釉色瓷,与当时流行的一种淡青色丝帛缥,十分相似。因此,瓯窑青瓷,又名缥瓷。是时,魏晋玄学之风盛行,瓯窑产出的青灰釉色意外地贴合了空灵恬淡的玄虚风格,因而备受文人士大夫推崇。西晋文学家潘岳笙

    21、赋云:“尔乃促中筵,携友生。解严颜,擢幽情。披黄苞以受甘,倾缥瓷以酌酃。”8直言品食柑橘与缥瓷饮酒为人生两大乐事,可见当时瓯窑青瓷的社会地位与市场价值之高。复兴瓯窑青瓷,必然要创新。一味仿古、复制只会让瓯窑脱离现代社会。以物美价廉的核心优势推动瓯窑青瓷重回百姓日常生活,才是保护传承发展的根本途径。如今,建立在永嘉县三江街道龙下村唐代瓯窑遗址上的瓯窑小镇,引进数十家瓯窑研究机构、文创工作室,为这座看似平凡的山水村落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新瓯窑的目标,是带动一村、一镇、一乡的百姓享有地域文化红利,细分青瓷产业,形成流水作业链,做到批量生产,降低人工成本,再以国货IP拉动刺激消费内需,最终供求相谐,

    22、真正做到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上共同自信。3.2瓯剧表演以瓯剧表演为例,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颁布实施,人们对于本土传统戏曲的关注逐年递增。“对在戏曲文化滋养中长大的广大民众来说,戏曲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已经被融合到他们的生命中,他们从中得到历史文化知识,得到人生经验,从中找到归宿、发现自己。观看戏曲已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而并非仅为研究者刻意强调的艺术欣赏。”9瓯江山水诗路沿线村落群,开始大规模修建村内祠堂。作为村内重要的文化艺术传播场所,祠堂落成后需要定期外请剧团进行戏曲表演

    23、。因此,受传统文化影响,瓯江沿岸村庄对于戏曲表演艺术的需求仍然较大。“在民众生活的世界内,传统与现代只是相对而言的概念。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也是将来的传统。”10戏曲这一古老的形式,依然在瓯江山水诗路沿线村庄群焕发着全新的生机。对于以瓯剧为代表的传统表演艺术而言,为满足逐年增长的隐性市场需求,当前亟须解决的是优质接班人的培养与承接问题。1991年,温州瓯剧团与浙江艺术学校瓯剧班首次开班,历时7年培养出蔡晓秋、方汝将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8年,瓯剧艺术研究院与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合力开设瓯剧班,招生30人,历时8年培养出叶媛媛、翁翔、杨蝶珊等戏坛新秀。2022年4月,

    24、瓯剧艺术研究院与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时隔14年再次合力开班,面向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共招收瓯剧新苗30人。综上,瓯剧接班人培养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是培养周期过长,瓯剧人才培养周期短则6年,长则10年,期间需要学员全身心投入瓯剧学习,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难免会出现个别学员中途放弃的现象。其次是编制名额降低,每一期瓯剧班毕业生都需要通过温州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组织的招聘考试,根据市瓯剧院的当年实际人事编制情况,公开招聘程序录用为事业编制人员。因此每期学员的实际入编时间至少为1015年不等。最后是大批非编瓯剧表演者的生存境遇较为艰难。2020年以来受全

    25、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在野”瓯剧团下乡走穴演出的机会大大降低,无形之中迫使许多实际从事瓯剧一线表演的戏曲演员转行。因此,古老瓯剧艺术想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以实际市场需求带动行业长效发展,推动瓯剧走出地域,走向全国,必需有所为:其一要不断深化、细化传承人培养体制,完善良性竞争机制;其二要保护、吸纳民营剧团力量,做到公办、私营相互协作,扩大瓯剧传播范围与传播力度;其三要注重瓯剧剧本文献的留存保护与传承创新,主动顺应时代要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瓯剧新作品;其四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132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13期文化产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

    26、馆建设,2011(8):66-68.5代俊波,单桂花.基于Web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0(18):32-34,17.6陈善为.web环境下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3):109-112.7庞涛,朱荔丽.新农村建设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包装程,2015,36(10):28-31.8闫雪,全香春.非遗视角下龙江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山西档案,2017(6):81-83.9杜玉欢.中国少数民族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数据库设计与构建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10RES

    27、NICK M,Maloney J,Monroy-Hernndez A,et al.Scratch:programming for allN.Communications of theACM,2009,52(11):60-67.11张旭,张杨梅.“互联网+”杨柳青年画的社会创新设计研究J.工业工程设计,2020,2(4):80-85+94.12PRAMARTHA C,DAVIS J G.Digital preservation ofcul-tural heritage:Balinese Kulkul artefact and prac-ticesM/Lecture Notes in Comput

    28、er Science.LNCS,2016,491-500.尝试以电影、直播等多样化的数字媒体形式,延长瓯剧传播时效。4结语瓯江山水诗路的建设与发展,应当以瓯江山水诗文作品为导向,以地域文化反哺地域经济,在物质层次引出一批典型优质物产,在制度层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最终在风俗习惯层次形成一种经济富裕、文化富足的全新生活样式。大致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其一开拓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地理图,寻找瓯江诗中的山水、村庄群,打造诗歌意象实景地;其二挖掘温州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精神支柱,重塑永嘉学派事功思想的时代价值;其三将瓯剧、瓯瓷、石雕等代表性非遗技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理解欣赏、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产生消费内需,

    29、打造国货IP,拉动生态经济发展。参考文献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的通知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Z4):4-34.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3(清)彭定求.全唐诗:第16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4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N.浙江日报,2021-07-20(1).5(清)黄宗羲,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50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在杭州召开EB/OL.(2022-07-11)2023-02-11.https:/


    注意事项

    本文(探寻瓯江山水诗源__振兴生态经济乡村_魏素素.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