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机理及演进态势研究——基于红色旅游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视角.pdf

    • 资源ID:586606       资源大小:5.63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机理及演进态势研究——基于红色旅游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视角.pdf

    1、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是具有鲜明政治导向、强大思想感召力和广泛教育意义的特色文化资源,籍此形成的红色旅游在我国的旅游发展格局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的客观事实、应对新冠疫情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实现中国梦愿景下攻坚克难的精神需求等共同催生了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期待。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农村包围城第+四卷市的革命道路,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地也大多处于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利益分享,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民生改善。本文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作用为旨向,运用共生

    2、理论,聚焦四川省这个特定区域,分析红色旅游共生体系的搭建历程、共生体系内各要素的内在关联、未来发展态势研判和应对举措等,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 红色旅游;民族经济发展;旅游共生;演进态势中图分类号:F127.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四川藏区旅游脱贫典型案例与经验研究”(2 0 X MZ 0 8 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横断山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整理、利用研究”(2 0 BDJ078)、国家民委项目“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2 0 2 0-G MD-0 49)”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孵化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3、。作者简介:谢芬(1 98 1-),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财贸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财税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杜坤伦(1 96 9-),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财贸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四川成都6 1 0 0 7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4-93 91(2 0 2 3)0 3-0 0 6 0-0 8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这一概念在国内出现可以追溯到2 0 0 0

    4、 年,最早将“红色”和“旅游”两个词结合的是江西省,他们推出了三条“红色之旅”旅游专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作为我国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物质载体的红色旅游景区已形成重点红色旅游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共同发力的红色旅游大格局。根据行业统计数据预测,2 0 2 3 年,中国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可能达到万亿规模。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革命老区与少数民族聚集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地理空间上具有较602023/03总第8 9 期JOURNALOF ETHNOLOGY民旅學利大的重合性,利用

    5、红色资源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既是旅游业类型化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被赋予了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任。四川省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区域面积最广、用时最长的省份,覆盖了全省6 0%的县级及以上地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经典战役和革命奇迹都在四川境内发生,保存下来的长征主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为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积淀,也为四川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近年来,四川省深度挖掘全省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积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探索构建全省红色旅游共生体系,努力解

    6、决红色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群众参与性和获得感不强、个体消费者旅游体验不佳等问题,对其中探索历程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提供启示和经验借鉴。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在红色旅游规划开发、市场运营、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积极探索红色旅游与生态、文化和乡村等旅游类型的融合模式,形成了具有较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综合型、复合型旅游产品。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民族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住宿、餐饮、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生产销售等经营领域蓬勃发展起来,与红色旅游伴随的资金、人员、信息流动,提升了民族地区经济的运转效率,丰富了民族地区的产品体系

    7、,带动了民族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各族群众扩大就业、增收致富,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直接带动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红色旅游还可以通过文化影响、精神感召等途径营造和谐稳定团结的社会氛围,间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通过景观营造、演出叙事、产品展示等多元方式宣传红色文化,提升游客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为强化“四个自信”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形成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富裕的良好发展格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04年以来,随着红色旅游发展在国家层面得到的重视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传播,红色旅游共生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黄细嘉和邹晓英(2 0 1 0)使用共生

    8、理论研究了南昌这一红色旅游区的共生模式;高科和刘海洋(2 0 1 2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六个方面构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并指出了共生发展路径;2 龙凌(2 0 1 3)分析了影响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共生的因素,并从环境、关联度、界面等维度,分析了长株潭红色旅游实现最优化共生发展的路径;3 许春晓和黎巧(2 0 1 5)以长株潭红色旅游区为例,运用集聚水平和联系水平两个指标,表征红色旅游在空间方面的共生发展情况;4 周美静和许春晓(2 0 1 9)以韶山为例,采用文献演绎法和专家访谈法构建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并根据测评结果提出管理启示;5 苏海洋和陈朝隆(2

    9、0 2 0)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蕉岭县在不同开发模式下,红色旅游景区与其核心旅游社区在各个共生层面上的发展差异。6 近年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成为旅游共生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张奎力和肖金光(2 0 2 2)以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实践为基础,分析了将生态与旅游融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7 陈井安和柴剑峰(2 0 1 9)提出了川甘青毗邻藏区农牧民旅游扶贫的优化策略;8 蒋彬和王胡林(2 0 2 2)阐释了民族村寨居民通过与外来游客互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9 杨春荣(2 0 2 2)剖析了民族村寨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1 0 但同时

    10、,我们也发现三大遗憾:一是共生理论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真正对共生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研究并恰当地应用于红色旅游研究在国内学者中并不多,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团队,而且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于共生理论对红色旅游发展的契合性和针对性的说明也没有得到体现或说理不充分。二是已有的关于红色旅游共生问题的典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比较发达的长株潭地区,这些地区红色资源优势突出,且处于先行示范区域,这些区域的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可比性和借鉴性可能比较有限。三61第+四卷民旅学利是共生既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现有成果大多是基于时间截面的分析,缺乏对共生动态演变的研判,导致

    11、对现实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可能比较欠缺。基于这些认识,本文以红色资源处于全国中间梯队同时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四川省的红色旅游为例,深入论证共生理论框架对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解释力和理论适应性,在长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深人挖掘共生图谱形成的内在机理,并根据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红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对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演变趋势进行预判并提出优化建议,力争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知识增量。一、红色旅游共生理论特点分析(一)红色旅游的特性分析红色旅游的概念虽然提出时间并不长,但第它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全新旅游产品,它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意识形态和历史怀旧产品,在国

    12、外四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越南、古巴等国家存在的卷战争旅游、军事旅游、爱国主义旅游等旅游产品,就是将其反侵略战争遗址、革命史迹等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形成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英国等也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每年都要举行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在国外的旅游研究和实践中,共产主义遗产旅游(c o m m u n i s t h e r i t a g e t o u r i s m)与红色旅游十分相似,它作为遗产旅游新的发展方式,于2 0 世纪90年代初在部分欧洲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英国学者莱特(Light)较早关注了共产主义遗产旅游,他认为,共产主义遗产旅游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它既提供了了解

    13、和感受社会主义历史的独特机会,又迎合了民众怀旧的心态与诉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跃迁,中国共产党以世界公认且举世瞩目的执政成绩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尤其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应对疫情时坚持的人民生命至上的理念和体现出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更加坚定了人们的“四个自信”,中国人民的认同度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影响力大幅提升,基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历史文化资源而形成的红色旅游呈62JOURNAL OFETHNOLOGY份额。相比于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形式,红色旅游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导向性突出。红色旅游

    14、景区打造、讲解内容和文创产品等必须强化意识形态要求,必须基于历史事实,必须保持工作的严肃性和严谨性,确保信息不失真、文宣不跑调。二是生态复杂性突出。红色旅游生态系统涉及的要素繁杂且量大,政治导向性前提下的市场经营意识、规范性与大众化的兼顾、老少边穷的一体化发展等,多元目标协同大大增加了做好做优红色旅游的难度。三是效果的深刻性突出。红色旅游的理想目标是要使参与者触及灵魂,激发精神动力之源,这比一般的观光休闲度假游要达到的肢体心理的放松要深刻得多。尤其是对于物质生活已得到极大改善的年轻人来说,重温党的艰难奋斗史和牺牲史,才能更真切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才能感恩奋进,激发内在潜力,接续奋斗

    15、,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集聚力量。(二)共生理论框架对红色旅游分析的理论适应性分析共生理论源于生态学,它是对科学时代以来达尔文优胜劣汰进化论的一种纠偏和补充,它强调自然生态和社会系统中,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还包含着广泛的合作,低等级生物内也蕴含着高等级生物进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或要素。共生理论被引人旅游研究领域后,受到了学者的欢迎和青,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旅游业融合发展中的多种元素联结和多元主体交互,形成主体间复杂的利益关联,产生多种共生类型,组成共生网络。旅游共生本质上是让各个旅游共生单元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

    16、共享和互惠共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沿途所经区域大多为资源贫、发展相对2023/03总第 8 9 期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数据显示,2 0 2 0 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 亿人次,在“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占据了1 1%以上的旅游市场2023/03总第8 9 期JOURNALOF ETHNOLOGY民族学利滞后的乡村地带,红色旅游的承载地大多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的贫穷地区,这些地方的思想观念、人才素质与红色旅游的政治导向性、生态复杂性和效果深刻性要求相比,还具有一定差距,必

    17、须引入高端平台、专业人才和先进理念对当地的红色旅游进行塑造提升,但这种外部优势资源要素的输入必须以不冲击和挤压当地从业者和居民的参与性和获得感为前提。红色旅游开发运营中必须坚持的这种原则和理念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 1 等理论框架中也有反映,但相比于这些理论,使用共生理论框架分析红色旅游的优势在于:一是共生理论更强调在既定评价体系下呈现出不平等级别间各主体的合作共生,这更契合红色旅游的现实发展生态,我们不得不承认参与红色旅游开发运营的不同主体在思想理念、素质能力、方法技能方面的差异,共生理论就是要在承认这种不平等基础上的优势互补和利益融合;二是共生理论作为一种成熟系统的理论框架,在明

    18、确共生单元、模式、系统三要素的基础上,梳理了共生系统的9 大状态,并总结形成了质参量兼容原理、共生能量生成原理、共生界面选择原理、共生系统相变原理、共生系统进化原理五大共生基本原理,可以对红色旅游共生的阶段、趋势、症结作出更精准的识别与判定,相关的计量模型也为进行定量研究提供了参照,这种理论框架对于红色旅游问题具有更加全面、更为科学的解释力;三是已有的红色旅游研究大多为案例研究,因为缺乏广泛认可的理论框架,导致已有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度受到了限制,案例的可比性低、案例的代表性不足、从多个个案中归纳提炼综合性规律原理的支撑弱,进而影响了红色旅游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使用共生理论框架研究个

    19、案,再从个案中总结出共性和规律,无论是对于红色旅游的学术成果提档升级,还是为红色旅游实践提供智力支持,都显得尤为必要。(三)考察红色旅游共生理论的主要理论维度参照共生理论的主要内容,考察特定红色旅游共生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红色旅游共生的要素解析,明确红色旅游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系统。共生要素的界定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也会得到多种结果。出于信息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在本文的研究中,共生系统限定在四川省全省红色旅游范围之内,共生基本单元为全省的21个市(州),共生模式主要为共生单元也即2 1个市(州)红色资源的互动共生模式,同时也会兼顾到特定区块红色资源的联动发展和具体市(州)红色旅

    20、游与其他旅游类型的互惠联合发展模式。二是红色旅游共生系统分析和态势判定,通过梳理描述红色旅游共生系统构建过程和对典型特征的分析,研判红色旅游共生系统的纵向演进脉络,识别其过去、现在所处的状态和阶段,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节点和核心要素。具体到本文中,就是通过对四川省红色资源现状、发展目标、变动趋势的分析,把握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精准识别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优化完善建议,助推四川红色旅游共生系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三是五大共生原理在红色旅游共生中的典型应用场域。在进行系统分析和态势判定过程中,寻找质参量兼容、共生能量生成、共生界面选择、共生系统相变和共生系统进化的经典适用场

    21、景,检验共生原理对红色旅游的适应性和解释力。(四)红色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共生系统的重要介质共生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循环系统,红色旅游本身是一个共生系统,与此同时,在更广阔的区域经济视野下,红色旅游又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共生系统的重要介质。民族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推动传统民族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协同发展,努力弥补以往在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短板,实现这些目标,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介质和载体。红色旅游兼具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民生属性,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理念引领、科技赋能、资金加持和人才助力,既会对民族地区现有工商业形成巨大的需求拉动,

    22、又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多民族之间的人员交往互动对于彼此增进了解、更新理念、扩大合作也大有神益。因而,红色旅游是63第+四卷民旅学利激发民族地区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引领各族同胞共同富裕的重要介质。二、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历程及共生图谱的形成机理(一)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历程在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早期阶段,政府主导特征明显,红色旅游的主要体验者是党政机关,发展红色培训成为红色旅游开发的主导方向和主要增长点,红色旅游的主要形式为承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集体培训,在这种背景下,红色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红色资源在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江西省的井冈山、陕西省的延安

    23、和湖南省的韶山在全国红色旅游版图中占据了第一梯队,需求旺盛,发展蓬勃。四川省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面积最广、历时最长的省份,红色资源丰第富,但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位置偏远的山区、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资源开发成本高,且发展前四景不明朗,旅游发展不充分,各红色旅游景点大卷都处于自然演进的缓慢发展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党性锻炼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的强化以及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红色旅游培训需求井喷,阿坝州委党校根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智库机构的建议,依托独一无二的长征文化和不可复制的雪山草地资源,于2 0 1 5 年6月组建成立了长征干部学院,将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悠久灿烂

    24、的藏羌文化和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最鲜活、最生动的党性教育资源,从最开始培训州内和省内学员起步,服务对象快速拓展到全国2 0 多个省,为其他省市党员干部和高校学生进入阿坝州、亲身体现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历程、提升党性修养提供了载体,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长征干部学院的承办主体阿坝州委党校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大幅增长,以2015年长征培训收入为基期年,2 0 1 6 年就实现了收入翻番,2 0 1 7 年是2 0 1 6 年的3 倍,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2 0 1 8 年比2 0 1 7 年仍然增加了30%,这些收入又通过发放教师授课工资、购买周边村社餐饮住宿服务

    25、、交通运输支出等方式流人阿坝州红色资源相关的人才、居民手中,带64JOURNAL OF ETHNOLOGY2023/03总第 8 9 期动居民增收。除了培训收人之外,培训学员学习间隙还通过购买纪念品、耗牛肉干、民族手工艺品等个人消费支出支援了红色旅游区的发展,从长期看,有部分学员正是通过单位组织的集体培训感受到了雪山草地的独特旅游价值,在后期又带领亲友到这里进行观光休闲度假和教育体验,形成了良性循环体系。正是看到了阿坝州委党校在举办长征干部学院取得的良好效果,在2 0 1 7 年之后,四川省内多个市州都开始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甘孜州依托飞夺泸定桥这一历史开展党员培训、南充市依托全心全意为人民

    26、服务的张思德故居开展宗旨教育、绵阳市依托“两弹一星”遗址开展科学家精神培养,类似的红色旅游开发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红色旅游的人才队伍建设、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性配套性项目投入、红色旅游运营管理水平等得到了大幅提升。该阶段主要是政策利好背景下,抢占先机的引领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全省红色旅游体系的快速发展。2018年后,针对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态势,四川省红色资源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一是积极推进红色旅游景区的提档升级,“雪山草地”和“川陕渝”人选全国1 2 个重点红色旅游区,5 A级红色旅游景点数量在全国进入第一方阵。二是针对长征主题的红色培训市场开展联合共建,经过近两年的调研论证,2 0 2

    27、0 年4月2 3 日,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主持召开了联合共建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暨县级党校分类建设工作座谈会,要求: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殿堂”,形成传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四川干部教育培训品牌。四川长征干部学院按照“1+5”的模式统筹规划,整体布局,总部设在省委党校,作为长征教学总基地,设立阿坝雪山草地分院、甘孜泸定桥分院、?山彝海结盟分院、雅安夹金山分院、泸州四渡赤水分院五个分院,总部及分院接受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业务指导,省直有关部门配合支持,实施一体化办学,各分院在总部统筹指导下,仍由所在市(州)党委直接管理并保持人、财、

    28、物的相对独立。三是实施红色旅游三年发展行动,在2021年又抢抓建党1 0 0 周年机遇,启动红色旅游年系列活动,推出红色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在2023/03总总第8 9期JOURNALOF ETHNOLOGY民族学利国际国内大型平台开展四川红色旅游的联合推介,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的协同共振。(二)四川省加快红色旅游共生网络建设的主要举措四川省按照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理念,以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为根本着眼点,以“各扬其长、各司其职、做强做优四川红色旅游”为发展目标,尊重并调动政府、企业、社区和当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生态的持续优化和共生网络的织密加牢。

    29、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了以下五大举措:一是政治引领,凝聚共识。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力量 1 2 。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在当地红色旅游发展中积极担当作为,在红色旅游开发和文化宣传中,高度重视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功能,切实发挥把关定向作用,把红色基因保护好、把伟大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确保全省红色旅游开发沿着党中央确定的道路前行。二是面向市场,动态优化。在重视并强化红色旅游政治属性的前提下,高度关注红色旅游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态势、消费者的需求调查、红色旅游的产品设计及成本控制、提升品牌价值等方面 1 3 ,增强需求回应性和市场运营意识,及

    30、时进行红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 1 4,促使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力。三是文化助力,铸造品牌。将四川分散的红色资源重点凝聚在长征、名人故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等主题符号,尤其是重点打造了长征培训品牌,引导多地共用长征主题,通过广泛征集LOGO,制作统一的对外标识,实现对外形象宣传的一体化。四是科技赋能,民生旨向。四川红色旅游发展中,以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增收和促进民生福补改善为根本着眼点,通过视觉影像科技成果的引进应用增加游客体验,再造红军长征战天斗地的英勇精神;积极推动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度;在景区管理和综合调度中积极使用大数据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五是开放

    31、包容,服务地方。注重红色旅游内在的红色文化以及红色旅游所处背景中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明、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共生,通过红+绿、红+古等多种共生模式,既促进自身进化升级,又辐射带动周边其他文化资源、旅游类型、产业项目共同发展,为地方整体发展注入红色原动力。(三)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的内在机理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周美静和许春晓(2 0 1 9)从产业角度分析绘制了红色旅游共生系统,将企业视为红色旅游和相关产业活动核心,重点关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红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 5 。这种分析框架,把农户这一利益主体依附于企业之上,仅政府、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性组织视为

    32、宏观环境因素,这种分析方法在研究早期作为一种尝试,具有创新性,但与红色旅游的特性及其发展导向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高科和刘海洋(2012)以吉林省为例,分析了该省红色资源的共生发展模式,认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区域、管理、利益共享、文化和产业方面实现共生 2 。周慧玲和许春晓(2 0 1 5)从分析了红色旅游企业共生的形成机理,认为我国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大多来自于财政拨款,红色旅游主体景区的经济性和主体性比较弱,将其视为红色旅游的根本性特点 1 5 政治引领:强化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把关定向职责政治激励红色旅游参与主体的双重目标: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各级党政机关目标政策的承载主体发挥

    33、红色旅游带动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社增加企业、居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在良性循环下实现优化升级:参与主体各扬其长、各司其责、共建共享图1 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机理如上这些分析框架和思路观点,都为我们观察和梳理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机理提供了有益借鉴。根据我们对四川省红色旅游65第+四卷市场运营:以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评价促进产品优化调整经济激励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目标,促进政党认同和社会凝聚力冲协突调民旅学利发展的长期跟踪调查,我们认为四川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根本逻辑是(图1):立足于红色旅游特性,坚持政府与市场的双重目标引领下,构建各主体“可进入、愿参与、得其成”的发展机制,以

    34、共生共荣的愿景引领,以契约保障,以收益强化,引导党政机关、企业组织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其中,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也关照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振兴。三、红色旅游共生体系演进态势及研究结论(一)红色旅游演进态势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机器替代范围的扩大,人们将会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的拥挤、写字楼格子间等工作空间的封闭性、起早摸黑披星戴月的工作强度以及面对电脑和网络的工作状态,到自然场景和乡村地区去释放压力、焕发新生和激发灵感将成第为人们应对现代工作生活压力的一种迫切需+求,在这双重影响下,旅游业将面临广阔的发展四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卷具体到红色旅游领域,我们预测:一是随着红色

    35、旅游景区设计和运营方式的优化,红色旅游的价值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呈现和释放;二是红色旅游除了意识形态价值之外,对参观体验者带来的精神滋养、灵魂洗礼和能量激发的作用将越来越被个体消费者发现和认可;三是将会有更多的家长、好友愿意主动购买红色旅游产品,用于帮助孩子或朋友增强使命感、提升抗挫折能力、形成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四是红色旅游市场将逐步形成“政府免费供给红色旅游基本公共品+市场提供定制化高端红色旅游消费品”的发展格局。(二)研究结论本文在共生理论框架下,梳理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历程,分析了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并对红色旅游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论主要有四点:一是共生理论分

    36、析框架能更好地阐释红色旅游研究问题。老少边穷地区具有空间重合性,红色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资源赋、思想观念、人才技术等方面相对处于弱势,共生理论更加强调自然或社会系统进化过程中,吸纳包容弱势一方,共同参与进化,因而共66JOURNAL OF ETHNOLOGY2023/03总第 8 9 期生理论与红色旅游问题研究之间具有契合性,共生理论对红色旅游发展生态具有更好的阐释能力。二是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和举措表现出了明显的共生发展导向。通过梳理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共生发展的必要性(红色旅游发展肩负多重目标)、必然性(只有共生才能更好地发展)、阶段性(根据红色旅游市场变

    37、化采取不同的共生策略)和发展性(通过制度构建和技术赋能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水平的共生)。三是通过追踪观察发现四川省旅游共生图谱形成的内在机理:强化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责任的前提下,高度关照市场变革、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等维度的信息反馈,及时根据这些信息反馈对制度和政策进行调整,以便政府和市场能够相互适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居民主体间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在成分分担、利益分享方面构建约束激励机制;在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透视红色旅游发展路径,以红色旅游点的突破带动整个区域在面上的发展。四是休闲时间增加和现代性危机双重影响下,红色旅游发展即将进入新时代:红色旅游的独特价值将逐步被个体消费者发现和重

    38、视,体验红色旅游将成为一种家庭和个体性需求,红色旅游有可能发展成类似于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在政府提供公立免费模式的同时,市场将会给更高层次、更个性化的红色旅游需求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市场将更加层次化、类型化、特色化。四、研究局限与展望受研究者知识结构、时间投人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也存着三大局限:一是对共生理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共生理论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解释力的论证还有待拓展和深化;二是对四川省红色旅游的聚焦度还不够,四川省地域广阔,各个区域的红色旅游发展基础、方向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未来可以将研究视角更加聚焦于阿坝州、甘孜州等区域,增强研究的针对性;三是本研究更多

    39、存在于理论分析层面,实证研究、数据资料的支撑性还有待提升。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围绕这些局限进行深化拓展研究。2023/03总第8 9期JOURNALOF ETHNOLOGY民族學利2019,10(03):14-20+103-105.参考文献:1黄细嘉,邹晓瑛.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一一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J.江西社会科学,2 0 1 0(0 2):2 1 3-2 1 8.2高科,刘海洋.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 0 1 2,2 8(09):858-860.3龙凌.长株潭城市群红色旅游最优化共生发展研究 J.财务与金融,2 0 1 3(0 1):91

    40、-95.4许春晓,黎巧.长株潭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J.旅游科学,2 0 1 5,2 9(0 2):1 4-27.5周美静,许春晓.红色旅游共生发育水平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一一以韶山为例J.旅游学刊,2 0 1 9,3 4(0 9):1 2 7-1 44.6苏海洋,陈朝隆.不同开发模式红色旅游景区与核心旅游社区共生发展差异研究以革命老区梅州蕉岭县为例 J.资源开发与市场,2 0 2 0,3 6(0 4):43 4-441.7张奎力,肖金光.以生态-旅游促进共同富裕:基于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实践 J.民族研究,2 0 2 2(0 4):49-6 1+1 40.8陈井安,柴剑峰.川甘青毗邻

    41、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新探索J.民族学刊,9蒋彬,王胡林.民族旅游村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一基于川西北上五村的田野调查J.民族学刊,2 0 2 2,1 3(0 6):15-23+139.10杨春蓉.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2,43(0 8):1 99-2 0 4.11谭华云,许春晓.行动者网络视阅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生研究一一以韶山红色旅游为例 J.广西社会科学,2 0 1 6(0 1:6 4-70.12左冰.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一一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 J.旅游学刊,2 0 1 4,2 9(09):60

    42、-72.13陆军.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方略 J.旅游学刊,2 0 0 6(0 8):9-1 0.14张河清,陈宁英.红色旅游城市的市场竞争态分析一一以6 大红色旅游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 0 0 8(1 1):2 6-2 9.1 5 周慧玲,许春晓.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图谱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5,2 9(0 1):8 1-8 5.收稿日期:2 0 2 2-1 2-0 9责第+四卷责任编辑:贾海霞67民旅学利JOURNALOF ETHNOLOGY2023/03总第8 9 期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

    43、ution Trend ofRed Revolutionary Tourism Symbiosis Atlas in SichuanProvinc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d RevolutionaryTourism and Ethnic Economic DevelopmentXie Fen,Du Kunlun(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engdu,610071,Sichuan,China)JOURNAL OF ETHNOLOGY,VOL.14,

    44、NO.3,60-67,2023(CN51-1731/C,in Chinese)D01I:10.3969/j.issn.1674-9391.2023.3.007Abstract:Taking the red revolutionarytourism of Sichuan Provincewhere red resourcesare in of average quality level in China and rela-tively representativeas an example,this papermake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explan

    45、atorypower and theoretical adaptability of the symbiosistheoretical framework with respect to the develop-第ment of Sichuan red tourism.Based on a long-term+follow-up investigation,it summarizes the forma-四tion process of the symbiosis map of Sichuan redtourism and thoroughly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

    46、ch-卷anism and evolution of the symbiosis atlas.The advantages of using the symbios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red tourism are as fol-lows:First,the symbiosis theory lays more empha-sis on the cooperation and symbiosis of various sub-ject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inequality under the es-tabli

    47、shed evaluation system,which is more in linewith a realistic development ecology of redtourism;second,as a mature systematic theoreticalframework,the symbiosis theory has sorted outnine states of symbiosis system based on clarifying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symbiosis unit,model,and system,in order t

    48、o make a mor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judgment on the stage,trend,and crux of red tourism symbiosis.Relevant metro-logical models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quantitative research.It offers stronger explanatorypower for red tourism problems;third,most exist-ing studies on red tourism are cas

    49、e studies.It istherefore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us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ymbiosis to study these individu-al cases,and then extract the commonalities andrules from the cases.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tracking survey,this study infers that the fundamental logic of thesymbiotic development of Sichuan red tourism is asfollow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dtourism,guided by the dual objective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a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at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红色旅游共生图谱形成机理及演进态势研究——基于红色旅游与民族经济发展的视角.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