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谈《屈原赋注》的考据方法.pdf

    • 资源ID:585343       资源大小:2.18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谈《屈原赋注》的考据方法.pdf

    1、戴震(1724-1777年),字东原,号杲溪,安徽休宁人,是乾嘉学派皖派的创始者,在语言学、思想、哲学等领域皆有伟大造诣,其中语言学成就尤为显赫。屈原赋注 是他的一部注释著作,共注篇目25篇,包括 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该著作精于以声索义、擅触事广类,是为考据学派代表之作。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载:“十七年壬申,二十岁。是年,注屈原赋成。”1屈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之士,戴震面临困境时细细揣摩屈原之文辞,感受屈原无畏的精神,尝试遵从本心做出解释。戴震在序言中说:“私以谓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言亦至纯。”2屈原赋注 是文辞简练之楷模,虽然用例丰富,但

    2、秉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原则,绝无累赘之用。其友卢文弨称之曰“指博而辞约,义创而理确”3,十分恰当精妙。这皆归功于戴震博览群书、精于考据。另外,戴震注屈赋秉持“在楚言楚”、实事求是的原则,尽量贴合楚地的风俗习惯,而对自己不明确的内容则以“未闻”标注。屈原赋注 现有初稿本和刻本两种版本。初稿本仅有 离骚经 九歌 天问 3篇注,刻本包括注(25篇)、通释、音义 三部分。前者原为湖田草堂的 屈原赋注 藏本,后转为许承尧收藏,于1936年影印,收入 安徽丛书。该书仅有 离骚经九歌 天问 三卷。此本一出,先有陈胜长先生公开发文质疑初稿之真伪,后有陆忠发先生、许子滨先生各引证大量材料驳议之,理据详实。

    3、这里讨论戴震注释屈赋的考据方法,故不赘述版本辨析问题。另外,通释 音义 皆短章考证,其考据方法不甚明显;初稿内容驳杂,且不完整。故这里仅为屈原赋注 考证方法的总结,必要时引用初稿本的内容互证,将以“初稿”标注。一、据古音求古义据古音求古义是指依据字的古音判断字义,在文字释读、疏通文意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戴震在转语二十章序 中言“人之语言万变,而声气之微,有自然之节限。是故六书依声托事,假借相禅,其用至博,操之至约也”4,交代声音变化的空间有限,即为因声求义提供了现实基础。言“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4303,是为阐明音近或音同可通词义之原理

    4、。这里的“同位”指发音部位相同,“位同”指发音方法相同5。又言“昔人既作尔雅 方言 释名,余以为犹阙一卷书,创为是谈 屈原赋注 的考据方法魏红玲(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摘要:屈原赋注 文辞约要,精于“因声求义”之理,从字音入手推敲原文之意,常以“语之转”标注。广引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 尔雅 说文解字 等字书、古注、史记 礼记 等古籍,利于厘清文意,为后世屈赋考据提供了方法依据。关键词:戴震;屈原赋注;考据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7X(2023)04-0077-06收稿日期:2022-11-07作者简介:魏红玲(1997),山东临沂人

    5、,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黄山学院学报2023年篇,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4303,是为开创因声求义考证方法的缘由与契机。在 屈原赋注 中,戴震主要是以“语之转”的表达标注因声求义现象。比如 离骚:“苏粪壤以充帷兮,谓申椒其不芳。”王逸注曰:“苏,取也。充,犹满也。壤,土也。帏谓之幐。幐,香囊也。”6戴震注:“苏,索也。语之转。”2626“苏”为心母鱼部,“索”为心母铎部,二字声同韵近,可通。王逸之说直接省去二字间的转换过程,不免令有些读者心生疑惑,而戴震点明二字为语转现象,颇具信服力。如九章惜诵:“背膺牉其交痛兮,心菀结而纡轸。”戴震注曰:

    6、“菀,犹缊也,郁也,语之转。”2665“菀”为影母元部,“缊”为影母文,二字声同韵近,可通。说文解字:“缊,绋也。”段玉裁注曰:“以乱麻谓之缊。”7“背膺牉”意为后背与前胸裂开,又心乱如麻如绳打结隐隐作痛,可想屈原不忍变心易行而忧思郁结之苦闷。再如 九章 怀沙:“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图未改。”王逸注:“史记 迪作由。”6146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本 史记殷本纪 载“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8王逸所见 史记 版本或作“由”字,与金陵书局本不同。这个典故来自 尚书 商书西伯戡黎,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

    7、注疏 注“不迪率典”之“迪”为“由”9。“不由率典”是指不遵守常法,“由”是遵守、顺从之意。朱熹集注未解释“本迪”为何意,曰“未详”10。蒋骥之 山带阁注楚辞言:“易初本迪,谓变易其初时本然之道也。”11戴震则注曰:“迪,犹导也,达也,语之转。初之本迪,犹工有规画绳墨矣。”2672音韵上,“迪”为定母觉部,“导”是定母幽部,二字声同韵近,可通无疑。语义上,戴震认为“初之本迪”犹如工匠之活所用规画绳墨,故“本迪”是命脉所在,若缺之则“我”将不存也。“迪”训作“导”,意为“达”,即作“易初本导(达)”,或释作更变本来(初时)要到达的地方,即其志之所指。除了转语现象之外,还有直训现象,如 离骚:“荃

    8、不察予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王逸 楚辞章句 写作“齌”非“齐”,王逸注曰:“齌,疾也。言怀王不徐徐察我忠信之情,反信谗言而疾怒已也”69。洪兴祖引 释文 及五臣之言,训“齌”为“齐”,认为“反信谗人,与之同怒于我”69。而戴震利用“齐”与“懠”同属从母脂部为训,引 诗经 大雅 板“天之方懠”为证,指出“齐”读如“懠”2617。尔雅 释言:“懠,怒也。”则“懠怒”为联合词,表愤怒。较王逸、洪兴祖之说,戴震之说兼音韵、字义之功,且更符合文意。再如 离骚:“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王逸注:“攘,除也。诟,耻也。言己所以能屈案心志,含忍罪过而不去者,欲以除去耻辱

    9、,诛谗佞之人。”616朱熹 楚辞集注 亦释“攘”为除1018。蒋骥注“攘”为“取为己有也”117。戴震注曰:“攘,读为让,言不忍为时俗工巧,诚如鸷鸟不群,方圆异道,宁受一时之尤诟,而为前圣所取也。”2619王逸之说与集注是从字义直解,但释作“除去”,与文意不符。蒋骥之直释未予依据,不易理解。而戴震之说则利用通假为训,将“攘”与“让”联系,解作忍受。“攘”与“让”同为阳部日母,音韵皆同,可通。再看语境,此处是屈原抒写抑郁心情,既“屈心而抑志”,又“忍尤而攘(让)诟”。“屈”与“抑”词义类似,皆是形容不得不压制、克制的无奈之感。“忍”与“攘(让)”亦是如此,“忍尤”为忍受罪过,“攘(让)诟”为忍受

    10、耻辱。除了上述各例之外,还有多处因声求义之例,现列表1如下。表1 屈原赋注“古音求古义”现象屈赋离骚矫箘桂以纫蕙兮离骚索琼茅以筳篿兮离骚苏粪壤以充帷兮九歌 东皇太一盍将把兮琼芳九章 涉江淹回水而疑滞九章 哀郢悲江介之遗风远游无淈而魂兮远游神要眇以淫放远游夕始临乎于微闾“古音求义”现象矫,举也,语之转。以,犹与也,语之转。苏,索也,语之转。把,秉也,语之转。疑,凝,语之转。介,间也,语之转。而,女也。尔、女、而、戎、若,语之转。淫,游也,语之转。“于微闾”即 职方、尔雅 之“医无闾”,语之转耳。78第4期二、据文献考戴震行文讲究有理有据,且遵循“在楚言楚”的考释宗旨,以尽可能贴合实际情况,还原文

    11、意。屈原赋注 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字书、古注、古籍用例。(一)字书屈原赋注 用到的字书主要有 尔雅 说文解字 方言 释名 四部。古籍字书相当于今天的字典,关契着字义的明确及文意的推定。首先,戴震注屈原赋并非仅从一部字书,而是纵览诸部字书,择善而从。如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戴震注曰:“尔雅:肇,谋也。言皇考以其始生有端善之度,爰以为名。”2615说文解字 释“肇”为“击也”,释言 释为“敏也”,皆与文意不符。再如 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戴震引 尔雅 注“纂”为“继也”2651。说文解字 解为“似组而赤”;释名 解“赞”为“纂也”,而“赞”是称人之美,“纂集其

    12、美而叙之也”。原文是说大禹继承了其父鲧的治水任务,完成了逝父的治水大业。如果沿 说文解字或 释名 之解,则文意不通。善引字书有利于厘清文意,追探诗之原旨。如离骚:“初既与予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王逸注:“遁,隐也。言怀王始信任己,与我平议国政,后用谗言,中道悔恨,隐匿其情,而有他志也。”610戴震则引说文解字,将“遁”解为“迁”义2617,与“后悔”承接,效果更爽朗。再如 离骚:“屯予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王逸注“轪”曰:“锢也。一云车辖也。”646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凡销铁以窒穿穴谓之锢。”洪兴祖补注:“轪音大。方言 云:轮,韩、楚之间谓之轪。”647而戴震认为“轪”是毂端錔,并引

    13、 方言“关之东西曰輨,南楚曰轪,赵、魏之间曰”,指出“齐玉轪”表示“并毂而驰”2629。说文解字:“輨,毂端錔也。”段玉裁亦引 方言“南楚曰轪”进行补充。王振铎 东汉车制复原研究 指出“毂为车中主要部件,一旦破坏,车就难行为了加强毂的强度,汉代在毂腔中嵌以铁箍,称作 輨。”12可见,戴震之说更为具体。再如 九章 抽思:“愿承闲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王逸归纳为:“思待清宴,自解说也。志恐动悸,心中怛也。”6142对什么是“心震悼”未加解释,而戴震引 说文解字 注“惧也。陈楚谓惧曰悼”补充,是为善注。再如 九歌 湘君:“薜荔拍兮蕙绸,荃桡兮兰旌。”王逸注“拍”为“搏壁”,何为“搏壁”,戴震引

    14、释名 注“搏壁,以席搏著壁也”,并指出此谓“舟之你閤闾搏壁”2634。除了上例之外,戴震引字书还有很多精彩之处,统计情况如表2。表2 屈原赋注 引字书情况书名尔雅说文解字方言释名引用次数3333192注解条目朕;肇;淹;茂;襟;飘;荣华;闺;旂;邈邈;穆穆;盍;皇皇;旌;涷;阿;时;隅;汜;四极;惠;师;纂;惟;射;嫔;珧;服;竺;羹;罗;大辰;凯风搴;擥;遁;畹;顑颔;偭;阽;阍;濑;佳;汀;澨;睇;汩;寘;洿;巴;弹;衒;霰;闾;懆;悼;瞀;朴;眙;勒;詑;衔;纡;湍;颜;旄汩;莽;诼;轪;姣;桡;褋;超;墳;巧;挴;傺;轸;怛;笼;喧;娃;藐;晔搏壁;膺(二)古注古籍艰涩难懂,不乏历代文

    15、人为其作注解题,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基础材料。戴震广读诗书,旁征博引,以集众家之长释读文本。这里讨论的古注是指他人注释其他著作的注,这些注往往是字书没有解释或没有解释清楚的,直接援引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朱熹集注等的除外。戴震引古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解释字词意义,明确屈赋之所指。如 离骚:“怀朕情而不发兮,予焉能忍与此终古。”王逸注:“言我怀忠信之情,不得发用,安能久与此闇乱之君,终古而居乎?意欲复去也 释文:古,音故。”635王逸虽然引字书,但并未讲清楚什么是“终古”。洪兴祖补曰:“终古,犹永古也。”635蒋骥:“终古,古之所终,言来日之无穷也。”1114洪兴祖、蒋骥二人皆视“终古”为永远,

    16、是一种时间状态。而戴震引郑玄注 周礼 考工记“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2625,经此一转,词意明了。再如 九章怀沙:“修路幽茀,道远忽兮。”戴震直引韦昭注 国语 周语“道茀不可行”之“茀”为“草秽塞路为茀”2674,“修路幽茀”即杂草丛生的长路。二是补充常识以促进理解。如引杜元凯注 左传 解 天问“吾告堵敖以不长”之“敖”,是为“不成君,无谥号”者之称2660。再如 九章惜诵:“惩于羹而吹韲兮,何不变此志也?”关于“羹”和“韲”是何物,戴震直引郑玄注 周礼 醢人“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韲”作为解释2665。另外,对名物或人物考证,则多引礼制文献之魏红玲:谈 屈原赋注 的考据方法 79黄山学院学报2

    17、023年注,如注 离骚“岂珵美之能当”之“珵”,先言“珵,玉笏之首,不杼者也,凡六寸,通下玉笏,共长三尺”,又直引郑玄注 礼记 玉藻“天子搢珽”之“珽”为“珽玉六寸,明自炤”(相玉书),得知珵就是珽玉2626。如 九歌 大司命:“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阬。”王逸注:“齐,戒也。速,疾也。”洪兴祖补曰:“齐速者,齐戒以自敕也。”671戴震直引 礼记 玉藻“见所尊者齐速”,并附郑玄之注“谦悫貌也。速犹蹙蹙也”2638。如 思美人:“与纁黄以为期。”戴震言“纁黄,日入色”,又引郑玄注 仪礼士冠礼“一入谓之縓,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纁,朱则四入矣”辅证2675。再如 远游 篇连引四次郑玄之注,解释“句

    18、芒”“蓐收”“炎帝”“颛顼”为何人,掌何职,详见表3。(三)古籍用例这里的古籍用例是指除字书、古注之外的文献材料。从表4统计情况看,礼书、史书引用的比重较大。戴震引古籍用例主要是为了厘清屈赋提及的人物、名物等内容。如 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戴震将“三后”解为楚国的三位贤而昭著的祖先,并篇名离骚九歌 东皇太一九歌 云中君九歌 湘君九歌 湘夫人九歌 大司命天问九章 惜诵九章 怀沙九章 思美人远游原句摄提贞于孟陬兮字予曰灵均予焉能忍与此终古岂珵美之能当乱曰陈竽瑟兮浩倡横四海兮焉穷望涔阳兮极浦荃壁兮紫坛擗蕙櫋兮既张吾与君兮齐速不任汩鸿伯禹腹鲧冯珧利决撰体协胁璜台十成伯林雉经吾告堵敖以不长惩于羹者而吹

    19、韲兮矇谓之不章惩违改忿兮修路幽茀与纁黄以为期吾将过乎句芒遇蓐收乎西皇指炎帝而直驰兮从颛琐乎曾冰。历玄冥以邪径兮古注马融注 洛诰:贞,当也。郑玄注 毛诗 定之方中:灵,善也。郑玄注 考工记:齐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郑玄注 礼记 引 相玉书 曰:珽玉六寸,明自炤。韦昭注 国语:凡作篇章,篇义既成,撮其大要为乱辞。郑众注 周礼 笙师:竽,三十六簧。郑玄注 礼记:横,充也。何休注 公羊春秋:水北曰阳。高诱注 淮南子:楚人谓中庭为坛。郑玄注 礼记:承壁材也。郑玄注 礼记:谦慤貌也。速犹蹙蹙耳。汩,韦昭注 国语:通也。郑玄注 毛诗:腹,怀抱也。郑玄注 仪礼:决,犹闿也。著右巨指,所以钩弦而闿之。王砅注 素

    20、问:胁谓两乳之下及外也。郑玄注 觐礼:成,犹重也。韦昭注 国语:雉经,头枪而悬死也。杜元凯注 左氏春秋:不成君,无号谥者,楚皆谓之敖。郑玄注 周礼 醢人: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韲。郑众注 周礼:有目朕而无见,谓之曚。无目朕谓之瞽。郑玄注 毛诗“违”:裴回也。韦昭注 国语:草秽塞路为茀。郑玄注 仪礼:一入谓之縓,再入谓之赪,三入谓之纁,朱则四入矣。郑玄注 月令: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为木官。太皞,宓戏氏。郑玄注 月令:蓐收,少皞氏之子,曰该,为金官,玄武北陆七宿也。郑玄注 月令:炎帝,大庭氏也。郑玄注 月令:颛顼,高阳氏也。玄冥,少皞氏之子,曰修,曰熙,为水官。表3 屈原赋注 引古注条目类型史书礼

    21、书其他书名春秋传史记战国策汉书周礼礼记太傅礼仪礼汉旧仪尚书周髀算经论语毛诗韩诗夏小正荀子风俗通义周易庄子风土记引用次数992113932155443111111表4 屈原赋注 古籍用例统计表 80第4期引 大雅下武“三后在天”作为对照,周人之“三后”是为太王、王季、文王,而楚人之“三后”是为熊绎、若敖、蚡冒2616。如 九章 惜诵:“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以乡服。”意在请苍天为自己的衷心作证,让五帝辨明是非,让六神判断自己之事是否可行。“五帝”指东方少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六神是指哪些神,戴震注“六神”即 觐礼 中的“方明”,周官 司盟 中的

    22、“北面诏明神者”2663。仪礼 觐礼 记载:“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周礼 秋官 司盟 记载:“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诏明神。”郑玄注:“明神,神之明察者,谓日月山川也。觐礼 加方明于坛上,所以依之也。”13再比如解 河伯 之题,戴震引 春秋传“楚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不谷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2642从楚昭王卜病疾一事坐定楚人不祭河之事。再如解 离骚:“其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戴震认为 离骚 所言“九歌”即为歌颂六府三事功德的歌,引 周官大司乐 和

    23、春秋传 为证2621。周礼大司乐 载曰:“九德 之歌,九韶 之舞,于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13586左传 文公七年 对“九歌”的记载更为详尽,“夏书 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14左传 引夏书 段来自 尚书虞书大禹谟,“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15尚书 是以禹之口对后继者提出德政之要求,并建议用仁德之歌来勉励百姓。戴震注 离骚 之“九辩、九歌”:“言启作九辩、九歌,示法后王,而夏之失德也,康

    24、娱自纵以致丧乱。”2621这里是说夏启 九歌 的初衷是歌颂政局安稳、百姓和乐之美好局面,而夏康沉迷嬉戏、荒废政业,导致了夏朝的败落。戴震引这两则材料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有效地证明屈原对仁政的向往,亦以夏王朝覆灭为历史之镜,鸣腐朽政治之哀。三、结语屈原赋注 是乾嘉时期一部楚辞要籍,亦是戴震于困苦时心志的喷薄之作。戴震称屈原是至纯之人,“私以谓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言归于至纯”34。在注释中亦是多加赞誉,比如注 九章悲回风:“物不以微而陨性,或殊以蕙摇落言也。声不息于隐,则闻其先倡,知其终极,以回风之使人伤怀言也。志介而不忘,谓久而不忘其介然之志。”2680屈原赋注 的考据方法主要是据古音求

    25、古义和据文献考两种。乾嘉学派注重考据,以考辩字的形声赫然史册。戴震乃因声求义开宗之祖,第一次将文字音韵训诂的方法理论化。其 转语二十章序 明确指出了因声求义的先天条件、使用原理,并在 屈原赋注 方言疏证 等书中切实应用。据文献考则是诸多考据学家采用的解释方式,即引字书、他注或他文来作证。缘于屈辞具备浓郁的楚地特色,戴震秉持“在楚言楚”的训诂原则,引多处方言 还原字词原义。另外,戴震引用大量礼书、史书等追探名物制度之实际意义,乃此书又一大亮点。总之,戴震将考据方法用在释读屈赋上,为后学提供了模范参照。注释:1936年,许承尧将自得的“湖田草堂”屈原赋注 写本交给 安徽丛书 编印,起名为“屈原赋注

    26、初稿三卷”。1988年陈胜长 论戴震之师承问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88年第28期,第363376页)以为“初稿”为好事者所依托,非戴震原著。1991年,陈先生又发表 读戴震 屈原赋注兼论湖田草堂藏 初稿 残本与 经考附录 之真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1年第31卷,第249265页)从抄纸、用辞、表述错误等角度陈述其说。1992年戴震研究会、徽州师范专科学校、戴震纪念馆编纂戴震全集,1994年安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委员会及安徽古籍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纂 戴震全书 皆将“初稿”纳入。蒋立甫 关于 屈原赋注 的三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1期,第13页)亦持“初稿”为戴震所出之

    27、说。1996年,陆忠发 屈原赋注初稿 考辨与陈胜长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第1315页)直言“初稿 必戴震所作无疑”,并指出“初稿”析成三本是在戴震入京之后完成的,从“初稿”析出 注通释 音义 三本,正是戴震力求约要的体现。2013年,许子滨 戴震 屈原赋注 成书考兼论 安徽丛书 本屈原赋注初稿三卷 为伪书说(古典文献研究 第16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补充了陆忠发的论据,认为“刻本”注 通释 早成,音义 晚成,三者皆有部分并存于“初稿”,可视为从“初稿”析出再加修订而成。今“初稿”可视为壬申稿本的前身。文中屈赋原文皆系戴震 屈原赋注 之原文,具体参考魏红玲:谈 屈

    28、原赋注 的考据方法 81黄山学院学报2023年2010年版黄山书社 戴震全书 第三册,戴震注本与王逸、洪兴祖注本不同。参考文献:1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第三十九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740-741.2戴震.戴震全书:第二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613.3戴震.屈原赋注M.褚斌杰,吴贤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3.4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第六册 M.合肥:黄山书社,2010:302.5李运益.关于戴震的 转语二十章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80-90,21.6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9、:37.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册M.许慎,撰.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1150.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1:95.9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1.10朱熹.楚辞集注M.黄灵庚,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13.11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于淑娟,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20.12王振铎.东汉车制复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01.1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 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51.1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2.15李学勤.十三

    30、经注疏 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8-89.责任编辑:曲晓红On the Textual Methods ofNotes to Qu Yuan FuWei Hongling(School of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Abstract:The text of Notes to Qu Yuan Fu by Dai Zhen is good at the principle of“seekingmeaning by sound”,and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31、is analyzed from the sound of word,oftenmarked with“language change”.The extensive refer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materials,including Erya,Shuo Wen Jie Zi and other books,ancient note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TheBook of Rites and other ancient books,is conducive to clarify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xt,and providesa method for later textual research of Qu Yuan s Fu.Key words:Dai Zhen;Notes to Qu Yuan Fu;textual research 82


    注意事项

    本文(谈《屈原赋注》的考据方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