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以日本文献的早期汉译为例.pdf

    • 资源ID:582094       资源大小:1.90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以日本文献的早期汉译为例.pdf

    1、本文基于20世纪初的汉译社会主义著作,通过中日两国文本的比对,考察了社会主义术语的早期汉译方式及其特点。研究表明:我国知识界在将社会主义基本概念转换成汉语之早期阶段,译者们从日文诸底本中直接吸收汉字术语,这是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有效的捷径。在吸收日语中社会主义术语的同时,译者们还努力进行着新术语的创制。这一时期创造的术语,由于受日文底本的影响,加之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解不足,很多汉译还不够准确。尽管如此,术语的创制与中国术语共享,为我国社会主义术语的早期汉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社会主义术语;日本文献;早期汉译;文本比对;共享与创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

    2、48(2023)02-0027-13社会主义学说在东亚的传播,日本早于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已出版了相当数量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这些出版物在20世纪初开始为我国知识界所关注,并先后被译成汉语。社会主义学说的早期翻译,最棘手的工作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转换成汉语。由于当时的汉语中尚无相对应的术语,这些概念是如何实现信息转换的,是术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初出版的罗大维(1902)译社会主义、赵必振(1903)译近世社会主义、中国达识译社(1903)译社会主义神髓3部汉译著作,分别译自日本学者村井知至(1899)社会主義、福井准造(1899)近世社会主義及幸德秋水(1903)

    3、社会主義神髄,这些汉译著作曾为社会主义学说在我国的早期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学术界较早就开始关注这3部汉译著作,且在社会主义学说中国传播史方面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田伏隆和唐代望(1983)、徐行(1999)、潘喜颜(2009)、方红(2016)、裴植(2020)等。近些年学术界开始关注这3部汉译著作中的社会主义术语,并在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有:李博(2003)、朱京伟(2007a,2007b)、鲜明(2014)等。但学术界对这3部汉译著作中的术语,至今还缺乏全面的梳理与系统的研究。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共产党宣言在中日两国早

    4、期译介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译出、共享与演变研究”(20YJC74003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刘孟洋,男,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中日词汇交流史。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28本文以这3部社会主义学说早期汉译著作为语料文本,通过与日文底本的比对,对这些文本中出现的术语展开全面的梳理。并以此为基础,考察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社会主义概念的汉译方式及其特点,探究中日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廓清社会主义术语在

    5、汉语中的生成与演变轨迹提供参考。一、语料文本的成立及研究价值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最早可追朔到19世纪70年代,江南制造局编辑的刊物西国近事汇编曾刊载过关于欧洲工人运动、社会党运动的报道。但直到19世纪末,有关社会主义的知识开始散见在一些西学报刊上,与社会主义学说相关的概念,或是用短句来解释,或是被音译,尚未形成为后人所熟知的社会主义术语。社会主义学说传入日本,最早见于日本启蒙学者加藤弘之于1870年所著的真政大意,作者在该书中提到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但未能将其译出,而是用等日语片假名进行了音译。19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一些日

    6、本学者在接受西方各种思想、学说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这一时期有关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出版物有宍户义知(1882)译古今社会党沿革説、久松定弘(1882)理想境事情社会党沿革、深井英五(1893)現時之社会主義、田岛锦治(1897)日本現時之社会問題、村井知至(1899)社会主義、福井准造(1899)近世社会主義等,社会主义相关术语也在这一时期初步生成。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日本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迎来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的高峰期。1903年,幸德秋水所著的社会主義神髄一书出版,1904年,幸德秋水与堺利彦共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大部分章节,将其刊载在190

    7、4年11月刊行的平民新聞第53号上。1906年,堺利彦又在1904年译本的基础上,补译了前译本中缺少的第三章,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部翻译,并将其刊载在1906年3月创刊的社会主義研究第1号上,这也是日本第一部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20世纪初,日本出版的社会主义学说相关著作先后被我国知识界汉译,本文作为语料文本所使用的3部汉译著作就是在这一时期被译成汉语的。罗大维(1902)译社会主义,底本为村井知至(1899)的社会主義,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该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全书由7章构成,分别从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社会团体诸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赵必振(1903)译近世社会主义,底

    8、本是福井准造(1899)的近世社会主義,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全书由4篇20章构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同时还介绍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哲学的贫困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中国达识译社(1903)译社会主义神髓,其底本为幸德秋水(1903)的社会主義神髄,该书的日文原著第一版问世后不久便被中国达识译社译成汉语,并刊载在留日学生创办的综合性杂志浙江潮上。全书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孟洋: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29由7章构成,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的核心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论证了马克思和恩

    9、格斯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这3部译自日文的社会主义学说早期著作不仅对研究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史、翻译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文献中使用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学说基本概念,通过与日文底本的比对来探究这些概念的汉译方式和特点,对揭示社会主义术语在汉语中的生成与演变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汉译文本中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中日两国使用着汉字这一共同的书写符号,因此,用汉字创出的新词语、术语在中日间的文化互动中很容易产生共享。社会主义学说在我国的早期汉译,其底本主要来自日本的出版物,通过汉译文本与日文底本的比对,可以找出社会主义术语在中日间的共享关系。(一)社会主义术语的抽取考察社会主义术语的早

    10、期汉译,首先要确定的是何为社会主义术语,并如何将这些术语从文本中筛选出来。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术语就是用来表示社会主义学说基本概念称谓的集合。由于本文所用汉译著作均出版于20世纪初,所用词语的形态与今天已大不相同,因此,本文对汉译文本中社会主义术语的筛选采用了如下方法。首先,将3部汉译文本中的词语和短语一一抽取出来,依据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语境及现代汉语表述方式,将其转换为现代汉语。其次,将转换为现代汉语的词语和短语,以国内主要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词典为检索工具,一一进行检索,抽取出社会主义术语。本文用以检索的相关词典主要有:社会主义名词词典(李工青等,1986)、马克思主义辞典(许征帆,198

    11、7)、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奚广庆,1992)、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卢之超,199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金炳华,2003)、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徐光春,2018)等。再次,以上述方法抽取出的社会主义术语为参照基准,将3部汉译文本与日文底本进行比对,找出3部汉译文本与日文底本同形态与不同形态的术语。最后,对同形态术语进行词源考索,阐明中日间的共享关系,对不同形态的术语,探究其创出的方式与特征。基于上述方法,本文从3部汉译文本中找出的社会主义术语,按单计词数计算共有193词。将这193词在3部汉译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及与日文底本之间的一致情况进行梳理后,按不同形态汇总为表1。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

    12、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30表1 193词在3部汉译文本中的使用情况及与日文底本之间的一致情况3 部文本中共同使用的术语2 部文本中共同使用的术语仅在 1 部文本中使用的术语总计与日文底本一致的术语二字14254483多字6194974短语0099总计2044102166与日文底本不一致的术语二字0044多字0022短语021921总计022527总计2046127193由表1可知,3部汉译文本在形态上与日文底本一致的术语为166词,中日共享率达86%。由于各文本的内容和文字量不同,所以使用

    13、的术语量及与日文底本的一致率也不同。本文将各汉译文本中社会主义术语的单计词数及与日文底本之间的一致情况进行梳理后,按不同形态汇总为表2。表2 各汉译文本中社会主义术语的单计词数及与日文底本之间的一致情况罗大维(1902)译赵必振(1903)译中国达识译社(1903)译与日文底本一致的术语二字345943多字244435短语371总计6111079与日文底本不一致的术语二字400多字200短语2814总计8814总计6911893如表2所示,罗大维(1902)与底本形态一致的术语为61词,共享率达88%,赵必振(1903)为110词,共享率达93%,中国达识译社(1903)为79词,共享率达85

    14、%。尽管各汉译文本的译者、内容、文字量不同,但与日文底本的共享率均在85%以上。(二)二字术语的共享二字术语在术语体系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用来表示一个重要概念,还可以作为一个构词要素,与其他要素构成派生词或复合词,表达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如表1所示,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孟洋: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31在罗大维(1902)、赵必振(1903)、中国达识译社(1903)3部汉译文本中,二字社会主义术语的单计词数为87词,且这87个二字术语中,共有83个术语与日文底本中的形态完全相同。其中在3部文本中共同使用的为14词,2部文本中共同使用的为25词,仅在其中1部文本中使用的为4

    15、4词。这83个中日同形态的术语,从词源上看可分为三类,由古汉语再生转用的新义词,近代中国的新造词,日本创出的汉字字音词。所谓“再生转用的新义词”,即古汉语中已经存在,在中日两国的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词义,后经文化互动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广为使用的词语。经本文考证,下列70词为由古汉语再生转用的新义词。财产 产业 道德 地主 独占 法律 分配 革命 个人 工人 工业 关系贵族 国家 国民 货币 货物 机械 交换 教育 阶级 经济 竞争 劳动劳民 劳役 利益 垄断 掠夺 矛盾 贸易 民主 农夫 农民 农业 奴隶贫民 平等 平民 破产 权利 人口 人民 商业 社会 生产 失业 市场市民 思想

    16、土地 团结 危机 文明 物品 物质 消费 衣食 运动 真理争斗 政权 政治 支配 殖产 专制 资本 自由 宗教 租税以“运动”一词为例,该词在董仲舒雨雹对等古汉语文献中原本表示“运行移动”之意。(1)运动抑扬,更相动薄。(转自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編輯部,2001a:547)该词在日语中的使用始于室町时代,这一时期出版的禅竹传书(1450年)中可见与古汉语同义的用例。(2)天輪日夜運動、一息間断所/天轮日夜地运行,一刻都不间断(转自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編輯部,2001a:547)进入明治时代后,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词义开始发生嬗变。如矢野龙溪在经国美谈中使用的運動一词,含有为达成某一目的,做出各种

    17、行为之意,但从其使用的前后语境来看,多少含有一些贬义成分。(3)乱民運動支配中心。/支配乱民之运动的中心组织。(转自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編輯部,2001a:547)伴随着社会主义学说在日本的传播,该词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用来特指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的利益所进行的各种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在社会主義(村井知至,1899)、近世社会主義(福井準造,1899)、社会主義神髄(幸德秋水,1903)3部日文著作中均使用了这一再生转用的新义词。我国译者在翻译这3部日文著作时,分别从日文底本中直接吸收了该词语。(4)是於同盟再其組織改、大勢力集注各国同志激、以其運動幇助。(福井準造,1899:1

    18、87)(5)于是其同盟乃再改其组织,大集注其势力,以激各国之同志,而助其运动。(赵必振译,1903:127)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32“近代中国的新造”词是指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创出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主要出现于西学著作、英华辞典中,在汉语中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幕末明治初期,经文化互动这些新词语传播到日本,在日语中得以使用。本文从3部汉译文本中查明的新造词只有“罢工”“恐慌”“议会”。这3个词与日文底本的形态相同,但在同时期的汉语中罕见使用。以“罢工”一词为例,在汉

    19、语中的早期用例见于罗布存德编英华字典,该辞典将“to strike work”这一短语译为“罢工”(羅布存徳,1883:1028),这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的词义。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罢工”这一新造词在汉语中并未使用开来。幕末明治初期,来华传教士编纂的英华辞典先后传入日本,这些辞典中收录的新词语也随之进入了日本人的语言生活。福井准造(1899)在近世社会主義中,用“罢工”一词来表示“为了表示某种抗议或实现某种要求,工人们联合起来集体停止劳动”之意。词义虽与英华辞典略有不同,但词源显然是出自英华辞典。(6)是先巴里青銅職工一揆起、同盟罷工企、資本主討伐、国際的同盟援罷工中需要品供与、遂勝職工帰

    20、待。(福井準造,1899:193)赵必振在翻译近世社会主義一书时,受日文底本的影响,也使用了“罢工”一词。(7)先是巴黎之青铜职工一揆起,遂致同盟罢工,与资本主而讨伐,国际的同盟援之,以供与罢工中之需要品,职工遂得胜而归。(赵必振译,1903:131)“日本创出的汉字字音词”主要是指日本人依据汉语的构词规则自创的字音词。近代以前日语中就已经存在数量可观的自创字音词,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大量涌入,数量更是与日俱增。经本文考证,在3部汉译文本中,以下10个词语为日本创出的汉字字音词。地代 分业 工场 价格 赁银 目的 商品 原料 哲学 职工这10个词语中,“地代”“赁银”“目的”“职

    21、工”4个词早在明治以前就已经存在,而“分业”“工场”“价格”“商品”“原料”“哲学”6个词则是进入明治时代以后新创出的。如“商品”一词,明治以前的中日两国文献中均未见使用,其最早的用例始见于明治初期村田文夫所著西洋聞見録一书。(8)且巨艦雖岸上直商品積得。/虽然是巨舰,也是应该能够从岸上直接装商品的吧。(转自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編輯部,2001b:242)在西洋聞見録中,商品一词被用来表示“为销售而生产的物品”之意,但在其后的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文献中,该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特指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幸德秋水(1903)在社会主義神髄一书中,又依据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

    22、思主义研究 刘孟洋: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33政治经济学中商品二重性原理,将劳动力也纳入了商品的范畴之中。(9)此商品何、人間労働力是也。夫此力所有者其生活必要為、之低廉売却得。(幸德秋水,1903:76)社会主義神髄问世的当年,该书便被中国达识译社翻译成汉语,并从日文底本中直接吸收了日语中这一新词语。(10)今夫商品者,人间劳动力是也。惟劳动者为急图生活,不暇待用力相当之价格,而低廉以沾之。(转自高军等,1986:160)日语中的二字社会主义术语,绝大部分并非为表述社会主义概念而特意创出的。朱京伟(2007b:411)曾指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文献中频繁出现的二字词属于用于表达基本

    23、概念的一般词汇”。但这些原本表达基本概念的一般词汇,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被赋予了特定的新内涵,作为表达社会主义概念的术语在中日间互动,并得以共享。(三)多字术语的共享所谓“多字术语”,是指以二字词为基本构词要素,与其他构词要素共同构成的三字及三字以上的术语。社会主义学说经由日本传播到中国,很多概念在当时的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因此,从日文底本中直接吸收术语,成为这一时期信息转换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罗大维(1902)、赵必振(1903)、中国达识译社(1903)的调查得知,在这3部汉译文本中用于表示社会主义概念的多字术语,按单计词数计算共有76词。其中,下列74个词语均与日文底

    24、本的形态一致。三字术语(26词)被雇者 大地主 大革命 大工场 大同盟 革命党 革命家 共产党 劳动党劳动者 劳动力 劳民党 社会党 社会学 生产力 生产品 生产者 生产物手工业 无政府 虚无党 殖民地 制造所 资本家 资本主 自由民四字术语(40词)产业革命 大资本家 共产党员 共产主义 共产制度 个人主义 劳动时间劳动供给 劳动运动 劳动组合 交换价格 阶级战争 合同资本 民主主义奴隶制度 社会改良 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 社会组织 生产机关 剩余价格私有财产 私有资本 使用价格 同盟罢工 同业组合 土地资本 文明社会无政府党 小资本家 信用制度 信用组合 余剩价格 自由竞争 自由主义自然价格

    25、 资本集中 职工组合 中央集权 中央政府五字术语(8词)共产党宣言 劳动者组合 赁银劳动者 社会进化论 社会民主党 万国劳动者无政府主义 自由劳动者如表1所示,上述74个与日文底本共享的多字术语,在3部汉译文本中共同使用的为6词,2部文本中共同使用的为19词,仅在1部文本中使用的为49词。在3部汉译文本中共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34同使用的多字术语为“劳动者”“生产力”“资本家”“社会主义”“生产机关”“自由竞争”,这6个术语可视为在当时的日语中已经得以定型。在2

    26、部文本中共同使用的19个多字术语为“大地主”“共产党”“劳动力”“社会党”“生产物”“无政府”“殖民地”“个人主义”“共产主义”“劳动时间”“劳动组合”“奴隶制度”“社会组织”“私有财产”“土地资本”“无政府党”“中央政府”“资本集中”“自由主义”,这19个术语也可以理解为在当时的日本知识界基本上获得了认可。关于仅在1部文本中使用的49词,经本文的测算得知,占多字术语总量的66%。这与日文底本的内容、文字量固然有关,同时也说明很多社会主义概念如何翻译,在当时的日本知识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的底本使用着不同的术语,这些尚未统一的术语又直接影响了汉译。如“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

    27、表示“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之意。福井准造(1899)在近世社会主義中,将其译为余剰価格,而幸德秋水(1903)在社会主義神髄中又将其译为剰余価格。(11)然資本家其利潤蓄積、以其財産増加所以、生産社会余剰価格存故。(福井準造,1899:162)(12)而其独占暴威利、法外剰余価格掠奪在也。社会全体窮困匱乏増大在也。(幸德秋水,1903:46)各日文底本中使用的不同术语,直接影响了术语的汉译,在赵必振(1903)与中国达识译社(1903)中,受日文底本的影响,分别使用了“余剩价格”和“剩余价格”。(13)然资本家所以蓄积其利润,增加其财产者,则以生产社会余剩价格之故。(赵必振

    28、译,1903:111)(14)其恣专利之权,则在于掠夺“剩余价格”,使社会全体困乏也。(转自高军等,1986:162)社会主义学说的早期汉译,由于受日文底本的影响,同一概念在各种汉译著作中被译为不同的术语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四)短语术语的共享在中日两国的早期社会主义文献中,还有很多概念是以短语的形式来翻译的。通过本文的调查得知,在3部汉译文本中,下列9个短语术语形态上与日文底本一致。基督教的社会主义 空想的社会主义 累进的租税 赁银的劳动 社会的关系 生产的方法 唯物的运动 政治的运动 殖产的革命上述9个短语术语,均是由“+的+”形式构成。日语中的的是进入近代以后,为了翻译英文词缀“-tic

    29、”而创出的类词缀,接在名词或形容动词词干后表示“带有性质的”“像样的”“处于状态的”等意思。由的构成的短语术语多表示抽象概念,用于哲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中。在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文献中,也常常使用由的构成的短语术语。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孟洋: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35日语中的的在现代汉语中可译为“性的”“式的”“般的”“方面的”等,也可不译。20世纪初,我国知识界刚开始着手翻译日本文献时,译者们尚不能完全理解日语中这一构词成分所蕴含的复杂内涵,多将日文底本中带有类词缀的的短语术语直接吸收过来。如罗大维(1902)译社会主义中所用“社会的关系”这一短语,就是

    30、直接从日文底本中吸收过来的。(15)個人主義社会的関係冷酷契約過。(村井知至,1899:26)(16)盖个人主义于社会的关系,不过如无用之契约。(转自高军等,1986:52)该短语在现代汉语中可根据特定的语境译为“社会关系”,但在社会主义学说传入我国的早期,从日文底本中直接吸收这样的短语术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三、汉译文本中社会主义术语的创出 社会主义学说在我国的早期翻译过程中,译者们从日文底本中吸收术语,是将社会主义基本概念转换为汉语的一个有效方式,但这并非是唯一的方式。探究3部汉译文本中的社会主义术语,还有部分术语是创出于我国译者之手。这些术语从形态来看,有词形式,也有短语形式,虽然数量

    31、不是很多,但对于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术语的早期生成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一)词形式术语的创出如表1所示,在3部汉译文本中,与日文底本的形态不同的词形式术语数量不多,共计有6个,且仅见于罗大维(1902)译社会主义一书。这6个术语是:地租(地代)工金(賃銀)工资(賃銀)机器(機械)劳动团体(労働組合)生产超越(生産超過)其中“工金”“工资”二词,在日文底本中为賃銀。賃銀是一个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的日语自创词,也作賃金,表示“作为报酬对劳动所支付的货币”之意。但在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文献中,该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被用来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反映着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17)第二女子労

    32、働界加入女子賃銀男子廉以資本家多女子雇用至、為労働者賃銀一般低落、其結果男女倶貧困苦終。(村井知至,1899:103-104)(18)又労働者希望目的何、之唯其賃銀額高己家族養得程足言、若労働時間短縮(村井知至,1899:117)罗大维在翻译村井知至(1899)的社会主義一书时,并未直接吸收使用賃銀这一日语原词,而是将其分别译为“工金”和“工资”。“工金”与“工资”在古汉语中均未见使用,罗布存德编英华字典中曾作为“Wages”的汉译词收录过“工金”一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33、Asia36词,用来表示劳动报酬(羅布存徳,1883:433),而“工资”一词是在20世纪初期的汉语中出现的新词语。中国近代早期出版的汉译著作中,译者常常使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同一个概念,罗大维(1902)就分别用这两个词语汉译了日文底本中的賃銀一词。(19)第二,以女子入劳动界,其工金必廉于男子,资本家于是多雇用女子,致工金低落,其结果使男女俱困于贫穷焉。(转自高军等,1986:69)(20)劳动者之希望果如何?曰:今之劳动团体者,亦唯因劳动之时过久,所博之工资复薄,未足以赡其家族已耳。(转自高军等,1986:72)“劳动团体”一词译自日文底本的労働組合,该词源自英语的“Trade Uni

    34、on”,是一个进入明治时代后期创出的音训复合词。日本出版的社会主义学说相关出版物中,労働組合一词使用得较为普遍,在社会主义语境下,用来表示“劳动者为争取自身的经济利益、提高社会地位而组建的群众性组织”之意。在3部汉译文本的日文底本中均使用了労働組合一词,但罗大维似乎并不喜欢这一音训复合词,而是将日文底本中的该词译为“劳动团体”。(21)之論欲先労働組合依起原因及其目的,遡。盖労働組合労働者権利保護且之伸暢為起。(村井知至,1899:112)(22)兹欲论示之,不可不先论劳动团体之起。溯其原因及其目的,劳动团体者,起于求保护劳动者之权利,且为扩张之也。(转自高军等,1986:71)“劳动团体”并

    35、不是罗大维的新创,而是一个近代日语中创出的汉字字音词,译者不受日文底本中原词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劳动团体”一词,这本身也应看做是一种创造。“劳动团体”被吸收到汉语后,一段时间曾作为同义词与“劳动组合”并用。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工人阶级走上中国革命的政治舞台,“劳动团体”开始被“工会”一词所替代,但该词语并没有被淘汰,而是内涵发生了变化,其原有的阶级属性逐渐弱化了。(二)短语形式术语的创出在我国译者早期创出的社会主义术语中,相比于词形式术语,短语形式术语更多一些。本文通过调查得知,在罗大维(1902)、赵必振(1903)、中国达识译社(1903)3部汉译文本中,下列21个表示社会

    36、主义学说基本概念的短语都是基于日文底本中的短语译出来的。产业之革命(産業的革命)出版言论之自由(出版言論自由)交换之方法(交換方法)交换之机关(交換機関)阶级之争斗(階級争闘)劳动者之革命(労働者革命)劳动者之阶级(労働者階級)贫富之悬隔(貧富懸隔)普通选举之制(普通選挙制)社会之革命(社会的革命)社会之劳动(社会的労働)生产之过多(生産過多)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孟洋: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37生产之手段(生産手段)生活之方法(生活方法)商业上恐慌(商業上於恐慌)世界之市场(世界市場)私有之财产(私有財産)言论之自由(言論自由)资本家之阶级(資本家階級)资本私有之制(資本私

    37、有制)资本之集中(資本集中)如表1所示,这21个短语形式的术语之中,只有2个短语术语同时出现在2部文本中,其他19个短语术语仅见于1部文本。从这21个短语术语的形态结构来看,均与日文底本中的原词形态非常相近,可以说受日文底本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术语早期汉译过程中的一个特征。其中以“之”形式创出的短语达20个,这些短语主要是由日文底本的形式汉译而来。如:(23)社会主義本領是、曰生産手段(土地及資本)共有協同的労働者相依携工業営至提議在。(村井知至,1899:22)(24)社会主义之本领者何?即以生产之手段(土地及资本)与多数劳动者相提携,共营工业而已。(转自高军等,1986:51)社

    38、会主义学说传入日本之初,日本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理论缺乏理解,很多基本概念难以准确地转换成词形式的术语,常常以短语形式来翻译,其中就包括以形式译出的短语。日语中的助词,由于其词义与汉语中文言虚词“之”相近,所以我国译者将日文底本中短语术语的译为“之”是较常见的。尽管本文把这些短语归类为与日文底本不一致的术语,但短语中的“之”字之日语读音本身为。因此,这些短语术语的译法也可以视为基于日文原词的完全照搬式翻译。但是,在中国达识译社(1903)中,还出现了将底本中短语术语的的改译为“之”的现象。(25)個人仕事場数百人乃至数千人包容工場、個人的労働変社会的労働(幸徳秋水,1903:32)(26)个人之职

    39、业场,今乃包容千人之工场也。个人之劳动,今乃变为社会之劳动也。(转自高军等,1986:158)如前所述,日文中的的是进入近代以后创出的一个类词缀,主要是用来表示抽象概念。而汉语中的“之”,除表示所属关系之外,还能表示修饰关系,等同于日语的表述属性的修饰用法。本文认为,译者采用这种译法,可能与汉语“之”表述属性的修饰用法有关。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知识界在将社会主义基本概念转换成汉语之早期阶段,译者们从日文底本中直接吸收汉字术语是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有效的捷径。本文所用3部汉译文本的内容与文字量尽管不同,但各文本与日文底本的术语共享率均达到了85%以上。从日文底本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40、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38中吸收的术语,二字词多为汉语中表达基本概念的一般词汇,但在社会主义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多字术语均为近代日语中创出的新词语,但这些新词语中的66%仅限于在1部文本中使用。说明这一时期,很多社会主义术语在日语中尚未定型,这些尚未定型的术语又通过日文底本影响着不同的汉译著作。短语术语则是以类词缀的为构词要素创出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社会主义概念的早期汉译过程中,我国译者并非局限于从日文底本中直接吸收汉字术语,而是努力进行着新术语的创出。但由于译者们对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解不足,

    41、新创出的术语还不够十分准确,很大程度上还残留着日语的痕迹。随着社会主义学说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新术语被不断创出,吸收自日语的术语或被替代,或发生嬗变,逐渐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术语体系。注释:在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卷二上曾介绍了英国工人运动的信息,在1877年卷二上还报道了有关德国社会党的活动(姜义华,1984:8)。(姜义华.1984.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在西国近事汇编1875年卷二中,将“社会主义”意译为“贫富均财之说”;在李提摩汰译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1899)中,将“社会民主党”音译为“莎舍尔德玛葛里”,将“共产主

    42、义者”音译为“康密尼党”(姜义华,1984:12-13)。(姜义华.1984.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单计词数译自日语的異語数,该术语在国内学术界分别被译为“区别词数、异词词数、不同词”等,本文使用的单计词数为朱京伟(2020:50)的译词。(朱京伟.2020.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轨迹清末报纸中的日语借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国达识译社(1903)译社会主义神髓全文收录于高军等(1986)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丛书第三辑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第147-182页上。由于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未能获取第一手文献,因此,本文中国达识译社(1903)中的例

    43、句,如无特殊说明,均源自高军等(1986:147-182)上。罗大维(1902)译社会主义全文收录于高军等(1986)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丛书第三辑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第45-83页上。由于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未能获取第一手文献,因此,本文罗大维(1902)中的例句,如无特殊说明,均源自高军等(1986:45-83)上。参考文献:1 .1882.宍戸義知訳.古今社会党沿革説M.東京:弘令社出版局.2 幸徳秋水.1903.社会主義神髄M.東京:朝報社.3 朱京偉.2007a.明治期社会主義用語形成A.内田慶市 沈国威.19世紀中国語諸相C.東京:雄松堂出版.4 小学館日本国語大

    44、辞典編集部.2001a.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2版 第2巻Z.東京:小学館.5 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編集部.2001b.日本国語大辞典 第2版 第7巻Z.東京:小学館.6 田島錦治.1897.日本現時之社会問題M.東京:東華堂.7 久松定弘.1882.理想境事情社会党沿革M.東京:進学舎.8 深井英五.1893.現時之社会主義M.東京:民友社.9 福井準造.1899.近世社会主義M.東京:有斐館.10 村井知至.1899.社会主義M.東京:労働新聞社.11 羅布存徳.1883.英華字典Z.東京:藤本次右衛門蔵.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刘孟洋: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3912 村井知至.

    45、1902.罗大维译.社会主义M.上海:广智书局.13 方红.2016.社会主义神髓的早期译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间接传播J.外语研究,(5):76-81+112.14 福井准造.1903.赵必振译.近世社会主义M.上海:广智书局.15 高军等.1986.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丛书第三辑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6 金炳华.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7 李博.2003.赵倩等译.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从词汇概念角度看日本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 李工青等.1986.社会主义名词

    46、词典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 卢之超.1993.马克思主义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 潘喜颜.2009.晚清时期赵必振日书中译的贡献J.史学月刊,(12):130-132.21 裴植.2020.1903年的汉译日文社会主义著作及其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J.理论学刊,(6):95-103.22 田伏隆唐代望.1983.马克思学说的早期译介者赵必振J.求索,(1):118-120.23 奚广庆.1992.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4 鲜明.2014.近世社会主义对晚清国人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4):215-218+223.25 幸德秋水.1903

    47、.中国达识译社译.社会主义神髓M.东京:浙江潮编辑所.26 徐光春.2018.马克思主义大辞典Z.北京:崇文书局.27 徐行.1999.试论社会主义思潮在华传播的起始J.南开学报,(2):91-97.28 许征帆.1987.马克思主义辞典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9 朱京伟.2007b.马克思主义文献的早期日译及其译词A.冯天瑜聂长顺.语义的文化变迁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Sharing and Creation of Socialism Terminology in Chinese and JapaneseA Case Study of the Early Chinese Transla

    48、tion of Japanese Texts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ocialism terminolog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rough textu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he Japanese original.The study finds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nverting

    49、 the basic concepts of socialism into Chinese in Chinas intellectual circles,the most important way and effective shortcut for most translators was to absorb Chinese characters from the Japanese base texts.While absorbing socialist terms from Japanese,they also tried to create new ones,though many of these coined terms were not quite accurat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from the original Japanese and the translators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m in the early years.Nevertheless,the sharing and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主义术语的中日共享与创出-以日本文献的早期汉译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