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家庭阅读与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建构.pdf

    • 资源ID:582005       资源大小:4.25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家庭阅读与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建构.pdf

    1、在推进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家庭阅读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家庭阅读要彰显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一方面要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特性,创设促进情感生发与互动的家庭阅读情境;另一方面还要立足当代、与时俱进,不断从国家的宏大历史叙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发挥“国家叙事”在凝聚情感认同方面的功能,建立家校联动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建构“国家叙事”的多元表现场景,在新媒体环境下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民族国家叙事资源,延伸家庭阅读的链条。关键词:家庭阅读;国家认同;情感共同体;国家叙事;人民文学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7 1 1 4(

    2、2 0 2 3)0 2-0 1 3 4-0 6在阅读政治学的视野中,阅读活动往往与身份政治的议题联结在一起,成为身份建构与政治动员的有效途径,在促进族群认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集体和社群的维度上展开阅读研究,为想象和把握具有某种同质性的阅读共同体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将阅读活动置于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框架下,能够呈现特定历史语境下阅读共同体的精神生活史,提升基于共享阅读的身份认同与阅读秩序建构的自觉性。透过共同体的视域加以观照,国民阅读成为关乎族群凝聚与民族国家建构的伟大事业。当下,作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推进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阅读共同体的建构,由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政治实践

    3、。从历史与文化认同的感性角度来看,民族国家可以被视为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情感共同体”。在现代中国,民族国家认同与国民阅读始终相伴而生。作为文化领导权的体现,阅读秩序是国家教育与社会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阅读主体来看,在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疆域中,人民作为被召唤的读者,凝聚成具有文化同质性的阅读共同体,通过阅读活动共享历史叙事、文化基因与情感结构,从而延续了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作为“首属群体”(primarygroup),家庭成员在塑造个体的社会属性和观念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不仅仅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养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其具备社会化的维度,能够满足个体的情感和精神需

    4、要,塑造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作为国家与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在族群身份建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对于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来说,家庭是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场域。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阅读在推进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建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从增强情感认同的角度看,家庭阅读既要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特性,创设促进情感生发与互动的家庭阅读情境,又要立足当代、与时俱进,不断从国家的宏大【收稿日期 2 0 2 2-1 1-1 0【作者简介】孔凡芳,女,山西大同人,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闽南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发展研究所成员。【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

    5、学“十四五”规划2 0 2 2 年度课题(FJKBK22-07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 0 2 2 年度专项课题(中陶会2022FJ0002)。135第2 期孔凡芳:家庭阅读与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历史叙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发挥“国家叙事”在凝聚情感认同方面的功能,彰显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建构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一、作为“情感共同体”的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有论者着力凸显想象、情感和叙事等精神性维度的重要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将民族描述成一种“想象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彰显出鲜明的建构论色彩,在学界引发持续

    6、广泛的讨论,并在推进国族建构的文化与政治实践中被当作重要的理论资源。在论述人类群体生活的类型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将“共同体”(community)与“社会”(society)作为二元对立的范畴加以分析,突出强调“共同体”所具备的情感和精神属性,认为其包含着“真实的与有机的生命”。在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以及其他学者关于“集体欢腾”(collective effervescence)的阐释中,社会神圣性的情感体验在社会秩序和集体记忆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晚近以来,“情感转向”的风潮在诸多学科领域兴起,情感问题的探究拓展了新的学术领域。美国情感史

    7、研究专家芭芭拉罗森宛恩(BarbaraH.Rosenwein)致力于透过情感的视角重新打量历史,认为人们生活在“情感共同体”(emotional communities)当中:“情感共同体中的人们坚持相同的情感表达规范,重视或者贬低相同或相近的情感。2“情感共同体”大小不拘、类别多样,伴随着时代变迁而动态演变。作为基于情感认同生成的社群,情感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更加显著,因此,情感及其表征符号在社会整合与国族建构当中更具优势。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马费索利(MichelMaffesoli)在其代表作部落时代:大众社会中个人主义的衰落中,主张对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的“情感共同体”(emo

    8、tionalcommunity)概念进行深入阐发,认为“集体感性”(collective sensibility)在社群凝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正在目睹一种趋势,即一种理性的“社会性”被一种移情的社会性”所取代,这种社会性 由一系列的气氛、感觉和情感来表达。集体感性通过取代个体的原子化,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氛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世纪的神学氛围、十八世纪的政治氛围或十九世纪的进步氛围。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混合公共、神秘与生态要素的审美氛围的发展。2 1-1 3 后现代社会日益从理性化的组织逻辑中挣脱出来,在集体情感的驱动下重新部落化。伴随着个人主义的衰落,社群或共同体的凝聚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当下

    9、,身份政治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在新的世界变局中增强民族国家认同,守护好中华文化的根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民族国家,共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将个体联结在一起。身处特定政治秩序中的国民,既遵循理性规范下的社会契约,又分享承载民族情感的感性经验。基于此,乔治马库斯(GeorgeE.Mar-cus)致力于提升现代政治中情感的作用和价值,以协调政治运作过程中情感与理性的关系。在马库斯看来,公民的人格应当是完整的,因此也作为“情感公民”(sentimental citizen)而展现出感性的侧面。从更宏观及长时段的视野来看,灌注于特定族群的民族情感绵延不绝,标记了民族独特的气质、个性和文化

    10、心理:“情感通过民族文化代代传续,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个民族极其可能形成一种情感无意识或者情感意识形态。3 这种情感是相对稳定的,深刻地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因而具备鲜明的民族特色:“所有民族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的考察全都认为,情感作为文化最深层的内核,表征一定民族文化成员的行为时,是变化最为缓慢、最为保守的成分。”41 8 正因为如此,民族情感共同体的生成及维系,实质上伴随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进程。民族情感的表征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民族成员都沉浸在民族文化的氛围和情境中,经受历史文化持久的熏陶,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化过程中习得调节个人情感、安顿心灵的能力。二、基于民族情感认同的家庭阅读情

    11、境创设在个体的情感教育与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家庭扮演独特而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互动,为孩子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情感引导与操演的机会;另一方面,家庭的文化环境与气氛为孩子创设了情感教育的独特情境。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家庭阅读活动既卷入亲子关系互动,又建构了持136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续激发审美情感的场域,从而将家庭转化为一个经由阅读活动而凝聚的“情感共同体”。在中国,浓厚的家国情怀是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民族情感为家庭教育涂抹了浓重底色。浸润于民族文化传统当中的家庭,传承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与道德准则,为个体创设了精神培育与人格养成的初始情境。

    12、在家庭阅读中,那些承载民族历史文化及家国情怀的经典审美文本,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之共同汇入基于民族国家认同的宏大“情感共同体”。从微观的个体与家庭,再到宏观的民族国家,其所建构的“情感共同体”彰显出“家国一体”的鲜明特质。(一)同感共鸣:抒情传统下的民族文化心理家庭阅读在中国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古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虽然有的人以读书作为求取功名的手段,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展现出一种功利的心态,但抱持“开卷有益”信条的读书人也比比皆是。这些人饱读诗书,或许只是为了陶冶情操、润泽心灵和澡雪精神,为“无用之用”做了

    13、很好的注解。事实上,在培养健全人格方面,诗意及审美的阅读不可或缺,它们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家庭阅读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文学艺术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抒情传统,从诗词到书法,从戏曲到绘画,展现出澎湃的诗意气质,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美感经验、情感结构和社会伦理,生成了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在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心理学阐释一书中,吕坤维对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情感风格及表现上的差异展开细致辨析,其中“同感共鸣”(resonance)的表征即是一例:“西方偏好修辞、辩论(rhetoric modeof persua-sion),中国人的思维则偏好同感共鸣式的诗文(poeticmod

    14、e of thinking)。因而同感共鸣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5 1 6 0-1 6 1 在中国的家庭阅读当中,古典诗词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一贯以来担负着文化启蒙的重要功能。在古典诗词意象的感动兴发当中,中国人的心灵彼此相通,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质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模式。从情感认同的角度来看,“同感共鸣”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感知、呼应与共享,其结果就是创构和谐共生的“情感共同体”。(二)“精制环境”:家庭阅读情境的创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古典诗词的魅力至今不减,并在家庭阅读当中被当作经典文本反复吟诵。基于建构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需要,在坚守这一阅读传统的同时,还需要在情感教育方面更加

    15、契合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创设理想的阅读情境。在道家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人追求一种隐逸的心灵境界,吕坤维将这种心灵境界描述为“精制环境”(designerenvironment):“精制环境的概念与中国人所谓境界/理想心灵世界 非常相仿一它们都是虚拟现实。1 5 1 2 41-2 42 如果不拘泥于道家哲学与隐逸追求,那么可以将这种“精制环境”改造为体现民族个性的情感生发与互动的理想情境。换言之,这是一种诗意境界的创构,是孕育民族性和民族情感的独特精神空间。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在诗词营构的抒情空间中流连忘返,在这种民族情感共同体中确证和强化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及文化认同。从阅读活动的角度来看,“精制环境”

    16、作为人们主动建构的“认知上的生态环境”,实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的阅读情境的表现。在家庭阅读中,人们固然需要关注阅读的物质环境的营造,更需要积极创设这种精神性和情感性的阅读情境。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阅读中需要注重阅读传统和阅读气氛的培育,由此塑造出来的家风就是诗意益然的、充满书香味的。这种看似无形的阅读情境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心理场,能够让家庭成员长久地笼罩在绵延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中,并在共同体意识的驱动下投入到民族经典文本的阅读与传承当中。需要指出的是,家庭阅读活动并非一律要求成员之间进行密切的情感互动,只要能够创设有利于修身养性的“精制环境”,那些喜欢独处的家庭成员会在独立阅读活动中自由

    17、求索,省思品味。由于选择的经典阅读文本内嵌于宏大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独立阅读的个体依然被纳入民族情感共同体当中。和其他外部社会空间相比,家庭这种具备私密性的空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类似里德拉尔森(ReedW.Larson)所说的“戏外”(off stage)情境,身处其间的个体可以躲避公众的监视和世俗的压力,从而展现更加本真的自我。在这种情境中,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产生一种“伴侣关系”(companionship):个体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更加真实、顺畅。这为建构家庭阅读的“精制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诗性文本的家庭阅读中,投入137第2 期孔凡芳:家庭阅读与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共读活动的亲

    18、子存在密切的互动,这种互动应当是一种情感的相互激发与应答。在此过程中,家长充分保障孩子的阅读自主权,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个独立的审美主体而存在,他们之间心意相通,在平等对话与交流过程中真诚分享自身的心路历程,经由阅读结成了“伴侣关系”,进而在家庭环境中建构了一个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共同体”。这一家庭阅读的共同体,承续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在诗意境界中安顿心灵、涵养精神,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民族的情感认同,由此确证自身的文化身份。三、家庭阅读的“国家叙事”资源及其拓展在国民阅读实践中,民族传统文化具备元典价值,它是培植中国人文化根脉的重要依托。在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建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借助中国抒情传统的

    19、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叙事在凝聚情感认同方面的功能。晚近以来,叙事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价值受到重视,叙事传播与叙事认同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叙事传播带来的感染力量,之所以会对人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就在于这种审美感染建立在身体的、情感的经验基础之上。叙事在共同体成员中唤起相似的情感反应,持续建构并巩固特定的政治或文化共同体。叙事是人类情感互动、群体凝聚的重要方式。”7 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来说,就是要通过发挥叙事认同的机制,在特定的读者群体中建构一种“故事共同体 8 。(一)家庭阅读的“国家叙事”资源在承续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国民阅读还要立足当代、与时俱进,不断从国家的宏大历史叙事中取精神

    20、力量。在现代中国,文学生产与阅读深度卷入民族国家叙事工程当中,国民阅读实践与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紧密交织在一起。1 9 40 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确立的人民文艺体制,建构了关于民族国家的全新文化想象、政治认同与阅读秩序。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人民文学”属于一种全新的美学与政治规划,与之相应的国家叙事生成于“革命中国”的历史谱系,形成了具有鲜明人民性的美学传统,产生了一大批广受欢迎的经典文本,在团结和教育人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凝聚的阅读社群就是人民本位的“情感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出版发行制度的保障之下,“人民文学”确立了自身的文化领导权,当代文学的出版格局被彻底重塑:“属

    21、于“人民文学”领域的大量作品的出版与流通,创造了清新、纯净的美学风格,保证了“人民文学再生产,并参与到新政权的合法性论证与国家重建动员。同时,在阅读市场上,人民文学也逐步占据最大份额。”9 1 2 1 8 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小说出版后引发巨大反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为家庭阅读的重要文本,这类国家叙事的文学作品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其忠实读者由此被纳入基于国家认同的“情感共同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兴起,“一体化”的文学制度以及宏大叙事受到挑战,国民阅读秩序和格局出现了重大的调整:“从2 0

    22、 世纪8 0 年代到9 0 年代,青少年的阅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9 0 年代,阅读的激情逐渐减弱,阅读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功利化,追求实用性和娱乐性,阅读开始由单一的主调文化向多元多样的新思维转变。1 0 1 49 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语境下,多元化的阅读生活意味着一种全新文化生态的确立,整一性的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建构面临新的挑战。(二)家校联动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当下,文化主体的再生产尤其依赖学校这样的专业教育机构。作为一种官方知识,学校教科书是承载国家叙事的重要文本,由此建构的共享意义空间,成为推进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依托。在我国最新修订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统编教材中,民族国

    23、家叙事的篇目占有很大比重,凸显了情感教育的特色。其中语文教材收录了清贫黄河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我爱这土地等经典革命叙事文本,此外还指导学生阅读长征红岩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名著。这样就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校园阅读与家庭阅读的有效对接。在家庭阅读过程中,要把与教科书构成相互衔接及深化扩展关系的系列国家叙事文本作为重点阅读对象,使家庭阅读与学校阅读协同配合,延伸和拓展国民认同教育的场域,建立家校联动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以此1382023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提升课堂阅读和学校教育的效果。(三)“国家叙事”的拓展与家庭

    24、阅读链条的延伸“国家叙事是一种群体本位的叙事观念与实践,其独特优势在于从情感维度推进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为文化领导权的建构创造条件。“国家叙事”的书写与时俱进,其发展脉络不绝如缕,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持久文化影响力的经典叙事文本,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成了共享的情感经验与集体记忆,在国家政治文化建构与意识形态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人民文艺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重返“人民文艺”的呼声受到重视,新时代关于“中国”想象与叙述的政治与美学规划,为“人民性”的表现以及基于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阅读秩序重构,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不少论者发出“维护宏大叙事”或“重建宏大叙事”的呼声,试图实现

    25、文学生产与阅读的“再政治化”。一些作家投入到“新宏大叙事”的创作潮流中,贾平凹的山本、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梁晓声的人世间等作品重建个体与历史及现实政治的有效关联,激活读者共享的历史记忆,成为凝聚情感共同体的典范文本。这就为国家历史书写建立了一个可延展的感性维度,为家庭阅读提供了更加丰富、更有时代气息的国家叙事文本。基于此,在教科书编写以及家庭阅读书目动态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对此类国家叙事创作的新进展保持关注,持续为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增添新的素材和内涵。伴随着视觉媒介与网络新媒体的崛起,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环境、阅读内容、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读者置身于跨媒介文本的互文

    26、性阅读关系当中,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受到多种类型文本的交互影响。以国家叙事作为内容素材的动漫、电影、综艺、游戏和文旅等产业,有效延伸了家庭阅读的链条,建构了国家叙事的多元表现场景,提升了国家叙事的亲和力和竞争力,为家庭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以幼儿阅读为例,采用民族文化素材和传统画风进行原创绘本创作,也是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民族国家叙事资源的有益实践。比如,国内原创绘本作者熊亮、熊磊兄弟明确提出“绘本中国”的创作理念,通过民族风的表达手法“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可记忆的中国”1 2 。在亲子共读以及共同的文化消费实践中,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互动更加深入,这有助于消除代际之间的文化隔阅,克服代际之间的

    27、情感疏离,创造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从而积极推进基于国家叙事的“情感共同体”建构。四、结语孟子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古今中外纵横交错的时空坐标上,建构当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可以从家庭这一安身立命的据点展开情感互动的旅程。家庭成员之间固然存在个性差异,并且在日常交往中可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但是民族历史文化基底促进了群体归属感的产生:“首要群体存在一个共同精神”(common spirit)),正是这种共同精神 赋予个人以归属感,使个人觉得自已是群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一分子。1 3 从身份认同的生成机制来看,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就是要致力于讲好“我们 的故事,确证自身的独特文化身

    28、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其中所彰显的民族特质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与稳定性,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身份认同能够确立的根据。在扎根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人还要守常应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担当使命,为民族国家共同体融入时代新质。当然,民族归属感与国家认同的确立,并非意味着导向极端狭的排他性民族主义。在国民阅读中,要始终坚持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襟,善于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养料和活力,如此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才会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 Rosenwein Barbara H.Emotional Communities in the Early Middle Age

    29、sMj.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6.2 Maffesoli Michel.The Time of the Tribes: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M.London:Sage,1996.3丁洪梅,陈绚.情感共同体之想象:中国留学生报道中情感建构与民族认同研究 .国际新闻界,2 0 2 1(7):1 5 7-1 7 6.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9.139陈丽【责任编辑第2 期孔凡芳:家庭阅读与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建构5吕坤维.中国人的情感:文

    30、化心理学阐释 M.谢中击,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9.6 Larson Reed W.The Solitary Side of Life:An Examination of the Time People Spend Alone from Childhood to Old AgeJj.Devel-opmental Review,1990(10):155-183.7王强.叙事传播的疾病隐喻及其发生发展机制 .编辑之友,2 0 2 2(6):6 0-6 5.8孔凡芳.“故事共同体:幼儿早期阅读推广中的“故事介入 与社群建构:基于台湾地区幼儿早期阅读推广经验的研究 .图书馆建设,2

    31、021(5):41-47.9张均.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 9 49 1 9 7 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1.10陈勇,何彦秋.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少年阅读生活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 8.11王强.“叙事共同体 视域下的中华文化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未来传播,2 0 2 2(5):1 1 4-1 2 1.12谈凤霞.突围与束缚:中国本土图画书的民族化道路:国际视野中熊亮等的绘本创作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2(2):148-153.13李金云.符号互动论述评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4):8 0-8 6.Fam

    32、ily Rea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Emotional CommunityKONG FanfangAbstract:Family reading,which plays a uniqu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emotional community,is due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s of our times of the national“emotional community.On the one h

    33、and,we shouldtake root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fit in with the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create afamily reading situation that promotes emotional germination and interaction.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times,constantly draw spiritual st

    34、rength from the gr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our country,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 of“nationalnarrative in cohering emotional identity,establish a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system with family school interaction,constructmultiple performance scene of“national narrative,creatively develop and use the“national narrative resource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and extend the chain of family reading.Keywords:family reading;emotional community;national identity;national narrative;peoples literature


    注意事项

    本文(家庭阅读与民族国家“情感共同体”的建构.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