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pdf

    • 资源ID:546715       资源大小:5.75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pdf

    1、932023年第2 期(总第2 0 5 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23(SumNo.205Journal of Radio&TVUniversit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面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杨妹琼(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 1 0 0 1 1)【摘要要】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是指白鹿原中反映关中民众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的文化词语、短语和熟语。借鉴民俗文化分类标准,将白鹿原中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反映关中“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四类。探讨和解读这部分词汇以期窥探关中民众对自然

    2、万物的认识和看法,深入了解关中民间传承数千年的神鬼信仰民俗文化,揭示关中民众对神鬼既畏惧又依赖的社会心态。【关键词】白鹿原;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中图分类号 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0 0 8-0 5 9 7(2 0 2 2)0 4-0 0 9 3-1 0D01I:10.16161/j.issn.1008-0597.2022.04.011一、概述信仰民俗文化是指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民间神鬼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心态。它反映了人们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认识,对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

    3、形成有很大影响。它在整个民俗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俗文化系统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处于整个系统深层是隐性不可见的,但其稳定性非常强,它对人们“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人大脑深层的原初部位,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我们的意识层面之下”,“使我们在下意识之中受其限制而趋于特定的行为。”1 2 9 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常常受到信仰民俗文化影响,并表现出特定的信仰民俗特色;而信仰民俗文化也总是以物质民俗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为媒介来表达自己。关中民间信仰从其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起源于原始社会。通过对山顶洞人陪葬品的考察,可以证明在旧石器时期,原始先民已经形成了“灵魂不死”

    4、“万物有收稿日期 2 0 2 3 -0 1 -0 4【基金项目 本文系2 0 2 1 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阶段性成果(NJSY21339);“内蒙古开放大学传统文化教育协同创新工作室”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杨姝琼(1 9 8 1-),女,内蒙古开放大学,讲师。94语言文字学研究杨姝琼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灵”等观念。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们的认识能力也非常低,他们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和各种自然灾害、瘟疫的发生,以及人类生、老、病、死等生理现象的出现,都无法理解,且常常感到恐惧。于是,先民们认为在现实世

    5、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存在着,这是“一个能够到处渗透的弥漫的本原,一种遍及宇宙的广布的力量在使人和动物有灵性,在人和物里发生作用并赋予他(它)们以生命”。2 1 2 9 人们对此不可抗拒。先民们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人活着的时候,灵魂存在于人的肉体之中,人死之后,灵魂仍然存在,但它会离开肉体,到另一个世界去。正如恩格斯所言:“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已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

    6、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3 2 1 9 2 2 0 在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由人类有灵魂进而推想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信仰。“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类的世界观,也是原始信仰产生的思想和哲学基础。它是原始信仰中最早、最有影响的思维观念,它反映了初民们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认识。“万物有灵(ani-mism)一词源于拉丁文的anima,原意是指一切存在物和自然现象中存在的一种神秘属性,这种属性是人的感觉所无法感知的,但是在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人看来,无法感知的对象比能直接感知的对象更重要。1 9 世

    7、纪后期,英国人类学家泰勒首先使用万物有灵 一词,从原始宗教的意义上去说明世界各民族曾普遍存在的对于灵魂和灵魂观念的信仰。此后,万物有灵 开始被学者们广泛应用于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研究领域。”4 2 5 9 在“灵魂不死”“万物有灵”等观念支配下,关中民间出现了灵魂崇拜、多神崇拜,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关中信仰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心理民俗文化,经过几千年积淀已渗透到关中百姓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指导着当地民众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活动,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多方面的、难以抗拒的。关中是我国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地区之一,传统农民以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这种

    8、经济基础便造成他们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因此,关中民众崇尚多神信仰,甚至对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的生存环境产生执著的崇拜。在他们的眼中,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也有神。因而,关中百姓“逢庙就烧香,有神便磕头”,这在白鹿原中都有生动反映。本文所研究的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是指白鹿原中反映关中民众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的文化词语、短语、熟语。笔者对这部分词汇进行整理,从中选出1 9 个词语进行具体分析。它们是:“伐神取水”“马角”“黑乌梢”“龙王爷”“龙王爷,菩萨心;舍下水,救黎民”“龙王爷恩德恩德恩德”“关老爷,菩萨心;黑乌

    9、梢,现真身,清风细雨救黎民.”“白鹿”“桃木”“桃木辟邪”“鬼魂附体”“祠堂”“宗谱”“补续族谱”“祭祖”“祭桌”“上香”“叩拜”“上坟”。二、作品中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解读本文借鉴民俗文化分类标准,将白鹿原中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分为反映关中“自然崇952023年第2 期(总第2 0 5 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四类。通过对这部分词汇的探讨和解读,以期窥探关中民众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深人了解关中民间传承数千年的神鬼信仰民俗文化,揭示关中民众对神鬼既畏惧又依赖的社会心态。(一)反映关中“自然崇拜”的民俗文化词汇解读面对许多自然现象、自

    10、然灾害、社会生活中的苦难,民众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抵御,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莫测,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掌控世间的一切,支配自然万物和人类的各种变化。面对强大的自然,人显得那么软弱无力,人力始终不能与自然相抗衡,只能祈求自然的保佑与恩惠。于是人们想尽办法,举行各种仪式活动,使用一些特殊的言语,取媚于自然,并视自然万物为神灵,对其顶礼膜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指民间百姓对各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的崇拜,百姓们并非崇拜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本身,而是崇拜其中潜藏的那些神灵,也称自然神崇拜。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对天神、地神、日神、月神、星神等天体崇拜;二是对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等自然

    11、现象崇拜;三是对山神、水神、石神、海神、河神、火神等自然物崇拜;四是对各种动植物神崇拜。白鹿原通过一系列民俗文化词语反映了关中民众对雨神、水神的崇拜。白鹿原第十八章描绘了白鹿村祈雨活动全过程,通过“伐神取水”“马角”“黑乌梢”“龙王爷”“龙王爷,菩萨心;舍下水,救黎民.”“龙王爷恩德恩德恩德”“关老爷,菩萨心;黑乌梢,现真身,清风细雨救黎民.”等词语反映了关中人对西海龙王和关公的崇拜,祈求这些神灵显灵,为关中百姓赐雨,消除旱灾,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关中作为农耕文化发源地,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雨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它关系到庄稼的丰、百姓们生命财产的安全。但雨何时

    12、下,雨量的多寡,又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于是,古人就认为有一位神灵在控制着降雨,为了讨好神灵,便举行一些祭祀仪式,祈求它根据人世的需要降雨。因此,关中民间形成了对雨神、水神尤其是龙王的敬畏和崇拜。建国前关中农村每遇到旱灾时,百姓们就会自发举行一些祈雨仪式,“伐神取水”就是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气氛较悲壮的一种祈雨活动。例如:白嘉轩心里也急了毛躁了,让二儿子孝武在村巷里敲锣告示:伐神取水,每户一升。(3 0 6 页第十八章)“马角”是“伐神取水”中的核心人物。可以说,他是这个祈雨活动的领头人。例如:第三个马角和头一个如出一辙,刚抓住铁铧就从方桌上跌翻下去。(3 0 7 页第十八章)取水之前,先选出

    13、一些“马角”的候选人,主要是选一些身体强壮且勇敢的男青年。到了“伐神取水”的当天,这些“马角”的候选人在庙内会合。之后,锣鼓家伙就会不停敲打,为的是从“马角”的人选中“吵马角”。在阵阵锣鼓声中,如果有人身体不停的颤抖且胡言乱语,这就意味着神灵已经附身。得到神灵通传的人就是“马角”,他作为神灵在人间的化身,行使神的意旨。关中民间把“马角”得到神灵通传的过程称为“伐神”,如果这一过程发生在取水的时候,则被称为“伐马角”。白嘉轩得到神灵通传后,“大吼一声:吾乃西海黑乌梢”(白鹿原3 0 7 页),声明自已所代表的神灵。“他用左手再接住一根红亮亮的钢钎儿,啊 地大吼一声,扑昧一响,从左腮穿到右腮,冒起

    14、一股皮肉焦灼的黑烟,.”(白96语言文字学研究杨妹琼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鹿原3 0 8 页),这种行为在关中民间称为“带印”,马角通过“带印”这一仪式,替民受刑,为民请愿,希望以此感动西海龙王,求它为百姓赐雨。“干旱自古就是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灾情,或轻或重几乎年年都在发生,不足为奇”(白鹿原3 0 5 页)。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对旱灾的防御能力有限,面对灾害,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百姓们认为人间的晴雨旱涝都是由神灵掌控,把干旱想象成神灵不保佑,只好通过祈雨仪式,来求得雨神的宽恕和恩赐,祈求西海龙王开恩,为关中百姓赐露布雨,除害灭灾。白嘉轩朗声诵到:“龙王爷恩德恩

    15、德恩德!”(3 0 9 页第十八章)跪伏在地的人一齐跳起来围着龙潭跳起来蹦起来唱起来:“龙王爷,菩萨心;舍下水,救黎民”(3 0 9 页第十八章)上面两条熟语反映了关中民众对雨神特别是龙王虔诚的崇拜和祭祀,展现了关中农村的祈雨民俗。关于祈雨的最早记载见于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可是当时没有形成具体的雨神。秦汉以后,民间将龙王奉为雨神。龙王这个神灵是从龙的形象中分化出来的。龙这个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它是汉民族以蜥蜴、大蛇、大蛟等爬行动物为原型创造出的一种虚拟生物。说文龙部:“龙,鳞蠹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因为大蛇等爬行动物常常在下雨前出来活动,就好像雨前的

    16、预告一样,古人们据此认为龙与雨、水有着某种联系,能兴云致雨。管子记载,“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山海经大荒东经日:“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关中民众认为,龙王掌握着水脉大权,能呼风唤雨。于是,关中民间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龙王庙来敬奉这个神灵,求其冷焖和恩赐。道家认为,关羽是雷首山老龙转世,因而也能司雨。于是,百姓们常常在关帝庙前求雨。例如:跪伏在庙场土地上的男人们一齐舞扭起来,疯癫般反复吼诵着:“关老爷,菩萨心;黑乌,现真身,清风细雨救黎民”(3 0 8 页第十八章)通过上述民俗文化词语,我们可以感悟到“伐神取水”仪式的原始、古朴、神秘、悲壮与无奈;感受到关中百姓虔诚的求雨心理,对雨神

    17、尤其是龙王的敬畏与崇拜,希望求得神灵的同情和恩赐;体会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古老与神秘。可以说,“伐神取水”是远古时期人类“自然崇拜”延续至今的表现。当然,“伐神取水”这个古老的祈雨活动带有许多迷信色彩,它反映了宗法农耕文化熏陶下关中民众的愚味与落后,但它作为一种旧时的文化现象,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二)反映关中“图腾崇拜”民俗文化词汇的解读“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俄吉布瓦(O j i b u a)人的方言,含义为“他的亲族”或“他的亲属”,英文写作“totem”。在原始部落时期,许多民族都曾出现过图腾崇拜,他们认为某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与自已的氏族(或民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于是,对这

    18、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备加保护和崇敬,并把它视为本氏族(或民族)的祖先,加以崇拜,这就是“图腾”。可见,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原始信仰形式,是由自然崇拜中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崇拜发展演化而来的。每个原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他们将其视为本氏族的保护神、族徽或标志。并用这一图腾来命名自己的氏族和氏族的居住地,此后,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图腾也成为该氏族所有成员的姓氏。这在白鹿原中有着生动的体现。97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色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候忽之间就消失了。

    19、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蹄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在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庵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癫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这就是白鹿原。(28-29页第二章)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他提议把原来的侯家村(有胡家村一说)改为白鹿村,同时决定换姓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6 2 页第二章)从上面两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小说中“白鹿原”“白鹿村”“白姓”“鹿姓”两大姓氏的得名都是源于

    20、该地流传很久的“白鹿”传说。作者的这一构思,是有文献依据的。蓝田县志记载:“有白鹿游西原。”后汉书郡国志注日:“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太平寰宇记载:“周平王东迁之后,有白鹿游此原,以是名。”可见,“白鹿游西原”的传说历史之悠久。小说通过“白鹿”一词以及有关“白鹿”的传说反映了白鹿原上百姓们的图腾崇拜信仰。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廊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2023年第2 期(总第2 0 5 期)(29 页第二章)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被世世代代的

    21、白鹿原人反复地传唱着。白鹿原上的每一代人都是听着这种传说长大的,“白鹿”已经深人每位白鹿原人心中,成为他们所敬仰和崇拜的“图腾”。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每个图腾都与一个明确规定的地区或空间的一部分神秘地联系着,在这个地区中永远栖满了图腾祖先的精灵,这被叫作地方亲属关系”.”2 8 4“白鹿”也成为这块坡塬的“图腾”。对于白鹿家族而言,对“白鹿的敬仰和崇拜,也反映了他们祖先崇拜的信仰。神奇而美丽的“白鹿”,不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与白鹿原人有着血缘亲族关系的神灵。它是原上的吉瑞,为原上带来农耕文明。它寄托着世世代代居住在原上的人们的理想,渴盼籍着白鹿的神力,使这块坡塬“万木繁荣,禾苗苗壮,五谷

    22、丰登,六畜兴旺,疫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白鹿原2 9 页)。白鹿原的民众们之所以崇拜“鹿”,视其为图腾,笔者认为这与“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有关。“鹿”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动物。鹿的尾巴较短,四肢细长,雄鹿头上有树枝状的角。说文鹿部:“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白鹿”作为一种祥瑞动物,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瑞和、幸福、美好。中国古代就有西王母乘白鹿给黄帝献白玉环的神话传说。此外,白鹿的隐现也成为检验帝王德政的好坏和上天意志的表征。册府元龟卷二十五载:“白鹿、白兔,王者嘉瑞和平之应。”因“鹿”与“禄”谐音,所以,鹿又有俸禄或福气的寓意。白鹿作为仙兽,还象征着长寿,神仙怪异之书多有

    23、记载。抱朴子云:“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述异记亦云:“鹿一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化为白鹿,又五百年化为玄鹿。”在传统寿画中,鹿常与寿星98杨妹琼京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为伴,以祝长寿。纯洁无瑕的“白鹿”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祥瑞、福气、长寿的化身,也是白鹿文化、关中文化中祛除邪恶和施舍仁爱的化身。“白鹿”犹如精灵一般不时出现在关中子民的心目中、意念中和梦境里。它成了关中百姓永远的期盼,成为他们的保护神,给他们许多精神慰籍。“尤其在战乱灾荒瘟疫和饥谨带来不堪忍受的痛苦里渴盼白鹿能神奇地再次出现”(白鹿原2 9 页),为人们消除灾难,带来幸福。(三)反映关中“鬼魂信仰”的民俗文化词汇解读在“

    24、灵魂不死”的观念影响下,关中民众认为,人活着,灵魂存在于肉体之中;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但它已脱离肉体,变成鬼魂。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么。”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日命,其万物死皆日折,人死日鬼。”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正字通鬼部:“鬼,人死魂魄为鬼。”人们认为,鬼魂有着超人的本领,既能保佑活着的人们,也能给他们带来危害。因此,人们对鬼魂尤其是恶鬼怀着恐惧心理,但又希望得到它的保护,久而久之,形成了鬼魂信仰。民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驱除恶鬼、防止鬼魂作崇,使它保佑活着的人们。白鹿原通过“桃木”“桃木辟邪”“鬼魂附体”等词语,反映

    25、了关中民间的鬼魂信仰。一场大的瘟疫在白鹿原上流行蔓延开来,许多人看病、吃药都无济于事,面对死亡的威胁,人们却没有任何办法。于是,百姓们认为这是恶鬼在作崇。家家户户都用桃木来驱鬼祛邪,这一古老的信仰民俗主要是通过“桃木”“桃木辟邪”两个词语展现的。例如:语言文字学研究正在家家扎下桃木辟邪的风潮里(4 5 6 页第二十五章)那棒槌肯定是用桃木旋下的了。桃木辟邪,鬼怕桃木概儿。六个桃木棒槌对付六个从这个炕上抬出去的尚不甘心的鬼(4 3 页第三章)关中民间认为,“桃”与“逃”谐音,所以,邪魔恶鬼一看到“桃木”就会受到一种神秘力量驱使,自动“逃走”。千百年来,民间就流传着鬼怕桃木,桃木能驱鬼、辟邪的说法

    26、,这在史籍中也是有记载的。礼记檀弓下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执戈。”郑玄注:“为有凶邪之气在侧。桃,鬼所恶。,蕉茗,可扫不祥。”“桃木辟邪”的民俗观念源于蒙味时期先民们的“灵力信仰”以及后来产生的“鬼魂观念”。荆楚岁时记载:“桃者五行之精,能制百鬼,谓之仙木。”“精”指精灵、神灵,人类学上称之为“灵力”,用来指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桃”是“五行之精”,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神灵,它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主宰一切,驱鬼辟邪。“桃木”也就成为民间驱鬼祛邪的仙木。这种民俗观念一直传承至后世。南朝时,家家户户形成了春节悬挂桃板的年节习俗,用以压伏邪气。荆楚岁时记日:“正月一日贴画鸡或所镂五彩及

    27、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宋朝时,春节悬挂桃板的习俗发展为悬挂桃符。桃符由两块刻画着门神“神茶”“郁垒”神像的桃木板组成。因其与道士常用的桃木符功用相似,故有“桃符”之称。人们将桃符悬挂在大门上,用来驱鬼压邪,使鬼进不了家门。这一习俗经后世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春节张贴春联的传统习俗。直到今天,“桃木辟邪”的信仰民俗仍影响着关中农村的民众们,他们常常用桃木做成桃鞭、992023年第2 期(总第2 0 5 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桃符、桃木棒槌等桃木制品,用以驱赶妖魔鬼怪、辟邪镶灾。白鹿原通过“鬼魂附体”这一词语,反映了鹿三被儿媳小

    28、娥的鬼魂附在身上这一神秘、恐怖的事件。例如:白嘉轩把鹿三鬼魂附体的疯张情景学说一遍(465页第二十五章)“鬼魂附体”的说法在关中农村流传很久了,当地百姓称之为“跟上鬼了”。好端端的人突然之间,一反常态,他的行为动作、神情态度、说话的语气语调都不同往常,特别像某位死者,并且不停地诉说一些与死者有关的、旁人所不知道的隐秘的事情。这种现象在旧时农村时有发生。在风俗通论衡中对鬼魂附体、死人托魂于狗有许多记载。白鹿原第二十五章反复描述了鹿三“鬼魂附体”的怪事。反映了关中民间的鬼魂迷信思想。例如:鹿三突然歪侧一下脑袋,斜吊着眼啾过来,发出一种女人的尖声俏气的音:“光叫你的三哥哩!咋不叫我哩?”白嘉轩走进两

    29、步,细细瞅视着鹿三,他的尖细的声调,轻桃的眼神和歪头侧脸的妮动作,显然都不是鹿三的习惯做派。(4 6 3 页第二十五章)小娥的鬼魂附在鹿三身上,借鹿三之口来诉说自己的冤屈。例如:我到白鹿村惹了谁了?大呀,俺进你屋你不认,俺出你屋没拿一把米也没分一根蒿子棒棒儿,你咋么着还要拿梭镖刃子桶俺一刀?(4 6 5 页第二十五章)鹿三在杀了小娥之后,精神极度忧郁,无论干什么事眼前总是浮现小娥惊谊凄惨的眼神,耳旁不时地响起她临死前的哀叫声,这种幻觉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直到他再也承受不住这种心理负担,精神彻底崩溃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失常,摹仿小娥的行为动作、语气语调来诉说她的冤屈和死因。所以,

    30、根本不是什么“鬼魂附体”,世上也不会真有鬼魂,只是由于过去农村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缺乏科学知识,认识能力有限,对这一现象无法解释而主观臆想出来的。“鬼魂附体”的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四)反映关中“祖先崇拜”的民俗文化词汇解读前面提到的图腾崇拜,是将某种与人类有着特殊血缘关系的动物、植物视为祖先并加以崇拜。这就含有祖先崇拜的意味。祖先崇拜是由灵魂观念、鬼魂观念发展、演化而来,由对死人鬼魂的崇拜进而发展到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对此,德格鲁特提出他的看法:“死者与家族联结的纽带并未中断,而且死者继续行使着他们的权威并保护着家族。他们是中国人的自然保护神,是保证中国人驱魔辟邪、吉祥如意的灶君。”5 1

    31、 0 8-1 0 9确实如此,关中民众认为祖先与自己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他的灵魂会对自己或家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为了祈求祖灵护,使他成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要经常祭祀祖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信仰。祖先崇拜包括对远古祖先崇拜、民族祖先崇拜、氏族祖先崇拜、家族祖先崇拜和已故家长的崇拜。正如卡西尔所言:“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研究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一切特殊含义。”5 1 0 9 白鹿原通过“祠堂”“宗谱”“补续族谱”“祭祖”“祭桌”“上香”“叩拜”“上坟”等词语展现了祖先崇拜这一古老信仰习俗在关中的流传情况,反映了关中民间对祖先的崇敬和祭祀。100语言文字学研究杨妹

    32、琼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白鹿原中多次出现“祠堂”一词。例如:祠堂里那幅记载着列祖列宗显考显的宽大的神轴(62页第五章)“祠堂”也称“宗祠”“祖庙”或“宗庙”。“宗”的本义是指祭祀祖先的地方,即祖庙、宗庙。说文部:“宗,尊祖庙也。”“祠”本义是指“春祭”。说文示部:“祠,春祭日祠。”广韵之韵:“祠,祭名。”又泛指祭祀。尔雅释话:“祠,祭也。”辞源广部:“宗祠,祠堂,家庙。”可见,“宗祠”“祠堂”是宗法社会里同族成员供奉祖先“神主”和“族谱”,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就已出现立庙祭祀祖先的现象。“宗祠”作为宗族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不同的朝代对立祠等级有着不同规定。从

    33、周代开始,规定天子至士可以立庙祭祀祖先,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平民百姓不被允许建立祠庙,只能把祖先神位供奉在寝屋予以祭祀。秦朝时,只有皇帝才能建宗庙,后世把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称为“太庙”。直到明世宗时期,朝廷才正式允许民间建立祠庙。祠堂作为族内的公共财产,一般由族长或族中德高望重的人管理。白鹿村的祠堂作为关中宗法制度的衍生物,主要有两种功用:首先,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可以增强同族成员的认同感,起到凝聚族人的作用。其次,它作为处理族内事务(如修填族谱)、执行族规族法(如惩戒族人)、维护族权、教育本族子弟(如设立学堂)的处所,可以保障本村宗法制度的稳定。正如作品中描述的那样,“

    34、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白鹿原9 3 页),从此白鹿村“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殷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段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原9 3 页)。“宗谱”一词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例如:走近敬奉着白鹿宗族始祖及列代祖宗的祭桌前站定,那幅从屋梁上吊垂下来的宗谱,密密麻麻填写着逝者的名字,下面空着的红线方格等待着后来的人续填上去。(5 0 5 页第二十七章)宗谱又称族谱、家谱、事谱、家乘。按照年代顺序,族谱系统记录了本宗族世系源流、宗族事件、人物事迹。族谱有两种形式,表格式族谱和图像式族谱。白鹿村的族谱就是表格式族

    35、谱,如上文所述,在每一个长方形的格子里,记载着已故宗族成员的名、字、号和生卒年月。关于族谱的作用,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本族族谱的序中写道:“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可见,族谱记载着真实的血脉延续情况,起着明统系、辨宗族、防止异姓乱宗的作用。对此,清代学者程瑶在通艺录嘉定石氏重修族谱序中提出了自已的看法:“族谱之作也,上治祖,下治子孙,旁治昆弟,使散无友纪不能立宗法以统之者,而皆笔之于书。然后一披册焉,不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群居和壹于一堂之上也。夫所谓大宗收族者,盖同姓从宗合族属,合之宗子之家序昭穆也。今乃序其昭穆,合而载之族谱中。吾故日:族谱之作,与宗法相为表里者也。”这也指明了修

    36、族谱的意义所在:以宗法为谱心,实现敬宗收族的目的。明清以后,不仅名门望族修族谱,普通家族也都有修族谱的传统,出现了“家之有庙,族之有谱”(明方孝孺童氏族谱序)的现象。随着家族子孙的繁衍,族谱要不断进行增补,长期不补续族谱在民间被视为“不孝”。白鹿原中通过“补续族谱”一词,反映了灾难过后,白鹿村举行的一次大型的修补族谱的宗族活动。例如:白孝武独当一面开始了补续族谱的神1012023年第2 期(总第2 0 5 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圣使命,从三官庙请来和尚,为每一个有资格上族谱的亡灵诵经超度。(4 9 0 页第二十六章)关中民间,常在春节祭祖或者发生一些重大变故后,对原有族谱进行填

    37、补、重修。增补族谱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宗族事务,常由族长主持。“祭祖”一词,反映了关中传承数千年的祭祀祖先的习俗。例如:白嘉轩倭着腰站在祭桌前,不孝男白孝文回乡祭祖,祖宗宽容。上香一(505页二十七章)“祭”的本义是祀祖祀神。说文示部:“祭,祭祀也。”广韵祭韵:“祭,享也,祀也,也。”“祀”的本义是不停地祭祀。尔雅释话:“祀,祭也。”说文示部:“祀,祭无已也。”辞源示部:“祭祀,祭神祭祖,统称祭祀。”周礼天官大府:“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在殷商甲骨卜辞中有关于祭祀的最早记载。祭祀时将备好的各种荤素食品、面食和水果等祭品供献给祖灵、神灵,上香并行三叩九拜之礼,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赐福。早在原始社会后

    38、期,中华大地上就已出现立庙祭祀祖先的现象。可见,祭祖这一习俗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周代宗法制度形成后,祭祖就有了很多宗法等级规定,前文对此已有论述。祭祖分为丧祭和正常祭两个阶段。丧祭多指安葬完亡灵后,对亡灵的祭奠,主要有一七到七七祭、百日祭、周年祭、二周年祭、三周年祭,之后就开始正常祭祀了。正常祭又按照祖灵的不同居处,分为庙祭、家祭、墓祭三种形式。庙祭是指宗法社会中大宗族或家族将祖先神主供奉在祠堂中,于春节、清明、中元、中秋、冬至等节日,在族长主持下,聚集同族成员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白孝文回乡祭祖就是这种形式。庙祭作为一种非常隆重的祭祀形式,过去只有高门大族才有能力举行。平民百姓大多采用家祭的

    39、形式,即把祖先神主安置在自己的居室,于岁时节日、诞日忌辰、婚嫁丧葬时进行祭祀。因其仪式简便,无固定祭仪、祭品,在民间广泛采用。白孝义完婚后,就采用家祭的方式祭祀祖宗。这一祭俗是通过“祭桌”“上香”“叩拜”三个词语展现的。例如:白嘉轩在祭桌前的椅子上坐着。孝义上香之后就叩拜祖宗。(4 9 5 页第二十六章)墓祭俗称“上坟”,主要于清明、七月十五、十月一等节日,带上香蜡表纸、水果、酒食等拜谒祖坟。常有扫墓、拜坟、烧纸钱、哭亲等祭奠仪式。到了十月一,还有送寒衣的祭俗。白孝文在祠堂“祭祖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活动是上坟,仍然由孝武陪引。孝义提着装满阴纸和阴币的竹条笼也陪着大哥去祖坟祭奠”(白鹿原5 0 6

    40、页)。作品通过“祠堂”“祭祖”“祭桌”“上香”“叩拜”“上坟”等词语展现了关中民间庙祭、家祭、墓祭等不同形式的祭祀祖先的仪式,同时也反映了关中农村对祭祖这一传统祭仪的重视。白鹿原通过“祠堂”“宗谱”“补续族谱”“祭祖”“祭桌”“上香”“叩拜”“上坟”等词语,反映了关中民众对祖先神灵虔诚的信仰和崇拜,希望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实现人与祖灵的交流:首先祈求祖先的在天之灵庇护子孙后代,为他们赐福消灾;其次表达后人对祖先的敬重与追念。通过祭祖仪式,还可以凝聚族人的向心力,维护家族的血亲势力。正如德格鲁特所言:“正是祖宗崇拜使家族成员从死者那里得到庇护从而财源隆盛。因此生者的财产实际上是死者的财产;固然这些

    41、财产都是留存于生者这里的,然而父权的和家长制权威的规矩就意味着,祖先乃是一个孩子所拥有的一切东西的物主因此,我们不能不把对双102责任编辑:降小参考文献语言文字学研究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杨姝琼亲和祖宗的崇拜看成是中国人宗教和社会生活的核心的核心。”5 1 0 9 可见,祖先崇拜在关中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白鹿原通过上述关中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 0 世纪前五十年关中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反映了数千年来关中民众的神鬼信仰民俗文化,同时也揭示了这一信仰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在“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吸收儒、释、道三家思想,经过历代传承发展,逐渐形

    42、成了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信仰、祖先崇拜等内容的神鬼信仰民俗1 拉里A萨姆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陈南,龚光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 9 8 8.2吕西安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5.3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4 舒燕.中国民俗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5.文化。这也反映了关中民众对神鬼既畏惧又依

    43、赖的社会心态,从而构成了关中百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经过数千年沉积,神鬼信仰已经渗透到关中民众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支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言语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由于过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许多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以致关中信仰民俗文化中带有许多迷信色彩,对此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客观地分析、科学地予以总结。6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3.7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 0 0 4.8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5.【9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1 0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1 1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1 2 曲彦斌,主编.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6.Cultural Vocabulary of Guanzhong-Region FolkBeliefs in White Deer PlainYANG Shu-qiong(Inner Mongolia Open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China 010011)


    注意事项

    本文(《白鹿原》信仰民俗文化词汇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