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是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pdf

    • 资源ID:543105       资源大小:1.32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是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pdf

    1、引文格式:邱峰.“是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2 3,4 4(4):8 6-9 3.“是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邱 峰(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 7 6 0 0 0)摘 要:“是”作为指代词在先秦的核心功能是指代陈述,故适宜用于小句之间表达连接关系;但仅依靠“是”无法清晰表义,便同介词“以”“于”及名词“故”等组成复合连词。为了便于指代前文陈述及焦点化原因,“是”被置于“以”之前;“是以”表达具有一般性的因果关系,这导致了其语用高频及最终的词汇化。“于是”虽也可表因果关系,但它更倾向于强调事件之间发展的自然性或必然性;从意义、句法位置及语用功

    2、能上看,“是故”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因果连词;其他“是”字或“此”字连词频率太低;故以上形式均无法同“是以”竞争。之后在语序和谐性原则的作用下,并随着“是”指代陈述的功能被“此”替换以及“因”成为主要表原因的介词,“因此”替换了“是以”。关键词:词汇化;是以;于是;因此中图分类号:H 1 4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0 9 6-7 6 5 9(2 0 2 3)0 4-0 0 8 6-0 8 指代词发展为连词构成语素是一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演变,11 2 5在先秦汉语中以指代词“是”为构词语素的连词主要有“是以”“于是”“是故”等三个。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来源争议较多的前两者,主要描写它们的

    3、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中“是”“以”“于”的功能,但大多集中在“以”“于”,而“是”作为指代词的功能未得到足够重视。本文主要基于先秦汉语中“是”的核心指代功能梳理“是以”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研究焦点有三个:“是以”的来源结构;“是”和“以”的融合原因;“是以”同其他“是”字和“此”字连词的竞争。一、“是以”的来源结构 目前的观点可概括为四种:(一)“是以”源于介宾结构郭锡良认为甲骨文中“以”是动词,其本义应是“提携、携带”,西周金文中虚化为介词,可引入工具、凭藉、原因等,同时也出现了具有连词功能的“是以”组合。2如:1)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虢季子白盘)“是”是前置的代

    4、词宾语,指代前文陈述,“以”是介词,表原因。这是目前语料所见最早的具有连词功能的“是以”用例,也是东周以前金文中发现的唯一“是以”用例。(二)“是以”源于宾动结构徐丹认为从语序类型学角度看,汉语是以VO语序为主,同时也存在OV语序,“是以”原本是宾动关 系 的OV结 构,后 来 词 汇 化 成 连 词 或 副词。32 8 3-2 8 6不过徐丹并未举出早期处于宾动关系的“是以”用例。据肖娅曼,“是”字很可能在甲骨文时代还未出现,在西周金文中也十分罕见(仅4例);4据郭锡良,在西周时“以”就已虚化为功能齐全的介词,甚至虚化为连词。2如前所述,目前所见最早“是以”用例便是例1)这个西周晚期的金文用

    5、例。可见,从语料来看,连词“是以”应是源于介宾结构而非宾动结构。(三)“是以”源于连词“是”和连词“以”的组合王鸿滨认为指代词“是”虚化后具有因果连词功能,而“以”也可单独做因果连词,二者在因果复句中句法位置一致,同时又因双音化促动,便组成连词“是以”;但同时他又认为 左传 中的“是以”可用在主谓之间和分句之间,故正处于由介宾短语向连词的转化过程中。5可见,实际上王鸿滨认为连词“是以”有两种不同来源,而他并未阐释清楚这两种不同来源之间的关系。“是”在先秦汉语中主要做指代词,核心功能是指代陈述(见表5),故常用于小句之间帮助表达前后文间的逻辑关系,王鸿滨所谓的关联功能便源于2 0 2 3年 赣

    6、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4第四期 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2-0 9-1 8 D O I:1 0.1 3 6 9 8/j.c n k i.c n 3 6-1 3 4 6/c.2 0 2 3.0 4.0 1 5 作者简介:邱峰(1 9 7 9-),男,山东枣庄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汉语史。这种功能,但“是”的本质仍是指代词;而且“是”前后文之间逻辑关系有多种,这导致“是”之后分别演化为系词、67 7-8 8形容词

    7、、7强调标记8以及连词(“是以”“于是”“是故”等)构成语素。虽然“是”依靠指代陈述的功能也可表连接关系,但其最终还是要和其他成分组成复合连词,其原因除了汉语的双音化趋势外,主要便是仅仅依靠“是”本身无法清晰表达具体的连接关系,于是便同介词“以”“于”及名词“故”等组合,以便清晰表义。(详见下文分析)所以,“是以”最初应是指代词“是”和介词“以”的组合。(四)“是以”有两种来源:一是指代词“是”和连词“以”的组合;一是指代词“是”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组合张萍分出两种来源的“是以”:指代词“是”和连词“以”组成的“是以1”,表推理,出现较早,用在小句之间;指代词“是”和介词“以”组成的“是以2

    8、”,表因果,出现较晚,最初位于第二小句的主谓之间,后移至主语前并成为成熟连词。9这里涉及“是以1”的功能、“是以2”的位置及“以”的性质三个问题,下面分别讨论。1.“是以1”的功能 张萍认为 老子 中“是以NV”和 周易 中“是以(N)V”结构中的“是以”均表推理,已是成熟连词。9如: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六十三章)张萍认为在较典型的例3)中,“是以”前后无因果关系,表达的是由旧信息向新信息的推理方式,是推理形式标志,“故”才是因果连词。9 实际上,这只是先秦汉语中一种多层次关

    9、联句,相同或不同因果连词连用,构成具有串联或套合关系的因果复句或句群。1 0张萍之所以将 老子 相关用例中的“是以”认定为表推理关系,或许是与 老子 的行文结构有关。老子 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因此在行文中一般先摆出一个规律,然后再举出受其制约的相关自然或人事现象,如上面两例;这样从形式上可看作演绎推理。但是,推理是一种思维形式1 17 6或思维过程,1 2而因果是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推理的依据之一,1 12 4 8二者并非同一层面概念。推理一般由复句或句群表达,且往往含有因果连词;1 17 7这说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一般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张萍所谓的推

    10、理关系本质上是因果关系。周易 里情况也类似,如:4)“潜龙勿用”“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周易文言传乾文言)5)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周易系辞传上)张萍认为这些“是以”的作用是提起被解释的“经语”,是推理标志。9其实,这两例也是用某些规律来解释某些人事行为,“是以”表达的也是因果关系。综上,并不存在一个单纯表推理的“是以1”,推理是思维形式而非逻辑关系,“是以1”的本质仍是因果连词,是因果连词“是以”在某些特殊语境中的运用。2.“是以2”的位置 张萍认为“是以2”表因果,在 国语 中多位于小句主谓之间,在稍晚

    11、的 左传 中前移至主语前,1 3呈现在主语前后并存的局面。9她未给出统计数据,但据我们统计(见表1),国语 中“是以”均表因果,且大多数位于小句之间,小部分位于主谓之间,如:6)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国语齐语)7)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国语周语)8)今主任晋国之政而问及小人,又求贤人,吾是以贺。(国语晋语)张萍或许是将 国语 中多数“N+是以+V”用例归入表因果的“是以2”,将“是以+(N)V”归入表推理的“是以1”;但如上所述,她所谓的推理关系都是因果关系。实际上,先秦时期表因果的“是以”一直都以在小句之间为主,详见表1:78第4期 邱 峰“是以”的词汇化

    12、与语法化路径探析张萍认为 老子 中“是以NV”共2 6例,均表推理;另有9例“是以V”,被归入表因果的“是以2”;周易 中“是以”共3 0例(均是 易传用例),均为“是以(N)V”形式(参见9)。这两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早晚其实是有争议的,如张岱年认为 国语 的成书时间可能较 左传 晚些(参见1 3)。表1 表因果的“是以”所在三种句型的频率统计西周金文诗经国语左传老子易传孟子荀子韩非子是以+V11 0 0%71 0 0%2 94 5%7 54 8%92 4%2 27 3%65 5%2 26 1%2 31 9%是以+NV00001 92 9%2 51 6%2 87 4%82 7%43 6%1 43

    13、 9%9 67 7%N+是以+V00001 72 6%5 63 6%12%0019%0054%合计11 0 0%71 0 0%6 51 0 0%1 5 61 0 0%3 81 0 0%3 01 0 0%1 11 0 0%3 61 0 0%1 2 4 1 0 0%3.“是以”组合中“以”的性质 据郭锡良,“以”在甲骨文中为动词,在西周金文中虚化为介词,并同“是”组成具有连词功能的“是以”。2而张萍认为“以”向介词与连词的虚化可能是同步发生的,并分出两种“是以”(见上文);9她据向熹的论述“甲骨刻辞已有的并列连词 以、与、暨 继续使用,周 代 又 产 生 了 及、越、而、且 等 并 列 连词”,1

    14、 49 8断定甲骨文中已有并列连词“以”。9实际上向熹在有关章节中并未列出甲骨文中连词“以”的用例,1 41 5-1 6后来向熹又将此处论述改为“甲骨刻辞已有的并列连词 与、暨 继续使用,周代又产生了 及、越、而、且、以、与、兼、则 等并列连词”,1 5将连词“以”的产生时间推至周代,这便和郭锡良2的观点基本一致。因此,从目前语料所见及语法化规律来看,“以”应是先虚化为介词,再虚化为连词。如上,最早具有连词功能的“是以”是介宾关系的。那么,连词“以”出现后有没有可能同“是”组成具有连词功能的“是以”呢?我们认为不可能,原因如下:一是既然语言系统中已出现介宾组合的连词“是以”,除非连词“以”和“

    15、是”组成的“是以”具有不同于前者的关联功能,否则就没有必要出现两个来源不同的同形同功能连词。如上所述,张萍所谓的由指代词“是”和连词“以”组成的表推理的“是以1”其实是表因果,而因果关系完全可由介宾组合的“是以”来表达,那么连词“以”同“是”再组成功能相同的因果连词就是不必要的了。二是先秦时期连词“以”相对于介词“以”的频率较低,无法同后者竞争已存在的介宾组合“是以”中的位置。如 论语 孟子 中“以”单用为连词和介词的数量比分别为3 11 5 6、6 64 6 0。2 三是指代词“是”和连词“以”组合无法清晰显示“因果”关系。指代词“是”因为核心功能是回指前文陈述,故具有整合前文信息来帮助表达

    16、前后文之间逻辑关系的作用,1 7即连词功能。但“是”作为指代词无法显示具体的逻辑关系,而“以”作为连词其后分句不仅可为结果,还可为原因、目的;1 8因此,指代词“是”和连词“以”组合无法清晰显示前后文具体逻辑关系。如前所述,连词“是以”只表因果关系,其后分句为结果。因此,只有介宾关系的“是以”才能清晰表达前后文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代前文陈述,“以”表因为,“是以”即因此之义。二、“是”和“以”的融合原因 目前的观点可概况为三种:(一)王鸿滨认为融合原因是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和语词的双音化。5但是,前者只是对这种词汇化现象的描述而非解释,后者也只是促进因素,而非最终根源。(二)徐丹认为在先秦文献

    17、中的高频使用让“是以”较早凝固而词汇化。32 8 9、2 8 1-2 9 4高频共现的确能让两个形式更易于凝固成词,如石毓智在讨论动补结构的词汇化时也认为动词和补语的共现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融合而词汇化。1 9但是,高频共现也只是词汇化的语用条件,而非其最终根源。(三)张亚茹认为“是”的指代对象越抽象,“是以”结合就越紧密,越容易凝固成词。1 0指代对象的抽象性其实就是“是”指代对象在语义或概念上的一般性(详见下文)。据“语法就是概念化”2 0“语义结构源于概念结构”2 1“语义和 句法之间存 在着一对一 的 映 射 关系”2 2等认知语言学观点,语法形式的特征其实反映的是其所表征的语义或概念特

    18、征。解惠全认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为条件。”2 3就是说语法化的根源在于语义,这种观点同样适用于词汇化现象。据此,“是”“以”融合的根源在于它们所表征的语义或概念所具有的一般性及由此导致的高频共现。“是”作为指代词其功能是指代陈述(意义即事理),“以”作为介词表示因为,“是以”表示事理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2 61 6 1是事物或现象之88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表中统计“是以”时只考虑其是否具有连词功能,而不考虑其语法化程度,也不包括各个文献中引用其他文献用例。表2、表3同。徐丹的统计是1 5 8例(参见32 8 9),王鸿滨的是1 5 4例(参见

    19、5),我们统计时未算引用其他文献及不具有连词功能的用例。孟子 中的这个数据,崔立斌的统计为5 04 1 8(参见1 6)。石毓智也认为某词的语用频率高低取决于该词语义的一般性,该词语义越一般,其语用频率越高。(参见1 9)语义的一般性是指该语义所表征的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如“以”的本义无论是提携还是携带(参见2),均是日常生活中普遍性的动作,这导致“以”在语用中高频出现,成为甲骨文常用字(参见2 4 2 5),继而又导致“以”意义的抽象泛化及最终的语法化。间互相联系的普遍形式之一。1 12 5 32 61 6 0因此,“是以”所表征的语义具有一般性,由此导致了其高频使用,并最终导致了其融

    20、合词汇化。而“是”“以”均为单音节,其融合结果只能是双音节结构,双音化在“是以”融合过程中只起着促进作用而非其根源。三、“是以”同其他连词的竞争 指代词发展为连词构成语素是一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演变,11 2 5上述“是以”“此以”等“是”字和“此”字连词均以指代词为构词语素,其原因是“是”“此”均具有回指上文陈述(意义即事理)的功能,故可用于分句之间帮助表达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先秦时期具有回指陈述功能且频率较高的指代词主要有“是”“此”“之”“然”等几个;“然”字构成的连词表转折、让步等;2 7-2 8“之”回指陈述时只用于动词后;69 0“是”“此”均可同介词组合表因果关系。因此,先秦时期

    21、同“是以”竞争的主要是“于是”“此以”等“是”字和“此”字连词。整体上看,“是以”在先秦时期的频率远高于其他连词,直至隋唐时期才被“因此”超越。徐丹讨论了部分连词间的竞争,认为“是以”在先秦因频率最高而词汇化;“以是”“此以”“以此”等频率很低,无法同“是以”竞争;后来“是”演变为系词,“此”取代了“是”的指代词用法,“是以”因汉语的VO语序总趋势而淘汰。32 8 9-2 9 0在频率上高于其他连词只是“是以”胜出的语用表现而非根源,“是”同“此”以及“是以”同其他连词在功能上的差异,才是导致“是以”胜出的根源。另外,“因此”淘汰“是以”的原因除了徐丹所述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因此,“是以”同其他

    22、连词的竞争机制仍需探讨。本节研究焦点有两个:“是以”同“于是”“是故”等“是”字因果连词的竞争;“是以”同“此以”“以此”“因此”等“此”字因果连词的竞争。(一)“是以”同“于是”“是故”等“是”字因果连词的竞争“是”在先秦时期的核心功能是指代陈述(见表2),故适用作连词构成语素,由其构成的因果连词及频率见表2。表2“是”字因果连词及频率统计诗经 国语 左传 老子 易传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是以76 51 5 63 83 01 13 83 61 2 41 1 5是故04 61 623 11 72 52 23 21 3 3于是04 84 10112 61 03 98以是00100021

    23、00是用1 2030000000由是0180000100 由表2可见,先秦时期可表因果关系且能够同“是以”构成一定竞争的仅有“是故”“于是”两个,但总体上同“是以”的频率差距过大,其原因分述如下:1.“是以”同“于是”的竞争 “于是”虽也可表因果关系,但它并非纯粹因果关联词,而是主要用于叙事语境叙述事件过程,其语法功能是顺承接续,将前后事件连成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整体,前面事件作为前提或诱因,后面事件则表示在前面事件作用下自然或必然的动态变化,其语用功能是强调前后事件之间发展的自然性或必然性。这种语用功能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客观强调功能,即如实叙述,事实上后面事件是由前面事件发展或引起的自然或必

    24、然结果,且言者也认为如此,便用“于是”强调这种自然性或必然性,此时客观事实和言者主观看法是一致的。如:9)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左传宣公十六年)1 0)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于是国莫敢出言。(国语周语)1 1)古者,天灾降戾,于是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国语周语)这应是“于是”较早出现的用法。二是主观强调功能,即叙述时侧重表达主观看法,事实上后面事件并非是由前面事件发展或引起的自然或必然结果,但言者却认

    25、为是的,便用“于是”来强调这种自然性或必然性,此时客观事实和言者主观看法是不一致的。如:1 2)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里克曰:“何如?”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周于是乎亡”(国语晋语)此例中史苏认为晋用男兵战胜骊戎,骊戎也必定会用女人力量胜晋。就是说妹喜亡夏、妲己亡殷、褒姒亡周是史苏主观论断;而其实三朝灭亡根源在其内部政治,其灭亡也有个过程,而史苏将这个复杂98第4期 邱 峰“是以”的词汇

    26、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顺承关系本质上是因果关系,是从因果关系发展而来,可看作不典型的因果关系(参见2 9)。原因和过程忽略掉,用“于是”将某女有宠与某朝灭亡连成一个不间断的整体来叙述,保持了事件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最终目的是强调三朝灭亡是三女有宠所带来的自然或必然结果。这种功能由客观强调功能引申而来,这也是语言演变中的主观化表现。另外,“于是”的主观强调功能还有一种引申用法,即用于抽象事件之间表达强调。如:1 3)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1 4)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左传桓公二年)“于是”

    27、前后均为泛时空性事件,之间没有明显时间顺序,无法构成具体事件过程。但“于是”仍表强调,即强调后面事件是前面事件引发的自然或必然结果。上述“于是”用例,其前后顺承事件之间虽也具有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非典型的,2 9是隐性的,强调前后事件之间自然性或必然性的顺承接续关系才是显性的。而“是以”所表因果则是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逻辑推理的结果,故常用在议论语境中阐释事理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虽也具有时间性,原因在先,结果在后;1 12 5 3但“是以”阐释的是因果逻辑关系而非自然或必然的顺承接续关系,故在“是以”句中顺承接续关系是隐性的,因果关系才是显性的。如:1 5)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

    28、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国语周语)1 6)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荀子尧问)“是以”之前是事先存在的因,之后是随因出现的果;但因和果均为泛时空性的抽象事理,并不能构成具有明显时间顺序性的事件过程。有些用例如下文例1 7),因和果可构成具有明显时间顺序性的事件,但言者并非将其看作叙事对象而是阐释对象,阐释的是前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时时间性是隐性的,因果关系是显性的。1 7)晋侯之入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烝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左传僖公十五年)综上,“是以”表因果,阐释的是事理之

    29、间的逻辑推理关系;“于是”虽也可表因果,但它突显的是顺承接续关系,通过描述事件的动态变化,强调前后事件之间发展的自然性或必然性。二者功能有本质区别,所以,在表因果关系时,“是以”才是最佳选项。2.“是以”同“是故”的竞争 “是故”虽也可表因果关系,但其语用频率整体上也远不及“是以”,原因如下:一是意义上,“是故”是“这个原因”之义,而“是以”是“因为这个(原因)”之义;显然在表义功能上,后者更能突显原因,更适合表达因果关系。二是句法位置上,“是故”大多用于小句间(主语前或省略主语的谓语前)。如:1 8)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1 9)小国不困,怀服如

    30、归。是故作坛以昭其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在表2检索出的3 2 4个“是故”用例中,仅4例用于主谓之间;而“是以”在早期位置相对灵活,不仅仅局限于小句之间(见表1)。句法位置的单一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是故”与“是以”的竞争。三是语用功能上,“是故”不仅有因果关联功能,还有篇章功能。如:2 0)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此例前两句是总论制约自然和人事现象的规律或原因,下文是各种自然和人事现象;而“是故”前后其实均是各种现象,其主要功能是切换话题,翻译时可省略。3 0这种功能是基于因果功能产生的,同“故”的篇章

    31、功能2 9类似。这种篇章功能给“是故”的因果关联功能带来一定模糊性,这也限制了“是故”同更专一的“是以”的竞争。综上,从意义、句法位置及语用功能上看,“是故”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因果连词,故无法同更专一的“是以”竞争。(二)“是以”同“此以”“以此”“因此”等“此”字因果连词的竞争“此”在先秦汉语中主要功能也是指代陈述(见表3),理论上也适合成为连词构成语素,由其构成的因果连词及频率见表3:表3“此”字因果连词频率统计诗经 国语 左传 老子 易传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此以0030000003以此0010000001因此0000000000 由表3可见,先秦时期“此”字因果连词用例极09赣

    32、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少;“因此”还未有连词用例,直到隋唐时期才替换了“是以”(见表7)。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讨论,一是“是以”同“此以”“以此”的竞争,二是“是以”同“因此”的竞争。1.“是以”同“此以”“以此”的竞争 先秦时期“此以”“以此”的频率远不及“是以”,其原因有两个:(1)“是”用作指代词的频率高于“此”“是”和“此”虽都是先秦汉语常用指代词,但二者频率差距很大,见表4:表4 指代词“是”和“此”的频率统计诗经 国语 左传 老子 易传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是9 42 7 4 5 2 42 86 62 0 2 2 9 7 6 9 53 5 22 6 9此8 51 0

    33、 8 2 2 91 61 81 0 7 2 5 8 2 6 54 8 45 6 9 由表4可见,总体上“是”的频率远高于“此”,较高的频率意味着较高的语法化几率;二者在频率上的悬殊不仅导致“是”语法化为连词语素的几率远高于“此”,也 导 致“是”演 化 出“此”不 具 备 的 系词、67 6-8 8强调标记8及形容词7等用法。另外,韩非子 和 墨子 中“此”的频率已反超“是”,这意味着“是”的某些功能在秦汉之际正面临着“此”的竞争替换。(2)“是”指代陈述功能的频率高于“此”用作指代词频率的差距只是“是”和“此”用作连词构成语素频率差距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两者指代陈述功能的频率差异,因

    34、为连词构成语素用法来自它们指代陈述的功能。两者指代功能及频率差异见表5和表6:表5“是”的各类指代功能频率统计诗经国语左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陈述1 81 9%1 4 95 4%2 9 55 6%1 4 67 2%1 9 36 5%5 6 98 2%3 0 48 6%1 7 86 6%人物2 12 2%2 38%5 11 0%2 01 0%3 81 3%5 17%1 44%1 25%事物4 95 2%5 21 9%4 69%2 11 0%4 51 5%6 91 0%1 85%6 32 3%时间00%4 31 6%1 0 82 1%84%2 17%61%1 44%1 14%动作67%73%1

    35、32%74%00%00%10.5%21%地点00%00%1 12%00%00%00%10.5%31%合计9 41 0 0%2 7 4 1 0 0%5 2 4 1 0 0%2 0 2 1 0 0%2 9 7 1 0 0%6 9 5 1 0 0%3 5 2 1 0 0%2 6 9 1 0 0%表6“此”的各类指代功能频率统计诗经国语左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墨子陈述00%3 02 8%8 13 5%4 94 6%1 5 46 0%1 8 16 8%3 2 16 6%3 9 77 0%人物3 33 9%2 11 9%2 51 1%98%2 18%93%6 31 3%3 66%事物4 45 2%3 33

    36、1%5 22 3%2 82 6%6 42 5%6 32 4%8 11 7%8 31 5%时间11%22%84%77%52%21%51%81%动作11%1 09%2 41 0%33%52%00%71.5%1 32%地点67%1 21 1%3 91 7%1 11 0%93%1 04%71.5%3 26%合计8 51 0 0%1 0 8 1 0 0%2 2 9 1 0 0%1 0 7 1 0 0%2 5 8 1 0 0%2 6 5 1 0 0%4 8 4 1 0 0%5 6 9 1 0 0%由表5可见,“是”在先秦的主要功能是指代陈述,这是其向各个方向演变的基础。由表6可见,“此”在先秦的主要功能有

    37、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在早期其指代陈述的功能频率相对低一些,而到了战国中晚期,指代陈述则成为其主要功能。整体上看表5和表6,指代陈述在“此”的指代功能中的比重明显低于在“是”的指代功能中的比重。同时在指代陈述的用例数量上“是”也整体上明显高于“此”。那么,可以认为先秦时期指代陈述的功能主要由“是”来承担。表2和表3中“此”字连词同“是以”频率悬殊的原因,以及“此”字连词同“是”字连词频率悬殊的原因,都可获得解释。简单说就是,在先秦时期指代词“是”的频率要远高于“此”,同时指代陈述的功能也主要由“是”承担,而指代词的连词构成语素用法又是来自指代陈述的功能;这样“是”字连词的频率自然要远高于“此”字

    38、连词,而频率高于其他“是”字连词的“是以”自然在频率上更高于“此”字连词。2.“是以”同“因此”的竞争 由表5、表6可见,在 韩非子 中“此”指代陈述的用例数(3 2 1例)已反超“是”指代陈述的用例数(3 0 4例),而在 墨子 中这个反超数量迅速提高(此,19第4期 邱 峰“是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不包括引用其他文献用例。表5、表6、表7同。3 9 7例;是,1 7 8例),这为以后“因此”取代“是以”提供了语用基础,这个取代过程非常漫长,约到隋唐时期“因此”才在频率上超过“是以”。相关统计数据见表7:表7“是以”“因此”的频率统计高僧传洛阳伽蓝记徐孝穆集六朝小说佛本行集经唐佛语录唐

    39、小说是以1 91 91 11 641 27因此6221 071 43 由表7可见,六朝时期整体上仍是“是以”占绝对优势,但在个别口语性较强语料中“是以”和“因此”的频率极为接近,如在 世说新语 中二者的频率比为65,这说明在口语中“是以”的绝对优势已经丧失。到了隋朝 佛本行集经 这部口语性较强的语料中,“因此”已明显超越“是以”,在唐佛语录中仍是“因此”占优势,只是在文学性相对较强的唐小说中“是以”仍保持着一定优势。我们认为,“因此”能够最终取代“是以”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在最初的连词性“是以”用例中,“是”的功能是回指前文陈述,整合其复杂信息,来帮助表达其前后文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是”的指

    40、代性是很明显的。而“是”之所以前置,一是因为原因是因果关系的焦点,3 1而宾语前置具有焦点化宾语的强调功能;3 2二是因为“是”前置紧靠前文陈述,便于两者在语义上成为一个整体,而表“因为”的“以”作为连词便处于原因和结果之间,也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3 36 9之后,随着语用频率的提高,“是以”便逐渐凝固融合,“是”的指代性也逐渐减弱,再加上其指代陈述的功能逐渐被“此”超越,“是”便失去了前置的动因。同时,另一种力量即语序和谐性原则3 33 1 8也在促使介宾结构与动宾结构保持语序一致,而古今汉语中动宾结构均以VO语序为主,这就决定了语序为“宾语+介词”的“是以”最终只能被替换掉。但由表2可见,

    41、“是以”最终并未被“以是”替换,而是被“因此”替换,这是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以”和“因”的竞争及“是”和“此”的竞争。“以”用作原因介词主要是在上古,之后则很少见;而“因”用作原因介词在上古少见,中古以后增多,成为主要表原因的介词。3 4因此,在中古时期组构表原因的“介词+指代词”结构时,介词更倾向于选择“因”。由表5和表6可见,先秦之后“是”指代陈述的功能已被“此”超越,这样在中古时期组构表原因的“介词+指代词”结构时,指代词更倾向于选择“此”。可见,“因此”取代“是以”并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问题,而是涉及语序和谐性、“以”和“因”的竞争、“是”和“此”的竞争等方面,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四

    42、、总结 小句之间的连词表达的是陈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回指陈述功能的指代词便适合做小句之间的联系项。先秦时期指代陈述的功能主要由“是”承担,故“是”便适合用于小句之间表达连接关系;而借助“以”可以更清晰表达因果关系,同时又因“是”回指陈述功能的需要,以及焦点化原因的强调功能需要,“是”前置的“是以”组合由此产生;又因为因果关系具有一般性,故“是以”成为先秦语用频率最高、词汇化最早的因果连词。先秦其他因果连词或者频率太低,或者在意义、句法位置及语用功能上存在缺陷,均无法同“是以”竞争。之后,在语序和谐性原则作用下,随着原因介词“因”替换了“以”,以及“此”指代陈述的功能超越了“是”,“是

    43、以”才被“因此”替换。参考文献:1 D I E S S E L,HO L G E R.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 s:f o r m,f u n c t i o n a n d g r a m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M.Am s t e r d a m/P h i l a d e l p h i a:J o h n B e n j a-m i n s P u b l i s h i n g C o m p a n y,1 9 9 9.2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 9 9 8(1):1-5.3 徐丹.“是以”“以是”语

    44、法化与词汇化C/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7.4 肖娅曼.汉语原初“是”为“是”指代词 对早期金文和 诗颂 中“是”的研究J.古汉语研究,2 0 1 1(1):4 3-5 1+9 6.5 王鸿滨.春秋左传 中“所以”和“是以”试析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3):2 4-2 8.6 石毓智.语法化理论 基于汉语发展的历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1 1.7 邱峰.形容词“是”的来源考证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0(4):4 1-4 8.8 邱峰.“是+A P/V P”结构中“是”的强调意义来源研

    45、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4):4 3 0-4 3 9.2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3年 墨子 这个反常数据应是由其成书年代引起,方授楚认为其部分篇章作于西汉(参见方授楚:墨学源流,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5年版,第6 2-6 3页),孙次舟也认为其个别篇章是汉人伪作(参见罗根泽:古史辨(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年版,第2 6 1页)。我们此处的统计数据也支持两位专家的观点。此表中六朝小说、唐佛语录、唐小说的数据均是基于C C L语料库中收录的相关作品统计出来的。9 张萍.试论古汉语中的单纯连接词“是以”兼与结果连词“是以”比较J.语言科学

    46、,2 0 1 0(1):7 3-7 9.1 0 张亚茹.语体差异与因果标记“是以”J.语言科学,2 0 1 4(1):7 4-8 1.1 1 杨树森.普通逻辑学:第四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 0 1 2.1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逻辑学教研室.逻辑学:第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1 4:4 2.1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8:1 7.1 4 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8.1 5 向熹.简明汉语史(修订本):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0:1 7 9.1 6 崔立斌.孟子 词类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

    47、出版社,2 0 0 4:2 3 2,2 4 8.1 7 邱峰.系词“是”字判断句的形成机制J.湖北社会科学,2 0 1 4(1 0):1 1 5-1 2 2.1 8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上):第三版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4:4 6 8.1 9 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 动补结构的产生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 0 0 3:9 6-9 7.2 0 C RO F T W,C RU S E D A.C o n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M.C a m-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e U n i

    48、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 0 0 4:3 2 8.2 1 E VAN S V,G R E E N M.C o g n i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I n t r o d u c-t i o nM.M a h w a h,N J:L a w r e n c e E r l b a u m A s s o c i a t e s,2 0 0 6:1 5 8.2 2 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6:3 7.2 3 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C/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49、:1 3 5.2 4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1 0 6.2 5 夏大兆.甲骨文字用研究D.安徽大学,2 0 1 4:5 0+7 0 2.2 6 李秀林,王宇,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2 7 董志翘.古代汉语(第二版):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1 4:6 3 7-6 3 8.2 8 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9:3 4 5-3 4 6.2 9 张赪.上古汉语连词“故”的篇章功能研究J.古汉语研究,2 0 1 4(2):2 6-3 4+9 5-9

    50、6.3 0 安小兰.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6-7.3 1 邓云华,蒋知洋.英汉因果标记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机理J.中国外语,2 0 2 0(1):4 1-4 9.3 2 徐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1 5 0-1 5 3.3 3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 与 介 词 理 论 M.北 京:商 务 印 书 馆,2 0 0 3.3 4 周俊勋.“因”表时间和原因的关联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5):2 3-3 0.责任编辑:李琼P a t h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n t h e L e x


    注意事项

    本文(“是以”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路径探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