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pdf

    • 资源ID:528249       资源大小:131.3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pdf

    1、“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殷红摘要:擢布衣为词臣是康熙帝在己未(1679)词科中的重要政治策略,它所造就的词臣身份认同之达致是朱彝尊通籍后诗歌创作“四变而为应制之体”的内在原因。作为一名曾经的抗清志士,朱彝尊词臣身份认同的产生、发展与最终形成是康熙朝士人心态转变颇具代表性的重要景观。它所带来的朱彝尊创作上的应制化倾向顺应了康熙朝施行文治与建构正统性的时代需要。关键词:朱彝尊词臣身份认同应制在己未(1679)词科中擢布衣为词臣是康熙帝彰显礼贤姿态、招揽士望人心的重要手段。孟森曾道:“天子而能留意及布衣,自为天下将定,以收人心为急,当时士为民望,能得士即能得民,故与制科委屈周

    2、全至如此。”此言便是对康熙帝政治意图的准确揭示。作为清初“四大布衣”之一的朱彝尊(16291709),自然成为康熙帝的重点网罗对象,*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14ZDB076)的阶段性成果。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己未词科录外录,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494 页。关于“四大布衣”,一说为李因笃、姜宸英、严绳孙、朱彝尊,一说为李因笃、潘耒、严绳孙、朱彝尊。“三布衣”指进入史馆之潘耒、严绳孙、朱彝尊。具体参见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己未词科录外录,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494 页。在被擢为翰林之后,又获入值南书房之殊遇。在此过程中,朱彝尊放下早年

    3、的抗清立场,身份意识开始转化为清廷词臣。词臣身份认同的最终达致,使得政治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在制约迅速增强,其诗风由之一变。本文将以朱彝尊之由布衣为词臣为主要切入点,考察词臣身份认同与其诗风嬗变的关系,以期借此观照康熙帝的文治策略对士人心态及文学创作的影响。一从“布衣”到“南书房旧史”:词臣身份认同之达致古人在文章、书信落款处自题身份、名号,本为寻常,而朱彝尊的自题有竹垞、醧舫、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布衣秀水朱彝尊、南书房旧史秀水朱彝尊等数十种之多,颇可注意。综而观之,这些自题与朱彝尊的人生轨迹大致相应。其中,竹垞、醧舫、金风亭长、小长芦钓鱼师等皆与其住处相关,而“布衣秀水朱彝尊”和“南书房旧史

    4、秀水朱彝尊”则比较特别,指向朱彝尊不同时期的社会身份及其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布衣”往往指代未曾出仕者。在康熙十八年(1679)通籍之前,“布衣”是朱彝尊自题身份的主要用语,如“顺治乙未(1655)畅月,布衣秀水朱彝尊书”等,这首先是其对自身社会身份的标示。朱彝尊生于崇祯二年(1629),尚未在明朝取得任何功名身份,便遭逢明清鼎革。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康熙帝诏开博学宏词科,朱彝尊有荐于朝。次年三月,五十一岁的朱彝尊被擢居一等,授翰林院检讨,充 明史纂修官,自此才改变布衣身份。97“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 张宗友: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 页、第

    5、 10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 题柯山寺壁,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65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九 腾笑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2 页。在布衣身份期间,朱彝尊“历游燕晋、齐鲁、吴楚、闽粤之交”。早年,他曾在吴越、闽粤同魏耕、屈大均等人组织抗清活动,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魏耕等人被清廷抓获。次年,朱彝尊前往永嘉(今浙江温州)避祸,自此转徙燕晋、齐鲁等地,先后在山西按察副史曹溶、山西布政史王显祚、山东巡抚刘芳躅、直隶通永道龚隹育等处度过了长达十七年的游幕时光。此外,又分别在康熙三年(166

    6、4)、康熙六年(1667)、康熙九年(1670)、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入京师。结合通籍前的行迹检视其诗歌创作,不难发现除标示社会身份外,随着朱彝尊在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布衣”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在抗清阶段,自称“布衣”是其抵抗清廷姿态的隐性传达。顺治十一年(1654),朱彝尊结识魏耕,开始参与反清事宜。同年,其 寂寞行一诗道:“寂寞复寂寞,四壁归来竟何讬。男儿不肯学干时,终当饿死填沟壑。布衣甘蹈湖海滨,饥来乞食行负薪。不然射猎南山下,犹胜长安作贵人。”以贫不求显言说义不仕清。而随着对清廷认可的加深,“布衣”的易代色彩逐渐褪去,更多指向与官绅相应范畴的涵义,这在其京

    7、师诗歌中有较多体现。康熙十三年(1674),朱彝尊身在京师,第四次入都的他与辇下诸臣来往频繁,早年“犹胜长安作贵人”的想法也在多年游幕和四入京师的过程中消散殆尽,相应的交游应酬之作也增多。本年,朱彝尊应王崇简之招,与钱澄之等人宴集于丰台药圃,有诗曰:“上苑寻幽少,东山载酒行。发函初病起,出郭始心清。一老风流独,群贤少长08 诗文研究(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 感旧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22 页。朱则杰:朱彝尊研究 ,朱彝尊抗清考,凤凰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09 页、第 129页。张宗友: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9

    8、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 寂寞行,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65 页。并。甘从布衣饮,真得古人情。”王崇简早在康熙三年(1664)便以礼部尚书身份致仕,因而朱彝尊称其为“尚书”。“甘从布衣饮,真得古人博”夸赞王崇简作为礼部尚书,不拘身份高下之别,同众布衣饮宴,以之表达对主人王崇简的奉承之意。此时,朱彝尊对“长安贵人”已没有早年的拒斥之态,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清廷态度的转变。这种对清廷由抵抗到认可的态度转变在鸿博待试期间更为显著。康熙十八年(1679),在鸿博开考之前,朱彝尊作 古意投高舍人士奇一诗,其中有言曰:奕奕九成台,泠泠五弦琴。威凤刷其羽,歌舞乐帝心。朝

    9、仪灵沼上,夕息高梧阴。览辉千仞余,求友及遐深。爰居本海处,亦复辞烟浔。东门一戾止,游目嘉树林。和风动阊阖,百鸟啁啾吟。独无笙簧舌,臆对难为音。主人轸物微,饲花若黄金。食之非不甘,愧莫报以琛。寄言鸾凤侣,释此归飞禽。“和风动阊阖,百鸟啁啾吟”或指众多鸿博征士在达官之门奔竟之况,有记载道:“康熙十七年(1678),仿唐制开博学宏词科,四方之士,待诏金马门下,率为二三耆臣礼罗延致。”“独无笙簧舌,臆对难为音”则表达了在众人奔忙间的无所适从之感。作为“博学鸿词科中圣祖的得力助手”,冯溥(16091691)门下此时“设食受室,灿然成列者,已不18“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朱彝尊

    10、:曝书亭集卷九 王尚书崇简招同钱澄之毛会建陆元辅陈祚明严绳孙计东宴集丰台药圃四首其一,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42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 古意投高舍人士奇,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7 页。(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五 佳山堂六子,(清)陈康祺撰,晋石校点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613 页。张立敏:冯溥与康熙京师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90 页。啻昭王之馆、平津之第也”,而朱彝尊却“独未获游公之门”;试后,他又在家信中道:“冯中堂(冯溥)怪我不往认门生,杜中

    11、堂(杜立德)极贬我诗,李中堂(李霨)因而置我及汪于一等末。”皆为其“臆对难为音”的佐证。此诗写作之时,其浙江同乡高士奇(16451704)方被擢入南书房不久。或是因为不得冯溥等人助力,朱彝尊先在诗中对南书房内高士奇与康熙帝和谐的君臣交往展开想象,以此恭维高士奇,继而陈述困顿之状,表现出明显的投谒之意,相较之下,“释此归飞禽”则显得言不由衷。由此,可见朱彝尊在考试之前便产生了脱下过往之“布衣”、穿上清廷之“朝衫”的身份追求。康熙十八年(1679),朱彝尊被授为翰林院检讨,这意味着其“布衣”身份的终结、“词臣”身份的开始。所谓词臣,乃是朝廷中以馆阁翰苑官员为主的知识精英。就清朝而论,其主要任务为“

    12、载笔史宬,陈书讲幄,入承儤直,出奉皇华”,具体而言,则有经筵日讲、纂修翻译书史、考选庶吉士、主考会试与乡试、侍值扈从、应制诗文等职责。穿上“朝衫”之后,朱彝尊屡蒙康熙帝赏识,先是在 明史馆修史,至康熙二十年(1671),“天子赠置日讲记注官是秋出典江南省试”。纂修 明史、担任日讲起居注官与出典江南乡试,皆为词臣职责所在。朱彝尊对待这些任务很尽心,以典试为例,在还未南下之前,他在家书中写道:“主恩,惟有立誓矢慎矢公。”这封家信虽残缺,但28 诗文研究(清)毛奇龄:佳山堂诗集序,载(清)冯溥撰 佳山堂诗集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29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514 页。(清)朱彝尊

    13、:曝书亭集卷六十六 万柳堂记,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650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十一 彝尊家信十札(其二),王利民校点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17 页。(清)鄂尔泰、张廷玉等撰:词林典故卷三 职掌,载傅璇琮、施纯德编 翰学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8 页。(清)鄂尔泰、张廷玉等撰:词林典故卷三 职掌,载傅璇琮、施纯德编 翰学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6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九 腾笑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2 页。(清)

    14、朱彝尊: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十一 竹垞家书三通其二“辛酉七月”,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16 页。从“主恩”等词和其他家信来看,朱彝尊之所以要“矢慎矢公”,乃是感念“皇上拔于众中”,自觉“惟有同事一心,揽真才以佐盛治”。本次典试的结果也正如朱彝尊所愿,时人皆谓之得士,被誉为清初第一直臣、时任刑部尚书的魏象枢,在朱彝尊自江南返京之后,穿朝衣过朱彝尊拜,说道:“江南乡试,为关节贿赂所汩久矣。兹得子澄清之。吾非拜子也,庆朝使之得人也。”康熙二十二年(1683)正月二十日,“天子召入南书房,赐宅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朱彝尊的身份再次发生重要变化。关于南书房,乾

    15、隆朝宗室爱新觉罗昭梿(17761830)道:“本朝自仁庙建立南书房于乾清门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康熙十六年(1677)十二月十七日,张英和高士奇作为第一批南书房翰林正式入值南书房,此后陈廷敬、叶方蔼、王士禛、徐乾学等人也时有入值。南书房地处禁近,身份清要,凡入值南书房者,皆称为“南书房翰林”,为词臣中之佼佼者。明清十分重视翰林出身,康熙帝曾道:“翰林院乃是储养人材之地。”翰林职位清华,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词臣是古代众多文士子的理想。按例,进入翰林院需要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选拔,以布衣入翰林并不常见,因此朱彝尊曾言:“故事,翰林非进士及第与改庶吉士者,不居是职。而主人(朱彝尊)以布衣通

    16、籍,洵异数也。”鸿博中以布衣选38“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八十 贡院誓神文,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45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八 尚书魏公刻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36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九 腾笑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2 页。(清)爱新觉罗昭梿:啸亭续录卷一 南书房,冬青校点 啸亭杂录 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282 页。徐尚定标点:康熙起居注(三),康熙二十三年二月初三,东方

    17、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0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九 腾笑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2 页。入翰林者其实仅有朱彝尊、李因笃、严绳孙、潘耒等数人而已,而在由布衣擢词臣的众人中,朱彝尊又是唯一入值南书房者,更见康熙帝对其恩遇非常。进入南书房后,朱彝尊的词臣身份又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此同时,朱彝尊对其词臣身份的认同感也最终形成,这从其离开南书房后的选择可以见出。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月,朱彝尊坐牛钮弹劾落职。三月,“自禁垣徙居宣武门外海波寺街古藤书屋”,作诗曰:“诏许携家具,书难定客踪。谁怜春梦断,尤听隔墙钟。”以“春梦断”喻南书房入值

    18、生涯之终结,短短二十字道尽委屈、不甘与落寞。此后,他坚持留在京师,谋求复官机会。期间曾因穷困从古藤书屋搬至槐市斜街,终于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得补原官。但好景不长,康熙三十一年(1692),再次被罢,方绝望离京。这段长达八年的续梦期,显示出朱彝尊对词臣身份的深深眷恋与认同。离开京师之后,“南书房旧史”成为其撰写文章、书信最常用的身份标识,诸如“康熙岁在昭阳协洽(1703)八月初吉,南书房旧史秀水朱彝尊谨序”“岁在屠维赤奋若(1709),月在则余,壬寅朔,南书房旧史秀水朱彝尊序。时年八十一”之类,在朱彝尊后期文集中尤为常见。考察同一时期的其他南书房翰林,则较少有此现象,如侍值南书房二十余年之

    19、久的张英,几乎未在文集中以南书房翰林自我标识。这一特殊现象体现出朱彝尊晚年对南书房翰林身份的自豪与追忆,也显示出其词臣身份认同经过通籍前对清廷态度的渐变、担任翰苑官员时期的词臣职责强化,最终形成于南书房侍值期间。48 诗文研究(清)乾隆敕撰:皇朝文献通考卷四十八 选举考(二)举士,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清)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清)朱彝尊著,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48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 自禁垣徙居宣武门外,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2 页。张宗友: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77

    20、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外诗文补辑卷五 迎銮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47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五 五代史记注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10 页。二“四变而为应制之体”:词臣身份认同与应制创作具体到文学写作层面,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促进了其诗歌创作“四变而为应制之体”。朱彝尊对自己的诗歌风格转变有过论断,其言曰:“予舟车南北,突不暇黔,于游历之地,览观风尚,往往情为所移。一变而为骚诵,再变而为关塞之音,三变而吴伧相杂,四变而为应制之体,五变而成牧歌,六变而作渔师田父之语,讫未成一家之言。”其中“四

    21、变而为应制之体”,便集中指其在南书房行走期间诗歌的创作风格。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书房在乾清门内,地处内廷,距康熙帝办公、学习的乾清宫、懋勤殿非常近,翰林院则在东长安门之外,距内廷较远。进入南书房之前,朱彝尊作为翰林院一员,仅在轮班时进入内廷侍值,四年内仅见九次应制。而成为南书房翰林后,则须每日供奉内廷,珥笔禁近的次数自然骤增,应制诗文的职能也得以凸显。因而在侍值南书房的一年内,应制次数增加为十七次,且除应制体外,鲜见其他类型的诗歌创作。就应制体而言,应制诗的重要读者乃是帝王,应制场域乃是皇权中心,因而迎合皇帝趣味、适应政权需要、描绘皇家气象等皆是应制作者的重要诉求。这决定了应制诗自有其体式规范,

    22、如“应制诗非他诗可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实富艳”等便是应制体在语词、风格上的特殊要求。从内容上看,应制诗须以颂赞功德为主。下文将结合朱彝尊南书房时期的应制创作,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应制之体的文本特征。其一,由布衣擢词臣的特殊经历,使得朱彝尊的应制诗在词臣身份认同的规范之下具有朝野交融的特征,这是其诗风由在野至在朝这一过58“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十六 荇溪诗集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28 页。曝书亭集为朱彝尊晚年自编诗文集,其中诗歌以编年为序,其各阶段应制诗详见(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屠维协洽”(16

    23、79)至“阏逢困顿”(1684),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8 页、第 172 页。(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 2,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28 页。程的渐变体现。朱彝尊并未经过科举考试选拔,也缺少馆阁应制诗风的有序培养,且其通籍前的诗歌创作总体上以表现情韵、心声为主,保有独特气格。而骚诵、关塞之音、吴伧相杂等创作经验,恰好为其应制创作注入了鲜活灵动之气,如其 除日侍宴乾清宫夜归赋诗曰:千门除日已春融,两度椒盘侍禁中。坐听钧天仙乐后,起看珠斗上阑东。归鞍笑逐三鬃马,守岁欢迎五尺童。不是云浆浮凿落,衰颜那傍烛花红。此诗写除夕侍宴,“钧天仙乐”“珠

    24、斗”“云浆”等语词体现出“冠裳珮玉”的应制特征。而在典雅富丽、吟咏升平的传统应制框架之外,朱彝尊借助一连串侍宴过程中的动作和情态描写,引入“五尺童”这一生活化的形象,甚至还描绘了烛花衬红诗人“衰颜”的鲜活情态,使其欢欣与微醺都跃然纸上,以此映射出太平盛世之气象,也具现出内心对于皇恩之感念。总体而言,显然有以诗人之笔作词臣之诗的特色。科举出身的南书房翰林张英多除夕侍宴应制,如:饯岁恩晖奉紫宸,翚飞阿阁物华新。崇阶喜接金张贵,秘殿欢陪卫霍亲。谏果特分宣口敕,衢樽频赐被温纶。来朝共庆三微节,拜手尧年二十春。(除夕乾清宫侍宴恭纪)朱、张二人虽然都是在写除夕侍宴,但是张诗明显着意表现天家风范,大而化之,

    25、较为板重。而朱诗则侧重于表现人间情态,细处落笔,人情味儿十足,这或许与朱彝尊在市井生活中浸润已久有关。其 元日南书房宴归上复以肴果二席赐及家人恭纪更加表现出生活气息,诗曰:68 诗文研究(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1 页。(清)张英:存诚堂诗集“应制三”,江小角、杨怀志点校 张英全集(下册),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79 页。才承曲宴侍仙闱,又撤琼筵到北扉。岁酒更番移席勤,主恩一念感心微。比邻漏下惊窥户,儿女灯前笑揽衣。闲向金坡说遗事,全家赐食古来稀。以生活情致铺写领受皇恩之荣。张英诗中亦多记康熙帝赐食之事,其诗曰:岁

    26、月恩波里,风光禁御中。佳辰叨法膳,备物愧愚衷。荣逮宗祊远,甘分稚子同。尧厨天酒绿,寒谷总春融。(十二月二十八日蒙赐食品酒醴恭纪二首(其二)较朱诗之欢欣满溢,张诗明显更为气象端庄。同样写到皇恩施及家人,朱彝尊笔下是“儿女灯前笑揽衣”的生活场景,张英笔下则是“荣逮宗祊远,甘分稚子同”的端恭谨慎。擅长融合日常生活之心绪、情态入诗,也体现出朱彝尊之诗由骚诵、关塞之音、吴伧相杂,再至应制之体的渐变过程。其二,在词臣身份认同的制约下,其应制之作在内容上始终不外乎歌颂盛世与感念皇恩。这不仅促使朱彝尊南书房应制的颂圣主题十分突出,也成为他塑造康熙帝王形象的叙述元素。他在应制诗中不断强调自己的身份,以此来强化颂

    27、圣的叙述效果,如:本作渔樵侣,翻联侍从臣。(二十日召入南书房供奉)78“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2 页。(清)张英:存诚堂诗集“应制三”,江小角、杨怀志点校 张英全集(下册),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63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 二十日召入南书房供奉,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7 页。端绮入春恩再恰,称诗弥愧在梁鹈。(赐纻纪事)素餐臣节愧,推食主恩频。(醍醐饭)罟师题字在,宁分小臣尝。(梭鱼)其词臣身份认同主要通过两处对比凸

    28、显出来:一为今昔对比。昔日之为“渔樵侣”,而今日却为“侍从臣”,身份由卑转尊,而变化的根源正是帝王之“主恩”,这就以昔日身份之卑来凸显今日词臣身份之尊,进而彰显皇恩之浩荡。二为君臣之对比。与巍巍帝王相比,朱彝尊自觉自己不过是尸位素餐的词臣,是“无德居位”“无功食禄”的在梁之鹈,是微不足道的“小臣”,这就以词臣的眇眇之身突出皇权之至高无上。对于词臣身份的双重认知贯穿于朱彝尊的应制创作中,成为他塑造君臣良好关系和一代明君形象的重要文学元素。将身份认同作为应制创作的叙事元素,并不是朱彝尊的个人特色,它来源于应制诗的创作传统。清前,诸如“小臣叨载笔,欣此颂魏巍”之类的表达已然很常见,兼具自谦与颂圣之意

    29、。康熙朝士人应制,常以“小臣”来彰显“圣君”,如张英有“小臣拜献甘泉赋,愿逐凫鹥捧御觞”“自愧小臣叨侍从,得沾两度圣恩隆”等,高士奇有“亲见至尊88 诗文研究(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 赐纻纪事,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8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 醍醐饭,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69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 梭鱼,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1 页。陈子展:诗经曹风候人解题 ,诗三百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49 页。(唐)李乂:奉和九月九日登慈

    30、恩寺浮图应制,载(清)彭定求编 全唐诗第 3册卷九十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995 页。(清)张英:存诚堂诗集 “应制一”瀛台赐宴赏荷恭纪应制二十韵,江小角、杨怀志点校 张英全集(下册),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4 页。(清)张英:存诚堂诗集“应制一”南苑纪事诗十首应制其五,江小角、杨怀志点校 张英全集(下册),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6 页。挥翰藻,小臣惊喜戴神明”“小臣欲献巴人曲,里调何堪颂圣君”等,皆体现出对前人应制书写方式的继承。对这种应制书写传统的自觉融入,是其词臣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其三,朱彝尊有意通过应制创作来建构康熙朝文治隆盛的盛世景象,具

    31、体表现为对于前代文治盛况的追忆与比附,如:流传文馆记,盛世景龙稀。(银盘菇)烧尾闻唐日,今朝宴亦宜。(鹿尾)闲向金坡说遗事,全家赐食古来稀。(元日南书房宴归上复以肴果二席赐及家人恭纪)“文馆记”指的是武平一之 景龙文馆记,该书记载了武平一关于唐中宗景龙年间修文馆内盛极一时的宫廷文事活动的追忆。此处乃是以康熙文治比附中宗景龙盛况。“烧尾闻唐日”甚至将宴会上的鹿尾也追溯至唐朝盛世,比附之意显而易见。“闲向金坡说遗事”,所谓“金坡说遗事”,应与钱惟演之 金坡遗事一书相关,该书记载了宋代学士院之掌故。此处乃是以宋初文事之盛来突出全家赐食之殊恩。需要注意的是,词臣身份认同之达致与应制之体的写作,也将朱彝

    32、尊的文学创造力束缚在清廷馆阁文风之中。对此,乾隆年间的文人汤大98“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高士奇:随辇集卷一 懋勤殿侍值仰瞻皇上亲洒宸翰恭纪 ,清吟堂全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6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456 页。(清)高士奇:随辇集卷四 南书房侍值咏春雪其二,清吟堂全集 ,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166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478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68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一,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1 页

    33、。(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2 页。奎总结道:“竹垞佳处全在气格,初刻 文类一编,沉实高华,自是景隆遗响;至通籍后,不过以料新调脆,炫人目睛,风格颓然放矣。”这种通籍前后的诗歌风格变化与应制创作对其风格的规范不无关系。正如晚清文人所言:“文字入于馆阁应制体裁,失去自由天然之性,非不圆整美好也,而真意全亡。”以至于朱彝尊被贬出南书房后,无论是困守京师期间,还是绝望离京之后,其文学创作都始终拘囿于词臣身份的创作框架之内。三词臣身份的再追求与应制体之余绪康熙二十五年(1686),离开南书房近两年的朱彝尊将通籍以来的诗文辑为八卷,命名为

    34、 腾笑集以自嘲。康熙二十八年(1689),朱彝尊为黄宗羲作寿序,其中有“予之出,有愧于先生”之语,此外,这一时期朱彝尊诗歌中也多“对此临风一惆怅,归与归与范蠡湖”“吾今妻子返里闾,明年归弃觳觫车”“已脱朝衫分卜耕,剧怜乡味算归程”之类的表达,很多研究者据此认为,朱彝尊出仕后内心常有悔意。但也需要看到,朱彝尊的这些牢骚之语并没有阻碍他坚守京师长达八年之久。如果说早年应试鸿博尚且是奉朝廷之诏,那么这次留守京师则完全是朱彝尊的个人意愿。康熙二十三年(1684),其子朱昆田在家信中写道:“京师邸报已来,部议降二级调用,上止从宽降一级。想父亲必09 诗文研究(清)汤大奎:炙砚琐谈卷上,清乾隆五十七年赵怀

    35、玉亦有生斋刻本。(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戊申下七月十七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 582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5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一 黄征君寿序,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64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 题王叔楚 墨竹为家上舍载震赋,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3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 秋泾行示吴秀才周瑾,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8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 鲈鱼同魏坤作四首,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

    36、09 年版,第 188 页。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2 页。不甘出都,将来补京官亦是京职,或于补官之日仍留词林,亦未可知也。”“仍留词林”之语道出了朱彝尊对重拾词臣身份确有期待。后来,朱昆田又在家信中说道:“数次作信苦劝南还,终不决计也。”康熙三十三年(1694),朱彝尊在为其妻冯孺人所撰行述中回忆道:“是月,予被劾谪官。三月,移寓宣武门外。孺人寻病。病愈,以秋八月浮舟潞河还,语予曰:君恩重,夫子且留,毋悻悻去。自是予留京师。”也透露出朱彝尊留在京师乃是因为有复官之求。在等待恢复词臣身份的这段时间,朱彝尊以诗干谒之意颇为明显,不复有鸿博待试期间“独无笙簧舌,

    37、臆对难为音”的拘谨之态。宋荦(16341713)时在通永佥事任,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朱彝尊向其求助道:“今年燕台数雨雪,雪晴九陌吹回风。欲鸣不鸣曷旦鸟,得过且过寒号虫。茸裘已弊库尚典,浊酒苦贵樽常空。故人念我倘分赠,蓟门白炭盘山崧。”既言四季之冬,亦言处境之冬,显然有望宋荦施以援手之盼。这种词臣身份认同下的干谒姿态,使得朱彝尊这一时期的很多诗歌赓续了颂赞君德与吟咏太平的应制体特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失去词臣身份的朱彝尊自然无权扈从,但他仍作 嘉禾篇颂张先生着力对康熙帝第一次南巡加以词臣的叙事建构。该诗截取了康熙第一次南巡途中的山东段加以集中叙述,先以“水旱频告

    38、凶”制造矛盾点,并借这一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来凸显“主贤臣良”之主题:“十行诏下轸三农,薄徭放税宽租庸”写康熙帝之恤民,“晨炊不举夜不19“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 于翠玲:朱彝尊家书与康熙“己未词科”史料 启功先生 朱竹垞家书卷跋详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于翠玲指出:“此书落款为 三月初七,应是康熙二十三年事。”于翠玲:朱彝尊家书与康熙“己未词科”史料 启功先生 朱竹垞家书卷跋详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八十 亡妻冯孺人行述,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9、188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 简宋观察荦,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77 页。舂,夫子下车忧。请发仓粟救鞠讻,乡师为粥吏佐饔”写清臣张先生之忧民,“载筐及筥包以,来告节使献九重”则是百姓对君贤臣良之“圣朝美政”的最高认可。君、臣、民和谐关系的展示,体现出朱彝尊词臣之笔力。三藩之乱是康熙朝前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离开南书房后,朱彝尊对相关历史情况的叙述仍然带有浓厚的词臣应制色彩。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时年六十岁的保和殿大学士李霨因病去世。在为李霨撰写的墓志铭中,他并没有单纯叙述李霨一生经历及功绩,而是将其生平、官绩与康熙正统性建构的需求紧密结合

    40、,在事件叙述中融入对康熙帝和清朝统治的政治肯定。其中,在叙述李霨在三藩之乱中的行动举止时,朱彝尊写道:吴三桂倡乱,据滇黔,陷蜀,秦楚驿骚,闽粤相继逆命。察哈尔部落亦叛,天子智勇仁圣,应变若神,命将讨不庭,运筹决策,虽万里外若照烛。然公受事久,又上所倚任,参预机密,天子尝口授公起草论统兵亲藩将帅方略,退食或至夜分,或留宿阁中。出,或问以时事,默不应,其慎重不泄,识者谓得古大臣礼。李霨之谨慎持重本应为叙事重心,然而朱彝尊却先对康熙帝之智勇仁圣大加颂赞,为这篇私人撰述之墓志铭添加了浓厚的应制色彩。凡此种种,皆可见出朱彝尊罢官后对词臣身份的再追求,为其诗歌创作保留了诸多应制余绪。康熙二十九年(1690

    41、),朱彝尊如愿以偿地“补原官”,再次跻身清廷翰苑词臣行列。本年,康熙帝第一次亲征准噶尔,八月,噶尔丹请降。复职后的朱彝尊企图借助应制创作再结上知,作诗对此事大加渲染,29 诗文研究(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77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二 光禄大夫太子太师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文勤李公墓志铭,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972 页。张宗友:朱彝尊年谱,凤凰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377 页。其序言曰:臣闻柔远人则四方归,有常德而六师整。于疆于理,无贰无虞。宜有颂声,用扬盛美。钦惟我皇上,轶尧

    42、包舜,扬武觐文。陟禹迹而方行,合轩符而在握。靡一物不怀帝德,神人之所助者。顺允率土,莫非王臣。画谋造化之先,制胜霄旻之上。乃喀尔喀,虽修职贡,反侧靡常,与厄鲁特,妄构兵端,阨穷已甚。皇上湛恩溥博,克全仁濡义育之中。睿虑周详,不遗曲成范围之内。于是扬葭启路,总驷回銮。百千万人,皆感恩而泣下。四十九部,益慕义而欢腾。万年有道,千古未闻。臣幸际昌辰,式观醲化。自惭弇陋,仰沐崇深。恭赋短章,奉扬骏烈。此序先以“于疆于理,无贰无虞”,指出清朝在疆域上统一而不可分割,在道德上仁义且堪称典范。接着从疆域和道德两方面肯定了康熙帝平定准噶尔之战争的正义性:从疆域上来看,“顺允率土,莫非王臣”,而准噶尔“虽修职贡

    43、”,却妄构兵端,破坏一统。从仁义上来看,康熙帝“轶尧包舜,扬武觐文”,使得“靡一物不怀帝德”,而噶尔丹却违反臣道,背叛君主,最终强调在康熙帝的“仁濡义育”之下,方有了“百千万人,皆感恩而泣下。四十久部,益慕义而欢腾”的结局,以其为“万年有道,千年未闻”的仁德之举,这是典型的词臣建构手法,显示出朱彝尊短暂复官时期浓烈的词臣身份认同对其应制体创作从内容到构思上的深刻影响。康熙三十一年(1692),竹垞再次遭谪,终于心灰意冷地离开了京师,不复入京,其诗风也进入了“五变而成牧歌,六变而作渔师田父之语”阶段。康熙元年(1662),朱彝尊为躲避魏耕等人“通海案”的风波,入永嘉王世显幕,期间在前往处州府缙云

    44、县时,途径严子陵钓台。清初,严子陵钓台以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蕴成为文人悼念故明的重要39“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五 皇仁绥远诗八首,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08 页、第 209 页。意象。当此之际,也勾起了朱彝尊的故国之思,他作诗一首,诗题后以小字注曰:“宋谢参军翱有 西台恸哭记”,其诗道:七里严陵濑,平生眺览初。江山谁痛哭,天地此扶舆。竹暗翻朱鸟,滩清数白鱼。扁舟如可就,吾亦钓台居。(七里濑经严子陵钓台)另有词作 秋霁严子陵钓台,此词上阙抒发“只合此中垂钓”的归隐之思,下阙则突入易代之悲:当此更想、去国参军

    45、,白杨悲风、应化朱鸟。翠微深、鸬鹚飞处,半林茅屋掩秋草。历历柁楼人影小。水远山远,君看满眼江山,几人流涕,把莓苔扫。子陵,梅福女婿。恭军谓谢翱。西台恸哭记有“化为朱鸟兮将安居”之歌。谢翱的 西台恸哭记乃是为哀恸宋亡而作,明遗民常暗以“化为朱鸟兮将安居”隐含朱明。无论诗词,朱彝尊都特将此记注出,试图将笔下严子陵钓台的意蕴与谢翱此记建立情感连接,“江山谁痛哭”“几人流涕”等语也透露出内心对明亡的悲痛,易代之思可谓溢于言表。康熙三十七年(1698),为刊刻经籍,朱彝尊在查慎行的陪同下前往福建建阳,再次途径严州桐庐县严子陵钓台,作二诗曰:桐江生薄寒,急雨晚淋漉。炊烟起山家,化作云覆屋。居人寂49 诗文

    46、研究黄东妮:清初文学作品中的西台书写,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20 年。(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年版,第 101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十四,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85 页、第 286 页。无喧,一气沉岭腹。白鹭忽飞翻,让我沙际宿。(桐庐雨泊)七里濑急鸣哀湍,严陵于此留钓坛。两崖怪石靑攒攒。雨来欲上不得上,竹篙撑过鸬鹚滩。(七里濑)且不论这两首诗中所含情感与早年已截然不同,单就其抒情方式而言,综观此二诗,朱彝尊的个人情思淡化于行旅天气和沿途风物的书写之中,失却早年抒情之淋漓。严迪昌总结朱彝

    47、尊的诗歌创作变化,说道:“六变原不只是体格声调之变,而更关键的是情韵心声之变。不是表现为噤若寒蝉,言不及义,就是演化成所谓的 渔师田父式的远离社会现实的感情封闭。”这种晚年“渔师田父”的创作转变,或许便与其诗歌呈现出经过词臣身份规范后的中正之态有关。在这种“渔师田父”的诗风之下看似淡化、实则从未剥离的词臣身份认同在康熙帝南巡时又开始蠢蠢欲动。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朱彝尊至无锡迎驾。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第四次南巡,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朱彝尊“欢闻属车至,踉跄发舟,抵惠山,恰好迎驾”。康熙四十四年(1705),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朱彝尊再次至无锡迎驾,“初九日,朝皇上

    48、于行殿,进 经义考一套,又进皇太子经义考一套”,康熙帝评价说“此书甚好”,并“特赐 研经博物59“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八,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29 页。(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八,王利民校点 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29 页。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06 页。(清)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载王利民校点: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051 页。(清)朱彝尊 竹垞老人晚年手牍(其二),王利民校点: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

    49、版,第 1004 页。(清)朱桂孙、朱稻孙:皇清钦授征仕郎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检讨显祖考竹垞府君行述,载王利民校点:曝书亭全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35 页。四字匾额”,作应令诗 白杜鹃花诗(疑佚)。积极迎驾、进呈书籍等举动,皆显示出词臣身份认同一直潜伏在晚年朱彝尊心中,从而促使其常在署款中自题“南书房旧史”。结语朱彝尊由布衣入翰苑,又入值南书房,遭逢非常之恩遇,由“布衣”至“南书房旧史”这一词臣身份认同之达致促使其诗歌创作转变为应制之体。离开南书房后,对词臣身份的再追求使得应制体的颂圣元素仍在其诗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此外,在词臣身份意识的制约之下,其晚年诗歌也呈现为鲜见情

    50、韵、心声的“渔师田父”之语。同时,朱彝尊由布衣至词臣之转变,不仅对其个人心态和诗风产生重要影响,也激发出某种集体心理效应。在朱彝尊和其他士人的共同书写之下,这种身份转变为清朝建构正统性制造了象征性的话题。朱彝尊将由布衣为词臣的仕宦经历置入各类文学写作中,既体现出文治策略下心态的转变,也彰显出鸣盛的词臣姿态。康熙四十一年(1702),以布衣入选的严绳孙去世,朱彝尊为其作墓志铭,回忆当年四布衣入翰苑之事道:“诏下,五十人齐入翰苑。布衣与选者四人,除检讨富平李因笃、吴江潘耒,其二,予及君也。未几,李君疏请归田养母,得旨去,三布衣者,骑驴入史局,卯入申出,监修、总裁交引相助。越二年,上命添设日讲官起居


    注意事项

    本文(“南书房旧史”:朱彝尊的词臣身份认同与诗风嬗变.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