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以地方工科院校山东省J大学为例.pdf

    • 资源ID:523040       资源大小:996.21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以地方工科院校山东省J大学为例.pdf

    1、2023年 9 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3第5 期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No.5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突破1158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2万,就业人数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在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背景下,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成为Z世代大学生(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95后”“00后”毕业生是Z世代大学生的构成主体)的人生大考。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国家将“稳就业、促就业、扩就业”作为当前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从就业政策优惠、用工制度完善、岗位需求拓展等方面不断向应届毕

    2、业生倾斜,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念兹在兹,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调研时殷殷嘱托,“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1高校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凝心聚力打造立体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Z 世代大学生群体延迟就业、“慢就业”风潮悄然兴起,成为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一、Z世代大学生的“慢就业”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放缓求职步伐,依靠家庭资助或间断性工作维持个体生存需求,以探索职业兴趣、确定未来发展方向为目的的阶段性现象。“慢就业”是

    3、相对“常规就业”而言的,按照时间节点进行划分:在7月 1日离校前拿到录用通知(含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事业编考试、国外高校录取通知、三方就业协议等)属于“常规就业”,其余均归于“慢就业”行列。当下,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比例呈上升态势。Z世代大学生成长在物质富足、衣食无忧的和平环境,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甚至部分是“独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以地方工科院校山东省J大学为例陈利霞(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2)摘要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元化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高校专业教育与市场供需之间脱节、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

    4、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存在错位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从就业优先导向出发,高校要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就业制度保障;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就业服务实效;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Z世代大学毕业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关键词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3)05-0074-07DOI10.20012/ki.ISSN1008-8539.2023.05.012收稿日期2

    5、023-04-02基金项目山东建筑大学廉洁文化建设专项研究课题资助“济南红色文化与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融合发展研究”(LJ22009)研究成果;山东建筑大学鲁班文化研究课题“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LB23022)研究成果;山东建筑大学党建研究课题资助“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路径创新研究”(DJ2300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陈利霞(1976),女,汉族,硕士,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74二代”(其双亲中一方或双方均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经济支持下,Z世代大学生就业求职时较少考虑生存压力,比起工资薪酬更为注重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

    6、兴趣志向。这一特征在就业层面的体现,在于越来越多的Z世代毕业生不再把就业视为人生必选项,就业意愿并不特别强烈,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或“待定族”。2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立即从事稳定工作的比例降低,选择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仅占一半,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占15.9%,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3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类型呈现多样化。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他们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通信设备影响极大,适应宽松、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个人意识强烈、网络行为多样、处世态度理性等群体特征更为鲜明。4这种群体特征表现在就业选择上,更加青睐发达

    7、地区,更加偏好体制内就业,更加关注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如果未能实现理想就业目标,“宁缺毋滥”“不愿将就”的择业心态成为主流。全国高校20202022年的就业率数据显示,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至今暂未就业的“慢就业”毕业生群体主要分为两大类型,被动“慢就业”是因就业能力不足或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的求职困难,就业信心受挫,最终抵触应聘、逃避就业;理性“慢就业”则是没有找到符合预期的理想工作或者出于各种原因暂无就业意愿,执着备考、出国留学、旅行支教、自主创业、短期社会实践是“慢就业”的主要表现。综上所述,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即时传递的互联网时代,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并非“不能就业”,也并非“不想

    8、就业”,而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的就业资源和方式不断被开发,95后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就业选择也更加灵活的重要表现5,是多元化价值取向时代演变的外在展示。究其本质,这一现象是Z世代大学生对更高质量就业、更加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是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不懈追求。本文以地方工科院校山东省J大学为例,对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度剖析,探究高校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发力创新构建就业育人机制,以期实现Z世代毕业生稳定、高效就业。二、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总量与结构、周期性与季节性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的结果6,既涉及宏观

    9、政策调控、经济发展形势,又与微观个体的就业能力、就业观念息息相关。(一)高校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供需之间存在脱节长期以来,高校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两张皮”问题导致结构性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直接表现为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招聘需求量不匹配,部分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境。7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从增加政策性岗位招录到挖掘企业就业岗位,全力拓展就业渠道,但数千万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加上往届未就业大学生、留学回国求职人员以及重新寻找就业机会的职场人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2023届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比往年更为复杂严峻。目前,国内高校学科布局及专业设置存在不均衡、不合理等问题,且

    10、专业培养与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脱节,使部分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面临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8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就业冷热明显不均。理学、工学、医学专业社会需求旺盛,交通运输、水利工程、能源动力、装备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等专业就业率排名领先;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电子商务、软件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枝独秀;疫情影响之下,建筑土木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明显减少,文史哲、戏剧影视、摄影、绘画等人文社科专业市场需求不足,毕业生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关联度降低;经管、金融、法学、新闻传播等专业人才需求放缓,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签约排名不容乐观。与此同时,某些专业就业率低、学生滞后

    11、工作,是因为获得专业对口工作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75如财会、法学、教育学专业。2021年7月“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大学生就业吸纳量较为集中的互联网、教培行业裁员减负,提供岗位明显减少,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所增加。以山东省 J 大学 2022 届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测绘学院的毕业生中开展问卷调查,480位学生参加,回收有效问卷456份,回收率为95%。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依次为:专业技能或工作经验、语言表达能力、性别因素、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见表 1),占比分别为:32.23、18.22、

    12、16.88、12.06、11.62、8.99。可见,专业技能欠缺成为毕业生找到理想工作的主要障碍。表1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样本占比%专业技能/工作经验14732.23语言表达能力8318.22性别因素7716.88学习成绩5512.06外语水平5311.62家庭经济状况418.99(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与大学生就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统筹和整体谋划,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运行均存在明显的短板弱项,与Z世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需求存在差距。一是职业教育没有全程覆盖。开设课程流于形式,阶段性特征明显,主要集中于大四毕业季,难以调动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切实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探索、

    13、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更不能为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提供实质性指导和针对性帮扶。二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院系辅导员承担,缺乏就业实践经验,普遍缺乏精准帮扶经验以及系统的专业化培训9,多学科知识储备及促进学生就业认知能力亟需提高。三是就业指导课程有待完善。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未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职业领域的敬业态度、行业规范。同时,心理健康与危机应对未得到充分运用,部分大学生因求职处于弱势境地,出现愤怒、恐惧、失眠、抑郁等“就业综合症”,甚至放弃应聘求职。四是就业服务平台有待升级。在实际运

    14、行中,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大多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服务工具”,“互联网+”信息技术未能有效覆盖大学学习管理全程,未能对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家庭状况等其他系统的数据统筹分析,未能全面契合Z世代大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习惯和多元化的就业需求。(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招聘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落差市场主体是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即便复工复产,用人需求大幅压缩的同时,人才招聘要求大幅提高,不仅要求应聘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等基本条件,还要具备有条不紊的语言表达、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沉着应变的心理素质等职业发展潜力,学科竞赛或企业实习经历

    15、、技能比赛高级别奖项、职业资格证书更是增加求职含金量的“制胜砝码”。此外,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吸纳应届毕业生面临新人培养的高昂成本相比,更倾向招收工作经验丰富的熟练员工,能迅速适应环境,即刻上岗创造价值。为规避培养应届毕业生技术成熟后离职跳槽的可能风险,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取消招聘应届生的计划。面对岗位需求缩减和招聘条件提高的严峻形势,Z世代大学生就业准备尚不充分,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缺乏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学校实践实操与专业理论授课的轻重“失衡”,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严重滞后于企业生产管理、产品研发任务,职业胜任力、科技创新力、专业素质延展力均遭遇严重制约,自身实践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匹

    16、配度明显不足,难以履行招聘岗位相关工作职责。因此,缺乏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成为应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困扰与障碍,严重影响求职成功率,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内卷”“内耗”程度。部分毕业生因缺乏就业能力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由能力落差发展到心理落差,最终放弃求职,加入“慢就业”行列。(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激烈竞争环境之间因素数量76存在错位作为就业主力军,Z世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理性务实,对“应届生”身份非常重视(“应届生”是促就业政策的保障重点),择业着重考虑职业性质、薪资报酬、工作环境等外在条件,工作强度、企业文化、职业发展空间也是影响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兴趣的释放,片面

    17、追求就业岗位的“幸福指数”,忽视了生涯成长的“长期性”和能力匹配的“现实性”。10在地域选择上,经济发达地区或一线中心城市位列榜首;在岗位性质上,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最受青睐,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也备受欢迎。与此相对,市场紧缺的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相去甚远,偏远内陆地区、中小微企业因基础设施落后、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在毕业生群体中认可度偏低。为实现理想就业目标,名校研究生学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敲门砖”。“考研深造”成为众多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报考人数直线攀升,分数线水涨船高,增加了成功“上岸”的难度。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让Z世代大学生就业心态趋于保守,公务员、事业编等体制内就业成为众

    18、多毕业生及家长最向往的“稳妥”选择。“考公”“考编”人数逐年递增,竞争赛道愈发拥挤,录取比例大大降低。此外,2022年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公务员、选调生、教师资格考试一再延期,大量执念“事业编制”的学生主动选择“宅家待业”备考。由此,Z世代大学生趋“优”求“稳”的就业观念催生“考研热”“考编热”,加剧了体制内就业竞争激烈程度。从山东省J大学的调查数据(见表2)来看,大学生实际就业去向与理想就业单位相符的比例不及1/3,72位大学生签约国企,占比15.79%,68位大学生就职党政事业单位,占比14.91%;124位大学生为提升学历及毕业院校层次,准备考编、考研或出国深造,占比27.19%

    19、;102位大学生有自主创业或从事新兴职业的打算,占比22.37%;51位大学生选择中小微民营企业,占比11.18%;另有39位大学生因自身或家庭原因,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占比8.56%。数量趋势样本占比%国有企业7215.79党政事业单位6814.91考编/考研/出国留学12427.19灵活就业/自主创业10222.37中小微民营企业5111.18就业困难398.56表2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三、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的应对策略作为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顺利过渡的桥梁和纽带,高校要始终把大学生就业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将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就业育人机制,实现

    20、Z世代大学生充分且高质量就业。(一)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程贯穿、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Z世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全面提升毕业生培养质量。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高校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职业素养形成和完善的客观规律,开展不同主题及重点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11,使大学生职业教育兼具连续性与层次性。在招生录取阶段,联系新生及家长开展学前指导,了解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大一新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明晰未来的发展方向;二年级学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课程实践,通过参与项目运作增加专业认知;三年级学生以企业实习和

    2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提升职业通识能力;对大四毕业生进行考研辅导、求职培训,着重观念教育和价值引领,鼓励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和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建功立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导向,充分发挥高校课程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为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无缝衔接”,高校充分运用就业创业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77革,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一方面,根据“就业预警”清单,压减停撤社会需求明显不足的低质专业;另一方面,贴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增设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的新兴交叉专业,同时优化资源配置,部分传统专业通过与智能制造融合实现改造升级,着力培养

    22、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形成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人工智能+”新专业。推进课程建设。高校要采取专业教育融合职业教育的模式,全面升级高校课程体系,使新时代就业价值观入脑入心。第一,探索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融合的实践路径。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精神内涵,找准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贯通互融的最佳契合点,发挥思政课程固有优势和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彰显课程思政体系承载的价值引领功能,构建同向同行、协作内化的大思政格局。第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组建由院校专家、创新工匠、科研先锋、创业典型构成的就业导师队伍。通过经验分享,就业导师将自身的事业发展历程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

    23、、工匠精神”等工匠教育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科创逐梦”的社会风尚,弘扬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打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桎梏,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的时代使命。第三,改革考评方式。查看学生学习时间变化、测试成绩波动、对课程教学内容掌握程度与学科专业的关联情况等数据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探究力进行量化考核和定性评价,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热情的同时,增加对思政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认同,进而唤醒学生就业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坚实制度保障高校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统领部署、职能部门协同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配

    24、合联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层层压紧工作职责的落实监管,为就业指导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倡导全员参与。激发教职员工深度参与就业工作的热情,资深教授、中青年硕导等科研才俊可以利用个人的行业资源和人脉力量,帮助毕业生拓展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机会,在企业用人需求调研、实习岗位推荐、创业潜质挖掘工作中身体力行,发挥“领头雁”的引领效应。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就业政策宣传、焦虑心理疏导、招聘信息反馈等方面传道授业,发挥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第一,配齐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是承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队伍,要按照师生1:200

    25、的比例为学生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充实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第二,完善就业指导师资的专业结构。在入职的岗前培训、职业能力提升的专题培训中适当增加就业指导的相关学习内容,提高就业指导理论水平和实践素养。同时,可与兄弟院校就业指导专家开展工作研讨、交流经验心得,拓展就业帮扶的视野和思路。第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就业指导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等从业证书,成为一专多能的“双师型”骨干人才;支持就业指导教师奔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校研修深造或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科研意识和学术能力,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参加相关职称评审。营造积极就业校园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规划

    26、专门的办公场所,切实提升就业指导机构的办公设备配置水平;设立专项资金,升级多媒体教学设施,为求职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提供高性能硬件支持;为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1对1”在线解疑答惑,有效推进问题线索核查进度。借助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简历在线修改、“云面试”心理辅导、企业文化问答、形象大使海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完善求职简历、调整面试心态、了解企业文化、增强职业认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合理的择业观。此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深入城乡基层,通过文化理论宣讲、社区志愿服务、乡村公益送教、文旅资源调查,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认识到“笃学善思、践履致远”的重要意义,坚定专业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27、(三)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提高78就业服务实效“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是实现Z世代大学生多元化就业需求的数字化技术支持,有助于打破地域、时空、院校层次等固有“壁垒”,推进就业服务均衡、高效发展。延展求职途径。高校依靠“互联网”科技赋能,切实提高招聘匹配率。按照地域分布、专业类别及行业特点,广邀国内外重点行业、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入驻线上平台,定期举办“云端”招聘会,进行“云招聘”“云面试”“云签约”。在企业品牌宣传、招聘岗位推送、远程面试辅导、签约流程速览等方面,增强“云就业”供需信息智能对接,推送的招聘岗位与毕业生的求职意愿精准匹配,以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招聘信息中快捷寻觅到满意的就

    28、业岗位。可见,线上招聘实时关注企业的招聘进度和学生的求职进展,在满足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高关联度需求的同时,有效破解毕业生性别比例失衡的难题,助力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和企业招聘满意度“双提升”。完善就业数据监测系统。“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在信息的筛选、推送方面,应体现出对有不同就业需求学生的差异性,尤其对因家境贫寒、学业困难、心理障碍、身体残疾等原因“慢就业”的学生,就业困难类型及就业困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兴趣和求职意向千差万别,就业信息需求更是无法一概而论。为准确掌握学生的就业数据,学校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摸底调查。一是跟踪记录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专业方向、性格特征、团学锻炼或实习经历,

    29、划分就业困难类型,判断就业困难程度;二是结合学生的求职态度、求职进展以及社团活动参与度等相关数据,科学评估学生的职业倾向和职业能力,确定就业需求层次。根据就业困难类型、就业困难程度、就业需求层次的调查数据,高校实行分类帮扶、动态管理,确保精准帮扶措施落实落细、见行见效。对离校两年未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强化困难帮扶。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了解其求职意向、就业状态和服务需求,并提供职业心理测试、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见习实践、就业岗位推介、劳动权益维护等专项服务;向未就业毕业生宣传基层就业项目,帮助他们提升职业决策主体意识,找到符合自身学历专业、兴趣爱好和薪酬预期的理想职业,尽快实现就业。(四

    30、)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校企合作是提升Z世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由之路,课程教学链、企业实训链、学生实习链环环相扣,形成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交汇融合的动态链条。高校要积极将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与企业产能优势完美结合,丰富教学资源,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师资力量,把关实习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转型升级高度契合、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深层对接、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训融通共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担当,提供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实习实训向低年级延展,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以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掌握岗位技能的基础上,钻研专业理论,开拓职业视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满足企

    31、业对高水平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校就业主管部门领导深入企业走访拓岗,在增进用人单位和高校传统良好合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订单培养、轮岗实训、技能大赛等形式,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往届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布局规划与企业发展需求“无缝衔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的结构性难题。此外,深入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建立健全校友信息数据库,多渠道开辟就业途径,实现信息资源快速整合、精准推送。集结校友力量,加强联系沟通,征询校友对母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布局调整、学科层次升级等方面的反馈建议,提升母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

    32、的人才数量及质量。(五)加强家校协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家校协同是转变Z世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关爱链、家庭支持链、学生行动链有序推进,形成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稳定就业的共育链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要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为家长开设就业相关讲座,解读就业政策,讲解求职实务,推送招聘信息,帮助79文字校对:贾红红家长了解就业形势,叮嘱家长关心子女的就业动态,鼓励学生尽早明确职业方向。家长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就业新政措施,特别是针对应届生的参军入伍、“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和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研判人才需求趋势,帮助子女客观分析自身优势特长,形

    33、成明晰的职业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让家长成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力量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制定的“督促力”、学生自主决策生涯的“引导力”、学生生涯实践探索的“赋能力”12。Z世代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家长就业观念和家庭经济实力双重影响。只有家长接受社会业态迭代更新的现实,理性看待职业性质,才能改变学生对职业的固有认知,自觉将个体的职业选择融入家国情怀,将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工作类型的选择上不拘泥于公务员、教师、事业编等“铁饭碗”,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不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或新一线中心城市,也不盲目跟风追求风险较高的新兴职业。此外,“慢就业”的高昂成本不仅考验家庭

    34、的经济承受能力,也给大学生个人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家校携手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弘扬诚实敬业、“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摆脱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无端妄想,克服佛系、“躺平”“啃老”等逃避心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加快就业进程。就业是民生幸福的定盘星,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晴雨表,是社会和谐安定的稳定基石。高校用心用情、尽心尽责助推Z世代大学生平稳就业、有效就业,映照的是“三全育人”就业指导工作新格局,体现的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践行的是高等院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的职能与使命。高校应在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的同时,做好Z世代大学生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

    35、服务,助力Z世代大学生顺利就业与社会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张晓松,朱基钗,杜尚泽,张音.“让人民群众奔着更好的日子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纪实 N.人民日报,2022-06-11(001).2王瑶.“Z 世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 J.就业与保障,2022(02):100-102.3朱卓.就业迎“大考”高校毕业生如何扬帆起航 EB/OL.(2022-06-21)2023-02-16.http:/ 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教育策略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55-56.5郑东,潘聪聪.大学生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 J.江苏高教,2019(02):81-84.6国家发改委:多重因

    36、素交织叠加导致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 EB/OL.(2022-08-16)2023-02-16.https:/ 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06):47-48.8周文霞,李硕钰,冯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及大学生就业困境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07):3-8.9杨小娟.高职院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路径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0(04):23-26.10宗惠,储德银.精准治理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之应对策略 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05):24-28.11艾心荧,郑愚,孙璨,诸小妮.“三全育人”理念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三全就业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4):109-115.12禤欣,许哲曦,刘阳.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32-42.80


    注意事项

    本文(Z世代大学生“慢就业”成因分析与对策探究——以地方工科院校山东省J大学为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