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T_CI 098-2023 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要求.pdf

    • 资源ID:479875       资源大小:837.3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Fis****915】。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Fis****91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T_CI 098-2023 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要求.pdf

    1、 ICS 07.060 CCS A 13 团体标准 T/CI 0982023 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Requirement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mergency plans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for natural disasters 2023-07-13 发布 2023-07-13 实施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发 布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总则.2 4.1 编制目的.2 4.2 工作原则.2 4.3 编制依据.2 5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

    2、制.2 5.1 成立编制组织.2 5.2 收集有关资料.2 5.3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2 5.4 应急资源调查与评估.3 5.5 灾前防控措施要求.3 5.6 编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3 6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主要内容.3 6.1 编制目的、依据和要求.3 6.2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3 6.3 自然灾害风险清单.4 6.4 预防预警要求.4 6.5 信息报告要求.4 6.6 应急响应规定.5 6.7 应急终止程序.5 6.8 灾后处置要求.5 6.9 工作保障措施要求.5 6.10 经费预算.6 6.11 预案附录.6 7 应急预案管理.6 7.1 应急预案发布实施.6 7.2 应急预案备案

    3、.6 7.3 应急预案修订.6 8 文件编制格式要求.6 8.1 幅面尺寸.6 8.2 封面格式.6 8.3 文本字体、照片及图纸格式.7 8.4 装订格式及印数.7 附录 A(规范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信息调查.8 A.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内容.8 A.2 文物保存现状调查.8 A.3 文物环境影响因素调查.8 A.4 历史灾害情况调查.8 A.5 应急管理状况调查.8 附录 B(规范性)文物专项评估.9 B.1 文物价值评估.9 B.2 文物风险评估.9 B.3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9 B.4 风险等级.9 B.5 风险图构建.9 附录 C(资料性)检测和监测方法选用.10 附录 D(资料性)

    4、记录表.12 附录 E(规范性)应急响应等级及启动条件.16 E.1 应急响应等级.16 E.2 水文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等级.16 E.3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等级.16 E.4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16 参考文献.17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本文件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应

    5、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兵峰、乔云飞、李宏松、肖 东、葛 川、孙延忠、王艺山。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写总则、主要内容、编制格式和预案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文物保护单位受地震、大风、洪涝等自然灾害下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 GB/T 28923.1-2

    6、012 自然灾害遥感专题图产品制作要求 第1部分:分类、编码与制图 GB/T 40151-2021 安全与韧性 应急管理 能力评估指南 GB 504132007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GB/T 51327-2018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 WW/T 0063-2015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 T/CI 089 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T/CI 08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文物保护单位 cultural heritage site under protection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核定公布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统称,

    7、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来源:WW/T 0083-2017,3.1 3.2 自然灾害 natural disasters 由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来源:GB/T 26376-2010,2.1,有修改 3.3 孕灾环境 disaster breeding environments 孕育产生自然灾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及其变化。注:包括植被、地貌、土地覆盖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产业布局、城镇分布等人文因素的渐变与突变。3.4 承灾体 disaster-bearing body 暴露于各种致灾因子中的不可移

    8、动文物。3.5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对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环境内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评定和估计。3.6 预防预警 prevention warning 灾害预防是指人类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求力所能及地避免或减轻灾害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的损失。灾害预警是指灾害发生前的应急网络的建立和灾害信息的发布。3.7 应急预案 preparation of emergency plans 文物保护单位为有效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迅速、有序开展应急行动,消除或者减少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3.8

    9、应急处置 emergency response 为减缓突发自然灾害险情、事件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进一步影响而采取的紧急措施或行动。4 总则 4.1 编制目的 为提高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安全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文物本体、文物载体及人员安全造成的损害,降低不可移动文物的脆弱性,提高其抵抗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将灾害中的损失和损害降至最小,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价值。4.2 工作原则 4.2.1 以国家层面相关应急预案和规范为基本依据的原则。4.2.2 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4.2.3 工程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原则。4.2.4 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的原则。4.2.5

    10、 以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4.2.6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工作原则。4.2.7 以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核心价值为编制主线的原则,针对文物价值承载体价值的大小采取相应处置措施。4.2.8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4.3 编制依据 4.3.1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工作指南、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4.3.2 国家已颁布的相

    11、关标准。4.3.3 文物保护单位内文物单体构件的脆弱性评估结果。5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 5.1 成立编制组织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由单位分管负责人、有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组成编制组,明确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可请有关专业机构或者专家参与编制工作。5.2 收集有关资料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或委托的专业机构应全面收集文物安全有关资料和数据。包括:文物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和有关文件,属地政府发布的有关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要求,本单位基本情况,单位平面布局图和有关建筑图纸,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情况,安防、消防、防雷等安全设施设备配置情况及相关

    12、技术资料,应急物资和设备储备情况,单位周边地质环境和社会应急资源与力量,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等。具体收集调查内容及要求按附录A执行。5.3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5.3.1 进行自然灾害风险识别。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自然灾害风险识别:a)本单位所处地理位置、气象状况和地形条件、周边社会环境情况;b)本单位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构成及分布情况、文物保护状况;c)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急部门及人员设置,保护人员总数及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统计等;d)地震、大风、洪涝等自然灾害情况下文物单体防范重点对象、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e)曾发生自然灾害情况,包括灾害类别、强度、造成损失以及灾害治理等情

    13、况。5.3.2 开展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应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区域可能遭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与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脆弱性分析,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危害后果和危险程度等进行综合判定,提出防控措施。具体专项评估内容按附录 B 执行。5.3.3 编制自然灾害风险清单。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情况,编制自然灾害风险清单,明确风险类型、影响范围、危害对象、危害后果、危险程度和主要防控措施等。5.4 应急资源调查与评估 5.4.1 内部应急资源调查应全面调查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可即时调用的应急资源情况,包括应急物资、装备、

    14、监测预警设备、人员应急避难场所、文物抢救场所和应急救援力量等情况。5.4.2 外部可用应急资源调查应调查文物保护管理单位所在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以及当地公安、应急、消防、医疗、专业抢险救援机构及其他社会化应急救援力量等。5.5 灾前防控措施要求 5.5.1 开展灾前文物险情排查与文物本体预防保护。对可能存在脱落、倾倒等危险的结构险情的文物应给予重点排查和专项评估。对排查中发现已经出现险情的文物本体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遮盖、加固、支顶、围挡、排水、防渗等措施,控制险情的发展,并设立警示标志,以确保文物和人员安全。5.5.2 文物保护单位要开展预防性保护措施,对文物单体信息化留存,对重要

    15、文物单体在开展稳定性评价基础上开展监测工作,具体监测方法可参照附录 C。5.5.3 避难及应急场所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按照不同应急等级要求设置合理的避难路线图及应急场所规划;b)应对避难路线及应急安置场所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场地占地面积、人均避难面积、避难场所出入口的数量、宽度和形式、疏散道路的宽度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具体建设要求应按GB 21734-2008、GB 504132007、GB/T 51327-2018 有关规定执行;c)应设立文物抢险物资及文物塌落构件存放场所,并提出具体建设要求。5.5.4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应当将应急资源调查结果按照名称、类型、数量、有效性(期)、联

    16、系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汇编成册。根据资源调查情况,进行应急能力综合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完善应急保障措施。5.6 编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文物保护管理单位预案编制组负责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起草编制工作。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文物保护、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等方面专家进行论证评审。6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6.1 编制目的、依据和要求 6.1.1 编制目的应简述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目的和意义。6.1.2 编制依据应简述编制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等。6.1.3 适用范围应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工作范围和自然灾害类型。6.1.4 工作原则应说明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

    17、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6.2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6.2.1 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立应急组织管理机构,该机构由独立法人的保护管理机构各部门组成,负责组织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负责保护区内文物本体的灾前预防与预测,负责自然灾害来临时保护区内人员疏散和文物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灾后文物受灾情况清理和抢险加固组织工作。6.2.2 自然灾害应急工作小组内部应分工明确,明确和各上级管理机构、应急部门的上报记录和联络方式。6.2.3 应急组织机构应明确确定由谁启动应急预案,针对不同自然灾害在何种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6.2.4 应急工作小组应职责清晰,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建立速报制度。6.2.

    18、5 记录人员要在记录表中签字或盖章。6.2.6 资料整理及记录形式可以采用影像资料、照片、文字描述等多种形式,并注明时间和获取方法。6.3 自然灾害风险清单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具体分析本单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影响范围与对象、危害程度等情况,简述主要防控措施,进行列表说明。6.4 预防预警要求 6.4.1 预警要求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日常加强对危险源、危险区域、部位的监控,通过报警系统和人员检查巡查,认真监测、收集、分析可能导致的自然灾害的信息数据,明确自然灾害预警的条件、方式和警情报告程序。6.4.2 预警分级 根据自然灾害的级别以及灾害对文物可能造成的损坏程度,将灾害预警状态分为四级:

    19、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6.4.3 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相关职能部门综合分析文物保护区内的风险,提出灾害预警建议,报请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发布;b)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相对应的应急措施;c)根据预警阶段自然灾害发展趋势,预警行动的效果,提出对预警级别调整的建议,报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发布调整;d)在灾情得到有效控制,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宣布预警结束。6.4.4 预防预警行动 6.4.4.1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文物保护区内主要灾害点及承灾体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制订具体有效的自然灾

    20、害防治措施,确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6.4.4.2 建立文物抢险培训演练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文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效能,提升文管部门及时报告、快速响应、有效应对、妥善处置效率,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与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主动与当地气象、国土、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应急联动。6.4.4.3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自然灾害灾前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灾害监测信息的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及可视化,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及提高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应急救灾快速反应能力。6.4.4.4 开展常态化风险监测预警评估。运用遥感监测、三维测绘数据、大数据和 VR 模拟等技术手段,结合对地

    21、震、台风、洪涝等历史灾害数据的关联分析,可提前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风险和损失评估,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有效避免灾后救援措施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引导业务体系由“重救灾、轻减灾”到“减灾、救灾”两手抓的重要转型。6.4.4.5 开展文物保护区内自然灾害信息发布、防御知识的宣传等。6.5 信息报告要求 6.5.1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明确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报告程序和责任人。明确自然灾害发生后向本单位、主管部门报告,向应急管理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消防救援机构报告(报案)的流程、内容、时限要求和责任人。6.5.2 信息报告要清晰表述本单位名称、地址、发生事故类型、发生区域或者承灾

    22、体部位、人员受困和文物受损情况、已采取的措施、人员伤亡情况、应急物资和装备需求等情况。灾害信息列为表格时参见附录 D.1 灾害速报记录表;附录 D.2 坍塌掉落文物构件登记卡。6.6 应急响应规定 6.6.1 应急等级及启动条件应根据灾种及对文物的破坏性,依据国家各类灾害相关应急相应等级,确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可移动文物的应急相应等级及启动条件。应急响应等级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分四级。具体见附录 E。6.6.2 响应程序应设置预案启动条件,明确响应程序中各相关机构、责任人、组织方式、人员调遣和物资调用等要求。6.6.3 请求支援应明确向外部专业救援力量请求支援的程序及要求,以及外部救

    23、援力量到达后的指挥关系。6.6.4 文物本体保护应急处置要求如下:a)文物本体保护应急处置措施是应急预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在对文物本体前期监测、灾中文物受损调查、文物危险性及承灾体评估与预判、国内外类似应急处置方法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b)需要抢救性加固支撑的文物构件,应详细说明抢救性加固条件、加固方法、加固材料、文物本体安全性防护措施以及评估对文物的影响程度等;c)灾中坍塌掉落的文物构件,需要异地保存保护修复处理,应说明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措施、文物防护措施、文物存放方式和地点要求等内容。6.6.5 人员安全应急处置要求如下:a)预案中应说明灾中现场文物调查及应急处置加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

    24、要求,包括不同应急等级下工作装备、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技术路线等;b)保护区内人员人身安全疏散,包括不同应急等级下工作人员、游客的撤退路径、避难场所、防护要求等。6.6.6 应急响应程序应同时以流程图形式表述,作为应急预案的附录。6.7 应急终止程序 应急总指挥决定应急程序终止。应急程序终止后,应通知相关部门,完成应急处理情况的上报、有关工作移交或者信息发布等事宜。6.8 灾后处置要求 6.8.1 灾后文物损毁调查评估 调查评估内容包括文物损毁内容、数量、编号、面积、程度等,建立完整的档案;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修复加固建议。调查评估内容参见附录D。6.8.2 文物保护修复 按照“统筹安排、分级负责

    25、、科学规划、快速保护”的原则,对灾后文物散落构件收集、文物保护修复项目进行规划和部署,逐级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快速、有效地消除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6.8.3 文物相关配套设施恢复 对自然灾害发生及影响的文物保护配套设施、保护管理用房、使用的应急物资装备等提出恢复的要求。同时对保护区域环境进行整治修复。6.8.4 总结与改进 提出对应急响应过程、应急预案取得作用和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总结的要求。6.9 工作保障措施要求 6.9.1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按照“平战结合、反应快速”的原则,建立健全应急队伍体系,规范应急队伍管理,加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26、能力。6.9.2 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通信联系方式及方法。完善电力专用和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公用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通信畅通。6.9.3 应急队伍保障应明确应急队伍的人员保障,包括专兼职应急人员。6.9.4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物资装备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确保突发事件所需的物资装备和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物资装备保障应明确本单位可以调拨的应急物资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运输及使用条件、管理人员联系方式等,并建立台账。6.9.5 协调联动保障应明确本单位与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力量的协调联动机制。6.9.6 明确相

    27、应的应急交通运输保障、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障、后勤保障及其他保障的具体措施。6.9.7 按照预算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本单位应急方案的资金需求,提出预算申请并纳入本单位预算调整。6.9.8 加强保护管理单位人员灾害应急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6.9.9 根据保护单位实际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灾害处置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应对灾害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通过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有效性和操作性。6.10 经费预算 6.10.1 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经费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应急处置活动中直接相关的各种费用。具体列项,以“国家重

    28、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预(概)算编制规范”的内容为准。6.10.2 应按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预(概)算编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合理编制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项目的经费预算。6.10.3 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过程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经费管理使用办法,确保“专款专用”。6.10.4 在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经费决算,并编入结项报告内容。6.11 预案附录 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有关图纸和应急物资情况、应急预案体系图表、有关应急处置流程图等。7 应急预案管理 7.1 应急预案发布实施 文物保护单位应急预案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发,以本单位名义印

    29、发。7.2 应急预案备案 文物保护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按监管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属地有关部门备案。7.3 应急预案修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及时修订安全应急预案:a)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定发生变化的;b)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c)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发生变化的;d)重要应急资源发生变化的;e)应急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8 文件编制格式要求 8.1 幅面尺寸 文本幅面尺寸应为A3规格的纸张。8.2 封面格式 封面格式应包括具体上报的“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名称,方案编制单位、单位法人、方案审核人、方案编制负责人、方案编制完成日期等,扉页应附单

    30、位资质复印件。8.3 文本字体、照片及图纸格式 方案名称应为宋体2号字,正文字体应为宋体小4号字,所附照片应为彩色照片,图纸应为带尺寸的线图。8.4 装订格式及印数 上报方案,装订格式一律为A3幅面胶装本,上报份数为五份。A A 附录A (规范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信息调查 A.1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内容 文物基本信息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文物保护单位的编号、名称、年代、类型、数量,文物保护级别,所在地或位置等的描述或说明;b)不可移动文物单体文物数量及保护范围面积;单体文物材质、造型风格、尺寸、体积、完残程度及功用等;c)历年自然灾害损毁调查统计;d)保存环境状况调查,包括所处地自然环境特点

    31、、环境影响状况以及人为破坏情况的调查统计等。A.2 文物保存现状调查 文物保存现状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保存现状采集大纲编制,内容应包括编制依据、技术要求、采集指标设立标准等,通过对单体文物的保存现状采集更好的了解文物破坏程度及保护需求;b)应对文物本体形制及构筑物进行详细测绘;c)应进行文物材质鉴定及物理力学参数性能测试;d)调查内容应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的病害调查。记录方式包括文字记录、照相记录、图纸记录。A.3 文物环境影响因素调查 内容包括文物所在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质概况,包括地形及地貌特征、主要岩性及地质特征、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周边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情况等。具体可按照

    32、WW/T 0063-2015文件有关规定执行。A.4 历史灾害情况调查 内容应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灾害类别、灾害发生的原因、灾害强度以及灾害造成的损伤程度;同时统计不同类别灾害发生的灾害级别和频率,对文物保护单位破坏程度的影响等。A.5 应急管理状况调查 应急管理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保护管理状况调查。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应急部门及人员设置,保护人员总数及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统计等;文物单体开展日常维护档案资料;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性设施建设情况档案资料;历年保护工程档案资料,包括工程施工范围、工程内容、时间、工程验收等情况;保护区内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监测系统建立时间、监测内容、监测点位布设等

    33、情况;b)基础设施状况调查。保护区内道路、电力、供水系统调查;保护区内附属设施及保护管理用房功能和保存状况调查。保护区内防灾减灾设施场所及物资储备情况调查。B B 附录B (规范性)文物专项评估 B.1 文物价值评估 文物价值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描述或说明;b)真实性、完整性描述或说明,以及历史沿革情况;c)文物保护单位中单体文物及附属文物价值评估;d)在同类别文物或在同时代文物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B.2 文物风险评估 B.2.1 风险识别 通过查找、分析及归类等方法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B.2.2 风险分析 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区域可能遭受

    34、到自然灾害影响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包括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与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脆弱性分析。B.2.3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致灾因子要素危险程度分析,包括基础数据收集、评估时空尺度确定、危险性评估模型构建与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划分。B.2.4 文物环境敏感性评估 评估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及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包括基础数据采集、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模型构建与敏感性等级划分等内容。B.2.5 文物本体脆弱性评估 基于致灾因子的类型,评估文物保护单位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或损失的难易程度。包括文物脆弱性要素采集分析、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构建及

    35、脆弱性等级计算等。脆弱性评估结果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好、较好、一般、差。B.3 应急管理能力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法律基础、预案编制、应急机构、指挥中心、专业队伍、监测与预警、指挥与协调、通信与信息保障、装备和设施、资金支持、培训演习、宣传教育等指标的评估。具体要求按照GB/T 40151-2021有关规定执行。B.4 风险等级 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文物脆弱性、管理机构应急能力分析与评估结果,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低脆弱、脆弱、较脆弱、高脆弱。B.5 风险图构建 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文物保护单位风险评估模型,将收集得到的

    36、基础数据导入数据库中进行集中储存和运算处理,得到相应的灾害风险值,并结合GIS平台进行展示。具体要求按照GB/T 28923.12012有关规定执行。C C 附录C (资料性)检测和监测方法选用 C.1 与不可移动文物检测有关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见表 C.1。表C.1 不可移动文物检测方法选用 检测内容 检测方法 常用检测仪器 检测方法适用性 C1结构构造 D1结构布局及构造 人工检查 照相机、录相机、纸笔记录 人员所能到达位置均可使用 D2结构整体性 人工检查 照相机、录相机、内窥镜、纸笔记录 人员所能到达位置均可使用,狭小位置可采用内窥镜观察 C2劣化 D3裂缝 精密测(量)距、伸缩仪、

    37、测缝仪、摄影测量 卡尺、裂缝塞尺、裂缝综合测试仪、高精度扫描 可根据现场操作便利选择相应设备,裂缝综合测试仪可同时测量裂缝深度;裂缝较多且需要全面记录时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 D4风化糟朽 敲击法、应力波(超声波)测试法、针测法 橡皮锤、皮罗钉、木材应力波测试仪、超声波测试仪、木材针测仪 粗略普查时采用橡皮锤敲击测试;木材应力波、超声波测试微损测试;允许留测试痕迹时采用木材测试仪测试 C3变形 D3沉降 水准测量、液体精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等 水准仪、液体静力水准仪、全站仪 水准法的测量精度高于三角高程测量法。适用于各种古建筑沉降检测 D4倾斜 经纬仪投点法、差异沉降法、激光准直法

    38、、垂线法、倾斜法、电垂直量等 经纬仪、全站仪、激光铅直仪、激光位移计、吊线锤 从古建筑外部监测倾斜时,宜选用经纬仪观测法;从古建筑内部测试构件,通视条件不良、设备有限情况下,可采用垂线法测试;当利用古建筑物竖向通视条件进行倾斜监测时,宜选用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激光位移计自动记录法 C4 材料力学基本性能 D8木材抗压强度 应力波(超声波)测试法、木材针测法、取样实验室检测法、资料查阅 木材应力波测试仪、超声波、木材针测仪、实验室压力机、树种鉴定 应力波(超声波)测试法、木材针测法可通过计算方法测量估算木材抗压强度;树种鉴定可根据木材手册估算木材抗压强度;在有构件落架替换时,可采用取样实验室方法测

    39、试木材抗压强度,也可测得顺纹抗拉、横纹抗拉、抗折等强度值 D9灰浆抗压强度 贯入法、回弹法、取样实验室检测法 砂浆贯入仪、砂浆回弹仪、实验室压力机 采用贯入法、回弹法进行无损检测;在无相关测试数据及贯入、回弹曲线且具有取样条件下,采用取样实验室检测法 D10砖石抗压强度 微钻测试法、回弹法、取芯试验检测法 便携式钻孔阻力测试仪、砖回弹仪、实验室压力机 采用微钻测试法、回弹法进行无损检测;在无相关测试数据及贯入、回弹曲线且具有取样条件下,采用取样实验室检测法 D10夯土(土坯砖)抗压强度 贯入法、回弹法、取样实验室检测法 砂浆贯入仪、砂浆回弹仪、实验室压力机 采用贯入法、回弹法进行无损检测;在无

    40、相关测试数据及贯入、回弹曲线且具有取样条件下,采用取样实验室检测法 C.2 与不可移动文物监测有关的检测内容、检测方法,见表 C.2。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确定的监测对象和监测需求,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监测方法。安全监测应根据现场情况明确监测频次,选用监测系统及设备仪器,确定监测点。表C.2 不可移动文物监测方法 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常用监测仪器 监测方法适用性 变形监测 水平位移 视准线法、激光准直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 激光铅直仪、全站仪 视准线、激光准直等方法宜监测在特定方向的位移变化;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宜监测任意方向的位移变化。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沉降测量 几何水准法

    41、、液体静力水准法、三角高程测量法 水准仪、液体静力水准仪、全站仪 水准法的测量精度高于三角高程测量法。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常用监测仪器 监测方法适用性 倾斜监测 经纬仪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激光位移计自动记录法、倾斜传感器观测法等 经纬仪、激光铅直仪、激光位移计、倾斜传感器 从古建筑外部监测倾斜时,宜选用经纬仪观测法;当利用古建筑物竖向通视条件进行倾斜监测时,宜选用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激光位移计自动记录法。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挠度监测 挠度计观测法、位移传感器观测法 挠度计、位移传感器 挠度监测频次应根据挠度变化速度确定,宜与水平位移监测及沉降监测频次相协调

    42、。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裂缝监测 直接量测法和自动监测法 振弦式测缝计、应变式裂缝计、游标卡尺、裂缝监测传感器等 监测频次可以根据具体的裂缝变化速度确定。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应变监测 应变 直接测量 应变计(如:电阻应变计、振弦式应变计、光纤类应变计等)一般是直接测量应变,然后根据公式,得出应力。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振动监测 振动(振动响应、振动激励),监测指标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动应变等 相对测量法、绝对测量法 测振仪、应变计等 应根据不同的古建筑结构类型选择不同的布点方式。适用于受振动影响的古建筑监测。含水率监测 材料含水率 直接测量 电阻式含水率测量仪、针式含水率测量仪 适用于各

    43、种古建筑监测。白蚁监测 是否存在白蚁虫害 仪器间接测量法,诱饵监测装置捕捉法 微波雷达监测仪、红外热成像白蚁监测、声频探测仪、诱饵监测站等 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温湿度监测 温湿度(构件及环境)直接测量 温度仪、湿度仪 布点宜对称、均匀,并与风速仪一同使用。适用于各种古建筑监测。风环境监测 风环境(风压、风速、风向、风攻角等)直接测量 风压传感器、风速仪等 应保证足够长的监测周期,以保证所测数据能代表强风特性。结构风致影响(顺风向响应、横风向响应和扭转响应)位移传感器等 适用于对风敏感的古建筑。地震监测 地震(地震动及地震响应加速度)直接测量 地震仪等 可结合风、撞击、交通等振动响应统筹布置监

    44、测系统。影像监测 古建筑现状监测 直接测量 双目视频摄像头 即时监测。适用于各种古建筑实时现状及外围保护现状监测。D D 附录D (资料性)记录表 灾害速报记录表模板见表D.1,坍塌掉落文物构件登记卡模板见表D.2,受灾文物情况调查评估表模板见表D.3。表D.1 灾害速报记录表(样表)填报单位:填报时间:年 月 日 灾害种类 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详细地点 省 市 县 乡(镇)村 组 次生灾害 有 无 灾害规模 立方米(平方米)潜在规模 立方米(平方米)受灾文物位置 受灾文物体量 受灾文物面积 威胁文物位置 威胁文物体量 威胁文物面积 预测发展趋势 预测持续时间 通知记录 单位或岗位

    45、接通知人 电话号码 通知时间 灾害发生情况:(说明灾害形态特征、发生过程、造成的破坏等)灾害发生原因:(描述灾害体所处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灾害的成因及灾害的诱发因素)已采取的救灾和防灾措施:发现时间:月 日 时 分 首报人:备注:审定人:审核人:填表人:表D.2 坍塌掉落文物构件登记卡(样表)编号:记录日期:年 月 日 单位 构件名称 构件照片(正面)构件编号 构件类别 质地 年代 构件质量 残损情况 尺寸 处理意见 登记人:(签名)年 月 日 备注 表D.3 受灾文物情况调查评估表(样表)E 名名 称称 编编 号号 所在地所在地 _市_县 具体地址具体地址 保护级别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

    46、保护单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所所 有有 权权 国家所有 集体所有 私人所有 其他 是否开放是否开放 是 否 受灾类型受灾类型 地震 洪涝 大风 其他 受灾等级评估受灾等级评估 严重(局部坍塌,结构失稳)较重(残损较重但结构稳定)一般(结构稳定,局部出现残损)二、基础信息栏二、基础信息栏 文保单位公布文保单位公布批次与时间批次与时间 管理单位管理单位 使用单位使用单位 文物简介文物简介(文物的构成、规模、主要建筑形制等,200 字内)三、受灾情况栏三、受灾情况栏 文物构成受灾文物构成受灾情况情况 名称名称 年代年代 面积()面积()受灾残损描述(应从整体

    47、到局部,包括地基基础、受灾残损描述(应从整体到局部,包括地基基础、地面、墙体、彩绘壁画、木构架和屋面等方面,地面、墙体、彩绘壁画、木构架和屋面等方面,并后附照片)并后附照片)附属设施受灾附属设施受灾情况情况 名称名称 年代年代 规模规模 受灾残损描述受灾残损描述 文物建筑受灾文物建筑受灾情况综合评估情况综合评估(受灾经过描述、受损原因分析、灾害损失评估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等,300 字内)已采取的应急已采取的应急保护措施保护措施(200 字内,并后附照片)下一步修缮措下一步修缮措施建议施建议(300 字内)照片照片 含全景照片、灾前原状照片、灾后现状照片、立面照片、主要受灾位置细部现状照片 E

    48、F 附录E (规范性)应急响应等级及启动条件 E.1 应急响应等级 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分四级。E.2 水文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等级 气象水文灾害结合现行气象灾害预警等级、防汛响应等级和文物易损性,可将文物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四级,详见表E.1。表E.1 水文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一览表 文物易损性 气象灾害预警等级 防汛响应等级 文物应急响应等级 文物发生破概率20%蓝色预警 级 级 文物发生破坏概率在20%50%黄色预警 级 级 文物发生破坏概率在50%80%橙色预警 级 级 文物发生破坏概率80%红色预警 级 级 E.3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等级 依据国家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同时,应将

    49、文物的损失作为核心考量指标。以此将地震文物应急响应等级划分为四级,见表E.2。表E.2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一览表 文物破坏程度 地震烈度 文物应急响应等级 010%文物发生破坏或损伤 级 10%25%文物发生破坏或损伤 级 25%50%文物或重要价值文物发生破坏或损伤 级 50%以上文物或重要价值文物发生破坏或损伤 级 E.4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见表E.3。表E.3 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一览表 地质灾害预警等级 文物易损性 文物应急响应等级 蓝色预警 文物发生破概率20%级 黄色预警 文物发生破坏概率在20%50%级 橙色预警 文物发生破坏概率在50%80%级 红色预警 文物发生破坏概率80%级 如果气象水文灾害和地震灾害诱发次生灾害时,应急响应等级可提高一级考虑,或按次生灾害应急响应等级考虑。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J.政策法规,2006第4期 2国务院.突发地质国家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 3腾五晓.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注意事项

    本文(T_CI 098-2023 文物保护单位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编制要求.pdf)为本站上传会员【Fis****915】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