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_郑晓岚.pdf

    • 资源ID:478198       资源大小:254.84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_郑晓岚.pdf

    1、 收稿日期 20220709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世界语言学文化研究专项)“林译冒险小说中少年形象的广义修辞学阐释”(JSZW22006);福州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林译哈葛德冒险小说中少年形象的广义修辞学研究”(GXC202115)。作者简介 郑晓岚(1978),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该作品为英国作家笛福的名作,在晚清有多个中译本,如沈祖芬翻译的绝岛漂流记(1898)、大陆报 版的鲁滨孙漂流记(1902)、林纾和曾宗巩合译的鲁滨孙漂流记(1905)、从龛翻译的绝岛英雄(1906)等。目前学界通行的译法为鲁滨逊漂流记。2022 年第 4 期总第 121 期北京化工

    2、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4 2022Total No121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郑晓岚(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摘要在晚清掀起的外国文学作品译介大潮中,“冒险小说”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类被译介到中国。结合晚清社会语境,重点探析冒险小说译介于晚清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因。研究发现:晚清冒险小说的译介主要源于民族生存危机对男子气概的呼唤,又得益于小说社会地位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与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密切相关。冒险小说所弘扬的冒险进取精

    3、神有助于改造国民奴性,激发国民的男子气概,契合救亡启蒙的时代需求。关键词晚清冒险小说;“少年”;冒险进取精神;男子气概;救亡启蒙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22)04006506在 西 方 文 化 语 境 中,冒 险 小 说(adventurefiction 或 adventure novel)或曰探险小说、历险小说。美国评论家堂德阿玛莎(Don DAmmassa)在冒 险 小 说 百 科 知 识 全 书(Encyclopedia ofAdventure Fiction)中指出:“adventure”一词在古法语中的意思为“即将发生的事情”,含有“

    4、危险、莽撞、勇敢”等语义要素,并将冒险小说定义为:“冒险是指发生在主人公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系列事件,通常伴有危险和身体行动。冒险故事通常进展很快,节奏至少与故事中的人物塑造、背景及其他元素一样重要。”1本文采取“冒险小说”一说,论述范围包含“探险小说”或“历 险小说”。“冒险小说”作为文类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是在1902 年 11 月 14 日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 创刊号上,“冒险小说:如 鲁敏逊漂流记之流,以激励国民远游冒险精神为主”2。这期创刊号还刊登了南野浣白子述译的 二勇少年,这是晚清第一篇被明确称为“冒险小说”的作品。1905 年,小说林社对冒险小说的题材进行了厘定:“冒险小说(伟大国民,冒

    5、险精神,鲁敏孙欤?假朴顿欤?雁行鼎足)。”3 1908 年,晚清著名小说评论人燕南尚生在评论水浒传 时写道:“一切人于一切事,勇往直前,绝无畏首畏尾气象,则冒险小说也。”4 综上,冒险小说旨在于以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冒险精神形塑伟大国民,以文学话语参与国民精神建构,为救亡启蒙、强国保种服务。作为一种新文类,冒险小说在晚清的销量不如侦探、言情、社会等小说,徐念慈在余之小说观 一文中写道:“而默观年来,更有痛心者,则小说销数之类别是也。他肆我不知,即小说林 之书计之,记侦探者最佳,约十之七八;记艳情者次之,约十之五六;记社会态度、记滑稽事实者又次之,约十之三四;而专写军事、冒险、科学、立志诸书为最

    6、下,十仅得一二也。”5 然而,从中仍然可以看到冒险小说已经成为畅销文类之一,是晚清文学译介大潮中“颇受注目的一类”6。笔者整理晚清冒险小说篇目后发现,晚清冒险小说译介主要集中于 19051908 年56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间,来自英国的作品数量占绝对优势,而非李艳丽所说的“来自日本的作品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一种文类的兴起或传播绝不是偶然的,必然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紧密相关。晚清冒险小说译介主要源于晚清社会这一特殊的接受语境,而不仅仅是对“航海和科技”等知识的渴求。下文拟从民族生存危机、小说地位的整体提高及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三个方面探析晚清冒险小说译介的动

    7、因。一、晚清民族生存危机呼唤男子气概冒险小说在晚清被大量译介的根本原因在于晚清的民族生存危机。晚清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惧内怕外,积弱不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锋中遭遇了一系列惨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苦心打造的海军几乎溃不成军,朝野上下一片震惊,战后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加重了民众负担,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加剧。晚清开明人士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然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运动却以失败告终。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 辛丑条约,瓜分之祸,迫在眉睫,民众深感亡国灭种的忧惧,“各种醒华、救华、兴华、振华的刍议、卑议、高议、新议、通议、危言、庸言竞相提出”7。1903 年,爱国留学

    8、生发起的拒俄义勇队运动再次以失败告终。1905 年,日本这个亚洲小国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俄国,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与日本相比,大清帝国形象却一落千丈,成为西方国家口中的“老大帝国”,犹如大清男子的辫子一般,阴柔、落后、愚昧,毫无男子气概。面对严重的民族生存危机,晚清进步人士积极探索强国保种之道,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不在于器物或制度层面,而在于人才,只有进行维新变革,改造懦弱、保守等国民劣根性,培养新民,方能缔造一个新国家。正如台湾学者颜健富指出的那样,“甲午战争粉碎了洋务派器物改革的理想,视角转到 人 的改造上,强调人与国家之唇齿相依”8。严复在 原强 一文中提出了“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

    9、”的主张,揭示了民强与国强的内在关系,为形塑新民提供了有力的行动纲领9;1901 年 光绪政要提到,“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10。“少年”“学生”等年轻一代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乐于接受新思想,他们身上具有的希望、朝气、勇武、竞争、进步等新民品质,使其成为了改革的首选对象,他们“不论是作为政治或社会实体还是象征符号,都成为怀抱革新社会、振兴国家志愿之时人反复论及的对象”11。晚清进步人士开始纷纷批判国民奴性,提倡冒险进取精神,弘扬尚力文化,从根源上寻找强国保种的妙方。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有感于日本的自强和中国的贫弱,将国家的落后与贫穷归结为国民性

    10、问题,于 18891906 年撰写了大量文章批评国人的奴态,强调必须去除国民奴性,弘扬冒险精神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他在国民十大元气论 中将奴性视为中国人的劣根性,“不禁太息痛恨于我中国奴隶根性之人何其多也”,认为奴性的根源在于中庸礼让之风,呼吁冒险精神12;在 中国积弱溯源论 中批判崇文抑武、怯懦、奴化等国民性13;在呵旁观者文 中深度剖析病态的国民灵魂,认为中国人缺乏“血性”,毫无男子气概,“无血性三字,为吾全国人所专有物也”14;在新民议 中揭示民弱则国弱的事实:“夫我中国民族,无活泼之气象,无勇敢之精神,无沈雄强毅之魄力。一人如是,则为废人,积人成国,则为废国。中国之弱于天下,皆此之由。”

    11、15 19021906 年,梁启超以笔名“中国之新民”在 新民丛报 上发表 20 篇政论,批判中国人弱不禁风、民族武德缺失,宣扬以“力”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新民应具备冒险进取精神16。其中,论冒险进取 一文指出西方国家强于中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冒险进取精神,主张以此精神重塑国民品格17。晚清其他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冒险进取精神事关国家兴亡,纷纷发表文章批判国民奴性,提倡冒险进取精神。如,邹容1903 年在 革命军 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无历史,中国人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18,革命的要义在于“养成冒险取进、赴汤蹈火、乐死不辟之气概”19。66根据李艳丽研究,冒险小说译介主要集中于

    12、19031907 年,与笔者统计出来的结果基本吻合。参见: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J社会科学,2013(3):183-192郑晓岚晚清冒险小说(18981911)篇目整理、发现及刊行情况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13-125李艳丽的论断主要是基于转译自日本的作品而言。参见: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 J 社会科学,2013(3):183-192邹振环是国内第一个从接受环境论述哈葛德小说被译介到晚清的学者。具体参见:邹振环接受环境对翻译原本选择的影响 林译哈葛德小说的一个分析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4146+40参见

    13、: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 J 社会科学,2013(3):183-1922022 年第 4 期郑晓岚: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在此背景下,表达冒险、抗争、尚武等题材的小说最受时人的欢迎”20,以弘扬男子气概、塑造少年英雄见长的冒险小说借势而入。可以说,加强男子气概是晚清的文化情绪,冒险小说的译介正是对晚清男子气概缺失的抨击和对冒险精神的呼唤。晚清进步人士纷纷译介或创作冒险小说,形成了近代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冒险小说刊行热潮。随着革命派正式与改良派划清界线并逐渐胜出,革命思潮日益盛行,“革命”一词在 1906 年使用多达 2800 余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 19051908 年冒险

    14、小说译介高潮的掀起。一些冒险小说出现了“多译本的盛况”,“说明当年志在为中国少年输送精神粮食者的勤勉”21。总之,晚清“接受冒险小说的初衷,自然是出于时势之需,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士 的责任与抱负接受了含有科学及尚武意味的冒险小说”22。二、晚清小说地位的整体提高冒险小说兴起于晚清的直接原因在于小说地位的整体提高。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念是文以载道,小说自古被视为“小道”,依附于诗歌,地位低下,难登大雅之堂。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学观念传入中国,晚清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了小说于启蒙民众、缔造强大国家的重要作用。1897 年严复、夏曾佑 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就指出了小说的教化作用23。戊戌变法

    15、失败后,晚清有识之士开始真正重视小说启蒙救国的作用。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 一文中强调各国政治改革与小说启蒙关系密切24,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一文中将小说列为“文学之最上乘”,认为它是改良社会的利器,承担着改造社会、拯救危亡的功能25。小说的地位大大提高,逐渐从社会边缘转移到社会中心,小说整体上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小说界革命带来了全新的小说观念,文以载道的内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道”强调忠君,恪守仁义礼智信,近代的“道”强调冒险、进取、进步、自由、民主等西方文明思想,“被化约为近代国家民族思想”26,由此文以载道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表达到接受环节都富含政治元素。大批文人出于救亡启

    16、蒙的政治需要,不断加入小说作者和读者之列,他们有意识地以小说为武器,怀抱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入世精神,书写主题也日益政治化。“在小说革命的热潮中,不少本来政治色彩较淡或甚至毫无政治色彩的外国小说,在介绍到中国来时,都被加以一种政治性的阅读 译者往往在译序或后记汇总引导读者去阅读 其中的政治意义,且把中国的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27。总之,晚清作家和读者都喜欢讲政治28,“由此激发出晚清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大变动”29。这种变动可以从当时民营出版行业的出版物一探究竟:“印刷书籍的内容从四书五经等科举用书,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 等童蒙读物发展到戏曲小说、中西书志、教科书籍、新学书籍”30,不论是“中

    17、西书志”“教科书籍”,还是“新学书籍”,都致力于开启民智,救亡图存,富有现代视野,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就翻译小说而言,“当时译书的目的主要在于输入文明而不是考虑其文学价值,或主要在于借鉴其思想意义均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国人,使其感动奋发,投袂而起,以西国少年豪杰和巾帼英雄为榜样,振兴国势,再造中华”31。梁启超、林纾、包天笑等大量译介科幻、侦探、冒险、教育等作品,主要介绍英雄人物或少年主人公的冒险故事,让西方少年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且,“中国早期的翻译作品中,译者按语以至评论者评语所表达的主题,十居其九是西方人那种一往无前的冒险精神”32,不少译作序跋明确表示其译作旨在于激发“少年”的冒险

    18、进取精神。如,1902 年沈祖芬在 绝岛漂流记 自序中写道:“在西书中久已脍炙人口,莫不家置一编。乃就英文译出,用以激励少年。”33 近代著名出版家、商务印书馆创始人高梦旦在给绝岛漂流记撰写的序中揭示,译者译介此书是“欲借以药吾国人”,以“激发国人冒险进取之志气”34。1905 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云中燕 书首叙言中写道:“是书亦足为振起少年精神之一助。”35 三、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冒险小说被译介到晚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这类小说主要为“少年”写作,包含拯救、英雄主义、生存、勇气、职责等叙事要素,注重展现行动和男子气概。小说往往以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为背景,包含危险、冲

    19、突的行动或事件,行动主人公为“少年”,他们喜欢挑战,行动果敢,展现男子气概,反映为帝国服务的爱国理76革命观念自 1900 年“排满革命”和“政治革命”兴起后,开始扫荡几乎一切观念领域。具体分析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65-39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念36,又融合了自信与幻想破灭、傲慢与焦虑,最重要的是展现暴力37。故事的基本元素为:勇敢、文明的白人“少年”在朋友或仆人的相伴下,开启探秘寻宝之旅,他们冒险进入陌生场域,其间遭遇种种磨难,经历个人与原住民、新环境或自我等的冲突,凭借机智和勇气,借助

    20、地图或手枪等现代文明手段,最终化险为夷;甚至开拓荒蛮之地,以基督教教化蛮夷,传播西方文化精神,最后荣归本土。“少年”在不断冲突中经历成长,获得重生,重新认识自我,收获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丰收,实现男子气概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少年”强硕的体魄,弘扬“少年”的忠诚、勇敢、智慧、正义、文明等美好品德,凸显追寻财富和自我成长的主题。事实上,“冒险”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叙事元素,一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叙事原型,可以说,西方文学作品对“冒险”的表现由来已久,从古希腊神话中的超人传说到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日益增多的冒险传奇作品,都表现掠夺与征服的主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西方文学形式,“冒险是、而且总是男

    21、性主义的 为男性写作,庆祝男子气概从最深层次来说,冒险是属于男人的”38。“冒险”有助于增进男性认同,摆脱传统男性阴柔的一面,“被视为重新激活男子气概的重要载体”39,在塑造“少年”的男子气概中作用重大。“少年”唯有经历各种考验后,才能实现个人成长,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从深层次来说,“冒险”是一个追寻自我身份甚至与内心自我作战的过程。“冒险”预示着进入一个陌生的异域空间,深入到内心深处与自己对话,展现男子气概;换句话说,“冒险”是输出男子气概。从更为重要的意义上说,“冒险”提供一种有力的隐喻,喻指人类的机遇、危险、进取、意志力、对抗、胜利等,是一趟生理的、道德的、文化的旅行40。总的来说,冒险

    22、小说“表现了对种族、男子气概和帝国的共 同 关 注”41,是“使 帝 国 充 满 活 力 的 神话”42,有助于阐释历史、帝国、勇气或权利43,对西方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到世界各地,包括同时期的晚清中国。传统中国崇尚文治,反对蛮力,只有山海经 搜神记 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从来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冒险小说。根据晚清黄伯耀的论述,这类神怪小说虽不乏对冒险之事、冒险之人的书写,但现实生活中能称得上勇敢之人的则寥寥无几,这主要归因于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即冒险之人总有神灵或邪术庇护,缺乏哥伦布式的实地探险或福尔摩斯式的科学的办案手法,其所宣扬的是忠孝仁义等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未能有效地激发读者

    23、的勇敢之力。传统中国提倡忠孝节义,奉行以孝治国。根据儒家的伦理规范,“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被视为百行之冠,道德之本,“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44,“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好好爱护身体是尽孝的开始,而冒险意味着损伤身体甚至牺牲生命,是一种不孝之行。冒险甚至被视为好逸恶劳,不事生产,不供养父母妻儿,是大不孝。因此,民众不被鼓励冒险远游。传统中国缺乏冒险精神,缺乏进取、争胜的精神特质,“不是冒险进取的生活的范型;其精神与道德习惯亦相称而具和平与消极之特征”45。在晚清外国文学译介热潮中,西方翻译小说,特别是冒险小说被选中,“以拔除学生畏葸之性质”,成

    24、为“培养学生独立坚忍 之性格的有效利器”46。冒险小说的主人公多为少年英雄,他们冒险奋进,积极进取,“表现出当时国人被视为欠缺的素质 坚强的体能和智能”47,富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其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冒险精神对改造国民奴性、激发国民的男子气概大有裨益。用黄伯耀的话说,“惟探险小说则不然,其寄意也远,其运笔也奇,其神于所遇也,历千辛万苦,而必求达所探之勇敢之目的。聪颖之思,沈毅之力,胥于是乎具矣,故曰为现象社会增进慧力也”48。此外,冒险小说经常描绘异域风情,情节跌宕起伏,富有趣味,对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富有强大的吸引力。小说甚至以浪漫、审美的眼光看待死亡,将死亡修辞化,有助于鼓励国

    25、民尚武好勇。主人公要么携财富荣归故里,要么抱得美人归,这种大团圆结局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对于正在遭受苦难的晚清民众来说也是一种鼓舞与憧憬。最为重要的是,小说展现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亡国灭种等叙事元素,能够让晚清民众感同身受,产生亡国忧患意识,从而奋起抵抗,强国保种。四、结语晚清中国内外交困,国运岌岌可危,整个社会亟需男子气概。梁启超在思想界大力提倡尚武精神,以振奋衰微之民族;在文学界强调小说有助于形塑新民,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晚清有识之士积极响应梁启超的号召,纷纷译介或创作新小说,借助小说表达维新变革主张和强种爱国思想,小说一跃成为革命话语的中心,被赋予救亡启蒙、强国保种的重任。冒险小说

    26、宣扬“少年”的冒险奋进精神,有助862022 年第 4 期郑晓岚: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于激发国民的男子气概,因而被大量译介到晚清中国,成为晚清文学译介中的重要一类,并引发晚清时人效仿、创作冒险小说,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冒险小说在晚清的译介与传播,主要源自晚清特定的接受语境和冒险小说的文类特点,其中夹杂着进化论思潮、社会文化风气的转变、媒体境况、译者的主体性及读者阅读口味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它契合了救亡启蒙的时代需要。小说弘扬的冒险奋进精神成为形塑“少年”、改造国民奴性、实现强国保种的利剑,有助于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探险小说最足为中国现象社会增进勇敢之慧力”,“探险者,就所长而引

    27、掖之,趁鼓荡之潮流,速进步之效果”49。冒险小说中“少年”的冒险进取精神及其追求个人价值的理念作为塑造“少年”民族之魂、鼓励“少年”英勇救国的利器,肯定了“少年”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提高了“少年”的社会地位,对几千年来的老者本位、重老轻少等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论”的形成。此外,小说宣传的西方文明进步思想,言说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想象,对于长期处于闭塞状态的晚清民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助于新的世界秩序观念的形成。进化论思想主导下的西方文明观念改变了传统天下观,冲击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文化秩序,以“力”为核心的世界秩序观念开始流行,也促使社会权力进行再分配,

    28、有助于建构新的社会文化秩序。冒险小说“可借以鼓励国民勇往之性质,而引起其世界之观念”50,倡导以“力”为主导的世界秩序观念,促使晚清民众发现“少年”,由此“少年”作为“新民”代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晚清中国有了别样的言说。参考文献 1 40 DON D AMMASSA Adventure Novel and ImperialomanceA/Encyclopedia of Adventure FictionC New York:Facts on Files,2009:9,7 2 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 新小说 A/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9、1997:58-63 3 小说林社谨告小说林社最近之趣意A/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73 4 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 叙A/阿英,编晚清文学业钞 小说戏曲研究卷 C 北京:中华书局,1960:126 5 觉我余之小说观 A/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35 6 崔文东家与国的抉择 晚清 obinson Crusoe 诸译本中的伦理困境A/王宏志,主编翻译史研究(第一辑)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02-222 7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修订版)M 北京:中国

    30、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 8 颜健富从“身体”到“世界”晚清小说的新概念地图 M 台北:台大出版社,2014:263 9 严复原强 A/严复文选 C 牛仰山,选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2-31 10 柳诒徽中国文化史 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341 11 朱蓉蓉近代中国的“少年论述”与国家认同危机J 江海学刊,2012(1):173 12 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 A/饮冰室合集(文集三)C 北京:中华书局,2015:64 13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 A/饮冰室合集(文集五)C 北京:中华书局,2015:12-42 14 梁启超呵旁观者文A/饮冰室合集(文集五)C 北京:

    31、中华书局,2015:69-75 15 梁启超新民议 A/饮冰室合集(文集七)C 北京:中华书局,2015:108 16 梁启超新民说 A/饮冰室合集(专集四)C 北京:中华书局,2015:1-162 17 梁启超新民说论进取冒险A/饮冰室合集(专集四)C 北京:中华书局,2015:29-31 18 19 邹容革命军A/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C 张枬,王忍之,编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0:672,667 20 王军平,薄振杰合译者之过还是团队一致选择 林纾合译模式下的译本选择辨析J 上海翻译,2016(6):41 21 胡从经晚清儿童文学钩沉M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32、,1982:103 22 李艳丽东西交汇下的晚清冒险小说与世界秩序J 社会科学,2013(3):190 23 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A/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7-27 24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A/饮冰室合集(文集三)96“儿童本位论”由周作人于 1914 年最早提出。具体参见:周作人小学校成绩展览会杂记A/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 C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210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 C 北京:中华书局,2015:34-35 25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A/饮冰

    33、室合集(文集十)C 北京:中华书局,2015:6-10 26 肖向明“启蒙”语境里的“审美”艰难 论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价值取向J 南京社会科学,2008(8):68 27 王宏志 导言:教育与消闲 近代翻译小说略论 A/王宏志,主编翻译与创作 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 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28 陈平原“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8 29 美 李欧梵帝制末的文学:重探晚清文学 J 东吴学术,2011(4):44-50 30 高信成中国图书发行史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0 31 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 M 南昌:百花洲文艺

    34、出版社,1999:181 32 卜立德凡尔纳、科幻小说及其他 A/王宏志,主编翻译与创作 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5 33 34 英 狄福绝岛漂流记M 沈祖芬,译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02 35 法 佚名云中燕 M 大陆少年,译叙言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05 36 LISA HONAKE“One Man to ely On”:Long JohnSilver and the Shifting Character of Victorian BoysFiction J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2004(1):27-53 37 41

    35、 JOSEPH BISTOW The Oxford Book of AdventureStoriesC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5:259-265,262 38 43 MATIN GEEN Seven Types of Adventure Tale:An Etiology of a Major GenreM Penn State Press,1991:3,34 39 LEEANNE M ICHADSON New Woman and ColonialAdventure Fiction in Victorian BritainGe

    36、nder,Genreand Empire M Gain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6:8 42 MATIN GEEN Dreams of Adventure,Deeds of Empire M London and Henley:outledge Kegan Paul Ltd,1980:XI 44 德 黑格尔历史哲学 M 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14 45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A/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C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103 46 朱有璇,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C 上海:华

    37、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97-298 47 孔慧怡还以背景,还以公道 论清末民初英语侦探小说中译 A/王宏志,主编翻译与创作 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 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3 48 49 黄伯耀探险小说最足为中国现象社会增进勇敢之慧力 J 中外小说林,1907(12):608,608 50 成之小说丛话 A/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55On the Translation Motivation of Adventure Fic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Zheng Xiaolan

    38、(Center for Inter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Abstract:In the tide of 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launc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dventure fiction”asa new genre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a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late Qing Dyn

    39、asty,this paper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tiv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adventure fictions in late Qing China It has been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adventure fic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inly stems from the call for masculinity inface of the national survival crisis,as well as

    40、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fictions,together withthe genr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nture fictions Therefore,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motives for people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to translate adventure fictions lie in the fact that the adventurous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advoca

    41、ted bythese fictions helped to transform the national servility,stimulate the national masculinity,and fit the needs of theera for the enlightenment of national salvationKey words:adventure fic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juvenile”;the adventurous and enterprising spirit;masculinity;enlightenment of national salvation(责任编辑:张静)07


    注意事项

    本文(晚清冒险小说译介动因探析_郑晓岚.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