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政治认同导向下警察角色冲突、危害和整合_李智.pdf

    • 资源ID:471873       资源大小:1.13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政治认同导向下警察角色冲突、危害和整合_李智.pdf

    1、-81-第 38 卷第 1 期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38 No.12023 年 1 月JOURNAL OF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Jan.2023公安学研究政治认同导向下警察角色冲突、危害和整合李智摘要:政治认同是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一种政治归属感,也就是公民对现行政治大方向的认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政府逐渐转型,警察的职业角色也应顺势而变。在政治认同的导向下,警察也常因工作的特殊性和对警务工作的模糊定位出现角色冲突的现象。文章探讨了警察角色冲突的表现、危害和整合路径。关键词:政治认同;警察角色;角色冲突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672-1020(2023)01-0081-09一、警察角色的内涵解析(一)社会角色内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而人的本质为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每个人总是处在与社会、他人和外界的交互之中。在不断地互动中,人类会展示出其显著的角色属性,即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中,每个人作为行为主体的活动形态与思维模式是共性与个性兼具的,在一定意义上综合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阶层。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具有多重内涵的界定,兼具地位性与职责感,在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关系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类个体在角色塑造之下占

    3、据一定的社会性地位、阶层,并且在社会化的同时履行承担角色所应有的职责与义务。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融合,共同塑造了社会关系网络的顺畅运行。而个体角色周围的人群也会相应给予处于角色中的个体相应的期待可能以及态度倾向。随着社会系统的愈加庞大与复杂,个人的角色性被多元的文化塑造成综合的角色属性,个体往往兼具多种角色属性于一身,在多元属性的对立统一中不断运动与变更,必然会产生一定时间与条件下的角色冲突现象,警察角色冲突就是其中典型表现之一。(二)警察角色内涵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公安院校大学生政治认同提升路径研究”(2020SJB0211)。作者简介:李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学院讲

    4、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39 页。-82-警察作为社会系统中一个具有显著内涵的角色形象,具有较高的政治色彩。当个体具有警察身份与地位的角色属性后,必然会将其个体原本多元的社会角色增添上新一层的解读与界定。而警察角色的系统理论最初源于西方警察角色与警察角色冲突的科学研究。作为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暴力机器与强大武装力量,警察角色在新时代更加包含着社会公众普遍对于警察职能的认知、意志与情感,亦涵盖了警察自身对于角色属性的理解与表达。社会学认为,警察角色是公安权力机关的主要行为主体,通过法律的赋予与社会的让渡进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治理,即为

    5、社会管理职能;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不断更新着社会百姓的思维与想法,社会群体越发需要为人民服务、事事落实为民的社会服务职能。而在这一时代属性与社会意义之下,警察角色的内涵不断丰富,具体而言,基于其政治性的本质属性,围绕法律所赋予的权力与责任,以社会共同体期待为范式以及标准的职能规范与行为模式。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生存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在角色的外衣之下也不断增添着角色外延,通过观察警察在社会群体中的角色,有利于直观反映并了解警察群体的身份与行为模式,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三)政治认同导向下警察角色概述政治认同指在一定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所产生的人格情感与意志上的认同感,主

    6、要表现为党派认同感、国民认同感、制度认同感、政策认同感、信仰认同感等。政治认同既是鼓舞国民共同奋斗和前行的重要思维基石,更是国民所普遍遵从的人生价值成长方向与信念归宿。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不论是政治团体、经济团体,或者是社会成员,都将难以避免地产生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方面的偏差。正视这一个现象和趋势,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来提升对我国的政治认同,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政治导向下的警察角色,就是在政治认同下,民众期待警察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在政治认同下,警察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开展工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7、警方认为,另一方面是民众期待。然而在政治认同导向下,两者的冲突同样值得讨论。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警方自身定位、群众对警察行为的期待,以期对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所裨益。警方的期待可分为正式组织的期待和非正式组织的期待。前者来自单位领导、训练方案、法律法规等,后者则来自于同事和工作团队等。群众的期待,是民众对警方的需求,需要警方做什么,什么不需要警方做的问题。二、警察角色冲突的表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警察角色冲突的表现。课题组一共发放问卷 280 份,其中根据实际需要给甲市公安局民警发放了 140 份调查问卷,这其中无效问卷 16 份,有效问卷 124 份;另外

    8、课题组成员分为三个小组随机到甲市 X 区、Y 区、Z 区给市民各发放了 50、50、40份调查问卷,其中无效问卷 8 份,有效问卷 132 份。(一)警察自身对角色的理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要求之间的冲突根据 1995 年 2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 40 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的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2020 年 8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时致训词强调,人民警察要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9、,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马志、朱林聪、文宇琳:法治视野下人民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武警学院学报2019 年第 7 期。王淑芹、李静: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认同建设的基本经验,求实2022 年第 6 期。刘佩锋:论警察执法中的角色冲突及危害,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5 年第 6 期。马顺成、于群:英美警察的角色变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5 期。-83-而警察在选择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动机。警察在选择警察这一职业时,对职业生涯有很多向往,并且强烈地希望投身于此。但是在当上警察以后发觉在真实的公安工作中更多的是忙于大同小异的琐事,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当初认为

    10、警察工作是一项大义凛然、波澜壮阔的工作,并且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警察。然而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并非想象的那样破要案、抓毒贩,与普通群众的接触反而是工作的日常,特别是非警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调查显示,非警务工作目前大量充斥着 110 报警中心,据统计,非警务工作电话占到 2/3 以上,造成了警力资源的大量浪费。“有困难找警察”其实是对公共资源的滥用。一旦接到报警电话,警察不得不去,去了又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例如开锁、停电、断水、找寻宠物等琐事,或者是涉及房屋拆迁、私人债务、商品质量、劳动合同等纠纷以及部分需要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和解决的警察职责以外的情况。由于群众对警察角色定位的偏差,群众往往不

    11、理解为什么此类问题公安机关无法解决,以至于对公安机关产生意见,认为警察无能,或是认为警察是在包庇对方,甚至认为公安机关是和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另一方的保护伞,将矛头对准公安机关,给公安机关带来极大工作压力。图 1 显示,在公安日常工作中,很多警察认为自己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非警务工作。而对比非警务工作的来源图 2,可以看到,来源于政府其他部门的就占到绝大多数,这说明本来不应该由公安部门去做的事情,其他政府部门或是为了加大工作力度,或是为了更容易地执行下去,都与公安部门联合去做。诚然这对某些政策贯彻执行的力度有所增强,但是这必然加大了公安部门与部分群体的对立关系,也不利于公安本职工作的开展。图 1 警察

    12、认为每天工作中非警务工作占比图 2 非警务工作来源(二)警察自身对角色的理解和民众要求之间的冲突时代高速发展,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工作和队伍实际,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夯实公安工作根基,是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必须认真思考与积极实践的重大政治课题。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警察自身认为服务群众和打击犯罪同等重要,而民众则认为保护人民和财产安全更重要,这无疑是民众站在自身的角度出发的。实际上,打击犯罪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为民众创造稳定、良好的生活环境,只有社会环境稳定,民众的安全得到保障,警察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提供警务工作的附加价值。调查显示,警察自己对自身工作内容的看法还是互有

    13、不同的:首先,124 份有效问卷中的 42 份回答是认为服务群众与打击犯罪同等重要;其次,26 份是服务群众为主、打击犯罪为辅;再次,24 份是打击犯罪为主、服务群众为辅;第四,18 份是服务群众;最后,14 份是打击犯罪。说明在打击犯罪方面已经不是警察最重要的工作,警察在自身的工作中已经意识到服务群众,提高民众的满意度已经成为警方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倪雅文:警察角色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 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84-图 3 警方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在“民众认为公安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在提供的有效的 8 个选项中答题者只能选择一个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

    14、求答题人只能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的警察最重要的工作内容。首先,在有效的 132 份问卷中有 41 份选择保护人民及财产安全,占总比例的 31%;其次是维护社会秩序 29 份,占总比例的 21.9%;再次是提供社区群众服务 23 份,占总比例的 17.4%;第四是预防犯罪发生 19 份,占总比例的 14.3%;第五是保护民众权利 13 份,占总比例的 9.8%;第六是为政府服务 3 份,占总比例的 2.2%;最后两个是犯罪侦查和解决群众的冲突各 2 份,各占总比例的 1.5%,具体见图 4。可以看出警方自己和民众对警察工作内容的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从图 4 可以看出警方自己认为服务群众和打击犯罪同

    15、等重要,而民众则认为保护人民和财产安全更重要;民众不认为犯罪侦查和解决群众的冲突是警方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而警方自己认为这两个相比较其他方面还是很重要的。图 4 民众认为公安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三)法律对警察的要求和民众对警察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虽然确定了警察的职责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警察面临的要求远远大于规定的职责和内容,所扮演的角色多重且复杂,法律对警察的要求与民众对警察的要求之间产生了较大冲突。有困难找警察,民众期望警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有危难找警察。在现实的警务活动中,民众对警察具有很高的要求,这与真实的警务活动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引发警察

    16、的角色冲突。法律对警察的要求与民众对警察角色的要求之间是有一定分歧的。基于民众的政治认同感李明聪:角色理论视域下的警察鉴定人角色冲突与矫正,中国政法大学 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85-较强的前提下,大部分民众极其信任警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报警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警力极其匮乏,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打击罪犯类案件,加上过度的媒体宣传,迷惑了民众对警察的定位,当不能成功地处理好群众的问题时,部分群众就会对警察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继而对警察及警务活动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调查显示,处理警情满意度是规范警察工作方式、密切警民关系的最佳途径。在接受调查的 132名群众中,其中 19 个在一年之内报过案或

    17、是和警察打过交道。在 19 份和警察有接触的回答中满意的有 13 人,不满意的有 2 人,普通的有 4 人,大多是出警不及时,或者没有调解到位,或者感觉警察在和稀泥等,离群众想象的警方办案还有距离。具体见图 5。只有群众的支持,警方工作才能取得新突破,可见从目前看对警察的满意度还有提升空间。图 5 报警群众对公安部门处理警情的满意度三、警察角色冲突所带来的危害性(一)警察个体容易产生身体、心理上的损伤警察在长期角色超载的影响下,会产生生理上的不适。一方面,上班期间意志消沉、疲惫不堪,到了晚上却又常常失眠,出现脱发等症状。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在角色超载的负作用下每况愈下。警察的体检异常

    18、率居高不下,超重和肥胖、三高、颈动脉斑块、高尿酸血症等都不同程度有所呈现。非警务活动严重透支警察的体力,超负荷的工作致使警察处于亚健康工作状态。角色超载对于警察心理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警察作为阻挡社会阴暗面的群体,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远比普通人要多得多。不断复杂化的执法环境使得部分警察产生抑郁、焦虑、感情淡漠、易怒的心理。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警察角色超载的心理表征尤为明显。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面作用下,警察群体趋向于以消极负面的情绪对待工作,从而产生角色冲突感。(二)警察组织容易陷入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公安民警必须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社

    19、会治安状况和越来越高的群众服务期望值,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现代公安工作要求人民警察肩负更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责任,而由于目前紧绷的警民关系、新闻及传播媒介一些不科学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超负荷工作压力,都让民警感到身心疲惫。一直处于工作强度大、要求高且具有高度危险性的紧张工作状态下,很多民警的家庭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而公安工作只能在高度疲劳状况下继续运转。与此同时,警察在单位中、在社会上需要扮演的角色诸多,他们可能是孙博文、李辉:警察角色超载:表征、诱因及对策,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21 年第 1 期。马志、朱林聪、文宇琳:法治视野下人民警察角色定位研究,武警学

    20、院学报2019 年第 7 期。-86-下属、是同事,也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子女、丈夫,角色转变无所适从,进而导致工作角色出现各种冲突,出现角色混同、角色认知不清等问题。此外,他们易受常规观念的束缚,习惯了常规的套路和思维定式,多方问题缠身,更不愿积极开展工作,每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推不做,即使推了也保持不动,从而导致警察组织效率低下。部分民警基于不被理解尊重、工作压力大以及工作的危险系数高等原因,进而提出离职。(三)拉大警民裂痕,造成现实社会危害当前社会主流媒体多倾向于将警察形象渲染为守护人民和社会的无所不能之士,这固然为警察树立了良好的正面公众形象,但同时也让公众将黑恶势力猖獗等负面社会事件

    21、归咎于警察的失职、公安队伍的腐败。民众对警察的期待,逐渐上升为事事包办、事无巨细,由此更容易滋生出抱怨情绪,一旦负面社会事件发生,警民关系“管宁割席”的现象自然而然出现。作为国家暴力机器中民众接触最广泛的警察,第一职责是依照国家法律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这个世界不再有违法和犯罪,警察也不会为了第二职责而存在。对于社会而言,只要存在道德和法律来阐明什么是罪与恶,犯罪就一定存在,它是不可能完全根除的。万物互联的今天,犯罪的行动和藏匿水平迭代升级,同时,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民众的参与需求高涨,不自觉地充当了警察捕捉犯罪的

    22、眼睛,形成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打击犯罪行为的良好局面。但警民关系的裂痕,使得人民群众不自觉滥用了手握的权利与便利,而将矛头指向警察队伍,从而导致打击社会恶势力的力量减弱,最终造成对现实社会的危害。(四)导致警务导向发生偏差,对未来警务运行导向不利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犯罪分子的手段有了新的特点,打击犯罪手段智能化、高科技化成了各级公安机关的标配,智能化的装备被视为先进手段而竞相学习。这种导向明显是“被动警务”理论的一种体现。而现代警务理论认为,转变传统的“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方能适应新形势下警察工作的要求。现阶段下,警察角色主要是执法者与社会服务者,而媒体的不当宣传、公众期望的移位以及压力状态

    23、下的不良状态都导致了警察角色的冲突。同时警察角色的冲突也导致警民矛盾加深,警民之间的关系疏远,警察工作压力骤增,民警产生畏难情绪,处理警情的难度加大。这一现象也促进了被动反应警务的生成,民警在工作中总是等到犯罪违法案件、各类纠纷事件发生后被动地采取措施,被动地处置,失去了思想上与行动上的主动性,进而警务导向发生了改变。这一结果也导致了民警角色冲突与被动警务模式之间的恶性循环,在多方压力下,民警对待工作的态度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失去了主动警务的核心,也就是无法主动提前作为,这对打造一支旨在建设“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公安铁军,对未来警方警务运行导向,都是不利的。四、警察角色

    24、冲突各要素之间的整合(一)加强警察与组织期待之间的整合警察组织的期待为警察行为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要求,警察应当充分理解组织提供的角色定位并努力实现;警察组织也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充分理解警察个体的困难,提供合理的角色定位,从而实现双方的共赢。1.增强警察角色意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角色意识是指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新时代警察增强自身的角色意识,需要改变传统的“超人”形象,充分学习掌握新时代社张君周、皮荷芳:从“被动”走向“主动”:警务风格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6 期。杨博娟:角色理论视域下我国人民警察角色冲突

    25、与调适,西南政法大学 2021 年硕士学位论文。-87-会背景下公安系统的特殊要求,在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等理论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素质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坚持廉洁执法,做到自警、自省。2.关注警察自身行为,实现社会共赢警察的行为,可以说是警察在面对组织与群众期待后,所做出的一种调整式的响应。调整的结果主要受制于组织与群众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而警察组织和民众的期待影响力可能在某个阶段来自警察组织的期待会占主导地位,随着某些事件的发生,来自民众的期待可能会有较大影响力。许多绩效考核、改革方案,无疑都是想将腐败、贪婪以及较差的警察驱逐出公安队伍,然而,当警察面对这些改革时,无疑也让某些警察形成

    26、了屈从心态,出现了逃避工作、掩盖事实、逃避麻烦等现象。因此,任何一项改革和调整都必须正视警察的现实处境,充分理解警察的自身困难,正视人性的弱点,使警察的期待与警察组织的期待达成一致,才能真正地实现双方的共赢。3.加强公安机关自身建设,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强化自身建设,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健全社会管理结构、完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实际行动。第一,精准定位,推进治理创新。公安工作是国家政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安要秉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基本理念,把实现

    27、好、建设好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当作工作目标,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第二,理清思路,综合精准施策。加大执法标准化力度;推动大数据警务改革,以大数据分析理念统领警务行动,切实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关键功能;做好社区警务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社会共治、平安共筹”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动群众,分类建群,遇事动员,源源不断地给社区治理的创新带来新动力。最后,凝心聚力,扎实打通堵点。攻坚解决“钉子案”;不断推进公安部门“放管服”改革,逐步完善机动车年检制度、驾车人考核、道路交通违规异地处置等便民举措,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畅通拓宽群众诉求途径,围绕群众反映关心的问题、困难,不但让民

    28、众“上访”,公安机关更要主动“下访”,及时把握问题争议的苗头,努力做到早发觉、早报告、早化解,推动社会治理与公安自身建设双促进、双创新。(二)优化警察期待与民众期待之间的整合基层警察是警方与群众之间最主要的结合点,因此基层警察的观念、行为、所使用的方式,都会影响群众的期待。尽管公安部门的高层也会通过局长信箱、局长接待日等特殊的渠道联系群众,但是基层警察的行为方式才是最主要的互动渠道。因此多听取基层警察的心声,才能真正了解民众对警方部门的期待。1.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警察角色在社会转型中,公安机关的职能必然伴随着社会职能的调整而发生变化,随着公安机关服务职能的比重加大,社会各界必然重服务职能而轻

    29、打击职能。但是根据国家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专政、管理职能仍是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能。警察的专政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控制和改造,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地位。因此,应当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警察角色的定位,包括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犯罪、服务公众等多重职能。2.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懂得合理运用警察权力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体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当正确引导和利用宣传媒陈永峰、蔡远哲:良善之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德法共治观引领公安社会治理创新,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22 年第5 期。王梦宇

    30、:互联网时代的警察角色变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 2 期。陈铮:中国警察角色认知现状的实证研究,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6 年第 4 期。-88-介,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使新闻媒体等高效的传播媒介为警察机关服务,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公众合理运用警察权力。首先,可以建立重大社会影响力案件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迅速及时传达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案件或新闻。其次,在某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对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进行日常的宣传教育,避免非警务活动的干扰等。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理解警察角色的合理职责范围,对建立和谐警民关系也有所裨益。3.贯

    31、彻文化育警思想方针,建立警察形象培育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影响警察规范执法与警察良好形象的一大重要因素来源于自媒体时代部分公众对于事件的无理抗拒以及恶意炒作。文化育警的方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察文化综合建设的思想指导,有利于进一步探寻警察文化素养提升路径,建立良好警察形象培育机制,活跃警营工作环境氛围。在此意义之上,贯彻落实文化育警方针可以极大程度促进警民关系融洽,从而能够更好回应公众期待。面对当下来自互联网用户的各种舆论,公安民警应牢记“执法为民”的初心与使命,坚决捍卫法律的尊严与权威,通过诸

    32、如加强全社会法治宣传与普及、培育社会群体责任与担当意识、建立良好警营法律文化学习路径等方式不断开辟警民互动平台,时刻动态把握受众需求。此外,公安民警可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扬有关公安民警先进事迹与公安英模切身故事,构筑主流文化阵地,健全舆论导向,从而营造良好警察形象与社会环境。(三)明晰警察的角色定位与法律对警察的角色定位之间的整合基层警察是公安机关和民众之间最直接的接触者,是公安工作的窗口,其承担着展示公安机关形象以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最重要的部分。这就要求基层警察在日常方面应广泛了解群众需求,听好群众的心声,讲好群众的需求,做群众的知心人。同时明确警方定位,对于群众的不合理需求也应做好群众工作

    33、,讲清原委,做好公安机关的形象展示。1.加强规范执法,提升警察依法履职能力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依法治国的理念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可和遵循。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公安机关要带头学法、尊法,规范执法。基层警察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学习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夯实法律基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规范执法。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警察角色定位随着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警察面临的执法困境日益复杂化,警察权力的过分膨胀成为警察角色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在立法上规范警察的权力,让警察的执法做到真正的

    34、有法可依。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过限制或缩小警察权力的方式,去解决警察的角色冲突,而是应该在法律上明确警察权力的内涵、范围、细节。现行的人民警察法(2020 年最新修订)中并未对警察职权做出明确的区分,容易造成警察各部门运作期间产生职责不分等实际困难。因而,从立法上规范警察的权力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明确警察具体角色,减少警力资源浪费。3.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完善公安队伍的管理机制随着新时期社会形势的演变以及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机制的持续创新,现行公安队伍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具体而言,首先是公安干部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层级管理存在涣散倾向;其次是民警思想态度的意识偏差,日常履职存在重利轻责现象;第三

    35、是基层民警扮演角色的多重,群众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共产党员2022 年第 21 期。郭志坚:论儒家思想视野下的当代公安精神文化建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崔敏:公安机关角色定位与观念更新,公安教育2003 年第 8 期。-89-纷复杂而多变,效率意识欠缺。面对以上多点弊病,应该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第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评制度。在招警考核过程中,积极盘活警力资源,探寻用人导向与考核结果并轨机制;在现有警营内部,增强民警测评参与主动性,建立完善良性竞争方式;在警务改革方面,

    36、大力推动层次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第二,培育公安机关效能机制。发挥各单位领导的带头与引导作用,通过案例剖析不断提高全单位履职意识与业务效能;除冗清杂,明晰各警种本职,建立健全程式化与精细化工作机制;组织基层民警集中进行培训,增强各项业务能力。第三,强化正向榜样鼓励引导机制。通过深入警营文化建设培育,树立公安英模学习典范,增强职业认同感;各类推选活动以人为本、以集体为中心,激励民警“比、学、赶、超”;以警为家,探寻解决待遇、晋升、职级等关切问题的有效路径,持续激发民警工作热情。总之,在整合警察与警方期待、警察与社区期待过程中,警察是其中关键所在,只有当三者达成共识时,才能形

    37、成一个和谐理性的社会。所以在日常的培训或者在警察意识的养成过程中,就必须在与民众和上级公安机关沟通方面加强学习与教育。警方不应承诺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在宣传教育方面,民众也不应该期待警察去做他们能力以外的事。Conflict,Harm and Integration of Police Role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Political IdentityLI ZhiAbstract:Political identity is a kind of political belonging produced in social groups,that is,citizensr

    38、ecognition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direction.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stage,and the government is gradually transforming.The professional role ofthe police should also change along with the trend.Under the guidance of political identity,t

    39、he police oftenappear the phenomenon of role conflict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work and the fuzzy orientation of thepolice work.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nifestation,harm and integration path of police role conflict.Key words:political identity;role of the police;role conflict责任编辑:史炳军石彦磊:分类管理视角下的警务技术人员激励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


    注意事项

    本文(政治认同导向下警察角色冲突、危害和整合_李智.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