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演进的传统和地域性_徐千里.pdf

    • 资源ID:470923       资源大小:1.33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演进的传统和地域性_徐千里.pdf

    1、CA 2023/02 当代建筑 25演进的传统和地域性EVOLVING TRADITION AND REGIONALISM徐千里XuQianli 收稿日期:20221110提到“地域性”和“地域文化”,人们往往容易想到世界各地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风土人情和文化景观。然而若对“地域性”的确切含义加以追问,又常感含糊不清,并不乏认识误区。笔者多年前也曾对城市和建筑地域性问题进行过些许思考,而近年来参与了更多设计实践,无意中从另一个角度和层面强化了一个观念和认识城市、建筑的传统和地域性在现代化进程中是不断延续和演进,并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这一认识又引发了笔者对于一些相关问题的再思考。1

    2、地域性与全球化 一个现代性论题在我国建筑界,关于地域性问题的探讨和争论由来已久并备受关注,但我以为这并非是由于这种地域性本身的长期和客观的存在。事实上,地域性作为一个概念和问题出现,并广受关切,很大程度上与全球化有关。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是指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由于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结成互相依存的一体化趋势和状态,是世界各民族经济交往密切和“全球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早已成为一个极具扩张性的“现代性”概念。由于全球化蕴涵着不可剥离的现代性意味,并被赋予了强烈的价值期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早已成为表达现代性价值目的的关键词语,不仅拥有普遍化的事实描述性和经济解释力,而且被赋予了一种

    3、超经济的价值评价性和跨文化的话语权力。1无论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语境中,还是在“逆全球化”主张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全球化的趋势都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只有开放、互通、合作、共赢才是当今世界的出路,逆全球化只会使人类文明倒退,所以并不会真的出现全面意义上的逆全球化。在城市和建筑领域,全球化的趋势和进程同样是显而易见且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对于“传统地域”与“现代性全球化”这一对概念,却长期存在误解。它们往往被拿来与某种城市、建筑的形式和风格相对应,这无可避免地使相关的讨论偏离学理层面,使当代中国的城市和建筑将要或应当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与演进,成为一个广受关注、但又往往无法触及要害的问题。我以为,要

    4、厘清这一问题,需要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和综合的层面进摘要 关于城市、建筑地域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全球化有关。人们长期割裂、对立地看待“传统地域”与“现代性全球化”这一对概念,并将它们与某类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相对应,使原本可以深入城市、建筑发展规律的学理探讨变成浅表的、非学理层面的争辩。本文试图结合创作实践对此问题进行剖析,反思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建筑的传统和地域性发展演进的逻辑。关键词 传统;地域性;现代性;全球化;演进 Abstract The debate of the regionalism of city and ar-chitecture has long been

    5、 going on,and is largely related to globalization.Because the two concepts of tradition-regionalism and modernity-globalization have been treated separately and oppositely for a long time,and have been corresponding to the form and style of a cer-tain type of city and architecture,the theoretical di

    6、scus-sions on th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ar-chitecture has been led to superficial and non-theoretical debate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is problem and reflect on the logic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 and regionalism of cities and architectures in the context

    7、 of globalization.Keywords tradition;regionalism;modernity;globaliza-tion;evolution行思考。法国哲学家保罗 利库尔在其历史与真理一书中对于全球化进程对传统和地域文化资源的冲击与破坏,曾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切与担忧。他认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必将毁坏和抛弃传统地域文化,并对两者如何协调统一提出了无可奈何的疑问。2在城市和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表现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和建筑文化的国际化。早在二十年前就有学者批评指出:“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

    8、筑师的参与,中小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空间尺度和形态上模仿大城市。全球化话语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此而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而我们对此也已经熟视无睹。”3这种世界建筑景观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所谓“熟视无睹”,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因全球化而导致当代城市和建筑日益趋同这一现象时,所表现出的迟钝、麻木和缺乏思考。在我国建筑界,“传统”和“地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一类使用频率颇高却又含义模糊的概念。有学者曾经指出,在中国建筑创作数十年的曲折进程中“有一种似断还连的创作努力这就是中国的地域性建筑。很难把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方言)性和传统这

    9、些概念分得一清二楚,因为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族性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它们又都建立在传统这个大平台上。4在我们近几十年的建筑创作中,无论是对传统的弘扬,还是对地域性(或民族性、乡土性等)的强调,往往有一个共同之处,即经常把这些貌似可以“归结”为“传统文化”的东西,理解为某种过去的、固定的建筑风格或形式。所以,建筑师的创作虽然持续地为保卫或弘扬种种传统和地域文化而努力,却长期未能摆脱套用传统建筑形式或风格的思维模式而难有突破的窘境。多年前吴良镛先生从理论建设的角度剖析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西学与中学根基都不够宽厚。相比之下,中学的

    10、根基尤为薄弱。”5邹德侬等学者也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对传统的研徐千里 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教授26 主题专栏 FEATURE THEME究不够甚至是鄙薄传统。传统宝藏的最珍贵部分在于,有可能用于今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活的灵魂。发扬传统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传统,不似传统”。6因为对自身文化传统认识模糊不清,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便难以对自身文化形成正确的态度,更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在全球化的大势中,或主张“坚守传统和地域”,或倡导“全面现代化和全球化”,但始终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明确而坚定的文化建设理念,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思想的混乱和行为的盲

    11、目。无论是盲目地崇尚、固守传统及地域,还是轻率地反对、背弃传统,显然都是源于对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的关系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在我国城市、建筑理论和实践中,有关传统、地域与现代的话题经久不衰,并且始终歧见纷纭,莫衷一是,其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对于城市和建筑的意义缺乏真正深入的关注,对于城市、建筑文化中的“传统”“地域”和“现代”也就难有正确的理解。在一次次文化热潮中强调文化之重要,对各种文化进行概括、定性,并以此为基础对东西方城市、建筑文化,以及其中的“传统”“地域”与“现代”等,或提倡“弘扬”,或主张“批判”,却难免主观随意和感情用事,往往并未从文化学的层面和角度比较、论辩中西文

    12、化或传统、地域与现代。结果,相关的研究常常停留于表面,成为某种空泛的口号,并未获得实际意义。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传统”“地域”,还是“现代”,都只是被当作某种形式或风格的“标签”。人们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态度,无论是提倡,还是反对,都缺乏内在真实的依据,往往被某些外在的目的所牵引,致使建筑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反复不停地在建筑自身的目标以外游走,严重地流于表面化。在此情况下,建筑创作无论是提倡传统和地域性,还是崇尚现代和全球化,都没有什么区别,更谈不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或新时代建筑文化的建设了。2 向传统和地域性回归的文化逻辑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建设中,建筑与城市、使用者、环境、人的生

    13、活方式均有着深刻的联系,这要求城市建设不仅需要不断深化对建筑物质本体和形态自律性的认识,更要深入和关注作为主体的人及其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现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行为依据、价值观念、生活意义等同建筑活动的关系问题进行合理地阐释与解答,建筑活动也才真正具有了人类文化行为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价值的建构活动,以及人类应对生存现实问题的一种努力。城市作为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生活聚居和工作场所,是人们交往汇聚之地和文化叠加之所,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化呈现和人际关系的容器。城市在不同人们的心目中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侧面和特点,以及各不相同的理解与期待,因此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是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

    14、多姿多彩的。而与城市文化紧密相连的城市风貌,正是城市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性与特征,必然反映出城市的空间特点和景观特色,体现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显示出城市的价值取向。城市和建筑的地域性与城市的地理条件、空间特色、生活方式,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紧密相关。那么显然,在城市建设中,继承“传统”和倡导“地域性”就绝不是为了回到过去或固守某种形式、风格或生活方式,崇尚“现代”和“全球化”也决不是以追求现代形式为目标,它们的意义均在于发掘与我们的居住、生活、心灵、期待真切相关的东西。它们的目标均应指向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雅克 德里达曾经把诗性定义为关乎心灵和记忆的东西。这也是任何时

    15、代艺术性的必要内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更为内在的东西,当代建筑中那些标榜继承“传统”和追求“地域性”的文化标签和符号操作才如此了无生气,而许多以“崇尚现代”自居的“新颖”“时尚”给人的感觉也只是依赖于表面的形式而非内在的生命,它们的目标更多指向的是眼睛而非心灵。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生活环境遭受挤压、建筑意义日渐沦落的困境,人们的确在寻求恢复城市、建筑与生活关联的途径,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历史和传统,以及地域文化。当我们置身于富有特色的历史城市或传统街区内,总会被那些亲切、温暖、充满生机和情趣的生活场景所吸引,被某种强烈的场所感某种个体活动和环境空间不可分割的整

    16、体意象所打动。这种意象所依附的结构框架和意义体系来自同城市与生俱来的公共生活,来自那些具有清晰可识别性的街道、广场、建筑和城市空间,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共同承认的文化模式,因而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这使人们看到,尽管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更新,但作为人类最基本生活内容的“内核”,并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它们会演进和发展,或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本质的东西。因而,在那些传统城区和古老市区“温暖而有趣”的氛围背后,一定具有某种有机组织和值得借鉴的成分。所以,当代建筑也才会呈现出某种向传统和地域文化“回归”的趋向。3 城市、建筑根本属性的回归虽然向传统和地域性“回归”有其内在的文

    17、化逻辑,但是这种“回归”却容易导致一种错误的印象和认识,以为城市、建筑的“意义”只能在传统和历史的环境中产生,甚至只有借助传统、地域的建筑形式和城市风貌才能获得。前些年一种复古、仿古风气的盛行显然与这种思维逻辑有关。事实上,上述这种“回归”,是以当代城市和建筑因忽视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和人的生存价值,导致人文环境恶化、文化特征和内聚力丧失等问题为代价的。那么,作为对当代城市、建筑反思后的一种探索,其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新老建筑形式的协调或延续,也就不应只是为了建立起某种延续、协调“文脉”关系的城市景观,而是在更高层次意义上对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的生活整体)关系的探索,因而也是城市和建筑根本属性的回归

    18、。如果说,这种城市、建筑思想,以及公众的意愿是希望恢复和保持城市世代延续的传统风貌,那么“风貌”的概念和意义就远远超越了视觉和形象的范畴。任何城市的风貌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不仅显示着城市社会创造的物质成果,更蕴藏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们精神文明的积累,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人们之所以喜爱并试图接近那些他们所熟悉的、清晰可辨的环境,是因为这种环境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寓含着他们生命活动的各种意义,是他们可以徜徉与生活的理想之境。无论何时何地,任何真正意义的创造都无法脱离或超越它根植的文化土壤。无论是现代化,还是现代结构,都绝不是对传统或地域文化的简单抛

    19、弃,而是以现代性的思维对传统、地域文化所进行的适应时代发展和需要的合理改造。所CA 2023/02 当代建筑 27以,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将它们同我们的生活状态和理想切实地联系起来分析和看待。这样,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创造出与此时此地人们的居住、生活、心灵、期待真切相关的东西。所以,谈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的关系,汉宝德先生感慨地写道:“回想当年我们尚年轻的时候,没有多少机会参与建筑的实务,然而胸中却多了一份文化的使命感,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未来中国建筑的风貌应该如何。由于读得多做得少,缺乏实在的印证,传统与现代就成为论辩中的陈词滥调。即使如此

    20、,此一论题仍然是严肃的建筑师心目中努力的标的,希望有一天能创造出立足于传统,傲视当代的作品,让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建设出令人骄傲的、现代的、带有传统文化风貌的建筑环境。在全球化的时代,胸怀壮志,要打破国家的樊篱,未始不是令人嘉许的立场,但是要想突破时代的迷雾,提出令人感动的形式语言,并不可以凭空臆造的,回头看20世纪的历史,重要的建树还是要自传统中抽引出来。”7汉宝德先生对此问题的看法堪称通彻。笔者通过近年在重庆的一些创作实践也一定程度上感悟和印证了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我们对于城市的传统和地域文化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解,对于它们与当今生活的关联便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相关的创作思维便有可能

    21、突破传统、地域或现代等概念的阈限,而指向城市、建筑更为根本性的目标或本质。4 传统、地域与当下日常的关联众所周知,重庆市作为著名的山城和江城,因地形地貌特点,依山而建,江水环绕,青山入城,城在山中,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山水城市景观。山地城市与非山地城市在地形和空间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城市的建造方式、风貌格局及人们生活状态的分异。传统的重庆城地势刚险,重屋叠居,其密布的街巷、错落的院坝、喧嚣的街坊和鳞次栉比、起起落落的建筑,与丰富多彩的城市日常生活一起彰显出生机勃勃的城市活力。正是这些特色,形成了重庆城市的传统和地域性。由于地形和空间条件的限制,重庆城市空间的营造往往无法遵循一般的城建原则、规律或常理

    22、,常常出人意料,出其不意。但我们不应将这些出人意料的城市空间视为“无理”之作,它们恰恰是适应山地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合理建造的结果,而支撑这种空间逻辑的,正是这种特别的城市空间所承载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这种传统和地域性与时代生活息息相通。与中国许多大城市一样,重庆在其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程中,迅速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人们至今还能够清晰记得并津津乐道的许多城市景象,在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渐消逝,让人怅然若失。我们失去的是曾经朝夕相处的生活环境,是特别值得珍视的生活气息与温情,以及在这种气息和温情中的城市活力。所以,随着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日益重视,城市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

    23、空间,例如步行空间的营造又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试图通过建立或完善步行体系和步行空间,建设或复兴城市的活力中心区。解放碑和朝天门是重庆渝中半岛两个最重要的区域,作为重庆母城的核心,不仅有闻名全国的商圈和步行街区,而且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虽然受山城地形条件的限制,联系两者之间的道路纵横交错、迂回曲折,但仍然形成了极具魅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庆城市核心区。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中,由于片面追求城市开发中的土地利用价值并单纯强调机动车优先原则,街道的空间格局与肌理发生了很大改变,大量联系竖向高差的步行街巷被阻断,而顺沿等高线的横向街道也因机动车优先的工程取向,而日益失

    24、去了昔日承载日常生活的功能,成为单纯服务交通功能的道路,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品质和活力均严重下降。通过对该地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的调查、梳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在这个繁华的中央商务区(CBD),影响其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并不是那些大型商厦或写字楼,而是这个区域的人行道和街头巷尾等户外空间。历经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更新建设,20世纪80年代还是这里最高的解放碑,如今早已湮没在四周林立的商厦和摩天大楼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不断改写重庆城市天际线的城市新地标,似乎更加在意自身的形象和标志性,而对于近在咫尺的步行道路、街头巷尾与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却始终未予真切的关心和同步的提升,以致这样一个重要的城市核心区缺

    25、乏许多应有的城市服务功能,更缺乏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新建的朝天门来福士广场项目,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旨在提升解放碑朝天门城市片区公共空间品质的城市更新项目,目的是在这个重要的已建成城区内充分考虑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特别是步行行为的需求,通过完善服务设施,优化车辆交通,突显文化特色,重组街头巷尾和建筑之间的空间功能与形态,深化街道、广场、建筑与市民日常生活、活动的互动关系,以整体提升该城市片区公共空间的品质,使重庆这一中心城区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人文荟萃、生活便利、充满活力的地方(图1图6)。1231 更新改造后的新重庆国际小商品批发中心 2 更新后的新重庆广场及周边街道重新充

    26、满活力3 更新后的新华路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28 主题专栏 FEATURE THEME渝中半岛近年来通过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形象、环境品质、营商环境和城市活力均得到显著改善。2022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设立成渝金融法院的决定,这是继上海市、北京市之后,我国成立的第三家金融法院。该法院的重庆市办公区落地渝中,为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为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金融法院选址落户渝中半岛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成因。自重庆开埠至抗战时期,在重庆小什字片区的弹丸之地,最鼎盛时有愈百家国有与民营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时至今日,这一区域还保留有川康平民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四

    27、川美丰银行等不少银行旧址,见证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什字地区作为战时首都金融核心区的辉煌历程。如今成渝金融法院落地渝中这一举措,不仅为城市功能的产业深化提供了助力,也是对金融区历史的一种时代回响。在确定成渝金融法院落户重庆渝中半岛后,政府决定依托地处小什字片区内的四川美丰银行旧址等五栋既有历史建筑,进行适应金融法院功能需求的修缮更新与活化利用。项目范围内的建筑群由五座建于不同年代的既有建筑和一座新建筑组成。整体活化利用这一建筑群落,对传承该区域城市文脉、深化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1935年落成的四川美丰银行由杨廷宝先生设计,是一座七层装饰主义风格建筑。学贯东西的杨廷宝先生与承建商陶馥记营造

    28、厂合作建设的这一建筑,展现了中国当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水准。在过去80余年的历史中,这座建筑曾经历四次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改造,由于之前几次修缮和改造未能遵循原真性原则,建筑原有的历史信息流失较多,给此次修缮保护增添了难度。与四川美丰银行旧址一并纳入抗战金融机构旧址群的还有紧临新华路与四川美丰银行的另外三栋建筑均建于20世纪40年代,是抗战时期的建筑遗产,被纳入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这组建筑因为年代较为久远且在战时背景下设计、建造标准不高,日后缺乏妥善维护并经历多次改造或加建,建筑破损严重,这既反映了建筑个体生命周期的变化,也是小什字片区金融核心区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从繁盛到衰落历史演变的写照。

    29、此次因金融法院建设需要,对这一建筑遗产群体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对于重庆母城历史文化的复兴与弘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除上述四座历史建筑外,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原重庆市银监局办公楼,位于四川美丰银行北侧,是一座平街以上十六层并下吊四层裙楼的现代风格高层建筑。此次活化利用,除了对其空间布局和流线进行适应金融法院功能需求的改造外,还对建筑的立面形式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以使其与整个建筑群体和城市环境更加和谐统一。组成成渝金融法院的建筑群地处重庆繁华的城市核心区,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山地环境之中。要在如此逼仄、多样的空间里布局一座现代化金融法院,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不仅需要整合、统筹原本

    30、独立的建筑空间与功能流线,协调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的关系,而且需要针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不同等级和限制条件,处理相关技术问题,这些是设计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为此,设计采取一系列策略,通过确定功能定位,整合功能布局,梳理复合立体流线,优化空间结构,协调各建筑之间及该建筑群与城市环境间的形式,空间和色彩关系等,重塑这一历史地区的新形态,延续历史建筑新生命。金融法院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更新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地域文化传承和现代转化的思想理念,涵盖了从城市空间到建筑环境、从内外空间到建筑细部等多方面内容,使这一建筑群落通过整合功能、空间、形式、色彩等,呈现出与城市环境的整体有机性和自身的整体协调性,以及建筑群体

    31、在形式语言叙事上的完整性。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设计将建筑置于城市街道环境和背景中,探索建筑与城市的深层关系,既关注历史建筑的“保护”,又注重整体环境在新时代、新需求下的活化利用,让这个走过近百年的城市区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对城市历史的尊重,彰显出敬畏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精神(图7图14)。5 结语从相关创作实践中获得的有益启示,坚定了我们对于“传统地域”与“全球化现代性”等观念、问题及其关系的认识,令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传统和地域文化对于今天城市和建筑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也有助于走出原有的误区而获得更为明晰的思想逻辑,有助于辨明城市、建筑发展中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等等关系,从而坚守45

    32、64 更新改造后的民族路和平大厦立面5 原本荒芜的罗汉寺前空地更新改造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坡地城市广场6 打铜街闲置多年的场地被改造成为兼具休闲和人流疏散功能的市民广场CA 2023/02 当代建筑 29参考文献1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 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2003(2):7-104 邹德侬,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75 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J华中

    33、建筑,2002(6):1-56 邹德侬理论万象的前瞻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建筑学报,2002(12):5-67 汉宝德透视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8 胡兴,汪原日常基础设施:作为身体外延的技术系统J建筑学报,2022(10):1-7图片来源图1图14: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徐千里工作室 城市、建筑创造和评价的人文尺度。正如有论者所言,“面对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建筑学或可继续高举人本主义的旗帜,去捍卫自身固有的知识体系。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只有对新技术塑造下的时空场域展开持续追问,并不断重新定义建筑学的任务和需求,才不至于使学科本体性的坚持沦为一种不合时宜的

    34、怀旧情绪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一方面,城市不断涌现的全新特征,并非意味着一种全然、彻底的更替,而更多的是维度上的扩充与叠加;另一方面,学科的健康发展也并不要求我们激进地告别传统,而是在理解当代的同时,不断地去完成对于传统象限的当代整合”。8 7891011121314 7 历史建筑的整合、更新和利用基于对场所精神和在地性的认识 8 成渝金融法院落地渝中是金融区历史的时代回响 9 金融法院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利用作为城市更新的组成部分,为城市增添了活力10 原银监局办公楼改造后的屋顶 11 利用不同标高设置独立功能出入口12 顺应和整合复杂多变的山地空间13 更新改造注重与城市环境的协调与整合14 法院建筑融入了城市环境和生活,甚至没有完整清晰的立面


    注意事项

    本文(演进的传统和地域性_徐千里.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