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_李军林.pdf

    • 资源ID:369249       资源大小:1.49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_李军林.pdf

    1、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 转载论文的分析李军林宣小红史保杰摘要 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 转载论文来源广泛、栏目丰富,源杂志转载量较高的依次为 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以师范院校为主,高等学校仍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教育学基本理论创新研究、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德育的精神缺位困境与实践突破、教学理论的实践关怀路径、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审思、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优化与师范生培养的模式创新、教育史学危机的出路与经典教育思想研究、比较教育的理论建构取向与中国教育国际影

    2、响力的提升策略等八个热点问题。中国特色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研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研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发展素质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提升自主培养人才质量研究,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研究,教育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研究等十个问题将会是教育学研究未来一年关注的重点。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热点与重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作者简介 李军林,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辑、经济学院教授;宣小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史保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100872)2022 年,教育学研究立足

    3、中国教育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吸纳前沿理念,深化多元理论研究,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成果,为推动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创新蓄势赋能。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在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的战略位置的基础上,教育学者将持续深化教育领域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研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一、2022年度论文转载概况2022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转载论文来源广泛、栏目设置丰富、专题聚焦热点。(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2022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设置专

    4、栏、专题 17 个,转载论文 224 篇。其中,设置的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27篇)、教育改革与发展(24篇)、教育政策与法律(17篇)、教育与经济(9篇)、教育质量与评 74价(2篇)、教育科研(7篇)、德育研究(10篇)、课程与教学(21 篇)、教育技术(23 篇)、教师教育(20 篇)、教育史研究(20 篇)、比较教育(28 篇)、特殊教育(2 篇)、综述(2 篇)、专题(12篇)。(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2022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来源较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转载量较高的依次为 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以下选取学术水平较高、

    5、影响力较大、转载数量4篇以上的前八名进行排序。(见表1)(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等学校处于绝对主体地位。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 转载的文章总计 224 篇,其中,213 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等学校,比例达95.1%,与 2021 年占比(95.1%)持平;有 4.5%的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所,较 2021 年占比(4.9%)有所下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有文章收入 2022 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仍以师范院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列第一,华中师范大学列第二,南京师范大学、陕

    6、西师范大学并列第三。在此选取了转载3篇文章以上的前九个单位进行排序。(见表2)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刊名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学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科学中国远程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开放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科学课程 教材 教法现代大学教育中国电化教育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教育科学转载数2417109866666555555544444有并列排名1234566666777777788888占总量比例10.70

    7、%7.60%4.50%4.00%3.60%2.70%2.70%2.70%2.70%2.70%2.20%2.20%2.20%2.20%2.20%2.20%2.20%1.80%1.80%1.80%1.80%1.80%表1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源杂志转载量排名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转载数2424109987765544443333333排名112334556778

    8、8889999999表2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高校论文转载量排名 75学 转载论文的分析发现,2022年的教育学研究继续推进了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学理论知识体系。这一年的研究聚焦于对中国教育学基本理论创新研究、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德育的精神缺位困境与实践突破、教学理论的实践关怀路径、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审思、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优化与师范生培养的模式创新、教育史学危机的出路与经典教育思想研究、比较教育的理论建构取向与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等八个热点问题的研究。(一)中国教育学基本理论创新研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需要基于时代,在直面和回答时代

    9、新问题中实现发展目标。1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教育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快建设步伐。2基于此,教育学者们围绕教育本质、教育概念、教育知识、教育话语体系、教育研究方向等基本问题积极探索,以期彰显教育学的时代价值。一是合理建构现代中国教育本质观。需要以同等重视教育为本与以学习为本的价值追求为引领,构建主体间指导学习的教育本质观及师生关系观。3二是注重教育概念界定的多样性,重视作为价值的教育的理论意义。4三是教育学知识生产应该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人本化”、“用得上”、“独特性”、“体系化”和“引领性”的高质量教育学知识。5另外,数字人文是智能时代教育学知识生产重构的新路径。6四是应进行教育

    10、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教育学既要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也要成为能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并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7五是教育学研究的转向问题。有学者呼吁教育学宏大理论的回归,这是中国教育学实现转型的前提。教育学研究需聚焦原生性、本己性的大问题,回归整体性思维,建构“全社会教育”的思考框架,重建教育学与“大哲学”的关系。8有学者认为,需建构基于公共理性的公共教育学,这样才能提供具有包容性的普遍性形式,调和、规范与引导教育学的诸多类型与形态,建立教育学的合法性。9有学者提出,集成人学教育论是教育学理研究的未来方向。其聚焦鲜活的个体人的成长发展活动,强调教育的所有

    11、需求完全来自个体的成长,只有从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出发才可能更接近本真。10(二)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观需求,又是解决教育现实问题与满足民众教育意愿的需求,也是适应智能技术发展面向未来的需求。11当下,我国教育改革需在厘清教育改革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推动各项实践举措的落实。教育发展观是支撑我国现代教育变革的根本性思想和价值力量,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变革行动和教育发展样态。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警惕教育发展主义,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

    12、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力。12当下,中国教育发展进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新阶段13,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最鲜明的时代主题14。但需要明确的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必须上升为追求好教育的实践。只有教育质量体系回归实践属性,追求好教育,实现教育实践的伦理性、正当性、价值性、艺术性,才能实现教育的善品质。15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突破口。16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需在探究何为好的教育评价的基础上17,明确全面育人评价目的,坚持全面培养评价导向;树立评价对象多元观;做好评价保障工作,严 76守公平公正底线;正视教育评价的有限客观性,客观看待评价结果和

    13、评价功能。18同时,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亟须在中小学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教育督导、教育评价算法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19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议题和总体目标。20首先,要重视与创新教育治理工作的区域化开展,以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为我国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支撑力量,从整体上加快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1其次,要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治理体系现代化最为核心的内涵之一就是在治理过程中对法律地位的凸显。22需在明确教育法是独立的部门法的基础上23,以受教育权为核心推进教育法典的立法建构和制度设计。24在立法修法层面,应该增强地方教育立法的司法适用性,25从教师主体26和

    14、司法适用角度27完善教师法律制度。在执法层面,应推进教育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8尽快解决跨部门协同执法、跨行政区域执法以及执法主体、编制、管辖、职责、程序等重难点问题29。再次,需优化教育体制机制设计。新时代教育体制机制的设计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以及坚持规则制定与行为选择并重,避免激励与监管的错位。30(三)德育的精神缺位困境与实践突破道德教育是作用于个体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若从根本上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就必须回归到道德教育的精神层面。31德育的精神范畴关涉道德的价值立场以及过程中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样态。当前,内卷化时代的无序竞争、德育模式的盲目翻新与德育主体的过度劳作,导致

    15、了道德教育的精神缺位。挽救道德教育的精神贫困,必须立足于道德教育的精神向度,通过精神生活的价值体认,实现道德教育的精神回归。32首先,在德育价值观层面,“德福一致”规定着德育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排序,具有价值优先性,德育应以此为原则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33其次,在德育特征层面,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多元主义时代,需在道德共同体中创造暂时、未完成、可被超越的“有限共识”。只有赋予道德教育“弱式”特征,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真正实现学生生命的在场。34再次,在德育方法层面,传统的德育方法需转向审美教育。道德与审美结合、艺术与知识结合,是德育摆脱日常经验束缚、进入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35最后,在德育

    16、评价层面,当前的核心任务是要推动德育评价重新回归本体价值。回归于人以及人的道德生命发展的整全性理念,尊重人的道德生命发展的生成性、发展性。36(四)教学理论的实践关怀路径教学实践的需要是教学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学理论基于为教学实践服务、为教学实践者赋能的立场积极探索创新,37以增强对教学实践的解释力与指导力。首先,针对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的问题,从实践逻辑角度深化教学的理论建构。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的首要问题。38有学者提出教学认识中介论,强调真实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认识活动发生的现实中介,教学认识活动发生的现实机制是课程知识的情境化与去情境化的不断反转过程,教学情境的展开水平决定教学认

    17、识活动发生的水平。39有学者提出,需变革教学理论话语的学科化取向,通过把握教学实践变革的关键时刻和语境创新教学理论话语,以能够充分反映和诠释教学实践变革。40其次,针对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教学理论研究者积极做出回应。例如,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失度教学、过度教学问题,有学者提出,需廓清教学限度,为教学实践者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提供理性视阈,确保教学中教或不教的内容经过理性筛选,而不是对教学惯性的盲从。41面对“双减”时代应该“给”学生多少学习时间的困惑,有学者认为,学习 77时间不是外界用量化标准衡量出来的“多少”,而是学生有没有“正在”学习的状态和自我超越的实现。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自由时间,触

    18、发学生学习感悟,帮助学生超越在场时间,激发学生学习想象。42对于当下教学浅层化的困境,有学者提出,要超越对象思维,走向现象思维,实现教学身体的现象化、教学空间的境域化和教学活动的具身化。43还有学者基于对教学实践者追求对称性教学的反思,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由价值、权利、知识、经验、资源、意识等的非对称造成不平等,应加强沟通、关怀和互惠性的元素,注意不同教学策略和情境下师生的角色和互动关系。44(五)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审思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展现出驱动教育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近几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更是史无前例地推动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19、,这使得通过“技术引领教育改革”的论调大行其道。45然而,在当下和可见的未来,被寄予厚望的信息技术并没有展现出重塑教育的巨大力量,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陷入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之间不断摇摆的周而复始的试错环。46基于此,亟须厘清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本质关系,探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限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当今,信息技术革命的确会成为教育教学变革的动力,且相对于以往影响周期更短、范围更广且力度更深。但声言信息技术会引发一场与传统教育教学完全切割的教育学范式革命还为时过早。至少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信息技术是在配合而不是颠覆既有的教育体制,是为辅助传统教育教学目标的实

    20、现。47正在发生着的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在推动以学生学习模式变革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的变革。但教育变革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深层次变革和革命性变化不是缘于某种新科技,而是基于教育现象、教育原理、教育规律的利用所产生的新教育技术推动了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所以,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是超越技术之上的,48信息技术不是引领教育改革,而是服务于教育改革。而且,技术不仅不是教育变革的根本性力量49,反而更可能成为教育解放的异己力量,阻碍人们变革教育。因此,对于技术应用于教育,我们需要持有开放而又谨慎的乐观。50一是需摈弃工具性思维,丰富对教育与技术“共构”关系的认识。技术不仅是产品

    21、、工具和手段,也是规定人类目的理性行动的规则体系,它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共生”。51当下需全面认识技术与教育实践相互交织的关系,而不能过分简化技术与教育的关系。52二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转移到教育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上。比如,对教育主体的奴役、信息与知识的边界模糊、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等。三是教育需回归“使人成为人、成为具有主体独特性的人”这一育人根本,53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54教育追求生命成长和主体自由的逻辑要凌驾于技术追求资本增值和自我迭代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建构“人技教育”追求主体性解放和生命自由成长的内在一致性。55这要求教育克服信息技术时代的“无思”症候,培育学生“思”所

    22、需要的敏锐与镇静,帮助学生生成对技术世界的泰然任之姿态与能力。56(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优化与师范生培养的模式创新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的重心逐渐从技能训练式的群体同质发展过渡到个体专业成长的内涵式发展,57需从教师专业性、教师学习、专业伦理与实践教学等层面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第一,重审教师专业性的本真价值。鉴于目前教师个人发展深陷于商业化的竞争模式之中,普 78遍存在的无力感、无意义感与焦虑感,有学者重提教师专业的道德性、理论性和本己性,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涉及教师的理想、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意味着对现实适当地、理性地拒绝,也意味着自觉捍卫的勇气。58第二,教师学习

    23、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数字时代可通过教师认知盈余的共享与分享,优化教师间的协作、对话与交流,满足学习需求,实现教学实践的改善、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品质的养成。59还可以基于教师学习进阶层次开发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与学阶测评系统,梯次性地推动教师专业学习层级持续升级。60第三,在专业伦理层面,需制订监管型规范以为教师行为提供明确的依据,应以正义作为教师道德义务的边界以确保教师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还应该倡导“专业人”形象以尽可能实现多元道德理想之间的平衡。61第四,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需要超越“内容传递”、“工业模式思维”、“提供服务”等固化思维模式,走向“为理解而教”的发展方向。62师范生培养质

    24、量关乎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当前亟须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培养工作,创新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一是需建设“理论实验实习”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师范大学现行的教育理论课程多关于教育知识,无关乎职前教师的教育专业意识养成,需以教育原理类的理论课程引发职前教师专业意识的朝向,其教育学意向在模拟教学实验课程中生成其反思性经验,最终以真实学校情境的实习课程构成其教育学意向性体验。63二是需构建教师教育者跨界专业学习共同体。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者跨界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能促使他们之间专业知识融合与创新和情感理解与认同,进而引发认知重组和可能的教育实践

    25、变革。64三是以微认证赋能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精准评价。微认证针对“小而实”能力的测评规范有助于精准定位师范生的学习目标和问题,并将能力发展的学习、实践与评价推向深度,可有效解决师范生能力的精准评价难题。65四是积极探索高校与教育企业协同培养师范生的新模式,拓展现有师范生实习实践基地的类型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不断增强优质教育企业参与师范生培养的热情。66(七)教育史学危机的出路与经典教育思想研究近四十年来,教育史努力拓展研究领域,希冀通过丰富研究主题、扩大研究范围、拓宽学科边界,走出教育史学的“学术危机”,推动教育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史学科外延增长效益的局限性日见

    26、显著,并不能根治教育史学科长期以来的视野狭窄、方法陈旧、结构单一等问题。67有学者提出,需引入儿童年龄分期作为重构教育历史的概念工具,从年龄分期变迁与教育演进的相互关系出发,重新考察教育的历史过程,以此更新研究的视角,深化问题意识,探索教育史学科内涵发展的路径。68有学者认为,教育史的受众危机是制约教育史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需从创作书写公众的教育史、生产公众消费的教育史、公众参与建构教育史三个方面着手,推动教育史学在向下关怀的发展路径上实现突破,以赢得更为广泛的受众。69关于儒家教育思想研究。有学者尝试基于儒家“学而至”思想探讨超越阶层限制的教育期望从何而来。其认为,儒家“学而至”思想强调人格修

    27、养在教育成就中的优先性,并存在“不可学而至”的境况,这使得教育期望在超越阶层出身差异的同时,又能兼顾发展阶段差异和个人禀赋差异,进而使得普遍的教育期望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学界应反思如何推动“学而至”成为普遍的教育。70有学者基于 论语考察孔子的德性教化之道,提出孔子和弟子 79所有的对话其实是相互激励、打磨彼此志向的实践,少年立志于学,乃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生命结构,个体成人的关键是在志的萌发与学的支撑之中带出个体志于为仁、以道成人的人生姿态。71还有学者基于当前网络媒介时代教育的“失语”问题,强调传承孔子“吾语汝”式的口传智慧。72关于杜威(Dewey,J.)教育思想研

    28、究。德育思想是杜威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始终是我国教育史与德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经验概念是杜威道德教育哲学的理论核心。经验概念包揽一切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对立统一,同时特殊性相对于普遍性具有优先性。其启示道德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筹划可能的生存图景以实现现实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应当通过树立民主的伦理理想以实现德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应当回归生活世界以实现知性育德与实践育德的辩证统一。73针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杜威是否反对直接道德教学的争议,有学者通过系统梳理杜威的思想发展脉络认为,杜威始挺终弃直接道德教学,提出以学校道德的品格力量、良好判断力、精细敏感性三位一体为导向的间接德育

    29、论,引导了跨科德育课程的尝试、全方位德育的探索。74另外,还有学者探讨了杜威的自由教育思想,提出杜威强调的自由实质指的是人的理智能力及其发展,因为它是民主的社会生活方式实现的基础条件。75(八)比较教育的理论建构取向与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在我国比较教育领域,“描述借鉴”的传统范式仍根深蒂固,以理论建构为主题的比较研究并没有得到普遍重视。76面对全球化发展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以多元化的理路推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建构。一是超越西方话语视角,实现比较教育的后殖民主义转向。打破全球化背景下“东方西方”与“南方北方”之间的知识等级秩序,加快构建以“亚洲作为方法”和以“中国作为方法”的比较教

    30、育学知识生产体系。77二是充分发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价值优势,从善用归纳逻辑、注重推理的合理性,保持一定的客观性、把握研究的边界,明晰定量研究的局限、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三方面出发,实现比较教育理论知识的生产与积累。78三是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态正义等重要的理论增长点。79当前比较教育侧重于跨国结构和世界系统分析的“全球逻辑”,80比较教育学科观念也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国家本位再到全球主义的转变,81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者更需表现出更大的知识综合能力和终极人文关怀,82通过全球范围内教育理论建构的共通共融和学术共享,走向教育研究的“世界大同”83。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

    31、、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孕育,中国需要把握好当前机遇,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84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认同的教育理论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构建教育传播体系等策略提升教育软实力。85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中国教育融入世界的适应性难题。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世界,86中国应根据全球教育的周期性变化需求,适时调整教育服务政策及模式等教育品牌符号基因,以便更好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高质量教育的需求。87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人类生存危机、人权危机与自然环境危机,88我国教育应积极且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承担起全球教育治理引领者的责任89

    32、。三、教育学研究的未来展望通过对2022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 转载文章基本情况及热点与重点问题的分析,围绕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的重大 80决策部署,结合“十四五”时期推进教育强国的重点任务,2023 年教育学研究将会聚焦于政府关心、社会关切、学界关注的教育学研究热点难点问题。(一)中国特色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90。在这一历史使命下,深入探讨研究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具有时代特质、学术前沿、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33、教育学者需要持续开展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研究,结合科技革命、疫情影响、世界变革等现实背景,聚焦教育学理论体系、哲学基础、学科范式、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在教育学原理研究上突破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为核心和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本土教育现实,聚焦世界研究前沿,解决具体实践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究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全面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中国特色教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做好精神引领、价值导向和战略规划。(二)中国式教育现

    34、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以中国教育现实和时代发展需要为观照,从理论逻辑、指标体系与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为更好地推动并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方向指引。首先,要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作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支点,不断探索新时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重点关注现代化的本质,即人的现代化的问题,明确教育对于人的现代化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以及现代化的关系。其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在教育规模、教育投入、教育基础设施、教育产出等主要指标上达到并超过世

    35、界平均水平,同时也要注重研究并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在过去西方化标准基础上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再次,应进一步研究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发展模式,创新探讨包括教育如何促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如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教育学者提出新思路、提供新方案。(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91这一重要论断,强调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如何进一步辩证把握好三者的关系,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创新驱动

    36、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同布局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教育学者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优化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探索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开辟科技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同时,还需要关注解决如何培养造就更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突破解决“卡脖子”难题;如何提升自主培养人才水平,增强人才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贡献更

    37、多的智慧力量。81(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研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整体上、全局中推进教育建设的结构性变革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什么是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快”建设以及如何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速度和效率等问题是我们在系统性建设中需要找准并把握的关键内容、重要发力点。同时,如何推动学制改革,扩大高层次人才招生和培养规模,优化高等教育规模和类型结构,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梯形教育结构;如何在已有教育发展基础上推动新三教统筹,进一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如何在已有教育政策与法律体系基础上创新

    38、制度研究,提升执行有效性,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推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协同育人体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教育作用,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与育人能力;如何解决疫情影响下留学生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实现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具体的现实问题都亟待教育学者的深入研究。(五)发展素质教育研究从“实施素质教育”到“推进素质教育”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人才培养不断向优质发展迈进,教育学者也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进一步关注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新问题,诸如:在以往提出的核心素养、综合素质、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概念基础上,新时代素质教育有哪些新的内涵和要求;在立德树人教育

    39、根本任务下,素质教育如何协调和平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在数字技术发展的浪潮下,素质教育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语境下,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素养等。在此基础上,教育学者还需要聚焦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结合“双减”等政策,加强保障素质教育开展落地的政策和法律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教材与教学研究;结合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研究;基于过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劳动教

    40、育、美育的相关研究等,这些问题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六)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时代,教育公平体现出更加多元的内涵,促进教育公平的相关研究也需要随之丰富和创新。一方面,教育学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在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下,在努力满足全体人民日益丰富的教育多样化需求下,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教育公平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全面的问题,不断探索教育公平从数量公平转变为质量公平,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转变为追求结果公

    41、平,从实现人人平等的同质化公平转变为追求多样化、选择性的差异公平的新路径和新方式。教育学者同时也需要针对缩小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区域间、城乡间的差距问题,推动深化教育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协同发展问题,关注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加强建设并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保障面向特殊人群的补偿性教育公平等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提升自主培养人才质量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 82天下英才而用之”92。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走自信自立的道路,从基本国情、实际学情出发,坚持人才自主培

    42、养,提升自主培养人才质量,提高教育自主发展水平。一方面,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人才,把握好本土教育培养和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关系;如何强化我国教育发展优势,健全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如何补足教育发展短板,改变当前脱离实践、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育现状,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如何设计并完善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和制度,激发人才成长活力;如何协调处理好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关系,落实人才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教育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关于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才创新思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力卓越人才成长;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突破解决“卡

    43、脖子”问题,拓展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如何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升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如何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设计和整体实施,设计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保障;如何协调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培养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教育学者的关注与回应。(八)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93加快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模式,是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牵引力。94当前教育评价改革要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方向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协

    44、调评价标准统一性与评价对象差异性、评价的阶段性与个体成长的连续性等关系,不仅要关注“人”的发展,更要关注“才”的发展。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推动教育改革从要素走向系统,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封闭式走向协同式;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平衡和把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结构与效益;如何创新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挥棒”引导教育发展符合时代和国家的战略需要;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拓展教育评价的范围;如何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体系,丰富包括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在内的一系列教育评价手段和方式,增强教育评价自身科学性、有效性等问题,亟待教育学者的重视与深入研究。(九)教育数字化的理论与

    45、实践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面对数字技术井喷式、叠加式发展,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世界科学技术的大变革,抓住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如何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杠杆撬动教育整体变革成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相关研究的关键和核心。在理论层面,需要突破以往具体的技术应用层面的研究,从技术哲学、教育哲学甚至哲学层面的视角思考数字化教育活动,探索规律,反思问题,创新研究范式与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需要在以往探讨基础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育形式数字化、学习行动数字化的基础上,更广泛关注教师发展数字化、教育治理数字化等整体教育形态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从工业思维转向数字思维,更新教育理念。在路径方面

    46、,需要进一步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优化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保障数字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教育发展共同体。(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95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已有较多的研究和论述,但是新时代对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高 83素质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其中,如何理解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素质在新时代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什么;如何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

    47、风师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96;如何将人民教育家精神、红色教育家精神等融入教师教育体系之中,培养“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97;如何创新教师培养培训与成长发展的新模式,完善高层次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助力优秀的创新性教师的培养;如何增强技术赋能,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等问题,需要教育学者加强关注并深入探讨。参考文献:1叶澜.新时代中国教育学发展之断想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2冯建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基于改革开放后教育学发展的分析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3郝文武.现代中国

    48、教育本质观的合理性建构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7).4张建国.教育概念新探论作为价值的教育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9).5李政涛,周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中国教育学的知识供给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8).6靖东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转型、危机与重构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1).7侯怀银,王晓丹.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1).8许建美.教育学宏大理论的式微与回归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9).9张桂.教育学的普遍性格:一种基于公共理性

    49、的道德承诺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8).10储朝晖.集成人学教育论纲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1).11范国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7).12 14刘远杰.警惕教育发展主义现代教育发展观念的三副面孔及其批判性分析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6).13 30杜育红,郭艳斌.新时代教育体制机制设计:公益性的坚守与微观活力的激发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8).15金生鈜.高质量的教育如何成为好教育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9).16 18檀慧玲,王

    50、玥.贯彻落实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的几个关键问题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17万永奇.好的教育评价及其实现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5).19杨欣.教育评价改革的算法追问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6);张家勇.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进展、挑战及路径选择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1).20 29靳澜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之道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2).21郑旭东,等.区块链赋能区域教育治理:逻辑、框架与路径 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教育学,2022,(7).22关保英.论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分析_李军林.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