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

    • 资源ID:311826       资源大小:1.14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

    1、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23年6月第3期Jun.2023NO.3引言纵观中国翻译史的演进,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域外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肇始于东汉的佛经文化翻译实践经南北朝持续到唐宋时期,对中国隋唐文学的文风、内容、修辞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文化翻译实践始于16世纪,此次翻译实践是由域外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普世价值观而发起的宗教作品的翻译。除宗教作品翻译外,还有科学先驱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参与的自然科学作品的翻译。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清末民初。鸦片战争后,长期关闭的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晚清政府认识

    2、到翻译人才对了解和学习西方社会的重要性,一方面,创办了官办的翻译人才培训机构京师同文馆,该馆培养了曾国藩和马建忠等528名了解西学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派遣10000多名留学生向西方和日本学习新学。在国内培养的翻译人才和留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大量西方文学作品通过转译、节译、全译等方式经报社和出版社等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传入到中国。同时,新的文学体系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尚未建立,这些翻译文学作品为新文学运动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翻译文化效应”研究(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1是笔者近年来从事的翻译系列研究,是在分析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多种

    3、理论(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翻译学研究范式和理念。其主要思想是,无论是文化翻译实践,还是翻译文化研究,都应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只有对其做一种还原性的历史文化解读,才“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王崧珍1衣龙洋2(1.昌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清末民初的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奠定了基础,士大夫阶层通过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可能和机遇。救亡图存爱国人士的出现、精通外语知

    4、识精英的培养、追求异国情调和新知读者群的涌现,为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研究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在追溯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分析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关键词:“翻译文化效应”;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023)-03-0086-05收稿日期:2023-01-28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文化效应论的学科构建与拓展研究”(20BYY130)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崧珍(1979-),男,甘肃山丹人,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西

    5、方文化。衣龙洋(1985-),男,山东栖霞人,讲师,研究方向: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学科交叉融合。2023年第3期能对其翻译文化实践和翻译思想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有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在追溯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分析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影响。一、清末民初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概述域外文学作品汉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文化现象。高旭东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西化追求分五个阶段,即18951917年、19171927 年、19271949 年、19491978年、19

    6、792000年。2第一阶段正好是清末民初,这一阶段域外文学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文学西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文学体系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掣肘尚未建立,为翻译文学在清末社会文化语境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条件。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使无数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近代革命屡遭失败的原因既不在“器物”不如人,也不在制度不如人,而在于思想落后于西方。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使中国对西方的科技有了一定了解,而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仍然离不开文化翻译实践。1862年清政府在受西学影响的马建忠等人的建议下开设了官办的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在拟设翻译书院议 一文中,马建忠指出:“盖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

    7、汉文者又不达洋文,亦何怪夫所译之书皆驳杂迂讹,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讪笑也。”3清政府还颁布了鼓励留学的政策,大批有识之士到国外游学,这对学习外语和睁眼看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些留学生精通多门外语,不仅译介了大量的域外小说,同时还参与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朱云生认为:“从1890年到1919年这三十年,是迄今为止介绍外国文学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一次的翻译高潮之中,外国文学之被介绍给中国读者,首先是大量外国小说的涌入,晚清文学自此开始以小说为大宗。”4另据陈平原统计,“从 18991916 年,翻译小说合计为 796部,其中仅仅1906年就有110部,1917年有126部。”5由此可见,晚清开启了大规

    8、模域外文学汉译运动之先河,涌现出严复、林纾、马君武、苏曼殊、辜鸿铭、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以下简要介绍五位对现代文学影响较大的翻译家及其译作。“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纾因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并受维新派倡导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而从事小说翻译,按林纾自己的话:“予不审西文,其勉强厕身于译界者。”林纾虽不精通外语,但通过与别人合作,于1899年译介了第一部由欧洲输入的文学名著 巴黎茶花女遗事,该译著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不仅改变了晚清人们对域外小说创作技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偏见,还对晚清小说的创作和书写带来了影响。林纾受救危亡于乱世之间爱国情怀的影响,译介了 黑奴吁天录 伊索

    9、寓言 滑铁卢战血余腥记 鲁滨逊漂流记块肉余生录 和 雾中人 等作品。为迎合晚清士大夫读者群对文言文体的偏好,林纾采取了改译和意译的归化翻译策略,为晚清士大夫阶层提供了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严复作为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学英国,回国后恰逢甲午战争,战后受维新爱国运动思潮的影响,与梁启超等人创办了 时务报 和 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国家社会政治制度来推行变法维新。严复主要译介了 天演论 原富 群学肄言 等反映西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著作,但其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后来外来文学作品的翻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严复在译介西学上同林纾有相似之处,两人均采取了归化的意译方法来迎合晚清士大夫对古文体

    10、的偏好。但严复曾留学英伦,精通英语,译介西文没有像林纾一样改译或者删译,而是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译介西文,把译作当艺术品一样精打细磨,追求高质量的译作。鲁迅作为留日学生的代表,把译介域外小说作为“盗天火”来振作“国民精神”,翻译了月界旅行 斯巴达之魂 域外小说集 和 死魂灵 等作品。鲁迅提出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翻译思想,主张采用异化法以丰富目标语文王崧珍衣龙洋“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872023年昌吉学院学报化。“鲁迅赞成所谓的 硬译,就是这种:装进新造的句法,一时可能使人感觉 异样,而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的 硬译。”6革命翻译家瞿

    11、秋白第一个翻译出了 国际歌 的歌词和曲谱,并发表在 新青年 创刊号上,后来还翻译了 高尔基论文选集 法兰西近代短篇集 和 少女之誓 等作品。郭沫若本着“通过翻译可以承受全世界的文化遗产”的意愿,译介了大量文学、政治经济、考古美术和文艺类的作品,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借鉴不同作家的风格,尽量将其在译作中体现出来,翻译了 雪莱诗选 查拉图斯屈拉钞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和 海涅诗选 等作品。除以上五位翻译家及译作外,还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和经典作品,“可以说在世纪初有影响的文化人都参与了当时翻译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化人正是在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4限于篇幅,这里不再

    12、赘述。二、清末民初外国文学作品汉译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影响在传统文学研究中,翻译文学在一个国家文学系统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因不被译语文化和文学系统接受等因素而遮蔽,翻译文学只是当做个别文学现象看待。对此,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是多元文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对文学多元系统所作的任何描述和解释就都是不充分的。”7埃文-佐哈尔对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位置,是由译语文学多元系统的特征所决定的。在三种情形之下,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会处于中心地

    13、位,作为创新力量,为文学形式提供新的内容。这三种情况如下:“(1)当某种文学系统还没有明确成型,还处于 幼嫩的、形成之中的阶段;(2)当文学处于 边缘 或弱势 地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3)当文学中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情况。”8翻译文学地位的变化会带来翻译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政策的变化。按照埃文-佐哈尔的文学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的出现为处在晚清转折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机遇。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正是在外国文学的译介过程中开始的。清末民初外国文学作品汉译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外国文学翻

    14、译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现代文学创作的人才基础。正是在晚清民族危亡的社会语境下,随着科举制的废止,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文学救国,必须译介域外文学,而要翻译域外小说,必须有精通外语的人才。鉴于此,晚清政府才开办了官办的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翻译人才培训机构,并出台了鼓励留学的计划。这些翻译人才中很多既是翻译家,也是作家,他们在译介外国文学的过程中不仅翻译了文学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外国文学的写作风格、文体特征等,并将这些写作手法用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给晚清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有了朱生豪的译本,莎士比亚才在中国诞生,有了傅雷的译本,罗曼 罗兰才在中国诞生,有了叶君健的译

    15、本,安徒生才在中国诞生,有了汝龙的译本,契诃夫才在中国诞生”9如翻译家郭沫若既具有革命精神,又具有很高的创作天赋,除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外,还通过翻译 雪莱诗选 草叶集 和 海涅诗选 等创作出 地球,我的母亲 凤凰涅槃 天狗 和“女神三部曲”等革命题材的诗歌和诗剧。二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潜在的目标读者群。翻译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一个由“原作者原作译者译文译文读者”的创作、译介和接受的过程,翻译文学在目的语中能否被接受,除原作的质量和译者的水平外,还需要有特定的目标语读者群体。晚清的读者希望通过译介的外国作品来救亡图存,受明末清初科技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晚清882023年

    16、第3期之初翻译家们都喜欢阅读和翻译科技、政治类小说,后来随着翻译作品趋向于文学作品,读者越来越喜欢将国家和自己的命运与小说中人物联系起来。如苏曼殊通过译介 悲惨世界 来表达自己的革命思想,他是第一个将雨果作品翻译到中国来的翻译家,通过对雨果作品的翻译让读者了解到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只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也与民族的奴性思想有关,这就让更多的读者接受和反思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晚清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还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学的创作奠定了读者基础,读者在前期翻译文学的影响下已慢慢接受西化的文学和文字表达方式,这有助于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三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

    17、了传播途径。晚清时期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还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为顺利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译介和传播域外文学作品时都注重设立自己的报社与杂志社以翻译与刊登文学作品。“甲午战后至庚子年间(18951900),译书之风大盛,各报馆翻译西文报纸及书籍者约三十余家。”10如上海的 时务报 蒙学报 求时报 译书公会报 和 通学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天津的 国闻报 等。四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语言基础。现代文学赖以生存的本体就是现代汉语本身,而基于白话文的现代汉语的诞生正是通过外国文学的译介实现的。“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从根本上是由汉语的转型决定的,中国现代性文学发生的过

    18、程正是现代汉语的发生过程。”4近代文学作品语言经历了从反对文言文、提倡俗语、主张欧化和全面白话文的阶段。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主要用文言文书写,晚清时期为了迎合新型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的阅读习惯,翻译家开始借用俗语来表达思想,受外国语言表达的影响与启示,鲁迅等人主张用欧化的语言翻译外国文学来改变陈腐的文言文表达习惯以开启民智。鲁迅在 关于翻译的通信 中写道:“我是至今主张 宁信而不顺 的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6很多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受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而融入到现代汉语中并固定下来,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提供了语言基础

    19、。五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新的创作体裁。翻译文学冲击了晚清的文学体裁,翻译家通过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系统介绍了国外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创作的体裁、叙事结构、人物心理和思想体系、书写方法和技巧。清朝初年将小说分为“杂事”“异闻”“琐语”三类,随着外国文学的译介,小说体裁不断得到扩展和丰富,出现了“传奇”“志怪”“杂录”“丛谈”“辩订”和“篇规”等新的小说体裁。除小说之外,文学翻译实践对晚清的戏剧形式和内容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 茶花女 和 黑奴吁天录 等一批翻译戏剧依托春柳社等戏剧社得以上演,最终形成了早期中国话剧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

    20、接受。三、结语中国文学翻译实践历史久远,从东汉佛经翻译到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鸦片战争后,面对救亡图存的社会文化语境,晚清政府通过设立官办机构或者出台鼓励留学的政策,大批精通外语的人才积极投身到译介西学的文化翻译实践中,清末民初大量文学翻译作品的译介和涌入,使中国传统文学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清末民初,旧的文学体系尚存,新的文学体系尚未建立,翻译文学参与到中国文学的建构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体裁、叙事结构、语言风格、书写方式、人物心理和思想体系等都发生了现代性转型。注释:本文是“翻译文化效应论”的学科构建与拓展研究阶段王崧珍衣龙洋“翻译文化效应”研究

    21、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892023年昌吉学院学报性成果之一。“翻译文化效应”研究是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的探索性系列研究,从2010年发表“文化转向 视域下的 翻译文化效应 研究初探”以来,笔者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希望能为新时期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诚希望学界专家不吝赐教,以期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1 王崧珍.“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理论背景及基本范式与范畴 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123-125.2 高旭东.对2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J.南都学坛,2004(2):50-52.3 马建忠.适可斋记言:第 4 卷 M.北京:中华书局,1

    22、960:6.4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5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 王秉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7 Itamar Even-Zoh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ed M.Lawrence Venuti,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23、2000.8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9 周国平.名著在名译之后诞生 N.中华读书报,2003-03-26(005).10 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责任编辑:贺琛琛)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Trans-cultu

    24、ral Effectology”WANG Songzhen1YI Longyang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Changji University,Changji,Xinjiang 831100;2.Development Planning Department,Xi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orla,Xinjiang 841000)Abstract:The culture-literar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late Qing d

    25、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as acrucial perio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o modern literature.The literaticlass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and opportunity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ulture-literature translati

    26、on practice.The emergence of patriotic personages,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knowledge elites,the pursuit of exotic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readers have provided a realistic possibility for the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literary tran

    27、slation practic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racing back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hen foreign literary translation practices provided realistic possibility for the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Key words: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foreign literary;tnanslation practice of foreign literature90


    注意事项

    本文(“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