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无尽”:边缘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的乌托邦设想.pdf

    • 资源ID:306232       资源大小:3.55M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无尽”:边缘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的乌托邦设想.pdf

    1、1452023.11/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1960 年 3 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Johnson,1906-2005)在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杂志上发表文章“ThreeArchitects”,介绍了三位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Rudolph,19181997)、路易斯康(LouisKahn,19011974)以及奥地利裔美国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FrederickKiesler,18901965)。与鲁道夫和康以建筑项目闻名不同,当时的基斯勒未有任何建筑建成。约翰逊解释道,基斯勒“是一个有远见的人,他的想法

    2、即使难以建造,也是巨大的和深刻的”1。基斯勒从不尝试为迎合建筑界的行业规范而妥协他的设计理想,相反,在利用多样化媒介(家具、电影、动画、雕塑、建筑等)追求新的想法的过程中,基斯勒提出的复杂的整体设计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 20 世纪中期戏剧、建筑、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学科边界。在寻求创新的过程中,基斯勒将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学术成果作为他的灵感来源。尽管基斯勒在他的时代作为建筑师被深刻地边缘化,但他的实验性设计研究创新模式对此后几代建筑师都富有启发性。1 基斯勒职业生涯的广泛兴趣1.1 建筑“局外人”的独特视角20 世纪 20 年代,基斯勒在维也纳、柏林等欧洲城市作为舞台设计师、策展人开始了他

    3、的职业生涯;1926 年,他移居纽约,研究橱窗广告设计与展陈设计。1937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教学期间,基斯勒创建了设计研究实验室,从事历史、理论和技术研究,阅读哲学和科学文本,探索新的建筑形式。作为建筑领域某种程度摘要基于报纸、信件、原始图像及写作与手稿,观察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以批判的视角重新阅读弗雷德里克基斯勒的职业生涯(19201960 年)的设计与理论。文章始于对其建筑形式和材料语言的一系列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对多媒体有机设计实践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基斯勒将“无尽”作为他终身的设计语言,将他的设计范式建立在连续性、移动性、灵活性、多样性和交互性的原则之上

    4、。通过研究现代艺术、舞台设计和建筑的交叉点,来阐述基斯勒的“无尽”项目中蕴含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概念。文章寻求尽力理解建筑和建筑师的所言所行,阐释为何建筑会这样出现以及其中蕴含的表现价值。关键词弗雷德里克基斯勒;弹性空间;无尽;连续形式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DOI10.19892/ki.csjz.2023.11.31Abstract Based on newspapers,letters,and a variety of original images,writings and manuscripts,this paper looks at the historical and cu

    5、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 work was produced,and re-reads the design and theory of Frederick Kistlers career(1920s-1960s)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The paper starts with a series of interests surrounding his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material language,and builds on them into an examination on the hi

    6、story and theory of multimedia organic design practice.Kiesler made“endless”his lifelong design language,and grounded his design paradigm in the principles of continuity,mobility,flexibility,diversity,and interaction.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section of modern art,theatre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7、to illustrate the concepts of time,space and movement embedded in Keeslers Endless project.The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architects words and actions,and explains why the architecture appears as it does and also the expressive value it contains.Key words Frederic Kiesler;ela

    8、stic space;endless;continuous form作者简介:刘鹤群(1989-),女。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无尽”:边缘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的乌托邦设想“Endless”:MarginalizedArchitectFrederickKieslersUtopianVision刘鹤群Liu Hequn14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11的“局外人”,装置艺术、画廊布置、布景设计、橱窗展示、平面设计、照明设计、其他囿于技术而难以建成的建筑项目,以及教学和讲座使基斯勒的贡献显得不可或缺,这或许是约翰逊将基

    9、斯勒视作他那个时代最具创造力的设计师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纵观基斯勒的职业生涯会发现,他的设计思考建立在“机器的引入将对人造环境的体验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的认知之上。这一前提使得基斯勒对机器世界的热爱构成了他设计生涯的底色;动态几何、视觉冲击、戏剧化的灯光变化是基斯勒用以重新思考世界的工具。对他来说,空间本质上是有弹性的,不断变化、扩张、收缩,总是在运动的。此外,在基斯勒的观念中,建筑师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他本人更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宣称,他自己是“一个欧洲前卫主义者逃离了被二战破坏的大陆”2123,同时,他认为他独立于当时美国盛行的“包豪斯霸权主义”。基斯勒不遵循建筑惯例,而是大胆启

    10、用了全新的设计策略,其中的许多做法已经成为如今设计中的行业标准。1.2交织的线索时间与空间观念的变化文章对基斯勒的探讨将沿着两条交织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基斯勒关于“弹性(elastic)”空间的思考;一条是基斯勒将戏剧空间向建筑项目的转变。弥漫在这两条线索周围的,是现代性带来的有关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变化。基斯勒经常被看作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异类,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他设计的各种看似“非合理化”的形状。他反对现代主义的框架结构,期望探索可能实现“更连续和更自然化的有机结构”的先进技术3。为了建造他的“弹性”建筑,基斯勒尽力发展更具社会意识、更经济可行的设计方案,提出设计具有类似人体的弹性的建筑,从而将人类、

    11、自然、技术和机器综合在一个可持续的、可适应的有机环境中。尽管基斯勒将“弹性”作为工作的核心隐喻,但在他的作品中贯穿始终的是“无尽(endless)”一词,追寻这两个关键词的过程,成为文章研究的第一条线索。他未建成的项目“无尽宅(endlesshouse)”使得基斯勒声名鹊起。在该项目中,基斯勒打破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传统等级制度,地板、墙壁和天花板之间的界限被瓦解。该建筑以连续不平坦的表面为特征,由一种尚未定义的有机物质组成。基斯勒提出,自然以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变化来呈现形式,并作为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建筑的先驱之一451。约翰逊评价道,“无尽”的重要性在于其中蕴含着“观众周围的折叠空间的原始概念”,

    12、“无尽”体现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挑战了现代人的认知5122-153。基斯勒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证明“建筑的弹性”是一个在由自动化和机械化劳动主导的世界中的有机常数,作为一个具备多重身份的建筑师,他在许多项目中都以“将科技的浪漫与有机物的神秘融为一体”作为目标。剧院和舞台成为他设计和建造新建筑的实验场。此后,基斯勒从现代戏剧和剧院表演的历史和理论中推导出他的环境设计概念,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并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研究与发展,将关于可扩展的舞台环境的理论延伸到住宅和博物馆等建筑类型中,这也成为文章研究的第二条线索。2 跨学科与多维性2.1超现实主义者基斯勒的欧洲岁月基斯勒在他的著作和访

    13、谈中提供了许多历史记录,从他对自我人生规划与发展的阐释中,可以看到他本人对其作品内涵及思想形成的历史概述。翻阅这些资料发现,基斯勒谈及了 20 世纪 10 年代末至 20 年代初,维也纳咖啡馆里的活跃气氛如何对他发展中的想法产生影响,他将这些咖啡馆中的聚会视作“艺术家们思想发芽的洞穴”6,基斯勒的思想也在“洞穴”中逐步发芽。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基斯勒成为G杂志的最初成员之一,是该杂志的奥地利代表。G杂志每期的核心内容都包含对达达艺术家、先锋实验动画大师汉斯李希特(HansRichter,18881976)和维京 埃格林(VikingEggeling,18801825)的早期画卷和电影相关的实

    14、验性动画的探讨研究(见图 1)。这些动画研究对年轻的基斯勒的兴趣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基斯勒参与了 1924 年的新戏剧技术国际展览,并作为该展览的建筑师和艺术总监,展出了俄罗斯、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前卫戏剧设计师以及舞台技术的研究成果。在基斯勒的深度参与下,1924 年的这次展览清楚地展示了当时的先锋戏剧正在以一种前卫、坚韧、蔑视的姿态发起对传统静态舞台的挑战768-94。在这次展览之前,工业和战争强烈地影响了 20 世纪20 年代欧洲的戏剧。由于戏剧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可以接触到广大观众的媒介之一,热衷革命的先锋艺术家纷纷通过戏剧支持政治变革。在此背景下,基斯勒需要将战后欧

    15、洲现代戏剧的卓越发展集中体现在 1924 年的维也纳新戏剧展览上。基斯勒选择了大量表现主义者和未来主义者的成果,并认为这些成果在对戏剧的分析中具有高度的批判性。这一时期,构成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风格主义和未来主义均成为基斯勒的灵感来源7。2.2现代戏剧建筑之外的灵感20 世纪 20 年代,基斯勒初次来到柏林并在这里进行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索现代表演空间的实验性研究。与 19世纪戏剧的静态绘画背景不同,他建造的舞台装置可以更1472023.11/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好地回应现代机器时代的技术活力。基斯勒与构成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密切关系,也反

    16、映在他的工作中,并成为当时舞台设计革命的一部分,这场革命拥抱科学、媒体和技术,发展新的戏剧形式,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观众适应不断发展的工业社会和世界文化。同时,20 世纪初,电影的发明对日常的视觉体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剧院的地位造成了较大冲击。基斯勒最先在舞台设计中使用电影技术,他将实验性的动画和电影放映技术与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创造空间效果,创造出收缩和扩张的电影环境,挑战了用墙壁界定空间的建筑概念。基斯勒利用类似于艾蒂安-朱尔马雷(tienne-JulesMarey,18301904)的计时摄影实验中“时间运动”的相关研究,创造连续的物理环境和空间环境以适应人的日常习惯

    17、性行为。基斯勒通过马雷的研究训练人体在工作场所进行特定的有效动作,以形成响应式的弹性结构。基斯勒计划从根本上重新构建舞台设计和剧院建筑的界限,形成情感空间,借助电影的光学技术,鼓励观众积极地与周围环境接触。3“无尽”基斯勒建筑语言的核心3.1 从“无尽剧院”到“环球剧院”基斯勒从造型艺术、早期实验动画、机器技术和战后欧洲激进的戏剧文化中寻找灵感,从而演化出一个独特的空间概念无尽。从 20 世纪 20 年代最早的“无尽剧院”探索到20世纪60年代的环球剧院,剧院是基斯勒形成“无尽”建筑语言的核心。基斯勒不盲目接受任何先锋派团体的技术和形式,他的兴趣广泛,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景观“无尽剧院”(Endl

    18、essTheater,19251926 年)。为了舞台上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更流畅、更即时,基斯勒为“无尽剧院”设计了多个开放的平台,并用弹性电缆悬挂在一个由玻璃和钢制成的双层壳体的结构中,且可以在壳体之上投影图像和影片。剧院计划采用张拉壳结构,不设柱子,演员和观众可以沿着螺旋形坡道和楼梯自由互动(见图2、图 3)。同时,基斯勒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可以灵活移动的建筑,旨在根据戏剧中时间的发展(通过人群的运动),建筑可图 3 无尽剧院剖面图(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图 2 无尽剧院平面图(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图 1 G杂志 1919 年

    19、发表的维京埃格林电影相关的实验性动画的探讨研究(图片来源:1924 年 6 月G杂志)148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11以进行收缩和扩展。基斯勒为复杂的剧院空间提出的设计方案,挑战了现代剧院的固有模式。他的“无尽剧院”将电影和舞台都放在一个独特的椭圆形状的壳体中,这已经超越了当时已知的结构技术。基斯勒提出的张力壳结构,通过将墙壁、天花板和地板统一为整体以减少拼缝。遗憾的是,基斯勒并不具备足够的技术手段发展他对张力壳结构的兴趣。通过想象中的全新的大跨度结构,基斯勒设计了一个强大的建筑形象,可以将多样化的行动纳入一个动态的适应性场景氛围中。基斯勒的无

    20、尽剧院标志着现代建筑实践的一个关键时刻,它提出了一个灵活的、可以进行形式衔接的设计模型,以应对不确定的人群不断变化的需求8154-159。1960 年设计的环球剧院(UniversalTheater)可能是基斯勒最伟大的设计作品(见图 4),与同时参加展览的其他建筑师作品相较,尤为独特9220-229(见图 5、图 6)。基斯勒创造了一种包容的空间氛围,将演员、观众、影像、舞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沉浸式的连续性空间。环球剧院犹如一个复杂的迷宫,由蜿蜒的、可扩展的表面组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共享空间。同时,基斯勒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氛围,当演员和观众通过可移动的机械舞台与座椅,

    21、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变换位置时,空间似乎也在无休止地围绕着剧院流动8162-182。基斯勒的环球剧院,以其乌托邦的本质突破了专业边界的极限。3.2 魔法居所“无尽宅”19371952 年在设计研究实验室期间,基斯勒开展了有关“生物技术”的研究,即一种可用于有机建筑设计实践的、深受动植物形态学历史和理论启发的生物技术设计方法论。他研究了生物学、解剖学和物理学中生长和形态的自然弹性过程,并将他的研究用于制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有机建筑系统,进一步通过动物和植物的形态学获得灵感,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生物技术设计方法10105-116。在这些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美学,他提出

    22、并测试了新的建筑形式。在该建筑中,人不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可进化的”;而建筑则通过感知运动中的身体,完成对形式的构建,真正成为“活的机器(livingmachine)”。20 世纪 4050 年代,基斯勒将关于“无尽”的研究延伸到了他的住宅设计中,他发明了新的住宅形式,与当时的现代建筑实践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基斯勒的研究反对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和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18861969)的现代玻璃和钢直角建筑。1950 年 6 月,基斯勒参加了在纽约库茨画廊举办的“壁画家与现代建筑”(TheMuralistsandModernArchi

    23、tecture)合作群展。针对此次展览,基斯勒设计了一个直径为 9 英寸(约 22.86cm)的黏土比例模型,该模型是他的无尽宅的新版本。在这一版本中,基斯勒采用了他理想的实心蛋形结构进行设计(见图 7)。基斯勒的设计于同年 10 月亮相,广受好评,也使基斯勒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1951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购了无尽宅,并在 1952 年德雷克斯勒的“两座房子:新的建造方式”(TwoHouses:NewWaystoBuild)展览中,将其与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BuckminsterFuller,18951983)的测量圆顶屋一起再次展示(见图 8)。基斯勒的“无尽宅

    24、”(EndlessHouse,1950 年)成功地融入了他多年的设计兴趣,他提出新的有机结构使图 5 环球剧院同时期其他方案平面图(图片来源:BOWMANNA.TheIdealTheatre:EmergingTendenciesinItsArchitectureJ.EducationalTheatreJournal,1964,16(03):220-229.)图 6 环球剧院剖面图(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图 4 环球剧院平面图(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1492023.11/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

    25、ry 建筑设计理论用连续张拉壳技术创造了更多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环境(见图9)。基斯勒认为,房子不应该是固定的,而应该能够根据人类居住的需要进行改造,以满足居住者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基斯勒的连续张拉壳“弹性”结构设计是为了促进更流畅的人际互动。在无尽宅中,基斯勒的舞台设计背景支持了他进行建筑内的灯光设计,主导了室内氛围(见图 10)12186-234,它的连续性是通过多媒体的温暖柔和的发光气氛形成的。基斯勒在其中通过“超越边界”的幻觉实现了无尽。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基斯勒从未停止寻找合适的建筑商建造他的无尽宅,但却没有任何材料或结构技术可以经济高效地建造他的连续蛋壳形式。基斯勒希望连续的蛋壳

    26、建筑形式可以成为一种替代的建筑类型,这也与传统上接受的“皮肤和骨骼”建筑的现代实践形成鲜明对比。3.3“无尽”以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变化呈现形式基斯勒“无尽”的概念中,包含了“弹性”与连续的深刻内涵。基斯勒的弹性建筑,以其创新的有机建筑的扩张结构与自由流动的表面“作为自然化的外壳,以对抗技术武装的环境”10。同样,基斯勒的连续建筑形式是为了应对运动中的身体,以抵御现代技术的冲击和机器工业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密集影响。基斯勒对形态学、有机结构和行为系统的研究,除了为发明创新的空间形式提供必要的实践知识外,还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基斯勒认为,形式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政治等因素或其他看似与建筑无关的参数之

    27、外而存在。形式是结果,而不是先验它由于内部与外部的变化和影响而演变、转化、适应。基斯勒创新的多学科研究方法,试图将广泛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纳入其中,以激发建筑师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4 当代对基斯勒的回应文章对基斯勒的关注,不仅源于基斯勒在 20 世纪对连续形式的发展,还因为近年对 90 年代以来当代建筑文化中出现的与基斯勒相似的想法的关注。21 世纪初,基斯勒的连续建筑在形式上和空间上与建筑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盛行的学术讨论及技术兴趣产生了共鸣。基斯勒研究中关于“活的机器”的一系列假设,在这一时期的计算机实践中重新出现了。从他对时间运动的研究和早期实验性动画电影的兴趣,到他对围绕连续形式和包围空间

    28、的收缩和扩张感知的科学、哲学,甚至伪精神分析辩论的大量研究,不得不让今人重新审视基斯勒的“无尽”空间概念与现代媒体及技术的关系。图 8 基斯勒与无尽宅模型合影(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图 7 无尽宅(1950 年)模型(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图 10 基斯勒绘制的无尽宅室内光线分析图(图片来源:奥地利弗雷德里克和莉莲基斯勒私人基金会档案馆)图 9无 尽 宅 平 面 图(图 片 来 源:PHILLIPSSJ.ElasticArchitecture:FrederickKieslerandDesignResearchintheFirs

    29、tAgeofRoboticCultureM.MITPress,2017.)150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11在哲学领域,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LouisRnDeleuze,19251995)和费利克斯 加塔利(FlixGuattari,19301992)的著作中,蕴含着许多建筑师、学者探寻“形成性”灵感的来源。在德勒兹关于柏格森主义、褶皱的著作中,他提倡类似于巴洛克的建筑形式,可以展开、演变和包围,以创造一个收缩和膨胀的连续弹性表面的迷宫11237-261。德勒兹在 1988 年出版的著作折叠中明确呼吁“无尽”(endless)的建筑

    30、,这在不知不觉中与基斯勒一生的研究产生了共鸣。在建筑领域,几代建筑师利用数字技术在连续的有机空间形式,以及实现复杂曲线层面均富有成效。无论有意与否,他们的设计与基斯勒的工作和想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为数字设计建筑师,格雷格林恩(GregLynn)认为,基斯勒的无尽概念是促使他对曲线空间产生兴趣的最好的历史先例210-18。此后,由于计算机动画技术逐渐进入建筑师视野,基斯勒和他的作品变得更富话题性。更珍贵的是,在 20 世纪中期,基斯勒的研究似乎就尝试在复杂的曲线形式、连续空间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之间建立联系。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随着学术界对“无尽”空间的社会政治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到 21 世纪

    31、初,基斯勒的看似不切实际的建筑愿景已经逐步走向实现。5 结语基斯勒的项目在设计上是创新的,远超 20 世纪的技术能力。尽管基斯勒的无尽宅由于其过高的建造成本始终停留在模型阶段,但它的连续形式和折叠空间却被称作“一件 20 世纪值得骄傲的艺术作品”。“无尽”仍然是一个颠覆性概念一个超越同时期建筑规范的乌托邦想法。基斯勒在他的年代经常受到艺术家、评论家和建筑师的轻视,甚至因为他弯曲的有机形式和复杂的曲线结构挑战了专业规范,建筑学界将基斯勒称为“设计的坏男孩”12。基斯勒用一种不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理论方法打破了现代建筑实践的主导趋势。基斯勒的绝大部分设计项目在他的一生中都未建成,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伟大

    32、的建筑师,而是作为雕塑家、舞台设计师、作家,以及偶尔作为大学教授和讲师,在这个职业的边缘生存下来。基斯勒在其一生中都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他的工作是实验性和研究性的,没有得到其他建筑师或历史学家的实质性认可。1996 年,蓬皮杜中心举办了关于基斯勒作品的展览,之后,丹尼斯康诺利(DenisConnolly)在建筑师杂志(ArchitectsJournal)上发表的关于此次展览的评论文章13,或许可以作为基斯勒职业生涯持续影响力的注解。康诺利指出:“基斯勒在他的时代鲜为人知,但却对建筑电讯学派(Archigram)、汉斯霍莱因(HansHollein,19342014)、蓝天组(CoopHimm

    33、elblau)和整整一代乌托邦式的纸上建筑师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注释约翰逊在 1960 年曾提到基斯勒,将他称作“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未建成建筑师”。基斯勒谈及了阿道夫路斯(AdolfLoos,18701933)、约 瑟 夫 霍 夫 曼(JosefHoffmann,18701956)、奥托瓦格纳(OttoWagner,18411918)的建筑作品,也多次提到与路斯、爱因斯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阿尔班贝尔格(AlbanBerg,18851935)、罗伯特穆齐尔(RobertMusil,18801942)、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

    34、1924)等人的聚会,当时的维也纳充满活力。G从 1923 年到 1926 年不定期出版,逐渐形成了围绕欧洲前卫艺术实践的核心话语圈。G试图用一种综合的方法来理解工业和设计是社会中文化、形式、环境、材料和结构共同发展的结果。汉斯里希特是一位不懈追求实验电影的德国导演,这从他后来的一部电影长片的名字就可窥见一斑实验四十年(该片收录了他的大量实验短片)。他是“达达主义”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在该组织里,他逐渐对静止的绘画感到厌倦,渴望创造一种全新的绘画艺术,一种像音乐一样富有节奏的美术形式。先锋艺术家中,表现主义在德国围绕着赫尔瓦特瓦尔登(HerwarthWalden)领导的柏林斯狂飙社团(Sturm

    35、Group)发展起来。表现主义与意大利未来主义相似,发展出具有强烈动感的艺术形式和音乐。然而,与未来主义不同的是,表现主义者将人类的身体和精神置于工业进步及其机器之上,而菲力普托马佐马里内蒂(FilippoTomassoMarinetti)领导的未来主义则是将人类看作机器。恩里克普兰波利尼(EnricoPrampolini)用他的机械芭蕾和虚幻的场景气氛推动了未来主义戏剧的发展。艾蒂安-朱尔马雷,法国科学家,他被广泛认为是对电影史有重大影响的摄影先驱之一。在 1882 年,他发明了连续摄影枪(1 秒 12 连拍),并用这魔术定格了飞翔的鹈鹕、落地的猫和各种各样运动中的动物。更重要的是,他还制作

    36、了电影。以每秒 60 帧的速度拍摄,图像质量非常好。他关于如何拍摄和播放移动图像的研究推动了正在萌芽状态的摄像技术发展。1930 年代的“核子屋(NucleusHouse)”“太空屋(SpaceHouse)”以及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均存在不同版本的无尽宅。富勒的想法来自自然,它出现在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的形状中。它设计的主要部分是四面锥体,建造这样一个建筑,许许多多的锥体要相互连接,每一片相互连接,成为一个八面体。(下转第 164 页)164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11(2)滨水景观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研究方向相对单一,作者

    37、和研究机构之间尚未形成完整的关联结构。(3)滨水空间规划、实景设计、滨水空间更新改造、滨水景观评价体系是我国近年来滨水景观的研究热点。在研究对象方面,对滨水绿道和慢行系统的研究在逐渐增多。滨水景观是城市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更新的全面转型新阶段,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国内滨水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滨水景观的相关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并对滨水景观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为国内滨水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参考。参考文献1林斌,崔亚鸽,金博闻,等基于 Citespace 计量分析的水景观进展研究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

    38、03):82-902殷丽,张保祥,徐征和,等水文化与水景观及其在现代水利中的作用:以肥城市为例 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06):137-1413KAPLAN R,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APsychologicalPerspectiv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Library,1989.4刘滨谊,王鹏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 J中国园林,2010,26(03):1-55席珺琳,吴志峰,冼树章 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经济,2021,37(12):224-2296李敏,李建伟近

    39、年来国内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展 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02):86-907西蒙贝尔公众健康和幸福感考量的城市蓝色空间:城市景观研究新领域 J风景园林,2019,26(09):119-131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9唐亚男,李琳,韩磊,等国外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启示 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06):1123-113510 刘滨谊,姚新辉,王立革,等“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新疆可克达拉市伊犁河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的追求J中国园林,2020,36(05):10-17

    40、11 陈伟,陈渝,罗黎勇,等面向管理的滨水地区天际线控制规划:以武汉东湖为例 J城市规划,2018,42(07):61-6812 池方爱,张建勋,巴特德万科,等建筑“再循环”理念下城市与其滨水工业遗产的共生:以拱墅区京杭大运河廊道内工业遗产为例 J中国园林,2018,34(05):119-12313 邱岚,甘伟多目标下城市滨水绿道空间特色营造策略研究:以梧桐湖新城滨水绿道空间特色营造为例 J华中建筑,2018,36(09):78-8214 袁诺亚,梅磊,张志清 滨水工业地区活力再生更新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21,37(07):45-5015 杨春侠,徐思璐,耿慧志,等基于多代理行为模拟的上海

    41、市北外滩滨水公共空间诊断和优化 J风景园林,2022,29(12):78-8416 徐伟振,张艳钦,王心怡,等基于 SBE 和 BIB LCJ 下的城市滨水景观影响因素分析:以莆田市仙游县木兰溪为例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2,49(01):62-68参考文献1JOHNSONP.ThreeArchitectsJ.ArtinAmerica,1960,48(1):70-75.2PHILLIPSSJ.ElasticArchitecture:FrederickKieslerandDesignResearchintheFirstAgeofRoboticCultureM.Boston:TheMITPre

    42、ss,2017.3HASKELLD.InArchitecture,WillAtomicProcessesCreateaNewPlasticOrder?C/BuildingintheAtomicAge,ArchitecturalForum.1954:100.4UNWINS.Twenty-FiveBuildingsEveryArchitectShouldUnderstand:ARevisedandExpandedEditionofTwentyBuildingsEveryArchitectShouldUnderstandM.NewYork:Routledge,2014.5LINDERM.Autono

    43、myandIdeology:PositioninganAvant-GardeinAmericaM.NewYork:TheMonacelliPress,1997.6KIESLERF.KieslersPursuitofanIdeaJ.ProgressiveArchitecture,1961,47(07):104-123.7HAINES-COOKES.FrederickKieslerLostinHistory:ArtofThisCenturyandTheModernArtGalleryM.Cambridge:CambridgeScholarsPublishing,2009.8SGAN-COHENMS

    44、.FrederickKiesler:Artist,Architect,Visionary:AStudyofHisWorkandWriting(VolumesIandII)M.CityUniversityofNewYork,1989.9BOWMANNA.TheIdealTheatre:EmergingTendenciesinItsArchitectureJ.EducationalTheatreJournal,1964,16(03):220-229.10 BENJAMINW.Paris:TheCapitalofTheNineteenthCenturyJ.Perspecta,1969,12:163-172.11 GRAHAMJ,JONR.DeleuzesPhilosophicalLineage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09.12 王晖弗雷德里克基斯勒:对一个前数字时代超现实主义建筑师的回顾 J建筑师,2007(05):42-57.13 CONNOLLYD.RewritingtheHistoryofModernismJ.ArchitectsJournal,1996,204(03):45.(上接第 150 页)


    注意事项

    本文(“无尽”:边缘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的乌托邦设想.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