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

    • 资源ID:300705       资源大小:1.25M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

    1、文化集萃672023 年第 28 期“六艺”内涵源流考孙秀健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六艺”一词最早见于典籍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人们现在应该对“六艺”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因限于篇幅,现在只能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考证,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六艺”或者“六经”也是屡见于古代文献之中,因此只能从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寻章摘句,以见其含义大概的演变过程。对于“六艺”的源流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秦孔子时期的“六艺”内涵。这一阶段的“六艺”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二个阶段:汉代到清中期的“六艺

    2、”内涵,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学说已然上升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层面,此时的“六艺”便从原先的含义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代表儒家的经典。并且对经典的解释也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史学的不断发展,班固的汉志中的艺文志,成为目录学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 艺文志 当中还正式赋予了“六艺”以图书分类意义。这个阶段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儒家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以“六艺”的内涵也就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新儒家时期的“六艺”含义。代表人物便是马一浮提出的“六艺论”,使“六艺”的内涵又扩大了。“六艺”与“六经”的关系大致是,先有“六艺”之名,再有“六

    3、经”之名,其后“六艺”的内涵扩大化,即“六艺”也包含“六经”。最后“六艺”由原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扩大为国学的代名词。“六艺”作为儒家的经典,自然也就具有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越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变革时候越是能够显示他【摘要】“六艺”的内涵的演变,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的“六艺”内涵,此时“六艺”指六种技能;第二阶段是汉代到清代时期的“六艺”内涵,这时“六艺”也指“六经”和图书的分类;第三阶段是近代时期,由于马一浮提出了“六艺论”,从此“六艺”的内涵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国学的代名词。通过梳理“六艺”一词的含义,对“六艺”与“六经”的内涵可以有一个清晰认识,这也足以看出中

    4、国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超越力。【关键词】“六艺”;“六经”;内涵【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67-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28.021的优越性。同时这种内在超越性也具有包容,圆融的特征,这也成为“六艺”含义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一、先秦时期“六艺”含义“六艺”这个名词得到关注和孔子有关,孔子教学以“六艺”分科教学,这一点在现在对孔子的研究上是毋庸置疑。但是“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经今文学家和经古文学家的争论。可以说到现在学界也没有

    5、明确的证据去验证“六经”与孔子的相关度有多少。周予同先生在他的 六经 与孔子的关系问题一文认为:孔子的确会以 六经 为教,这在 论语 之外的其他典籍内,也有很多的记录。如 礼记经解 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 教也;广博易良,乐 教也;洁静精微,易 教也;恭俭庄敬,礼 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 诗 之失,愚;书 之失,诬;乐 之失,奢;易 之失,贼;礼 之失,烦;春秋 之失,乱。这是说可以从人们品德知识的不同表现,来分别判断 六经 教育的效果。”从 礼记 经解 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孔子之所以以“六艺”教学的缘由。但是,这种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

    6、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候还没有把“六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反思。“六艺”一词在现有文献中最早见于 周礼 地官 大司徒,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国家要求国民应学的六种基本技能。另一种“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指孔子为学生开设的六门课程,但不是指“六经”。虽然孔子删定和整理古代的文献典籍,以作为教学参云68今古文创考书,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删定六经”,但是学者对这个问题显然看法不一。因为孔子生活在鲁地,而鲁国则被认为保留了周朝的礼仪制度,所以孔子对 周礼 是很熟悉的,于是仿照 周礼 之“六艺”来分六科以教学,此六科亦名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与

    7、 周礼 之“六艺”不同。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存世文献中,提到孔子以“六经”为教材的是 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 诗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 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因为现在学者比较倾向认为 庄子 成书于战国时代,所以关于在这部书里,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可能存在争议。但是首次提出了“六经”系统,原来像 论语 等文献并没有系统提出“六经”的系统。而 庄子 里面经的排列顺序是后世经今文学家所推崇的,而老子把“六艺”与“六经”看作先王的陈迹,也就是当作历史来看待,但这是经古文学家所推崇的。二、汉代到清中期的“六

    8、艺”内涵自从 庄子 提出完整的“六经”系统,汉代的人也大都同意这种观点,并沿用。到了汉代的贾谊才正式把“六经”归结为“六艺”:“是以先王为天下设教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由上文可以得知贾谊认为“六经”即为“六艺”。真正地把“六艺”和“六经”给糅合在一起。自此之后“六艺”除了指六种技艺以外,还代指“六经”。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儒家的经典也由此上升,这便是汉武帝“表彰六经”,本来只属于表现儒家思想著作的“六经”,在此刻便赋予了他政治的意识。“六经”的解释权不再只是学术观点问题,而是是否被君主立于

    9、学官作为尺度。从此作为“六经”代名词的“六艺”的含义,也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层面的阶段,这一阶段一直到近代新儒家提出“六艺论”为止。汉代司马迁的 史记 滑稽列传 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 以节人,乐 以发和,书 以道事,诗以达意,易 以神化,春秋 以义。”这段话可以看出“六艺”的作用,而汉代的人看待“六艺”的角度和观点显然与前人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更重视他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或者是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教化作用。“六艺”不仅指六种技能和“六经”,还是中国儒家最早最系统的图书分类方法。见于刘歆的 七略 当中的 六艺略,七略 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图书分类著作,把图书主要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10、、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 七略,原书已佚,此时的“六艺”显然已被赋予了图书分类的意义。班固的 艺文志 实际上则是在 七略 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也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之一,堪称目录学的经典著作,也把“六艺”作为图书分类中的一类。汉代儒学发展到郑玄时期,可以说是成熟时期。郑玄通注“五经”,他致力于调和汉代经今古文两派的矛盾,他的注疏博采今古文经学两派之所长,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郑玄也关注到了“六艺”问题,曾著 六艺论 一卷,已佚。唐代儒学的发展较缓慢,但是随着佛教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韩愈、李敖等人吸收佛家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韩愈对于“六艺”内涵的观点如 师说:“李氏子蟠,年十

    11、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在韩愈这里“六艺”指的是“六经”。宋代“六艺”的内涵在表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理学的出现,使得宋代“六艺”的诠释始终围绕理学而展开。除此之外宋代学者在“六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新的独立系统四书系统。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的问世,表面上使得“六经”“六艺”的地位有所下降,实际上是“六艺”“六经”的进一步升华的结果。这时候人们更关注朱熹提出的四书系统,即“孔曾思孟”的道统,再一个就是他调整“四书”的次序,把 大学 和 中庸 才能从 礼记 当中单独拿出来分别作为初学入德之门,而论语 和 孟子 分别代表孔子和孟子两位大师的言论。并且“四

    12、书”到元代时候已经被朝廷指定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其地位可见一斑。理学家们重视四书系统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六经”。到朱熹这里,“六艺”的内涵得到的升华。并提出一个看似新系统,但实际上实为“六艺”升华的产物四书系统。到了陆九渊那里,“六艺”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我注六经”向“六经注我”的转变。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明显受到禅宗的影响。王阳明的“六经注我”标明我们自身具足经典里的智慧,但是人们必须去把经典的智慧付诸实践当中,才能体现自身所具足的智慧。王阳明建构的哲学体系是“心即理”。侯外庐等编著的 宋明理学史 这样认为:“陆九渊的 心即理 之 心,并不是指人心各自具有的感觉、知觉、分析、综合等认识

    13、能力及其内容,而是指人心共同具有的伦理道德属性。他不仅说明对封建主义的道德规范是人心所固有,而且进一步把这一点扩展开来,声称这种为人心所固有的道德规范是宇宙的本原,故也可以称之为 理。”由此可以发现陆九渊所说的“六经注我”的“我”应该理解为“心”,也就是“理”。由这个角度出发,陆九渊的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六经”就是道的载体,“他认为充塞宇宙的万物之理(道)即在心中、发自心中。他说:道,未有外乎其心文化集萃692023 年第 28 期者。”因为“道”在“心”中,而“心”即“我”,故言“六经注我”也。陆九渊认为“六经”就是人的心的体现。清代朴学大兴,使得大批士人都钻进故纸堆,训诂文字,考镜源流。这一

    14、派以戴震,惠栋为代表的继承经古文学家传统的汉学,还有一派继承经今文学家传统的以纪昀为代表的宋学。章学诚就是宋学派,认为“六经皆史”。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以达到对汉学的批评。如:“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他认为“六经”都是历史。古人不著书,但是古人没有离开事去说明理,“六经”记载的都是古代先王政典。这种观点不是章学诚的发明,也是经今文学家的观点。又如:“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虽然乾嘉考据学对人们学习古代典籍做出了贡献,但是,大多数士人都去侧重考据,便使得“六艺”的内在超越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15、,所以这个时代“六艺”的内涵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关照。三、近代“六艺”内涵近代新儒家经历了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从而使他们着眼于经典去思考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在这个背景下,马一浮作提出了“六艺互摄论”。这是自郑玄作 六艺论 以来,国人重新整体系统审视“六艺”的思考和著作。尽管每个时期都有对经典的考察,像这样系统考察的,自古而今只有刘歆、郑玄、和马一浮。虽然新儒家力求揭示宋明理学之不足,但他们同样也受到佛家禅宗思想的影响。马一浮也不例外,他从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出发,考究其内在价值,他说:“六艺者,即是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

    16、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马一浮这里“六艺”即是“六经”,在此“六艺”的内涵便进一步扩大为国学的代名词。并且他是中国学术之源,也就是中国两千年来学术命题皆出于此,其他都是“六艺”的支流。四、结语由上面论述,人们对“六艺”内涵的源流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先秦时期,周礼 之“六艺”是指的是六种技能。到了孔子开私学之风,便以“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来分科教学。汉代时,“六艺”内涵除上面的含义之外,更包含“六经”,并且还是分类方法。唐代时候“六艺”内涵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到了宋明理学时候,朱熹在“六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四书系统,这不是独立于“六艺”之外,而是从“

    17、六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独立系统。王阳明的心学则提出了“六经”“六艺”都是道的注释,并且不必外求道,而是自己的内心具足道。清代的章学诚则认为“六经”都是历史。到了近代新儒家的学者使“六艺”的内涵进一步超越,充分显示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发扬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六艺”内涵的演变过程及“六艺”所具有的超越性,也就是深刻挖掘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深入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在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注释: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801页、802 页。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6 年版,第 450 页、第 451页。(汉)

    18、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新书校注,中华书局 2000 年版,第316 页。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三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2633 页。(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9 页。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562 页。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561页。(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原道下,引自叶瑛 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139 页。(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原道下,引自叶瑛 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1页。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中

    19、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第7 页。参考文献:1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刘乐恒.马一浮六艺论新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于文博.马一浮六艺论的内涵与意义J.中国哲学史,2017,(03).5郭泗昌.马一浮的六艺论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9.6于文博.马一浮六艺论的内涵与意义J.中国哲学史,2017,(03).7王秀臣.六艺之变与中国古典学术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22,(04).作者简介:孙秀健,男,山东济南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