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_于雪.pdf

    • 资源ID:300000       资源大小:1.53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_于雪.pdf

    1、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1252023 年 3 月第 25 卷第 1 期Mar.2023,Vol.25,No.1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于雪朱云飞(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蚌埠233000)【摘要】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规划思政元素与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贯穿融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的实现途径,已成为一个较新的教学研究领域。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出发,厘清分析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逻辑的关联性,分

    2、析当前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开展情况,针对高校艺术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剖析目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教育推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困境和问题中探寻推动高校艺术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改革措施,着力构建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长效实现机制,以期在未来的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艺术设计教育;协同育人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3、 and Universities【Abstract】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rt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here to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pene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art p

    4、rofessional courses,and the realization way of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have become a relatively new field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

    5、onstruction and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ar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plores the innovative re

    6、form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rt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and tries to build a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ar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

    7、versities,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Keywords】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e people;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Art design educ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 Yu Xue,Zhu Yunfei(

    8、School of Art,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00,China)作者简介:于雪(1983-),女,副教授。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项目“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有效实现研究”(NO.acszjyzd2020010);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新文科实践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视传设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实践研究”(NO.2020wyxm018);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专业特色发展路径研究”(NO.2020jyxm196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

    9、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方向。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围绕这些要求,高校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可以在项目实训环节、课程实践环节、思政教育环节以及文化知识学习环节等各类教学活动中,将思政元素与其各个环节深度结合并贯穿课程始终,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协同育人培养机制。高校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美育培养方面一直颇有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62023 年 3 月第 25 卷第 1 期效,通过美育教学不但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此专业课程教学与思

    10、政教育就构成了当代高校艺术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始终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到高校艺术类教育教学内容中,挖掘艺术类课程思政的多维度表现,开发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内容和教学途径,展现出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是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的可行之径,对于培养能力与素质兼佳、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新人具有极大的意义。一、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单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很难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使其可以将思政元素完美的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对接专业课程、课

    11、堂教学与师资团队,形成密集型与全方位并存,构建渗透型与一体化互进的全新教育模式课程思政”。11.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应当将课堂教学方法使用好,思政理论课应当持续进步,使思政教育的落实力度与目的性获得提升,符合学生日常发展所需与预期,其他所有课程都应当将工作做好,让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维持一致的方向,构建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在“大思政”、“大德育”格局之下,以教师为主力军、以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堂为主渠道,在所有显性和隐性的课程中,对学生予以全方位、系统化、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课程思政以统合、联动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艺术专业课程中,实现了“全方位性”与“全

    12、程性”育人的协同、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统一。“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种课程创新教育理念,在打破学科专业界线的基础上,梳理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的德性教育作用,不但可以拓展课程思政的专业建设领域,还可以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创新内容、有效的平台和机制构建,加强育人合力,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2。“同心同向”是目前各个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推行过程中强调的关键环节,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育人工作的顺利有效实施。协同育人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要求。“课程思政”并非增设一门课程或增加一项活动,而是对“思政课程”的拓展和

    13、延伸,是高校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教书”与“育人”分离、“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分离、“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背景下应运而生。从理论视角看,课程思政的建设环节强调以党政家国情怀为思政育人的主轴线,从地域民族、历史时政、文化礼仪以及主意识形态领域中去挖掘整理思政元素,将梳理归纳的课程思政内容作为教学中引导学生专业课程渗入的内容供给。在课程思政的教改创新过程中,紧密围绕文化素养、专业素养、道德修养、政治觉悟等重点部分,加强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

    14、格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从实践维度看,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能够辩证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填鸭式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理论内容在实践层面的相互融合。课程思政对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更要的要求,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对思想元素进行挖掘、分析和梳理,将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到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2.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发展的特点第一,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重视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课程思政要求的是全课程、全过程、全员育人,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从根源做到每

    15、门专业课程都有思政融入、挖掘课程中有形或无形的思政元素、切实落实高校艺术类教师的育人责任,切实推进高校艺术类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第二,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课程思政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活动的重点将会定格在对于学生专业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环节。因为设计师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因文化而存在的社会存在物和文化的体现者3。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知识与艺术创作进行结合,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育人的局面。第三,“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具有高度契合性。普通高校艺术

    16、类教育应当在依据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进行提取、归纳和梳理,从党史教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将思政元素通过不同课程的导向作用进行有效融合,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高度契合,通过思政课教师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老师渗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新模式,最终实现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协同育人的新局面。二、推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线上教学只能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辅助,而线下的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根本。4在此基础上,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创新改革

    17、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中的渗入,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艺术人才培养的价值引导,提升艺术教育的思想政治性,充分体现思政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1.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需要与审美融合我国已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当前转型期的网络社会面,已经瞄准了道德危机,传统的基本道德观念正在被逐渐抛弃。这不但会严重干扰到正常的社会运行秩序和道德观念的健康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72023 年 3 月第 25 卷第 1 期发展,还会严重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手段,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同时还会严重

    18、影响到大学生对于价值观念的理性认同度。因此,通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充分依托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与审美的融合,加强学生对于艺术性和审美性的体验,充分发挥多元化价值体系下道德的感受,重拾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的主体审美人格。2.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需要思政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高校艺术类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薄弱、理论课学习热情匮乏的特点,他们虽然对于文化理论类的课程充满抵触,但是他们却对艺术创新类的专业充满热情。但是,艺术创新的过程也是需要有设计思路和文化角度的支撑,思政元素的渗入,则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中国各个地域和不同民族的传

    19、统文化元素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中进行创意传承,学生们可以根据学习兴趣或者作品主题创作的方向,对这些元素进行收集和挖掘整理,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作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引领,用科学的态度对高校艺术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打造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3.艺术类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需要加强德性培育高校艺术教育强调对真善美的传承与追求,但是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以及专业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行为,使得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与基本的真善美理念相悖,由此导致学生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也很难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观,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

    20、培养的是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思想品德修养,艺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及道德标准,还可以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实现艺术教育真善美的价值引导作用 5。通过把专业课变为思政课,实现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的匹配度,把各种形式的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渗透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德性培育进行滋养。高校艺术类教育课程思政的推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陡然而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推进中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道觉悟。三、高校艺术

    21、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新时代,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构成高校艺术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由于艺术类学生主观意识中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再加上艺术生所特有的文化知识累积欠缺特点,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意识形态相关的知识缺乏学习热情,导致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并不能够达到预期,有必要深入分析加速变革。1.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关联度不强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热潮,倡导将思政课程与高校艺术类的各门专业课程进行紧密结合。由于现阶段正值推行阶段,大多数院校还是处于摸索的过程中。有的高水平院校有硬件和软件配置的优势加持,课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从目前课程思政试行

    22、的总整体程度来讲,二者的结合度并不是很高,很多也只是局限于喊口号式的课程思政,表面思政而实质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关联度不够。且由于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以及教师对于科研研究的侧重,导致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悟及重视程度都相对欠缺。当前艺术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倾向比较突出,存在着“专业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专业院系中基本上都没有开展思政教育的环境。一方面是教师的个人问题,教师对于思政课程的认知力不足,教学模式也过于传统单一,没有找到艺术类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的路径,教学内容也缺乏思政元素的更新,由此导致育人观念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较差,且艺术类专业以实践实训为主,更加注重学生

    23、的专业技能培养,对于一味灌输理论知识的思想政治内容学习就显得尤为吃力,由于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引导,思政教育资源的匮乏也极大地阻碍了艺术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2.高校艺术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度不够与高等院校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相比,艺术类课程以其实践性、审美性和创新性等特殊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在内容和形式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这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引导和教化作用。且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获取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及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形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高校对于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能进行充分地挖掘,

    24、目前课程思政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便是思政元素的匮乏,使得艺术教育的思政育人作用无法较好地被展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艺术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具有隐蔽性。艺术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独立的教学和教材体系,这就要求其在课堂中传递的思政知识绝不仅是简单的理论,而应该更多地通过价值观、理念等形式加以呈现,即要从“微言”中体现“大义”。另一方面,在艺术专业课中传达思政理念需要创新教学手段。不能采取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工作相互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各种思政方面的理论要点。因此,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深挖思想政治资源绝非易事,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

    25、段两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3.专业课教师主导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能力欠缺艺术类专业课程采取什么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融入何种类型和形式的思政元素,如何把握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权重占比,这也对新时期艺术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教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教育技巧。然而现实所产生的问题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受到专业条件和教育环境的限制,也限制了课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82023 年 3 月第 25 卷第 1 期程思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进度。一方面,被专业条件所约束,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专业修养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学术前沿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于专业课

    26、程的传统教学较有心得,但是有的课程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学习上存在一些漏洞,思政理论知识的储备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导致对于思政元素的把控与课程结合的方法十分有限,且无法满足目前课程思政与艺术教育结合的创新教学;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环境强调专业知识优先,思政教育内容在相关课程的教育中被直接忽略,这使教师在改善思政教育方法上十分有限,导致很少有教师会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即使有的教师进行了一些课程思政尝试,但由于受制于理论和技巧的限制,其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思考,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这必然导致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融入内容不深入、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4.课程思政

    27、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既然是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就需要有一定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处于探索时期,所对应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标准等均为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价值观具有主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6,高校艺术类课程的专业教学成果往往是针对具体课程的作品创作,通过一门课程的阶段性学习之后,学生最终的检验成果是要根据课程要求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或者是通过影视作品,或者是平面作品,或者是空间立体作品等多种形式呈现,在以往的评价标准中,课程的最终考核结果便是老师根据平时表现和作品质量来评定。但是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后,传统的考核标准便无法满足课程思政教改创新的成

    28、绩评定,但是思政教学有其特定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作为艺术类课程内容的评价标准则更多的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创意性和审美性进行评定,由此可见,两种教学内容的评价机制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矛盾,且艺术创作都是具有主题的,并不是所有的主题创作都会合理运用到思政元素,如何协调两种评价方式之间的矛盾,平衡艺术创意与思政元素的权重比例,是课程思政成功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如果处理好了,则会推动和加速课程思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但是从目前改革成效来看,这种评价体系的平衡尚未实现。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完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四、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现路径全面

    29、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针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特点和存在问题,需要优化思政教育形式,创新艺术教育模式;构建新型课程机制,完善思政教育功能;营造和谐德育环境,丰富艺术文化资源;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评价体系,以此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现路径。1.优化思政教育形式、创新艺术教育模式高校需要将艺术教育、思政教育内容当作有关课程的结合条件。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发展的目的,是在改善思政教育方法中,革新艺术教育方式,改善其课程实践活动。同时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所包括的内容十分繁杂、全面,教育实践理论十分丰富7。因此,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发展时,还

    30、需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新形势,为学生性格培养、艺术气息的形成带来较多的改善可能。在该阶段,高校中的思政与艺术教师,可利用集体备课、课程开发与同步教研等方式,改善课程的影响力,强调其整合作用。高校可运用新型、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艺术教育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利用网络系统、新媒体设施等教育资源,变更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以相对直观、生动的教育内容来改善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水平,指导学生去发现艺术课中的思政价值。比如,教师能在艺术教育教学中,利用微视频、互联网等教育媒介,开发出一些有趣、有实际价值的艺术教育活动,且将思政教育工作与活动相互结合。另外,在艺术活动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彼此干预中

    31、,使学生可以主动去探索活动主题的价值。不仅如此,教师可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沟通方式,及时为学生提供疑难问题的回复,驱动学生运用有关自媒体、多媒体平台,梳理艺术活动的特点,以巩固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最后,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年纪、需求特点,教师在艺术“课程思政”发展中,还应引入爱国精神等重要内容而开展工作。并利用艺术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参加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多角度感知思政教育内容8。比如,可以运用许多自媒体平台,在上面公布一些积极向上的视频、美文、创新理论,旨在优化传统艺术课程实践活动,改善学生对课程的感受。2.构建新型课程机制、完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体系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

    32、政”建设载体,对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实践效果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应当利用设立新型艺术教育、常规课程体系,优化思政教育性能,展现出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作用,强调艺术教育内部思政教育的特征。详细而言,艺术教育在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互补共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学生的文化理论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艺术教育更加柔性且富有情感,普通的艺术专业课不再是普通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手段,而是提升到可以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理性三观塑造的高度。构建新型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机制,目前已在各大高校形成共识,始终坚持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摒弃传统的枯燥式书

    33、本课堂模式,把传统的文化元素以及社会风向标元素在专业课堂与学生展开挖掘与探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和民族自豪感,人才培养目标更贴合时代主流。另外,课程思政的功能并不单单体现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等,其最核心功能归根到底还是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培育层面的德育功能。服从艺术教育课的教学原理,升级艺术课程,将其升级成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进而达成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全方位结合。教师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需要主动去发现艺术课与资源自身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92023 年 3 月第 25 卷第 1 期德育性能,将课程目标、

    34、内容与途径当作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思想被真正达成的基础性要素。3.营造和谐德育环境、丰富艺术文化资源国家一再强调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要不断探索可视化传播的创新方法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有效学习和宣传,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进行平面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整理元素创作传播性能更广、宣传效果更好的影、视、听多维度的艺术作品。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弘扬思政元素,为学生营造一个培养学生德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在根本上实现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统一,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深度结合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教育融合。不但如此,还从各个艺术层面实现

    35、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通过多种内含思政特殊元素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也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也展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果。图像、影像理论提醒我们,在探讨影视作品等视觉材料时,应注意它的生产、自身内容、受众或使用者这三个层面10。在该阶段,为保障公共艺术活动开展的质量,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高校能够在教育方法的革新中,通过文化活动品牌来使艺术文化资源变得多元化。比如,高校可利用讲学、艺术组织演出、艺术作品欣赏等方式,使学生拓宽视野,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再者,在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创建和谐德育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改善拥有极大的推动效果,是高校内部十分关键的德育资源。

    36、鉴于此,教师可运用艺术文化,改善校园文化的品位,从而为学生供应更为优秀的教育服务,使校园环境变为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共同的推动力。详细来说涵盖了,校园公共艺术中的生态景观与文艺类景点。或是在艺术教育中,经强调生态景观、建筑美感、艺术活动,呈现出校园中的各种艺术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优秀人格的塑造提供条件。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执行者,其综合水平、个人能力会对学生的素质培育工作带来深远的影响11。所以,高校需要关注教育团队的发展,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修养,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积极加入跨学科的培养中。

    37、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对待课程思政,防止课程思政的片面化和单一性,总结和归纳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元素和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从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出发,培养出具有思想政治觉悟突出、专业技术水平过硬、思想道德素养稳定的复合型艺术类专业人才。在课程活动中,要展现出科学评估的性能,改善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该以本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行进度,充分融合思政教师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寻适合本校特色的艺术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可以为打造校本精品课程创造条件。在该阶段,高校可设立思政教育、艺术专业教师共同育人的方式,旨在设立层次清晰、体系科学的师资团队。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共同

    38、发展中,为了防止产生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参与水平较差等情况,高校在评估两者的整合作用时,可根据课程活动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道德素养的培养状况,探究此课程的整合能否促进学生长期稳定成长、可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适宜,进而按照学生道德品质、三观的输出目标,从设计作品思政元素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以及作品展现的人文关怀等多个角度,设立多层次课程评价机制。五、结语艺术教育具有感染力强、影响面广的特点,全面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然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的推进历程,仍然存在主体理念、教师能力、资源挖掘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高校

    39、应基于“立德树人”视阈下,改善思政教育方式,革新艺术教育方法、设立新型艺术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思政教育能力、创建优良的德育校园文化条件,使艺术文化资源变得多元化。关注教师队伍的发展,改善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从而拓宽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推动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改善高校艺术教育德育的作用。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7-10-28(6).2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J.思想理论教育,2017(7):21-25.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 M.武汉:湖北美

    40、术出版社,2018:56.4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 J.高等教育研究,2021(7):87-90.5徐洁,郭文刚知识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J.复旦教育论坛,2021(4):37-41+766王晓骊,张玉晨.善用“大思政课”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37-38+61.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求是,2020(17):4-14.8马宝娟.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在理据与体系构建 J.教育科学,2021(1):54-60.9王荣,李联明.立德的高度决定大学的高度健全立德树人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6):102-110.10夏海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取径之误与取向之思 J.江苏高教,2022(3):87-91.11肖贵清.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化建设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98-104.(收稿日期:2022-05-20)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_于雪.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