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北宣恩改土归流至清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_孙万心.pdf

    • 资源ID:293511       资源大小:2.18M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湖北宣恩改土归流至清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_孙万心.pdf

    1、民族大家庭湖北宣恩改土归流至清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孙万心“三交”史料湖北省宣恩县位居万山之中,峰峰连接八百里。宣恩为云贵高原延伸部分,以武陵山脉为主体,因东门关脉岭横亘而分南北,同治二年 宣恩县志 载,清朝诗人贾思漠曾经留下“晴岚霭障耸尘寰,目极山光景物间;驻足欣观形胜地,楚天一色锁高关”的诗句,足见东门关脉岭的神奇壮美,而居住生活在南北两地的宣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更显美好而精彩。开放变革盐道要塞在 400 多年的土司时期,宣恩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大变革,土司和受到歧视的“峒蛮”不复存在,朝庭派官担任地方

    2、官吏,史称“流官”。精选良吏,轻赋除暴,施惠于民,宣恩迎来发展的新时期,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兴盛时期。同治 施南府志 记载:“诸土司尽改流,始设施南府及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并原设之恩施县及前拨隶夔州之建始割还施,共辖六县,特设施南府知府一名。”改土归流后,宣恩知县共有六十余人,文武官员近千人,绝大部分属外来汉人或其他民族人丁。本地土司外迁,外地流官调入,宣恩社会深刻变迁,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同时,清政府还废除了土司时期各种阻碍生产发展的陋规,实行清查户口和土地,统一的赋税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从前被禁锢土地得以放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并在此开疆拓土。同治 宣恩县志 载,自清乾隆元年(17

    3、36 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县域人口从 5915 户 40685 人增至39560 户 160196 人。宣恩地处鄂西南,南邻来凤北接恩施,曾是“巴盐古道”要塞之地,对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地理 载:巴盐古道是维系川渝鄂湘黔边区土家、苗、汉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情感之路、文化之脉。如宣恩来凤线路(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彭家寨来凤县仙佛寺景区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来凤县三胡乡石桥村)以原土司地区(施南土司、沙道土司、散毛土司)为主的一个多民族分布带,保存着一定范围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是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文化线路。庆阳坝集镇是宣恩

    4、县最古老的集镇之一,位于宣恩县椒园镇西北部,与恩施芭蕉村相邻。从清雍正改土归流到民国四十年的 200 多年间,这里曾是通往恩施北四县和湘鄂西最重要的陆路商贸大道“盐花大道”(即“巴盐古道”)的重要驿站和第一隘口。棉花、棉纱成为进出庆阳集市的最大量的货物之一。与此同时,流经庆阳集市的另一大宗货物,是千百年来困扰土家人的食盐。改土归流后,清乾隆三年(1738 年)题准恩施、建始、利川、咸丰、宣恩、来凤、鹤峰以及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等就近买食川盐。同治五年 来凤县志 载:322023 年第 3 期宣恩县彭家寨古吊脚楼群“府属六县,例食川盐内恩施、宣恩、利川、建始四县,额行四川云阳、大宁二县厂灶花盐

    5、。恩施、宣恩二县盐,经建始县境及恩施县境内转运。”据新版 宣恩县志 载,当时每年在“盐花大道”上行走的挑运力夫达 3 万多人,庆阳坝作为人力、马帮汇集的中心集镇,不得不筹建可容 20 多匹骡马的骡马店,以保证湖南、沙道沟和万县、云阳之间的货物运输。以庆阳坝集镇为节点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仅催生了庆阳坝集镇的形成、发展与繁荣,而且促进了鄂西南土家族与周边汉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族际通婚,创造了庆阳坝集镇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陆路商业文化。两河口村彭家寨是“盐花大道”沿线的一个新兴聚落。在彭家寨对面有一条向东西方向延伸的大道,这就是古老的“盐花大道”。与之邻近的两河口老街,是宣恩古盐

    6、道上保留最为完好的街市类古街之一,据守在古盐道宣恩段的南端,是“盐花大道”出入湘鄂的重要通道。从前没有公路,人们吃的盐都是到重庆万县挑过来的,俗称“挑盐”。走的就是川鄂“盐花大道”。史料记载,两河口村的咸池(地名),既是“川盐济楚”的重要驿站,又因为其溪水含盐,有咸味,过往的行人、背夫常在此饮水解渴,补充盐分,咸池这个地名由此而来。恩施、宣恩、鹤峰历来都有声誉很好的贡茶和红茶。宣恩庆阳坝以种茶久负盛名,而且还生产出优质的红茶。据 宣恩贡茶 载:“封建王朝,地方每年都要向朝廷纳贡,乾隆皇帝一是爱巡游,二是爱品茶。1784 年,施南知府廷毓(满州人),通过宣恩知县刘澍(山东昌乐人)寻得宣恩伍家台茶

    7、农伍昌臣特制的春茶,进贡给乾隆,深得乾隆喜爱,钦赐御匾“皇恩宠锡”。从此“伍家台贡茶”远近闻名,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改土归流后,山门敞开,大批汉人和客商进入宣恩或经商或定居,组织行帮,建立会馆,如江西会馆、湖广会馆等。同时以自身的特长经营着不同的项目,不少人经商致富,修建店舍,广置田产,即地扎根。如黎氏家族 载,高罗观音桥黎世雄经营棉花、布匹贸易,发家后置房屋 100 余间,田地 2600 余亩,成为宣恩县强宗旺族。板栗园侯宏文,由湖南桃源迁入,经营桐、漆、棉、纱等,所置田地面积竟跨三县(宣恩、来凤、龙山),年收谷 2 万多挑(五挑一亩);李家河张家,经营蚕丝、棉布、桐油、山货,置水田 2000

    8、 余亩;再如洗马坪朱家、长潭河文家均家资丰厚,田产数千亩(宣恩县文史资料 第三辑)。随着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外地能工巧匠不断进入,手艺人愈来愈多。有裁缝、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等,但都是半工半农,有人雇请时做手艺,闲时种地。改土归流后的开放变革和地域条件的变化,使得宣恩本土民族不断向汉民族靠近,外来文明不断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交汇民族交融改土归流后,朝庭在民族地区推行儒学教育。同治 宣恩县志 载:“乾隆元年(1736 年),朝庭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库膳,设学院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乾隆元年首任知县陈采,导民讲礼,将土司署改建成学宫

    9、,在县城、乾坝、东乡设义学三所。咸丰元年(1859 年),创建考棚于县城,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后又扩建“龙33民族大家庭“三交”史料洞书院”。朝庭和地方兴办学校,使县域各民族逐步接受汉文化教育,汉语成为各民族沟通语言。本土的大户子弟上汉学,参加科举考试,有的考中秀才、进士,或外出做官,为朝庭建功立业,或成为地方名流。如晓关侗人士陈大鼎(1758-1835 年),清乾隆年间考取贡生,曾在湖北安陆、应城、钟祥三县做官;万寨土家族人雷世兴(1800-1860 年),清道光年间考中施南武举,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雷世兴加入林则徐领导的抗英队伍,屡建战功,多次受到朝庭嘉奖,并被赐予“宝马刀”;李家河

    10、土家族人朱定鳌(1813-1872年),19 岁入庠,清道光二十七年举贡,后任训导师,他品学皆优,时称贡水之名儒,还乐于资助,捐资整修书院和修补义渡数处,受到时任知县胡昌铭的特别嘉奖。道光 施南府志 载:“旧志 载各邑风俗皆缘土司旧习,尚朴陋。自改土以来,流人麋至,民勤耕稼,士习诗书,旧俗渐易,其与郡城大率相同,故旧志不尽录存。”改土归流,外地流官和随从到宣恩任职,推动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信仰、习俗、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反映出本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性。一些民族民间习俗随之传入,使宣恩土家、苗、侗族等民族在习俗上受汉族影响较深,各民族文化习俗亦相

    11、互影响。一是汉族典礼文化的影响。改土归流后,中央王朝十分重视对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礼仪教化,因此在鄂西南地区府、州、县流官大力推动下,汉族地区的典礼文化逐渐传入,主要表现为各地修建了大批坛庙、祠庙、寺观,如宣恩境内呈现兴建庙宇之风,规模较大的庙宇有“奎星阁、东门寺、青龙寺、延禧寺、吕祖庙、财神庙、祖师庙、南禅寺、镇江阁、奎星阁、石佛寺、松坪寺、太白寺、朝阳观、观音寺、福兴寺、回龙寺”等(道光 施南府志 卷九)。地方官府利用庙宇,推行有关制度礼仪,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从而促进了汉族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宗教在县域传播,植入宣恩各民族信仰体系之中,成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二是在岁时令节习俗上的影响

    12、。当地土家族既保留了本民族的岁时令节,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岁时令节,并形成了本民族特色。其中,最大差异是土家族提前一天过除夕,俗称“过赶年”;另一不同节俗,为五月十五日过的“大端阳”。同治 宣恩县志载:“乡村以初五为小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其俗自汉伏波始。”与汉族文化交融的节俗“正月十五闹元宵”、俗称年小月半大的“月半节”“中秋赏月”等。三是在婚姻习俗上的影响。改土归流前,宣恩土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的婚姻以自由婚配为主,男女青年自由自在地以歌为媒,以歌定终身。土家族青年在恋爱中以送手帕或西兰卡普为定情物,侗族青年以“玩山”“走寨”的方式来相识相爱。改土归流后,受汉文化影响,逐步兴起托媒说亲、拜

    13、堂成亲的礼节。如“请媒人、相亲、放炮火、介礼、贴双喜字和对联、拜堂”等(宣恩民族志 重修本)。相濡互鉴团结包容改土归流后,鄂西南地区开始全面推行清廷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加速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汉族逐渐成为宣恩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当地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混居融合,婚配繁衍,共同生活。宣恩民族志 载,宣恩苗族的祖先绝大部分是乾隆、嘉庆年间从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北迁徙而来。他们迁入宣恩后,一部分人聚族而居,形成小茅坡营、苗寨这样苗族聚居区,另一部分则与土家族、汉族、侗族等民族杂居。如宣恩小茅坡营龙姓苗族是乾嘉年间从湘西花垣董马库“洞得嚷”(苗语)迁徙而来的。冯姓苗族来

    14、自湘西花垣“逮五”(苗语,与“洞得嚷”不远)。宣恩苗寨的杨、吴、张、袁等姓氏的苗族,皆来自湘西花垣,定居在高罗苗寨。据传,在高罗土家族和苗族混居的板寮、团结一带流传着一个苗族和土家族通婚的优美故事:有一年,湖南花垣发大水,住在那里的苗族难民相继逃荒来到宣恩小茅坡营,并在此安家。有一户土家族的夫342023 年第 3 期妻,养了一个独生女,名叫覃玉翠,不但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一天,覃玉翠上山采摘金银花,遇到一只金钱豹,吓得滚下石坎,后来被一个叫石林子的苗族年轻猎人救醒,并把她护送回家。他们由此相好。这年七月,山洪暴发,覃家房屋被冲倒,覃玉翠的父亲遇难身亡,面对天灾人祸,母女俩无计可施。危难时

    15、刻,年轻猎人领着一帮苗家后生,给她们送来了吃的、穿的、用的,还为这对母女盖起了三间新房。覃母见这后生厚道勤快,同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覃玉翠出阁那天晚上,新郎的父母对送亲的人说:“我们都是做父母的,晓得女儿离开娘一时不免伤心难过,今天晚上你们就陪着新娘说说话吧。”一连三个晚上都是如此。直到今天,还保留着接新娘婚后三日不兴与新郎同房。这是宣恩苗族人结婚“三日不同房”习俗的由来(宣恩民间故事精选)。宣恩县民族志 记载,宣恩侗族,多系康熙至咸丰年间自湘、黔、桂侗区迁来,其中来自湖南的居多,约占 70%以上,尤以芷江(包括新晃)来者居多,占60%以上。宣恩侗族民间流传着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龙必盛、谢天

    16、飞五人结拜的传奇故事。宣恩 吴氏家谱 载:“我祖世万公率子迁广西柳州,又迁湖南芷江县(今新晃),于新寨、龙寨、磨寨落业。种植禾苗,花而不实,雾气蒙罩,阴阳不开,求神飞山庙,对神祈祷。”午梦飞山神言曰:“要得云雾开,除非天应来,家住城步县,地名罗蒙寨”。同居芷江县的姚君赞、谢天飞、龙必盛等人,所梦皆同。公推吴世万寻找姓杨名天应其人。终于在靖州飞山峒脚下寻得一少年杨天应,恭迎其返回芷江县。杨天应来后,他们共同凿开山门,引出清泉,从此芷江云开雾散,庄稼茂盛,五谷丰收。他们感谢杨天应,与之结为兄弟,用共同的排行“再正通光昌胜秀”七个字,互不通婚,后又加入黄、陈、张、李、姜、刘、王七姓,同用七字派(吴氏

    17、族谱)。上述族谱记载和宣恩侗族民歌 侗族十二月 杨天应收云雾(花灯调)比较吻合,可以相互佐证。歌词唱道:正月正,是新春,杨氏祖先杨天应,开辟沅州是功臣。二月二,是花期,侗族修建飞山庙,祭祀香火常年烧。三月里,三月三,永乐十四迁湖南,开辟沅州姚君赞。四月里,四月四,天应始祖杨再思,为了生存多奇志。五月里,水飘飘,侗族喜修风雨桥,为人造福美德好。六月里,三伏天,吴氏祖先吴世万,勘查沅溪谋长远。七月里,七月七,谢氏祖先谢天飞,开辟沅州创奇迹。八月里,秋风盛,龙氏祖先龙必盛,万古流传到如今。九月里,是重阳,八宝磁炉落姚光,宾盘为记永流芳。十月里,连秋冬,五姓字派是一谱,再造通光昌盛秀。冬月里,大雪寒,

    18、五人结拜胜桃园,子孙繁衍万万年。腊月里,要过年,侗族人家还“烛愿”,勾了愿心得平安。歌词内容清楚地揭示了杨、吴、姚、龙、谢五姓结为异姓兄弟的史实,也印证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源流。回顾历史,从宣恩改土归流后的发展变迁史看到,中央王朝的政治治理以及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技术推广、文化交流、人口迁徙等对宣恩县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群众相濡互鉴,团结包容,呈现出汉民族吸收本土民族“士敦朴实,俗尚俭朴”(清同治 宣恩县志)之民俗,本土民族吸取汉民族尚礼好学之风气,彼此相互融合、携手同行的景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宣恩境内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谱写着不朽篇章。(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民宗局)35


    注意事项

    本文(湖北宣恩改土归流至清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_孙万心.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