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从敦煌西王母图像探析汉魏女性性别角色特征_徐婷.pdf

    • 资源ID:292993       资源大小:1.49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从敦煌西王母图像探析汉魏女性性别角色特征_徐婷.pdf

    1、第 卷第 期学报.年 月 .,:从敦煌西王母图像探析汉魏女性性别角色特征徐 婷,陈 露,何明洁(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摘 要:敦煌 窟、窟西王母图像创作于汉魏时期。图像中的西王母在外形整饰、性别气质和角色职能三方面的表现特征反映了汉魏社会对理想女性性别角色的期待:容貌端庄、位阶尊贵、气质庄重,以及对家庭和社会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对女神的性别角色的型塑反映了汉魏现实的社会心理需求,显示出古代阴阳辩证思维的智慧,并且与当时佛教和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有着密切关联。关键词:西王母;性别角色;敦煌图像;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项

    2、目“中国佛教石窟女性信仰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世纪中原北方石窟佛教物象的社会释义研究”();四川大学创新火花项目“世纪中原北方石窟佛教物象的社会释义研究”()作者简介:徐婷(),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历史社会学;陈露(),女,四川资阳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社会学。通信作者:何明洁(),四川成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性别社会学。:。西王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最初以半人半兽形象出现在山海经中。在世代的神话传播中,其形象在各类著述中的表征不断发生演变。西王母图像历史悠久,成为多学科共同

    3、研究和关注的对象。研究者们从历史、考古、文学、美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西王母图像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基础上进行的类型学和图像特征的研究。例如仝涛、邹芙都对西王母龙虎座造型进行了考证,认为西王母崇拜可能与西方女神崇拜有直接关系;王煜、唐熙阳通过对早期东西方女神像的细节观察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汉代西王母图像中不仅有西方女神像及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且附会了来自多种女神像的多种特征;毛娜认为文化元素、宗教思想是影响汉画西王母图像造像变化的重要因素;张莉通过统计山东西王母汉画像石的分布地点、事象要素,总结出西王母图像在构图中占据显要位置,这与鲁、川等地较多对偶式构

    4、图的特点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二是对西王母图像中附属物象的研究,如纴器、青鸟、蟾蜍、玉兔和凤鸟等。其中,孙昕姣指出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蟾蜍通常以侍从身份出现,负责捣药、舞蹈或持兵器作战。结合对神话思维、民俗学以及汉代阴阳五行的研究,她提出蟾蜍反映了汉代升仙的思想,是汉人企盼进入仙境、不老长生的重要印证。刘海宇对九幅西汉中至东汉初的西王母手持“工”字形器物进行了考察。通过与考古发现的古代绕线用具相对比,他提出此器物即是文献记载的“纴器”,而西王母所持“纴器”与汉代强调的以织纴为业的女德有关,具有善以示后的教育意义。三是对于西王母神话来源和形象演变的探讨和追溯。研究认为西王母形象经历了从凶神、长寿女神

    5、、贵妇神、道教至尊女仙的逐步演变。何光岳提出西王母来自虞幕有虞氏的分支,后来逐渐西迁。张勤指出西王母神话传说发源于原始羌戎部落。敦煌壁画中的西王母图象创作于汉魏时期,其中,窟南坡出现的西王母图象修建于西魏年间,与北坡的东王公图像相对称,这种对称形式同样出现于敦煌 窟的壁画中。对敦煌西王母壁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图像考略和佛教文化的交流研究等。张元林认为第 窟南北二坡上由乘鸾、乘龙、持节的仙人作为引导的西王母、东王公行列,显示着道家仙界的殊妙,表达了“羽化登仙”的强烈愿望。王菽一从叙事、绘画风格、图像等方面确认了敦煌 窟南坡壁画与传统神话人物西王母的一致性。曹茜指出莫高窟西王母形象突显了传统文化与佛

    6、教文化的融和性。西王母作为传统神话人物中的女神代表,其女性性别角色的设定是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敦煌西王母图像将人们对于神话人物的形象建构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于感官世界面前。西王母图像所表现的性别神圣化特征凸显出古人对于女性神仙的无限想象,而图像所具有的女性性别角色特征则反映了信仰群体对于世俗社会女性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期待。本文聚焦于敦煌 窟、两窟的西王母图像,从性别角色视角出发,对汉魏女性性别角色特征进行探析,以丰富对于西王母图像性别意义的理解与阐释。一、西王母壁画的图像构成莫高窟 窟和 窟呈现了敦煌石窟最完整的两幅西王母壁画像。整体上,两幅画像都展现了天界神异纷呈的景象。两幅画面

    7、中,图像构成元素多样而有序。从整体上,可以分成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两个部分。窟图像(图)中,西王母居于画面中心区域,三只凤鸟为其驾车,前后有方士乘鸾持节随行。周边区域,空中布满天花、流云、旌旗等,凤车下方是飞行的鲸鲵和白虎。在这浩浩荡荡的天界神仙车御下方还有山林世界。其间,山峦此起彼伏、渐生树木,数只野鹿奔跑其中,身旁还有少许野牛。山羊和狼隔着树木呈对峙姿态。窟图像(图)中,承载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凤车宽敞而稳健,车顶有瑰丽的华盖,车前方有力士随行,周边区域布满了花盘和散花,仙界植株异彩纷呈。两幅图面的中心都突出了西王母这一主神人物。窟的西王母拱手坐于凤车之上,着赭红色衣缘和白色束腰的黑色华服,神态

    8、庄重。窟图像中,西王母伴随东王公乘凤车,着黑色华服、梳高髻、神情温和,呈半跪姿态位于东王公左后方。这两窟壁画中,西王母皆着黑色华服、梳高髻,呈现出稳重、庄严、祥和的中年女性形象,表现出西王母在天界诸神中作为女性神仙最高掌管者的尊贵地位。图 莫高窟第 窟西王母像图 莫高窟第 窟东王公像 西王母作为画面中与东王公并列的神仙世界的主神,其所处的中心位置象征了神界权力的核心位置 西王母具有神界的最高权力。这一符号所具有的阶层和权力特征与人间社会具有相同的结构。图像生成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机制,而“投射”理论最能解释这种生成机制。“投射”概念最早出自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机制,经由荣格、冯弗朗兹等人

    9、的进一步深化,内涵不断延伸。从心理特征上讲,“投射是指人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个人特性加在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有这些特性”。通过投射,个体将自身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为对象世界也同样存在。图像所表现出的内容即是信仰者将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和权力特征在神仙世界投射的结果 西王母形象即是人间最尊贵和最具权势的女性在神仙世界的投射与外化。在古人对于天界图景最浪漫的想象中,西王母的外在形象代表了最理想和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讲,通过这一“投射”过程,古人把自身对理想女性的情感、希望、信念等寄托在西王母这一神仙人物上,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自我的认同。西王母的形象凝聚了古人对于女性的美好期待和想象,可

    10、以说,西王母身上涵化了古人对于女性的理想特征的认知。二、汉魏女性性别角色特征莫高窟的西王母呈现为尊贵的中年妇人形象,这与汉魏之前的西王母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体现了世代变迁中社会对于女性形象不同的理想化建构,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观念中性别角色意识的差异性。性别角色是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分析视角。郑杭生认为,“性别角色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规定的足以确认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性别角色强调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男性或女性的外在与内在的影响,其中包括外在装扮、性别气质、行为规范等。因此,世俗社会将对女性性别角色的期待投射到信仰对象上时,也会在外在形象、个性气质、角

    11、色特点等方面呈现出时代性特点。下文将从西王母图像所展现出的女性外形整饰、性别气质和角色职能三个方面的特征来分析汉魏社会环境下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型塑特点。(一)外形整饰特征最早的关于西王母的文字记载见于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西王母最初被描绘成了半人半兽的形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西王母逐渐演化为一位“帝女”。汉代则变成了一位年三十许的绝色佳人 “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锦袷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分头之剑。头上大华结,

    12、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舄。视之可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汉魏时期的敦煌图像中,西王母转变为着黑色华服、梳高髻的中年女神,在服饰、配饰和年龄上均出现较大的变化。研究表明,“黑色是汉魏时期服饰的高贵色,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到: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将青、赤、黄、白、黑视为正色和高贵色,其他色为间色,正色和间色预示着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因此对于服饰色彩制定了严格规定。”后汉书舆服志曰:“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组上阜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隐领袖缘以绦。”西王母服装颜色表征了她位处“皇族”位阶的女性,是仙界中最为尊贵的女神。西王母

    13、所梳高髻是一种流行于上层贵族女性的发型。有学者指出“西汉末年至东汉流行高髻,有民谣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高髻在长安城上层妇女中是十分流行的。”敦煌西王母在高髻之上还配戴了“胜”作为头饰。“胜”从山海经西王母出场之始就作为装饰品存在,在汉代已演化为上层女性佩戴的华贵首饰。后汉书舆服志曰:“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释名释首饰载:“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胜”的意涵包含了纺织、祥瑞、王权等几个方面:“胜”象征着女性从事的纺织,而胜纹的“织”含有宇宙秩序的宇宙论的性质;“胜”也象征着权

    14、力,标识了佩戴者特殊的地位。“在东汉中期以后,西王母开始流行不带胜的高髻或戴帼巾像,皇室和贵族亦佩戴胜,胜的涵义向两方面转化:实用和祥瑞物。”可见,西王母的衣着及配饰的多重象征意义体现出理想女性所应具有的尊贵地位和不可替代的天赋权利。敦煌西王母展示了一位中年女神的形象,其外貌成熟化的特征与这一时期成熟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已有研究认为,汉魏时期妇女的地位相对较高 甚至比唐代之后略高一些:汉魏妇女能够参与国家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地位比较平等,女性可参加家庭社交活动,对家庭经济也发挥着一定积极作用等。此外,西汉前期与中期,妇女不但

    15、在家庭中地位较高,在社会上也拥有较广泛的权利与自由,部分妇女甚至能够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因此,壁画中西王母的年龄设定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对于成熟女性的多重社会角色和重要作用的认同及肯定。综上所述,敦煌 窟与 窟西王母图像的外在整饰特点反映了汉魏时期世俗社会对于理想的女性性别角色期待 容貌上品、位阶尊贵、对家庭和社会具有独特的价值。(二)性别气质特征女性外在形象的建构往往建立在其内在精神气质的意蕴上。以华胜为饰,对于权贵妇女有尊贵意义。尊贵感体现了汉魏社会对于女性气质的审美标准。有研究指出,“汉代处于大一统的社会文化语境,其时代精神整体而言是偏外向、积极的这种时代精神反映在女性的审美意蕴上,则要求

    16、女性体现出大器、凝重的端庄 之美。”汉代儒学思想对理想女性特质的型塑具有引导性,与东汉班昭女诫的女性教化理念相一致,列女传白虎通新书等著作所表达的女性美的内涵都具备了温顺、柔美、端庄、谦卑等特质。窟中的西王母半跪于东王公右后方,体现的正是女性端庄和谦卑的特点。西王母作为社会上层地位高贵的女性,她所具有的神性之美被进一步符号化为女性角色所代表的尊严、贵气、庄重、谦卑的象征。西王母的性别气质特征还表现在神力演变的过程中。山海经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起初,西王母倚神力掌管天上灾疫和五刑残杀;秦汉时期,西王母演变为月神,掌握不死药拥有长生的能力;汉魏时期,

    17、西王母又具有了赐福、赐子、福佑子孙的神力。奇机室吉金文述中所载汉镜铭文写道:“上大,见神人,王母,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宜官,保子孙,贵富 昌,乐 未 央兮。”博古图录的汉镜铭文又载:“湅治铜锡去其滓,辟除不祥宜古木,长葆二亲利孙子,辟如众乐典祀,寿金石,西王母,飞来言之,始自有纪。”西王母在经典叙事中还被描绘为能够赐子的女神:“稷为尧使,西见王母,拜请百福,赐我喜子。”可见,西王母由掌管生杀的凶神演变为能够保佑人们长生、诞子、福佑民众的吉神,这种神格的转变赋予西王母博爱、仁慈和充满母性的女性气质。(三)角色职能特征东汉经典吴越春秋记载,“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18、”而敦煌 窟、窟在早于此文字记录以前,就以图像形式呈现了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对偶神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赋予西王母形象以世俗社会女性婚配的色彩,进一步强化了其女性的特征,也更贴近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期待。综合魏晋西王母所具有的保子孙、利孙子、赐善子、王孙万户等神力,西王母作为神仙信仰中的符号,在婚配、家族绵延等象征上显示出性别化的职能特点。西王母的这些角色职能的出现,是中国传统阴阳文化、儒家思想、宗法观念等深入日常生活的深刻反映。汉代是阴阳学说最为盛行的时代,特别是自董仲舒阐发阴阳五行学说以来,“这种新儒学通过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学说来解释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且这种解释里有了更多的神秘的意味。

    19、”在以男女为主体的家庭组成之外,构建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与家族构成了我国古代基本的社会关系。薛洪波指出:“自西周至秦汉,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被历史淘汰,但宗法观念和宗法组织并没有随着周代政治躯壳的残破而消亡,而是以一种次生的形态即以家长为本位的家族制度延续下来。汉代的血缘亲属关系是家族,宗族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概念。”可见,传统儒家思想最终导向以家族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不论对于家庭还是家族,血缘关系的延续始终是最为重大的事情。西王母身上所具有的婚配、生育、福佑子孙与家族繁衍的职能均从侧面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职能的强调。在家族维续的过程中,女性是婚配的主体之一。婚配后,女性

    20、作为生育的主体承担着延续血脉的重要角色;女性还是抚育子女、护佑儿孙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家庭事务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女性的重要职能体现出与男性不同的特征,而这种女性性别职能的独特性在图像中通过西王母神格与人格的图像叙事,以神圣性的方式彰显出来。三、汉魏女性性别角色建构的内在逻辑 (一)现实需求的理想性表达神话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群体的理想型的表达。敦煌西王母图像与魏晋社会心理有着本源上的联系,是人们基于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心理需求的理想化投射。汉魏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时期,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两晋的变迁、南北朝的对峙等,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衰减。庄华峰指出“汉魏之际,由于战争、天

    21、灾、疾疫和流移逃散,北方人口骤减。农业生产受到及其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荒芜、粮食匮乏、粮价高涨和人的饥馑死亡”。在这样的环境中,下层民众需要来自于神的仁慈的护佑和赐福,显然这种愿望投射在女神身上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此外,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土地、人口荫庇,士族门阀权力板结,而家族联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女性在家族权力联结和家族血脉延伸当中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周一良在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提到:“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下,最为人所重视者为婚 与宦。宦是门阀世家大族势力得以稳固的基础;而婚姻则是保持家族高贵血统的纯净,借以攀结其他高门贵族的必要手段。”司晓洁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北朝女性墓志进行研究。她

    22、指出北朝时期贵族婚姻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贵族女性的社会价值体现于作为家族关系联合之手段,起到“裙带关系之枢纽”的作用。因此,到汉魏时期西王母形象呈现的婚配、赐子、赐福等职能贴合了现实世界中权势阶层对于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家族兴旺、地位维系的愿望。(二)阴阳二分的辩证思维模式传统阴阳思想蕴含的古代文化内涵对我们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设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周易载:“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 刚 柔 有 体,以 体 天 地 之 撰,以 通 神 明 之德”,“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以阴阳秩序来论证男女伦常:“男女之法,法阴与阳天地之阴阳当男女,人之男女当阴阳,阴阳亦可

    23、以谓男女,男女亦可以谓阴阳。”阴和阳、男和女之间不是简单的二分对立,而是关联、辩证的二分关系。男与女的关系以象征的方式隐喻了天地之间万物阴阳平衡、“相互协调的宇宙秩序”可以说,“有关阴阳关系的理论以及天、地人和谐一体的观念,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性别观念或性别意识的基石。”可见,我国传统思想中关于阴阳、男女之区别的逻辑表达最终指向包括自然、天地、人在内的平衡秩序与和谐之道,这在敦煌 窟、窟构图中有充分的表现。图像中,无论是西王母与东王公以对偶神构图出现,还是西王母所表现出的女性性别特征,都蕴含着古人对阴阳平衡、宇宙和谐的理想和认知,这是古代宇宙观在属神世界的具象化表现。窟中,西王母图像下方绘有群鹿、

    24、黄羊、野牛等在山林奔跑,展现出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极富生命力,是对天、地、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秩序的反映,投射出对自然和生命的素朴的崇敬与向往之情。(三)佛教和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敦煌石窟的独特与魅力在于汇集了佛教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诸多要素。而在敦煌西王母图像中,同样能够看到儒释道三种文化合流的痕迹。敦煌 窟、窟西王母图像的构图同敦煌流行的经变图有着类似的表现形式。佛教经变图通过对信仰经典 神话记载或经文 所记载的场景呈现,将经文的主要思想予以表现。例如,与 窟同时期的 窟东壁北侧和南侧壁面的“无量寿佛说法图”,展现了佛陀树下说法的场景:上方的华盖、后侧的菩提树、两侧的胁侍菩萨、座下

    25、的供养人、奇花异卉围绕着四周,突出了佛陀的中心地位和无边法力。这种构图方式同样用于敦煌西王母构图,烘托了西王母尊贵的身份和在神界的地位。由于表现形式和寓意的相似性,使得研究者对于敦煌、窟壁画主要人物身份和场景故事考证持不同的看法。其中,对于女神身份认定,还有一说是帝释天妃;而对其中的场景认定,有的认为是道教神话中的“上士登仙图”,还有的认为是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升天图”中的“龙车凤辇”。但无论是西王母、帝释天妃,抑或不同的场景,都说明佛经故事、中国传统神话或是道教的女神表现形式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泾渭分明的区别,而且在图像元素象征手法的使用上极具相似性。这说明敦煌西王母女神图像所具有性别角色特征,是

    26、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与本土宗教文化交汇融合、共同构建的结果。四、结语敦煌图像所展示的西王母,作为女性神祗,具有明显的性别角色特征。性别角色的形成一方面基于自然生理特征,但更重要的是受到特定时代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俗社会中的女性性别角色特征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建构的结果。从敦煌西王母图像,我们管窥到了汉魏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型塑与理想化特征。西王母图像符号,象征了女性所具有的真善美的力量,也拓展着女性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充分想象。通过图像创作,人们将对女性创造生命的认同感、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和谐的认知不断延伸,并投射在女神这一符号上,这对当下人们理解女神信仰和女性社会角色型塑具有重要

    27、意义。正如英国神话史作家凯伦阿姆斯特朗所说:“她们能让我们、尤其让女性获取生存的心理力量,即在她们永恒力量中汲取足够养分,以支撑自身的存在。”注 释:关于敦煌第 窟天井南北坡的人物身份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第二种认为是帝释天和帝释天妃。第一种说法占主流,例如,段文杰认为第 窟壁画绘制的是西王母和东王公,并且是对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葬画的直接传承;张元林认为 窟中,道家西王母、东王公神仙形象出现在敦煌北魏西魏时期的佛教石窟中,是中国仙界思想与佛教净土思想合流的反映;孙作云将图像中的龙车、凤车、华盖、族旗、男女等,与古籍中关于西王母东王公的记载进行了对比分析,认定 窟人物形象为西王

    28、母和东王公。图、图 选自段文杰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敦煌壁画(上),上海美术出版社,年版第,页。华盖是具有阶层属性的器物,象征了帝王和权贵。李淞认为华盖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象征帝王权势;二是象征登仙。参见李淞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湖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参考文献:仝涛,邹芙都西王母龙虎座造型源于西方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王煜,唐熙阳汉代西王母图像与西方女神像之关系及其背景考古与文物,():毛娜汉画西王母图像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张莉山东汉画像石西王母事象研究淮北:淮北师范大学,孙昕姣汉画像石西王母仙境图中的蟾蜍图像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刘海宇汉代

    29、画像砖中的西王母持纴器图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栾红军西王母叙事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意义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杜文平西王母故事的文本演变及文化内涵天津:南开大学,何光岳西王母的来源和迁徒青海社会科学,():尹秋月汉画像石西王母形象流变考漳州:闽南师范大学,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张元林净土思想与仙界思想的合流:关于莫高窟第 窟窟顶西披壁画定名的再思考敦煌研究,():王菽一敦煌莫高窟第 窟南披壁画西王母像考略艺术市场,():曹茜西北地区西王母信俗传承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30、出版社,: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北京:中国书店,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艺璇儒家“礼”文化影响下的汉代服饰研究长春:长春工业大学,司马彪后汉书舆服志:第 册北京:中华书局,:袁芳霞浅谈汉代女性服饰中国包装工业,():孙晨阳,张珂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孙昌武,译北京:中华书籍,:,():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彭卫汉代婚姻关系中妇女地位考察求索,():施红试论西汉前、中期妇女地位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王孖八角星纹与史前织机中国文化,():陈冬仿汉代社会女性美的演变及原因阴山学刊,():丁山中国古代

    31、宗教与神话考北京:龙门联合书局,:刘心源奇机室吉金文述:卷 石印本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十八年)曹秋舫博古图录文石堂重刊本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徐传式,胡真易林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赵晔吴越春秋崔冶,译注北京:中华书局,:贺璋瑢中国古代的性别崇拜与阴阳哲学:从独立女神到对偶神的演变哲学研究,():薛洪波试述汉代家族法对家庭关系的规范学习与探索,():庄华峰魏晋南北朝史新编: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司晓洁北朝女性墓志考古学研究郑州:郑州大学,:周振甫周易译注:精装本北京:中华书局,赖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彭体春,范明英性别理论的中国变异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贺璋瑢中国古代的性别崇拜与阴阳哲学:从独立女神到对偶神的演变哲学研究,():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第二四九窟窟顶西坡壁画内容考释敦煌学辑刊,():宁强上士登仙图与维摩诘经变:莫高窟第 窟窟顶壁画再探敦煌研究,():田中知佐子,李茹敦煌莫高窟“龙车凤辇图”源考敦煌学辑刊,():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胡亚豳,译南岸:重庆出版社,:(下转第 页):,(,):,:;【责任编辑:王 菁】(上接第 页),(,):,:,:;【责任编辑:王 菁】


    注意事项

    本文(从敦煌西王母图像探析汉魏女性性别角色特征_徐婷.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