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_贺长余.pdf

    • 资源ID:273020       资源大小:1.48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提示    |    会员权益      领5元活动      写作写作
    1、推荐 2345浏览器】、 【 WPS办公】、填表 下载求助】 、 【 索取发票】 、 【 退款申请 】 、咨询 微信客服】、【 QQ客服】、【客服电话:4008-655-100 |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_贺长余.pdf

    1、总第 期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 基基于于 哲哲学学全全书书 三三版版序序言言的的考考察察贺贺长长余余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贺长余(),男,辽宁盖州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神研究。摘 要 对哲学全书的理解,不仅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辨逻辑,同时也要能够跳出来,揭示在深刻的逻辑演绎之外所要针对的现实考量。通过对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发现黑格尔曾较为详实地阐述他多次修订和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不管是为了满足授课听众对于“一种教本”的需要以及回应一些

    2、“外行人”对于该“教本”的批评和诬告,还是为了强烈批判当时思想领域出现的不适宜“作风”“很坏的成见”以及毫无意义的争论,均鲜明地展现了哲学全书的现实指向与时代规定。关键词 黑格尔;哲学全书;外在缘由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文献标识码 .一、引言 哲学全书是完整表述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部扛鼎之作,其不仅较为系统地推演了思辨哲学的逻辑内涵,同时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辩证法的“运动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言:“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的有意识的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于是,哲学全书就成了后世学者了解黑格尔思想及把握辩证法逻辑的重要来源。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同样指出,要

    3、想科学地把握辩证法,“不读黑格尔的著作,当然不行,而且还需要时间来消化。先读哲学全书的小逻辑,是很好的办法。”不过,在对待和解读哲学全书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理论倾向:一种是过于突出小逻辑在哲学全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却忽略或者低估了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存在价值;另一种是对哲学全书进行“纯粹化”的逻辑演绎,运用概念来推演概念。其实,这两种理论倾向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内在逻辑的方式来展现对黑格尔哲学的阐释。但是,要想更加完整地理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解和批判前人思想,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内在逻辑中,还要开拓外在的维度。在哲学全书的三版序言中,黑格尔较为详实地介绍了他多次修订和创作这部专著的外

    4、在缘由。“所谓外在,按其概念来说,是一种为他的存在。”从实质上讲,在哲学全书中,黑格尔不仅要澄明哲学之为哲学的自身内在思辨逻辑,还要阐明那些为现实条件所迫,展开真正哲学研究的外在原因。虽然黑格尔也承认自己是“唯心论者”,不过他在哲学全书 三版序言中所揭示的各色思想“作风”“很坏的成见”“轻心的讨论”却是实实在在的。黑格尔对此所进行的揭示和批判,即便对于 多年以后的今人来讲,也具有无比鲜活的启示意义。二、“一种教本的需要”及对三种理论态度的批判 哲学全书是黑格尔 岁初到海德堡大学任教授时所写成的讲课纲要。当时,德国大学要求教授们使用有关他们的课程纲要,以便于听众听讲的需要。所谓纲要,主要是指一部

    5、较大著作或论文的节略,简明地说明其意义和本质,是一种概括、梗要。就是这部最先以纲要形式出现的著作,经黑格尔亲自审定,出版了三版(初版:;二版:;三版:)。为此,黑格尔专门写了三版序言,以介绍哲学全书创作的外在缘由。(一)一种新流行的讲授方式初版序言十分简洁明了地说明了创作哲学全书的两个具有针对性的外在缘由。一个外在缘由是“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当时,教授在德国大学的课堂上讲授课程,必须要有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而不允许随意性的口授笔录的传授。其实,康德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此种做法,柯尼斯堡的教授们甚至在这方面曾特别受到告诫。国务大臣冯策特里茨(康德曾在 年纯粹理性批判一

    6、书前面题献给他)在 年 月 日发布的一份公告中提出,最差的纲要肯定也要比没有纲要好,如果教授们博学多才的话,他们尽可以批评纲要的作者,但口授笔录式的讲课必须废除。所以,康德在 年代,表面上像迈耶、鲍姆嘉通、艾伯哈特等人一样用讲学纲要授课。不过,限于纲要简缩的性质,哲学全书未能充分依照理念本身发展的历程,予以详实地推演。所以,最初哲学全书的德文名称为 :,即概要形式的哲学全书:供讲课用。黑格尔明确指出:“这个书名一方面表示全体系的轮廓,一方面表示关于个别节目的发挥,尚需留待口头讲述。”(由此可看到现如今流行各版本中存在的说明和附释部分)但是,上述缘由并非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唯一目的。另一个外在缘

    7、由在于:对当时德国思想界出现的不适宜思想态度和作风给予揭示和批判。(二)对三种不适宜理论态度的批判黑格尔曾批判当时德国哲学界现实存在的三种基本理论态度。第一种是“任性的作风”。这种作风占据着思想领域的重要地位,并且容易走向极端。有时显得令人敬佩,但有时却“狂妄到了甚至于发疯的程度”。一旦发疯起来,不管材料和内容的相关内在逻辑,便一股脑地将他们都塞进哲学预设的体系框架之中,表面上看起来工工整整,归为一体,但实质上却乱如丝麻。例如曾在耶拿大学任教的威廉特劳哥特克鲁格就是典型的代表。克鲁格认为哲学的基本结构是:第一,自我的自由存在;第二,除自我而外的其他对象的存在;第三,前二者的关联。先验哲学看重的

    8、是自我的自由存在,经验哲学看重的是后天事物的存在。克鲁格认为,应当将两种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先验综合论”,如此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黑格尔曾经讽刺地评价道,克鲁格先生可以将自我设想为他本人,“他”里面包含莱因哈特的水、康德走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 基于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了味的啤酒等,克鲁格就是这些偶然性成分的综合物。这种“任性的作风”在当时的中青年中很盛行。在 年 月,黑格尔在致劳默尔的信中指出:“现代青年人在开始研究哲学的时候,喜欢首先把哲学归结为一些无所不包的公式而了事,一般地说,科学研究也就由此了事。从这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是,既对哲学概念也对专门科学概念的缺乏认识,无知

    9、,这样就导致了和国家要求以及科学教育的要求严重矛盾,实际上是拒绝了这些要求。”这种狭隘的“实用主义”态度,试图通过掌握大量人所熟知的表象材料,运用一点“有用意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聪明智巧”,将混沌杂乱的事实,奇异地拼凑成偏曲意见。若没有历经深刻的哲学沉思,可爱的热忱追求也会轻而易举地变成浮躁潦草的狂妄与发疯,高贵的希望与愿景也会化作直接欣赏理念的空幻。不过,黑格尔认为“这种任性作风”尚易于谅解,因为一方面它保存着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每位具有成熟理性的个体都有充满稚气和不羁的童年,它不仅是个体成长后不断回味的多彩画卷,也是成就理念的关键要件和抽象环节。第二种是“浅薄的作风”。这种作

    10、风不仅缺乏深度的哲学沉思,更主要的是常常硬要靠着自作聪明的“怀疑主义”和自谦卑微的“批判主义”的面孔示人。与第一种态度相比较,后者是“更为讨厌”的。之所以“更为讨厌”,根本原因在于,前者保留并护持理性的希望与前景,只不过由于稚气的懵懂和好胜的心智,使得关于理念的理解与通达的路径出现偏差,得到不如意的结果。后者直接否定理性的能力以及理念的存在。依此,哲学的探究将会变得多此一举,世界中的任何存在者将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沦为一文不值的虚无,宇宙也因无限的否定变得无比通透,个人无须费力便可轻易把握任何往来流变,只缘一切都是“死寂的像”。例如戈特洛布恩斯特舒尔策就是典型的怀疑主义者。他经常打着古代怀疑论

    11、者艾因西德莫的旗号,实际上却唱着反调。黑格尔曾明确指出,古代高尚的怀疑论与当前流俗的怀疑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前者认为感觉意识中的事实并不可靠,后者却认为只有感觉意识才是最可信的,一切超感官的存在都是虚假和可疑的;前者的结论是反对独断论,禁绝一切肯定的主张和判断,以求取精神上“不动心”的安宁与坚定,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后者所完全缺乏的。黑格尔认为,舒尔策的怀疑主义就是以现成的质料为素材和活动的对象,除此而外它什么也把握不到,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所达到的只是一些令人气短的否定结果和由此造成的灰心丧气。如果这条道路还有什么能有助于机智运用的东西,那就是想象。想象是瞬息而逝的“精神酵母”,将一切变得虚无缥缈。

    12、真正的哲学研究是不能单单靠想象的方式进行的。关于“批判主义”,从表面上看,特指的应是康德哲学,不过在当时德国的思想界,批判主义更多的是指向康德之后的那些仅仅继承批判哲学外壳并“对康德哲学进行肤浅理解,卖弄无意义,贫乏和平庸空谈”的学者。例如雅可布弗里德里希弗里斯的哲学,就属于这种“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批判主义”。弗里斯一直企图在经验心理学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康德哲学。他认为,感知领域所把握的现象才是人所认识的对象,那些超出感知之外的存在则属于理性信仰的领地。物自体是事物的“永恒本质”,它不该是可认识的东西,只是信仰的对象。这就意味着,超感觉的存在是不可认知的,没有任何存在的合理性,只是人们一厢

    13、情愿的自以为是。黑格尔认为,弗里斯对康德哲学做了最为肤浅的理解,“就此而言。他超出了康德哲学”。不管是“任性的作风”还是“浅薄的作风”,曾在一段时间内误导了当时德国人对哲学的科学理解,使得人们纷纷对哲学丧失信心,并加以蔑视和诋毁。幸好当时还存在着反对这两种态度的一种趋势,保持着对高深知识的强烈爱好。第三种是“直接的知识”。这种思想“以直接的知识或情感的形式”出现,即通过被给予的方式来把握最高真理的直接形态,虽显得有些稚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气,可它也生动地表明人类寻求“理性的识见”,希望领略“绝对真理”的“冲力”,这是人类尊严之所在。在黑格尔刚到海德堡大学时,“海德堡大学(连同重组的哈勒大学)

    14、开始全面担当起耶拿大学早就开始担当过的德国学术生活重任,并迅速成为著名的诞生于耶拿但之后逃离耶拿的那种浪漫主义的中心。浪漫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例如阿尼姆和布伦塔诺的德意志民间歌集少年魔角 都发生在这个阶段的海德堡大学里。”当时,以施莱尔马赫和诺瓦利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哲学家,纷纷吸收耶柯比哲学观念,认为绝对的真理是无条件的,是不可以被证明的,因为对一个东西加以证明就是寻求条件,根据条件把它推出来,绝对就丧失了无限属性,变为有条件者。因而,“绝对真理”不可能是间接认知,而只能是直接知识。对于这种直接知识,我们可以诉诸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能够超越有限的感性存在,直接体验到绝对的存在,并且能够

    15、“以诗的或至少以预言式的方式在这种直接性里认识这种统一性。所谓诗的方式,是指通过直观而不是通过概念直接地认识绝对者的生命和人格的方式,它以为如果不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就会丧失掉作为自身浸透的统一性的全体本身。而它用诗的方式所表达乃只是对自我意识固有生命的直观。”在这里,黑格尔不仅没有像对待前两种态度那样消极,反而给予“直接的知识”部分认可(更多的赞赏则表现在黑格尔抵达海德堡后不久,在海德堡大学神学教授道布卡尔的支持下担任海德堡年鉴编辑时,年在该刊物发表对耶柯比全集 第三卷的评论中)。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直接的知识”通过直观或艺术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真理”直接样态,能够感受到最高存在的生命脉动,

    16、这是“任性的作风”机械式地矫揉造作所达不到的;另一方面,“直接的知识”对“高深知识”的热爱及对理性的坚定信念,这是“浅薄的作风”所难以企及的。然而,“直接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黑格尔认为,“直接的知识”不仅具有鲜明的主观任意性(真理的标准不再依靠内容本身,而要由意识自身决定,那些被宣称为真理的,除了主观的确信,除了自我所意识到的内容,就没有别的存在了),而且缺乏间接的逻辑环节(关于真理的认识,只能告诉人们真理存在,至于真理是什么,怎样存在则毫无头绪,直接性的形式显得毫无内容,抽象空洞)。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明确指出:“在诺瓦利斯的著作里表达了一个美的灵魂这种想望仰慕之忱,这种主观性只停

    17、留在向望仰慕的阶段。没有达到实体性的东西,这种主观性的火焰在自身内就熄灭了。”因此,黑格尔想要“根据一个新的方法去给予哲学以一种新的处理,这方法,我希望,将会公认为唯一真正的与内容相一致的方法。”它既区别于某种经验科学的仅仅依靠外在排比归纳的方式,也区别于某种先行假定外在格式任意四处套用的哲学,硬要使得必然性的概念发展符合偶然性的主观臆断,也区别于以单纯的直接性方式把握真理。正是针对当时德国思想领域现实存在的三种哲学态度,黑格尔写作并出版哲学全书,开启了“认识真理”的新路向。三、揭露“很坏的成见”并回应“无神论诬告”年,黑格尔创作了哲学全书的第二版序言。在第二版序言中,黑格尔揭露当时德国思想领

    18、域产生了“很坏的成见”,深度批判了这种成见背后所存在的有限思维方式,即将“绝对真理”与有限范畴严格分裂的无概念的理智思维。这种成见一度使得黑格尔哲学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为有人曾向威廉三世告密,诬陷黑格尔思辨演绎的哲学试图否定上帝存在,是一种无神论。为了澄清自己的哲学立场,明确自己的哲学任务与追求,黑格尔写作了这版序言并重新修订了哲学全书。(一)有限的知性思维产生“很坏的成见”在第二版序言开篇,黑格尔直接介绍第二版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 基于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哲学全书相较于第一版有了许多改写,从篇幅上讲,比原来第一版增加了一倍(小逻辑占第 页;自然哲学占第 页;精神哲学占第 页。在小

    19、逻辑中,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部分,就是新增内容,包括在每段纲要后,还附加了详尽而又通俗的“说明”)。两版本虽有如此表面上的不同,可二者仍是纲要,非常紧凑且简短。接着,黑格尔很无奈地指出,该版序言也是为了介绍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机缘”,“对时代文化精神工作和无精神工作的重要意义”。这种工作虽说与哲学有一定的关联,可总不能容许作为科学的哲学的内容(胡塞尔在论述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中,也强调将狭隘的经验主义与心理主义的东西剔除),但它似乎对于一些人又是必不可少的。在有些人眼中,哲学与其他科学、文化、宗教,表面上携手同行,如物理学也可称之为自然哲学,实质上却是极为分裂的。当时流行一种“很坏的成见”,不

    20、断干扰科学认知,“以为哲学好像与感官经验知识,与法律的合理的现实性,与纯朴的宗教和虔诚,皆处于对立”。可囿于哲学的历史地位及崇高名声等外在利益,又不好直接取消它。与此相反,黑格尔认为哲学从不否定宗教、政治、自然、历史和艺术等内容,它恰恰通过这些经验内容,“得到教训”“增进力量”“澄明自身”。这些经验内容会被思想所统摄,成为思辨理念自身,此时经验内容具有绝对意义,绝对意义具有了现实存在。而有人从不这样理解把握哲学,而是仅仅将其视为依赖于、从属于理智范畴的某类相对科学,使之降至为“理发的哲学”地位,“而不把这些范畴引导到概念,并上升到理念”。这样就失去了哲学固有的性格。当时,“很坏的成见”主要有两

    21、种表现样式。一种认为,通过中介性的有限范畴根本无法通达真理,只有借助于直接性的情感或主观性的信仰才能领悟真理。此类成见将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方面有限范畴会失去自身的价值和目标,到处被轻视和乱用,如同在绝望的状况下那样,使用起来越发无所顾忌、无自觉、无批判。比如,中世纪某些神学家在论述宗教对象时,便采取这样一种直接性的方式,先从直接假定前提开始,然后运用支离抽象的理论和范畴证明绝对的存在。他们不管中介范畴运用得是否恰当,只管形式上工整得体,看起来能够支撑他们的单薄结论即可。另一方面,否认客观知识的可能性,本该用科学加以证明的地方,却依据情感和主观意见来论断。在第二版序言中,黑格尔对直接性态度的批评

    22、远甚于头版序言。因为在大学从教的多年经历中,黑格尔发觉,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学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尤其当他们在讨论至高无上的真理、宗教的对象时,总想要偷偷懒,将富于论证的哲学抛到一边,去求助自我意识的直观感受,从而赋予真理多种多样的主观内容。正如施莱尔马赫曾经指出:“宗教的本质在于绝对的依赖感,黑格尔对此观点的评注:于是狗就会成为最好的基督徒。”“很坏的成见”另一种表现样式是执迷于有限范畴,绝对地依赖和信任中介环节,这便是普通意义上的反思规定的知性放纵。它既不认可直接地把握理念,又对于它自身所包含的固定前提缺乏批判能力。所以,它只能一方面通过知性的抽象范畴认识理念,并使其限于

    23、明显的矛盾,于是再次陷入康德所说的理性悖谬当中;另一方面,将思辨哲学的理念牢牢锁定在抽象范畴的定义里。这种定义是极为僵固的,看似明白透彻,可离真理却遥远至极。黑格尔认为,“定义的意义和必然证明”只在于它自身的发展里,要不断地超越有限的、片面的知性范畴,从而达成丰满的、具体的统一体。虽然普通知性思维以最为确定的手段带来最为高效便利的效果,可它的最终指向或追求会不会因这种坚执的努力而迷失?比如普通知性思维总会将精神具体的统一性看成“无精神性”的、抽象的、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性。为此,黑格尔还专门举例说明:“假如一个人自述他的宗教信仰说:我相信天父上帝,这天与地的创造者。而另外一个人把他这句话的第一北

    24、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部分,孤立地抽出来加以推论,因而说这自述者只相信上帝是天的创造主,所以他相信的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种“二截化”的理解,正是运用知性思维的结果,它只会以抽象的同一性、僵死的规定性去把握事物,不懂得运动发展的原理,思维成了只认听命的工具,完全丧失了自身的生命力即自由。黑格尔认为,之所以产生“很坏的成见”,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限的知性思维方式,即将“绝对真理”与有限范畴严格分裂的无概念的理智思维。这种思维始终是孤立地、静止地、不从矛盾统一中认识对象的抽象思维。它擅长于“将当前给与的具体对象析碎成许多抽象的成分,并将这些成分孤立起来观察”。黑格尔指出,这种理智思维在一定的认识范围内和阶

    25、段上是适用的,也是必需的。“从事这种形式逻辑的研究,无疑有其用处,可以借此使人头脑清楚”,可是不管理智思维对于把握确定性、一贯性如何有用,它毕竟从有限性的观点来考察对象,将对象看作现成在手的,而不是具有生机活力的生命体,对象的存在只有现存的维度,而缺乏现实的维度。结果按照这种思维,就会把一个有机统一的东西分解成许多无机的碎片,并且将无机的成分进行普遍化的抽象处理,得出一个干瘪的规定。此时,对象的规定与对象的概念就发生了严重分裂。黑格尔曾列举弗托鲁克的观点来说明这种有限的理智思维。托鲁克认为,哲学并未能够引起或产生实际应有的影响,因为哲学本身就是极为矛盾的。哲学家们或者推论有一个制约一切的原始根

    26、据,包括自我的根源在内,判定除了本体以外,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都是幻想(一神论);或者指出自我也是一个真实的不同于原始根据的本质,不受原始根据的制约,于是原始根据便失去了它的本体属性,“因此便没有了无限的上帝,而仅有一群神灵等等”(泛神论)。托鲁克认识到这种分裂,并试图弥合这种哲学内部的分裂,如他所提到的“精神性的人”,他可算真正的哲学家,努力消融一切对立物的无差别的原始存在,以扬弃有条件和无条件的对立。这是他思想深邃的一面,不过他仍将这无差别的原始存在放在差别的对立面来理解,没有真正摆脱片面性的局限。(二)以“思辨哲学”回应“无神论诬告”正是由于受到理智思维的严重影响,人们对哲学的理解或者所确

    27、立的哲学观也出现问题。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发掘“绝对真理”的哲学史。“绝对真理”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思辨哲学”的根本任务。关于这方面,有些人的理解却有偏差。比如乔布鲁克尔所著的哲学史,布鲁克尔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抽出多个哲学命题,视为他们的哲学思想,可这些命题并不真正属于他们,只是布鲁克尔依据当时最坏的形而上学方式(有限范畴与无限真理之间分裂)做出的归类。在这种归类里,他或者对各个命题与原则做出翔实的解读,或者推出更加根本的命题与原则,并将二者分裂开来,自说自话,导致整个哲学史看起来混乱不堪,这便是他简单的“哲学伎俩”。但这绝不是像样的哲学史所该做的事。“像样的哲学史即在于指出某些个别哲学

    28、家对于某些思想有了更深的发展,并将这些更深的发展过程揭示出来。”整个思想发展过程,正是“绝对真理”成就自身、表明自身如何生机勃勃存在的历史即哲学本身,它恰当地将有限规定与无限的“绝对真理”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中有限规定、一定差别,都是成就“绝对真理”的必要环节。他们本身也即是无限的“绝对真理”,无限的“绝对真理”也由这些有限规定构建,如同不停运转的代谢系统。有限规定恰因“分有”无限的“绝对真理”而具备绝对生命(包括死亡)意义,而无限的“绝对真理”也恰因“生成”有限规定而变得现实。不过,要达成这种思维是有难度的,因为以前的一些哲学家没有晓畅明白地将包含在他们哲学原则中的结论推演出来,也使得现代的

    29、某些哲学史家以有限的方式来武断地猜想具有真正思辨精神的哲学家意思,并导致关于哲学的理解只能局限于支离破碎的命题,陷于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 基于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某种片面哲学的窠臼。由于人们通过有限方式来理解哲学,把握“绝对真理”的历史,导致哲学与宗教之间出现断裂。按照“坏的理智”来说,宗教与哲学是互相排斥、相互否定的,或者只可以从外在目的出发被迫地予以联合。可从思辨哲学的角度讲,二者在内容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述说和演绎的都是“绝对真理”的历史。正如荷马所讲:“有一些星辰,具有两个名字,一个在神灵的语言里,另一个在世间人的日常语言里。”“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内在的内容、内蕴在万物中的理念

    30、,和它们激动精神的生命力,正如宗教是一种有教养的心灵,一种唤醒了觉性的心灵,一种经过发展教导的内容。”宗教的信仰、教义、信条绝不单靠着虔诚与情感确立,也蕴含着对真理的追求,还有坚实的逻辑环节。那一步步艰苦的修行,“最终要通达或确证绝对真理 神的存在”。而这正是思辨哲学“关于精神和精神真理的意识,不过是意识到精神在使人异于禽兽并使宗教可能的本质性的形态里”。因而,那低落的让人心情凝重的宗教情绪,必须放弃它的小家子气,真正认识到它是与精神的脉搏同步,依赖精神的生命激动,才会获得生机。精神乃是对客观真理的信仰。即便精神陷于自然的无知状态和自然的被动错误,凭借真正的教育启蒙,精神也能够从片面的抽象理智

    31、的虚妄中解脱出来。这里,黑格尔还专门引用了弗兰兹冯巴德尔在知识的酵素中的一段话,再次批评那种割裂哲学与宗教关联的抽象虔诚性观念:“只要宗教和它的教义,没有从科学方面获得基于自由研究从而达到真正信念的尊重,则不论虔诚与不虔诚,无论怎样加上你的一切命令与禁令,你的一切言论与行为,你皆无法使宗教避免邪恶,而且这种不受尊敬的宗教也就不会成为受人爱的宗教且不要用一些无理性的和亵渎神明的论断如说:建立理性的宗教理论乃是不可能的事情又如说,宗教仅只是心情方面的事情,对于这方面我们的脑子最好不要去过问,甚至必不可去过问。”在第二版序言的末尾,黑格尔明确他的哲学任务就是要在新的逻辑建构中弥合有限认识与绝对存在之

    32、间的鸿沟,从而直接回应当时有些人对他“无神论”的诬告。黑格尔先赞叹了弗兰兹冯巴德尔的“特殊功绩”在于他明确指出历史不仅具有过去时态,不单单存在回忆里,还蕴含着生发的思辨精神,具有未来的生命尺度,显现绝对科学的内涵,能够始终表明、参与并证实哲学的理念。他的这种重知主义,既强烈反对在启蒙主义中很是流行的缺少内容支撑的抽象理智,又直接反对仅仅依靠单纯虔诚情感达至终极理想的宗教幻想。其后,黑格尔又高度评价雅各波麦“深邃的精神经验”,认为他一方面在普遍理性的视域中理解宗教对象,在宗教内容中充分展现理性的逻辑,并力求在其中生动演绎最高存在、自然及精神的发展样态,如他的基本出发点即上帝按照三位一体的模型,创

    33、造了人的精神及一切事物;另一方面,他又竭力将自然事物的形式(如硫磺、水银等物质)归结到宗教的和精神的形式。最后,黑格尔也总结了他所理解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最高级的神性存在也是概念本身,它不但通过普遍理性了解它自身,还通过普遍理性把握和创造其他形式的东西,使得其他东西也享有最高存在的尊容,获得真理性的关照,后者虽比前者更为低级,单单从低级的东西不能充分理解更高级的概念或理念,但如果没有这种低级的规定,就不会有更高级的概念或理念。思辨哲学能够通过辩证逻辑将具体的事物同崇高的宗教信仰联系起来,这是其他科学难以做到的。它往往以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判断”真理,不仅是对真理本身加以判断,而且是在讲述概念和宗

    34、教、理念和信仰的“共同的进展”。“我们已经看到,对黑格尔来说,终极现实必须经过历史才得以逐步走向成熟和充分的自我呈现。这个现实就是上帝或宇宙精神。”在整个哲学全书中,黑格尔似乎也是按照这种逻辑展开他的哲学论证。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 四、应对“外行人”的批评与评判看似“科学认真的探讨”时隔三年,年黑格尔创作了哲学全书的第三版序言。在第三版序言中,黑格尔十分无奈地再次阐述修订和第三次创作出版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一方面是由于第二版哲学全书出版发行以后,招致一些“外行人”的强烈批评,黑格尔需要给予直接的回应;另一方面是要评判当时学界虔诚派与启蒙派的激烈争论,从而再次强调真正哲学的特点和重要性。(一)

    35、令黑格尔“生厌”的“轻心的讨论”在第三版序言开篇,黑格尔直接介绍第三版哲学全书相较于第二版有了许多改进,从篇幅上讲,比第二版增加了 页(小逻辑增加了 页,自然哲学增加了 页,精神哲学增加了 页)。虽然篇幅有所增加,可仍是讲课纲要,非常紧凑撮要。接着,黑格尔指出,自哲学全书 第二版发表以后,许多非专业的、漫不经心的、不怀好意的批判陆续出现。这种“轻心的讨论”中充满了傲慢、虚骄、嫉妒、嘲讽等坏情绪,完全以外行的卑劣行径对待哲学。例如克鲁格(在第一版序言中黑格尔曾对其有过批评)撰文对经过黑格尔大幅度修订的 年哲学全书作了尖刻的批评,指责黑格尔所建构和完善的哲学体系,只不过是一个庞大的“观念游戏”,其

    36、中含有的宗教哲学充其量也就是试图“开创信念与知识的新神秘主义”,他所主张的政治观念也是极为落后的专制主义。克鲁格号召人们尽早抛弃黑格尔这本“言之无物”充满“迷信和幻觉”的哲学全书。除此而外,当时柏林的思想家威廉冯洪堡也对黑格尔所建构的庞杂而又晦涩的哲学体系表现出极度怀疑的态度,并通过委婉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最令黑格尔感到厌恶、十分不满的应是施莱尔马赫及其弟子。年,在与海德堡神学教授道布卡尔的通信中,黑格尔明确指出:“令人遗憾的是,我必须这样说,我已经开始了在我们的批判年鉴上对付敌手了,他们中的一部分去年对我的哲学实行进攻。如果人们对这类文章只限于就那人尽皆知的东西浮光掠影一带而过,那么他们

    37、总要感到厌倦而罢手。一个批判如果具体地着眼于恶意和思想无能的全部个别之点,那就饶有兴趣了。不论多么尖刻的批判,如果人们彻底揭露它的本来面目,都要在群众中丧失体面,尽管它经常通过这类文章把同样的东西向空虚的头脑中灌输,通过故作镇静巩固有利的印象。事实上,在这类文章里卑鄙的东西太多了。反对黑格尔全书第一卷的信,可能出自施莱尔马赫之手。”道布在回信中也认可了黑格尔的说法:“您在年鉴上把那些吹毛求疵的人着实教训了一番,这是件好事情,这不论对科学还是对我们都是有益的,在这里也不乏其类,而愚蠢和无耻犹有过之。这样的事情我也想过,但想不到您竟亲自作这样令人生厌的事,我也猜想施莱尔马赫就是那反黑格尔全书书信的

    38、作者。前几天书商奥斯瓦尔德对我说,您的全书的第三版在准备中,要求我作印刷校对。我答应他,若是我的病痛痊愈了,就可担负这一工作。”之所以认为这些批判出于“恶意和思想无能”,黑格尔指出,一方面在于有些人试图哗众取宠,通过对他的哲学批判,来获取更多人的关注和同情(这种情况在黑格尔死后看似更为流行,一些人任意地对其哲学品头论足,像对待“死狗”一般,实则别有用心)。为此,黑格尔专门引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一段话:“真正的哲学是满足于少数评判者的,它有意地避免群众。因为对于群众,哲学是可厌的、可疑的。所以假如任何人想要攻击哲学,他是很能够得到群众赞许的。”因而黑格尔指出,如果某些人想要得到“群众”的支持,

    39、大可通过一种狭隘的、敌意的激情,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极为浅薄的方式来攻击他的哲学。另一方面在于有些人对于真正哲学缺乏最起码的基础知识或健康常识,便肆意妄为地大加评论。黑格尔认为,一个人若想讨论他所关心的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 基于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对象,先要具备某种程度(不管如何低微)的基础知识,或者要先掌握这对象最容易使人留意与理解的那些健康常识。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准备工作,就直接对着对象发一通牢骚和脾气,“大胆地反对哲学”,那么这个对象是可以任意更换的、无关紧要的,甚至就是个荒诞的空想,因为他的重心完全放在发泄情绪上,放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外在目的上,包括对哲学本身的批判,很可能是由于

    40、有些人对哲学无知而想象或杜撰出来的形象,以释放某种情绪。“他们没有什么东西作为讨论的出发点,于是他们只好徘徊于模糊空疏,因而毫无意义的东西之中。”黑格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曾表示,有些学者对他所主张的思辨哲学是一窍不通的,至少从他们所理解和批判的基本概念来看是存在极大误解的,包括对传统的古希腊哲学中很多的重要命题,他们也只是停留在熟知层面,远远没有达到真知,结果使得古希腊哲学中真正展现智慧的成果渐渐被忽略,以至于消逝掉。(二)“虔诚派”同“启蒙派”毫无成效的争论在第三版序言中,除了回应有些人对第二版哲学全书的抨击,黑格尔还针对当时学界关于上帝、神圣事物、理性等论题在较广范围内所引起的一场看似“科学

    41、认真的探讨”给予评判,从而凸显思辨哲学的重要特点以及第三版哲学全书诞生的必要性。黑格尔认为,德国思想领域正在进行的虔诚派同启蒙派的争论,实质上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论辩双方都没涉及实体内容,他们对于哲学一窍不通,并未真正进入哲学领域,未从哲学思维出发,结果使得论辩最终转为人身攻击。如宗教上的虔诚派具备两种特质:第一,他们总以妄自尊大、主观武断的权威来“对个人的基督教信仰盖上一个世间或永恒的定罪的印章”。他们口口声声说,近代哲学过分推崇人的尊严甚至将个体推尊到上帝的地位,而他们自己却大大方方“假借我主基督的名字”,以世界裁判官自居,主观任性地判断个人对基督教的信仰,并对其宣判“最内在的罪名”,企图将

    42、基督教占为己有。所以,他们很少有充分的能力去说几句有智慧的话。他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知识和科学的伟大行为上,即便有些学识广博的人也是以一大堆不相干的外在琐碎的宗教工作为主。他们没有从宗教信仰的实质内容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学理(这恰是使信仰成为真理的基础),仅仅凭借“枯燥地崇奉我主基督的名字”,充分展现他们主观自负的狂妄自大。第二,他们相信那暂时的、肉体的、现世的基督的人身,还未真正接受内外统一的圣灵观念。黑格尔认为,圣灵尚未下降,耶稣尚未得到光荣,他便以肉身出现在时间里,即后来所想象的作为信仰的直接对象的人身。可是,那些宗教的虔诚派总是固执地停留在主观性的自信和现存的有限条件之中无法自

    43、拔,从而违反了圣经教训,导致虚骄气盛,诋毁并责罚那些真正追求真理、详尽演绎精神内在逻辑并达成真挚信仰的人。再看宗教虔诚派所直接攻击的对象启蒙派,他们自身也具备两种特质:第一,启蒙派用“形式的抽象的无内容的思维”即“抽象理智”去把握对象,探求真理,结果却把一切绝对对象和内容都排除干净,竟与“那将信仰归结为念主啊主啊的口头禅的虔诚派”一样,空洞无物。如启蒙派的神学坚持它的形式主义,只知叫喊良心自由、思想自由、教学自由,甚至高喊理性和科学。虽说这种自由的确是精神的无限权力,是达成具有真理性信仰(犹如前面黑格尔所谈及的关于圣灵的信仰)的必要条件,“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的良心所包含的理性原则和律令,什么是

    44、自由信仰和自由思想所具有和所教导的内容,诸如此类涉及内容实质之处,他们皆不能切实说明,而只停留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主义和一种自由人性、自由乱发表意见的自由里面”。第二,启蒙派内部缺乏统一的将彼此相互关联起来的一个教义、一个信仰、一个坚实的追求真理的绝对精神。“那淡薄无味的无生命的理智主义的一般性的抽象的思想”,不仅不容许具有确定的、有了发展的特殊内容和教义的基督教,而且也不容许北京社会科学 年第 期那些将信仰发展或扩充为精神和真理的工作。综合上述两派特质的分析,黑格尔得出结论,二者的争辩谁也不比谁更胜一筹,这种争辩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他们的争辩一开始,从来就没有任何使他们接触的真正材料和共同基础,

    45、只会导致空无内容的相互人身攻击。之所以这场论辩没有取得成效,根本在于双方都没持有正确的哲学观,“不能引导到实在和知识”。双方都以一种狭隘的理智思维,切割了知识与最高真理的逻辑关联,各执一词,将片面性、偶然性和随意性彰显得淋漓尽致,而真正哲学所秉持的完整性、必然性、逻辑性则荡然无存。在这场论辩中,哲学完全被视为一种“偶然的主观的需要了”。在真正需要哲学的地方(如论证宗教意识的对象,宗教信仰的真理性等问题),双方把哲学撇得很远,生怕扰乱了他们关于狭义宗教的探讨。但在最不需要哲学的地方(如双方彼此谩骂和讥评的时候),他们却把哲学视为满足个人主观任性的工具。但哲学绝不是如此粗俗的存在。黑格尔认为,哲学

    46、乃是人的精神为“理性冲力”寻求“有价值的享受”,是人类本性中“最伟大的无条件的兴趣”,即“自由地单独放在寻求实质和真理”。黑格尔将其称为“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它的使命是要科学地澄明存在之为存在、真理之为真理的内在必然性和逻辑性,是要完整地展现达成“绝对理念”的具体环节和统一规定。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或理论本身绝不是为了外在的直接实用,而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知识而知识的真正自由的学问,它是最神圣的、最光荣的能给人以“最高福祉”的学问,是不需要向别人所求,完全可以自己给予的“精神本性所必需的满足”。虔诚派与启蒙派恰恰缺乏这种诚恳的哲学认知,从而导致一场空无内容的浅薄论辩,他们对于真理的探

    47、究没有任何增进。这种将哲学视为儿戏的作风愈甚,深切的哲学研究就愈少,“所以愈彻底愈深邃的从事哲学研究,自身就愈孤寂,对外愈沉默”。黑格尔认为,这种浅薄无聊的风气快要完结,很快就要进到深入钻研哲学的境地,去探求以绝对理念、永恒真理为对象,真正可称得上“科学的哲学”,这也是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初衷。五、结语 可见,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不仅要从内在逻辑演绎“绝对理念”的思辨历程,而且还要表明他写作此书的现实针对性,既要适应各种不断变化的外在条件的新要求,也要回应当时社会各界关于黑格尔思想及哲学本身的外在质疑和曲解。在哲学全书的三版序言中,黑格尔较为充分地介绍了他进行创作的这些外在缘由。虽然黑格尔曾无奈

    48、地表示,这种工作于纯粹哲学并无太多教益,但对于那些“未入门”的人还是有一定的启发。通过这种外在工作,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功用,从而使得“智慧之光”可以直接照亮并温暖那些还在阴暗冰冷的“山洞”中迷茫探索的人们,为其开辟一条充盈着存在意义的“真理之路”。注释:黑格尔之所以有种无奈情绪,原因在于他认为这种介绍外在因由工作与哲学本身无逻辑关联,只是对一些外行人有用途。参见:(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这一探讨主要是指当时汉斯屯堡的福音杂志上攻击哈勒大学某些教授如格赛尼乌和维格赛德的理性主义所引起的以教授们为代表的启蒙派同教会方面的虔诚派之间的论争。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在缘由 基于哲学全书

    49、三版序言的考察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 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德)黑格尔著,贺麟译 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德)黑格尔著,苗力田译编 黑格尔通信百封 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特里平卡德著,朱进东、朱天幸译 黑格尔传 商务印书馆,:(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 哲学史讲演录(第 卷)商务印书馆,: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美)沃考夫曼著,张翼星译 黑格尔 一种新解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同,第 页。贺麟 黑格尔哲学讲演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加)查尔斯泰勒著,张国清、朱进东译 黑格尔 译林出版社,: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同,第 页。:,:;【编辑:明 俊】


    注意事项

    本文(黑格尔创作《哲学全书》的外...《哲学全书》三版序言的考察_贺长余.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