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_吴国富.pdf

    • 资源ID:246418       资源大小:2.09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_吴国富.pdf

    1、 7 第39卷 第6期 Vol.39 No.6 2022年12月 Dec.,2022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吴国富(九江学院 学报编辑部,江西 九江 332000)陶渊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庐山脚下,但“庐山脚下”的范围很大,环绕庐山走一圈,足有八九十公里,而陶渊明在这个大圈子里的居住点却显得很不确定,颇有居无定所的意味。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曰:“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1158这个“山泽居”可以理解为“傍山依泽之居”,应该在庐山的东南面。归园田居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179-83,这个“园田居”应该处于山间丘陵地带,没有一眼可见的“大泽”。癸卯岁始春怀

    2、古田舍其一曰:“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1177这个“古田舍”的位置应该比较偏僻。综合众多学者所作的诗文系年,“山泽居”“园田居”“古田舍”应该都是义熙四年(408)遇火之前陶渊明居住过的地方,但它们的确切方位都无从查考。义熙四年,陶渊明家中遭遇火灾,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1199-201。遇火之后,陶渊明移居南村,作移居二首曰:“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又曰:“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1114根据这些描述,“南村”的人口比较稠密,而陶渊明在这里的住宅比较狭小,之后又徙居西庐。和刘柴桑 曰:“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

    3、已就治,新畴复应畬。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1119刚刚搭建的草庐已经收拾干净,田地也是新开辟的,表明“西庐”是新迁之地。与殷晋安别曰:“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1138这个“南里”应当就是“南村”,表明陶渊明先居南村,后徙西庐。答庞参军曰:“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欸然良对,忽成旧游。”1103陶渊明曾与庞参军为邻居,也应当在南村之时。“西庐”是陶渊明晚年久居之处,但他是否在西庐一直住到去世,暂不能确定。颜延之陶徵士诔说:“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摘要:陶渊明的“柴桑故居”,一处在浔阳城南五十里处的甘山,它很可能就是陶渊明所说的“西庐”,这里的靖节祠在宋代

    4、得到五次重修;另一处在九江城西南九十里处,有宋代王质、王阮及明代周瑛等人的叙述为证。从南村迁徙到西庐,再迁徙到城西南九十里处,反映了陶渊明在易代之际有意远离权贵、“绝景穷居”的心态。关键词:陶渊明;柴桑故居;晚年心态;南村;西庐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22)06-0007-08收稿日期:2022-03-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7ZDA252)作者简介:吴国富(1966),男,江西武宁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陶渊明、庐山文化。引文格式:吴国富.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39(6):7

    5、-14.DOI:10.16217/ki.szxbsk.2022.06.002 8 第39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之某里。”1529“寻阳县之某里”一作“寻阳县柴桑之某里”(按:宋书 陶渊明传称陶渊明为“寻阳柴桑人”即“寻阳郡柴桑县人”),陶徵士诔原文“柴桑里”,意指“寻阳柴桑之某里”,“之某”实为留空待填写之处,原文并没有这两个字。到了唐代,人们径称陶渊明所居之处为“柴桑里”,即因忽略留空之处而连读所致。“里”即“乡里”之“里”,束皙勤农赋:“专一里之权,擅百家之势。”2可知当时以百户为一里,通常都包括好几个小村庄。陶渊明的“西庐”归属于柴桑县的“某里”,具体的里名已无从得知。白居易把陶渊明所居之

    6、处称为“柴桑故里”,虽然所指的方位不够具体,但在概念上比较明晰,值得采用。柴桑县始设于西汉,到隋朝被废,唐初改为楚城县,不久楚城县亦废,改为楚城驿。唐代杜佑 通典 卷一百八十二载:“浔阳,今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县也。”唐代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收录有李嘉佑登楚城驿路,十里山村,竹林交映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载:“楚城驿,在县南,即旧柴桑县也。”32257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载:“元兴二年桓温篡位,迁帝于寻阳,即柴桑也。梁仍为柴桑县。隋平陈郡县俱废,改置寻阳县。唐武德五年于旧城置楚城县。贞观八年省入寻阳,置楚城驿于此。”4一般均认为柴桑县故城在今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荆林街。近数

    7、十年在荆林街周边发现的遗址很多,如商朝中叶至战国初期的荞麦岭遗址、富民林场的西汉古墓群等。宋代之时,陶渊明的“柴桑故里”有靖节祠,见永乐大典卷六千七百九江志:靖节祠,在楚城乡,即旧居,晋置,相传始于谢康乐,本朝自元丰至嘉熙间四加修葺。元丰六年,邑人潘希杰修;重和元年,帅漕命邑宰赵侃之修;乾道六年,尉罗长康帅里人修;嘉熙二年,葛崇节修,再给田以供应烝尝(侃之先给,崇节增之)。名公颂咏甚众。元一统志 渊明祠胜览载:在德化县西南九十里柴桑里,即其故居也。白居易诗云:“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51695唐代白居易任江州司马之时,作

    8、诗早发楚城驿及访陶公旧宅并序,后者提到的“柴桑故里”,应该就在楚城驿附近。访陶公旧宅并序曰:余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访其宅,不能默默,又题诗云: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不慕尊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荣利,老死此丘园。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6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二:“柴桑山,在德化县西南九十里,近栗里源,陶潜此中人。祠庙靖节祠,在德化西南九十

    9、里柴桑里,即其故居也。白居易 访陶潜故宅 诗”访陶潜故宅为白居易拜访靖节祠而作,祠在陶潜故宅所在的“柴桑里”,而诗中的“炉中烟”显然指祠堂中的香火。估计当时白居易将此诗题写在靖节祠中,得到后人抄录,故而元一统志将白居易诗歌系于“渊明祠胜览”条下。据永乐大典收录的九江志,陶渊明“柴桑故里”的靖节祠“相传始于谢康乐”,杜佑:通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祝穆:方舆胜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出版。9 2022年第6期最早是谢灵运修建的。此说未必可靠,但从白居易诗来看,至少中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陶氏后人修建的靖节祠。到了宋代,陶渊明影响巨大,这个靖节祠

    10、也多次得到重修。九江志载宋代四次重修靖节祠:“元丰六年,邑人潘希杰修;重和元年,帅漕命邑宰赵侃之修;乾道六年,尉罗长康帅里人修;嘉熙二年,葛崇节修。再给田以供应烝尝。”51695事实上,上述九江志的记载也存在一些错误,而在嘉熙二年(1238)之前还有嘉定元年(1208)的一次重修,见王必成的修祠记。1.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邑人潘希杰出资第一次重修靖节祠,撰有修祠记,见永乐大典卷六千七百九江志:予世居楚城,距甘山百余里,甘山陶姓数百,先生之裔也。今间躐科选布仕路者,唯将军骁卫公之家而已,自余世次历历存谱牒焉。予与陶氏世姻,视骁卫公为舅,一日经过先生祠,见庙貌甚坏,喟然叹曰:“昔泰山孙明复

    11、过陈,见夫子像暴于废堂,风雨弗蔽,乃有负天多少事,生死厄于陈之句。先生甘贫苦节,自肆于诗酒而归于避世,其于死生之厄,又可知矣。”予于是出私钱为新其宇,藩篱钓阁无不备,又粉板以录前后留题。骁卫公名鉴,予潘姓,希杰名,汉臣字也。51695潘希杰说自己世居楚城,距甘山百余里,“甘山陶姓数百,先生之裔也”,基本上以务农为生,在外为官的只有骁卫将军陶鉴。潘希杰与陶氏有姻亲关系,因见甘山的靖节祠“庙貌甚坏”,于是出私钱为之修葺,“又粉板以录前后留题”,表明当时已有很多题壁文字。1990 年,九江县黄老门乡大塘村发现一座南唐古墓,其中有买地券一件略云:“维保大拾贰年拾月贰拾日,江州德化县楚城乡甘山社殁故亡人

    12、周氏一娘,年陆拾捌岁,生居城邑,死安宅兆。”7对亡故者而言这里叫“甘山社”,对活着的人而言这里就叫“甘山”。据此可知,潘希杰所说的甘山,就在今九江市柴桑区的大塘村(现在黄老门乡已经并入岷山乡),从这里到荆林街的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公里。潘希杰说自己世居楚城,应当就在唐朝的楚城驿,现在的荆林街一带,而“距甘山百余里”当为“距甘山十余里”之误。2.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县尉罗长康主持第二次重修。九江志说重和元年德化县令赵侃之主持重修靖节祠。事实上,赵侃之重修靖节祠在乾道六年(1170),重和元年重修之事与他无关。据嘉靖江阴志卷十四,赵侃之,江阴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他于乾道六年任德化

    13、知县是可能的,但提前到宣和元年(1119)任德化知县的可能性则很小。8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载:江州德化县楚城乡,乃渊明所居之地,诗中所谓柴桑者。宣和初部刺史即其地立陶渊明祠,洪刍驹甫为之记。祠前横小溪,溪中盘屹一石,人谓渊明醉石也。土人遇重九日,即携酒撷菊,醉奠祠下,岁以为常。9这一记载略有不准确之处。其一,“部刺史即其地立陶渊明祠”,事实上是在陶氏私家祠堂的基础上加以修葺,并非重建。在此之前,靖节祠已得到潘希杰的私人修葺,粗具规模,而重和元年修葺的主要意义在于将靖节祠的祭祀“官方化”,为以后官府修葺创造了基础。其二,独醒杂志说此次修葺在“宣和初”,而九江志则说在“重和元年”,当以九江志 所

    14、说的为准。“部刺史”是古代官名。宋代陈升之 上仁宗论转运使选用责任考课三法曰:“唐虞四岳十二牧、三代方伯连帅、汉部刺史,皆今转运使之任。”10独醒杂志说的“部刺史”即时任江西转运使的某人。据王必成修祠记,此次主持修复工程的是县尉罗长康。重和元年这次重修,见洪刍所作的靖节祠记,此文已经不存。朱熹跋洪刍所作靖吴国富: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10 第39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节祠记曰:“读洪刍所撰靖节祠记,其于君臣大义不可谓懵然无所知者。而靖康之祸,刍乃纵欲忘君,所谓悖逆秽恶有不可言者。送学榜示讲堂一日,使诸生知学之道非知之艰,而行之艰也。”11 宋代名臣李纲有过渊明故居:“舍棹湓浦城,税驾柴桑里

    15、。缅怀靖节翁,衡宇兹避世。乞食虽甚贫,折腰肯为米。陶然傲羲皇,独得醉中意。三径不愿余,五斗聊自诔。优游晋宋间,俯仰无可愧。若人骨已朽,凛凛有生气。斜川尚环流,层城亦秀峙。如何高世士,庙貌乃颓圮。谁将一觞酒,荐此菊与杞。朗咏归来辞,感叹成坐起。”12考证李纲的生平行迹,此诗应当于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被贬海南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作。仅仅过了十年,靖节祠已经破败不堪,“庙貌颓圮”,反映重和元年的重修应当比较草率。宋代曹勋亦有过江州柴桑渊明故居:“匡庐游遍僧家园,南望柴桑墟里烟。但寻疃畦供指画,不知市井今几迁。五柳既无只衰草,三径莫识皆平田。欲归四顾但遐想,归来高致犹凛然。”13曹勋在绍兴五年(

    16、1135)任江西兵马副都监,诗歌当作于此时。曹勋只是经过陶渊明的柴桑故居,未曾仔细游览,因此也没有提到靖节祠。3.宋孝宗乾道六年,德化县令赵侃之主持第三次重修。乾道六年,德化县令赵侃之主持重修靖节祠,事见九江周蟠的靖节先生祠堂记14。周蟠,据考证为“周燔”,字彦诚,德化人,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进士,知芜湖县,著有仪礼详解十七卷,六经正义十三卷。周蟠靖节先生祠堂记曰:是岁,本道安抚吴公给事与漕使任公宝文、曹公敷文志同议协,将以振发感激素节。而先生之宇卑陋弗称,无以表仪四方,垂耀千载,于是捐弗鸠工,以命其属邑。府判潘公闻而义之,愿益之以地以广其基。而令尹赵君侃之实莅厥事,度材宏规,悉增其旧。

    17、役不淹时,民不告病,而输奂聿新,光临衢道。湖南提举陶公已先为之像貌,因易奉安焉。又命董行守司管钥之,授公田二十有二亩,俾奉祠事,过于曩时,既勤且备。其敖视有方,则尉观纯仁之力也。令尹乃以记文见属,予歆慕既久,义不敢辞,庶几发潜德之幽辉,慰里人之怀仰,遂援笔而书之。乾道六年秋中元日,九江周蟠记。51714据 宋史吴芾传,吴芾于宋孝宗即位之后知绍兴府,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刚直见忌,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又起知太平州,知隆兴府。宋代汪应辰文定集卷八有徽猷阁直学士知隆兴府、江南西路安抚使吴芾乞许守本官职致仕不允诏。周蟠所说的“本道安抚吴公给事”,应当就是指江南

    18、西路安抚使吴芾。据周蟠所记,此次重修时间为乾道六年,捐资者为江南西路安抚使吴芾等人,主持修复者为县令赵侃之。宋代王必成修祠记:“楚城,号古柴桑,渊明故里也。邦人景企高躅,祠而视之。经始年月不可考,订之石刻。由乾道庚寅,上及元丰壬戌,凡九十年间,重修者三人焉,曰邑民潘希杰,邑尉罗长康,邑大夫赵君侃之。”51695这也明确指出“乾道庚寅”“邑大夫赵君侃之”重修靖节祠之事,与周蟠所记吻合。据周蟠及王必成修祠记,可知重和元年的重修,主持者为邑尉罗长康;乾道六年的重修,主持者为县令赵侃之,九江志的记载“重和元年,帅漕命邑宰赵侃之修;乾道六年,尉罗长康帅里人修”51695是错误的。洪咨夔,临安人,嘉泰元年

    19、(1201)进士,授如皋主簿,寻为饶州教授,有诗楚城靖节祠:“雨引莓苔上短垣,流泉无恙自涓涓。不如归去来兮好,百世闻风只杜鹃。”15所咏即乾道六年重修以后的靖节祠。4.宋宁宗嘉定元年,德化县令主持第四次重修靖节祠。嘉定元年,德化县令主持重修靖 11 2022年第6期节祠,见江州曹掾王必成修祠记:楚城号古柴桑,渊明故里也。邦人景企高躅,祠而视之。经始年月不可考,订之石刻。由乾道庚寅上及元丰壬戌,凡九十年间,重修者三人焉,曰邑民潘希杰、邑尉罗长康、邑大夫赵君侃之。下逮开禧,又三十八年矣。视漏窗倾,蠹扰且坚,今令尹始撤而新之,裨以官地。昔壖今屋,器用几榻,不移而具,绘事既饬,庙祀崇严,且命道流典司启

    20、钥。越月告成,士民知所依仰,郡曹掾王必成闻而叹曰:“世论渊明之去彭泽,以女弟丧,岂必为一督邮。是殆未知渊明者。瓶无储粟,穷窭极矣,五柳之奕甫黔,一不合意则弃去,虽饿不望恤。向使得位晋朝,当艰难时,能招之使来、麾之使去乎。婆娑晚岁,更始名号以自见。高风峻节,去之千岁,使人落落有生气。此祠之修,激贪起懦,又在言意之表矣。”邦人士相与谒记,适有会于心,姑次所闻,使刻之。51695据王必成所记,此次重修距离乾道六年已经三十八年,亦即嘉定元年。在风雨侵袭之中,靖节祠的窗户破了,柱子也烂了,于是“今令尹始撤而新之,裨以官地”。经过重修扩建之后,“绘事既饬,庙祀崇严”,县令又安排道士在这里主持祭祀,负责管理

    21、。5.宋理宗嘉熙二年,德化县令葛崇节主持第五次重修。嘉熙二年,德化县令葛崇节主持重修靖节祠,见林宋伟重修祠记:先生柴桑故里有祠旧矣。今宰葛君,曩因行役,尝谒其下,后十年来长斯邑,下车见士民,首问祠无恙乎。对曰:“圮日甚。”叹曰:“兹其可缓!”乃谋新之。计工度材,会其直以付圆通主僧经营之,云云。旧有公田二十余亩,用赡于守者,后侵于豪民,复增给五十亩。奉安有日,走书抵庐陵,俾记其事。51696林宋伟,福州永福人,字力叟,号橘园居士。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累官至吉州通判、提点广南刑狱。据林宋伟记载,县令葛崇节,字陶翁,上任后因见靖节祠破败日甚,便带头捐款集资,令庐山圆通寺负责主持修复靖节

    22、祠,“旧有公田二十余亩,用赡于守者,后侵于豪民,复增给五十亩”,“享祀之外,余给守者,仍以圆通主其田”51696。九江志又记载有葛崇节赡田刻略云:“予顷游庐阜,睹其祠圮甚,顾瞻太息。捐金重构祠宇,专以圆通主僧董役,庶乎民力不伤。旧有田三十余亩,水毁之,豪民夺之,所存无几。适有公田,乃县家所得用者,计五十余亩,辍之以奉岁时。享祀之外,余给守者,仍以圆通主其田。”51697 据林宋伟重修祠记及葛崇节赡田刻,嘉熙二年的重修工程由圆通寺住持负责。崇胜禅院即圆通寺,宋代余靖有庆历五年(1045)所作的 江州庐山重修崇胜禅院记 记曰:“崇胜禅院,江南李氏乾德三年所建也。远公莲社,绝顶相望,渊明栗里,高风接

    23、秀,左泉漱玉可以涤纷烦,前林蔽空可以乐闲旷,真遗世观空者宴息之境也。”16永乐大典卷六千七百载录此文。圆通寺旧址在今昌九高速的通远收费站旁边,距离宋代甘山(今柴桑区大塘村)的陶渊明“柴桑故里”只有七八里路,德化县令葛崇节让圆通寺住持负责施工是合理的。元灭南宋之时,柴桑故里的靖节祠尚未遭到破坏,这从元一统志卷九“渊明祠”条可以看出来17。元顺帝至正初年(1341),释觉岸等编撰的释氏稽古略卷二说陶渊明“居江州路德化县柴桑山,近栗里”18,言之凿凿,似曾亲眼看见过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元末江南大乱,江州一带战火弥漫,先是江州城被叛军攻陷,后来又是朱元璋、陈友谅在鄱阳湖鏖战厮杀,应当就在这种情况下,

    24、柴桑故里的靖节祠彻底荒废了,如附近的马回岭,据说即因朱元璋破陈友谅后军至此回马而得名。吴国富: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12 第39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到了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根据一块“靖节先生故里”的碑刻认定了陶渊明的柴桑故里,指认了柴桑山,并下令将这一带的产业归还给陶氏子孙。陶澍全集载李梦阳陶渊明集序曰:“予既得其山并田,遂迁诸窃据而葬者数冢,而封识之,然仍疑焉。夫渊明自祭文曰不封不树。岂其时真不封不树,以启窃据而葬者耶?”19又在庐山记中说:“自归宗寺西北行,则至灵溪观,观西为陶渊明栗里,今有桥,有吐酒石。过此入庐山西北行,则古柴桑地,今有鹿子坂、面阳山,渊明

    25、宅与葬处也。自面阳山北行可至圆通寺,此一路予未之行。”20 卷十六 3李梦阳大致知道“柴桑故里”的方位,但准确地点则不清楚。正德八年(1513),陶氏子孙在所谓的“柴桑山”(即面阳山)建造了陶渊明墓。嘉靖十二年(1533)年,巡抚都御史李循义檄令九江知府马纪出官银建造陶靖节祠,同知黄敏才督建。建成后的祠堂位于陶靖节先生墓的左前方山脚下。清乾隆元年(1736)、道光九年(1829)以及民国十年(1921)均有较大的修葺。不过,陶渊明晚年所居的“西庐”,即宋代人所说的“柴桑故里”,其地点在宋代的甘山,这里至今尚有陶氏世代聚居的村庄陶家垄。明清的靖节祠距离大塘村直线距离有三四公里,自然不是宋代靖节祠

    26、的原址。至于靖节墓,在宋代人所作的几篇修祠记中也看不到任何踪迹,应当另有所在。综上,基本上可以确定陶渊明所居的“西庐”就在楚城驿附近。然尚有未明确的问题。其一,颜延之 陶徵士诔 说陶渊明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这个“某里”是不是就在“西庐”一带?若是,则此处应当有关于陶渊明墓葬的一些说法。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二载:“陶公旧宅,名胜志:在府西南九十里柴桑山。晋史:陶潜家于柴桑。即今之楚城乡也,去宅北三里许有靖节墓。”21826然而从白居易拜访陶潜故宅到宋代多次修复靖节祠,却没有一个人提到这个“陶潜故宅”附近有“陶潜墓”。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性:颜延之说陶渊明卒于“寻阳之某里”,而陶渊明的墓葬却不在“西

    27、庐”,表明颜延之说的“寻阳之某里”未必是“西庐”。其二,历来所叙的“柴桑故里”“靖节祠”“柴桑城”“柴桑山”都在“德化西南九十里”,如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二载:“柴桑山,在德化县西南九十里,近栗里源,陶潜此中人。”“靖节祠,在德化西南九十里柴桑里。”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五十二载:“柴桑山,在府城西南九十里。寰宇记:柴桑近栗里,陶潜此中人。”然而位于宋代甘山一带的“柴桑故里”“靖节祠”以及位于荆林街的“柴桑城”、在面阳山一带的“柴桑山”,位于德化县城南偏西约 20 度方向,相距 50 70 里。又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一载:“陶公旧宅,在州西南五十里柴桑山。”32254以位于今九江市八里湖一带的六朝

    28、浔阳城而论,“五十里”是相当准确的。这就与方舆胜览所说的“德化西南九十里”有很大差距。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曰“吴主徙恪屯于柴桑”,胡三省注云:“柴桑县,汉属豫章郡,吴属武昌郡,有柴桑山;在今江州德化西九十里。杜佑曰:江州寻阳县南楚城驿,即古之柴桑县。”22又如嘉靖九江府志 称:“柴桑城,在府治南九十里。楚城废县,在府城南九十里,即柴桑城是也。”“栗里苍松,在城西南九十里柴桑山下,晋陶潜居侧。”20 卷三 16又称:“靖节祠,在楚城乡柴桑山下,去城九十里。今废,惟遗旧碑,题曰晋陶靖节先生故里。”20 卷八 4这些叙述或把“西南九十里”改成“西九十里”,或改成“南九十里”,然而无论是“西九十里”还是“

    29、南九十里”祝穆:方舆胜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出版。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五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出版。13 2022年第6期都超出了庐山的范围,无形中否定了“柴桑山”为“庐山”的说法。明代方以智通雅卷十三载:“庐山在山海经为柴桑之山,张孟奇曰:庐山旧名柴桑山,因匡君庐而称庐山。郭璞注曰:柴桑山与庐山相连。据后世渊明柴桑里山为庐山之麓而言也。”23按郭璞所注,柴桑山与庐山相连,但并不是一座山;后代人则说“庐山旧名柴桑山”,两种说法也不统一。总结起来,“西南九十里”与宋代甘山“柴桑故里”吻合度较差的情况,显示 方舆胜览 与 名胜志所说的“西南九

    30、十里”的“柴桑故里”或“柴桑山”应当另有所指,也另有文献来源,而且另有“去宅北三里许有靖节墓”的不同信息。其三,有不少人明确指出“柴桑故里”在德安县,这与“德化西南九十里”的说法非常吻合。宋代王质栗里谱云:“兴宁三年乙丑(晋哀帝),君生于浔阳柴桑,今德安县楚城市是。”24说陶渊明的“柴桑故里”在“德安县楚城市”。按直线距离计算,“府西南九十里”就到了德安县吴山镇一带。又如德安人王阮,其故里在德安吴山镇山湾村的敷里坂,25他有和杂诗曰:“渊明弃彭泽,归欤在柴桑。我里亦其侧,俯视世粃糠。”26假如陶渊明的“柴桑故居”远在数十里之外的庐山脚下,他是不会说“我里亦其侧”的。又如明代周瑛和陶诗序云:“(

    31、吴)景辉上虞人,尝举进士礼部,得乙科,授太和县儒学训导,有学绩,擢德安县知县,德安故柴桑里为渊明故乡,君到辄作慕陶轩以居,因号慕陶子,且和陶诗以为乐。比解官东归,而诗已盈帙矣。”周瑛为福建莆田人,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进士,他所说的“德安故柴桑里为渊明故乡”之说,早于李梦阳对陶潜故宅的指认,显然别有来源。综合起来,这很可能就是“德化西南九十里”的“柴桑故里”。上述考证,虽然难以得出定论,却有利于窥探陶渊明晚年的心迹。陶渊明在移居南村之后,各种势力尤其是刘裕一派对他的裹挟之势越来越明显。根据陶诗,陶渊明自南村往远离浔阳城的西南方向徙居,其意在于“幽居”以避喧嚣。咏贫士其六曰:“仲蔚爱穷居,绕

    32、宅生蒿蓬。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1322答庞参军曰:“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1103这都表明了他徙居的用意。而止酒曰:“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1252这个城邑应当是柴桑城,不是浔阳城。但“柴桑故里”在德化西南“五十里”或“九十里”的两种说法,显示他迁徙到“西庐”之后,未必一直住到去世。例如义熙十四年(418)王弘担任江州刺史(宋书 王弘传),任上曾给陶渊明送酒,为此留下了“王弘冈”的地名。“王弘冈”一说在德化县南二十里,但多数说法是在德化西南九十里处。嘉靖九江府志载:“王弘冈,在府城西南九十里,晋王弘遣白衣人送陶潜酒处。”20 卷二 8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二载:“府城西南九十里王宏冈,

    33、晋刺史王宏遣白衣人送陶潜酒,即此地也。”21270 2006 年,笔者在位于“德化西南九十里处”的德安县吴山镇蔡河村灵龟石一带发现有很多汉代至南朝的文物,且有陶渊明墓地、陶渊明母亲孟氏墓地、陶侃葬父的牛眠地、陶靖节祠等说法,又有几块明代墓碑记载陶渊明在这里居住。27这些都显示了陶渊明从“西庐”再次迁徙到“府城西南九十里”的可能性。对于处身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来说,尽量做到远离城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读史述九章夷齐说:“二子让国,相将海隅。天人革命,绝景穷居。”1425参考文献:1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周瑛:翠渠摘稿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

    34、987 年出版。吴国富: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14 第39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 束皙.勤农赋 M/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962.3 乐史.太平寰宇记 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M.贺次君,施和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3929.5 马蓉,陈抗,钟文,等.永乐大典方志辑佚 M.北京:中华书局,2004.6 白居易.白居易集:卷 7 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128-129.7 刘晓祥.九江县五代南唐周一娘墓 J.江西文物,1991(3):80-85.8 李贵.中唐至北宋的典

    35、范选择与诗歌因革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64.9 曾敏行.独醒杂志 M/丛书集成初编:第 2775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27.10 赵汝愚.宋诸臣奏议:卷 67 M.北京大学中国中古代研究中心,校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41.11 朱熹.朱熹集:第 7 册 M.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4200.12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7673.13 郑翔,胡迎建.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第 2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69.14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 242 册 M.上海:

    36、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87-188.15 洪咨夔.洪咨夔集:上册 M.侯体健,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6.16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 14 册 M.成都:巴蜀书社,1991:73.17 孛兰肹,等.元一统志 M.赵万里,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66:657.18 释觉岸,释幻轮.释氏稽古略 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179.19 陶澍.陶澍全集:第 8 册 古书(修订版)M.长沙:岳麓书社,2017:36.20 嘉靖九江府志 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21 谢旻,等.江西通志 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22 司马光.资治通鉴

    37、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2434.23 方以智.通雅 M.北京:中国书店,1990:177.24 王质,等.陶渊明年谱 M.许逸民,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1.25 凌凤章,张寿生.九江人物志稿(编印本)M.九江:九江市地方志办公室,1992:148.26 王阮.义峰集 M/豫章丛书:集部四.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295.27 吴国富.陶渊明寻阳觅踪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49-278.(责任编辑:刘中文,吴井泉)A Brief Discussion of Tao Yuanmings Two“Former Residence of Chai

    38、sang”WU Guofu(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0,China)Abstract:Tao Yuanmings“former residence of Chaisang”,located at Ganshan Hill,50 miles south of Xunyang City,is probably the place that Tao Yuanming called“Xilu”.The Jingjie Temple here was rebuilt five times in t

    39、he Song Dynasty.Another“former residence of Chaisang”is located 90 miles southwest of Jiujiang City,which can be proved by the description of Wang Zhi of the Song Dynasty,and Wang Ruan and Zhou Ying of the Ming Dynasty.The migration from Nancun to Xilu,and then 90 miles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city,reflected Tao Yuanmings intention to stay away from the powerful and“harsh-time living in poverty”at the time of dynasty changes.Key words:Tao Yuanming;former residence of Chaisang;old age mentality;Nancun;Xilu


    注意事项

    本文(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_吴国富.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便捷服务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