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咨信网! | 成为共赢成为共赢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 自信网络旗下运营:咨信网 自信AI创作助手 自信AI导航
咨信网
全部分类
  • 包罗万象   教育专区 >
  • 品牌综合   考试专区 >
  • 管理财经   行业资料 >
  • 环境建筑   通信科技 >
  • 法律文献   文学艺术 >
  • 学术论文   百科休闲 >
  • 应用文书   研究报告 >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咨信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量研究——以合肥都市圈为例_吴九兴.pdf

    • 资源ID:245335       资源大小:2.15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微信登录下载
    验证码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VIP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量研究——以合肥都市圈为例_吴九兴.pdf

    1、土地经济研究2 0 2 2(1):2 0 0 2 2 4J o u r n a l o fL a n dE c o n o m i c s引用格式:吴九兴,湛丹.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 以合肥都市圈为例J.土地经济研究,2 0 2 2(1):2 0 0 2 2 4.WUJ i u x i n g,Z HAND a n.R e s e a r c ho n t h eq u a l i t yo f l a n da n ds p a c e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s f a c i n

    2、gn e wu r b a n i z a t i o nT a k i n gH e f e im e t-r o p o l i t a na r e aa sa ne x a m p l eJ.J o u r n a l o fL a n dE c o n o m i c s,2 0 2 2(1):2 0 0 2 2 4.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 以合肥都市圈为例吴九兴1,2,湛丹1(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 4 1 0 0 2;2.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 1 0 0 2 3)摘 要 本文综合运用熵权法、C R I T I C法和信息量权

    3、重法,从统筹协调、集约高效、生态文明、安全宜居和传承共享五个方面,建立与之对应的1 6个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指标,构建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模型,并以合肥都市圈为对象,对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进行测算,揭示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合肥都市圈2 0 0 52 0 1 8年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总体上呈线性增长趋势;(2)2 0 0 52 0 1 8年间合肥都市圈7个城市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总体均有增长,但大多数质量水平不高;(3)合肥都市圈各城市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子系统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4)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空差异显著,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空间集聚效

    4、应不明显。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整合城乡建设用地资源,推动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收稿日期:2 0 2 1 0 8 2 4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 2 0 8 0 8 5 MD 8 6)。作者简介:吴九兴(1 9 8 0),男,江西宜春人,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E-m a i l:w u j i u x i n g1 6 3.c o m。湛丹(1 9 9 5),女,湖北孝感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 管理

    5、。E-m a i l:1 5 8 6 4 1 6 9 5 0q q.c o m。设等。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合肥都市圈1 引言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国土资源的大量浪费,形成了粗放式国土利用模式。城镇用地扩张的速度已超过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这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相背离。2 0 1 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2 0 2 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2 0 2 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6、等六项任务。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内地各省市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挤占优质耕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湿地减少,森林覆盖率较低等。尤其是各类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从本质上改变了国土空间格局和土地利用形态。因此,针对都市圈地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进行评价成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政策调整的现实需要。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的适宜性评价、国土“三生”用地分类及空间格局演变、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划分、国土空间功能优化、国土空间的生态安全评价及集约利用评价等方面。研究主要侧重个案尺度上的“三生”用地质量评价15,较少从区域层面对国土

    7、空间利用质量进行综合研究。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标主要从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建立69;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标则主要从便捷度和保障度等方面构建;而对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标多考虑的是生态资源现状和环境承载力1 0。从研究尺度来看,研究多集中在全国、城市群、省、市、县等区域,极少对都市圈进行详尽研究。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主要从微观层面选取大量与“三生”空间相关的指标,缺乏与国土基本要素即土地质量的关联性,同时大量评价指标的空间关联性较弱,对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的剥离度不够。合肥都市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经济集群,进行以合肥市为中心,以六安市、芜湖市、滁州市等为重要成员的整体布局。合肥都市

    8、圈是国家规划布局的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之一,是安徽省政府建立的“一圈五区”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引领带动美好安徽建设、深度参与区域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与很多兴起的都市圈相似,合肥都市圈属于成长型都市圈,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协调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关系,以促进都10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市圈国土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建设好合肥都市圈,要求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互通共建、产业合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鉴于此,本文选择以合肥都市圈为研究区,从统筹协调、集约高效、生态文明、安全宜居、传承共享等五个方面,构建都市圈

    9、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模型,得出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水平,找出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关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提升的政策建议。2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 研究区概况合肥都市圈地处长江中下游沿江长三角西端,介于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间,西面环大别山山脉,东北临滁河,且位于安徽省中部,东与江苏相邻,西与河南省、湖北省相嵌,是安徽省承东启西发展的重要枢纽要地。合肥都市圈由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和桐城市8市组成,2 8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 4个市辖县,国土面积达6.3 4万平方千米。需要说明的是,合肥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 0

    10、1 9年1 1月才正式发文同意蚌埠市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图1)。图1 合肥都市圈行政区划图20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由于桐城市为县级市,资料获取不全,故此次暂不参与评价。2 0 1 8年年末,合肥都市圈全域总人口规模为3 1 9 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2 8 0万人,城镇化率4 0.1%。2 0 1 8年,G D P总量达到1 9 9 3 6.0 0亿元,同比增长1 6.9%。在人均G D P方面,合肥市人均G D P最高为1 1 3 5 3 0.0 0元,与上年相比增加2 0.9%;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滁州、六安人均G D P分别为8 4 4 2 7.4 1元、

    11、4 9 6 5 6.2 0元、2 9 0 8 4.5 9元、8 3 7 1 9.6 1元、3 9 7 1 2.3 7元、2 1 8 8 4.4 0元,与去年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其中,蚌埠人均G D P增长率最高,合肥排在第二,淮南增长率最低。合肥都市圈各地市人均G D P在2 0 0 52 0 1 8年呈明显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2 研究方法(1)数据处理根据研究需求,应对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消除数据量纲及大小差异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正向评价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指数越大。其函数为:i=ei-miMi-mi=1 eiMiei-miMi-mimieiMi0

    12、 eimi(1)负向评价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指数越小。其函数为:i=Mi-eiMi-mi=1 eiMiMi-eiMi-mi mieiMi0 eimi(2)适度评价指标表示指标数值为某个适度值时处于最佳水平,其值比标准值大或小都不好。其函数为:i=2(ei-x0)x0=2(x0-ei)/(Mi-mi)mieix00 ei=x02(ei-x0)/(Mi-mi)x0eiMi(3)式中:ei为原始数值;i为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即反映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内涵的单项指标值;x0为标准值;Mi和mi分别为同一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30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本文中的人口数据皆

    13、为户籍人口。值;i为第i个指标,i=1,2,n。(2)权重确定熵值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可消除权重确定的主观因素。信息熵值越高,指标不确定性就越小,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越高,则其权重也越大。其一般步骤如下:计算第j个指标值的公式为:Xi j=xi j/mi=1xi j(4)计算指标信息熵:ej=-1l nnmi=1(Xi jl nXi j),有0ej1(5)计算信息冗余度:dj=1-ej(6)最后计算指标权重:Wj=dj/ni=1dj(7)第i个单元评价得分为:Si j=wjxi j(8)第i个单元水平得分为:Sj=nj=1Si j(9)C R I T I C法C R I T I C法是一种客

    14、观赋权法,该方法以评价指标的变异性和冲突性作为标准进行权重计算。指标变异性采用标准差进行衡量,标准差越大则权重越大;指标冲突性采用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衡量,相关性越强则冲突性越低,权重越小。具体步骤如下:pj=jmi=1(1-ri j)j=1,2,3,m(1 0)式中:ri j为相关系数;mi=1(1-ri j)为第j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冲突性指标;j为标准差;m为指标个数;p越大,权重越大。信息量权重法信息量权重法是将变异系数作为各指标的权重得分,变异系数越大,所赋权重也越大。假设某评价指标体系有m个指标,指标Xi有n个评价单元,则40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C V=Si

    15、xi(1 1)式中:Si为指标Xi的标准差,xi为指标的平均值。2.3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1)土地利用数据。2 0 0 52 0 1 8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具体地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6个一级类、3 7个二级类。(2)统计数据。本文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安徽统计年鉴 以及各地市统计年鉴,经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所需数据。(3)本文数据还包括 安徽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 0 1 32 0 3 0年)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安徽省国

    16、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十三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 以及7个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文本资料。3 指标体系构建与定量模型选择3.1 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本文在指标选取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层级性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不同侧面的发展状况,也能综合各个侧面全方位识别区域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得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论。鉴于新型城镇化与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的内在联系,本文构建了如下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表1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

    17、标性质国土空间利用质量(A)统筹协调质量指数(B1)城市职能协调指数(C1)+城镇规模协调指数(C2)+产业紧凑度(C3)+交通便捷度(C4)+50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续 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指标性质国土空间利用质量(A)集约高效质量指数(B2)生态文明质量指数(B3)安全宜居质量指数(B4)传承共享质量指数(B5)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C5)+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C6)+国土空间产出强度(C7)+国土空间开发强度(C8)/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C9)+万元G D P用水量(C1 0)-生物丰度指数(C1 1)+万元G D P能耗(C1 2)-建成区绿地覆盖率(C1

    18、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C1 4)+城乡收入协调度(C1 5)+区域经济联系强度(C1 6)+注:“+”代表正项指标;“-”代表逆向指标;“/”代表适度指标。3.2 准则层指标的定义与测算模型(1)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测算模型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包括B1统筹协调质量指数、B2集约高效质量指数、B3生态文明质量指数、B4安全宜居质量指数、B5传承共享质量指数5个二级指数,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是B1、B2、B3、B4和B5的函数,d1d5分别为相应的权重系数:A质量=f B1,B2,B3,B4,B5()=d1B1+d2B2+d3B3+d4B4+d5B5(1 2)(2)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各单

    19、项测算模型统筹协调质量指数1、2、3和4分别代表城市职能协调指数、城市规模协调指数、产业紧凑度、交通便捷度4个指标的加权影响系数,C1、C2、C3和C4分别代表4个指标的指数值,建立统筹协调质量指数评价模型:B1=1C1+2C2+3C3+4C4(1 3)集约高效质量指数1、2、3、4和5分别代表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60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量、国土空间产出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5个指标加权影响系数,C5、C6、C7、C8和C9分别是其对应的指数值,建立集约高效质量指数评价模型:B2=1C5+2C6+3C7+4C8+5C9(1 4)

    20、生态文明质量指数利用1、2、3和4分别代表万元G D P用水量、生物丰度指数、万元G D P能耗和建成区绿地覆盖率4个指标加权影响系数,C1 0、C1 1、C1 2和C1 3分别是其指数值,建立生态文明质量指数评价模型:B3=1C1 0+2C1 1+3C1 2+4C1 3(1 5)安全宜居质量指数利用1代表由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指标的加权影响系数,C1 4是其相应指数值,建立安全宜居质量指数评价模型:B4=1C1 4(1 6)传承共享质量指数利用1和2分别代表区域性城乡收入协调度和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2个指标的加权影响系数,C1 5和C1 6分别对应其指数值,建立传承共享质量指数评价模型:B5

    21、=1C1 5+2C1 6(1 7)3.3 指标层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模型本研究要计算的1 6个指标,需使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2 0 0 62 0 1 9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安徽统计年鉴 及安徽省2 0 0 52 0 1 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等,按要求进行相关换算、整理得到。(1)城市职能协调指数区域城市职能协调指数C1反映城市群内部城市职能的规模和协调性,用都市圈各城市的基本职能规模1 11 2来衡量。C1=ni=1Qi(1 8)Qi=0eiej-EiEjej=1-1Liei/S*(1 9)Li=eiejEiEj(i=1,2,3,n)(2 0)70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

    22、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式中:Qi为第i个城市的第i个部门的基本职能规模;Li为第i个部门的区位商;ei为某个城市i部门的职工人数;ej为该城市的职工总人数;Ei为合肥都市圈i部门的职工人数;Ej为合肥都市圈的职工总人数;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3 0万。(2)城镇规模协调指数区域城镇规模协调指数C2反映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规模等级的协调性,用Z i p f法则得出的分维数Q1 11 2来计算。l nPi=+l nRi(2 1)C2=Q=1/(2 2)式中:Pi为第i个城市的城镇人口总数;Ri为第i个城市的位序;i为都市圈内城市的数量;Q为Z i p f分维数,Q值越接近于1,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结

    23、构越趋于协调。可将标准值设定为1。(3)产业紧凑度产业紧凑度C3是指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之间按照产业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合理分工与产业链延伸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程度1 31 5。以赫芬达尔 赫希曼指数(HH I)和行业集中度指数(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r a t i o,C R n)1 6来表征。C3=1/2(HH I+C R n)(2 3)HH I=ni=1(Xi/X)2=ni=1S2i(2 4)C R n=ni=1(Yi)n/ni=1(Yi)N(2 5)式中:n为都市圈内的城市数量;Xi为城市i的工业增加值;X为都市圈总的工业增加值;C R n为前四位

    24、城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Yi)n占总增加值(Yi)N的比重。HH I的阈值设定为0.5;C R n的阈值设定为0.8。(4)交通便捷度交通便捷度C4指交通设施数量与交通线路数量和等级,包括路网密度、单位面积公交线路长度两个方面。路网密度=道路长度/区域面积;单位面积公交线路长度=总公交线路长度/区域面积。公交路线的长度来源于各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借鉴参考文献1 7,该数据可以用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标台)指标替代,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标台)=公共交通车辆数/区域人口。C4的计算公式为:C4=1nni=112Li/SiS1+TiS2(2 6)80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

    25、式中:n为都市圈内的城市数量;Li为第i个城市的道路总长度;Si为区域面积;Ti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S1和S2为二者的标准值,分别设定为1.5 7k m/k m2和1 2标台/万人。(5)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C5是指区域内单位工矿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率。C5=1nni=1IiSi/S*(2 7)式中:Ii为第i个城市的工业增加值;Si为第i个城市的工矿用地总面积;S*为标准值,设定为1 5亿元/k m2;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6)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C6反映农村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整体人口承载量。使用总体人口数量除以农村和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C6=

    26、1nni=1PiSi/S*(2 8)式中:Si为城市i的农村和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Pi为第i个城市农村和城市人口总量;S*为标准值,设定为7 0 0 0人/k m2;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7)国土空间产出强度国土空间产出强度C7反映国土空间的平均经济产出密度,用单位国土面积的G D P来衡量。C7=1nni=1G D PiSi/S*(2 9)式中:G D Pi为第i个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Si为第i个城市的国土面积;n为都市圈内城市数量;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0.6亿元/k m2。(8)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国土空间开发强度C8是指区域内建设用地面积占总行政区域面积的比值,建设用地是包括

    27、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标之一。C8=1nni=1Ui+RiSi/S*(3 0)式中:Ui为第i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Ri为第i个城市的农村建设用地面积;Si为第i个城市的国土总面积;S*为标准值,设定为3 0%;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90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9)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包括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公共用地。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C9采用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总面积除以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数量求得。C9=1nni=1SiPi/S*(3 1)式中:Si为城市i的城市基

    28、础设施用地总面积;Pi为第i个城市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数量;S*为标准值,设定为0.2 3k m2/万人;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1 0)万元G D P用水量万元G D P用水量C1 0反映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指标,也是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之一。用水资源消耗量除以地区G D P总量求得。C1 0=1nni=1WiG D Pi/S*(3 2)式中:Wi为城市i的水资源消耗量;G D Pi为第i个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S*为标准值,设定为每万元8 2m3;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1 1)生物丰度指数生物丰度指数C1 1是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反映评价区域内

    29、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1 81 9。利用具体数学计算方法得到区域生物物种量化值,可用于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具体公式为:C1 1=0.3 5L d+0.2 1C d+0.2 8S y+0.1 1G d+0.0 4J s+0.0 1W lS(3 3)式中:L d为林地面积;C d为草地面积;S y为水域面积;G d为耕地面积;J s为建设用地面积;W l为未利用地面积;S为区域面积。设定参考阈值为1.6,表示生物丰度。(1 2)万元G D P能耗万元G D P能耗C1 2是体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之一。C1 2=1nni=1EiG D Pi/S*(

    30、3 4)式中:Ei为城市i的能源消耗总量;G D Pi为第i个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S*为标准值,设定为0.3 1吨标准煤;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1 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1 3是反映城镇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作为新型城01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镇化评价指标之一,其公式为:C1 3=1nni=1SiAi/S*(3 5)式中:Si为建成区绿化面积;Ai为该地区的国土总面积;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5 0%;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1 4)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C1 4,是指教育服务配置密度(e1)、医疗服务配置强度(e2)

    31、、科技服务能力指数(e3)和互联网普及率(e4)几个指数的加权平均值。C1 4=1nni=114(e1+e2+e3+e4)/S*(3 6)教育服务配置密度。该指标反映城市群地区教育服务空间一体化程度,用区域内教育服务机构数量除以区域总面积计算:e1=1nni=1NiSi/S*(3 7)式中:Ni为该地区的教育服务机构数量;Si为该地区的国土总面积;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0.3所/k m2;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医疗服务配置强度。该指标反映都市圈地区医疗健康服务空间一体化程度,用区域内医疗健康服务机构数量除以区域总面积计算:e2=1nni=1miSi/S*(3 8)式中:mi为该地区的医

    32、疗服务机构数量;Si为该地区的国土总面积;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0.2个/k m2;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科技服务能力指数。该指标用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G D P比重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占G D P比重之和来反映该指数的变化,公式为:e3=1nni=1Ri+TMiG D P/S*(3 9)式中:Ri为该城市R&D支出总额;TMi为该城市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5%;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信息化程度。该指标是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之一。11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e4=1nni=1I

    33、 BiPi/S*(4 0)式中:I Bi为第i个城市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Pi为第i个城市的人口总数,一般用“户/1 0 0人”来表示;S*为标准值,设定为6 6/1 0 0;n为城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1 5)城乡收入协调度该指标作为评价区域内城乡居民生活空间一体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其公式为:C1 5=1nni=1R IiUIi/S*(4 1)式中:U Ii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R Ii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1,协调度最好;n为都市圈内部的城市个数。(1 6)区域经济联系强度采用城市流量强度模型来表征区域经济联系强度。C1 6=1nni

    34、=1piejE/S*(4 2)E=ni=1(ei-ei/Li)(4 3)Li=eiej/HiH(i=1,2,3,n)(4 4)式中:pi为i城市G D P;ei为某个城市i部门的从业人员数;E为该城市各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Li为该城市第i个部门的区位商;ej为该城市总的从业人员数;Hi为合肥都市圈i部门的从业人员数;H为合肥都市圈总的从业人员数;S*为对应的标准值,设定为5 0 0 0亿元。4 计算结果及解析4.1 权重计算结果及解析本文拟采用熵权法、C R I T I C法和信息量权重3种赋权方法,通过S P S S2 2.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分别进行指标赋权,计算结果如表2。从表2中

    35、的综合权重可知,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的权重最大,生物丰度指数的权重最小。21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表2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指标层熵权法C R I T I C法信息量权重综合权重城市职能协调指数0.0 4 3 00.0 5 2 40.0 8 3 20.0 5 9 5城镇规模协调指数0.1 2 1 10.0 6 4 60.0 3 4 40.0 7 3 4产业紧凑度0.1 1 3 30.0 0 6 20.0 0 5 30.0 4 1 6交通便捷度0.0 7 4 20.1 2 5 00.1 2 3 30.1 0 7 5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0.0 1 9 50.0 3 7 60.0

    36、9 0 40.0 4 9 2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0.0 9 7 70.2 3 7 50.0 4 8 90.1 2 8 0国土空间产出强度0.0 8 9 80.1 1 7 10.1 2 0 00.1 0 9 0国土空间开发强度0.0 2 7 30.0 3 1 70.0 3 9 70.0 3 2 9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0.0 3 5 20.0 2 9 70.0 5 8 30.0 4 1 0万元G D P用水量0.1 0 5 50.0 5 8 50.0 4 0 60.0 6 8 2生物丰度指数0.0 1 1 70.0 2 8 70.0 3 1 60.0 2 4 0万元G D P能耗0.0 5 0

    37、80.0 3 2 70.0 3 0 30.0 3 7 9建成区绿地覆盖率0.0 5 8 60.0 4 2 90.0 4 0 30.0 4 7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0.0 8 2 00.0 4 3 20.0 3 1 10.0 5 2 1城乡收入协调度0.0 6 6 40.0 4 1 30.0 4 2 90.0 5 0 2区域经济联系强度0.0 0 3 90.0 5 1 10.1 7 9 80.0 7 8 3 根据指标层综合权重,加总得出准则层权重,最终获得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集约高效质量指数、统筹协调质量指数的权重较大,而传承共享质量指数、安全宜

    38、居质量指数的权重偏小。表3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各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子系统权重指标层指标权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统筹协调质量指数0.2 8 2 0集约高效质量指数0.3 6 0 1城市职能协调指数0.0 5 9 5城镇规模协调指数0.0 7 3 4产业紧凑度0.0 4 1 6交通便捷度0.1 0 7 5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0.0 4 9 2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0.1 2 8 0国土空间产出强度0.1 0 9 0国土空间开发强度0.0 3 2 931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续 表目标层准则层子系统权重指标层指标权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生态文明质量指数0.1 7 7 4安全宜居质量指数0

    39、.0 5 2 1传承共享质量指数0.1 2 8 5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0.0 4 1 0万元G D P用水量0.0 6 8 2生物丰度指数0.0 2 4 0万元G D P能耗0.0 3 7 9建成区绿地覆盖率0.0 4 7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0.0 5 2 1城乡收入协调度0.0 5 0 2区域经济联系强度0.0 7 8 34.2 指标计算结果及解析从表4可知,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统筹协调质量、集约高效质量、生态文明质量、安全宜居质量和传承共享质量的演进态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统筹协调质量处在缓慢调整上升阶段。主要原因:2 0 0 5年后,安徽省深入推进“8 6

    40、 1”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东向发展计划,全省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 0 0 5年也正是“十五”计划收官之年,并开启下一个五年计划,为2 0 0 62 0 1 0年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 0 0 5年以后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呈稳步增长趋势,经济水平提升较快,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由于各城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合肥城市职能规模的扩大,首位城市规模效益不断显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 0 1 42 0 2 0年)的提出,也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发展。表4 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准则层计算结果年份统筹协调质量指数集约高效质量指数生态文明质量指数安全

    41、宜居质量指数传承共享质量指数2 0 0 50.0 9 1 70.1 0 3 10.0 5 6 60.0 2 2 60.0 2 0 22 0 0 60.1 0 2 60.1 0 6 60.0 5 7 50.0 2 2 20.0 2 0 62 0 0 70.1 0 6 20.1 1 2 70.0 6 1 90.0 1 8 20.0 2 1 12 0 0 80.1 1 2 00.1 1 5 60.0 6 0 70.0 2 0 90.0 2 3 42 0 0 90.1 1 3 40.1 1 5 50.0 6 5 70.0 2 1 70.0 2 4 42 0 1 00.1 1 4 00.1 2 6 70

    42、.0 7 0 40.0 2 2 50.0 2 7 22 0 1 10.1 3 1 20.1 2 7 70.0 6 5 30.0 2 1 20.0 2 7 92 0 1 20.1 3 6 50.1 3 4 20.0 6 7 90.0 2 1 90.0 2 9 62 0 1 30.1 4 0 50.1 3 8 50.0 6 7 70.0 2 2 60.0 3 2 441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续 表年份统筹协调质量指数集约高效质量指数生态文明质量指数安全宜居质量指数传承共享质量指数2 0 1 40.1 4 7 50.1 2 9 00.0 6 9 50.0 2 3 40.0 3

    43、4 82 0 1 50.1 4 9 70.1 3 2 00.0 6 5 60.0 2 4 40.0 3 5 62 0 1 60.1 4 1 50.1 3 1 40.0 7 4 60.0 2 3 40.0 3 6 42 0 1 70.1 6 2 70.1 3 8 50.0 7 5 60.0 2 4 70.0 3 8 02 0 1 80.1 6 6 80.1 4 7 20.0 7 4 40.0 2 6 40.0 4 1 3 (1)都市圈集约高效质量指数先经历了2 0 0 52 0 1 3年的快速增长期,2 0 1 42 0 1 6年的下降期和2 0 1 72 0 1 8年的快速增长期。根据计算结果

    44、,从集约高效质量指数的各项表征指标来看,工矿用地产出效率和国土空间产出强度总体都有较大提升,与宏观经济发展保持基本一致,但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指数在2 0 0 7年和2 0 1 3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2 0,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从总体上影响了区域集约高效利用质量快速发展。(2)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生态文明质量呈现动荡上升的趋势,各组成部分则呈现出变化趋势不一致的规律。其中:以森林、草地、水域、耕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表征的生物丰度指数呈现出一个急剧下降的低谷阶段,万元G D P能耗指数则呈现极不稳定的增长态势。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是由快速增长期进入缓慢增长期,区域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 0 0 5

    45、年的2 6.7 9%上升到2 0 1 8年的4 2.9 5%,年均增长率为1.2 4%。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区域林地面积不断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地区植被覆盖率。此外,这与国家倡导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相吻合。(3)都市圈国土空间安全宜居质量指数则是呈现不稳定的增长态势,指数值出现显著波动。从安全宜居质量各组成要素看,表征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完备度的医疗服务配备强度出现了一致的显著波动情况,教育服务配置密度呈现下坡趋势,但互联网普及率和科技服务能力保持着积极的增长势头。未来合肥都市圈应不断提高医疗和教育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同时,继续保持科技服务能力增长势头。(4)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传承共享质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

    46、势,这主要和城乡协调度以及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有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很大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加之,表征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城市外来就业流量不断增加,2 0 0 5年,区域各部门就业人口达1 6 2.3 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6.1%,到2 0 1 8年各部门就业人口增加到3 7 0.3 7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1 0.7%,各部门就业人口逐年上升,在实现为地区创51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收的同时,增强了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促使城镇化的成果共享。表5 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目标层计算结果年份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年份

    47、国土空间利用质量2 0 0 50.2 9 4 22 0 1 20.3 9 0 02 0 0 60.3 0 9 52 0 1 30.4 0 1 62 0 0 70.3 2 0 12 0 1 40.4 0 4 22 0 0 80.3 3 2 72 0 1 50.4 0 7 22 0 0 90.3 4 0 72 0 1 60.4 0 7 22 0 1 00.3 6 0 82 0 1 70.4 3 9 52 0 1 10.3 7 3 42 0 1 80.4 5 6 1 从表5、图2和图3可看出,合肥都市圈内各地市的国土空间城市职能协调指数呈现高低差异明显的增长特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合肥都市圈

    48、各市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 0 0 52 0 1 8年,合肥市作为首位城市,城市规模一直处在第一位,城镇规模协调指数最高,为1;2 0 0 5年以来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产业集聚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在产业集中度和行业集中度的综合影响下,各地市产业紧凑度指数呈现出高低质量分化的特征;合肥都市圈交通便捷度变化差异显著,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合肥都市圈工矿建设用地产出效率指数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2 0 0 52 0 1 3年呈快速增长态势,2 0 1 32 0 1 8年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与工矿建设用地产出效率指数的波动上升趋势相反,各地市单位建设用地人口承载量指数则呈现出一致的下

    49、降趋势;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产出强度指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国土空间产出强度指数增长最快;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处在波动调整阶段,其中淮南市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在中期阶段指数最高,后期有所调整;合肥都市圈人均基础设施用地面积指数呈现出不同的演变态势;肥都市圈万元G D P用水量指数呈现出高质量与低质量发展明显的态势;合肥都市圈生物丰度指数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与万元G D P用水量指数呈现类似特征,万元G D P能耗指数呈现高低分化发展趋势;合肥都市圈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指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合肥都市圈的国土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备度指数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合肥都市圈城乡收入

    50、协调度指数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合肥都市圈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61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图2 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时序变化趋势712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研究图3 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各子系统质量空间动态演化过程812土地经济研究(1 7)2 0 2 2(1)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5.1 研究结论(1)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与变化特征。在统筹协调质量缓慢上升、集约高效质量波动调整上升、生态文明质量激烈震荡上升、安全宜居质量呈不稳定上升以及传承共享质量快速上升的综合作用下,合肥都市圈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呈现出比较明显


    注意事项

    本文(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都市圈国土...量研究——以合肥都市圈为例_吴九兴.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页脚通栏广告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招英才 - 文档分销 - 服务填表 - 联系我们 - 成长足迹

    Copyright ©201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elp@zixin.com.cn    文档合作和网站合作邮箱:fuwu@zixin.com.cn    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   | 证照中心

    12321jubao.png12321网络举报中心 电话:010-12321  jubao.png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电话:12377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